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直觀的語言及文字,用圖畫來溝通,像看山,看字是「手」加「目」,直接畫給你看,就不用像拼字文字,看有分look see watch. ,mountain 要用很多拼字文字來表示「山」這個意思,而中文是直接畫給你看,簡單明瞭,這就是象形文字跟拼字文字最大差別,有時畫圖已表達意思,就不需要添加其他的時態或複數形態
Of course it's a comment by someone who has no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s. It's also extremely condescending in the way you talk about other languages as if they're inferior, such as calling them 亂七八糟 or 不合邏輯. The world doesn't revolve around China.
我係amateur linguist。有興趣就睇我既補充: 片中講到既係咁多語言黎講好多都唔算勁rare(linguistics有個term叫rara),只不過唔算係大多數,好多point只不過係同英文etc 唔同姐,好多個point其實係屬於isolating/analytic language既特性(eg no tense no morphology no plural serial vb etc.),而isolating/analytic language唔係語言既大多數(depending on the definition, 5~20% of the total languages),但未至於好rare,creole基本上都係isolating/analytic既。 Analytic/isolating lang係over-represent既,好多係多人講/大家識既語言:Vietnamese, Khmer, Thai, Yoruba, English, Haitian Creole, Afrikaan, Chinese, Malay etc. 而polysynthetic lang係多數大家覺得好陌生既:Greenlandic, Navajo, (Georgian), many Amerindian langs 呢幾點確實係語言中既少數:最後既語素文字 + 可以上至下寫。中日係現存最後通用既logographic modern writing system。 以下呢幾點先至係中文既rara特點,係真正rare,無乜非linguist知道,甚至linguist都無pay attention: 1. SVO word order 但係relative clause擺係noun之前。除Sinitic lang,其他SVO lang都係Noun-relative clause既order,中文呢個order係好counter intuitive同inefficient,因為會將VO bonding夾硬拆開 2. 中文係最少外來語既現代語言(er, 唔好同d tribal lang比 eg Sentinelese),好大原因係漢字。 3. 廣東話default既tell time係講“幾多個字” 而唔係講 “幾多分鐘”。暫時我唔知有其他語言會咁做,好多報時system非常複雜eg German
我覺得對老外來說,「量詞」是抽象和難掌握的,如一輛車、一匹布、一枝筆、一場夢。雖英語也有這概念,如 a cup of tea, a bowl of soup 等,但不會有什麼 a xx of car, a xx of pen 等語法。什麼名詞配什麼量詞,對老外來說也是很難掌握,除了多聽多講多應用外,別無捷徑。🙂
中文其实最有趣的地方,是语言(spoken language)和文字(written language)的区分。新文化运动之前,白话文与文言文是完全分离的,哪怕现在也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书面语完全可以写出很长很复杂的句子,也可能会用一些生僻词,但在日常交流的时候,往往不会用长句子,正常人也不会用生僻词。至少从我的了解,英语的 spoken language 和 written language 是没有区别的,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能体会到中文口语和文字的差别,估计对非中华文化圈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吧,也不知道在教学的时候会不会有意提到这一点。 汉语几大语系的差别,其实并不比欧洲很多语言之间的差别小。我以前学过俄语,跟一个北马其顿同事简单交流过一下(挨着希腊的国家),他能听懂我讲的俄语。我听他的发音,认为北马其顿语跟俄语的差别,未必有河南话跟四川话(同属北方官话语系)的差别大。 另外还有一个中华文化圈的习惯,就是名字。今年黑神话悟空很火,很多人做了 gouku 和 wukong 的区分。我觉得这个概念就有点儿难解释,毕竟中文里名字是带着“字”的。换句话说,中华文化圈里的名字,是属于 written language 而不是 spoken language 的。
除了漢語系語言外,巴西的葡萄牙語都經常用問句裏面的動詞回答是與否。爾種習慣非常接近漢語。至於時態的變動,漢語的變動和英語的規則動詞接近。過去就加ed,將來的就加“將/會“。做過就加“過”字,相似於英語的have done, have eaten, have been, have seen,...... 最後,粵語的“咗”字可能是古字“徂”的便讀。可能古人有邊讀邊將“徂”讀成 “阻” 。
似乎漢語曾經係pidgin 然後再發展成creole 語言。可能在商代嘅時候,不同母語嘅人為咗溝通而發展嘅一種通用語。 Creole 的文法上通常都會簡化。新幾內亞 English Creole, Tok Pisin 語就刪掉晒英文嘅動詞變化。過去式冇 -ed,變咗用助詞 bin (來自 been).
我真的不明白為甚麼外國人會認為中文是世上最難學的語言。就算漢字難學,日文也有漢字再有另外兩套書寫方式,以及超複雜文法語法結構,一字多音,還有口語敬語等等,整體加起來日文比中文簡直是幾何級數地更難。
就算再數下去都是阿拉伯語、西斯拉夫語系(俄語)東斯拉夫語系(波蘭語)。 但英語世界十居其九都指中文最難。。
英文比中文難, 人 + 生 = 人生, 但 human + born ×=× life, 中文通過不同的字去組合, 可以千變萬化, 你係要記好多字, 但都係有限字, 唔似英文, 要逐個詞嘅字母重新記一次, 中文除字稍難外, 其餘語法真係易到爆燈!
補充: 講英文嘅人係懶鬼先咁話我哋, 君不見佢哋講一大段嘢可以幾秒講晒, 中間大把音係輕輕 "啊" 一聲咁帶過的, 求其得過分! 中文就唔同, 清清楚楚一隻字一隻字咁講出嚟, 講得太快太lur會被要求再講多次因為我哋普遍唔接受啲口齒不清嘅人... 我哋雖然係一字一音但唔係平鋪直敘, 我哋一樣要有抑揚頓挫, 說話呆板嗰啲係讀書唔認真嘅人嚟啫, 唔好當係中文嘅主流...
中文純粹係學習門檻高,無簡單嘅發音系統,對非母語者嚟講每一個字都係怪碼,加上音調都係好難掌握。不過只要跨過呢啲門檻,中文就會變到好簡單。
外語因被框架限死,要求過於嚴謹,有多重規則。而漢語只有十分簡單架構,同音字不同聲調就己經令到不少人發癲。加上生活與習慣上嘅複合令漢語更多變化。
單單用二呢個字,配合某堆量詞就會改叫兩唔叫二,如兩蚊,兩個,但又有堆量詞嘅配合又會叫返做二,如二百,二分。最過癮嘅係當兩字做咗單位又會叫返做二兩,學習語言容易,完全融入生活先係最難。
其實我都覺得日文係最難,佢係所有語言既特點都會有少少,所以學起上嚟就要記好多野
習慣左文法似肌肉記憶, 改變就會覺得難
任何人都只有在習得第二語言以後才首次得到客觀看待母語的機會,由此得到的最大好處是獲得客觀看待建於母語而建立的自身思想的能力。
非常赞成你的观点。
中文是直觀的語言及文字,用圖畫來溝通,像看山,看字是「手」加「目」,直接畫給你看,就不用像拼字文字,看有分look see watch. ,mountain 要用很多拼字文字來表示「山」這個意思,而中文是直接畫給你看,簡單明瞭,這就是象形文字跟拼字文字最大差別,有時畫圖已表達意思,就不需要添加其他的時態或複數形態
@@Chris_51269 像中文孝順的「孝」英文沒有,拼音文字很難形容孝順的意思,因為「孝」字是圖像,是「老」字的延伸,老字下面的部首「匕」是人老拿著拐杖,而「孝」字是人老了有子替代枴杖扶持的意思叫作「孝」,filial piety翻成這個也不對,拼音文字怎麼去形容「孝」字,中文是象形文字演化形態,有很多字的圖形意思是拼音文字表達不出來的,就算表達的出來,要大費周章的去形容這個字圖形的意思。
而我自身的思想经常被别人主动评判成没脑子,不值得同情,活该。是的,我知道,现在到了该我反思的时候了。😅
中文是分析語,跟其他語言不同。能夠這樣做的原因很大部分取決於中文資訊密度很高(每個字很短),所以可以很輕易用前後文來描述指涉的東西,但拼音語言如果要這樣做,溝通效率會大幅降低,所以只好產生詞性變化來補足這部分的需求。算是自然發展後的產物。
information density同語言既available syllable關係密切d,同書寫系統肯定無關係(係咪拼音有時係政治等等因素),同morphological typology可能有d關係,但有例外,特別係Austronesian lang(eg Hawaiian Maori Indonesian Malagasy好analytic但字好長)
好多tonal language字比較短,因為tone可以pack好多information係一個音節裡面。
古中文乃 表意文字 , 像形 像聲 會意 假借等 亦要謝秦皇 ~ 統一文字 格式 😅 便於流傳吧! 外語 由是表意者… 易學難精。 中文 難學易精 ~ 任何學科亦能看明白👍
@@simonbahstech6023 圖形文字 意義深遠 一字表多意 乃中文主旨 ,表音文字 呢! 表義要多音節 所以 新字 新音 煩人吧!
