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7|盂蘭法會第5天|佛開法師領唱|阿彌陀佛謝謝你|往生禮讚 | 淨土宗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7 жов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34

  • @yinhali
    @yinhali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在佛開師父、法師們的帶領下,禮拜往生禮贊殊勝莊嚴,大眾法充滿,更堅定信念,將彌陀的大愛發楊光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choi3561
    @choi3561 Рік тому +4

    感恩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 @qiaohuanzhong9594
    @qiaohuanzhong9594 Рік тому +10

    感恩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 @waiwanlam6380
    @waiwanlam6380 Рік тому +13

    南無阿彌陀佛🙏🙏🙏

  • @泳妤
    @泳妤 Рік тому +11

    感恩佛開師父、感恩淨土宗一分會每一位法師、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 @miu4751
    @miu4751 Рік тому +12

    南無阿彌陀佛

  • @pikyanchim2737
    @pikyanchim2737 Рік тому +10

    感恩師父🙏南無阿彌陀佛🙏🙏🙏

  • @meixuehuang4496
    @meixuehuang4496 Рік тому +8

    南無阿彌陀佛🙏🏾🙏🏾🙏🏾

  • @kailuo9093
    @kailuo9093 Рік тому +10

    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师父慈悲🙏

  • @choichoi8867
    @choichoi8867 Рік тому +8

    感恩,佛大師傅慈悲,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user-ty1dr9bu9i
    @user-ty1dr9bu9i Рік тому +9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給我們眾生,只要專念佛不雜修,當生成就。南無阿彌陀佛!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3

    念佛法门 分为两大方向:
    .
    一,胎生或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来在西方极乐世界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明心、见性无殊)。在西方极乐世界,又乘如来妙愿而妙愿妙行。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
    应用《佛说阿弥陀经》和《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两个译本互相对照。
    .
    .
    二,在娑婆世界念如来、见如来,然后如来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记(明心,见性无殊)。然后又乘如来妙愿而妙愿妙行。
    念佛三昧samadhi。《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若是念佛三昧,可以依据《佛说般舟三昧经》,《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然知如来了一切法皆如幻梦,如来自性非幻非梦犹如虚空,能以智悲出现我前:‘愿为我放大悲青光,灭除众苦。’时佛即为放眉间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诸苦销除,即坐证得法光明忍,悉能了达无量三昧。第七日夜,梦见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念阿弥陀如来,见阿弥陀如来,请如来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
    菩提心/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的意思是圆满的觉悟或明心,见性无殊。
    菩提妙愿的意思是觉悟不生不灭的本性/佛性后,本性能妙用,妙行妙愿。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最后总结3点。第三点,特别重要。
      1)「上品中生」 已经是 初发菩提心 (以不生不灭的本性为缘起,不是以善恶为缘起)。所以《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面对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的时候,知道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又念如来妙愿。
      .
      .
      2)「上品上生」肯定也不是以善恶为分别心,却是发菩提心。因为「上品上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明心、见性无殊,所以是持戒般若。
      .
      持戒般若 的做法是知道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皆是虚妄,但又化现持戒,如梦如幻。 因此持戒般若并不是善恶分别心,而是 如梦如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如果是「念佛、念法、念僧」,那么就是「如来、妙法、妙愿的大乘如幻僧团」
      .
      .
      3)如果是念佛三昧,如来在娑婆世界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经明心、见性无殊,本性不再分别,入不退转。那么就不再是如梦如幻,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色空不二」,是「法尔如是」,是《诸法无行经》的内容,是「妙愿妙行」。
      验证「明心、见性无殊」或「入不退转」的方法,可参考《大般若经551卷》「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本性能转幻境,一切唯心造。
      若念佛三昧,已「明心、见性无殊」或「入不退转」,就妙行,如《佛说无量寿经》的42妙愿和45妙愿。
      42妙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45妙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3

