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 古道熱腸、寬仁忠厚的楊翥-第75集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4 чер 2024
  • 歷史感應統紀 | 古道熱腸、寬仁忠厚的楊翥-第75集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因此人與人相處容易產生摩擦。寬容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鎮定劑,是現代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和根本的選擇。
    《論語》中有言:「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君子不僅對賢德的人恭敬有加,還能夠寬容不賢、不能之人。
    明代禮部尚書楊翥就是這樣一位寬厚仁德之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人生故事。
    楊翥,字仲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楊翥性格寬仁忠厚,少孤、家貧,跟隨兄長駐戍武昌,以開館教書為業,他的學生非常多。
    當時,楊士奇從廬陵(今江西吉安)來,遇到楊翥說,自己要找一個私塾老師的工作。楊翥深入了解楊士奇的才學,對他很有好感,便告訴自己的館塾主人:「我還配不上替你家當老師,應當請我的老師來做老師。」然後自己就辭職離開,讓主人聘請楊士奇為師。
    實際上,楊翥與楊士奇並無交情,自己家也並無餘資,完全是出自道義,將講學的機會讓給了楊士奇。
    楊翥是一位古道熱腸、處處為他人著想、大度寬厚的聖德之人。他喜歡騎驢代步,對驢子也是特別關愛,常常不顧家人勸阻,親手給驢子擦洗梳理,給驢子餵上等飼料,把驢棚也建在他住的房屋旁邊,有時半夜還會起床一兩次,生怕驢子有什麼閃失。
    然而,楊翥的鄰居老來得子,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個不停,眼看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傷透了腦筋,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楊翥。楊翥二話沒說,就把心愛的驢子賣了。自己外出則只能步行。
    有一次,楊翥的鄰居丟失一隻雞,吵著說是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就把這件事告知了楊翥。他卻說:「又不是我一家姓楊,不用在意。」
    還有一位鄰居每逢下雨天,便將自家院中積水往楊翥家中排放,因此家中常常遭受髒水浸濕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乾燥的時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更為嚴重的是,家裡祖墳的墓碑被小孩推倒,當墓丁急切氣憤地向他報告時,他不僅沒有對小孩責怪,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小孩有無受傷,完全沒有去想墓碑被破壞的程度如何。常人對發生這種事,都會認定這是破壞風水的大事情,絕對不善罷干休。然而當楊翥知道小孩沒受傷後,還跟對方家長說好好照顧小孩,不要嚇著他。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這種善行和寬仁感動。
    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搶劫楊家,當鄰里們得知,便自發組織起來,協助楊家守夜防賊,楊家因此免去一場災禍。
    《省心錄》有言:「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在人我互動交往中,楊翥用寬仁之心對待他人,不計個人得失,不僅自己身心輕安,也感動他人,使鄰里之間的情誼得以保全。
    歷代哲人留給我們後世子孫的人生箴言,「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仁厚如此,福報也厚。「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讓我們從中可以領悟它的真諦,從而也得到和楊翥一樣的身心輕安,與人和睦共處。
    量大福亦大。當楊士奇顯達之後,在內閣任首席大學士時,就推薦楊翥進入翰林院。不久,楊翥官拜禮部侍郎,後晉升為禮部尚書。
    反觀今天的我們,遇事常常先是考慮自己,總怕自己吃虧,容不得別人有纖毫侵犯,錙銖必較,總是患得患失,惴惴不安。
    《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佛陀在《華嚴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本是一體。從當今量子力學的發現來看,世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相互共振、相互交織,這一發現更加深刻地說明了萬物一體、互相影響的理念。因此,寬容他人就是寬容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楊翥先生以身示範,為我們做出了最好詮釋。

КОМЕНТАРІ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