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是科学吗?学科鄙视链的由来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3 гру 2021
  • 社会科学可能成为物理学式的严密科学吗?
    本期节目以“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为切入,你会了解到人文社科领域的物理学崇拜史,以及现在的学科鄙视链都是怎么来的。
    最终我们落脚到社会科学能否成为物理学式的严密科学的讨论至少,我们分享了:1.可能派的观点,2.不可能派的观点。
    订阅同名微公号「大问题Dialectic」,发送「经济学」即可收到本期大问题研讨会,欢迎你也参与到这个大问题的讨论之中,请投出你的一票,并发表你的看法!
  • Наука та технологія

КОМЕНТАРІ • 445

  • @timchen8512
    @timchen8512 Рік тому +148

    經濟本科生表示,你功課做得很好,超讚的
    基本把經濟史講了ㄧ遍😂

  • @gaopoer
    @gaopoer Рік тому +36

    老兄说的很好!自我感受:鄙人是经济学研究者,随着研究深入,我越来越发现经济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研究方法论和范式等底层内容非常不稳定,想要继续深入,必须对更底层的哲学逻辑进行梳理,不然无法从内心说服自己,究竟这些研究存在的意义何在?研究陷入了一种空洞的文字修辞的战争。现在我们坚持的论调是经济学是解释科学,只能深化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的认识,但无法做出任何有效预测,而且我也是赞同的。因为从哲学观点上,边沁的边际主义以及对无穷欲望的理性人假设被质疑地越来越狠,因为映照在现实里,功利主义只是一部分人,或者人的一部分,经济学只能对这一点点内容做出合理解释。而在更广阔的哲学世界里,那些美好的人类品质,那些无需动机和借口的行为,无一例外的被经济学摒弃了。科学可以被定义,科学是有边界的,经济学更狭隘一些,是在自然定义的科学里寻求狭窄逼仄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学科边界就是学科本身,如果突破了上述框架,经济学就失去了他的学科边界,好像要说一句“经济学不存在了”。如今,问题导向越来越重要,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就没有研究质量和研究深度可言,而所谓经济理论面临现实问题是如此的乏力无奈。

    • @yoshiyuki1732ify
      @yoshiyuki1732ify Рік тому +2

      那计算机更low : ),我博士就是用最大效用模型解决用户流量在计算机网络里面公平分配的问题,用的比例公平,对数效用。

  • @user-xt4co5fn3d
    @user-xt4co5fn3d Рік тому +19

    距離生活越遙遠的事物,我們往往越容易理性思考;我想,這才是社會科學最困難的地方,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面,卻也因此看不到社會的全貌。但也不用灰心,一顆細胞雖然看不到人自己的樣子,但,量變產生質變,我們的腦細胞投過視網膜與神經元得以接收來自外界的訊息,照鏡子看看自己長什麼樣;白話文,一顆細胞不行,但整個社會卻可卻可以透過與另一個社會的互動,見證社會的模樣,也是那時候,我們可以逐步了解到,這名為社會的生物,

  • @charlesbonali5180
    @charlesbonali5180 Рік тому +7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毕业的学生,我支持不可能论,也就是社会科学本来就应该和自然科学走不同的路。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在试图扮演造物主/上帝,想要全知,想要全能。但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不可能被谁“完全操控”,这个figure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manipulate所有人的内心世界和表象的行为。所以社会科学应该站在学科鄙视链的最高层,在自然科学这种研究“死物”的学科把除人之外的东西都研究明白了,全人类实现物质文明的完全富足之后,再去高屋建瓴的让人类精神文明实现飞升。当然,不能因为现在自然科学还没研究透彻,就躺平放任社会科学完全不进步,所以才要同时也发展一些。

  • @miguelzhang2009
    @miguelzhang2009 Рік тому +39

    科學的定義要清楚 以下是科學的基本條件 一 發現問題 二 是提出對間題的可能答案 三 驗証答案 三 所有人都可驗證所提的答案 四 所有人都可以發問任何問題 五 有助預期未來結果。 社會學若能如這些步驟走過來 就應是科學。 社會學 研究人們之間的關係 所以比 其它 繁雜多 不容控制易驗証環境。

    • @ikertable
      @ikertable Рік тому +4

      驗證的同時就是剝奪人權啦~這不是不能做,而是做了無法收拾爛攤子

    • @lovekibainuzuka
      @lovekibainuzuka Рік тому

      社會學是一種宏觀學 我覺得他跟科學兩字沒什麼關聯 那是因為即使步驟是一樣的,但是人始終和環境有着非常大的分別那就是變數 科學的話,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無論什麼時候到必須準確。但是經濟學和社會科學只能分析問題,無法給予一些準確的預測

    • @a7040k-fedafasha
      @a7040k-fedafasha Рік тому

      一個驗證過程就幾十年,變因如此之多,怎麼玩?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26

    一通数学猛如虎,哈哈哈哈。博主太喜感了。听第一个节目就订阅了。这么高级的节目,实属凤毛麟角。

  • @cloudialeonhart7873
    @cloudialeonhart7873 Рік тому +5

    非常赞同不可能派的anderson的more is different思想,而且就是作为一个数据工程师来说,在实际应用里面大数据分析本质上还是集邮,并不是数学那样的严密从底层用逻辑一路推导到很高的地方。出发点都不同了,也就不可能仅靠所谓大数据分析、各种建模那些方法就能分析出类似物理学的一系列力学定律,或者统计学的概率公理axioms那种东西。而且就连GPT,各种AI模型(基于统计学公式的那种),本质上也都是这种,靠堆观察数据山堆参数量堆出来的集邮式的建模

  • @kuopohung
    @kuopohung Рік тому +38

    從社會學和心靈哲學來看就很清楚,人類有主觀性,這主觀性不是科學可以處理的,這就需要人文處理。

    • @billyking5710
      @billyking5710 Рік тому +11

      自然是客觀的
      但一切人類活動皆為主觀認定
      所以自然科學跟社會人文學科被分開來
      因為本質是相排斥的

    • @kuopohung
      @kuopohung Рік тому +6

      @@billyking5710 社會科學的不少子學科也需要用到人文方法進行研究,好比社會學的質性研究,好比心理學(心理學一般是歸類在自然科學,但也有分在社會科學的)的精神分析處理情緒

    • @80719good
      @80719good Рік тому +3

      ​@@kuopohung 人無法去物化人,也就是影片中說的人會去對研究者的意圖產生預期心理,所以人所提出有關人的研究只能具備說服力,而無法如物理學般整理成公式。

    • @KeevnWang
      @KeevnWang Рік тому

      其实人文也无法处理,他们只是假装自己在处理。

  • @liontown6437
    @liontown6437 Рік тому +1

    小哥哥好棒!分析深刻,一针见血!

