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可能比较宽泛,请问如何在资本主义市场下自恰?(感觉金钱真是万恶之源,比如上班的时候同事老板看人下菜区别对待,只是觉得活得真窝囊,哎)
哈喽,相互交流嘛,谈不到请教。现代性会造成现代病,冷漠孤独都是现代病吧。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地方,人们都免不了现代病。这种环境下,人好像就是为了上班而生的,其余的一起事情都被称为业余,结婚有婚假,生病有病假……那么不上班行不行,肯定不行,衣食住行吃喝穿戴,这些都得花钱。现代病的背景原因,大概是人剥离了宗教信仰、剥离了用事业侍奉上帝这层关系,只剩下上班果腹、下班享受。尤其我们普通人,很难从螺丝钉岗位上获得意义,就好比一个科学家只研究细分领域,就显得无足轻重。卡夫卡是第一个描写现代病的作家,他倒不是直接聊金钱,而是聊日复一日无休止的生活,到最后都是徒劳无功的。他自己也是初代社畜,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颓丧。至于老板同事看人下菜碟,可以试着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谢谢你真诚又深刻的回复,坚持讲真话的你是我们普通人的英雄❤
哇哦,谢谢老板打赏,太多啦一杯咖啡就够🤩🤩🤩
谢谢博主的视频;我生活在伦敦13年,虽然伦敦属于比较low rise的城市了,但其实新开发楼盘,特别是比较市中心的一些区域,十几层二三十层的楼还是蛮多的,特定区域也有六七十层的超高楼,我自己购买的房子里也有好几套都是在二三十层高度的楼里面,这个视频也给到我很多思考,比如长期持有这些资产,我也需要去探究楼房的使用寿命以及合适的出售时机。当然伦敦的新房交屋标准确实很高而且一年比一年严格,而且物业费中不仅包含了建筑保险,也包含了平日的维护费用;等楼更老一些也会有sinking funds业主需要一起出钱进行大的项目维修。提高建筑品质以及优化管理方式,可能是中国往后高楼建筑可以增加使用寿命的参考思路?
感谢你的分享,维修保养以及保险,确实要早做打算,而不是盖好就万事大吉。🫶
大哥你没说重点啊!重点就是土地这么贵,不把楼建高点哪里划得来!
土地贵是人为问题,建议去了解土地财政。借的债总是要还的
好精彩这期!
谢谢鼓励☺️
我住香港20多年,很少高層火災,更沒聽過民眾討論「不住高層」的問題。你說的30年,並不符合香港的現實。
我很喜欢香港。
因为他在骂高层住宅的时候,只是单方面的说缺点,一点优点不提,根源也不分析,而且也不提出任何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吐槽半天吐槽的都对,但对于实际的问题解决没什么帮助。这期的水平跟人感觉很低。
香港地位特殊,和其他的经济体都不一样,一直维持了高增长。而且香港太小,也没有那么多地方给你们盖别墅,只能住高层,香港才是特殊的,奇怪的,而不是其他的经济体才是特殊的。
就一点,大陆很多高层建筑,不但不符消防法规,偷工减料,就一个「消防设备层(火灾自救系统)」,都形同虚设。高层建筑的「贫民窟化」,在美国的华盛顿是最可怕的社会问题。香港的「贫民窟化」高楼,多如牛毛,别说你自己不知道。
@개고기수프 香港小是小,但住宅用地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大量沒有價值的所謂綠地沒法拿來開發
分析的很有条理
问题不在于技术上能不能一户建或者低层,而在于政策上不允许。现在要的是城市里建高楼,少量的地就可以卖出天量的钱。农村禁止动砖动瓦,翻新老屋,把人都驱赶到那些高楼里。
正解,背后的逻辑就是这样。👍
其實不用看日本,台灣雖然普遍也是住公寓,但超過20層樓高也不是很常見
耐火結構 防火門 自動灑水系統 消防喉轆 保養得宜已經很安全
近期几个高层爆炸起火,对消防设施的挑战很大,也没看到后续报道,到底有没有用。
@@Yelvlv 深圳的这个整栋永久弃用了,政府出钱每月每平赔200元,无限赔,原本百余平均价2000万一套的房子,一年赔算25万,不算利息80年赔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这种地段这种阶层的人获得的赔偿都只能到这样,只能说要么不出事,出了事自己兜着吧
台灣也是 等到50年後要重建的機率等於零 整個社區一千多戶要整合基本上不可能 尤其未來人口減少
超老龄社会到底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我住台北市政府附近,就算是台北市也絕少二十層樓以上的住宅....