这个时候我就要祭出文言文和成语系统了。哈哈哈哈哈
資訊密度是真心高沒錯,越活越老,越發現很多朗朗上口的古人成語,其實字字珠璣
以前聽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那時總覺得華人又在吹牛,但隨著年齡及知識益增,才明白是自己年少輕狂
中華文字裡,確實是
博大精深
然而我還是喜歡西方文化,尤其哲學那些的。只是近年比較不那麼討厭中華文化,能欣賞一個古文明悠長歲月的集體智慧結晶
我喺日本遇到一個廣東話非常流利嘅日本人,佢連發音都非常之好,一開始以為佢係居日多年嘅香港人。見到佢之後就好有信心可以可好日語。
香港人學日文一般比日本人學廣東話要花多d時間。
日本人要克服既主要係廣東話發音,聲調etc,香港人要克服既唔係日文發音,但係日本社會潛規則,敬語,勁arbitrary既漢字讀音,日文grammar等等要複雜得多。
語言學有個term叫asymmetric intelligibility,即係eg 香港人會聽得明普通話 多於 普通話人明廣東話,而日本人睇中文一定容易估過中國人睇日文,起碼日本人大部分漢字睇得明,而中國人要學過kana先明日文d verb ending。
因為日文的源 就是古漢語, 也是古粵語
故此日本人學中文是由粵語開始會容易入手, 然後才是普通話
反轉就難好多的
@@ulysseslee9541 冇任何證據顯示日文同中文同源,日文到唐代先開始吸收漢語詞彙。粵語同所有漢語方言一樣,都係由古漢語演化而嚟,但古粵語唔等如古漢語
古汉语有部分吸纳 唐宋也有一点后面自己发展 胶着语同中文有点不同的
說明日文固化文法規則多到讓人學起來都在生硬死背死套用,而且根當城民情,說錯話的被白眼的機會與成本,都會讓初學者戰戰兢兢,降低了實踐效率,另外又因此失去了試錯的空間。
比起許多歐美語言,中文和東南亞語(像是越南語 印尼語等)的文法都算是簡單易學的,沒有複雜的時態 格位變化 名詞也沒有有單複數 性別之分
“他她它”,讀音相同,寫法不同就很贊
但就是因為沒有這些變化,習慣了這些變化的洋人學中文文法就死機。
@@josh2493
[她]字是五四運動的假借字,[她]本來是[姐]的異體字。
@@josh2493 因为本来就是同一个字啊,她和它是民国时候造出来的
7:30, 以前中學學中文/ 中文ETV有集說皇朝時代中國人如何造中文字, 造中文字是有6個方法, 這叫六書, 這在中國漢朝的時候已有學者說明, 中文有系統的造字方法始於商朝:
六書分別是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近代有說這6個方法應是 4體(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二用(轉注, 假借)
指事, 會意 我會看成「表意文字」的製字方法, 所以中文這兩種也包括
有識音節基礎的語素文字, 應可把形聲字都可包括
故此西方語言學者其實不要分咁仔細, 本身中文用那3個語言學名詞一齊去形容才是準確
「六書」是後人歸納出來的造字方法,不是古人以其為原則做字。漢朝已經寫緊楷書,但係造字要由甲骨文之前開始講起。造字嘅過程唔見得有系統,只係自然發展嘅結果,你見去到最後形聲字氾濫就係因為呢個造字方法最方便(最自然);當中由甲骨文到楷書嘅演化過程都一樣有好多破壞原則嘅動作例如「肉」字邊變成「月」字邊……
@@noidea830 对 六书属于是照着弹孔画靶心
我反而會覺得中文簡單嘅文法系統使得中文母語者喺學習外文時會有更大困難。例如由零開始去理解冠詞嘅概念,要謹記性與數,要理解句子主語同動詞之間嘅關聯(中文句子經常缺失主語,但佢地又唔係命令式句子)等等。
完全冇錯,以後聽見外國人(或香港人/任何中文使用者)話中文難,可以同佢講:錯。中文文法簡單到爆炸,所以中文人學外語先有難度。我未聽個德國瑞典等有超複雜文法嘅國家嘅人學英文文法有問題(英文文法相對佢地好容易,相對我哋英文文法好難)
我之前有當過英文老師,很多中國學生都是雖然學校裡也有學過時態、詞性、複數,但總是難以掌握意識不到需要去使用這些……我覺得這其實就是漢語裡面沒有這些語法結構帶來的影響
@@curtisvoyageur3994中文是象形文字,直觀畫圖告訴你意思,所以不需要英文這種拼音文字的語詞結構,就好像狗仔隊直接拍照說誰誰外遇,拼音文字要用一大串拼音來表達外遇
@@NolanSzeto但同理,對於習慣了使用文法較為複雜的外國人來講,漢語又是難以理解的
1、
汉语学习,入门难,中间容易,精通却又难
老外觉得汉语难学,主要是入门太难
发音系统要整个重新学,书写系统完全陌生,这不像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虽然词汇拼法不同,但都是字母拼音,逻辑简单,照抄、照读也容易,稍微学一点就能比划两下
汉语则不行,你非得把整个系统学透才能具备基本沟通能力,也就是:4个音调(普通话,其他方言音调情况不同)、四百余种拼音发音、大约三千常用字的写法、读法、含义
然而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能读懂95%的汉语文章,日常交流也绝无问题
再接触新词新字,也会容易很多,毕竟可以顾名思义,快速理解
只不过要想精通却又很难,汉语中包含太多历史相关的典故,你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想精通你还不得不至少粗通中国历史
再往上还有文言文,完全是另一个难度量级
2、
汉语属于纯分析语,即词汇不随状态而改变,永远是那样写
我们中国人恐怕很难理解为啥那么多语言需要什么时态、复数之类乱七八糟的结构,毕竟一个简单的系统就能解决问题,为啥要搞那么复杂,不是纯粹给自己找麻烦么?
我在美国那会,发现其实美国佬也烦这些东西,英语语法在印欧语系里面已经算简单的了,结果很多成年美国人也一样说错
这些年英语也有朝着分析语方向发展的趋势,出现越来越多组合词,而非完全重新造词
如果再看如俄语、德语、法语等,我们恐怕尤其不理解的是词汇中的性别,一个死物哪来的什么性别?完全就不合逻辑
语言不可否认的会对人的思维方式有所影响,也难怪西方整天折腾性别议题,语言里面就带着区分,而有区分就必有歧视
想想看,古代汉语连“她”这个字都不存在,无论男女,一概用“他”
“他”字,单人旁,是人就能用,管他什么性别?现在倒好,非要去区分性别,人为制造歧视!
“她”字实在是汉语历史上最大的败笔之一!
3、
汉语的“句”其实定义不明
汉语中,一个句子可长可短,你想要长,可以不使用句号,直接用逗号继续往下连就行了,严格来讲汉语的“句”是多个短句的联合体
想想看古文中连标点都没有,撑死了在断句处有一个点,不照样读得通,不引起歧义?
其他语言恐怕很难做到,以英语为例,逗号是具有语法功能的,不能滥用,否则必然出现语法错误,因此该结束就必须结束,想加长句子,只能用从句套娃,套多了恐怕读者容易懵逼
4、
汉语表意效率极高,阅读速度极快
论信息熵,当今全球的语言恐怕没哪家能干过汉语,你们可以随便找个产品的说明书,往往有多种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汉语永远是最短的
毕竟汉字是二维书写系统,比字母拼音只能线性往后面写,要多一个维度
而短,自然也就读得快
想起当年在美国求学,有些科目的考试允许带指定数量的小抄,比如一张A4纸,用中文来记,可是大占优势,能多写很多内容
哇!分析得很有道理
汉文短的原因之一是图形文字加长时间的文言文说写,对比其他族群的组合文字有简短的优势
Of course it's a comment by someone who has no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s. It's also extremely condescending in the way you talk about other languages as if they're inferior, such as calling them 亂七八糟 or 不合邏輯. The world doesn't revolve around China.