  • @bohua-tseng
    @bohua-tseng Рік тому +5

    就如同物理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其實社會科學應當如同微小粒子位置與速度一樣,無法準確掌握兩者的位置,我們能做的,是勾勒出大致的範圍
    社會科學脫離現實,這點非常地不可取,我們發展理論的目的,就是為了預測未來,並且使用
    我認為:社會科學應當加入更多機率的概念,理論倘若可已多次預測現實發展即足以,而社會工程只要在機率上有很高的比例會發生,就應當去實施
    但同時要認知到,這些只是機率上發生機率大,不是必然的仙丹妙藥,發生錯誤時,至少可以說「現實看來狠狠的打了我們一臉,但我們已經做到最好了!」
    這才是社會科學的價值: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錯誤,盡量採取方法嘗試,使社會逐漸進步

    • @billyking5710
      @billyking5710 Рік тому

      所以當初量子力學出現時古典物理學家都無法接受
      因為一切客觀恆定的現實變成由主觀觀測決定的唯心主義
      但現在宏觀世界 唯物主義的廣義相對論及微觀世界 唯心主義的量子力學
      共同組成了建構物理學的萬有理論

    • @harweiz
      @harweiz Рік тому

      同感 我也認為機率這個概念會越來越重要

    • @ano0628
      @ano0628 Рік тому

      Perhaps Econometrics?

    • @user-zz2co2iy6b
      @user-zz2co2iy6b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目前理論計量已經導入非常多的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內容了 基本上測度論 泛函分析都有涉及到

  • @toulashang3892
    @toulashang3892 Рік тому +37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会使得认知社会及经济模型越来越可能,也会使得人类越来越依赖这些模型给出的建议,从而反过来促进了模型的有效性…..

    • @thundersharkpanda
      @thundersharkpanda Рік тому +2

      我記得有人類學家寫過一本書在講類似的情形,只不過他探討的是經濟學科內強調人類理性的本質的根本假設。(政府依賴經濟學家的建議,使得人類變得越來越理性自利)

    • @Tim78763
      @Tim78763 Рік тому

      這本來就是模型想做的事,不是嗎?藉由操作一些條件來改變人的行為,以此試圖達成預期的效果。
      像是調整通膨率來影響失業率。

  • @tonylee7204
    @tonylee7204 2 роки тому +2

    很精彩的系列

  • @shawnjoeshawnjoe
    @shawnjoeshawnjoe Рік тому +17

    我覺得單個人的行為是永遠沒辦法完全預測的但是人一多要預測一群人透過心理學的發展對變量的細化和大數據的運用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就像在賭場你無法確認單個人這把會不會贏但整體來說莊家一定是贏一樣

    • @user-sq1ns3td9q
      @user-sq1ns3td9q Рік тому +3

      心理史學

    • @user-zz2co2iy6b
      @user-zz2co2iy6b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統計學本來就是一門探討期望值的科學阿 統計學對於單獨個體是沒有意義的

  • @user-xv2ss5fz1k
    @user-xv2ss5fz1k Рік тому +5

    我认为经济学并非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用。相反将经济学认为是一种科学,是对它本身的一种局限。如果加入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再来分析经济问题,收获可能更多。

  • @SShan
    @SShan Місяць тому

    ❤非常珍贵的专辑。
    值得反反复复地看听。

  • @hayama2363
    @hayama2363 Рік тому +14

    不可能派,社会科学和量子力学一样,测不准,测了就坍缩。就比如搞出一个交易模型一定赚钱,但用的人多了,就都又赚不到钱了

    • @user-lu4es1sv1w
      @user-lu4es1sv1w Рік тому

      大国国债就符合买了一定赚,交易的人还多。如果崩了大家一起完蛋.

  • @marileelee100
    @marileelee100 Рік тому +1

    人是理性的動物 這是建立在人會思考思辨~~~ 經濟學假設人會選擇利益最大化的路徑 但實際上人會選擇感性或是自己主觀的路徑道路. 舉例:有兩個盤子A與B A盤子上放著5個柑橘 B盤子上放著10個柑橘.這二個盤子 經濟學都會假定人一定要選擇B最多數量的柑橘 但真實狀況則不一定 因為選擇A則可以減肥 攜帶重量輕 容易隱藏 方便運輸 容易吃完不需擔心儲存問題 這些主觀的意見都會讓人不會一定絕對必定選擇B盤子 純粹利益最大化.人心不可使用數學去計算出來 人心只依賴情感在運作 總是主觀的 無法跟電腦機器一樣的計算策略路徑 因此經濟學跟心理學一樣 投資 博弈 買賣.....等 這些的都是人心 而人心很難預測的
    人心只能是自以為是的運轉[ΞΟ.ΟΞ]____@

  • @annaguan9714
    @annaguan9714 Рік тому +1

    很喜欢你的频道,内容非常值得思考。建议,如果能有英文的Caption, 就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思想。

  • @pengchengwu447
    @pengchengwu447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受教了,谢谢大神!

  • @fuedox8008
    @fuedox8008 Рік тому +30

    给安德森和哈耶克点赞。感觉与其说的物理学崇拜,我感觉不如说公式崇拜。既然现在数学没办法很好的描述上层建筑,我觉得要么保持谦逊,要么将数学发展到更高阶的阶段。比如引入神经网络

    • @80719good
      @80719good Рік тому +5

      主要是人不希望被經濟家們所操控,你說人的行為會照著這個公式走,那我就會往反方向做,最後就是經濟學家永遠都在追著人的行為後面研究。

    • @jiazhenwang7494
      @jiazhenwang7494 Рік тому +7

      经济学可能永远做不到像物理一样准确描述现实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但人类行为是会受到人类的已知信息的影响的。因此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导致研究成果变得不准。比如说,如果某个研究非常扎实的论证出依照现有情况发展,两年后楼市会崩盘,那么得知这个消息的群众会让楼市明天就崩盘。。。

  • @chho8364
    @chho8364 Рік тому +16

    期待以物理學的方式研究社會科學, 只能說是好高騖遠;應該先把目標定在能與生物學整合。
    物理->化學->生物學的分界上具有“emergent properties”導致的質變,但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終究是”人類”這種動物的社會行為,嚴格說起來屬於“動物行為學“的一個分支。只是因為“人類“這個物種太過複雜,所以才需要分開來討論、自成一個學科。
    可以說社會科學的研究在還不能被動物行為學界接受前,社會科學都沒辦法達到自然科學的境界

    • @cooooolco4316
      @cooooolco4316 Рік тому +2

      如果讲社会科学所研究对象划入“动物行为学”的范畴,那么包括物理学也一样应该划入,因为物理学也是由人类这种生物藉由人类的观察和思维所发明的,而即使到今天的神经科学也无法从根本上对于“意识”下定论,我们还无法定义绝对主观和绝对客观,所谓实证主义也仅限于最大范围内的客观,而不是绝对。社会科学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套研究思路,可以不认同,但是将其直接划入“动物行为学”的想法说明你对于社科的了解非常浅薄。

    • @user-fo3wv5fc9s
      @user-fo3wv5fc9s Рік тому

      很多社会学的理论忽视了首先人是一种动物,然后是一种群居动物。所以纯理性人的概念就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 @user-fo3wv5fc9s
      @user-fo3wv5fc9s Рік тому

      @@cooooolco4316 哦,星球运行难道是也人类的思维运行的?没有人的时候怎么产生的星球,没有星球怎么产生的生物?