@@JenghanHsieh 台北市本身還要考量到松山機場帶來的限高問題;現在仍然卡在松山民航要不要連同國內線跟桃機合併(要先等桃機第三航廈、第三跑道蓋完,桃機國內航廈興建與否才會開始探討),變成都更不確定因素高(例如蓋到一半因松機搬遷而限高解除,直接影響容積率);目前中央交通部最後一次對松機的表態是偏向不與桃機合併(時任部長王國財,後續交長還沒有被問到松機搬遷的想法)
高層住宅跟一戶建我只能說各有各的優缺點,一戶建的風險要列也是能列一大堆,譬如災害、治安的風險自己承擔,選地,建築結構老化等問題。
没错,一户建的使用成本更高💰
讲的太好了
谢谢你🥰
城市中老旧小区的下场也不会太好
对的,因为年代比较久,又没有电梯,居住体验比较差;唯一的好处是费用低,物业维护几乎没有,没钱赚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
别墅这个词有点被滥用了,一户建不等于别墅吧😂别墅一般是指那种大型豪华住宅,一户建我觉得翻译成独立屋好一点
的确被滥用了,所以我一直觉得紧邻城市农村,是要比一般社畜居住体验好的,因为城市配套可以共享,但独立性远远大于高层。
确实,自己买了个小区,算是中端小区,2020年才交房,总共三千多户,就这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搞不清,之前还想着以后改善大平层,听你讲了后,还是以后退休了买郊区便宜点的别墅吧
庭、城、院、府,每种产品前期策划都想好了目标人群,目的就是一次性搞定客户。
对,一块土地一户人家,只要中共不过来强征,一直住没问题。2线以下城市里高层住宅,几十年后变危楼原地报废是大概率。
高密度源头问题在土地财政
明白人,地价炒高就得减少供应、控制供应。
地方的官老爷们是不会考虑几十年后的事情的,自己升官捞一笔了赶紧移民,烂摊子就留给后面人了。
您好,咨询一下,家庭年收入,16w ,房价110w一套 ,这样的房价算合理?
很可以,踏实住,成本不高。
加油,越来越好了
感谢持续支持,明天会更好🥰🥳
买这种房子的人,有多少是抱着“反正过二三十年拆迁政府会补偿”的想法的?
估计没想那么远,倒是跟风可能比较大。比如每逢过年被问及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房买哪了?
主要是地贵。请问您说的高层是多少层的?能不能给个清晰的定义
地贵是对的,城市规划、地铁建设、学区医院……这些旨在把地炒得更贵,地产商一边哭一边盖楼。10层以上算高层。
新加坡人口密度更高
新加坡没走土地财政这条不归路。
真慘....買大陸的高樓住宅。要先躲過建商銀行的爛尾無法交屋,卻要繼續還房貸,再來是運氣不好遇上房市泡沫......然後恭喜你得到一個只能住30年的籠子
就是这样,上哪说理去……😭
那是,肯定比不上台北铁皮屋住的舒服, 还有民主自由加成
高密度住宅如何管理和重建? 方法是有的 新加坡
新加坡有一点好,就是它不靠土地财政赚钱。
@ 新加坡政府有远见 中国和香港玩的高地价政策 是英国人教的 可是英国人在老家也不玩高地价 这个地雷 是中国人自己愿意踩的
所以现在买房 就买离中心近,交通好,商业方便的,,,,,不要选择远中心的 高层。。。。。
是个办法,要是有程序员做百大城市商圈热力图就好了,一目了然。
有前瞻性的影片。中國高樓走的是法國公屋老路,沒有經濟希望,難怪全國躺平。
我覺得吧,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说的内容和选题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觉得你说的有点乱,跳跃性太强了,不容易跟随你的思路
谢谢你的建议,当时分了两期,合起来可能有点跳跃。🫶
