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感謝您,我是在羅東出生,但問過父親,應該是沒有噶瑪蘭族的血統,反而有可能是來自母親故鄉台南東山的西拉雅血統。無論如何,都感到很驕傲 :)
@@ctoken 希望之後也可以做一集大南澳事件的歷史考究
@@ctoken 東山的西拉雅好像也都由平地多次遷徙上去的,許忠信教授有整理這方面資料。
@@ctoken您再去查一查血統,搞不好您的外曾祖母是一位金毛西班牙女郎,您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紅毛仔荷蘭人!😂😂😂😂
@@ctoken 你母親來自台南東山西拉雅!我四十年前當兵的班長也來自東山!當時只覺得長像跟平常見的有點不一樣!後來國內有一股追尋平埔熱!我才確認他應該是平埔族!
這才是應該放進課本裡的台灣史。小時候課本上種種輕描淡寫,很難引發對台灣歷史的興趣。感謝工頭、甲必丹、姚開陽導演,我很喜歡這個系列👏👏👏
感謝您,我會繼續做
@@ctoken 大大的西班牙荷蘭原住民漢族 這些 跟Tony的日本系列跟,都該放進歷史課
不輕描淡寫的話一來很長複雜二來考試的時候會複習到往生😂所以都是事後去專精研究的課題了
學校教的歷史課不需要放入這種教材,換做你是統治者你也不會這麼做,因為不只對統治沒幫助甚至不利於統治,這種資料都是學術、學者在研究的事,在未開放之前都是貴族在閱讀的,就算現在已開放但開放也只是表象,現代人就是花錢送小孩去學校給統治者洗腦,出社會後再成為有意識形態的奴隸,你就是奴隸當然也包括我。
@@黃群易 現在的歷史課本基本已經單純是編年史了,你那是80年代以前的歷史課本吧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感謝您的分享與肯定 :)
我爸是1947年 不過 他說以前北投冬天會降霜 如果有霜 溫度應該就只剩0-5度左右 但是人類其實目前處於間冰期的暖化 如果到300-400年前 應該整體天氣會更冷些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謝謝,太感動。原來我們對台灣這麼陌生……
非常感謝您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看他們的課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感謝您的留言,西班牙語唸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
@@ctokenThx for your enthusiasm.
謝謝工頭堅分享!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坦白說您這則留言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非常感謝。
工頭堅,每一句,每一字,如粒粒珍珠! 奮力慾抓住每一顆,無奈珍珠抹了油( 背景音樂)。我65 歲,努力抓取每一顆珍珠,分享給長輩,但,困難重重。工頭堅!內容已經夠精彩了,外加任何油料,香料都是干擾!
請把油料( 背景音樂) 去除!工頭堅,磁性的嗓音, 被背景音樂吵糊了!
感謝您的肯定,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那(音樂與效果等)或許是吸引他們願意關注的元素,只能在兩者之間,努力求取平衡。
背景音樂音調有點高,配合工頭兼先生的磁性聲音不太搭。要說到干擾的話,我是覺得工頭堅先生的手勢有點多,轉移了我看字幕的注意力。😅很有趣的內容,是我學生時代完全沒學過的台灣歷史(我生長在學校講閩南語還會被罰錢的一黨毒政年代)。考證研究想像構圖剪輯出版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感謝你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
很適合當台灣史的教材!!!!期待下一集!!!!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真的是很棒的內容❤連續看完兩集實在過癮👍讓人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很開心認識這個頻道👏
超級精彩,詳細的解說,感謝工頭堅老師的影片還有甲必丹跟姚開陽導演 這才是真正臺灣的歷史 ❤
真感謝您的台灣歴史記錄片,請繼續向前進,帶給我們更多的資訊。讓我們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珍惜的歴史。
這才是台灣歷史文化,不是柯教授說的對岸和台灣都是同文化歷史的。不過是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教出來的就沒有台灣史了!
😅😮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當初我們歷史系教授說台灣在17世紀有很多未發掘的歷史,想想就很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的家鄉台灣的歷史。西班牙之所以在台灣的短暫,就因為他們是外來勢力可以豐富在那時代台灣未開發的歷史記憶。就覺得很感動。感謝這次的影片。
我的觀點是,每一段時期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太棒了!台灣土地歷史謝謝你,上了我一課
民國83年,我們家有一個菲律賓籍幫手,她第一次做菲律賓菜給我們品嚐時,就做了虱目魚的菜,並告訴我們-菲律賓稱牛奶魚(milk fish),是國魚 ,她說的方言tagalog是菲律賓最大方言,應有代表性。菲籍幫手做了好多菲律賓菜-之後陸續還做-虱目魚一定不能缺,其他都忘記,惟獨記得這個牛奶魚(之後到菲律賓旅遊,也吃到這菜)。西班牙同時殖民菲律賓,經營台灣北部,既然有補給船,應該可能會帶上虱目魚,魚的選項不只土魠魚。所有來過必留下痕跡,都是滋養台灣這塊土地的養份。包括現在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也能讓我們學習不同文化 ,尊重是基本態度。
是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外籍移工,他們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應該互相了解尊重 :)
@@ctoken 東南亞排華
東南亞排華
請堅哥一定要繼續這個系列,太精彩了!
地球溫暖化,讓曾經有過雪花飄飄的台灣,隨著歷史像雪泥鴻爪般消失,也曾聽父執輩說起老家三峽鹿窟山,冬季下霜時,山裏的林木茶園等都被白色的霜雪覆蓋,天氣十分嚴寒,等到我輩時,成為腦海裏記憶深處的傳說,因為這個影片,再度勾起了父祖對三峽故鄉內山的回憶。⋯👍❤️💐
能夠勾起回憶就不枉製作本影片了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
很精采的內容、填補了一些台灣史的篇章、期待續集⋯
這個系列請堅持!讓台灣人都能看到!
一定會的,感謝支持
非常精彩的台灣歷史,顛覆過往課本與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謝謝!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感謝您
Thanks!
這已經是我最愛的系列!感謝工頭堅團隊🎉
很喜歡台灣歷史,尤其是各個時期來過這,片土地的外來人口,與當初的台灣島上先民們的火花,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著台灣歷史真值得玩味,也謝謝姚老師的畫作,讓想像變現實。
我一直感謝姚導,正是他令我們看到原本無法想像的。
非常可貴的整理資料堅大哥..很讚姚導的繪圖..相當好看深具風格..看著那麼令人賞心的好畫..更讓人更專心在歷史的敘説之中..感謝您們...❤
感謝您的肯定
精彩,台灣人趕快來看啊
明朝中後期是小冰河時期沒錯 因為我是漢服迷 研究明制漢服就會發現 明朝人穿很多 很繁複 很多層 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天氣很冷 所以糧食歉收 瘟疫四起 好像跟印尼火山爆發也有關係 這我就沒深入研究了
感謝補充,長知識
是如此,那個小冰河期,導致明朝後段農業災難,糧食歉收,國家徵不到稅,人民欠缺糧食,盜賊四起......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從明朝那時候寒冷到20世紀初都還算相對冷,我一個姑祖95歲,她跟我說以前入秋的故事,中秋晚上要烤火才不會冷,厚棉被可以拿出來了,冬天在台中往東部遠眺,那些山頭頂都會白白的,日本警察愛穿披風,比較保暖。然後小孩都要工作,額外多準備柴火準備過冬,女生在附近撿樹葉、樹枝、稻梗,男生跟爸爸上山,薪材最好的是九芎,而松樹、柏樹燒得旺可以做火種,又被叫做"油柴",也有買"煉炭"(煤炭磚)來燒的。不像是現在的天氣這麼熱,現在中秋嫌熱沒人要顧火爐。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只有一句話,謝謝你們的辛勞!
