Це відео не доступне.
Перепрошуємо.

古地圖洩漏清朝對台灣只管轄一半?羅發號事件發生時,清朝官員還說原住民區是個「政教不及」的地方...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6 тра 2023
  • #李筱峰頻道 #台灣的身世之謎 #三分鐘圖說台灣史
    @李筱峰 @台灣史101問
    【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嗎?】
    十七世紀初,西方勢力東漸,荷蘭人曾於一六○二及一六二三年兩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第一次經沈有容交涉,荷蘭退出澎湖;第二度佔領時,明帝國當局再度要求荷蘭撤離澎湖,荷蘭則一邊提出通商要求,一邊派兵襲擊廈門沿海。明帝國官方在與荷蘭代表交涉當中,曾建議荷蘭不妨到台灣去,並表示會派遣商船前往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貿易。荷蘭遂於一六二三年十月派員先到大員觀察,並進行要塞工事,但仍未退出澎湖,明政府只好以武力解決。雙方經過八個多月交戰,最後議和,在和約中達成三項協議:一、荷蘭退出澎湖;二、荷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台灣,明政府沒有異議;三、准許荷蘭人今後來明帝國通商,明帝國商船也可以往台灣及爪哇與荷蘭人交易。這就是荷蘭人在一六二四年進入台灣,建立台灣史上的第一個統治政權的背景。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十七世紀時代的中國政府,都不認為台灣是他的領土,則何來「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之說?
    【證據之一】
    中國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一二二五年寫成《諸蕃志》。書中有〈琉球〉、〈毗舍耶〉等篇。關於〈毗舍耶〉,他說:「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泉州府),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意思是說,這個叫做「毗舍耶」的地方距離澎湖很近,經常到澎湖劫掠,出沒無常。有些學者推斷,毗舍耶指的應該是台灣,如果屬實,則以上記載又證明這個「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的台灣,當然自古不屬中國。
    至於「琉球國」被認定為台灣,更無疑義。趙汝适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內容與前面近似,同樣證明當時台灣不屬中國。
    【證據之二】
    完成於一三四九年的《島夷誌略》一書,是中國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的見聞錄。書中有〈琉球〉條,指的是台灣。汪大淵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約二、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意思是說,海外的各國,是由台灣開始起算。可見此時的台灣,並不屬於中國。
    【證據之三】
    中國元朝稱台灣為「瑠求」。明朝所修撰的《元史》,將「瑠求」列在〈外夷傳〉。在「瑠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瑠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瑠求招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瑠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意思是說,海外各國都向中國納貢稱臣,唯獨這個靠近福建的台灣,不曾來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沒有成功,但正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四】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位在中國東南方,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都不屬於中國統治的國家。原文如下:「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這是記載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
    朱元璋又告誡子孫:「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琉球國。」意思是說,不要以為可以在歷史上留名,就可以依賴中國富強,貪圖戰功,隨意討伐,這些週遭十五個國家永遠不可入侵,其中包括當時被稱為小琉球國的台灣。
    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又再頒發諭旨:「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原。』」意思是說,海外這些包括台灣在內的島國,如果不危害中國,不可動輒用兵,古人說:土地廣闊不是長治久安之計,人民窮苦勞累才是滋生變亂的源頭。所以朱元璋立下這道永久遵守的告示。
    【證據之五】
    一六○三年,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意思是說,倭寇所盤據的台灣,確實不是中國領土,但若受此侷限,以遠洋為藉口而不出兵進剿,則倭寇永遠無消滅之時。這些話足夠證明此時台灣仍不屬中國。
    【證據之六】
    前已述及,明朝沈有容為了剿滅倭寇,出兵來到「非其版圖」的東番(台灣)。跟隨而來的陳第,曾停泊在大員(今台南安平),回去之後寫了一篇〈東番記〉,這是早期記述台灣的一篇報導文學。當時一位泉州人陳學伊,隨後寫了一篇〈題東番記後〉,其中說:「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詳見沈有容,《閩海贈言》)陳學伊說得這麼明白,假設沒有沈有容出兵追剿海盜來到台灣,我們泉州人還不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那麼台灣怎麼會自古屬於中國?
    【證據之七】
    一六六二年據守廈門、金門的鄭成功,準備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行前他發表文告說:「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八】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他於一六六七年在回應滿清政府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詳見〈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一六六九年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詳見〈覆滿清官員率泰函〉,收錄於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
    【證據之九】
