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都是前輪用STR無內胎,後輪米其林power cup 開口胎裝TPU24g和克破34g;前輪用無內胎個人認為較為安全,遇到瞬間穿刺不至於在高速狀態下造成失控等風險,後輪因為壓重關係就算用了無內胎破了填補後最低胎壓只能到80psi,安裝TPu加克破整體操控性變好,後面壓重壓到尖銳物也降低爆胎機率!前面用無內胎舒適度大為提升 ,輪組則是HYPER D45 前85psi後90psi
所有東西試過一輪後,最後 Vittoria Latex 勝出,有速度有好的路感不震爛手低滾阻好補好換
9:12 每趟均瓦在204瓦附近 “240”為口誤!
我用了很长时间latex/TPU 加open胎,用的是28c的vittoria corsa n.ext. 现在换成28c的conti gp5000 s TR加vittoria air liner,再加补胎液的系统。缺点是重了三百五十克左右,爬坡可能会慢一点点,但也没有实际体验到慢。优点是平路速度更快,路感更好,骑行更舒适,下坡转向更稳,最重要的是,即便遇到扎胎的问题,即便补胎液修不好,air liner也能支撑我再30kmh的速度骑一小时。不需要太担心爆胎的问题,当然这个组合安装拆卸极其难,完全没法路边用简易工具修补。我感觉就是,无内胎真的就是未来。如果还坚持open胎系统,可能真的就仅限于爬坡用途了,毕竟现在无内胎系统25c的都越来越少。25c open胎加tpu内胎去爬山速度相对于我这套无内胎系统可能会有提升。但平路上巡航(我车是trek madone SLR,本身就不是什么很轻的车),可能无内胎更快。造成我换无内胎系统的原因是我之前在用vittoria的tpu内胎,内胎在气嘴附近漏气,并不是被扎了。公司给我寄了新的内胎,但我觉得还是算了,并不想用下去了。latex内胎确实路感更舒服一点,虽然重量据说80g,比tpu重了50g(tpu 30g),但我爬山也没感觉差别,在粗糙路面骑行的感觉,latex和无内胎相比,latex还是明显感觉颠簸许多。tpu就更不用说了,tpu你打低压容易爆胎,打高压,emmm也容易无缘无故扎胎,而且一炸就是很多钱,一条$30美金左右。怕扎胎的用无内胎,下坡多不自信的用无内胎,路面不是光滑沥青的,用无内胎。不比什么长距离多日赛的,用无内胎。真的。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对舒适要求高的用latex,对性能极致追求,对自己骑行能力有信心的,用tpu。再过五年到十年,估计所有的open胎都会停止更新,这几年的conti gp5000系列和Pirelli pzero race系列的open胎停止更新新款,已经是征兆了。可能再过几年,open胎爱好者就要像bora车队那种无内胎的外胎里面加个latex内胎的用了,我反正理解不了。
所以我都用輕量乳膠內胎要吸震乳膠很吸震要輕量只比TPU重20幾克要滾動阻力8.3瓦贏過很多無內胎用了七八年一直維持這樣的搭配不想換
其实无内胎并不太是市场上宣传的那么好用,后续的保養非常麻烦和花很长时间处理干化的补胎液。如果不除掉干的补胎液那轮胎和普通胎没分别而且会有漏胎压现象。其实现在用TPU内胎配置28~32C 外胎气压分别在75~65之前后表现是最好,不论重量速率和舒适或操控比无内胎还好。很多人都不相信30~32C轮胎会比25c胎会更快,23~25c的优势是起步冲刺但一超过1公里反而不会比30~32c轮胎快。当然无内胎最好用是新加入补胎液的三个月内是最能防刺作用,所以比赛时期内用防刺是最好,要是长时期使用就会胎液干化问题。还有现在无内胎新规格是hookless 轮圈,一般人是非常难装
這評測誠意滿滿啊!
感謝辛苦測試,非常棒!很有參考價值
按讚分享!
我用輕量化open胎+TPU內胎+克破2=無敵,無內胎系統等你破到沒救亂噴,只能站在路邊無助叫車回家了,沒有人這麼好心想要幫你處理黏答答的白色液體。
老實說你講的的確有道理,補胎液真的有夠噁克破2又是啥有趣的,有空再研究看看
@@msgLIYU Stop Flats2 公路車防刺用
樓主 您好!剋破2防爆外胎防刺片真是好東西!外胎更換超過3次了,達一年以上的時間。內胎都還沒破,可是遇到一個3寶歐巴桑;騎著機車,逆向迎面對撞才爆胎的;真是倒霉!
