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歷史的異體字為何只有在香港會特別盛行? 甚麼是異體字? (繁體中文字幕)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4 лис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1,6 тис.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Рік тому +88

    獨家 Surfshark 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 優惠!
    ⽴即點擊 surfshark.deals/shknowledge
    輸⼊優惠代碼 「shknowledge」即可獲得額外5個⽉免費!

    • @egaskrad
      @egaskrad Рік тому +8

      等香港改用簡體字,呢條片會係一份美好回憶。

    • @p107640513
      @p107640513 Рік тому +6

      surfshark vpn背後老細係大陸人
      講完

    • @m.j.-.7851
      @m.j.-.7851 Рік тому +3

      15:04 點解打唔到出嚟

    • @user-ew9gx8hv6w
      @user-ew9gx8hv6w Рік тому

      @@p107640513唔怪之得,大陸作風營運!😢

    • @user-ew9gx8hv6w
      @user-ew9gx8hv6w Рік тому +2

      額外多都冇用,成日斷線😢

  • @Oldcow8964
    @Oldcow8964 Рік тому +1371

    我是臺灣人,異體字應用在臺灣不如香港廣泛,但還是有極少數商家會使用,9年前,我到香港去玩,看到了許多既陌生又熟悉的漢字,令我印象深刻

    • @jenniferlovechan350
      @jenniferlovechan350 Рік тому +37

      🦃🐓啱呀....你話佢𠮩𠹌🐓🐔(依兩隻字都要五代倉頡先打到出來)

    • @不周生
      @不周生 Рік тому +86

      百花齊放,互相尊重,認識源流,與時俱進!

    • @abc-321
      @abc-321 Рік тому +38

      台灣 應該是台灣還是臺灣?

    • @sharekou4565
      @sharekou4565 Рік тому +223

      ​@@abc-321 台和臺兩個都可以。「台」字在古代就有了,它既不是簡體字,也不是「臺」的異體字;在現今雖然「台」被視為「臺」的俗體字,但在古文中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從臺灣早期清代的文字紀錄,大都是使用「臺」,而到了日本時代開始出現「台、臺」漢字的大量混用,包括當時臺灣政府的官方紋章,也是由漢字「台」轉化而成的台字徽紋章。如今「台」字在民間已是約定俗成,而且漢字本身就有圖像化的元素,所以在某些設計上使用「台」字,更能平衡視覺美感。例如以字彙設計而言,「台北市」比「臺北市」看起來更均勻平衡多了。

    • @abc-321
      @abc-321 Рік тому +11

      @@sharekou4565 謝謝詳細解答👍

  • @raptureXrio
    @raptureXrio Рік тому +719

    我是台灣人,很感謝您的這期影片。本身對於中文的演變與繁體中文的造字相當著迷,香港能保留著這麼多的異體字著實很有特色,其實這並不會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反而是讓文化更加的深厚。

    • @abcxyz-nd6xh
      @abcxyz-nd6xh Рік тому +6

      現 代 文 字
      (不 單 支 文)
      已 全 電 腦 化
      有 code 代 碼
      要 保 留 好 容 易

    • @paulyau0
      @paulyau0 Рік тому +6

      着,幾時用咗著?

    •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Рік тому +3

      @@paulyau0台灣唔係寫「著」咩?

    • @paulyau0
      @paulyau0 Рік тому +5

      @@Backup_of_Hajins_videos 香港用開着,十幾廿年前開始唔知點解跟咗用著
      有得分應分開用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Рік тому +4

      @@paulyau0 在台灣。攞起台灣出版嘅書就見到。

  • @cktse13
    @cktse13 Рік тому +298

    香港字喺90年代至千禧年都好困擾電腦用家,還記得要打香港字都要各出奇謀,例如「o既、0的、車立」,又或者直頭用其他字代替,例如「嗰陣」寫成「果陣」咁
    BIG5真係影響深遠,幸好之後發展Unicode,香港字先正式進入廳堂
    而家打字盡量都會用返以往學嘅字,咁先有親切感