  • @raylin6502
    @raylin6502 Рік тому +4

    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延伸出了现在的两大社会政治体系。个人觉得More is Different 很好的诠释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我们都是三维的生物。三维世界的属性是由量子属性从量变到质变而来,中间夹杂了化学到生物到心里到历史到政治最后呈现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难道不是科学吗?只是它真的复杂。但也可以用哲学或者量子力学来解释啊。一切都没有确定性可言。

  • @visitor-1636
    @visitor-1636 Рік тому +7

    我喜欢不可能派的解释。看似给社会科学判了死刑,但事实上点出了社会科学的真正价值: 研究出什么部分是用逻辑可知的,什么部分是不可用逻辑推导的

  • @adamlee9699
    @adamlee9699 Рік тому +13

    这里涉及到,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有,自由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了。
    如果人类群体的行为能100%被预测,那人类到底意志是不是自由的?

    • @featherfly1080
      @featherfly1080 Рік тому

      你要是能看懂基地,你就知道了

  • @Walter-cf9fl
    @Walter-cf9fl Рік тому +2

    讲的真好,可惜科普类视频没几个人愿意看

  • @angus5771
    @angus5771 Рік тому +1

    物理現象是可以預測以及實驗的,然而社會現象卻是無法捉摸的。在大自然中生存遵守的是規律,而在人類社會中人心是其不可預測的原因。科學都是對現象的研究,僅僅是研究方法的不一樣不足以令社會科學失去科學的頭銜。

  • @jasonzhu3606
    @jasonzhu3606 Рік тому +1

    我认为无论是可能派还是不可能派他们都是在运用启蒙来探究真理的做法。两边各执一词,但也未尝不可殊途同归。归根结底还是人类有没有自由意志的问题。当今脑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没有手段证明人具有主观意志,但却可以证明人类具有主观非意志。也就是说你不一定能仅凭主观生成主观意志,但你是可以拒绝执行收到客观影响后大脑生成的那个主观意识的。
    所以人为的因素即便再复杂其实也是有可能受到自由非意志的干预的,但在这个复杂之前我们还是可以有人为干预的空间的。
    费斯切拉德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所以我的观点就是两种观点的存在都是为了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 @lirenwu8109
    @lirenwu8109 Рік тому +14

    很偶然看到,太惊奇了,博主是个杰出人才啊。

    • @jshsieh3274
      @jshsieh3274 Рік тому

      其實他是外行人說內行話!自曝其短!

    • @Atlas-bh9lz
      @Atlas-bh9lz Рік тому +4

      @@jshsieh3274 這沒辦法...他是名UA-camr,並不是真正深入上述所有領域的頂尖學家,雖然我能懂你為何會這麼反彈,但其實不需要對於別人收到讚美感到難受,你也能夠找到獲得別人贊同的方法。

    • @lirenwu8109
      @lirenwu8109 Рік тому

      @@jshsieh3274 不见得。什么是行内,什么是行外?据说数学家开大会都没法相互说话了,因为彼此都搞不懂对方。

    • @lirenwu8109
      @lirenwu8109 Рік тому

      @@Atlas-bh9lz 我举个例子,一位生物科学的博导,研究室主任,国内基因工程方面的行业内的人士了吧,手下都是最新的海归博士。特殊的关系,请到家里来做了一次私下的研讨,在座的还有对生物科技领域有兴趣的投行人士。90多页的PPT,很耐心地给我们讲完,投行人士当然不明觉厉,他们做判断有他们行业内的窍门。我为了消除尴尬,也是为了尽主人之谊,带动一点讨论气氛吧,率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改造过的基因在重新注入活体细胞后,怎么诱导和控制分化的问题,即便在体外扩增,应该和我们人体组织器官修复所需的细胞还有差距。这些是我做工程师的本能习惯,一定要推理出事实,另外不懂就问。但是就在这一点上,人家教授承认在这一点上还没弄清楚。搞得我像在搞破坏似的,其实其它那么多页都讲得非常清楚,对于我们外行来说是学科盛宴啊,逻辑和步骤非常严谨。唉,事与愿违,本来是想为实验室找到横向投资,为投资人提前锁定黑科技项目。像费曼教授说的,你真懂了,就能离开术语也能讲清楚主体知识,而用其它领域的类比,有时候是能反过来启发和发现原来学科的问题的。

  • @user-mu8ff6tq2w
    @user-mu8ff6tq2w Рік тому +3

    個人用概率統計以及人工智能的路子來進一步科學化社會科學挺好的

    • @daniellin1726
      @daniellin1726 Рік тому

      ”既然人能预判人,人不適理性的研究人,那就不要用人来研究人了。。。看他丫的咋预判人工智能的脑洞。” - 俺说的。

  • @Thunder40125
    @Thunder40125 Рік тому +1

    我認為社會科學理論上可以成為嚴密科學,但無法完善。
    即便是大數據模型,也會有研究大數據模型的人,當有人能夠觀測模型時,就有機會從模型中脫離。
    那我認為可以成為科學的原因是,
    如同現今的星座分析,除了提出行為之外,觀測行為也會影響自身的行動。
    分類出各種不同星座性格之後,當發現自己和這個星座性格很像,認同感導致自己更符合這個星座的行為,
    科學化本身,也會讓認同的人更趨近分析出的數據流。
    相反則會跳脫,即便分析出跳脫模型的變量,也會在觀測到後繼續跳脫。
    影片中無法成為科學派提到的,社會科學沒法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科學,這點我認同,
    但沒法成為像物理學那樣的科學,不表示他不能統計出數據來解釋部分人的行為模式。
    或許這是一種量子力學吧,觀測才會體現結果,
    社會科學暨是科學又不是科學,處在是又不是的疊加態中,
    可以稱其為,薛丁格的社會科學。

  • @frankzhu9929
    @frankzhu9929 Рік тому

    启蒙并保持敬畏

  • @nickliu7736
    @nickliu7736 Рік тому

    谢谢!