這些方便全部加起來 正好造成中國最專制 最不重視科學 就是差不多先生
@@mwan9194 您的发言有任何逻辑么?差不多你个头!汉语表意完全可以非常准确,如果引起歧义那只能是你表达方式不对!
曾经我举过一个例子给我 弟弟的老婆(俄罗斯人)。 同样完全一样的文字,字数和一个句子:我祝你全家健康。 在你节日时候跟朋友说和跟人吵架时候说,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她纠结了超级久。。。。。😆
但.....这点其实其他语言也是一样的,比如英文的have a good day,在骂人是也有相反的含义
How are you ? 可以是問候,也可以是奚落。
語氣差異吧!
@@NeoMennon have a good day可以随便说吧。但我经常不太敢说good luck。
@@NeoMennon 在欧美,99.9% 的情况下,骂人不会说 have a good day, 也不会表达相反的意思
5:31 一句容許多動詞係因為中文一句唔係以文法為斷句,係以意思為斷句。中文的句讀、停頓,無數逗號,係隨住意思而定,自由又合理。
多謝補充,你解答我的疑惑!
鄺仔逗號文學😂
中文本身冇逗號
想到冇斷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以讀成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或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睇落有好多個動詞,實質謂語
相當於英文既 verb 只有一個
但中文無得用 ing 標示邊 d 唔係謂語
非常有趣的一个话题。中文语法简单,所以对于我们学英文时,语法又是最难的。讲英文时,总会不自觉去想用什么时态/句型,导致说出来磕磕绊绊。在国外遇到过一个大爷,讲英文全是中文语法句式,可是非常自信,说得倒很流畅。
這類關於語言的集數非常有趣!希望日後可以多製作!!
中文、英文有相似地方,就是書面語都是SVO語法 (主謂賓、主語-動詞-賓語),所以母語作為中文使用者,暫不討論文字問題,學英文較日文容易,因為你會先入為主,更易接受「我-愛-你」、「I love you」的SVO結構。
中文也有少數SOV的時候,例如
我把飯吃了
你將東西拿走
中文基本語序係SVO,比英文法文更有head-final傾向,例如:relative clause係noun之前,@lamlam-bw7ev 留言既 “把”construction,adjective-noun order,adverb唔會擺係最尾等等。所以中文語序有時候resemble日文的。
而且英语分析化程度很高,思维跟普通话也比较像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完看這句話後,才發這現里的字全是都亂的。
那只是因為大家已懂中文,所以,才會睇得明你寫咩😅
若你没打那最后的一句。。。还真是读完-明白-往下滚动!
@@CWong-tp8gs其他语言都不信都是字母文字单词,汉字是组合词
英文都得
太亂黎會比人話你火星文,睇既人都辛苦
作為一個喺台灣讀點樣教外國人講中文嘅香港大學生 真心次次教書都要備好多課 中文真係好難教 由點寫點記點解點用 都要花好多心機 所以其實真心覺得呢集講得幾好 好多野都有提到 👍
还是文言文好,内容丰富又强有力到位。粤语也很有个性也挺有意思
@@YouLi-kq2si文言 因 古時書寫困難…用竹片 布帛 無紙張 😅 所以 字少意深。
@@YouLi-kq2si例如 未請教 教上教 先教而後請 後教而先請 …😂
@@YouLi-kq2si 文言文在古代也只是作为书面文流行,日常交流并不会这么文绉绉的说话
其實廣東話都好難...
1. 我打贏你
2. 我打敗你
明明"贏"同"敗"嘅意思係相反,但上面兩句嘅意思就一樣。
1. 似係口語 2. 似係書面語
美軍大敗日軍
美軍大勝日軍
外國人表示????
@@A3C3567 外國人:
flammable vs inflammable
valuable vs invaluable
@@lamlam-bw7ev 消防員救火定救人﹖
收工, 放工
我不是香港人,廣東話我識講識睇,不過打字就打不出粵語的助詞、疊字等等,有時就太過“普通話”化~ 但是我口音、流利程度,很有信心,很多香港術語我都看大臺劇學到
8:30全部都可以用一個字回……嗯!(加多個點頭動作)😂😂
對方問你啞㗎? 回……嗯!😂
我以前嘗試過學習一門新語言,結論是但凡學習新語言都很難,只是難度感受因人而異,和要把這門語言學到什麼程度也有很大關係。一門新語言,除了簡單的對話之外,當你深入去學習更多表達方式,必須要學習該國的歷史背景文化,最重要的是詞匯量的積累,這是一個長年累月的過程,幾乎沒有捷徑可走,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覺得相當之崩潰。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梁啟超在船上短短一個月學會用日語看報、交流,我個人是表示多少懷疑,不是懷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這個程度,而是這個故事給人一種梁啟超已經精通日語的錯覺。
我覺得看報是有可能的,不竟日語有很多漢字。至於交流沒有說是什麼程度的交流,我認為如果一個月內不停學習和使用的話是可以達到基本對答的水平(但可能雙方都要放慢速度和使用簡單的詞彙)。
最傳統中文書寫係上至下、右至左;橫書時從右至左,可以視為每直行得一個字;左至右、上至下嘅寫法係近代受歐洲文化影響而改變嘅習慣
有一說法係因為方便印刷先改由左至右
仲有廣東話及文言文有時可以將動詞名詞位置掉轉而不影響意思,但白話就唔可以。
不過亦因為咁樣,中文用作創作性語言會好啲,而英文用作法律性語言會較嚴謹(雖然德文比英文嚴謹,但英文相對較容易及普遍)
白话可以哦。这种情况叫做倒装句。例如,放心吧,爸爸妈妈。
@xingchen9807 廣東話:
你得咩? Vs 得咩你?
我得㗎 Vs 得㗎我
你行開啲啦 Vs 行開啲啦你
我出去啦 Vs 出去啦我
有啲情況連助語詞都唔駛...
@@jimmychan19 这个北京话也一样。
您遛弯儿去啦?VS 遛弯去了您?
你走啦?VS 走了您呐?
我不客气啦 VS 不客气了我就
@@jimmychan19 我只是想说明,各种方言的白话、普通话、各种方言都可以改变语序而不影响意思。中文是分析文,依靠上下文理解内容
我係一個翻譯系學生 居然冇諗過yes係冇中文對應 呢條片令我獲益良多
Yes ≠ 是、然吗?
作爲漢英/日英翻譯員,“加油”令我想投河
嗯嗯
真要說漢語難,就是難在書寫與發音音調,且台灣人幼稚園開始還要學注音(ㄅㄆㄇㄈ),但不論如何我還是長知識了,我還以為中文是世界上唯一的無時態語言,原來世上各個角落也有。但確實年少時學習英文的文法、語態、詞性變化等等,對我們華文區來說確實複雜不少,好在不用學習陰陽性。
但唔知點解,片中至少兩次講到漢語同其他第三世界都仲用緊xxxx時,就會諗:漢語係落後地區先用嘅語言?
當然,跟住就同返自己講:唔關事嘅,漢語文化悠久嘛
@@C9driver 語言特性會令一地區變得落後?
後面的講法更是前言不搭後語
多謝!
LingYi 多謝你~ 🙏🙏🙏
我係amateur linguist。有興趣就睇我既補充:
片中講到既係咁多語言黎講好多都唔算勁rare(linguistics有個term叫rara),只不過唔算係大多數,好多point只不過係同英文etc 唔同姐,好多個point其實係屬於isolating/analytic language既特性(eg no tense no morphology no plural serial vb etc.),而isolating/analytic language唔係語言既大多數(depending on the definition, 5~20% of the total languages),但未至於好rare,creole基本上都係isolating/analytic既。
Analytic/isolating lang係over-represent既,好多係多人講/大家識既語言:Vietnamese, Khmer, Thai, Yoruba, English, Haitian Creole, Afrikaan, Chinese, Malay etc.
