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講座 唯識學對「種子」問題之探討 大乘法義71 昭慧法師主講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5 лис 2024
- ※第71-1堂
○依他緣起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02:46
○本有種子、新薰種子
○《瑜伽師地論》
云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
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
07:00
○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
○起「初」,「以」見佛,聞法為因緣,發大菩提心,熏「習成」大乘佛「性」,如下種一樣,名性種性。菩提心一發起,永為成佛的因緣,是不會失去的;如《法華經》繫珠喻所說。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為是依發心而熏習成的──法界等流的聞熏習。其「次」,有了菩提心種,就「依」這佛「性」而漸漸修發,使佛種的清淨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大乘的功德淨能,不斷熏「習」而增勝起來,名為習種性。等到久久熏修,引發無漏清淨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體性了。「以是」,法空性(理佛性)雖凡聖一如,眾生界、菩薩界、佛界,平等平等,而成佛或不成佛,還「待修習」來分別:是否熏發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種而不斷熏習增長?如不修習,凡夫還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問是誰,「一切」眾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起「初」,「以」見佛,聞法為因緣,發大菩提心,熏「習成」大乘佛「性」,如下種一樣,名性種性。菩提心一發起,永為成佛的因緣,是不會失去的;如《法華經》繫珠喻所說。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為是依發心而熏習成的──法界等流的聞熏習。其「次」,有了菩提心種,就「依」這佛「性」而漸漸修發,使佛種的清淨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大乘的功德淨能,不斷熏「習」而增勝起來,名為習種性。等到久久熏修,引發無漏清淨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體性了。「以是」,法空性(理佛性)雖凡聖一如,眾生界、菩薩界、佛界,平等平等,而成佛或不成佛,還「待修習」來分別:是否熏發了菩提心?是否依菩提心種而不斷熏習增長?如不修習,凡夫還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問是誰,「一切」眾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
09:22
○五種種性 :
菩薩種姓、
緣覺種姓、
聲聞種姓、
不定種姓、
無種姓(闡提)。
19:33
○圖片說明 真常唯心系&虛妄唯識系
30:41 ※第71-2堂
○無境唯識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於真實。
32:27
○依虛妄分別識,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心外法」是「非有」的。眾生直覺得外境實有,是客觀存在的色──物質。甚至反省起來,心也好像是所對的境界。這是無始來的錯亂妄執,由此而執我、執法,都是遍計所執相的,是空無自性的。然假必依實,自相有而為一切假所依的「心識」,論「理」是「非無」的。如心識也沒有自性,那就一切都不能成立了。識是虛妄的,但是自相有的。由於無始以來,心境相應,熏習成種子。所以識從自種子生時,那以識為性的境相種子,也就生現行,而現起能分別,所分別二相。好像是心境獨立的,其實境不離心,以心識為性的。心外的境相雖沒有,而不離心識的境相,也是有的,從自種子生的(這名為性境;如依心識的想像妄執而成的,才是沒有的)。所以依他起的一切因果,都能成立,不過說一切以識為性罷了!這都是自相有的,不可說是空無自性了。
41:23
○圖片
58:14
○「天見寶莊嚴,人見為清水,
魚見為窟宅,鬼見為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