我有2組輪組,open和無內胎各一組,無內胎在各方面確實好一些些,我前輪open+防刺帶23C,後輪無內胎25C,後輪有小洞能補起來,oneaer補胎液,胎壓我是覺得打高一點,滾動效率比較好
感謝分享!我也喜歡高胎壓
May I suggest, do the same tests on downslope runs without pedalling while holding the same riding position throughout. This way, you remove tw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pedalling and aero-dynamic) which can affect results. Thank you.
可是tpu 就有點壽命短。瑪吉斯有超輕量一般內胎7*克。馬牌還有5*.6*克的一般內胎。我現在就用7*克的。
I’m still using inner tube, my husband using tubeless when his tyre got punctured it’s end of the ride 😅
當年參加中雙港親眼目睹一位無內胎破胎救不回來的。到處找人借外胎的..偏偏是hookless(某z牌),也不會有人這麼巧剛好揹可以上hookless的外胎去長征的。急到掉眼淚,明明都到大禹嶺茶行了.....
..........他蠢..........直接找人借內胎就好了弄得滿手黏總比棄賽好何況賽事應該比較有機會借到水或濕紙巾
Hookless装tubeless外胎,里面也可以塞内胎。
個人感受公路車訓練用open胎比賽用管胎MTB用無內胎
管胎是不錯,但近年新研發的管胎輪組越來越少這樣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完全被超越
感謝分享心得
為什麼沒有乳膠內胎的比較?😢
我前轮开口胎,后轮真空胎。😄😄
好奇为什么开口胎和无内胎用一样的胎压,因为这两个自己都有用,明显无内胎可以用更低的胎压换更好的路感。速度就觉得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异。
對岸的XXXIC有做過類似的定功率爬坡重複多組實驗,他為保持每趟體重一致,他用喝水和背水的方式控制重量。
這方法是有想過,但操作起來真的硬核
目前測到ridenows tpu, 19g 的千萬不要買,裝一個破一個,都不到20公里。36克的則是裝了3個,一個過夜漏氣很嚴重。拿出來過水,又找不到漏風的地方。估計是TPU在外胎裡撐開的時候及少量的風會漏掉。但拿出內胎,打一點氣進去測就不會漏。另外兩個這是過夜掉20psi左右。
感謝分享
Ridenow 是會這樣子啊, 其實全部TPU內胎都是, Ridenow 要PumpBefore, Ridenow每星期要加一次氣,某品牌4天已要加了(一般打到90psi, 會漏到只有75左右)
我目前用TUBOLITO 用了半年多都還可以,還沒破過,但我還是有買4條Liteskin玩看看...因為太便宜了等TUBOLITO哪天破了再換Liteskin看看
TPU內胎真的爽!!輪噪高速的時候很銷魂
我也用TPU 多個品牌..高速好像也都沒輪噪..應該是外胎問題吧
敲碗乳膠內胎
你把TPU和tubeless打太高壓了,tubeless最合適軚壓比乳膠/橡膠軚低,出來時間和舒適度都不同,我自己DT c22框28c加TPU只按sram網站計算打65psi,和tubeless路感沒分別,平常有用tubeless,也有用tpu,傳統丁基內軚好多年沒用了,還沒有tpu前也早就被latex淘汰了
乳膠內胎要打多少?
你的胎压太高了,换碳把吧如果觉得颠...
9:12 我怎麼看是每趟均瓦在205瓦附近?
GOD 真的是口誤
請問一下,如果每趟控制均瓦,那測到的時間不就一樣嗎?只能感受路感差異。❤
时间不一样,这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均瓦一样,变量是轮胎系统,时间短的说明浪费的瓦数少,更多的瓦数用来前进了,而不是浪费在对抗滚阻上
可否多加一項管胎測試
管胎輪組不兼容其他系統,所以這次沒有納入
樓主 您好!有日本騎拿公司,進口的東歐,OPEN管胎!適合一般的OPEN輪框喔!
補胎液熱呼呼噴發,爆了真的不好處理,只能下課,懶得處理,只差四分鐘,我不如減四公斤我還是身體減重比較好,練腿好了
練完再換快更多
你這樣測試準確率無法完全正確,人不可能每一天都是狀態很好,風速也不可能每天測試時都是一樣,我建議你直接就是測最佳成績,充分熱身之後就使勁全力去跑出最快時間,看哪一種輪胎最快就知道結果了,你這樣測根本也看不出差異。
你這方法似乎建立在每次all in狀態都一樣好的前提
無內胎標榜低胎壓騎乘,可惜你是打一樣的胎壓比較
還沒真正試過,主要是胎壓低我的心靈瓦數跟著低了,下次試試看
為什麼講話要從頭到尾一直傻笑??
鏡頭前的人格我控制不了
可能太緊張了,多錄幾集就順了。加油
聽你講話很痛苦。一直斷句。還在吃奶?