而polysynthetic lang係多數大家覺得好陌生既:Greenlandic, Navajo, (Georgian), many Amerindian langs
呢幾點確實係語言中既少數:最後既語素文字 + 可以上至下寫。中日係現存最後通用既logographic modern writing system。
以下呢幾點先至係中文既rara特點,係真正rare,無乜非linguist知道,甚至linguist都無pay attention:
1. SVO word order 但係relative clause擺係noun之前。除Sinitic lang,其他SVO lang都係Noun-relative clause既order,中文呢個order係好counter intuitive同inefficient,因為會將VO bonding夾硬拆開
2. 中文係最少外來語既現代語言(er, 唔好同d tribal lang比 eg Sentinelese),好大原因係漢字。
3. 廣東話default既tell time係講“幾多個字” 而唔係講 “幾多分鐘”。暫時我唔知有其他語言會咁做,好多報時system非常複雜eg German
多謝專家補充~
中文係一種非常“保守”嘅語言 好多外來語都係採取意譯 唔會好似其他語言都採取音譯就算
2係因為中文有意譯,甚至係堅持要意譯。
@@iron_axe_chinese所以很多中文母语者在学外语特别是日语韩语时对外来语很是一头雾水,如果单纯给个音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语言思维已经习惯了意译,而且中文不太适合音译
德文人路過,可以補充下
標準德語(教科書式):
3:05 會講 5 after 3
3:10 會講 10 after 3
3:15 會講 a quarter after 3
3:20 會講 20 after 3 / 10 before half 4
3:25 會講 5 before half 4
3:30 會講 half 4
3:35 會講 5 after half 4
3:40 會講 10 after half 4 / 20 before 4
3:45 會講 a quarter before 4
...
但老實講平時會好似英文,除咗搭半,都比較常會講 3 Uhr 20 -> 3:20,即係好似中文3點20
冇記錯火車站都喺噉樣報時
雖然呢個中文系列真係好悶,但見片主咁努力搵資料同製作,我都係㩒左Like。
超正😆🤤十卜十卜
多謝你~ 🙏🙏🙏
我第一次感覺到中文很厲害是學生時期在課外讀物學到"施氏食獅史"跟"季姬擊雞記"
同一個音只用抑揚頓挫就變成一個文章 雖然說的故事都有點荒誕 但至少是有意義的文章
當然我不是語言學家 說不定世界上也有其他語言能做到一樣的事只是我不知道
但至少第一次讀到那兩篇文章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中文還可以這樣用 覺得很厲害XD
廣東話加繁體中文,真係夢幻組合,可能係世上最難。我覺得我學英文唔好,係因為已經用曬d記憶體學廣東話加繁體中文😅但又或者姓賴😂
對於廣東人來說北方的標準中文最難
@ 咁要搵個河北省彩花去補習先得,唔係就輪肽L喇。
其實學完唔去應用,係幫唔到你語言學習,同你學完車唔出去揸車攞實際經驗一樣
@@718awong 都有道理
講就路路通,吾講博士都死。好似澳洲咁!七八十年代我好多親戚朋友移居澳洲,絕大部分英文26個字母都讀吾晒。其中一個叔母,五十幾歲才去澳洲與子女同聚。在香港粵語都吾標準,原因佢係客家人。從未入過學校。去到澳洲不到五年已經可以用簡單英語與鄰居溝通。不到十年已經幫兒子餐廳做收銀及樓面。英文仲勁過D仔女,不過佢老公我的叔叔?係屋企湊孫,最多出去釣魚。五六年後孫大了便回香港',又係英語零蛋嗰隻。我老豆仲巴閉,又係五六十歲移民美國,在香港是農民。去到頭一年已經教鄰居種菜。鄰居有party都專承請佢去。老媽子有學歷,得閒打麻雀,圈子又全部是唐人。除咗簡單打招呼同自己居住街道名稱,可以講完全冇進步過。
精彩!長知識了,正如片主所講,我們用中文卻沒有深究它的語言結構及特性,以及與其它言語的區別!
廣東話同古漢語本身都已經可以講好多,甚至可以講好多集.
中文難可能在規律,很多語言在學習上都有一定的嚴謹語法,但中文在廣義上有點似積木,而不是公式,互相組合可變化較大.
廿年前去麗都,買左本象形文字嘅小字典,其實幾有趣
2:15 食咗、食緊、食完、食過咪就係 past tense, continuous tense, perfect tense. 中文以字眼不同配搭、組合,變成不同意思,先至係最高明的文法。
泰文一樣
Technically, tense同aspect係兩樣嘢語言學上,咗、緊等等呢D叫aspect marker,喺其他動詞都可以加落去,如果係tense嘅話,喺你嘅例子入面,個食字要變第二個樣,而唔係加個字落去
照我上面咁講呢,其實英文都係得兩個tense:past tense同non past tense。Continuous同perfect嗰D歸類做aspect,因為英文一句句子得一個動詞,而嗰個動詞要表達個tense
語言學上呢種表達唔算係tense,只係兩個本身有意思嘅字拼埋一齊,tense一般係指時態轉變會令個動詞或者形容詞個字本身都有變化
英文明明有future tense, 識得全部字加個will喺前面就得, 偏偏唔肯全部加ed就係past tense, 我唯一諗到嘅原因, 就係想短一個音。最離譜係passive voice又係用返past tense, 明明係兩個系統, 做咩要用同一個字咁混亂? 好似中文咁加個"被"字喺前面就簡單得多。應該簡單嘅就複雜化, 應該有分別嘅就撈亂嚟用。
係喎,會食 = will eat
加埋廣東話九聲六調既變調規則,連其他用中文既人都會一頭問號。
例如叫老師或警察的「姓氏+sir」,或者叫有一定年紀既人「老+姓氏」:陳sir/黃sir/林sir會讀成診sir/枉sir/諗sir,但又唔係個個姓都會變。例如鍾sir唔會讀成腫sir,李sir唔會變成梨sir。
講慣左廣東話既人可能只會以為變唔變係約成俗成,連自己都未必知變嗰啲係陽平聲變陰上聲。鍾係陰平聲,李係陽上聲,所以唔駛變。
多謝皮毛小知識分享,加油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各个工种和学科越来越细分,新的英语单词层出不穷,英语世界必然会出现夸专业变得越来越难的情况。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就是如很多科幻小说写的那样,工作会变成家传世袭,普通人没有传承根本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中文就不同了,只要掌握3000个基本字词,哪怕不懂的专业,其论文也能通读,而且可以望文生义,大致可以了解一下。汉字可以说是一种多维的文字,其先进程度绝对远超地球上其他语言文字。
我覺得對老外來說,「量詞」是抽象和難掌握的,如一輛車、一匹布、一枝筆、一場夢。雖英語也有這概念,如 a cup of tea, a bowl of soup 等,但不會有什麼 a xx of car, a xx of pen 等語法。什麼名詞配什麼量詞,對老外來說也是很難掌握,除了多聽多講多應用外,別無捷徑。🙂
量词是否用对其实不会影响交流,比如外国人说一个车,一个书,一个猫,一个树,听起来虽然会觉得奇怪但是也能理解,不太会产生歧义
全部都用个这个量词.也是没问题的.