  • @lhy0256
    @lhy0256 Рік тому

    精彩,订阅了

  • @yufulin4562
    @yufulin4562 Рік тому +1

    好影片

  • @jiankangxue6823
    @jiankangxue6823 Рік тому +12

    人的行爲不可測,使得經濟學衹能是人的社會性學説的分支

  • @bigbulllazier6720
    @bigbulllazier6720 Рік тому

    我認為社會科學可不可能是科學並不是一個問題,就好比在影片中提到的,這樣的問題出發點似乎是對物理科學的迷信與崇拜。在不同的學科層次之間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自然會不同,本質就是不同,例如影片中所提及的量子層次與分子層次的不同,同理,在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上也是如此。
    在韋伯對社會科學的方法提出的理想模型方法中,他提到社會科學的理想模型並非構建一個模型將實在放入並比較,而是將現實與其比較並觀察其相差多遠,而這樣的理想模型建構與對現實的比較,往往更是基於研究者想要研究的方向所建構的,從此也能知道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本質上與物理科學就有所不同,因此我認為以這方面而言,社會科學是不是門科學這個問題,或許辯證的雙方都沒有找到共識。
    然而這也並非全然否定各學科間的借鑑與互通性,就韋伯對社會科學的方法提出的理想模型方法來說,其中並也借鑒了生物學上的分類概念。所以我認為重要的是,不應該對某種學科的研究方法過於迷信崇拜,而應該要能清楚地知道學科間的相同與差異之處,同時做到互相尊重。

  • @babybokchoiii
    @babybokchoiii Рік тому +1

    哇塞 孔德的理论解答了我一个大问题!因为我总是觉得很多哲学问题在科学面前就变成了空想

    • @KeevnWang
      @KeevnWang Рік тому

      确实是这样,在科学前面,哲学就是小儿过家家,假装自己在做主。每次听到有人说什么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基本就是又碰到一个弱智

    • @babybokchoiii
      @babybokchoiii Рік тому

      @@KeevnWang 他们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 @user-lv9nl2cv6p
    @user-lv9nl2cv6p 2 роки тому +9

    世界是不能逆向还原的,复杂性系统的复杂性的自组织秩序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秩序信息的意义。

  • @jackchen8490
    @jackchen8490 Рік тому +7

    經濟學碩士表示, 聽得懂全部😂, 講得很讚
    我數學很爛, 所以唸到研究所等級的經濟學, 基本上是跪著求教授讓我過= =
    也因此意識到現在主流的經濟學發展都是以數理取向, 如果說數學很爛可能不太適合做學術研究,
    往好處想, 相較於一些冷門學科, 經濟學學位至少還是能讓我獲得許多不錯的公司面試機會(雖然大部分都跟經濟學研究無關).
    數理能力無法跟純理科生比, 不過也是贏多數人了.
    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經濟學對我人生滿有幫助的, 特別是賽局理論, 在面臨一些困境時, 至少在理論上能比較客觀去思考, 進而幫助我做出比較好的選擇. 以長遠來看這可能是最大的價值

    • @user-kp3ci8ok1z
      @user-kp3ci8ok1z Рік тому

      你不要說話,你有口臭

    • @gn4107
      @gn4107 Рік тому

      我觉得学经济学让我自己更理性

  • @johnnyq4260
    @johnnyq4260 Рік тому +6

    9:40 好笑的是,盧瑟福自己被賞的是諾貝爾「化學」獎🤣🤣🤣

    • @user-qe6sh7uz9c
      @user-qe6sh7uz9c Рік тому

      所以拉塞福對此並不開心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John Nash 可能也没料到会得一个经济学奖而不是数学奖。

  • @user-dh1bo2qe9u
    @user-dh1bo2qe9u Рік тому +2

    很難,因為人懂經濟相關法律都有漏洞,加上一個晶片後面都可能設計出漏洞或是後門所以在一切統計數字不準,最後是各國的中央銀行為了補足這一個數字的誤差,產生系統介面可以修改資料庫的數字,但是經濟學家沒有考慮設計出修改誤差的後門系統出來之後有沒有人去作異動,或是直接對於資料庫異動,異動資料者是誰?異動者跟政治人物有什麼關系嗎?或是異動資料者與宗教團體、基金會、私人公司是什麼關係嗎?在這一些制度必須要考慮到人性,甚至人的資個也拿去用,這一個無法建立模型,除了有人為了彌補經濟模型上的誤差故意製造訊息引導人的行為,你可以看看那些個國家最後媒體掌握權?

  • @jichaofan2151
    @jichaofan2151 Рік тому +1

    我金融系的同学有一门课的project是模拟炒股,但是数据都是实时的股价。没成想,2020年的时候赶上了两次大熔断,老师也傻了, 但也不能因此怪学生没利用好课堂知识,于是都给过了,哈哈

  • @ianchan2698
    @ianchan2698 Рік тому +4

    I think its apparent that economics is a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IT's an artsy science. The models chang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ndset overtime. For example, families treat babies as a form of insurance in the earlier years, whereas families today think babies are a form a liability these days. Its still possible to form models and regression, but bear in mind there are limitations because cultural mindset in 1050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ultural mindset in 2023

  • @tammyzhang
    @tammyzhang Рік тому

    最近几天在一条接一条的刷本频道的视频,太喜欢了。想寻找有没有同样是坐标伦敦的女性观众?想找个志同道合的聊的来的朋友,感觉这种话题特别小众,生活中很难找到可以一起讨论的朋友。

  • @colalin0321
    @colalin0321 Місяць тому

    影片開頭的經濟學,從說出"最科學的"社會科學,的瞬間,就已經承認自己不是科學了
    然後真正的科學,是可以預知未來的,很多理論都是先有理論,然後等待實驗觀測驗證
    而經濟學毫無建樹(賺錢跟拉大貧富差距並不算一種建樹)、無法預知未來,雖然很多短期應用,但頂多就是"成功的賭博"而已,就像是數學家去玩德撲,玩得比較好,因為可以算開牌機率跟籌碼的期望值,但不代表"德撲學"這是一門科學,更無法預知未來
    影片開頭英國女皇問的問題就很好,為什麼沒人發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一群沒用的經濟學家

  • @leowang8463
    @leowang8463 2 роки тому +1

    可以用层次相干这个概念来调和还原论和反还原论

  • @user-qg4fe2yz5b
    @user-qg4fe2yz5b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经济学如果真的能像物理学一样精准,那就意味着计划经济是可行的,且最优的。人类只需要躺在那,也不需要思考,然后伟大领袖给你“指明方向”,你该干啥一切都给你计算好了,这也就意味着极权是最终的社会形态,想想都不可思议~~

  • @rosychen4454
    @rosychen4454 Рік тому

    太好听了

  • @leeck488
    @leeck488 2 роки тому

    Awesome!