不爽不用看:)
我都是前輪用STR無內胎,後輪米其林power cup 開口胎裝TPU24g和克破34g;前輪用無內胎個人認為較為安全,遇到瞬間穿刺不至於在高速狀態下造成失控等風險,後輪因為壓重關係就算用了無內胎破了填補後最低胎壓只能到80psi,安裝TPu加克破整體操控性變好,後面壓重壓到尖銳物也降低爆胎機率!前面用無內胎舒適度大為提升 ,輪組則是HYPER D45 前85psi後90psi
所有東西試過一輪後,最後 Vittoria Latex 勝出,有速度有好的路感不震爛手低滾阻好補好換
9:12 每趟均瓦在204瓦附近 “240”為口誤!
我用了很长时间latex/TPU 加open胎,用的是28c的vittoria corsa n.ext. 现在换成28c的conti gp5000 s TR加vittoria air liner,再加补胎液的系统。缺点是重了三百五十克左右,爬坡可能会慢一点点,但也没有实际体验到慢。优点是平路速度更快,路感更好,骑行更舒适,下坡转向更稳,最重要的是,即便遇到扎胎的问题,即便补胎液修不好,air liner也能支撑我再30kmh的速度骑一小时。不需要太担心爆胎的问题,当然这个组合安装拆卸极其难,完全没法路边用简易工具修补。
我感觉就是,无内胎真的就是未来。如果还坚持open胎系统,可能真的就仅限于爬坡用途了,毕竟现在无内胎系统25c的都越来越少。25c open胎加tpu内胎去爬山速度相对于我这套无内胎系统可能会有提升。但平路上巡航(我车是trek madone SLR,本身就不是什么很轻的车),可能无内胎更快。
造成我换无内胎系统的原因是我之前在用vittoria的tpu内胎,内胎在气嘴附近漏气,并不是被扎了。公司给我寄了新的内胎,但我觉得还是算了,并不想用下去了。latex内胎确实路感更舒服一点,虽然重量据说80g,比tpu重了50g(tpu 30g),但我爬山也没感觉差别,在粗糙路面骑行的感觉,latex和无内胎相比,latex还是明显感觉颠簸许多。tpu就更不用说了,tpu你打低压容易爆胎,打高压,emmm也容易无缘无故扎胎,而且一炸就是很多钱,一条$30美金左右。
怕扎胎的用无内胎,下坡多不自信的用无内胎,路面不是光滑沥青的,用无内胎。不比什么长距离多日赛的,用无内胎。真的。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对舒适要求高的用latex,对性能极致追求,对自己骑行能力有信心的,用tpu。
再过五年到十年,估计所有的open胎都会停止更新,这几年的conti gp5000系列和Pirelli pzero race系列的open胎停止更新新款,已经是征兆了。可能再过几年,open胎爱好者就要像bora车队那种无内胎的外胎里面加个latex内胎的用了,我反正理解不了。
所以我都用輕量乳膠內胎
要吸震乳膠很吸震
要輕量只比TPU重20幾克
要滾動阻力8.3瓦贏過很多無內胎
用了七八年一直維持這樣的搭配不想換
其实无内胎并不太是市场上宣传的那么好用,后续的保養非常麻烦和花很长时间处理干化的补胎液。如果不除掉干的补胎液那轮胎和普通胎没分别而且会有漏胎压现象。其实现在用TPU内胎配置28~32C 外胎气压分别在75~65之前后表现是最好,不论重量速率和舒适或操控比无内胎还好。很多人都不相信30~32C轮胎会比25c胎会更快,23~25c的优势是起步冲刺但一超过1公里反而不会比30~32c轮胎快。当然无内胎最好用是新加入补胎液的三个月内是最能防刺作用,所以比赛时期内用防刺是最好,要是长时期使用就会胎液干化问题。还有现在无内胎新规格是hookless 轮圈,一般人是非常难装
這評測誠意滿滿啊!
感謝辛苦測試,非常棒!很有參考價值
按讚分享!
我用輕量化open胎+TPU內胎+克破2=無敵,無內胎系統等你破到沒救亂噴,只能站在路邊無助叫車回家了,沒有人這麼好心想要幫你處理黏答答的白色液體。
老實說你講的的確有道理,補胎液真的有夠噁
克破2又是啥有趣的,有空再研究看看
@@msgLIYU Stop Flats2 公路車防刺用
樓主 您好!
剋破2防爆外胎防刺片真是好東西!
外胎更換超過3次了,達一年以上的時間。
內胎都還沒破,可是遇到一個3寶歐巴桑;騎著機車,逆向迎面對撞才爆胎的;真是倒霉!