小説《儒林外史》裏有一句話:王冕死了父親。
就爲了研究這句話的語法,語言學家爭論了好多年
有冇人發覺brain ge口頭禪係個「極」字😂😂😂幾乎每條片用「極」字頻率都「極」高😂😂
廣東話的頻道很少有做字幕、就是香港的、幾乎看不到配字幕、可能比較麻煩吧
你不但做了字幕、講話發音也非常清晰、語調很好聽、所以看你的影片學廣東話真的很合適~
中文等於數學上的代數或微積分,學是需要一定時間,但一旦掌握了,就可以把高深的數難題用代數或微積分來解答。即使是一些小學程度的數學題,如果我不許你用代數來解題,是非常難解的。
中文真係好數學, 經常將不同慨念加埋做另一個慨念, 例如豬、牛、羊、雞 + 公、母、小、肉 = 豬pig, 公豬boar, 母豬sow, 小豬piglet, 豬肉pork, 牛ox, 公牛bull, 母牛cow, 小牛calf, 牛肉beef, 羊sheep, 公羊ram, 母羊ewe, 小羊lamb, 羊肉lamb, 雞chicken, 公雞cock, 母雞hen, 雞肉chicken。8個中文字, 已經足夠表達16個組合, 但英文卻用了18個完全不同的字, 仲未計閹咗嘅
@@helixha5254 羊肉是 mutton
@RobertChan2003 一般超市都係寫lamb
@@helixha5254 中文背乘法表太有好了,背元素周期表也超级有好,很多元素一看就知道是金属还是气体,完全不用硬背每一个。
@@helixha5254 英文对于家畜很烦,都是羊肉,不同年龄的羊用词不同。牛也是这样,不同年龄的牛有不同的称呼。
鍾意呢類探討文字語言既題目~!! THANKS~~~~~~~~~
中文最難主要是漢字的運用有文言文,漢字用字越少越難用,所以可以是最難的語言,但不考慮文言文的話,漢語難度其實還好
以個人經驗來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每天都會接觸到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和泰國的移工,目前為止只遇過少數越南人會簽自己中文的翻譯姓名,其他國家的都不會。越南語和泰語都是聲調語言,他們來臺灣待個一年半載語言就能學個大概,但能了解文字的極少。
我認為中文困難的地方,第一點就是聲調的部分,聲調不同則意義改變:如「老師」、「老實」和「老式」;此外還具備「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及「一字多義」的特性。最後,中文的資訊包含量較多,短短幾個字的一句話就能表達很多訊息,相較於其他字母拼音的語言有更深的語境,學不夠久或是很少與人交談的學習者可能難以聽出言外之意。
漢字可以用數十種語發音,是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时态,单复数,动词单复数,宾格的变化都是为了让最短的句子变法最精准最充实的内容。中文永远必须理解文字后背景才能明白句子
中文其实最有趣的地方,是语言(spoken language)和文字(written language)的区分。新文化运动之前,白话文与文言文是完全分离的,哪怕现在也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书面语完全可以写出很长很复杂的句子,也可能会用一些生僻词,但在日常交流的时候,往往不会用长句子,正常人也不会用生僻词。至少从我的了解,英语的 spoken language 和 written language 是没有区别的,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能体会到中文口语和文字的差别,估计对非中华文化圈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吧,也不知道在教学的时候会不会有意提到这一点。
汉语几大语系的差别,其实并不比欧洲很多语言之间的差别小。我以前学过俄语,跟一个北马其顿同事简单交流过一下(挨着希腊的国家),他能听懂我讲的俄语。我听他的发音,认为北马其顿语跟俄语的差别,未必有河南话跟四川话(同属北方官话语系)的差别大。
另外还有一个中华文化圈的习惯,就是名字。今年黑神话悟空很火,很多人做了 gouku 和 wukong 的区分。我觉得这个概念就有点儿难解释,毕竟中文里名字是带着“字”的。换句话说,中华文化圈里的名字,是属于 written language 而不是 spoken language 的。
其實很簡單的比喻“悟空” 在中文日文意思一樣但讀音有別 就如“transparent”在英文法文中意思相同但讀音有別
文言文是否是最早的中原汉人用的白话文,也就是我说即我写,后来才出现文白脱节的现象
英文不也有,有些词基本只在书面语中出现
你說的語言跟文字的區別,應該是適用於白話文運動前的中國(文言vs各地白話),以及白話文運動後的方言(北方白話vs各地白話),而現代普通話裡口語跟書面語並沒有多大差別
@@iron_axe_chinese 名字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俄国女性名 Люба 或 Надя 直接按照习惯直接音译成英文是 Lyuba / Nadya,如果意译的话其实应该是 Love / Hope。作为名字,“悟空”按照音译,根据语言的不同就会变成多个名,wukong vs gouku。然而在中华文化圈里,“悟空”是作为名字存在的,而“字”本身又有其含义,读音相对来说反倒是无关紧要的。就好比宫本茂在面对中国观众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时候,直接用的是普通话的发音,而不是按照母语发音的 Miyamoto Shigeru。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没有。
廣東話嘅詞彙係最多,所以用少量字就可以表達到意思,相反普通話或英文詞彙少,需要前文後理成句先表達到相同意思
外國人在近代,竟然不知道,中國人如何打漢字?他們以為要用的鍵盤要有齊所有漢字,用的時候如同往日做印刷工要「執字粒」,我有一次,就在好奇的外國人前表演倉頡輸入法
有個德國歷史教授請教過我,仲好有興趣咁同我傾咗一個鐘,然後叫我present俾全班聽
多謝你詳細嘅講解❤❤❤❤
4:48 我們、你哋、爾等,一干人等,口語文言都有同樣功能的字。
文字作為溝通的載體,它代表的是一種思維模式(難學的是思維不是字體~像國人學英文,英文只有26個字母很好記,但是時態問題卻很難)
有一點,可能是現代才變成這樣。 中文橫書,都應該是書右至左。我不是專家,也沒考證過,不過年紀稍大。我年少時商店招牌都是由右至左讀,古蹟的牌匾都是由右至左,廟宇(有些年日的)都是由右至左。 不知何時,大家都習慣了,中文橫書變成左至右。
會變成由左至右我想是因為西化影響吧
@@Llama-0101 「呢個又可能係另一個皮毛小知識嘅話題啦~ 」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橫匾確實是只能由右向左書寫,不過有一種迴旋文則是同時上下左右書寫形成一個方形,但一般情況下上向下右向左書寫,標準方法乃直書,橫書實際上是直書每字之頂,因此漢字橫書每字漏空一格
@@Llama-0101 百分百是西方排版習慣,香港到80年代才改變中文書寫方向,臺灣更要到千禧年,只有中国建国初年就全面使用左向右書寫
@@sukuijul 不是80年代,60-70 年代都有左至右橫書。本人 60 後。
其實, 每一小段 都可以講得稍微再深入少少, 但作為一段 yt影片已經好難得,謝您~~
我在大陸坐車時公路地上的中文字是由下而上的,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中文字可以由下而上。
個人估計是方便車輛在行駛時的觀看次序。
啊! 你哪里的? 你们那不是这样吗? 车子在开的时候,难道要反过来写?
@@maozi2443澳門是上至下、左至右的書寫順序,香港貌似也一樣。一般只會寫地名,譬如要表示前方是澳門:
⬆️
澳門
MACAU
可能是因為不會把句子寫在馬路上而是路牌吧
@hrlqzdg 地上“公交车专用道”、“南京东高速出口”这种文字标识就是依开车顺序写的。行人看着就是由下往上反着写的。
其实那是为了方便驾驶中的司机而有意为之。
@@maozi2443 對,就是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有點呆住😂
@@maozi2443 公路地上的字, 例如"往香港‘’, 香港是 往 , 而内地是 港
香 香
港 往
除了漢語系語言外,巴西的葡萄牙語都經常用問句裏面的動詞回答是與否。爾種習慣非常接近漢語。至於時態的變動,漢語的變動和英語的規則動詞接近。過去就加ed,將來的就加“將/會“。做過就加“過”字,相似於英語的have done, have eaten, have been, have seen,......
最後,粵語的“咗”字可能是古字“徂”的便讀。可能古人有邊讀邊將“徂”讀成 “阻” 。
萬分感謝自己是臺灣人,書寫最難的中文跟發音最難的臺語我都略懂 😅
其實 let's go buying 或者 let's go to buy 都算係將兩個動詞放係一齊...只係用文法去定義buying / to buy唔係動詞咁解...go buy 又的確唔啱文法...只係啲人會明...
學中國語文, 最好將每一個字去拆解, 這個字是如何構成, 是形聲, 假借, 會意等.....
谢谢博主的分享! 上課资源看這!😉支持见面再付的高端外维!
超級鐘意繁體字和廣東話/香港話❤❤❤
我哋學外語可以同一時間學到發音同書寫,識發音就識寫,識寫就識發音。但中文發音同書寫係分開,所以外國人學中文發音唔算難,但識寫識讀係另一個級數。
中文是文字不是语言。目前中国人使用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全程是现代汉语标准音。所以各种方言也是现代汉语。汉语和中文有映射关系,但不全等,甚至不是一一对应(因为多音字存在),因为语言是声带发出的,只有声音信息。文字是图形信息,中文不是拼音文字,所以主要记录含义而非声音,中文字的含义稳定性很好,例如史记,现代人阅读没有任何障碍,而其他拼音文字,历经2000年早就面目全非了。尽管汉代还在使用汉语中古音,与现代汉语声音相似之处很少。
可见中文这种稳定的文字,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以及其中包含的大一统理念。拼音文字的不稳定性则非常容易变化和分裂。和汉代同时代的古罗马语和古希腊语历经2000年分裂出多少语种和国家可证。
@@Loolu-g7s 如果说按照能看懂每一个字确实,但是文言文现在的人不受训练其实只能略懂一二或者看不懂
@@yutoo_unofficial 史记是用汉代的白话文写出来的,而不是当时的文言文。如果你看不懂字不要紧,用TTS语音合成读出来,是能听懂的。
@@Loolu-g7s 不全是。史记有些章节(比如项羽本纪)非常直白,基本上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就看得懂。但是有些章节就比较晦涩,还充满了骈文结构。
非常感謝您的節目,請注意一下懶音,例如[ 外]字
我借着汉字的便利学了日语和韩语,现在也在学越南语。
英语也会一点。
原来我一直以来学习语言比较轻松也有汉语本身比较简单的原因在……
越南語很難, 我已放棄.