  • @iassphsu8577
    @iassphsu8577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以股市為例
    短期股票市場充滿隨機性與投資者的情緒造成不確定性使得短期股市難以被預測
    長期股市卻又呈現明顯的上漲趨勢
    在對的領域(長期股市),用最簡單的科學(如定期定額投資ETF)即可確保獲利
    在不適合的地方(短期股市),即使用量子電腦也無法算出明日股市的漲跌

  • @dwarfking8585
    @dwarfking8585 Рік тому

    演算法推給我寶藏了

  • @lizhao6979
    @lizhao6979 Рік тому +7

    所以頂尖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像玄學家一樣神叨叨的😃,我覺得他們都特別有魅力。

    • @schorst
      @schorst Рік тому +11

      不然,其實是你聽不懂,他們很理性的。

  • @ZhiyongChen-mh4sd
    @ZhiyongChen-mh4sd Рік тому +1

    可以理解其来路,难以预测其去处

  • @user-eh7cj1wt9g
    @user-eh7cj1wt9g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老哥涉猎广泛讲得好啊

  • @user-rr2nj2et4z
    @user-rr2nj2et4z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物理是描述大自然或者说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用数学推导会相对准确、经济学不行、因为经济学不仅涵盖市场、供给、价格、商品等运行规律、更关键的是他包含人类不可预测的精神运动或者说人性,一旦包含精神概念就会像量子力学一样不可预测

  • @cooll3519
    @cooll3519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自己在学术界观察到的两代教授,即父母和子女都作教授的,在科学领域,常常是子女比父母往应用上走一步。比如父母是数学教授,子女做物理的,或者父母是物理领域的教授,子女选择化学,等等。

  • @williamge6481
    @williamge6481 Рік тому

    我的理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规律。
    自然科学随着技术工具的创新,近几百年有了迅速的发展进步。
    社会科学也随着自然科学对事物认知的提升,得以发展进步,只是表述模糊而非精准。
    近几百年,经济、文化、政治、法律也有了快速发展进步。

  • @user-tu8pb2vb3e
    @user-tu8pb2vb3e Рік тому +3

    我是可能派的。
    主觀性,我預判你預判我預判的預判,借用極限的概念,總有個收斂或無限吧。學到這個概念以前我也覺得收斂很神奇。

    • @billyking5710
      @billyking5710 Рік тому

      世界有80億人
      面對同一個議題
      就會有80億個答案
      然後再問所有人地2個議題
      要找到所有的解至少是80的80次方
      在數學上基本上是無窮發散
      但是 但是
      只要這80億人共同相信一個認知 價值(如人權、自由等
      在數學上就是無窮收斂
      成為單一的所謂"普世價值"
      到頭來一切人類活動都是個體或是群體的主觀認定
      那只要去蒐集這些人們共通的價值 思想 習慣去做分析
      是能夠建立一套能解釋所有人類問題的理論的
      只是這個"絕對真理"是相對存在的
      因為所有人的相信變成真理
      但如果不再被相信
      或是人類活動有了新的變化
      這個絕對真理就馬上會被推翻要重新蒐集
      採用影片裡說的 用"笨方法"蒐集數據
      每多一個新的案例就記錄一個
      但在大數據時代
      這種靈活變化社會學科製造出來的"演算法"
      解釋及預測所有人類的未來及預測所有人類的未來

    • @432v01
      @432v01 Рік тому +1

      沒錯,互相預判是有穩定態的,而這個穩定態叫做納許均衡

  • @user-lv9nl2cv6p
    @user-lv9nl2cv6p 2 роки тому +1

    所以,就像人的文化审美和文化消费是不能被线性量化的、人的消费和生活其实也属于不能线性量化的复杂行为动机与复杂行为机制的人类种内社会化关系、作为人类所处在的生态系统中最复杂的那一部分,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黑板经济学那种数学预测基本上就是离谱的文不对题地不能对应上自己想要描述的内容的;如果反过来承认黑板经济学那种理想化的线性代数数学推演对人类文化审美消费生活是适用的,那么人类的审美和文化的心理就变成机器人那样,对意义的主观理解力连一般脊索动物都不如。

    • @XYZ-ms9rp
      @XYZ-ms9rp Рік тому

      朋友,大多数观众只是古典科学主义的拥护者,偶尔通过新闻媒体感受到了复杂大系统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并误以为这全部是因为古典科学主义的功劳。可怜可悲可叹,如果照此发展,整个学界将出现两极分化,一级开始升维发展,另一级逐渐演变成新时代的反智主义。

  • @carlosqcy
    @carlosqcy Рік тому +4

    虽然人类是自由的,但是宏观上来看确实有一个大的趋势,甚至会让他们看着很蠢.如同统计学无法对任何没有出千的赌局做出保证一样,经济学虚是一回事,但是它依然还是带有“科学”性质的。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6

    如果有鄙视链的话,那么哲学应该在链条的顶端,一切其他学科都是为它服务的工具。你看,所有学科的最高学位都是 ph.D

    • @johnnyq4260
      @johnnyq4260 Рік тому +3

      哲學做不出可嚴謹測試的預測,再怎麼折黱都只是寫寫文章🤣不可能居物理的上位。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4

      @@johnnyq4260 哲学的产生远远早于物理学。 如果没有了哲学,一切学科的努力就没有了目的,意义和方向,就成了无头苍蝇。哲学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知宇宙的因为所以。它引领人们的知,实证科学指导人们的行。 知难行易,因为知是更高维度的东西。

    • @johnnyq4260
      @johnnyq4260 Рік тому +3

      @@winterplum3819 哲學是最原始的思考模式,只要你動一根腦神經,就可以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哲學。也就是說,哲學可以蹭任何領域,但在嚴格檢驗並做出預測的要求面前,成不了大事。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1

      @@johnnyq4260 哲学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来提出问题让实证科学来解决。同时将实证科学的结果加以归纳,归纳出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让科学进一步实证,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始终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发现的规律更加普遍。最重要的,哲学始终具有前瞻性,实证科学在这种前瞻性下运作。哲学和实证科学是紧密合作相互成就的关系,只是功能不同不存在高下之分。我说哲学在知识链的顶端是逗乐子。

    • @Fanzenchek
      @Fanzenchek Рік тому +1

      @@winterplum3819 是不是站在用途與意義的角度看,任何學科都必然會提出自己的哲學,否則沒能對社會大眾說明自己存在意義,這學科就不存在了,頂多成為一項嗜好活動。而站在學科自身的角度看,也要有一套哲學來說明為什麼研究、該怎麼研究,學者才不會變成無頭蒼蠅,到最後什麼成果都搞不出來

  • @user-kw6zx2uw8p
    @user-kw6zx2uw8p Рік тому

    人文學科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定跟人有關,而每個人都是一個變數,沒辦法當成一個常數來定義,傳統上的科學,需要能驗證,可重複性,所以人文學科本質上就不是一種科學,應該是一種藝術,需要加入知性元素來研究

  • @andrewchan8296
    @andrewchan8296 Рік тому

    21:41 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最好的價格
    利益有很多種,例如名譽,時間等等