    鄭經在台建立東寧政權,滿清帝國曾數度和他們談判。一六七九年(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詳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意思是說:「自從你們父子在台灣舉兵以來,朝廷數次向你們招撫,都無結果,這都是由於地方官員執意要你們薙髮結辮、登岸請降,結果都談不攏。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你們父子自行前往開闢……」話說到此,已夠明白,時間已到十七世紀下半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
    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時,明朝的貴族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台灣。鄭氏政權到了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這首詩雖然無啥文采,但它具有高度史料意義,讓我們知道,流亡到台灣二十年的明朝遺胄,到死之前還把台灣看成「海外」。
    【證據之十一】
    一六八三年,鄭成功叛將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主政的東寧王國降清,清康熙皇帝對原就未統治過的台灣持棄留未決的態度,施琅居於家族之利與向康熙表功,乃上〈恭陳台灣棄留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納入清國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詳見施琅,《靖海紀事》)這位被中共當局尊崇為「統一台灣大功臣」的施琅,卻是替我們證明了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的領土。
    【證據之十二】
    一六八三年八月,清帝國把台灣的東寧政權滅了,卻躊躇了八個月才決定將台灣併入版圖。原來清廷內部還在考慮台灣要不要併入版圖,而有台灣「棄留之爭」。如果台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應該立刻「光復國土」才是,其實不然。原先主張棄台的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詳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皇帝替我們證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證據之十三】
    一七二三年,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也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詳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用白話說,就是︰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版圖。
    【證據之十四】
    一六八四年,清帝國將台灣編入版圖,歸福建省管轄,下置台灣府,清朝官員為奉承康熙皇帝,曾上書請康熙增加尊號以紀念其「威德之盛」,康熙以三藩之亂初定,已頒過詔 而未應允,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詳見清內閣檔案《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
    【證據之十五】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路程從台南到北投。他回去之後,將他在台灣所觀察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流暢的文筆寫成《裨海紀遊》。天生喜好奇旅的他說道:「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意思是說,台灣遠在東海之外,從原始的太古時代到現在,沒聽說透過通譯,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的。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代表性的台灣遊記,也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六】
    一七一二年完成的《重修台灣府誌》,其前言說得極明白:「台灣自古為荒服奧區,聲教所不及。」
    【證據之十七】
    清帝國派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一七二二年六月來台,巡視過程觸目所及多是平埔聚落,於是引發他將原住民風俗文化分區記錄於《台海使槎錄》的動機。此部旅遊書寫的〈自序〉提到︰「台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以攷信。」意思是說,台灣自一六八三年(正式統領是一六八四年)始納入清帝國版圖,長久以來因海洋千里阻隔,掌地理輿圖等職務的官員,未曾細加記錄,致使清治初期缺乏信實的文獻足以參考。此話不僅透露古來以漢字詳述台灣的文獻寥寥可數,更證明了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證據之十八】
    一七五二年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詳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頁二四)
    【證據之十九】
    一七八六年,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請曾任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的趙翼研商對策。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師。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兩個月才被清帝國鎮壓下來。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說「台灣自古不隸中國」!
    【證據之二十】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詳見《東槎紀略》)這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台灣西部彰化以南地區而已。
    【證據之二十一】
    清嘉慶、道光年間以「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台灣〉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郡縣其地。……」(詳見趙慎畛,《榆巢雜識》);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台灣之役〉一文中說:「台灣自古不通中國。……」(詳見昭璉,《嘯亭雜錄》)
    以上歷歷在目的史料,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台灣隸屬中國的時間,是在清朝統治的二百一十一年(一六八四~一八九五年)。然而,清帝國雖然併吞台灣,但並不把台灣視同其正規領土,從一六八四年起,有上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一八七五年以後,才真正開放移民。但是到了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又把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了。