謝謝台灣史的系列, 補滿小學生對於台灣史的深刻認知!! 加上畫風的考究,真的是精神糧食 小學社會課很棒的熟讀體驗,因此 要去踩點台灣的影片巡禮 ,可以和小朋友在古蹟前討論歷史 感謝影片製作 工頭堅
工頭堅談吐不俗,內容充實有深度。推薦。
感謝肯定 :)
非常有知識與格調的節目!👍
當時正值小冰河期,很正常,很小時候 我都還看過陽明山頂有積雪。
台北市區 也會下冰雹 1970年代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很喜歡工頭大大將桃開陽老師的歷史研究分享出來~
很開心看到台灣史第2集,影片內容豐富又精彩加上工頭的解說讓我收獲滿滿,謝謝分享。影片中提到「龍目井」,就想到高雄市大樹區也有一個「龍目井」,每到端午節就很多人排隊取午時水,這一南一北的龍目井還真有趣。
臺中的龍井,是大肚王國的龍目井
台中也有「龍目井」‼️。 真的長知識了。謝謝分享。
感謝提供!長知識 :)
@@ctoken 堅哥,有關龍目井在台灣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分佈狀況及使用價值與保存狀況,是否可以專門做一集來解說呢?謝謝
姚開陽導演的水彩圖也太讚了吧!就算是電繪也需要很強大的技術。
真的,這正是我想介紹的原因
過去大梨山地區也在雪山積雪終年不化中,曾經夏天也需要蓋棉被才能保持身體溫暖,到如今連夏天都需要電風扇、甚至連冷氣都用到,所以我認為近代的工業革命後,如今看到大梨山降雪都已經很難了,溫室效應特別明顯
很精彩,圖文,說明都很有吸引力,很精彩。感謝
20世紀初剛好在小冰河時期末段,基隆位於最北部下雪並不奇怪,聽老一輩五六十年代以前冬天北部早晨會下霜。
我是台北市(市)人,48年次,小時候冬天偶而還會下霜,大概在56、57年後再也沒有看到或聽到下霜了
我也是基隆人,我阿嬤生於1927年是宜蘭人,我阿公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是自福建來台第五代,因為我五官較深邃,甚至我的小孩都常被認為有西方人的輪廓,看了這集台灣史,有可能來自於我阿嬤的基因,未來也想做個基因鑑定,瞭解自己的祖先脈絡。
謝謝你補充了,我們應該知道的歷史故事😊
咬字清晰,敘述節奏適中,配合圖像,又更了解北台灣的歷史了,感謝製作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所以我上高中時就放棄了⋯⋯
感謝工頭堅如此仔細的介紹雞籠仔的歷史,可以再思考一集介紹以往琉球人來到台灣賣漁貨,以及原民和漢人在工業革命前補不到魚去釣魚台抓海鳥的過往.台灣和琉球王國過去也有很深的淵源.
這是個好主題,琉球與台灣的確關係密切。
馬來西亞卅華人代表也稱甲必丹,也就是captain 。
所有內容非常棒,謝謝您用心製作。
幾年前的霸王級寒流,基隆山區就有下雪了,但平地還差個兩三度且濕度不夠,近幾年來基隆雨越來越少,濕度夠的話,再來個霸王級寒流應該是有機會再遇到。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時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工頭您說的,可能是剛好這個時期.
感謝補充 :)
那時期是因爲太陽黑子大爆發、造成了太陽光照減少、這也造成了小冰河時期,也間接造成了明朝的消亡
好棒的系列身為台灣人 應知台灣史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堅哥有內容,深深領受
真的長知識了,期待堅哥的下部作品😊
我宜蘭頭城人 我奶奶(1905生)說以前他小時候 冬天 山下會結霜~我奶奶的婆婆是 加里萬
非常喜歡這樣的歷史片~!
前幾年九份有下雪,台北永康街也有下過雪。101上面冬天其實都有雪下面就變雨的。
2016年 1月, 那時我在 台北市中山區,經歷人生第一個 0 度C ,下著霰(霰就是比較小的 比較軟的冰雹) 的冬天,同時新聞報導全台各地 合歡山 、九份、新竹尖石鄉下雪(尖石鄉 海拔1650公尺 左右的高度降雪)。
太精彩了、給您按100個👍啦🎉🎉❤❤期待下一集
好棒的台灣歷史,期待下一集。已按讚訂閱。
感動,非常感動
2:34 虱目魚在鄭經時代從東爪哇引進,這裡有點問題。有蠻多文獻描寫台灣原住民已經有養殖虱目魚了,在荷蘭人來台時就已以記錄,表明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養殖了,而且是台灣原住民,而不是後來的漢人。
謝謝您的指正,我之後會請教姚導,是否有更新的資訊 :)
100多年前其實阿里山是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高林密,雪下來掉在樹下,陽光被茂密的樹林遮擋照不到,所以舊雪未消,新雪又來,後來因為日本砍伐森林,聖嬰現象,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變暖等,慢慢的阿里山就幾年都看不見一次雪,就算日據時代的歷史紀錄相片,也可以看到一年阿里山有大半年都下雪
西班牙人盤據的雞籠,即和平島,所介紹之島上龍目井,乃清領時期建物,供據守的清兵營盤之用,營盤位置在社頭登龍仔頂山徑之側,和龍目井相鄰。薩爾瓦多城用水則源於今水產試驗所所在地的水井,在日人開澳(船塢)設試驗所前,原是一片老榕林,社尾居民都在此取水。我出生於社尾,父祖輩都參與過開澳築港工事,薩爾瓦多城殘跡,是他們童年遊憩地,即他們口稱的城仔陂尾。小時候缺水期,社尾家家戶戶也都到平二路九巷(舊稱和平四路兩口井)和試驗所等處打井取水。
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西班牙跟荷蘭來講比較有說服力吧。😂
笑,感謝留言
三國時代就知道有臺灣了,啊這個發現還早於西班牙人欸。
知道是知道,不敢過來啊😅太毒了
又是三國時代就知道台灣存在這說法…啊這能和實際有在台灣建設+有實際政權統治有比擬性嗎😂乾脆講自古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算了。
@@peiyuw1022 那為什麼荷蘭人來台的時候沒有遇到大陸的政權?
土魠魚(鰆魚)是南部是稱法,基隆稱白腹仔,不過生物學的角度,兩者是同種,不同的亞屬。
感謝補充,長知識 :)
白腹仔體型比較小,大概在二三斤左右,體型大的,市場上大多橫切成片銷售,這種叫馬加。大陣沿海江浙區域也叫馬鮫魚,到了北方膠東地區叫鮁(讀巴音)魚。
北部沒有土魠魚的說詞,魚種不同,這說法是有問題的還有烏魚游到北部海域時,其肥度及卵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是烏魚虱目魚更是不可能北部(東北)漁產富饒,這三種魚值得再考證
豐富有趣的歷史
#劉仲敬 說歷史很值得聽
好有意義的主題
內容真的刷新我的觀想..故加入會員了 加油
根據金字碑的碑文,1867-1868年交之冬,基隆山也有積雪呢!