之前看到過一個評論說中國的土地利用率其實非常低,本質上就是政府刻意而爲的,所以才會出現居住面積不夠的情況
差不多是这意思,控制土地供应。
这篇文章的深度,相比其他,就很一般了。建议下次还是深刻想想播什么内容。
还在成长,给我点时间🥰🥳
因为上面的人觉得,一群牛马而已,住那么好干什么
新兴市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快速涌进大量人口,妥善处理还是当成牛马,这的确是个问题。
一堆沒鋼筋的高層想來就可怕
有关注前些天深圳南山区一栋高层爆炸么? 那位女生面对熊熊烈火无助地跳楼已经让很多人认真审视高层住宅的问题了
嗯呢,这两期节目年中做的,看到新闻之后就打包起来,重新上传一遍。
解释一下香港六十年还在住且还能买到几百万港币的高层住宅哦。
哦,不对,好像得说中国香港。
人稠地少是香港的特点,赛博朋克的城市景观创意就来自香港,众多低层居住的劏房算是奇观,中产望尘莫及的千尺豪宅也仅仅90多平……无论如何,香港都是一个特殊存在。
@@Yelvlv感谢您的回复。我提下我的看法。我认为您的分析,包括对香港的分析,更多的是基于房产的居住属性来判断的,比如您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等问题。但是我想强调的事资本已经很大程度上异化了房产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我觉得资本对于这一切的影响不能不被更多的考虑到您的分析当中。
哎。
小高层还好吧,高层比较清静
小高层叠拼什么的,都被包装成改善房型来卖,质量容积率什么好一些,主要是楼矮的话开发商用地成本会增加。
让我想起 读大学时 那该死的“农转非”。不知道谁拍脑袋想出来的决定
农转非很大部分原因是生产力锁死、口粮不足,转得成就相当于移民了。改开后倒是不用转了,可户籍制度一直沿用,农民工进城也带不走土地,相当于零本钱进城。这也就出现了买房上户口的奇葩局面,买房还是相当于移民了。
中国高层住宅多,不就是因为一块地可以卖出很多倍的增值来吗?
早在10年的时候,房价第一次暴涨,那时候人们就在讨论,到底是房价贵还是地价贵。可惜这个核心问题,后来被淹没在炒房热里,再也没人提及了。
高层建筑、高层住宅的寿命?简单的用“寿命概念”论述,就是一个伪命题。世上仍在使用的很多高层建筑(比如纽约的帝国大厦等),已经超过百年了。要从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性、经济性多维度评判。如果从综合效益小于维护投入时,才进入“寿命”的评估阶段。
视频里第二部分有提到,具有地标属性的高层,普通住宅根本没法比,原因就是背后的维护投入不同。
你的品质这么高,观看看量好低啊,今天才关注到,相见恨晚啊
谢谢你看到了我,只要见到就不晚,往后的节目会更好🥰🫶
农村能搞别墅,所以城市也能搞?你这个话有逻辑吗,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多少啊
农村和城市的密度问题,听上去是有点反常识,不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可控的。土地供应为了修地铁建新区卖房子,而不是为了人居环境。
可憐哪韭菜
他很多邏輯有問題,數據又無,只是片面。另外,從定義城市或鄉村時,已經決定人口密度。
东京一户建那么多,怎么就不行? 中国政府是为了卖地收入最大化,才都建成鸽子笼
你这智商和脑子,看了也白看
三十年够多了!你娶个老婆回来也用不了30年!你也差不多去见马斯克了!
这……
救火就很难,不住高层
你这都是废话,,不住这些高层小区你去住什么?别墅么?你一个月赚多少?