КОМЕНТАРІ • 50

  • @user-dm4ik4pr5l
    @user-dm4ik4pr5l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 @havdrein1113
      @havdrein1113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那请你❤用英語去其他國家 你不是台灣人

  • @zld2555
    @zld2555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4

    台灣地圖東半部沒有畫出來 是因為南北縱貫的大雪山和中央山脈阻隔
    *
    1/ 維基百科 吳沙條目: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吳沙自組拓墾墾號,帶領200移民進入蛤仔難,往宜蘭平原開發。在原住民傳統狩獵的地方進行試探性開墾,彼此相安無事,是為宜蘭拓墾之始。[5][6]當時臺灣東部尚未設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納於大清版圖。迨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瑪蘭廳。
    這都比李筱峰說的 同治元年1863年歸屬清朝福建省的台灣府的地圖 還要早50年
    *
    2/ 1661年明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而有台灣
    1683年大清康熙擊敗鄭克塽收取台灣
    台灣是明鄭的台灣是康熙的台灣 老百姓不是原民就是陸續由閩粵來台開墾定居落籍繁延的漢人
    清統治台灣212年 人口由十幾萬的漢人 增長到割台時的300萬 2024年時的2300多萬漢人
    原民由清初的十幾萬 增長到2024年的60萬人
    台灣人主要是漢人佔絕大多數
    台灣人是漢人就醫定是中國人 我們現在的政府叫中華民國

    • @leocheng38
      @leocheng38 Місяць тому

      大哥,您所謂的台灣漢人,源起於以下 :
      1. 1661 年鄭成功海盜部隊初抵台灣約 27000 多人,後來陸續從金廈基地全部撤到台灣總數約 53000 多人。部隊中男性士兵佔絕大多數,除了分配駐地屯田 (現在的左鎮,前鎮,新營,柳營,下營 ......) 之外,皆陸續跟南島語族原住民少女通婚。
      2. 1684 年康熙收台之後,為避免其他明朝遺孤舊臣仿效鄭成功據台反清復明,頒布極為嚴苛的禁海令。直到清朝中葉才稍微開放,允許閩粵沿海單身男性羅漢咖來台開墾。
      這些(南方漢人)羅漢咖單身男性的基因,歸屬於古代百越族,來台灣之後也是跟原住民少女通婚。並透過通婚分到土地。
      3. 1867 年羅妹號事件之後,清廷才有計畫開放漢人族群移入台灣,此時以客家族群為主。且因平原土地已被之前移入的閩南族群佔領,故客家人來台定居點多移到丘陵和低海拔山區。
      而傳統的南島語族原住民,除了通婚之外也逐漸漢化(熟蕃/平地原住民),少數不願漢化的族群則遷居移往高海拔山區和東部地區(生蕃/山地原住民)。
      4. 1888 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才積極建設台灣西部(土牛界線),鐵路,電信,吳沙開發蘭陽平原。
      5. 1895 年馬關條約永久割讓台灣澎湖,開啟日本殖民統治。
      6. 1949 年內戰之後,才有屬於北方漢人的外省族群移入台灣,而在更晚之後才有少數外省人與台灣閩南族群通婚。
      --------------------------------------------------------------------
      請注意以上1. 和 2. 導致台灣人數最大的閩南族群,其血脈繼承遺傳自 "閩粵百越族父系基因" + "南島語族原住民母系基因",原住民族血液流淌在台灣人的血液之中,目前反而無法證明台人的基因遺傳,跟所謂北方中原漢人有任何關係。

    • @zld2555
      @zld2555 Місяць тому

      1895甲午抗日援朝失敗 割台灣外加鉅額賠款
      死的將士都是大陸同胞
      1945光復台灣 對日以德報怨 無割地賠款 免除台籍日本兵太平洋戰爭罪 皇民無罪
      死的將士加上老百姓 都是大陸同胞
      你沒有概念?
      台灣人抗日都被自己台灣人出賣 都被日軍鎮壓下來失敗了
      甚麼是台灣人 清有台灣202年台灣人都是福建人
      1885年光緒建省 1895年台灣割日 所謂台灣人是台灣人應該說台灣人是台灣省人 只有10年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黨光復台灣 回復台灣省到今天 所謂台灣人是台灣人應該說是台灣省人 79年
      除非你認為日據台灣的那50年算的話 你就對了
      那50年 台灣人不再是台灣省人 台灣人是直屬於日本天皇台灣總督殖民地的台灣人
      賴說的台獨叫中華民國 中華=中國≠台獨
      你快快把身分證丟了吧
      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 這才正確