非常喜歡影集裡所說的「巴賽族」這是正確的名稱,不是伊能嘉矩說的凱達格蘭,這都有史料紀錄(明朝紀錄、荷西葡商船航海日誌)
要感謝姚導的考證 :)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他們的統治區域
我是基隆人,家住基隆山區,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爸爸車窗上發現了結霜,很漂亮的雪花狀結晶,但就一次而已之後都沒有遇過。
精彩的解說👍
好精彩的講解,我聽的都入迷了。讚。
感謝您的肯定!
感謝🙏您對臺灣的貢獻❤臺灣有您真好❤
雞籠會不會下雪沒人看過、但40年前清晨冬季結霜倒是看過、春夏時節、雲霧山城更是常態。
原來基隆平地會結霜是真的,從小聽我爸說我出生那天很冷,屋頂都結霜我都半信半疑,我是五年級生在基隆市區中心出生長大!
@@hikarilin8993 五年級生 ?那就是民國51年初到52年春天,那一年整個台灣溫度很低.......
@@quesera605 哇!真的耶,我51的
剛查了一下,那年1月奇冷,台北10度以下長達20多天,最冷是1月27日,而我則是1月20日日生
在基隆安樂區蓋安樂國中時,山頭上有太多的貝殼,這些貝殼很容易壓摸成粉狀,證明這些貝殼有一定的年代,或是有被燒烤過,但好像沒燒烤痕跡,是否....
都有可能,可惜沒留下?
愛堅哥的用心製作😁👏愛堅哥的幽默😁👍👏臺灣在這大航海時代也是重要的地方。因我爺爺奶奶住聖湖,我從小到大三不五時就會回蘇澳但旁邊的武荖坑沒去過😂算我一個遺憾吧😂謝謝堅哥。
武荖坑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
好棒的內容。以前歷史課都沒教我們台灣的歷史。
因為二戰後國民政府希望所有的台灣人都要服從中國新來漢人,不能擁有台灣本土意識更不能知道真正的歷史
長知識‘真棒
17世紀基隆應該會下雪,廣州緯度比基隆低,於1619年1月21日至1月23日、1634年2月1日至2月7日、1654年3月6日、1667年,官方文件都曾有大雪紀錄。
1892~3初冬天1892至1893年的冬天台灣更是嚴寒,地方史料記載不僅澎湖「奇寒」,雲林崙背「大雪,五穀、豬羊多凍死」、嘉義新港「雪下數寸,六畜凍死」,北部的新竹竹東更是「大雪連下三日,平地高丈餘」。
6分30秒,雞籠積雪的考究,我認為是不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學者,太習慣把雞籠=基隆來思考,這是最大的錯誤。雞籠一詞,雖然有兩種來源說法,不過從史料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雞籠並非是基隆的專有地名。明朝時,雞籠山就已經是琉球王國朝貢船,專屬的關鍵導航地標,這個地標,他就是山,也就是現在的陽明山淡水到雞籠這一段。雞籠,在當時,琉球人跟漢人很少進入,因為雞籠曾經是倭寇的盤踞地,倭寇戰敗時,原住民就會收回當地番社地。只有極少數,跟原住民,或日本人做生意往來的漢人,才有可能在當地居住。以西班牙佔領時期為例,淡水是第一大城,總人口約三千人,漢人不足五十人,明鄭滅亡時,漢人總人數,也不過三四百人。基隆是第二大城,總人口更少,只有三百人,漢人街可以預期,人數一二十人就很了不起了。當然,番社人口是城外人口。所以明朝時期的雞籠山,跟北港、東番,三者皆為北台灣的地名名詞,而且是廣義詞。例如明史卷百廿一外國列傳雞籠山條載 :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於此」。雞籠山,當時是化外之地,別說琉球王國很少跟台灣接觸,連大明也很少跟台灣接觸,貢船甚至連靠泊淡水基隆都沒有,就純粹繞經北海岸。隨著西班牙人占據開發北台灣,在西班牙主宰下,漢人開始跟北台灣做貿易,此時,就出現了兩個地標。一個是貢船離開台灣,前往琉球群島的離台指引山,叫大雞籠山,即今日的九份金瓜石一帶山麓。一個是漢人要跟北台灣做貿易,進入淡水指引山,叫小雞籠山,現在名稱叫做圭柔山,旁有番社址,名小雞籠社。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所以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雞籠山,一指北台灣,一指陽明山群。大雞籠山,九份金瓜石山區。小雞籠山,圭柔山。雞籠,狹義的雞籠港區。此外,還可以發現,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雞籠下雪,誤區就在於把雞籠、大雞籠山,當成是下雪的地方。事實上,下雪的地方,就是陽明山。陽明山下雪,不稀奇吧。乾隆29年(1764年),「屯山積雪」曾收列於「淡水廳四景」。清朝同治10年所修的(淡水廳志),列出「淡北八景」,分別是「戌台夕陽、坌嶺吐霧、關渡分潮、潭月光、峰崎灘音、蘆洲泛月、淡江吼濤、屯山積雪。」新北市政府改屯山積雪為屯山春色。屯山積雪就是雞籠下雪的由來,而且並不罕見。1932年《臺灣日日新報》,詩題:屯山積雪瑞氣散繽紛,詩吟八景聞。松關青失色,石壑白添紋。鴻爪痕堪印,螺鬟影不分。觀音身是玉,相對覆慈雲。
非常感謝您用心的回應,長知識。「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不知另一座是在哪,可有文獻記載?誠心賜教 :)
@典立的退休人生 :安安~~~
@@ctoken : 您的歷史蒐集資訊,仔細到令我嚇一跳,很多資料我都沒搜出來過(包含圖書)。令人深感佩服。西班牙第三座城,目前只有這個詞條 :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圭柔山,在今淡水二省道與二乙省道交界處東北側,標高87公尺。旁有一溪,名圭柔山溪。鄉道北8線又名奎柔山路。頂圭柔山,在淡水區忠山里。下圭柔山,在淡水義山里。@@@ 頂圭柔山庄 - 淡水維基館___2022年6月19日@@@ 下圭柔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圭柔社 - 淡水維基館___2021年9月17日@@@ 原始文件-大台北古地圖-第四章 淡水河口──一八、三一至四三號地圖解讀圭柔山北側,為小雞籠社,小雞籠社有兩處說法,一處是Kaggilach/Cackerlack,位於三芝區。一處是淡水區長庚里/水源里的Sinack(林子社),兩處皆可能為真。紅毛小城則是位於圭柔山西邊山下,依照其設城的功能與目的,應為接引大明福建來的走私貿易船,以及防止海盜、倭寇、明軍、荷蘭軍偷襲淡水城寨所設的前哨處。黃叔璥的紀錄,有可能是轉載自福建通志,不見得是一定就他的觀察紀錄,例如 : 「二十二日,大雨。【陳太守送福建通志】來,.....。二十三日,仍雨。【閱府志建置,附載諸說頗詳】...」。「二十五日,啟。撰修志八議成。鄉人劉獻之(世芬)來,兒甚質樸,詢其旅況,佗傺無俚,意頗憐之。閱府志形勝附載理臺末議,重鹿耳門而輕上淡水,此自當日形勝,今則雞籠、滬尾為外寇所必爭,防禦之謀,視臺南為急矣。又載使槎錄論臺南內險曰:「羅漢門在郡治之東。自猴洞口入山,崇岡復嶺,多不知名。數里,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慷榔。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瀾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稍前為壘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關口里餘,中為深塹,百數十丈,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五里,至石頭坑;四里,至長潭,清瑩可鑑。潭發源於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於海。自番子寮迆邐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內門,峰迴路轉,眼界山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里。東則南仔汕山、東方木山,隔淡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則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目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內埔。居民約二百餘口。