    • @SunnieWoo
      @SunnieWoo Рік тому +7

      我以往學嘅字係喺課室老師教,每個中文字都有佢嘅意思、意義、由來……

    • @MAN-qv9bp
      @MAN-qv9bp Рік тому +1

      嘅,啲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25

      @@MAN-qv9bp 最難頂係啲人將個「啲」寫做個「尐」字,但其實根本唔係正字

    • @ockylau
      @ockylau Рік тому +18

      @@chungcf2006 「尐」唔係打出黎代替"啲"字,係有d網唔支援香港字會出亂碼,打"啲"字就會出咗呢個「尐」鬼字

    • @terrycheungwaiching131
      @terrycheungwaiching131 Рік тому +6

      已忘了啲 多數寫D😅

  • @ivanmytube
    @ivanmytube Рік тому +292

    本集非常好,有一點想補充,霓虹光管嘅異體字,其中一個原因係因為發光玻璃管嘅製造有難度從而簡化,又或者因為玻璃製造館嘅工人本身對該字嘅寫法認知不同,而難以改變,又或者店舖東主希望標奇立異一點,而用自己喜歡的異體字。今天霓虹光管已被取替,所以用異體字大幅減少。

    • @imprezafrank
      @imprezafrank Рік тому +6

      台灣叫做霓虹燈..連叫法都不一樣...霓虹燈

    • @KokHwaTan
      @KokHwaTan Рік тому +8

      有的字是算命師製造出來的

    • @xyiphk
      @xyiphk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KokHwaTan 五恆欠咩就加D咩😂

    • @chinkrisbe1508
      @chinkrisbe1508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我同意,同埋啲ACRYLIC/膠版? 招牌都係,好似片中個「樓」字,中間「中」個部分,如果要做正字,就要打兩個正/方形的孔,在切割上可能比較難。

    • @旭-z7y
      @旭-z7y Місяць тому

      @@imprezafrank 大陆也叫霓虹燈

  • @小田-i4d
    @小田-i4d Рік тому +420

    冇為意身邊有咁多異體字,但原來不知不覺間成為香港特色,希望可以一直流傳落去💪🏻

    • @littlekuen3634
      @littlekuen3634 Рік тому +25

      政府依家拆招牌,慢慢有特色啲嘢會消失。

    • @自私仔
      @自私仔 Рік тому +9

      會慢慢消失 , 因為政府和電腦字😓

    • @LINTIEN-f5s
      @LINTIEN-f5s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香港的是正體字,不要被帶風向。台灣說其是正,意思是指大陸歪

    • @letby-i8v
      @letby-i8v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大陸人多嘅地方就係咁啦,又唔見台灣係咁?!!所以呢,香港當初大量大陸人湧入/偷渡來港,有幾多個係響大陸正經讀過幾年書㗎?仲有,大陸最多差不多先生,寫錯逗筆真係好平常呀!!

    • @jol6310
      @jol6310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letby-i8v一个闽南 一个广府客家 都是地贫高发鼻咽癌高发人群 特别是鼻咽癌基因和原始壮傣人群息息相关 都在这里争古汉语正统 也是好笑

  • @dongboxiong
    @dongboxiong Рік тому +381

    身為中國大陸90後,從小就沒接觸過繁體字,後來初中的時候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專門去背了一本簡繁對照字典,基本上也會寫常用的繁體字了。還是繁體字好看。從2009年開始就有每周日寫日記的習慣(2023年就寫的很少了),都是繁體字寫的,還是繁體字好看,現在也會日語,日語裏也很多漢字。現在正在開始學韓語,只是可惜韓語裏面已經廢除了漢字了。

    • @monkeyking4732
      @monkeyking4732 Рік тому +4

      祇是可惜......