  • @user-ff2ut6vp3b
    @user-ff2ut6vp3b Рік тому

    对人的本身(肉体与精神)及其社会活动研究比对以物质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研究,研究对象更为复杂、时空的变化更为复杂。

  • @wayne229
    @wayne229 Рік тому +1

    可以去看臺大開放式課程 林明仁老師的經濟學原理

  • @louisforlibertarian
    @louisforlibertarian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作为一个在墙内频繁被发哈兵证的人,依然难以摆脱对于还原论的希望--我也认同单一主体模型在描述复杂系统任务中的无效性,并且这一点也在计算机科学的可计算理论中可以被证实,但是依然不能够就此认定多主题模型也是不能够描述复杂系统的。
    诚然多因素系统的因素之间会有cross factors,使得复杂系统不是对单独因素的简单线性叠加,但是这种cross factor也并非不可研究的。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因为实验环境的提纯能力有限造成理论结果收到未控制因素的影响产生cross factors,导致不能再现实世界中出现,但是就此声明物理学和化学不能够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
    经济学或者社会科学本身是最难以剥离出不可控因素,也没有最干净的课题可以研究--就如同欧洲航海文明可以在地中海里面练级而东亚文明上来就需要面对太平洋的试炼,但不能因为欧洲文明的航海技术比东亚有更快的发展就断言东亚文明永远不可能有航海能力……

  • @wanleaf
    @wanleaf Рік тому

    在法国学术界,理论十分重要,所以哲学在法国的地位非常高,是科学(用自领域方法去系统学科都算是科学)

  • @user-lv9nl2cv6p
    @user-lv9nl2cv6p 2 роки тому +6

    目前的“数学”,只是线性代数的数学,连数论的关于数的基础概念都难以反映太过复杂的主观情感感觉的、就像模糊的光影那样没有固定数值作为定义边界的观念内容,这一点对于非线性的生物行为和生态系统的预测都还有很大制约,哪里谈得上精确预测社会的经济学?

    • @zj702
      @zj702 Рік тому

      也有一门新兴的数学叫“模糊数学”,可以用来在模糊的观念性的问题上做决策

  • @Li_Jonny
    @Li_Jonny Рік тому +2

    工程师专业,开学大概第二堂课就讲了混沌系统是无法预测的…工程师分析问题sop就是问题定性确定数据范围,超出范围的,没法分析预测的就承认预测不了。硬套公式也行,结果就是要承担预测不准的后果。

    • @xianxian8508
      @xianxian8508 Рік тому

      請問你們是哪一門課教到這樣的概念呢

    • @xianxian8508
      @xianxian8508 Рік тому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價值觀建立

  • @user-lv9nl2cv6p
    @user-lv9nl2cv6p 2 роки тому +11

    实际上,许多商品消费是根本不能适用于寻求可量化的最大利益化的经济人模型的,这就是文化消费。

    • @jiazhenwang7494
      @jiazhenwang7494 Рік тому

      这就是主观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论据之一了

  • @robinwang6399
    @robinwang6399 Рік тому +3

    感觉经济学更像统计力学,只不过因为有主观意识,所以可以反熵。

  • @rainewoox
    @rainewoox Рік тому +3

    让我想起阿西莫夫的《基地》中的一种未来学科 心理史学 根据对大规模人口的大数据收集和处理从而预测未来的学科

    • @mengzhedeng1155
      @mengzhedeng1155 Рік тому

      可以去看看apple的基地剧,我觉得他们改编的非常好

    • @funnyface8029
      @funnyface8029 Рік тому

      @@mengzhedeng1155 那部根本是惡夢 也沒第二季了

    • @mengzhedeng1155
      @mengzhedeng1155 Рік тому

      @@funnyface8029 我觉得其实还不错,不是已经出第二季的先导预告了么?

  • @benjaminphilips3737
    @benjaminphilips3737 Рік тому

    所说的内容纯粹是自己的感受,自己这么认为的,讲故事

  • @SShan
    @SShan Місяць тому

    ❤👍比看电视剧过瘾多了!

  • @williamlee601
    @williamlee601 Рік тому +8

    因爲社會學和經濟學都涉及人的行為活動有密切的関係,所以,無法用數學模型和大數椐來控制和預測社會和經濟問題,人的行為活動規律是很難用數學來描繪。大家都知道人心難測,人的行爲全是變數,甚至於無理性可説,沒有像物理學這麽多常數。

    • @Fanzenchek
      @Fanzenchek Рік тому

      這樣經濟學對於預測經濟搞不好還沒有歷史學中的經濟史管用,歷史學雖然土法煉鋼,但好歹大量收集並檢測人類資料,而不是靠殘缺、不符現實的運算模式來預測

    • @user-yr1wo2mh8f
      @user-yr1wo2mh8f Рік тому

      正因為物理學。在宏觀微觀都有很多數據可以參考且大多數是宇宙法則不變的。所以用來解釋過去預測未來現今來看合理回到當時就很扯。 至於經濟學沒辦法像物理學這樣就是因為除了人跟人的互動跟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以外,每個時代的法律跟政治背景都不同。所以等於每個世代的模型都會換新。所以要做到把經濟學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化除非人類的政治先成定局。不然只會一直改變

    • @billyking5710
      @billyking5710 Рік тому

      @@user-yr1wo2mh8f 人類主觀活動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存在
      所以要做到預測未來
      需要的是大數據演算法那種更新資訊足夠快速的方式
      而現在演算法也很好的做到這點

    • @user-zz2co2iy6b
      @user-zz2co2iy6b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其實就是變量太多無法從相關性中提煉出因果關係
      我認為應該是努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imbens granger Sargent 而不是整天扯一堆高大尚的文字

  • @user-feif
    @user-feif Рік тому

    赞赞赞

  • @MrJazzChou
    @MrJazzChou Рік тому +2

    工程師設計出來的經濟體系
    讓我想到一個東西
    加密貨幣

  • @foobarjohnny
    @foobarjohnny Рік тому

    科学的确可以解决宇宙中一切问题, 只是如果人类文明未来还有几万亿年的话, 那么未来人看今天人类对科学工具的掌握程度比蚂蚁强不了多少,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科学上, 而是出在今天人类对科学工具掌握的水平上.

  • @terryg4795
    @terryg4795 Рік тому +4

    语言哲学家会说:要回答“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对“科学”下一个定义,定义不同,答案就不同

    • @winterplum3819
      @winterplum3819 Рік тому

      准确或统一定义概念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最基本的protocol。

    • @billyking5710
      @billyking5710 Рік тому

      主觀認定就完全是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之上的
      只有肯定後續一切才有辦法談
      否定前提就要找下一個前提
      所以沒有前提(收斂)
      社會活動的問題就會是無限發散 無法處理的問題

  • @kaifuz2911
    @kaifuz2911 Рік тому

    这种主体未看先赞

  • @user-mg8pp5ju5n
    @user-mg8pp5ju5n Рік тому

    被演算法瘋狂推薦

  • @user-vg3nh7ru4x
    @user-vg3nh7ru4x Рік тому

    启蒙思想

  • @user-ve3ti7hh1o
    @user-ve3ti7hh1o Рік тому

    先给科学概念下个定义:科学就是将自然、社会、哲学,灵魂本为一体的客观实在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探求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真理!
    科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1是真相,2是真理!真理存在于真相里!