內埔氾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帛腳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內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崙、番子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去大傑巔社二十里,中有居民,為施里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餉,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本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則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土人運炭、輦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並軌。惟約畫則自內而外,夜則自外而內。夏秋水漲,坑塹皆平,迷津莫渡矣」。又論淡水全勢略曰:「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岔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勝灣,行四十餘里;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里;俱至大浪原會流出宥脰門(即關渡門),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里而歸於海。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兩山南北,重岡復嶺,灌莽叢翳,南則武勞、里末、擺接、秀朗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內北投、大浪源、麻里即吼、楓仔嶼諸社。礦山在內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嶼。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二說詳盡,爽若列糜,此古今不異者也。又載稗海紀遊云:「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勢傾潟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今訪諸久客於此者,不聞有弱水湛舟之事,當更考之。」
@@ctoken : 圭柔社,推估為林子社,為西荷時期極為知名的稻米(公司田、番子田)、磚頭石灰(灰磘仔)產地。1735年(雍正13)土官達貓勞眉的賣契描述「圭柔社,北至八連溪,南到施茂墾地」。1746年後(乾隆11),圭柔社被併入圭北屯社。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依照描述,在圭柔山西數里,敝人預估在淡水田寮仔附近,即淡海輕軌機廠一帶,此為原舊二省道路徑,由淡海海濱直通下圭柔山地區的孔道,地處海邊,又比海邊平地高,又能扼守稻米生產產區出入口。福州五虎門東渡航線,先東行找到雞籠山(陽明山),然後分東行與南行。東行沿北海岸,至西荷的和平島(西荷以前不入),然後前往琉球王國。返程時,西行先找大雞籠山,進港補給。南行,找到雞籠山後,沿海岸線南下,至小雞籠山,即將轉入淡水河口。西行返航,至小雞籠山海外,調整羅盤針向,直接跨越台灣海峽。紅毛小城地理位置是台閩東西向商貿往來的重要導航指標點。淡水貿易城為西荷時期以來北台灣最大港口與都市。由於商務發達(西班牙亞洲商館,第一大是日本,第二大是台灣),嘉慶元年(1796),淡水設立第一座媽祖廟福佑宮,並且為了導引商船,在淡水河口處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燈塔,燃燒花生油的望高樓。望高樓毀日本時期,僅餘福佑宮內的望高樓碑。望高樓的燈塔功能,我很懷疑,也是紅毛小城的其中一項功能,尤其是夜間看不見雞籠山時。有一張圖,名為 : 甲申法國兵艦犯台灣福建陸路提孫公開華奉命鎮守淡水港戰勝圖。(可搜索清法戰爭滬尾之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6頁圖一至圖五)該圖右邊海上是法國七艘兵艦,陸地是沙崙外海,沿沙崙海岸線至淡水河口,修有兩道土堤以及一道護堤河。沙崙土堤另一端一直修到一座高起的山,可以預期,紅毛小城就是在該處墳起的小山丘上。所以,紅毛小城,可以沿著台二乙線,自沙崙上丘陵,觀察丘陵離海近,四周面海瞭望點佳,小城點火後,海上船隻可以看見火星處,大致就是舊址選址的參考訊息。該圖在淡水河口處,繪有僅存的望高樓身影。
當時北部多泉州人來墾,歷史紀錄文,以泉州腔讀,比較通順。來@@無名氏-l1g
感謝讓我了解過去不知的基隆歷史
San Lorenzo是蘇澳的舊名,傳說是尾音類似蘇澳的台語(zo),取其尾音故名蘇澳這支影片做得很棒,謝謝
YT上的公視台語台,寶島鼓仔燈,#49,從地名認識台灣,10:07有提到野柳名稱來源。Po網址會被YT系統刪,只能用關鍵字來留。
謝謝提供資訊!
明末時期有小冰河期 我基隆下雪應該也是很大可能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如,仁愛鄉、信義鄉各有五種,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語言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臺灣原住民各族的統治區域民國60幾年,國中就有教臺灣歷史和大陸歷史臺灣史已有幾萬年,在,姆大陸的西邊,臺灣東海岸還有巨石文明的遺址,釣魚臺的東側海底有巨石金字塔臺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幾千年前,臺灣航海技術世界最強,已移民到太平洋、印度洋周圍大陸商周時期使用青銅器,臺灣同時期的臺北十三行遺址,就已鍛造鐵器冷兵器時代,中國、日本各朝代都有派兵侵略臺灣,因為臺灣原住民兵器強、人壯,侵略者打不贏,才無法佔領臺灣清朝的西伯利亞被俄國佔領,清朝打不贏,一直往南撤直到康熙派降清的鄭成功部下施琅,消滅東寧王國,從臺灣調400位原住民的藤牌兵,到外興安嶺的雅克撒,臺灣原住民藤牌兵以無人傷亡,懸殊的比例大勝俄軍,雙方在尼布楚簽定國界康熙發現臺灣原住民戰力很強,就把鄭氏王朝的文武百官、眷屬、東寧王國原住民部隊,全調去守邊疆日本統治時期,發現臺灣原住民的槍非常多,下令沒收,引爆臺灣原住民抗日18年,那時臺灣原住民平均一人有三把槍,身上背弓箭,腰綁開山刀,大部份是自製,除了用硫磺,也用雞大便和草木灰製作火藥同時期,臺灣平地抗日,還是以冷兵器為主,所以都很快就被日本殲滅任何國家、民族,只要認同臺灣,願意多認識臺灣的古今,都值得讚美人類自古為了融入當地、逃避迫害,會自動改姓,尤其更願意改姓加入人數眾多的大姓所以姓氏人數越多,祖譜準確率越不高,反之,人數越少的姓氏,族譜越正確西方人都很像,因為語言不同,各自爭取成獨立的國家東方人都很像,語言不同,不是沒有想成立自己的國家,而是被迫成立一個大國家因為東方各族群,語言差異的程度,比西方複雜很多若要以語言為立國依據,亞洲可以再分出幾千個國家臺灣也會分裂成幾十個國家臺灣語言人口數河洛語,含漳州語、泉州語,1100萬人客家語,含四、海、大、平、安,五種語言,800萬人二戰後,大陸各省方言來臺現存,200萬人新住民,100萬人原住民,16個族群64個方言別,100萬人閩東語,幾萬人
非常感謝您的留言,長知識,提供辯證的機會
台北也下過雪呀
姚開陽導演的繪畫功力真是讚
謝謝
真好看!
淡水冬天 通常都是寒流氣象播報今晨最低溫的地方 400年前下雪不無可能
這些內容若都納入台灣史,不就非常豐富了,不是大中國下臺灣史
臺灣史!酷哦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感謝您,我是在羅東出生,但問過父親,應該是沒有噶瑪蘭族的血統,反而有可能是來自母親故鄉台南東山的西拉雅血統。無論如何,都感到很驕傲 :)
@@ctoken 希望之後也可以做一集大南澳事件的歷史考究
@@ctoken 東山的西拉雅好像也都由平地多次遷徙上去的,許忠信教授有整理這方面資料。
@@ctoken您再去查一查血統,搞不好您的外曾祖母是一位金毛西班牙女郎,您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紅毛仔荷蘭人!😂😂😂😂
@@ctoken 你母親來自台南東山西拉雅!我四十年前當兵的班長也來自東山!當時只覺得長像跟平常見的有點不一樣!後來國內有一股追尋平埔熱!我才確認他應該是平埔族!