鸡同鸭讲,没办法👐
一个旁观者跟奴隶说,你们子子孙孙我都是奴隶,没有前途的,奴隶说,你这不是废话,我不做奴隶我能干嘛😅
上海青浦徐泾镇附近别墅区感觉入住率不高😂😂有些人说那是有钱人养小女人的地方,离我不远就有好几个别墅区
那边现在2000w左右了@@kvn1806
可怜
稍微学点规划,就知道城市全是一户建不可能!摊大饼吗???另外,中国还有种地红线问题,粮食安全忽略了??我们也像小日子全部进口蔬菜粮食??纯属扯淡
還種地紅線,你那區區幾億都市人口能占掉多少地?日本比中國密度高得多了,人家東京首都圈只佔全國面積3.6%一樣攤大餅給你看,還塞了3700萬人口佔全國30%,你覺得日本人因為3.6%面積而缺耕地了嗎?人家是農村缺人,農地多得是。
现有的高层就先将就着住,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城市化也减速,新的高层楼盘除非一线城市中心区为都没有购买价值。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可能比较宽泛,请问如何在资本主义市场下自恰?(感觉金钱真是万恶之源,比如上班的时候同事老板看人下菜区别对待,只是觉得活得真窝囊,哎)
哈喽,相互交流嘛,谈不到请教。现代性会造成现代病,冷漠孤独都是现代病吧。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地方,人们都免不了现代病。这种环境下,人好像就是为了上班而生的,其余的一起事情都被称为业余,结婚有婚假,生病有病假……那么不上班行不行,肯定不行,衣食住行吃喝穿戴,这些都得花钱。现代病的背景原因,大概是人剥离了宗教信仰、剥离了用事业侍奉上帝这层关系,只剩下上班果腹、下班享受。尤其我们普通人,很难从螺丝钉岗位上获得意义,就好比一个科学家只研究细分领域,就显得无足轻重。卡夫卡是第一个描写现代病的作家,他倒不是直接聊金钱,而是聊日复一日无休止的生活,到最后都是徒劳无功的。他自己也是初代社畜,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颓丧。至于老板同事看人下菜碟,可以试着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谢谢你真诚又深刻的回复,坚持讲真话的你是我们普通人的英雄❤
哇哦,谢谢老板打赏,太多啦一杯咖啡就够🤩🤩🤩
谢谢博主的视频;我生活在伦敦13年,虽然伦敦属于比较low rise的城市了,但其实新开发楼盘,特别是比较市中心的一些区域,十几层二三十层的楼还是蛮多的,特定区域也有六七十层的超高楼,我自己购买的房子里也有好几套都是在二三十层高度的楼里面,这个视频也给到我很多思考,比如长期持有这些资产,我也需要去探究楼房的使用寿命以及合适的出售时机。当然伦敦的新房交屋标准确实很高而且一年比一年严格,而且物业费中不仅包含了建筑保险,也包含了平日的维护费用;等楼更老一些
也会有sinking funds业主需要一起出钱进行大的项目维修。提高建筑品质以及优化管理方式,可能是中国往后高楼建筑可以增加使用寿命的参考思路?
感谢你的分享,维修保养以及保险,确实要早做打算,而不是盖好就万事大吉。🫶
大哥你没说重点啊!重点就是土地这么贵,不把楼建高点哪里划得来!
土地贵是人为问题,建议去了解土地财政。借的债总是要还的
好精彩这期!
谢谢鼓励☺️
我住香港20多年,很少高層火災,更沒聽過民眾討論「不住高層」的問題。你說的30年,並不符合香港的現實。
我很喜欢香港。
因为他在骂高层住宅的时候,只是单方面的说缺点,一点优点不提,根源也不分析,而且也不提出任何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吐槽半天吐槽的都对,但对于实际的问题解决没什么帮助。
这期的水平跟人感觉很低。
香港地位特殊,和其他的经济体都不一样,一直维持了高增长。
而且香港太小,也没有那么多地方给你们盖别墅,只能住高层,香港才是特殊的,奇怪的,而不是其他的经济体才是特殊的。
就一点,大陆很多高层建筑,不但不符消防法规,偷工减料,就一个「消防设备层(火灾自救系统)」,都形同虚设。
高层建筑的「贫民窟化」,在美国的华盛顿是最可怕的社会问题。
香港的「贫民窟化」高楼,多如牛毛,别说你自己不知道。
@개고기수프 香港小是小,但住宅用地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大量沒有價值的所謂綠地沒法拿來開發
分析的很有条理
问题不在于技术上能不能一户建或者低层,而在于政策上不允许。
现在要的是城市里建高楼,少量的地就可以卖出天量的钱。
农村禁止动砖动瓦,翻新老屋,把人都驱赶到那些高楼里。
正解,背后的逻辑就是这样。👍
其實不用看日本,台灣雖然普遍也是住公寓,但超過20層樓高也不是很常見
耐火結構 防火門 自動灑水系統 消防喉轆 保養得宜已經很安全
近期几个高层爆炸起火,对消防设施的挑战很大,也没看到后续报道,到底有没有用。
@@Yelvlv 深圳的这个整栋永久弃用了,政府出钱每月每平赔200元,无限赔,原本百余平均价2000万一套的房子,一年赔算25万,不算利息80年赔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这种地段这种阶层的人获得的赔偿都只能到这样,只能说要么不出事,出了事自己兜着吧
台灣也是 等到50年後要重建的機率等於零 整個社區一千多戶要整合基本上不可能 尤其未來人口減少
超老龄社会到底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我住台北市政府附近,就算是台北市也絕少二十層樓以上的住宅....