@@躺平吧-e9t 發音超難
@@quentin1224 其實係我語言天份低.
中文怎么说呢,我理解是在文法上简单。因为几乎没有各种变形的原因,词汇上可以日拱一卒的学,然后就可以大量实践了,实在不行可以先学拼音,然后通过带有注音的文章学习,而我接触过的英文和日文,你想学到可以大量实践的程度,就需要很长时间,下很大苦工去记忆大量的词才行(因为有变形,有例外)
我認為判斷一種語言的優劣, 有3個因素﹕1) 字典總字數量 - 越少越好 2) 句子長度 - 越短越好 3)辨識度 - 同音字、一字多義、一義多詞的情況, 越少越好。3個因素互相矛盾, 如果要句子短, 就會令字數多, 例如中文豬肉, 英文唔叫pig meat, 要叫pork, 咁就令句子短了, 但字典多咗個字。如果要總字數少, 辨識度就會降低, 例如問Turn left? Right,咁係轉左定轉右? 雖然"正確"同"右"用同一個字可以減少字典總字數量, 但會降低辨識度。如果要加強辨識度, 又可能會加長句子, 例如慈母可能會聽錯持武, 如果講清楚係慈祥的母親, 句子就會長了。如果想一種語言進步, 應該向依3個方向發展, 或者如果一個設定, 會同時令依3個方向變差的, 就應該改變或取消, 唔應該盲跟過千年前設計的語言。
難說喔
而且語音跟文字,還有音系複雜度、一個語素對應的音節數等等可能都有關係
最後語言(說出來的語音)跟文字最好分開看,因為相比於後者前者才是語言本身最主要存在的方式。以最後一個「母語者」消失定義語言死亡的方式就揭示了「還有沒有人能以聽說的形式使用該語言」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則除非是拉丁語那種只是需要用來讀寫的情況,多數時候語言本身的聽說消失這個語言就消失了
語言,我覺得除左考慮實用性,亦要考慮文化同歷史嘅面向,發音音調,其實好難話整體嚟講邊個語言「優勝」過邊個語言
英文豬叫pig但係豬肉叫pork,係同以前Anglo-Saxons同埋French嘅文化有關
@@locomotive3290 文化唔會冇架,只係唔同嘅文化,例如手機剛剛可以打未時,就出現咗顏文字 :-),後來有emoji🙂之後就冇人用,唔通為咗保留文化就迫大家繼續用顏文字?文化應該要跟時代演化,唔應該固步自封,咁樣唔會有進步
@@helixha5254 你有少少偷換概念,我冇話要逼人用邊種語言=,=,只係話語言好難分優劣。就好似流行歌曲係咪好過古典樂曲嘅討論,明明現代都唔多人聽古典樂,咁係咪就係冇需要再去聽古典樂,認識古典音樂嘅需要?我哋又會唔會話流行歌曲優勝過古典歌曲?
我只係想表達,語言就有啲似音樂等等嘅文化藝術,有時候冇話邊個好唔好,只係各有特色😀
顏文字都有人用,我自己都成日用,咁Emoji多咁多變化又係咪一定好過顏文字?我又唔係好覺,只係唔同情況下會用唔同表達方法。
當然我明白你想討論一個語言嘅實用性係重要過佢嘅起源同埋歷史文化面向,咁如果今日語言學家科學家社會大眾都話俄文係最實用嘅語言,咁你又會唔會可以拋棄自己母語,叫自己下一代淨係學俄語呢?我又覺得咁樣有啲極端。
@@locomotive3290 我明白你嘅意思,你用古典音樂做例子,但其實難聽的已經被淘汰,能夠流傳至今的古典音樂,都係好的音樂,正正就係演化進步的結果。其實五線譜系統,同英文一樣,有特登令人更難學的反智設計,不過又係另一個題目,所以近代開始用電腦寫歌,可以突破到一d固有限制,甚至能寫出連作曲家自己都彈唔到嘅歌,亦都係一個進步。
謝謝,腦中死去的語言學記憶,全部復活了
香港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語言和文字概念不分。【中文】是文字是紙面的符號,【漢語】才是語言,用嘴說的。。。
台灣人經常犯的語言錯誤,第一,弄不明白【倍數】的含義,在表述數量懸殊的時候經常有【甲是乙的一倍】這種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表述,1乘以1等於1,懸殊在哪?;第二,拖沓拗口,反義詞不會用,比如【比較不常見一點】,其實四個字解決問題【比較罕見】。。
身爲漢人,漢語、漢字的母語使用者,都經常犯這種低級的錯誤,怎麽說別人呢?
漢語之難,全在漢字。因爲漢語不僅連系統語法規則都沒有,而且沒有陰陽詞性、沒有單複數、沒有準確時態。。。含義主要在字,不在語法。而漢字除了筆畫多之外的問題是多音字、多義字。。學漢字又沒有捷徑,只有靠花時間,像小孩從一開始認字一樣積纍,沒法速成。
對於洋人而言難,因爲歐洲的語言其實是很類似的。同時漢語易學而難精。。。最基本的言簡意賅、條理清晰、表達準確、邏輯通順,很多母語者就都已經完全做不到了,更遑論一喉兩歌、音韻、表裏、修辭、春秋筆法,這種更上層的要求。
用语不规范而已。
比如“倍数”,正规的说法应该是“甲比乙大一倍”,这等同于“甲是乙的两倍”。
@@YunLuoShanZe 漢語沒有規範也不需要規範,但有水準的差異,這種【倍數】的問題就是明顯的邏輯謬誤,其實我很好奇,台灣口語乃至政治語言中,滿是這種或詞不達意,或前後矛盾,或邏輯悖論、或概念混亂的表達謬誤。他們是怎麽做到順暢交流的。
而我看台灣老一代學者寫的文章,語言精煉、表達準確、邏輯嚴密,一點沒有現代台灣人的這種羅裏吧嗦,嘰里咕嚕,全是嗯、啊、嚯的語氣詞。。試圖説清楚,但越説越不清楚的情況。
真不知道是爲什麽。
@@vermouthstone9446 个人看法是现在的人娱乐更多以短视频啊、动漫啊、游戏等为主,因此对严肃文学的阅读也大大减少。
人缺乏足够的严谨文字输入,口语的表达也必然会退化。
@@YunLuoShanZe 問題是不止普通民衆如此。台灣【鄉民】的普遍認知、知識、邏輯、語言表達水平我是知道一點的,基本一塌糊塗。這個我理解,不去不追究,因爲每個社會基本都這樣,水桶中的短板,人群中的矮子。
但是搞新聞傳播的,電視臺主持人、記者;搞政治的官員、立委、民意代表,大概總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尤其是記者、撰稿人等行業應該是中文系或者相關專業的就算不是專業的,也該是深受熏陶有一定文學、文字功底的,但他們也這樣。。。尤其是所謂的名嘴。那就不好理解了。
@@vermouthstone9446 官僚和媒体人的来源也是普通民众,所以他们的水平也不会完全和普通民众脱离开。
而且,这些群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外表”尽可能和普通民众贴合,所以故意降低语言水平也算是合理的解释的吧。
总之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得想办法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学素养才行。
對於有時態及單複數詞性變化的語言,如英文,對中文母語者來說,確實會覺得莫名其妙。舉例英文說:「I bought 5 books yesterday」,中文可說為「我昨天買了五本書了」。對於中文來說,這句話中已經清楚表示有「昨天」、「五本」,已經很清楚的告知時間與數量,根本不需要對「買」及「書」進行詞性變化,亦即當英文以中文之邏輯,同樣一句話便可以為:「I buy 5 book yesterday」,其實,還真的沒毛病,只是考試時,英文老師會送上大叉叉。