    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有胎生和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无量寿经》:「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人、中辈人、下辈人皆是发菩提心,才能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上品中生,是化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解第一義」,就是发菩提心。
    根据《梵网经》:
    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由此可见,想要花开见佛就需要发菩提心或解第一义。根据《梵网经》,发菩提心就是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性为缘起。而不是以善恶为缘起。
    若是以善恶为缘起,则是陷入色受想行识,这不是发菩提心。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初发菩提心,就不再有「我你他、人、众生」,只有不生不灭的本性和幻人幻众。
      .
      .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淨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门,一切空无我,
      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
      .
      根据《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
      .
      根据《圆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
      .
      《愣伽经》:
      愣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
      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愣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愣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
      .
      .
      根据《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
      .
      根据《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馀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初发菩提心/第一义心时,就不再陷入色受想行识的「因果」,而是《中论因缘品第一》的「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
      文中的「因果」其实是《中论因缘品第一》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xxxxxxxxxx
      xxxxxxxxxx
      以第一义心,再说因果。
      1)《法华玄义》:“泛论观智俱通因果,别则观因智果。例如佛性通于因果,别则因名佛性,果名涅槃”。
      浅释,人间天上地狱皆是业障幻境,不实虚妄。因为佛性,果为大涅槃。
      .
      .
      2)《观音玄义》:“是因非果名为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名为因”。
      浅释,因为念如来,果为妙愿妙行。
      .
      .
      3)《华严一乘十玄门》:
      "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
      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 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疏故,所以成有尽。
      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疏缘以入亲,是故如合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
      浅释,因为念如来,果为妙愿妙行,如同如来。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上品中生,不应说第一义心/菩提心,只是方便说。不应说,方便说。何以故?原因如下:
      《楞严经》卷九: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方便说,不能说;
      不能说,方便说。
      若说「菩提心」或「第一义谛」或「实相念佛」或「本性空寂」,就变成「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第八识再造幻境。
      若说「空」、「清净」、「平等」、「善业/恶业」则迷,或陷入色受想行识。第八识再造幻境。因此「空有二具非,迷晦即无明」。
      因此唯如来是念。
      由于上品中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未明心、见性无殊,所以念如来时,是在印契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
      没有念如来时,唯一能说和做到的是:
      1)《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2)《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
      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圆觉经》: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samapatti/samadhi)三昧。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楞严经》卷五,其中一小段。
      经云: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白话浅释:
      本性空寂如如不动、不生不灭、非生灭,然后因为缘起而生灭如幻,轮回生死。本性无作无起,全部法都不是真实的,好像空中的花一样。百法或一切法源自《百法明门论》。
      .
      .
      经云: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白话浅释:
      但是若说:「虚妄」,那么就会出现「真实」,这样就没有办法回归本性,而是陷入禅定里的另一个幻境。因此虚妄和真实都是虚妄。
      .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看见的功能,听见的功能,意识的功能都是虚妄。所以怎么可以说看到看见呢?看见本来就虚妄的,怎么可以说看到了看见的功能呢?结果就又陷入虚妄。
      因此如果说是「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那么这样就会陷入另一个虚妄的概念。所以真正应该实践的是「观法如化」,或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经云: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白话浅释:
      好像三根芦苇相交,处在空中的样子。无论是「空」与「有」,两个不是真实的。
      所以三根芦苇要解脱,就应该从真正的缘因下手。
      这样的缘起/因缘,圣人和凡夫没有不同,都是一样的。一个是悟而发愿幻化,一个是迷而陷入幻化的法。
      .
      .
      经云: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白话浅释:
      你看一看交叉的中间,空和有,两个都不对。被空迷住了就陷入幻境;被有迷住了也陷入幻境。明白了是幻境就解脱幻境。
      .
      .
      经云: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白话浅释:
      只要解开其中一个打结,六个大结就能够同时解开。
      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其中一根,都能解开迷局。从任何的一根解开了,都能回归本性。
      .
      .
      经云: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白话浅释:
      第八识很微细,然后就因此而生死轮回。若是竖立「真」,那么就会导致八识存真妄二法,然后就会因此而陷入幻境。所以就不这么引导。
      .
      .
      经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白话浅释:
      第七识会搬动运作,本来不是幻化就成了幻化。明白了第七识和八识皆是虚妄,就不会取得和执著,那么幻境就没再生。
      .
      .
      经云: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白话浅释:
      一切法因此就不能竖立了,就好像莲花出于泥。坚固不生不灭的本性,因此而藏出。返本还原,妙行如来妙愿。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其实上品中生 是不必读经,能够体会和验证「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却不是灌输概念。
      做实验1:盖起眼睛看见黑暗,张开眼睛看见光亮。
      发觉,看见的功能和黑暗或光亮没有关系,只是被黑暗和光亮迷住而已。
      上品中生,没念佛时,走路吃饭工作,时时「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
      .
      .
      做实验2:行(动念)。一行二行三行,念念虚妄,刹那刹那,生灭生灭,无法待留。
      发觉,被行(动念)迷住了。
      上品中生,日常讲话工作,时时「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
      初发菩提心,《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这样引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本性妙愿」的意思。念佛时,就印契本性,又同时妙愿。这个妙愿就是随顺如来妙愿。
      .
      .
      .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2