@@JenghanHsieh 台北市本身還要考量到松山機場帶來的限高問題;現在仍然卡在松山民航要不要連同國內線跟桃機合併(要先等桃機第三航廈、第三跑道蓋完,桃機國內航廈興建與否才會開始探討),變成都更不確定因素高(例如蓋到一半因松機搬遷而限高解除,直接影響容積率);目前中央交通部最後一次對松機的表態是偏向不與桃機合併(時任部長王國財,後續交長還沒有被問到松機搬遷的想法)
高層住宅跟一戶建我只能說各有各的優缺點,一戶建的風險要列也是能列一大堆,譬如災害、治安的風險自己承擔,選地,建築結構老化等問題。
没错,一户建的使用成本更高💰
讲的太好了
谢谢你🥰
城市中老旧小区的下场也不会太好
对的,因为年代比较久,又没有电梯,居住体验比较差;唯一的好处是费用低,物业维护几乎没有,没钱赚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
别墅这个词有点被滥用了,一户建不等于别墅吧😂别墅一般是指那种大型豪华住宅,一户建我觉得翻译成独立屋好一点
的确被滥用了,所以我一直觉得紧邻城市农村,是要比一般社畜居住体验好的,因为城市配套可以共享,但独立性远远大于高层。
确实,自己买了个小区,算是中端小区,2020年才交房,总共三千多户,就这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搞不清,之前还想着以后改善大平层,听你讲了后,还是以后退休了买郊区便宜点的别墅吧
庭、城、院、府,每种产品前期策划都想好了目标人群,目的就是一次性搞定客户。
对,一块土地一户人家,只要中共不过来强征,一直住没问题。2线以下城市里高层住宅,几十年后变危楼原地报废是大概率。
高密度源头问题在土地财政
明白人,地价炒高就得减少供应、控制供应。
地方的官老爷们是不会考虑几十年后的事情的,自己升官捞一笔了赶紧移民,烂摊子就留给后面人了。
您好,咨询一下,家庭年收入,16w ,房价110w一套 ,这样的房价算合理?
很可以,踏实住,成本不高。
加油,越来越好了
感谢持续支持,明天会更好🥰🥳
买这种房子的人,有多少是抱着“反正过二三十年拆迁政府会补偿”的想法的?
估计没想那么远,倒是跟风可能比较大。比如每逢过年被问及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房买哪了?
主要是地贵。请问您说的高层是多少层的?能不能给个清晰的定义
地贵是对的,城市规划、地铁建设、学区医院……这些旨在把地炒得更贵,地产商一边哭一边盖楼。10层以上算高层。
新加坡人口密度更高
新加坡没走土地财政这条不归路。
真慘....買大陸的高樓住宅。
要先躲過建商銀行的爛尾無法交屋,卻要繼續還房貸,再來是運氣不好遇上房市泡沫......然後恭喜你得到一個只能住30年的籠子
就是这样,上哪说理去……😭
那是,肯定比不上台北铁皮屋住的舒服, 还有民主自由加成
高密度住宅如何管理和重建? 方法是有的 新加坡
新加坡有一点好,就是它不靠土地财政赚钱。
@ 新加坡政府有远见 中国和香港玩的高地价政策 是英国人教的 可是英国人在老家也不玩高地价 这个地雷 是中国人自己愿意踩的
所以现在买房 就买离中心近,交通好,商业方便的,,,,,不要选择远中心的 高层。。。。。
是个办法,要是有程序员做百大城市商圈热力图就好了,一目了然。
有前瞻性的影片。
中國高樓走的是法國公屋老路,沒有經濟希望,難怪全國躺平。
我覺得吧,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说的内容和选题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觉得你说的有点乱,跳跃性太强了,不容易跟随你的思路
谢谢你的建议,当时分了两期,合起来可能有点跳跃。🫶
之前看到過一個評論說中國的土地利用率其實非常低,本質上就是政府刻意而爲的,所以才會出現居住面積不夠的情況
差不多是这意思,控制土地供应。
这篇文章的深度,相比其他,就很一般了。建议下次还是深刻想想播什么内容。
还在成长,给我点时间🥰🥳
因为上面的人觉得,一群牛马而已,住那么好干什么
新兴市场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快速涌进大量人口,妥善处理还是当成牛马,这的确是个问题。
一堆沒鋼筋的高層
想來就可怕
有关注前些天深圳南山区一栋高层爆炸么? 那位女生面对熊熊烈火无助地跳楼已经让很多人认真审视高层住宅的问题了