    • @杨杨-x2q
      @杨杨-x2q Рік тому +6

      只是你接觸不了 我在大陸日常生活工作都是用繁體字

    • @aaronshaw3555
      @aaronshaw3555 Рік тому +14

      ​@@杨杨-x2q他是假的大陆90后吧,我小时候打游戏中文版,漫画书,ktv唱歌全部是繁体

    • @migoml416
      @migoml416 Рік тому +11

      假的大陆90后,现在10后都经常接触到 看得懂繁体字

    • @uucp-kb3rq
      @uucp-kb3rq Рік тому +4

      磁带上的歌词都是繁体字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Рік тому +117

    我是香港人,平常逛街看到這些字會覺得會讀出來和容易理解就好,沉浸式解說感受到異體正字加上地區文化演變現今香港字體能穿越時代。
    看影片後知道以前老師教中文都有地區性,現在老師們都跟教育局正字書批改功課。
    最後用「繁體中文」用法不會覺得反感。
    謝謝用心製作。

    • @fupak
      @fupak Рік тому +1

      唸不同讀,唸唸有詞
      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
      唸只是用嘴發出聲音,未必有意;讀乃睇著文字誦出,心有意會,香港人。

    • @不想留底
      @不想留底 Рік тому +3

      或者就是這個原因,佛教傳統說念佛或念經,都是用念字而不是唸,或者就是這原因,強調是要用心而不是只用口吧@@fupak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謝謝提醒~~@@fupak

    • @kamanleung1611
      @kamanleung1611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我曾經在台灣讀書,遇到有不會唸的詞語,會請教台灣人那個詞怎麼唸,
      所以當下慣用就 把「唸」打出來~~~並不是故意把唸跟讀搞混 ,都是因為書面語哦~~

    • @Zero2Ryu
      @Zero2Ryu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不想留底 然後就有人跳出來說:這就是執著

  • @shen8888
    @shen8888 Рік тому +182

    我係越南西貢華人,呢個係我第一次見到呢啲異體字呀~ 香港人做咗佢哋目己個特徵同本色。我諗你哋自己繼續用你哋自己啲字來保留文化同埋要講係「繁體字」!
    我好鍾意你個video,我會支持你!

    • @aczbdk
      @aczbdk Рік тому +18

      支持正體字,將正體字叫成“繁體字”都係攪殘體字個班人亂攪出來

    • @leochen5505
      @leochen5505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aczbdk繁体字

    • @kenkentse
      @kenkentse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係“正”楷體字!
      從來衹有“簡”化正楷體,何曾“繁化”?!

    • @leochen5505
      @leochen5505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kenkentse 追求正,你为什么不用甲骨文?台湾只学100年历史不知道甲骨文。。。

    • @kenkentse
      @kenkentse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leochen5505 所以,依你所言,“自古以來”,台灣都不是中共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而且全無關係,所謂五筒,是侵略戰爭的遮醜布而已。
      啊,你辱華!

  • @seki2591
    @seki2591 Рік тому +438

    我是80後香港人,我小時候學的中文字跟我老婆學的都有差別,每次兒子在家做家課,我們三人都各執一詞,鬧翻天😂😂😂

    • @kianaman768
      @kianaman768 Рік тому +13

      因為教育局出咗一套中文字範本, 想幼童學習統一,

    • @atse227
      @atse227 Рік тому +24

      @@kianaman768 但一到學中文書法時,就會好亂,因為唔同字體或書法家,好多時會出現各種異體字

    • @imprezafrank
      @imprezafrank Рік тому +21

      現在的台灣也差不了多少...
      現在的很多字詞..
      我小時候的讀音跟現在的讀音也都不一樣.
      仔....以前念音同"宰"...現在則念作同"紫"音.