  • @nixnopc
    @nixnopc Рік тому

    严谨的提出是社会“学科”,而非社会科学。

  • @hongtaowang222
    @hongtaowang222 Рік тому

    作为经济学的研究生,我想说up主的功课做得很足,科普时基本没有出现专业知识上的错误。

    • @hongtaowang222
      @hongtaowang222 Рік тому

      By the way, 我认可哈耶克的观点。

  • @432v01
    @432v01 Рік тому

    可能派發展出了行為經濟學,試圖進一步擴大經濟學的解釋力,那麼不可能派會走什麼研究路線呢?還是不可能派就是反正解釋什麼的不可能我們還是回去躺平?

  • @lizhao6979
    @lizhao6979 Рік тому +3

    經濟學到了宏觀層面就更需要直覺,因為不確定因素更多,而且各種經濟模型應付不了意外變動。

    • @carolineong1302
      @carolineong1302 Рік тому +7

      不是的 到宏观层面更容易预测 不确定因素只会造成抖动 但经过数学上的调整很容易得到一个大的规律

    • @FrankACai
      @FrankACai Рік тому +1

      ​​@@carolineong1302 等你研究過棒球的數據分析,就會發現數學只是處理工具,放進垃圾就會出來垃圾。
      更有甚者,一堆經紀公司就用黃金包裝垃圾成功推高球員合約(當然也意味著經紀公司的利潤)
      無論是數據來源可能謬誤,數據篩選與參數設定的臆想,還是被利益扭曲的結果判斷,即使數學是純淨的,在無毛猿猴的社會裡,都只能呵呵

    • @carolineong1302
      @carolineong1302 Рік тому +4

      @@FrankACai 首先棒球不是宏观 宏观指的是国家层面以上的经济活动 第二宏观经济有扎实的基础 几百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和原理 所以基于已观测到的原理来增加变量很少会出现你说的垃圾 第三针对楼主说的直觉 我是不认同的 某个变量的纳入有观测 调研为依据 没有意外变动 只有未被定义的变量 模型是为了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为了延伸理论基于现实的预测 不是相反 我们不能用模型来找出根据 只能用模型证明根据 要搞清楚

    • @user-gq8mr5jq7k
      @user-gq8mr5jq7k Рік тому +1

      經濟學不是用來準確的定量預測,請參照“數值概率的極限:法蘭克·H. 奈特和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以及頻率解釋”,這篇論文說明了為何概率不能應用在人類行動領域上。

  • @feiyuan4257
    @feiyuan4257 Рік тому +1

    自然科学研究创造,社会科学研究分配。

  • @chunglee7531
    @chunglee7531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科學方法可以應用在如何學科,達到不但是定性也能夠定量的學問。

  • @mindnever1001
    @mindnever1001 Рік том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建構經濟學大樓,或想讓經濟學飛起來,或許不能直接拿建造物理學大樓的工具、或萊特兄弟造相似飛機樣式。試試「量子經濟」,這玩意號稱測不准、也會受觀測者影響,和經濟學有共通點、相似處。也不要邯鄲學步效法萊特造飛機,也許經濟學要造成類似「飛碟」那樣的飛行器方能起飛,而不是像地球鳥類那樣用雙翼。

  • @user-mungoH
    @user-mungoH Рік тому

    不可能派,本質就不同。但我想說的是,去要求經濟學模型假設與現實完全相符是不合理的;要求模型預測結果與現實完全相符也是不合理的;然而若因為上述的不合理而要求經濟學放棄以科學方法創建模型,那也是不合理的。經濟模型就是一把尺,人可藉由這把尺來「協助」自己認知世界。僅此,但不而已。

  • @inkuaxjieng
    @inkuaxjieng Рік тому +1

    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语言学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 @ming3.14
    @ming3.14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这问题很重要,问题的提出也很及时。很有启发。所以我也做了一段视频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我取出一小段作为我在这里的评论:
    学科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能不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 --- 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
    简要回答:
    社会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成为真正的科学。现在的社会科学远不是科学的。
    社会科学研究的也是客观存在,所以它能够而且必须是科学的。
    简要解释:
    科学是一个整体,自然规律是一个整体,他们绝不会自相矛盾,也不会相互隔绝。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是科学的不同水平的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些人反对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可能是有些“聪明人”坚持要把它作为谋现时私利的工具,阶级斗争的工具,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确定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真正的社会科学不是谋个人当前私利的工具,而是实现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的工具,而这个人类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是自然规律规定的,同时它也是科学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科学的科学与不科学,不是一个小问题,它能够决定人类的整个物种的生存与灭绝。归根结底,自然选择选择的是人类社会的理性秩序的水平。
    数学是数量关系的逻辑方法论. 它是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是其它科学学科的工具,但是它是有限的方法论. 因为它不能决定质的关系。质的关系要由有关的科学学科来决定。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和非物质存在的根本的和基本的规律的学问。
    化学是分子水平的物理学。
    生物学是生命水平的化学。
    社会科学是研究个体生命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科学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学和经济学。意识形态学和经济学离开了科学就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堆垃圾,只是用来谋个人一时私利的工具,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一堆系统化的花招和骗术。这样的社会科学只能引导人类到灭绝。有些人坚决反对意识形态学和经济学应该是科学的就是为了他们牟私利的方便。
    经济学是怎样使用有限的价值从而使人类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的学问。经济学必须科学化。而首先必须科学化的是经济学定义的基础,过程,目的。1)基础就是有限的价值,它是自然给予的人类活动不能够创造的,它是质量存在状态中的自然秩序。2)目的就是人类的普遍和最终利益,暨人类整个物种的信息的进化存在的永久持续,说简了就是人类永久未来,只有信息存在过程的连接才能达到这一目的。3)经济过程必须服务于信息存在的连接的目的:而信息存在的连接只有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达到了过程连接要求的信息进化水平才能够实现:经过计算我们知道这个时间范围在地球上是今后的12亿年。
    科学经济学就是我们怎样用我们现存的有限的价值,在今后的12亿年内,进化到一个与现在人类存在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从而使人类物种能够无限延续。

  • @user-zg7pw1vu7e
    @user-zg7pw1vu7e Рік тому

    先定義什麼是科學,再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不是一堆人大拜拜就可以決定是不是科學,這一集就是白談,莫名其妙。
    科學的定義之一是“不同的人用同樣的條件實驗,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經濟學有多少個學派?!不是用算術就是科學好嗎?