所以,對外國人,我都會介紹說中文可能在發音系統及書寫是對他們比較困難,但其實是非常容易,且很有效率的文字。中文結構本身如同樂高一樣,可以透過堆疊與組合,能構成可溝通之詞句,也可以是優美的唐詩宋詞。此外,所謂的效率,再於中文多數文字,可以在學會基本造字原則後,變能輕鬆認字。如鯨、鮭、魟、鮑....等,看到魚部首,就知道會跟水中動物有關(雖然不見得百分百)。但對英文來說則分別是whale, salmon, stingray, abalone.....英文學再久,我保證第一次看到這些字,尤其當初見一堆動物、植物名詞時,不懂就是不懂,猜都猜不出來。
再來,根據學術統計,中文只要學約三千多字,就能在日常生活有很好的溝通,因為,所有之詞都可以字(單元)來構成數百、十種組合。但對於有超過百萬字彙的英文來說,沒有一萬五千至兩萬多字在身,保證光是吵架都吵不過小學生。
中文学一些做日常交流想想确实挺简单的,但是英语想要学几句做日常交流就挺难,脑子里还得绷着一根筋考虑时态和单复数啥的,就这样还是欧洲一些语言里算简单的,德语的名词还分阴阳😅
法語分陰陽性,德語還多了個中性,俄語就再更複雜
另外我覺得中文可能就是因為太過"簡單"才導致外國人覺得"困難"
就像影片裡說的中文沒有過多限制 全靠對方的上下文意會
以中文作為母語的我們自然習慣了這種"揣測" 但外國人不習慣
而外國人因為早就習慣他們母語的"規則" 所以用起來很自然 我們不熟悉那些"規則"就覺得學起來困難
像我曾看過某影片裡有外國人提到他當初學中文時因為兩句話困擾很久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他覺得兩句話只差在主詞一個夏天一個冬天 根本看不出來兩句話哪裡不一樣 後來學久了才明白其中的差別
雖然中文文法好鬆,個人覺得咁先易學難精,因為點放啲字太睇大眾習慣,外國人一開始學嘅一定聽起嚟好生硬
其實中文嘅排版係由上至下為一直行,然後直行由右至左排列
橫寫實際上係每一直行只有一字,所以「中式橫寫」應該係右至左,而且只有一橫行
西式就係由左至右為一橫行,然後橫行由上至下排列
而好多中文都會用西式排版,喺使用上都唔會有好大問題
不過如果以其他方法排版(e.g. 左至右的直行,或由右讀向左的多橫行文字)
就會有點怪異和難讀
中文的書寫系統,文字不會隨著發音的演變而有變化,不像歐洲那樣。
中國幾千年來在各地產生不同方言,無法溝通,但是仍可以用文字交流。
我一直都覺得漢字是大一統思想的來源,如果文字會跟著發音演變,東亞應該就會好像歐洲那樣存在很多國家。
無法溝通的語言,在西方的定義中是不同的語言,而不是方言。
原本用文言文的時候,甚至和日本人都可以筆談。後來北方有了白話文運動,就成為中文官方書寫語言。但這是北方話的白話文,而不是廣東話的白話文,也不是閩南話的,但大家都選擇了跟隨。
呢方面同秦始皇有關,統一文字,再燒Q埋其他書。
楚國等六國嘅文字都唔一樣,係地理環境較簡單令秦國贏哂先統一到文字。
中文字其實不利傳播同低下階層學習,講個字都要查詞海,完全方便統治階層管理。
如果係我村我音寫我字嘅話,都好容易出現獨立思想,所以唔妥協嘅話係統一唔到,歐洲有眼見。英國佬係妥協之鬼。
冇完美嘅文字嘅😂
@ 妥協還是屈服,可圈可點。清朝連髮型都可以統一,靠乜?唔係靠文化傳播吧。
北方官话成为官方用语的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了,即使是明代用的南京官话也是北方官话的一种,大部分时间,帝国统治下的各个省份的学子为了读书和上京赶考,都会学习两种语言,一种是当地的方言,第二种是专门用来读书认字的读书音,这个读书音基本上就是北方官方的模仿音,我不清楚粤语的文白分读情况是如何的,但是我所知道的,南方的七大方言里至少有5大方言文白都是有各自的一套系统的,白话是当地日常交流本地化之后的汉语,书面语发音则是当地人模仿北方官话的发言,这点在吴语和闽南语里非常明显,文白读音甚至完全不相关。
所以北方官话成为通用语并不是白话文运动之后的事情,而是近2000年来的传统,包括孙中山当年为了搞革命,出了珠三角地区的演讲就是用广东口音的官话,目前仍然能找到录音,国父的官话是说的非常好的,读书人基本都是会说官话的。
@@tf4949 你可能唔知英皇有一期係由蘇格蘭人做,姓氏都唔同,純粹係遠房親戚…英國4地講嘅語言完全唔同,英格蘭人基本上係聽唔明威爾斯、蘇格蘭同愛爾蘭話…英國政府係用高度自治權換取3地信任繼續留守大英帝國
中文真係人类最先进嘅语言和文字
和其他的英语或者日语法语俄语比较,中文是最简单精炼的语言。
读音几乎都是一个汉字一个读音,没有动词的变化,文法几乎没有。只要掌握2000左右,就可以自由组合新的词语👍
同意,與英語比較,中文字較為易記,以「醫」為例:
醫生 = doctor
醫院 = hospital
醫治 = heal / treat / cure
醫藥 = medicine
醫學 = medical science
非常同意,比如地點,國內國外,算是對於自己身在國家的表述的延伸,不過理論上不存在中間詞,因為沒有人或只用漢字「國」來表達,別人也會很疑惑,而且例如電,電視電腦電蚊拍電纜電網電玩,這些在早一些的年代,都是非官方的詞語,普通字典也不會單獨標出來,而且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一個超多維的角度下解析一個字或句子或是短文,比如字,正常情況下想要逆推出字的意思,首先找部首,金部代表可能是或是與金屬相關,气部代表可能是或與氣體相關,再來是配套的結構,比如鋁,看到金代表與金屬有關,看到呂代表讀音可能是呂,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知道這是一種叫做呂的金屬或其相關物品、概念,讀音極有可能為ㄌㄩˇ,而句子則須根據結尾符號以及中間停頓,甚至是說的人的手勢、表情等,而至於自創一個詞,比如「蜥蜴卵」,在英文上是先說卵在著名是蜥蜴的,而中文直接就能是一個詞,諸如鴕鳥蛋、鴿子蛋、雞蛋等不勝枚舉
對了,還有中文特有的成語體系,例如七上八下,其如果根據字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亂語,但中文就是有辦法一眼看出真實的意思,如果你用英文直譯每一個字講給美國人,我敢肯定會被罵髒話😂😂
有趣!我做翻譯多年,明白好多時要睇上文下理,同考慮文化差異,才能做到信達雅。
唔單止yes,其實sorry亦沒有單一的中文對應,睇情況而定,可以係對不起、抱歉、唔好意思,或者叫人借歪......
YES,就係「得」!一切問題都可以得!
有冇時間?得 閒
可唔可以做朋友? 得 冇問題
這個說法對不對? 都 得 嘅😂 講得過去囉😂
係唔係唔得呀你?
(可)
我知有好多reply, 皮主未必睇到
但我想舉出一個topic,睇下大家有冇興趣
我發現英文有好多字詞同jack 有關,唔知啲字響英美澳加邊度出,但我記得所知已經好多,如jack in the box(餐廳/小丑盒), flap jack(甜死零食), jumping jack(運動動作),union jack(英國旗),pump jack(積車), blackjack(poker)....