這才是應該放進課本裡的台灣史。小時候課本上種種輕描淡寫,很難引發對台灣歷史的興趣。
感謝工頭、甲必丹、姚開陽導演,我很喜歡這個系列👏👏👏
感謝您,我會繼續做
@@ctoken 大大的西班牙荷蘭原住民漢族 這些 跟Tony的日本系列跟,都該放進歷史課
不輕描淡寫的話
一來很長複雜
二來考試的時候會複習到往生😂
所以都是事後去專精研究的課題了
學校教的歷史課不需要放入這種教材,換做你是統治者你也不會這麼做,因為不只對統治沒幫助甚至不利於統治,這種資料都是學術、學者在研究的事,在未開放之前都是貴族在閱讀的,就算現在已開放但開放也只是表象,現代人就是花錢送小孩去學校給統治者洗腦,出社會後再成為有意識形態的奴隸,你就是奴隸當然也包括我。
@@黃群易 現在的歷史課本基本已經單純是編年史了,你那是80年代以前的歷史課本吧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
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
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
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
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
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感謝您的分享與肯定 :)
我爸是1947年 不過 他說以前北投冬天會降霜 如果有霜 溫度應該就只剩0-5度左右 但是人類其實目前處於間冰期的暖化 如果到300-400年前 應該整體天氣會更冷些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謝謝,太感動。原來我們對台灣這麼陌生……
非常感謝您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大人也可以陪著孩子看他們的課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感謝您的留言,西班牙語唸錯的地方,請不吝指正 :)
@@ctoken
Thx for your enthusiasm.
謝謝工頭堅分享!
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坦白說您這則留言令我十分感動,也讓我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非常感謝。
工頭堅,每一句,每一字,如粒粒珍珠! 奮力慾抓住每一顆,無奈珍珠抹了油( 背景音樂)。我65 歲,努力抓取每一顆珍珠,分享給長輩,但,困難重重。工頭堅!內容已經夠精彩了,外加任何油料,香料都是干擾!
請把油料( 背景音樂) 去除!工頭堅,磁性的嗓音, 被背景音樂吵糊了!
感謝您的肯定,然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那(音樂與效果等)或許是吸引他們願意關注的元素,只能在兩者之間,努力求取平衡。
背景音樂音調有點高,配合工頭兼先生的磁性聲音不太搭。要說到干擾的話,我是覺得工頭堅先生的手勢有點多,轉移了我看字幕的注意力。😅
很有趣的內容,是我學生時代完全沒學過的台灣歷史(我生長在學校講閩南語還會被罰錢的一黨毒政年代)。考證研究想像構圖剪輯出版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感謝你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類似的作品。❤
很適合當台灣史的教材!!!!
期待下一集!!!!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真的是很棒的內容❤連續看完兩集實在過癮👍讓人台灣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很開心認識這個頻道👏
超級精彩,詳細的解說,感謝工頭堅老師的影片還有甲必丹跟姚開陽導演 這才是真正臺灣的歷史 ❤
真感謝您的台灣歴史記錄片,請繼續向前進,帶給我們更多的資訊。讓我們台灣人民認識自己珍惜的歴史。
這才是台灣歷史文化,不是柯教授說的對岸和台灣都是同文化歷史的。不過是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教出來的就沒有台灣史了!
😅😮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當初我們歷史系教授說台灣在17世紀有很多未發掘的歷史,想想就很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的家鄉台灣的歷史。
西班牙之所以在台灣的短暫,就因為他們是外來勢力可以豐富在那時代台灣未開發的歷史記憶。就覺得很感動。
感謝這次的影片。
我的觀點是,每一段時期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是我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太棒了!台灣土地歷史
謝謝你,上了我一課
民國83年,我們家有一個菲律賓籍幫手,她第一次做菲律賓菜給我們品嚐時,就做了虱目魚的菜,並告訴我們-菲律賓稱牛奶魚(milk fish),是國魚 ,她說的方言tagalog是菲律賓最大方言,應有代表性。
菲籍幫手做了好多菲律賓菜-之後陸續還做-虱目魚一定不能缺,其他都忘記,惟獨記得這個牛奶魚(之後到菲律賓旅遊,也吃到這菜)。
西班牙同時殖民菲律賓,經營台灣北部,既然有補給船,應該可能會帶上虱目魚,魚的選項不只土魠魚。
所有來過必留下痕跡,都是滋養台灣這塊土地的養份。
包括現在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也能讓我們學習不同文化 ,尊重是基本態度。
是的,台灣現在有許多外籍移工,他們的國家也都有各自的悠久歷史,應該互相了解尊重 :)
@@ctoken 東南亞排華
東南亞排華
請堅哥一定要繼續這個系列,太精彩了!
地球溫暖化,讓曾經有過雪花飄飄的台灣,隨著歷史像雪泥鴻爪般消失,也曾聽父執輩說起老家三峽鹿窟山,冬季下霜時,山裏的林木茶園等都被白色的霜雪覆蓋,天氣十分嚴寒,等到我輩時,成為腦海裏記憶深處的傳說,因為這個影片,再度勾起了父祖對三峽故鄉內山的回憶。⋯👍❤️💐
能夠勾起回憶就不枉製作本影片了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
很精采的內容、填補了一些台灣史的篇章、期待續集⋯
這個系列請堅持!
讓台灣人都能看到!
一定會的,感謝支持
非常精彩的台灣歷史,顛覆過往課本與媒體餵給我們的資訊。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謝謝!
非常感謝您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感謝您
Thanks!
這已經是我最愛的系列!
感謝工頭堅團隊🎉
很喜歡台灣歷史,尤其是各個時期來過這,片土地的外來人口,與當初的台灣島上先民們的火花,如何點點滴滴的影響著台灣歷史真值得玩味,也謝謝姚老師的畫作,讓想像變現實。
我一直感謝姚導,正是他令我們看到原本無法想像的。
非常可貴的整理資料
堅大哥..很讚
姚導的繪圖..相當好看
深具風格..
看著那麼令人賞心的
好畫..
更讓人更專心在
歷史的敘説之中..
感謝您們...❤
感謝您的肯定
精彩,台灣人趕快來看啊
明朝中後期是小冰河時期沒錯 因為我是漢服迷 研究明制漢服就會發現 明朝人穿很多 很繁複 很多層 就是因為小冰河時期天氣很冷 所以糧食歉收 瘟疫四起 好像跟印尼火山爆發也有關係 這我就沒深入研究了
感謝補充,長知識
是如此,那個小冰河期,導致明朝後段農業災難,糧食歉收,國家徵不到稅,人民欠缺糧食,盜賊四起......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從明朝那時候寒冷到20世紀初都還算相對冷,我一個姑祖95歲,她跟我說以前入秋的故事,中秋晚上要烤火才不會冷,厚棉被可以拿出來了,冬天在台中往東部遠眺,那些山頭頂都會白白的,日本警察愛穿披風,比較保暖。然後小孩都要工作,額外多準備柴火準備過冬,女生在附近撿樹葉、樹枝、稻梗,男生跟爸爸上山,薪材最好的是九芎,而松樹、柏樹燒得旺可以做火種,又被叫做"油柴",也有買"煉炭"(煤炭磚)來燒的。不像是現在的天氣這麼熱,現在中秋嫌熱沒人要顧火爐。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只有一句話,謝謝你們的辛勞!