  • @alan58701
    @alan58701 Рік тому +7

    鄙視鏈的由來→文人相輕
    --全劇終 XD

  • @valen8560
    @valen8560 Рік тому

    以不可能派的觀點延伸 會不會走入以有涯追無涯的悲觀思想
    就好像歷史科自古以有 然而讀歷史並不能避免戰爭..
    老實說 物理學的理論對現實生活是一點作用也沒有
    物理學對人類發展的幫助體現於物理的應用 也就是工程學
    我認為經濟學的問題在於經濟理論的應用還不夠完善
    科學應用都獨立出工程這一個學科了 經濟學還停留在直接應用理論的階段

  • @xuans6065
    @xuans6065 Рік тому

    非生物的存在是时间无法衡量的。
    而生物却目前只在地球这个,恰好一切情况都刚刚好的地方被发现 。
    即使外星人的存在依旧被辩论,但比起毫无生机的星球们,它们的数量是显而易见的渺小。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遵循着物理学的定律,也是宏观经济有很多物理学化的成就和空间的原因。
    物理学所学习的世界有更多的时间形成定律,想把人文科学完全物理学化是自负的,人类短短的历史如何与大自然相比。
    但我们不应该是自卑的,万千毫无生机的星球中幸运诞生的特别的我们,为什么要逼迫自己去遵循它们的规律。
    社会科学可以在一些方面被物理学化,但没有必要完全物理学化,也必须保留非物理学的一面。
    我们可以用模型推测大规模的规律和走向。或许我们无法预测每一个黑天鹅事件,但我们可以尽力,让少一些人挨饿,多一些人受良好教育。社会也确实在这样发展着。
    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应用数学而将人类理想化,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将他们都理想化,心理学研究的每个人的独特行为还什么有意思的呢?
    我们也需要保留社会科学非物理学化的一面。人类的感受是需要被尊重的,不论这样的境界如何定义并且是否可能达到,所有学科都在努力让人类过得更好。而每个人心中的好生活不一定是数量上的不同,很多时候是质的不同。人们从前拥立皇权获得自保,之后发动改革以民主制度来给予自己保障。我们追求的都是更好的生活,虽然好生活的定义随着时代而,但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是不能被测量的。
    社会科学这个学科被成立一定有他不一样的一面,物理学无法照顾到的一面。就连物理学也逃脱不了用文字来解释理论,却从来没有人去质问物理学是否能完全变成一种不需要公式的学科。在一个自杀率升高的年代,我们应该留给人性一些喘息的空间,用物理学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达到目的,而不是病态的要求一切都物理学化。
    社会科学可以借助物理学,但不能彻底被物理学化,否则便丧失了他的意义。
    一个高中生的拙见,欢迎讨论!

  • @HughChing
    @HughChing Рік тому

    CLQ(文化水平商数)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2023
    从郑氏十七家三千年的家族根基,孕育出超科学四千年的后科学知识树。
    Culture Level Quotient (CLQ) 基于推理方法,例如科学方法。 CLQ旨在衡量个人或社会。 例如,在欧洲,大多数人都属于基于可复制经验验证的科学方法的CLQ,这种方法起源于欧洲。
    CLQ 有 4 种基本推理方法,进一步分为 2 类 (1) 不完全和 (2) 完全以及 2 种类型 (1) 精确和 (2) 模糊。 因此,4 个方法 x 2 个类 x 2 个类型 = 16 个 Reason 方法,从 1 个最高到 16 个最低的 CLQ。
    最低的 CLQ = 16。 Exact Incomplete Other Method 在经验验证、数学和/或逻辑方面没有约束,例如迷信和任意道德。 CLQ = 15. Exact Incomplete Empirical Verification Method,如在理性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和之后或1966年至197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时代之前所实践的,当理性方法基于 不确定的或部分经验证据。 CLQ 14 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完整,而 CLQ 16 则根据结论得出结论。 CLQ = 14.精确不完备数学推理方法和CLQ = 13.精确不完备逻辑方法自从人类有了智能就已经存在。 现代数学家和哲学家实践这些推理方法,为 CLQ = 10. 精确完全数学推理方法和 CLQ = 9. 精确完全逻辑推理方法做准备。
    CLQ = 12. Exact Complete Other Method of Reason 以宗教为例,它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但不遵循科学、数学或逻辑的任何严谨方法。 CLQ = 11。当实验证据是真理的基本证明时,精确完整的科学方法主导着当前的科学时代。 但是,上述CLQ = 10和CLQ = 9代表完全的数学严密性和完整的逻辑,实验数据只能作为输入,而输出应该从确定性系统计算或确定,具有相等数量的方程和未知数, 使用一套完整的输入数据。 任何时候当输入数据发生变化时,都必须重新计算输出以反映最准确的结论。
    CLQ 9 到 16 基于精确逻辑。 但是,Kurt Godel、Bertrude Russell 和 Kenneth Arrow 分别表明精确逻辑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和不可能的。 他们声称,如果一个人相信精确逻辑,那么他的解决方案就不可能是严格完整的、一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由于 Godel、Russell 和 Arrow 严格驳回了所有解决方案,模糊逻辑声称如果指定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或公差范围,则可以再次接受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零容忍范围的精确机器人无法在不受控制的环境中生存,但容忍范围有限的人可以。 现实是模糊的,因为容忍范围是生存所必需的。 因此,CLQ 9 到 16 必须从 CLQ 1 到 8 中的精确逻辑升级到模糊逻辑,Google 模糊搜索就是一个例子,其中完全自动化的人类用户进行最终选择。 形式上,在模糊逻辑中,牺牲精度,放松严谨性,以修改问题需求的容忍范围和解的可能性范围,使两个范围重叠,形成有用解或生存的范围 . 公差范围和可能性范围的结合形成解决方案的范围或 T^P=S。 后科学处理 CLQ 1 到 CLQ 10。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要停留在科学 CLQ = 11 和宗教 CLQ = 12 或更低,例如 CLQ = 15 主要从事不完全理由的辩论。 完全数学上严格的价值解决方案将推动人类文化 CLQ = 10,例如 123is.com/verify.htm,它预测了 S&L 危机和次贷危机 postscience.com/ispatent.pdf。 CLQ=9可以用完全自动化的生命来举例,因为它的源代码DNA 0,1,2,3在逻辑上是严密的。 CLQ 9 的唯一示例是完全自动化的软件 postscience.com/pspatent.pdf 。

  • @wentian355
    @wentian355 2 роки тому +1

    那么好的频道订阅数为什么就是上不去

  • @user-jf4of8ty1f
    @user-jf4of8ty1f Рік тому

    2者都對,理論可行,現實作不到,因為1st收集不到完全data,2nd收集到了,不會calcu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