我有2組輪組,open和無內胎各一組,無內胎在各方面確實好一些些,我前輪open+防刺帶23C,後輪無內胎25C,後輪有小洞能補起來,oneaer補胎液,胎壓我是覺得打高一點,滾動效率比較好
感謝分享!我也喜歡高胎壓
May I suggest, do the same tests on downslope runs without pedalling while holding the same riding position throughout. This way, you remove tw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pedalling and aero-dynamic) which can affect results. Thank you.
可是tpu 就有點壽命短。瑪吉斯有超輕量一般內胎7*克。馬牌還有5*.6*克的一般內胎。我現在就用7*克的。
I’m still using inner tube, my husband using tubeless when his tyre got punctured it’s end of the ride 😅
當年參加中雙港親眼目睹一位無內胎破胎救不回來的。到處找人借外胎的..偏偏是hookless(某z牌),也不會有人這麼巧剛好揹可以上hookless的外胎去長征的。急到掉眼淚,明明都到大禹嶺茶行了.....
..........他蠢..........直接找人借內胎就好了
弄得滿手黏總比棄賽好
何況賽事應該比較有機會借到水或濕紙巾
Hookless装tubeless外胎,里面也可以塞内胎。
個人感受公路車
訓練用open胎
比賽用管胎
MTB用無內胎
管胎是不錯,但近年新研發的管胎輪組越來越少
這樣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完全被超越
感謝分享心得
為什麼沒有乳膠內胎的比較?😢
我前轮开口胎,后轮真空胎。😄😄
好奇为什么开口胎和无内胎用一样的胎压,因为这两个自己都有用,明显无内胎可以用更低的胎压换更好的路感。速度就觉得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异。
對岸的XXXIC有做過類似的定功率爬坡重複多組實驗,他為保持每趟體重一致,他用喝水和背水的方式控制重量。
這方法是有想過,但操作起來真的硬核
目前測到ridenows tpu, 19g 的千萬不要買,裝一個破一個,都不到20公里。36克的則是裝了3個,一個過夜漏氣很嚴重。拿出來過水,又找不到漏風的地方。估計是TPU在外胎裡撐開的時候及少量的風會漏掉。但拿出內胎,打一點氣進去測就不會漏。另外兩個這是過夜掉20psi左右。
感謝分享
Ridenow 是會這樣子啊, 其實全部TPU內胎都是, Ridenow 要PumpBefore, Ridenow每星期要加一次氣,某品牌4天已要加了(一般打到90psi, 會漏到只有75左右)
我目前用TUBOLITO 用了半年多都還可以,還沒破過,但我還是有買4條Liteskin玩看看...因為太便宜了
等TUBOLITO哪天破了再換Liteskin看看
TPU內胎真的爽!!輪噪高速的時候很銷魂
我也用TPU 多個品牌..高速好像也都沒輪噪..應該是外胎問題吧
敲碗乳膠內胎
你把TPU和tubeless打太高壓了,tubeless最合適軚壓比乳膠/橡膠軚低,出來時間和舒適度都不同,我自己DT c22框28c加TPU只按sram網站計算打65psi,和tubeless路感沒分別,平常有用tubeless,也有用tpu,傳統丁基內軚好多年沒用了,還沒有tpu前也早就被latex淘汰了
乳膠內胎要打多少?
你的胎压太高了,换碳把吧如果觉得颠...
9:12 我怎麼看是每趟均瓦在205瓦附近?
GOD 真的是口誤
請問一下,如果每趟控制均瓦,那測到的時間不就一樣嗎?只能感受路感差異。❤
时间不一样,这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均瓦一样,变量是轮胎系统,时间短的说明浪费的瓦数少,更多的瓦数用来前进了,而不是浪费在对抗滚阻上
可否多加一項管胎測試
管胎輪組不兼容其他系統,所以這次沒有納入
樓主 您好!
有日本騎拿公司,進口的東歐,OPEN管胎!
適合一般的OPEN輪框喔!
補胎液熱呼呼噴發,爆了真的不好處理,
只能下課,懶得處理,只差四分鐘,我不如減四公斤
我還是身體減重比較好,練腿好了
練完再換快更多
你這樣測試準確率無法完全正確,人不可能每一天都是狀態很好,風速也不可能每天測試時都是一樣,我建議你直接就是測最佳成績,充分熱身之後就使勁全力去跑出最快時間,看哪一種輪胎最快就知道結果了,你這樣測根本也看不出差異。
你這方法似乎建立在每次all in狀態都一樣好的前提
無內胎標榜低胎壓騎乘,可惜你是打一樣的胎壓比較
還沒真正試過,主要是胎壓低我的心靈瓦數跟著低了,下次試試看
為什麼講話要從頭到尾一直傻笑??
鏡頭前的人格我控制不了
可能太緊張了,多錄幾集就順了。加油
聽你講話很痛苦。一直斷句。還在吃奶?
不爽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