    • @Bryanok888
      @Bryanok888 Рік тому +4

      其實三個都啱。 同筆順一樣,個個華文地區都唔一様,做功課跟學校,平時點寫自己揀

    • @elviralee8883
      @elviralee8883 Рік тому +2

      @@imprezafrank 教育部又默默改回來了😂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47

    另一個喺香港好常見用喺人名嘅俗字係個「琼」字
    「琼」其實係用咗嚟做簡體字,對應繁體嘅「瓊」,但好多人係會直接當成另一個同音字嚟用,唔會無啦啦叫「琼瑤」、「琼樓玉宇」,只會寫「瓊瑤」、「瓊樓玉宇」

  • @atse227
    @atse227 Рік тому +61

    在香港,真係周圍都有好多異體字,但可能睇慣咗,睇住啲異體字都完全唔覺眼,潛意識自動對應咗。 其中一個好有趣嘅,就係連地方名都有異體字,例如"觀塘 vs 官塘"、"尖沙咀 vs 尖沙嘴"、"荔枝角 vs 茘枝角"

    • @ALVIN-mv1he
      @ALVIN-mv1he Рік тому +6

      但其實「劦」是讀「協」,「刕」才是讀「麗」,所以港鐵是特意選用「茘」字的

    • @atse227
      @atse227 Рік тому +1

      @@ALVIN-mv1he 所以呢個就係有趣之處,港鐵嘅站牌係用“茘”, 但偏偏大部份人都用“荔”

    • @chamyinho1722
      @chamyinho1722 Рік тому +3

      觀和官是兩個不同意思的字,只是同音字,所以不算是異體字。

    • @atse227
      @atse227 Рік тому +1

      @@chamyinho1722 "觀"同"官",我所講嘅意思,只係局限在於"觀塘"同"官塘"呢個地方名,係兩個字都有人用。 並非指"觀"同"官"係相通,正如"咀"同"嘴"都不相通,但"尖沙咀"同"尖沙嘴"都有人用,只係講呢啲地方名咁有趣,可以同一地方有唔同寫法

    • @cc-cm1hy
      @cc-cm1hy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睇翻舊地圖同舊新聞都會有 好有趣

  • @vapoo99
    @vapoo99 Рік тому +62

    HUGE RESPECT! 🫡 竟然有人咁深入咁整理異體字既發展同標準化歷史,實在係太有意義🥹 呢個應該係其中一個最複雜最難搞既topic。多謝你咁有心機整呢集👍

  • @kyannon_c
    @kyannon_c Рік тому +86

    商塲個‘塲’,曾經聽過一種講法:建築物內有蓋既,就用有頂既‘塲’指室內塲所;而露天嘅就用無頂既‘場’,例如運動場、露天廣場

    • @watameeelon
      @watameeelon Рік тому +12

      又幾合理,咁樣一睇個字已經知個地方係室內定室外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Рік тому

      咁「傷殤」又嚸解釋?其實只係用嚟表示讀音。

    • @wingsumng2420
      @wingsumng2420 Рік тому

      ……

    • @onebrokegirl3864
      @onebrokegirl3864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missus_chan梗係唔止咁簡單啦!東亞語言嘅造字邏輯多係形>音,以圖象令人聯想到意思,哪怕韓文嘅造字都係遵從呢一套。唔似歐系語言音>形, 以音串令人聯想到意思。所以學東亞語言唔學埋寫會好難進步同會成日用錯詞,但學歐系語你一個字母都唔識寫都唔防礙,例如係法文咁你學咗寫字先反而可能會干擾到你學講嘢。

    • @MrKiar1611
      @MrKiar1611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呢個真, 同埋香港有好多商場叫廣場, 但係廣場既定義其實係指集會空地

  • @tf4949
    @tf4949 Рік тому +53

    香港以前五湖四海,大陸落嚟又有,49年前落嚟又有,東南亞回流又有,各種文化交流,中文字英國佬唔識話知你,其實佢哋亦興無為而治,文化上變得更加海納百川,不過反而增加互相尊重包容。有時互相制衡嘅好處,我就唔方便講喇,水清無魚,明就明。