謝謝台灣史的系列, 補滿小學生對於台灣史的深刻認知!! 加上畫風的考究,真的是精神糧食 小學社會課很棒的熟讀體驗,因此 要去踩點台灣的影片巡禮 ,可以和小朋友在古蹟前討論歷史 感謝影片製作 工頭堅
工頭堅談吐不俗,內容充實有深度。推薦。
感謝肯定 :)
非常有知識與格調的節目!👍
當時正值小冰河期,很正常,很小時候 我都還看過陽明山頂有積雪。
台北市區 也會下冰雹 1970年代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很喜歡工頭大大將桃開陽老師的歷史研究分享出來~
很開心看到台灣史第2集,影片內容豐富又精彩加上工頭的解說讓我收獲滿滿,謝謝分享。
影片中提到「龍目井」,就想到高雄市大樹區也有一個「龍目井」,每到端午節
就很多人排隊取午時水,這一南一北的龍目井還真有趣。
臺中的龍井,是大肚王國的龍目井
台中也有「龍目井」‼️。 真的長知識了。
謝謝分享。
感謝提供!長知識 :)
@@ctoken 堅哥,有關龍目井在台灣的歷史淵源與地理分佈狀況及使用價值與保存狀況,是否可以專門做一集來解說呢?謝謝
姚開陽導演的水彩圖也太讚了吧!就算是電繪也需要很強大的技術。
真的,這正是我想介紹的原因
過去大梨山地區也在雪山積雪終年不化中,曾經夏天也需要蓋棉被才能保持身體溫暖,到如今連夏天都需要電風扇、甚至連冷氣都用到,所以我認為近代的工業革命後,如今看到大梨山降雪都已經很難了,溫室效應特別明顯
很精彩,圖文,說明都很有吸引力,很精彩。感謝
20世紀初剛好在小冰河時期末段,基隆位於最北部下雪並不奇怪,聽老一輩五六十年代以前冬天北部早晨會下霜。
我是台北市(市)人,48年次,小時候冬天偶而還會下霜,大概在56、57年後再也沒有看到或聽到下霜了
我也是基隆人,我阿嬤生於1927年是宜蘭人,我阿公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是自福建來台第五代,因為我五官較深邃,甚至我的小孩都常被認為有西方人的輪廓,看了這集台灣史,有可能來自於我阿嬤的基因,未來也想做個基因鑑定,瞭解自己的祖先脈絡。
謝謝你補充了,我們應該知道的歷史故事😊
咬字清晰,敘述節奏適中,配合圖像,又更了解北台灣的歷史了,感謝製作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所以我上高中時就放棄了⋯⋯
感謝工頭堅如此仔細的介紹雞籠仔的歷史,可以再思考一集介紹以往琉球人來到台灣賣漁貨,以及原民和漢人在工業革命前補不到魚去釣魚台抓海鳥的過往.台灣和琉球王國過去也有很深的淵源.
這是個好主題,琉球與台灣的確關係密切。
馬來西亞卅華人代表也稱甲必丹,也就是captain 。
所有內容非常棒,謝謝您用心製作。
幾年前的霸王級寒流,基隆山區就有下雪了,但平地還差個兩三度且濕度不夠,近幾年來基隆雨越來越少,濕度夠的話,再來個霸王級寒流應該是有機會再遇到。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時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
工頭您說的,可能是剛好這個時期.
感謝補充 :)
那時期是因爲太陽黑子大爆發、造成了太陽光照減少、這也造成了小冰河時期,也間接造成了明朝的消亡
好棒的系列
身為台灣人 應知台灣史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堅哥有內容,深深領受
真的長知識了,期待堅哥的下部作品😊
我宜蘭頭城人 我奶奶(1905生)說以前他小時候 冬天 山下會結霜~我奶奶的婆婆是 加里萬
非常喜歡這樣的歷史片~!
前幾年九份有下雪,台北永康街也有下過雪。101上面冬天其實都有雪下面就變雨的。
2016年 1月, 那時我在 台北市中山區,經歷人生第一個 0 度C ,下著霰(霰就是比較小的 比較軟的冰雹) 的冬天,同時新聞報導全台各地 合歡山 、九份、新竹尖石鄉下雪(尖石鄉 海拔1650公尺 左右的高度降雪)。
太精彩了、給您按100個👍啦🎉🎉❤❤期待下一集
好棒的台灣歷史,期待下一集。
已按讚訂閱。
感動,非常感動
2:34 虱目魚在鄭經時代從東爪哇引進,這裡有點問題。有蠻多文獻描寫台灣原住民已經有養殖虱目魚了,在荷蘭人來台時就已以記錄,表明是更早之前就已經有養殖了,而且是台灣原住民,而不是後來的漢人。
謝謝您的指正,我之後會請教姚導,是否有更新的資訊 :)
100多年前其實阿里山是終年積雪不化的,山高林密,雪下來掉在樹下,陽光被茂密的樹林遮擋照不到,所以舊雪未消,新雪又來,後來因為日本砍伐森林,聖嬰現象,導致地球溫度上升變暖等,慢慢的阿里山就幾年都看不見一次雪,就算日據時代的歷史紀錄相片,也可以看到一年阿里山有大半年都下雪
西班牙人盤據的雞籠,即和平島,所介紹之島上龍目井,乃清領時期建物,供據守的清兵營盤之用,營盤位置在社頭登龍仔頂山徑之側,和龍目井相鄰。
薩爾瓦多城用水則源於今水產試驗所所在地的水井,在日人開澳(船塢)設試驗所前,原是一片老榕林,社尾居民都在此取水。
我出生於社尾,父祖輩都參與過開澳築港工事,薩爾瓦多城殘跡,是他們童年遊憩地,即他們口稱的城仔陂尾。
小時候缺水期,社尾家家戶戶也都到平二路九巷(舊稱和平四路兩口井)和試驗所等處打井取水。
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西班牙跟荷蘭來講比較有說服力吧。😂
笑,感謝留言
三國時代就知道有臺灣了,啊這個發現還早於西班牙人欸。
知道是知道,不敢過來啊😅太毒了
又是三國時代就知道台灣存在這說法…啊這能和實際有在台灣建設+有實際政權統治有比擬性嗎😂乾脆講自古全世界都是中國的算了。
@@peiyuw1022 那為什麼荷蘭人來台的時候沒有遇到大陸的政權?
土魠魚(鰆魚)是南部是稱法,基隆稱白腹仔,不過生物學的角度,兩者是同種,不同的亞屬。
感謝補充,長知識 :)
白腹仔體型比較小,大概在二三斤左右,體型大的,市場上大多橫切成片銷售,這種叫馬加。大陣沿海江浙區域也叫馬鮫魚,到了北方膠東地區叫鮁(讀巴音)魚。
北部沒有土魠魚的說詞,魚種不同,這說法是有問題的
還有烏魚游到北部海域時,其肥度及卵尚未成熟,也不太可能是烏魚
虱目魚更是不可能
北部(東北)漁產富饒,這三種魚值得再考證
豐富有趣的歷史
#劉仲敬 說歷史很值得聽
好有意義的主題
內容真的刷新我的觀想..故加入會員了 加油
根據金字碑的碑文,1867-1868年交之冬,基隆山也有積雪呢!