嗯呢,这两期节目年中做的,看到新闻之后就打包起来,重新上传一遍。
解释一下香港六十年还在住且还能买到几百万港币的高层住宅哦。
哦,不对,好像得说中国香港。
人稠地少是香港的特点,赛博朋克的城市景观创意就来自香港,众多低层居住的劏房算是奇观,中产望尘莫及的千尺豪宅也仅仅90多平……无论如何,香港都是一个特殊存在。
@@Yelvlv感谢您的回复。我提下我的看法。我认为您的分析,包括对香港的分析,更多的是基于房产的居住属性来判断的,比如您考虑土地资源,人口等问题。但是我想强调的事资本已经很大程度上异化了房产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我觉得资本对于这一切的影响不能不被更多的考虑到您的分析当中。
哎。
小高层还好吧,高层比较清静
小高层叠拼什么的,都被包装成改善房型来卖,质量容积率什么好一些,主要是楼矮的话开发商用地成本会增加。
让我想起 读大学时 那该死的“农转非”。不知道谁拍脑袋想出来的决定
农转非很大部分原因是生产力锁死、口粮不足,转得成就相当于移民了。改开后倒是不用转了,可户籍制度一直沿用,农民工进城也带不走土地,相当于零本钱进城。这也就出现了买房上户口的奇葩局面,买房还是相当于移民了。
中国高层住宅多,不就是因为一块地可以卖出很多倍的增值来吗?
早在10年的时候,房价第一次暴涨,那时候人们就在讨论,到底是房价贵还是地价贵。可惜这个核心问题,后来被淹没在炒房热里,再也没人提及了。
高层建筑、高层住宅的寿命?简单的用“寿命概念”论述,就是一个伪命题。世上仍在使用的很多高层建筑(比如纽约的帝国大厦等),已经超过百年了。要从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性、经济性多维度评判。如果从综合效益小于维护投入时,才进入“寿命”的评估阶段。
视频里第二部分有提到,具有地标属性的高层,普通住宅根本没法比,原因就是背后的维护投入不同。
你的品质这么高,观看看量好低啊,今天才关注到,相见恨晚啊
谢谢你看到了我,只要见到就不晚,往后的节目会更好🥰🫶
农村能搞别墅,所以城市也能搞?你这个话有逻辑吗,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多少啊
农村和城市的密度问题,听上去是有点反常识,不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可控的。土地供应为了修地铁建新区卖房子,而不是为了人居环境。
可憐哪
韭菜
他很多邏輯有問題,數據又無,只是片面。另外,從定義城市或鄉村時,已經決定人口密度。
东京一户建那么多,怎么就不行? 中国政府是为了卖地收入最大化,才都建成鸽子笼
你这智商和脑子,看了也白看
三十年够多了!你娶个老婆回来也用不了30年!你也差不多去见马斯克了!
这……
救火就很难,不住高层
你这都是废话,,不住这些高层小区你去住什么?别墅么?你一个月赚多少?
鸡同鸭讲,没办法👐
一个旁观者跟奴隶说,你们子子孙孙我都是奴隶,没有前途的,奴隶说,你这不是废话,我不做奴隶我能干嘛😅
上海青浦徐泾镇附近别墅区感觉入住率不高😂😂有些人说那是有钱人养小女人的地方,离我不远就有好几个别墅区
那边现在2000w左右了@@kvn1806
可怜
稍微学点规划,就知道城市全是一户建不可能!摊大饼吗???另外,中国还有种地红线问题,粮食安全忽略了??我们也像小日子全部进口蔬菜粮食??纯属扯淡
還種地紅線,你那區區幾億都市人口能占掉多少地?日本比中國密度高得多了,人家東京首都圈只佔全國面積3.6%一樣攤大餅給你看,還塞了3700萬人口佔全國30%,你覺得日本人因為3.6%面積而缺耕地了嗎?人家是農村缺人,農地多得是。
现有的高层就先将就着住,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城市化也减速,新的高层楼盘除非一线城市中心区为都没有购买价值。
确实,自己买了个小区,算是中端小区,2020年才交房,总共三千多户,就这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搞不清,之前还想着以后改善大平层,听你讲了后,还是以后退休了买郊区便宜点的别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