    • @zld2555
      @zld2555 Місяць тому

      @@leocheng38
      1905年 日本統計台灣漢人300萬人 原民幾萬10幾萬不等
      1945年 台灣光復 台灣漢人600萬
      除非 這600萬雜有100萬?留在台灣的日本人
      2024年 台灣漢人2300多萬 佔台灣總人口的九成已以以上

  • @qianlong2024
    @qianlong2024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康熙王朝其實就是統戰劇,一直強調康熙收復台灣

  • @user-in4mr5qn1v
    @user-in4mr5qn1v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很好令人理解

  • @syndcate
    @syndcate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新城鄉鄉名源自清代「開山撫番」時期,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北路統領」羅大春,率官兵從宜蘭開路南下,在宜蘭「南澳地區」,遭遇紋面泰雅族強烈襲擊,開路的清軍工兵,被迫另外尋找另一條南下的通路,繞過泰雅族勢力圈,銜接東海岸路線。
    「新城」位居花蓮「北」方的荒「埔」地,舊稱「北埔」,又地處原住民部落生活圈內,漢人為了保護聚落安全,用簡易的木柵、土壘,把這處新聚落圍起來,後來才改稱現在的名字「新城」,表示「新」建立的小「城」鄉。
    昔日羅大春的開路貢獻,使今日新城鄉成為東台灣交通要站,今日「北迴鐵路」跨過兩公里的立霧溪河口,進入新城站(新田、亦稱興田),「蘇花公路」(九號公路)南北縱貫,在這裡山區逼近太平洋,使新城鄉位居「蘇花公路」的咽喉地帶。
    鐵公路繼續南下,直抵新城「古井頭」,清代所挖掘的水井前面,形成聚落,故稱為水井頭。水井頭南邊還保存「北埔」的老地名 也就是清代在花東是有駐軍的

  • @erictsai1140
    @erictsai1140 Місяць тому +2

    日本佔據的是全部,戰敗後,中國拿回去的也是全部.你講的只是認知作戰的屁.

  • @user-wd3ef4sf5t
    @user-wd3ef4sf5t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地圖只有一半也可以理解成清朝認為台灣東部是屬於原住民統治的 , 如此而已

    • @user-vi5kb8wf4p
      @user-vi5kb8wf4p Місяць тому

      愛當中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馬上去中國當真正的中國人。不用地圖、不用考察什麼,大家都會尊重每個個人的意願。但沒有證據證明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撒這種充份展現貪婪野心大謊,可恥!

  • @KiatJin_Si
    @KiatJin_Si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日語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a、hè-lah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而後融合成はい(hai)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回答仍然是はっ(ha)。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就是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就如同在台語用蛤(ha)?的音。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表示“是、好的”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mwo”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嘸"看kua到tioh、“嘸”你是昧按抓?、“嘸”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利系勒公灑曉!?、啊“嘸”利系勒看kua沙小!?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即台灣竹塹,今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中原大陸歷代帝國疆域下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 FATK (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中國所謂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向來中國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至中原而落葉的四方之夷國王室與附屬百姓文明平民族群)的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下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為標準語的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語彙的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仔細端詳意)、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了/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hiān-tsāi(Genza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鄰國(隣国Ringoku)、理解、研究gián-kiù(研究Kenkyū)。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的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go)、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hag)、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其他方言對談,與操清北京官話(後來的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 @user-sd8eq2dn4t
    @user-sd8eq2dn4t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是不敢管的地帶吧

    • @ShitaoDeng
      @ShitaoDeng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改土归流还没开始而已。

    • @user-vi5kb8wf4p
      @user-vi5kb8wf4p Місяць тому

      沒有能力進入!原住民在叢林中,沒有明顯路徑可進入,原住民在樹葉上從摺痕暗藏各種不同指示,非族人,無法破解。清國人沒有能力進入談什麼統治!