  • @badapple817
    @badapple817 Рік тому +24

    「裏」這個字是我感受最明顯的,我記得台灣以前學校裡都是教這個「裏」,寫也都很習慣寫「裏面」,後來因為電腦普及或各種原因,這個字越來越少看到了,前陣子突然看到有人使用還小小的錯諤、回憶了一下

    • @DawnDarken
      @DawnDarken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以前習慣寫「裡」,比較簡單和習慣,手寫選簡單的
      自從高中書看多了,「裏」也就內化進詞庫了,想要文學點會用「裏」,就被拿來特指東西的內核

    • @jimmy-chan
      @jimmy-chan Місяць тому +2

      香港教育都是裏, 是因為電腦90 年代台灣篇的輸入法沒有此裏。 也沒有邨,沒有着。

  • @ted90095
    @ted90095 Рік тому +46

    居然整理了香港跟台灣常用的異體字
    實在是太厲害了❤
    因為我是嘉義人
    常常看到店家招牌火雞肉飯或火鷄肉飯
    還有沈跟沉也是異體字
    不過用在姓就得寫正字沈
    用在其他就能通用 沉默沈默 沉沒沈沒

    • @DawnDarken
      @DawnDarken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是嗎?我還以為是讀音不同
      沉ㄔㄣˊ,沈ㄔㄣˇ

    • @章菀
      @章菀 28 днів тому

      如果是以台灣的教育部異體字辭典來看「沈」「沉」現在是互為異體字,但教學時「沈」,主要作為姓氏,發音讀「ㄕㄣˇ」,「沉」主要作為淹沒的意思,讀音為「ㄔㄣˊ」,所以多數人沒有特別去查,不會知道他們是互為異體字的關係。

  • @name8563
    @name8563 Рік тому +50

    語言學學生表示好有趣,多謝你呢條咁有心思嘅片❤

  • @OarlsCat
    @OarlsCat Рік тому +29

    身為台灣人,去香港的時候發現好多字不會念,一直覺得是自己語文造詣不夠,看完影片才知道是正體字跟異體字差異,台灣可能施行標準字有段時間,不太會強調異體字。
    中文跟其它語言差異最大的地方,或許是寫得稍微不一樣也不影響解讀,希望這文化能保留下來。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Рік тому +42