    1)上品上生是念佛三昧 还是 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法确定,只能参考。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由于是古时文法,所以没有办法确认念佛者是不是在娑婆世界明心,见性无殊 。
    但是经书指明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学习妙法,然后才悟无生法忍。
    根据上品中生,「....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由此可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不退转」和「无生法忍」有别不同。
    2)由于是古代语文,所以可以参考善导法师(613年-681年)的《观经四帖疏》。根据《观经四帖疏》的判断,上品上生是上品凡夫。若是上品凡夫,那么就是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见性无殊。
    无论如何,《观经四帖疏》不是佛经,只供参考。
    《观经四帖疏》:
    「...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
    .
    .
    .
    .
    《佛说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相应部22.56》:
      “诸比丘!何为色蕴?四大,及四大所组成,是为色蕴。
      诸比丘!何为受蕴?有六种,对色相所生感受,对声音所生感受,对香味所生感受,对味道所生感受,对触觉所生感受,对意境所生感受。...
      诸比丘!何为想蕴?有六种,对色相所生想念,对声音所生想念,对香味所生想念,对味道所生想念,对触觉所生想念,对意境所生想念。...
      诸比丘!何为行蕴?有六种,对色相所生造作,对声音所生造作,对香味所生造作,对味道所生造作,对触觉所生造作,对意境所生造作。...
      诸比丘!何为识蕴?有六种,对色相的意识,对声音的意识,对香味的意识,对味道的意识,对触觉的意识,对意境的意识。”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为了方便理解再用另一种方法整理和阐明「菩提心」和「菩提妙愿」。
      A) 色受想行识,不是菩提心。
      B) 3种菩提心,其中1种是菩提妙愿。
      C) 验证菩提妙愿的方法。
      D) 九品的因地皆是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妙愿。
      *************
      A)色受想行识,不是菩提心。
      色(Pali: rupa)是各種物質的代名詞。
      受(Pali: Vedana)是接觸境界的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一樂受之分。
      想(Pali: sanna)是接觸境界所產生的印象。
      行(Pali: sankhara)是所有的心意識,心思運作。
      識(Pali: vinnana)是對一切事物現象的分別。有情身心是五蘊的和合。
      **********
      例如,上品中生,初发菩提心,在未明心、见性无殊前,色受想行识皆是虚妄。
      因此《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若是念佛三昧,则是依止《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然知如来了一切法皆如幻梦,如来自性非幻非梦犹如虚空,能以智悲出现我前:‘愿为我放大悲青光,灭除众苦。’时佛即为放眉间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诸苦销除,即坐证得法光明忍,悉能了达无量三昧。第七日夜,梦见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
      B) 3种菩提心,其中1种是菩提妙愿。
      菩提心有三种,一缘觉菩提,二声闻菩提,三无上菩提。大乘佛教,「无上菩提」是「菩提妙愿」。
      当本性显现时,本性就能妙用和妙愿妙行。所以《华严经》:一切唯心造。
      念佛法门,则是乘如来妙愿,而妙愿妙行。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尔时,婆罗门闻佛世尊如是称赞菩提心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于菩提心中无少法可转。”
        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发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
        “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
        “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亅
      **********
      C) 验证菩提妙愿的方法。
      若已明心、见性无殊,可用《大般若经551卷》「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为参考。若未明心,见性无殊,则以《大般若经551卷》「第四分善友品第二十二之一 」为参考,上品上生,化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见性无殊,又妙愿妙行。
      若已明心、见性无殊,可依《佛说无量寿经》: 42妙愿和45妙愿。
      42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妙愿: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D) 九品的因地皆是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妙愿。
      念佛三昧,并不在《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中。
      若念佛三昧,则是念如来见如来,如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心、见性无殊,又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妙愿。
      圆教的初地,不在九品之中。
      根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天亲菩萨造,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色。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法。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电影的意思是 如电如影)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若先业障不能问者,则应思惟:‘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翳、如影、如像、如梦。’
      如是谛观法性空寂,然知如来了一切法皆如幻梦,如来自性非幻非梦犹如虚空,能以智悲出现我前:‘愿为我放大悲青光,灭除众苦。’
      时佛即为放眉间光,名曰青焰。其光才照,诸苦销除,即坐证得法光明忍,悉能了达无量三昧。
      第七日夜,梦见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 @biqiu
      @biqiu Рік тому

      不生不灭的本性并不是练出来的,却是本来就具足圆满,只是迷而已。
      《圆觉经》:离幻即觉。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三摩地/三摩提/三昧。
      念佛三昧samadhi。《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念佛法门,除了是发菩提心(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为缘起),又 妙愿乘如来妙愿而妙行。
      佛经另外这样引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本性妙愿」,通过如来妙愿 印契本性又妙愿的意思。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 @cangguo6918
    @cangguo6918 Рік тому +13

    南無阿彌陀佛🙏🙏🙏

  • @andilam3517
    @andilam3517 Рік тому +13

    南無阿彌陀佛

  • @acheung-tg3rn
    @acheung-tg3rn Рік тому +10

    南無阿彌陀佛🙏🙏🙏

  • @sophiachan9720
    @sophiachan9720 Рік тому +12

    南无阿弥陀佛🙏🙏🙏

  • @waicheungyue3797
    @waicheungyue3797 Рік тому +9

    南無阿彌陀佛🙏🙏🙏

  • @rewgigg5158
    @rewgigg5158 Рік тому +7

    南無阿彌陀佛🙏🏻🙏🏻🙏🏻

  • @崩崩小圓帽Wanderer
    @崩崩小圓帽Wanderer Рік тому +7

    南無阿彌陀佛🙏🙏🙏

  • @泓瑛冼
    @泓瑛冼 Рік тому +6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