  • @Stopthenoisy
    @Stopthenoisy Рік тому +2

    也因此台灣被滿清帝國割讓時,實際只有割讓台灣西半部,而日本接收台灣時也非常清楚的知道不包括東半部,這在1896年東京出版的“新領地台灣全島圖”圖中的新領地也不包括東半部。
    日本人欲征服東半部使出恩威併施政策,招待部分的族長、長老遊日本,參觀日本的繁榮進步,讓原住民知道抵抗強大的日本是無用的,也派兵征服不從的部落。直至1914年才宣布成功征服台灣東半部。
    另外在前幾天屏東也出土了第四塊“關界碑”,湊齊了史書上記載的番界。
    關外人的身份要怎麼定義呢?這問題就有趣了。

    •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當時番界的處置,是中原王朝慣有的羈縻制度!
      有雍正時的雲貴地區土司制度為例,
      由於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不同,朝廷給予差別待遇,予以少數民族自由的生存空間!
      是較人性化的傳統統治制度!
      只針對其長官,此處是土司,朝廷冊封,由其世襲自治雲貴!自己管理自己!
      但,
      雲貴仍為大清朝廷直屬領土!
      否則,
      雍正如何能直接改土歸流,
      取消土司制度(可見也是朝廷封的!才能馬上撤銷任命!),
      改為流官(一任任由朝廷派遣官員輪流前往任職)!
      台灣番界後來也以此而成為大清朝廷直屬領土!
      問地方官當然會說不是他能管轄的地方!
      你就以為不是大清領土!?
      未免歷史常識太西化!
      不了解東方的羈縻制度的傳統常識!

    •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你的論述何其無知!!!
      日本也接受中國清朝是割讓台灣全島的!
      由馬關條約歷史原文可知!
      羈縻制度之故,清朝朝廷並不直接管理番界,當然不會列出番界詳細地圖!

    •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日本殖民政府如何能有效管理台灣全境?
      看過賽德克巴萊上下集嗎?
      看過賽德克巴萊上下集嗎?
      就是日本軍隊帶著現代槍枝、用飛機、大砲甚至毒氣,以種族屠殺方式,直接橫掃原住民各部落!
      真實這麼慘忍的方式,比電影還要慘忍數倍!!!
      你是台灣人嗎?
      現在為何原住民人數不到百萬人?
      種族滅絕大屠殺之故!

    • @user-vi5kb8wf4p
      @user-vi5kb8wf4p Місяць тому

      基本上清國連割讓台灣給日本的資格都沒有。
      清國也沒有統治台灣一半。清國仗著全台沒有統一領導者,只是各個不同族群各自為政的“社”。而發出警語:若不想殺戮,就在“社”界插上清國旗,視同歸順,並沒有真正進入番社統治。

  • @user-xx8zp9eo2b
    @user-xx8zp9eo2b Місяць тому

    臺灣人就是臺灣人,無庸置疑的,想靠中共的那些民眾,就趕快過去吧!臺灣的一切要付之流水,不能再享受了一切的優惠了!

  • @rod7649
    @rod7649 Місяць тому

    中國不曾擁有台灣完全主權過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 只能割讓中國掌控的地區而已

  • @88car44
    @88car44 Рік тому +1

    在2:50 rover 1867翻船的美國船,
    1願逝者安息
    2不熟悉當地民情風俗,部落當作入侵者,積極抗也不能怪罪!
    現在有法律 民主 & 自由 平等,可以減少誤會
    感謝 中華民國軍人捍衛 海疆

  • @user-nh8bt7uy4x
    @user-nh8bt7uy4x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中國人沒有現代國家概念也沒有國際政治概念、也沒有契約概念。

  • @spring38012
    @spring38012 Рік тому

    李老師 您好,我可以問一個問題嗎? 沒記錯的話,所以我可以理解成清帝國殖民台灣西半部共211年,而東半部至始至終都沒有管轄權甚至連個輪廓都摸不出來、摸不清楚,也可以說整個科技的成熟度比之前的荷蘭還不如。荷蘭雖統治台灣中南部和台東與部分花蓮一帶,但應該是因為航海技術的成熟,就算管轄不到的北部與東北部還是可以描繪得出來。 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地方理解錯誤,謝謝。😊

    • @recordtaiwan
      @recordtaiwan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您的理解很合理,感謝您的分享!

  • @Stopthenoisy
    @Stopthenoisy Рік тому

    海禁就言過其實了
    清朝的海禁,基本在1684年就因為福建有個海外殖民地台灣就名存實亡,否則官兵怎麼往返?糧餉怎麼補給?康熙怎麼吃到台灣西瓜?
    福建、台灣都有的林家花園建材怎麼來台灣?