非常喜歡影集裡所說的「巴賽族」這是正確的名稱,不是伊能嘉矩說的凱達格蘭,這都有史料紀錄(明朝紀錄、荷西葡商船航海日誌)
要感謝姚導的考證 :)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
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
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他們的統治區域
我是基隆人,家住基隆山區,小時候有一次清晨在爸爸車窗上發現了結霜,很漂亮的雪花狀結晶,但就一次而已之後都沒有遇過。
精彩的解說👍
好精彩的講解,我聽的都入迷了。讚。
感謝您的肯定!
感謝🙏您對臺灣的貢獻❤臺灣有您真好❤
雞籠會不會下雪沒人看過、但40年前清晨冬季結霜倒是看過、春夏時節、雲霧山城更是常態。
原來基隆平地會結霜是真的,從小聽我爸說我出生那天很冷,屋頂都結霜我都半信半疑,我是五年級生在基隆市區中心出生長大!
@@hikarilin8993 五年級生 ?那就是民國51年初到52年春天,那一年整個台灣溫度很低.......
@@quesera605 哇!真的耶,我51的
剛查了一下,那年1月奇冷,台北10度以下長達20多天,最冷是1月27日,而我則是1月20日日生
在基隆安樂區蓋安樂國中時,山頭上有太多的貝殼,這些貝殼很容易壓摸成粉狀,證明這些貝殼有一定的年代,或是有被燒烤過,但好像沒燒烤痕跡,是否....
都有可能,可惜沒留下?
愛堅哥的用心製作😁👏愛堅哥的幽默😁👍👏
臺灣在這大航海時代也是重要的地方。
因我爺爺奶奶住聖湖,我從小到大三不五時就會回蘇澳
但旁邊的武荖坑沒去過😂算我一個遺憾吧😂
謝謝堅哥。
武荖坑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
好棒的內容。以前歷史課都沒教我們台灣的歷史。
因為二戰後國民政府希望所有的台灣人都要服從中國新來漢人,不能擁有台灣本土意識更不能知道真正的歷史
長知識‘真棒
17世紀基隆應該會下雪,廣州緯度比基隆低,於1619年1月21日至1月23日、1634年2月1日至2月7日、1654年3月6日、1667年,官方文件都曾有大雪紀錄。
1892~3初冬天
1892至1893年的冬天台灣更是嚴寒,地方史料記載不僅澎湖「奇寒」,雲林崙背「大雪,五穀、豬羊多凍死」、嘉義新港「雪下數寸,六畜凍死」,北部的新竹竹東更是「大雪連下三日,平地高丈餘」。
6分30秒,雞籠積雪的考究,我認為是不對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學者,太習慣把雞籠=基隆來思考,這是最大的錯誤。
雞籠一詞,雖然有兩種來源說法,不過從史料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雞籠並非是基隆的專有地名。
明朝時,雞籠山就已經是琉球王國朝貢船,專屬的關鍵導航地標,這個地標,他就是山,也就是現在的陽明山淡水到雞籠這一段。
雞籠,在當時,琉球人跟漢人很少進入,因為雞籠曾經是倭寇的盤踞地,倭寇戰敗時,原住民就會收回當地番社地。
只有極少數,跟原住民,或日本人做生意往來的漢人,才有可能在當地居住。
以西班牙佔領時期為例,淡水是第一大城,總人口約三千人,漢人不足五十人,明鄭滅亡時,漢人總人數,也不過三四百人。
基隆是第二大城,總人口更少,只有三百人,漢人街可以預期,人數一二十人就很了不起了。當然,番社人口是城外人口。
所以
明朝時期的雞籠山,跟北港、東番,三者皆為北台灣的地名名詞,而且是廣義詞。
例如明史卷百廿一外國列傳雞籠山條載 :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於此」。
雞籠山,當時是化外之地,別說琉球王國很少跟台灣接觸,連大明也很少跟台灣接觸,貢船甚至連靠泊淡水基隆都沒有,就純粹繞經北海岸。
隨著西班牙人占據開發北台灣,在西班牙主宰下,漢人開始跟北台灣做貿易,此時,就出現了兩個地標。
一個是貢船離開台灣,前往琉球群島的離台指引山,叫大雞籠山,即今日的九份金瓜石一帶山麓。
一個是漢人要跟北台灣做貿易,進入淡水指引山,叫小雞籠山,現在名稱叫做圭柔山,旁有番社址,名小雞籠社。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所以
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雞籠山,一指北台灣,一指陽明山群。大雞籠山,九份金瓜石山區。小雞籠山,圭柔山。雞籠,狹義的雞籠港區。
此外,還可以發現,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
雞籠下雪,誤區就在於把雞籠、大雞籠山,當成是下雪的地方。
事實上,下雪的地方,就是陽明山。
陽明山下雪,不稀奇吧。
乾隆29年(1764年),「屯山積雪」曾收列於「淡水廳四景」。
清朝同治10年所修的(淡水廳志),列出「淡北八景」,分別是「戌台夕陽、坌嶺吐霧、關渡分潮、潭月光、峰崎灘音、蘆洲泛月、淡江吼濤、屯山積雪。」
新北市政府改屯山積雪為屯山春色。
屯山積雪就是雞籠下雪的由來,而且並不罕見。
1932年《臺灣日日新報》,詩題:屯山積雪
瑞氣散繽紛,詩吟八景聞。松關青失色,石壑白添紋。鴻爪痕堪印,螺鬟影不分。觀音身是玉,相對覆慈雲。
非常感謝您用心的回應,長知識。「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不知另一座是在哪,可有文獻記載?誠心賜教 :)
@典立的退休人生 :安安~~~
@@ctoken : 您的歷史蒐集資訊,仔細到令我嚇一跳,很多資料我都沒搜出來過(包含圖書)。
令人深感佩服。
西班牙第三座城,目前只有這個詞條 :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圭柔山,在今淡水二省道與二乙省道交界處東北側,標高87公尺。旁有一溪,名圭柔山溪。鄉道北8線又名奎柔山路。
頂圭柔山,在淡水區忠山里。下圭柔山,在淡水義山里。
@@@ 頂圭柔山庄 - 淡水維基館___2022年6月19日
@@@ 下圭柔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圭柔社 - 淡水維基館___2021年9月17日
@@@ 原始文件-大台北古地圖-第四章 淡水河口──一八、三一至四三號地圖解讀
圭柔山北側,為小雞籠社,小雞籠社有兩處說法,一處是Kaggilach/Cackerlack,位於三芝區。一處是淡水區長庚里/水源里的Sinack(林子社),兩處皆可能為真。
紅毛小城則是位於圭柔山西邊山下,依照其設城的功能與目的,應為接引大明福建來的走私貿易船,以及防止海盜、倭寇、明軍、荷蘭軍偷襲淡水城寨所設的前哨處。
黃叔璥的紀錄,有可能是轉載自福建通志,不見得是一定就他的觀察紀錄,例如 :
「二十二日,大雨。【陳太守送福建通志】來,.....。二十三日,仍雨。【閱府志建置,附載諸說頗詳】...」。
「二十五日,啟。撰修志八議成。鄉人劉獻之(世芬)來,兒甚質樸,詢其旅況,佗傺無俚,意頗憐之。閱府志形勝附載理臺末議,重鹿耳門而輕上淡水,此自當日形勝,今則雞籠、滬尾為外寇所必爭,防禦之謀,視臺南為急矣。又載使槎錄論臺南內險曰:「羅漢門在郡治之東。自猴洞口入山,崇岡復嶺,多不知名。數里,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慷榔。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瀾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稍前為壘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關口里餘,中為深塹,百數十丈,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五里,至石頭坑;四里,至長潭,清瑩可鑑。潭發源於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於海。自番子寮迆邐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內門,峰迴路轉,眼界山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里。東則南仔汕山、東方木山,隔淡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則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目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內埔。