阿jack係咪得罪咗好多人.....?😅
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漢字統一的國家,北方漢語和南方漢語天差地別,無法溝通,但文字卻高度一致,秦始皇當年的書同文造就了今天的龐大的中國國土
朝鲜、越南、古日本书面语都是纯汉字
时空不变性。音形分离,不受时间,地域影响。且汉语为2D语言,拼音语言为1D语言。
漢字從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造字而來,是高階組合文字。童蒙時期先學習漢字低階拼音,就像學英文、日文、韓文一樣,學會讀說再學認字。一旦學會漢字可以快速應用、組合延伸及擴充,是極具神性的文字。高階文字就是字中有字,字中有詞,字中有語。漢字本身承載諸子百家思想、又有唐宋詩詞提升應用,貫穿人文歷史。學習漢字就會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中國各朝各代分裂後還能大一統靠的就是這文字,所以繁體字叫做「正體」文字。漢字具有每個字都有字根部首的特性,可以字字疊加創造不同新詞彙,而不用增加新字。尤其成語更能一語一典故,以故事精準形容事物。詩詞還能優雅修飾情感意境,推升語言應用。
真係好勁,幾分鐘所講既野,等於一篇學士論文既內容了。。。。。
學習中文最大的難點在於:幾乎沒有人用完全標準的中文。中文受各地方言影響很深,每個地方的人實際上的發音和用詞都受到方言影響而存在差異,且多少都有偏離標準的地方。
曾經睇過一個澳洲白人講佢學中文嘅文章,已經係好耐之前睇嘅,我諗如果佢仲在世可能已經八、九十歲,佢話佢啲中文係德國學嘅,係大學先開始學,跟據佢嘅說法,如果想睇得明中文報章,大概識1000個中文字就可以,所以佢覺得唔難。佢係講睇得明冇話識晒所有字吖。
一本64開的《新華字典》(11版)就收錄了單字13,000多個。閱讀報紙需要認識約800個字覆蓋80%,認識1,500個字覆蓋90%,認識3,000個字覆蓋95%
@ 我嘅意思係以一個非漢語為第一語言嘅人對學中文嘅睇法。睇得明報紙都唔一定可以對答流利。對答流利又唔一定識寫字喎,我外婆淨係識寫自己個名同一到十,如果你用廣東話同佢鬧交都未必鬧得贏佢。😂
似乎漢語曾經係pidgin 然後再發展成creole 語言。可能在商代嘅時候,不同母語嘅人為咗溝通而發展嘅一種通用語。
Creole 的文法上通常都會簡化。新幾內亞 English Creole, Tok Pisin 語就刪掉晒英文嘅動詞變化。過去式冇 -ed,變咗用助詞 bin (來自 been).
最近學緊俄文同西班牙文 好有同感中文嘅文法係極度簡單 俄文淨係plural都學到想死..
不能用法文學數學 🤣
俄文眾數唔算難啦.包括動詞轉換算容易,而佢得3種時態.
難唔難係睇你本身為咩學嘅啫,有人係因為鍾意學語言所以學埋俄文.而我因為鍾意俄羅斯呢個國家先學俄文!
@@chungJoechunkit 如果純粹講case1嘅plural就唔難嘅,但係陰陽中性各自嘅眾數都要配合六個case有唔同轉法就真係幾癲,相比之下slavic以外嘅其他主流歐洲語言大部分眾數都相對簡單。
@ 名詞嘅話我記得六個格點轉,睇過表嘅話會知.不過其他嗰啲就未掌握到,但都發現其實唔難記.實踐到嘅話就容易啲入腦!
@@chungJoechunkit嗯嗯要去到瞬間load到每一個字嘅變化規則流利講到真係好多功夫
粤语真好听🎉😊❤
汉语就是很简单,语法简洁,完全不搞变形,句子结构通用很少有什么特例,数字命名合理,代词也简单合理,事物命名直接。最多就是字难写,但实际上也只是因为结构不同于一维语言,等熟悉了基础字后就发现其他好多是形声字就简单了
对,汉语为2D语言,拼音语言为1D语言。
4:35
可以是shoop 與door
此為戲言
嗰個哥哥高過嗰個哥哥
我老婆只會聽到
Go go go go go go go go go
佢哋聽唔到個tone係唔同,跟住我解釋俾佢聽,佢就會話。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y sound the same to me.
謝謝分享
有冇人發覺廣東話聲調對其他外國人係一種有如唱歌嘅語言,但係對從小學習廣東話但五音不全嘅人係完全冇問題。
事實上中文(普通話、廣東話)、韓語、泰語等是單字單音節 讀句時發音並不連貫悅耳,反而法語、日語、菲律賓語、義大利語、英語等文字是有連音節 讀句時發音才似唱歌。廣東話只能說有[九聲]變調 多變化但容易說錯意思
多謝分享
剛好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強調標榜自由的西方為何在語言文字設下許許多多的框框架架,反而一直被針對的中國人的語言文字卻充滿著無束無拘的自由奔放浪漫與美麗!
因為中文唔係科學化嘅語言
十分同意。中文是比較自由使用的語言,卻被批評為沒有規範,所以中國人不守規矩,單車亂踩。馬虎苟且,所以沒有科學精神。
另一個相似的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其實是老闆的獨裁。為什麼企業要獨裁?找本MBA教科書就有答案,因為要統一指揮,因為要team work,等等等等。原來自由不是好東西,專制獨裁、規則多多才是最好。
不必爭辯,不難找到他們自己反駁自己的理據。
因為你說的兩樣東西不是同時期產生,你有這錯覺只是美麗的誤會
允許"多動詞"其實是錯覺,看似一句話,其實是省略主詞的多句聯合而已,漢語比其他語言麻煩的地方在於,同一句話會因為講的時候的語調、音長,表達出完全不同的語意,而且肯定、否定重疊的用法還很多,例如:我不認為不可行、是還不錯、不是不可以、是不是不喜歡...我如果是外國人一定會瘋掉
7:49 今日我們的社會
謝謝。
其實時態根本就多餘 , 好似中文仲可以 [了] [左]等等 . . . . . . 表示完結 ;
英文就算用過去式 , 過去完成式 , 過去進行式 等等 . . . . . . , 都係仲要係內文中加番表示時間既內容 , 例如 , 都已經講左yesterday , 點解仲要用過去式 ?
複數又係多餘 , 又係同時表達左幾多 , 然後又再用個字表示不止1個 ,
而且由於文法不夠統一 , 經常會出現細節上 , 大家都以為自己知對方講咩 , 但係其實雙方係講緊唔完全相同既野 , 結果總係要用幾句唔同方式既說話去講同一樣野咁去確定對方明白自己意思 ,
仲要有D深入D既野 , 係根本無英文字可以形容到 ,
就語言而言 , 英文係相當落後既語言
明你想表達咩嘢意思,亦某程度上認同,喺日常生活中用到嘅表達的確如此。但係如果係去到科學、法律等等領域,英文係遠遠比中文能夠嚴謹地表達精確意義嘅語言,反而中文係好多ambiguity。
至於講到深入嘅嘢無英文形容到,好坦白講一半係水平問題,因為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中文水平都遠超英文(例如中文去到古文程度,而英文相信有能力睇莎士比亞原著嘅人唔多),如果英文學到文學級嘅水平,一樣可以表達好多好高層次嘅嘢。另一半就係唔同語言之間本身就好多嘢無equivalence,英文都會有好多東西中文未必表達到。如果英文真係咁落後,咁多地方應付唔到嘅話,就唔會成為到世界語言。
不過無可否認,中文優勝嘅地方係詩意,中文古詩係無咩可能英譯到個意境,相反英詩就相對容易中譯。
@wavy432 無英文字可以形容到? 有例子嗎?
@@lawlietz9363 如果大部份民眾都唔識既英文 , 就唔係水平問題 , 而係語言問題了 ,
而且 , 我指既亦唔係個D深奧少機會用既字詞 ,
例如 , 你試吓用英文形容[鮮味] , 英國野食大部份都有落味精 ;
又或者形容吓 [欲速則不達] ,
重點唔係查字典既解釋 ,
係英文母語者 , 在對話中可以聽得明既直接形容 !
就算只係好簡單一個問題 ,
我英文班功課 , 問如果找工作會最在意既點 , 我填左[地點] , 老師問點解 , 我答例如我無辦法每日番去香港番工 , 佢就以為我講緊政治問題 ;
又例如 , 我同另一個巴西同學 , 係一份作文中 , 寫個商場商鋪近廁所係the best thing , 有解釋原因wor , 因為唔洗搵同行好長距離 , 老師就問我們2個 , 點解我們會有興趣遊覽廁所 😌
@@lawlietz9363 忽然諗到一個仲吐血既現實例子 :
A番工見唔到Peter , 就問B ,
A: Where is Peter ?
B: He gonna go
如果跟英文文法 , 意思係Peter已經按原定計劃離職了 ;
結果 , 係偷野俾警察拉左 . . . . . .
回應leonardccto:
例如,動作和時間是不同的觀念,不必捆綁在一起,這叫做分析性。世界語言的發展是綜合性走向分析性。中文是分析性的語言,越南文比中文更有分析性。英文也算是分析性,分析性比中文低,但已遠遠拋離同類的歐洲語言。怎樣得出分析性沒有邏輯和科學精神?有分析性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