  • @KiatJin_Si
    @KiatJin_Si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먹자 meogja:一起吃飯吧。
    在台語的“蒙呷”音則是偏向向對方或一起的表示加減、多少、將就吃的用法。
    쪽팔려 jjogpallyeo:表示“自己很尷尬”。
    在台語的表示我“很”怎樣、我“好”怎樣的台語語源是表示方向一方的쪽jjog音:我“jjog”見笑欸、你“jjog”靠北欸。
    바다에 bada-e:在海裡。
    在台語形容人頭腦“頭殼壞去”的“趴代趴代”的語源。

  • @user-em7tk4lf7b
    @user-em7tk4lf7b Рік тому

    哪有ㄧ半,五分之一都沒有吧!

  • @user-lz6ry2wi1z
    @user-lz6ry2wi1z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去看人體簡史,不要在傷害我了,宇宙體=地球體=人體,三位一體,天人合一,在傷害我會沒命

  • @user-ou9yl2er3n
    @user-ou9yl2er3n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电脑手机上的信息只可参考而己。

    • @KiatJin_Si
      @KiatJin_Si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日本對中國的歷代政權稱呼是依朝代名命名,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一詞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作為鄰國的中國。在現今你們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 @user-em7tk4lf7b
    @user-em7tk4lf7b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連一半都不到,山區以上漢人根本不敢去開墾。

    • @ShitaoDeng
      @ShitaoDeng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改土归流还没开始而已。

  • @hangda8509
    @hangda8509 11 днів тому +1

    請教授以後不要講漢語,用原住民的語言來講你的視頻,這樣更能證明您講的歷史,而且也不用辛苦去找事事而非的片段的歷史資料,用你的語言就是最有力的歷史證明,證明你的語言文化和你的父母雙親及祖先都是來自台灣原有的原住民。

  • @WaterFallingDown
    @WaterFallingDown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難怪1885中法戰爭後慈禧太后意識到重要性才要建省,如果要摸透地理幹嘛不早一點建一建

  • @user-ts2eg7nv6p
    @user-ts2eg7nv6p 13 днів тому

    台灣自古是荷蘭不可分割一部分

  •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User_MilkyWaySolarSystem_Earth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當時番界的處置,是中原王朝慣有的羈縻制度!
    有雍正時的雲貴地區土司制度為例,
    由於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不同,朝廷給予差別待遇,予以少數民族自由的生存空間!
    是較人性化的傳統統治制度!
    只針對其長官,此處是土司,朝廷冊封,由其世襲自治雲貴!自己管理自己!
    但,
    雲貴仍為大清朝廷直屬領土!
    否則,
    雍正如何能直接改土歸流,
    取消土司制度(可見也是朝廷封的!才能馬上撤銷任命!),
    改為流官(一任任由朝廷派遣官員輪流前往任職)!
    台灣番界後來也以此而成為大清朝廷直屬領土!
    問地方官當然會說不是他能管轄的地方!
    你就以為不是大清領土!?
    未免歷史常識太西化!
    不了解東方的羈縻制度的傳統常識!
    教授,
    忒也無知了你!!!

    • @Stopthenoisy
      @Stopthenoisy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蛤蛤⋯依你的邏輯,金門、馬祖也可以算是對中國行羈縻制度嗎?
      這非常的好笑
      所謂的領土即國家政權力及法律所能管轄的範圍。
      大清帝國也能聲稱對韓國、越南、日本行羈縻制度嗎?

    • @charliecheng84
      @charliecheng84 Місяць тому

      清朝時台灣的通事,只能管漢人,也不敢越界多管,頂多漢人越界時勉強充當兩方調停

  • @user-wh1zu9un3o
    @user-wh1zu9un3o Місяць тому

    自古以來中國從未對台灣有任何文獻所以台灣有繁體中文 反倒是日本跟西班牙與美國對台灣有台文明進步進步

  • @user-jz4xg1co8q
    @user-jz4xg1co8q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花蓮國是真的😂

  • @user-ns8uj4ql2f
    @user-ns8uj4ql2f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X東西你是想講什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