居民約二百餘口。內埔氾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帛腳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內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崙、番子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去大傑巔社二十里,中有居民,為施里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餉,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本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則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土人運炭、輦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並軌。惟約畫則自內而外,夜則自外而內。夏秋水漲,坑塹皆平,迷津莫渡矣」。又論淡水全勢略曰:「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岔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勝灣,行四十餘里;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里;俱至大浪原會流出宥脰門(即關渡門),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里而歸於海。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兩山南北,重岡復嶺,灌莽叢翳,南則武勞、里末、擺接、秀朗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內北投、大浪源、麻里即吼、楓仔嶼諸社。礦山在內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嶼。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二說詳盡,爽若列糜,此古今不異者也。又載稗海紀遊云:「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勢傾潟卷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今訪諸久客於此者,不聞有弱水湛舟之事,當更考之。」
@@ctoken : 圭柔社,推估為林子社,為西荷時期極為知名的稻米(公司田、番子田)、磚頭石灰(灰磘仔)產地。1735年(雍正13)土官達貓勞眉的賣契描述「圭柔社,北至八連溪,南到施茂墾地」。1746年後(乾隆11),圭柔社被併入圭北屯社。
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依照描述,在圭柔山西數里,敝人預估在淡水田寮仔附近,即淡海輕軌機廠一帶,此為原舊二省道路徑,由淡海海濱直通下圭柔山地區的孔道,地處海邊,又比海邊平地高,又能扼守稻米生產產區出入口。
福州五虎門東渡航線,先東行找到雞籠山(陽明山),然後分東行與南行。
東行沿北海岸,至西荷的和平島(西荷以前不入),然後前往琉球王國。返程時,西行先找大雞籠山,進港補給。
南行,找到雞籠山後,沿海岸線南下,至小雞籠山,即將轉入淡水河口。西行返航,至小雞籠山海外,調整羅盤針向,直接跨越台灣海峽。
紅毛小城地理位置是台閩東西向商貿往來的重要導航指標點。淡水貿易城為西荷時期以來北台灣最大港口與都市。由於商務發達(西班牙亞洲商館,第一大是日本,第二大是台灣),嘉慶元年(1796),淡水設立第一座媽祖廟福佑宮,並且為了導引商船,在淡水河口處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個燈塔,燃燒花生油的望高樓。
望高樓毀日本時期,僅餘福佑宮內的望高樓碑。
望高樓的燈塔功能,我很懷疑,也是紅毛小城的其中一項功能,尤其是夜間看不見雞籠山時。
有一張圖,名為 : 甲申法國兵艦犯台灣福建陸路提孫公開華奉命鎮守淡水港戰勝圖。(可搜索清法戰爭滬尾之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36頁圖一至圖五)
該圖右邊海上是法國七艘兵艦,陸地是沙崙外海,沿沙崙海岸線至淡水河口,修有兩道土堤以及一道護堤河。沙崙土堤另一端一直修到一座高起的山,可以預期,紅毛小城就是在該處墳起的小山丘上。
所以,紅毛小城,可以沿著台二乙線,自沙崙上丘陵,觀察丘陵離海近,四周面海瞭望點佳,小城點火後,海上船隻可以看見火星處,大致就是舊址選址的參考訊息。
該圖在淡水河口處,繪有僅存的望高樓身影。
當時北部多泉州人來墾,歷史紀錄文,以泉州腔讀,比較通順。來@@無名氏-l1g
感謝讓我了解過去不知的基隆歷史
San Lorenzo是蘇澳的舊名,傳說是尾音類似蘇澳的台語(zo),取其尾音故名蘇澳
這支影片做得很棒,謝謝
感謝補充,長知識
YT上的公視台語台,寶島鼓仔燈,#49,從地名認識台灣,10:07有提到野柳名稱來源。
Po網址會被YT系統刪,只能用關鍵字來留。
謝謝提供資訊!
明末時期有小冰河期 我基隆下雪應該也是很大可能
小冰河時期是印尼火山噴發引起,荷蘭統治巴達維亞的歷史檔案有詳細紀錄發生的時間、當地的慘況、之後對世界的影響
臺灣原住民隔一個村,就是不同語言的族群,現在還是很普遍
如,那瑪夏區三個里,有布農族的施武郡群語、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如,茂林區三個里,有得樂日卡族、多納族、萬山族
如,仁愛鄉、信義鄉各有五種,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語言
荷蘭人第一次做臺灣族群調查,共紀錄臺灣地區有340多個不同語言,後來東寧王國、清朝用漢字社表示臺灣原住民各族的統治區域
民國60幾年,國中就有教臺灣歷史和大陸歷史
臺灣史已有幾萬年,在,姆大陸的西邊,臺灣東海岸還有巨石文明的遺址,釣魚臺的東側海底有巨石金字塔
臺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幾千年前,臺灣航海技術世界最強,已移民到太平洋、印度洋周圍
大陸商周時期使用青銅器,臺灣同時期的臺北十三行遺址,就已鍛造鐵器
冷兵器時代,中國、日本各朝代都有派兵侵略臺灣,因為臺灣原住民兵器強、人壯,侵略者打不贏,才無法佔領臺灣
清朝的西伯利亞被俄國佔領,清朝打不贏,一直往南撤
直到康熙派降清的鄭成功部下施琅,消滅東寧王國,從臺灣調400位原住民的藤牌兵,到外興安嶺的雅克撒,臺灣原住民藤牌兵以無人傷亡,懸殊的比例大勝俄軍,雙方在尼布楚簽定國界
康熙發現臺灣原住民戰力很強,就把鄭氏王朝的文武百官、眷屬、東寧王國原住民部隊,全調去守邊疆
日本統治時期,發現臺灣原住民的槍非常多,下令沒收,引爆臺灣原住民抗日18年,那時臺灣原住民平均一人有三把槍,身上背弓箭,腰綁開山刀,大部份是自製,除了用硫磺,也用雞大便和草木灰製作火藥
同時期,臺灣平地抗日,還是以冷兵器為主,所以都很快就被日本殲滅
任何國家、民族,只要認同臺灣,願意多認識臺灣的古今,都值得讚美
人類自古為了融入當地、逃避迫害,會自動改姓,尤其更願意改姓加入人數眾多的大姓
所以姓氏人數越多,祖譜準確率越不高,反之,人數越少的姓氏,族譜越正確
西方人都很像,因為語言不同,各自爭取成獨立的國家
東方人都很像,語言不同,不是沒有想成立自己的國家,而是被迫成立一個大國家
因為東方各族群,語言差異的程度,比西方複雜很多
若要以語言為立國依據,亞洲可以再分出幾千個國家
臺灣也會分裂成幾十個國家
臺灣語言人口數
河洛語,含漳州語、泉州語,1100萬人
客家語,含四、海、大、平、安,五種語言,800萬人
二戰後,大陸各省方言來臺現存,200萬人
新住民,100萬人
原住民,16個族群64個方言別,100萬人
閩東語,幾萬人
非常感謝您的留言,長知識,提供辯證的機會
台北也下過雪呀
姚開陽導演的繪畫功力真是讚
謝謝
真好看!
淡水冬天 通常都是寒流氣象播報今晨最低溫的地方
400年前下雪不無可能
這些內容若都納入台灣史,不就非常豐富了,不是大中國下臺灣史
臺灣史!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