    感謝知識分享。以下提幾點意見。
    一、名稱。
    其實可以用「傳統漢字」囊括泰半的異體字以別於二戰後PRC政權的簡化字與日本在GHQ脅迫下製造的「当用漢字」。後二者皆不免造成許多混亂。而前者則雖有歧異,大抵可以有較清楚的脈絡與分辨。
    二、輕率合併。
    新簡化漢字最大的問題在,輕率合併所造成的語意混亂。例如「鬥/斗」不分。當我們看到「文斗」是會搞不清楚到底指的是相別於「武鬥」的口誅筆伐還是指的是如斗狀的文斗星。
    又例如「制/製」合併,牡丹社事件在中文維基百科上有如此的句子「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日語:「官製の和寇」)」,光看中文(應該是殘體轉傳統,轉換不完全),完全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官方制度上的倭寇」還是「官方製造的倭寇」(好在日本還有區分,看得出來是後者)。
    又例如「干/乾/幹」的混淆,「干了112天终于湿了」可與「下面给你吃」相匹配。
    還有像《三國志》含裴注裏的原文都寫「文醜」,是在大約元朝的俗文學中有人丑醜不分而寫成「文丑」,之後居然就看到知乎有這種妙解「文丑的名字不是說長得丑而是子丑寅卯的丑」!「醜」是否僅解作美醜的醜姑且不論(有可能借指儔),但古漢語丑醜不但不同字而且語音亦略異,是不可能相混的。文醜的名字絕對不會是子丑寅卯的丑可斷言。
    又例如「葉/叶」,本來前者是樹葉,後者是協或者配合達成的意思,在日本漢字中仍有區分,但在PRC搞的簡化字裏徹底混淆。搞成現在好些日文名字裏的叶(xié,かなう,雖與協略有別但大致可引申)被當成葉(yè意思完全不同)。還有「适」(苦活切,kuò ㄎㄨㄛˋ,疾也)字。這字在人名仍偶可見得,結果被借去充當「適」就又多造成不便。
    這些都是亂簡化合併出現的問題。
    而GHQ强迫下的日本「当用漢字」一樣有不少問題,只是沒大陸簡化字那麼殘那麼嚴重。例如「芸/藝」不分、「余/餘」不分(戰前規範漢字下是有別的)。可笑的是有些人誤以爲這些二戰後的新字是日本自古以來的字(某些俗字確實是早有但未必定於一,例如円亦作囲其實都是圓的日本獨創異體字),但其實不是。看到有人介紹「藝術」翻譯「art」出自明治日本,字幕上還特地打了「芸術げいじゅつ」,殊不知明治大正的文獻卻正作「藝術」!拿1946以後的当用漢字來表達明治時代的翻譯漢字,是笑話了。
    三、古字?
    某些字確實是古字不分或通假,但後世分化有理。例如「云/雲」「后/後」「然/燃」。
    常看到替殘體字辯護的人說,哪些哪些字是古字。問題不在古或今,而在表達。「二王之后」到底是兩個王的王后還是兩個王的後代?「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射鸟者异之,以为神仙。后召入宫中为婕妤,后立为皇后。」這到底是皇后召她入宮還是後來被召入宮?「蒙古征服之后」這到底是蒙古征服者之皇后呢?還是蒙古征服此一事件之後呢?不要說前者不可能,其實某些語境下這也是有意義的。而云/雲不分在讀文言時也時不時出問題。眞要說後起俗字不合理吧,「燃」字是火上加火造字是不合理,可是在語意區辨的功能下就連PRC也不敢亂合併,「自然」與「自燃」意思差得可多了。藉口古字的,願不願意把「燃」字廢掉一率改用「然」?
    不是說傳統漢字就不會造成歧義,但簡化字造成的錯亂實在太多了。
    四、不必師古但應合理。
    有些字,古字確實麻煩,例如「灋」例如「麤」。在不影響語意的情況下,用「法」用「粗」其實都不妨。反正也沒其他語意會混淆。這是先民多少年來實踐的智慧。漢字確實會演進。可是不該是粗暴的率意製造混亂。上述一大堆亂合併造成的問題與此條所說單純書寫簡單化有所不同。
    五、漸生的混淆。
    也就是本篇介紹不斷用的「台灣」。我知道香港也幾乎把「台/臺」當成異體字了。但其實不是。這兩字前者是「tāiㄊㄞ一聲」(或作怡)後者則是「táiㄊㄞˊ二聲」,其關係有如丑與醜,古音不同且語意不同,前者罕用而後者常用。浙江天台山而山西五臺山。這個在治中國史會遇到「三台」≠「三臺」語意不同。在元朝,音譯多用「台」例如「窩闊台」,但其他像是「樓臺」「臺憲」用的還是「臺」(及其形似異體字,電腦打不出)。雖說在十九二十世紀中國已稍混淆,但不致全混。也注意到日本戰前多數文獻用字是「臺灣」或者日本自己地名「仙臺」職名「高臺院」(但天台宗台密則是台),戰後才混淆。
    有些字像是「担」替代「擔」,是明朝以後漢語官話 -m 尾消失造成的。注意到粵語「旦」讀「daan2」而「詹/膽」讀「zim1/daam2」,前者收 -n 尾而後者收 -m 尾,古漢語聲符原有體系在後世紊亂了。可是區別開來至少在粵語中還是有意義的。
    六、漢字本身的異變。
    早期有一種幼稚的說詞,說漢字這麼複雜是「封建統治者想壟斷知識」。這種可笑的說法完全忽視了漢字是由大量使用者自行不斷創造的,才會造成異體字這麼多。但在實踐中本自有其理路體系。而粗暴的簡化把這體系整個打亂了。但,正是因爲古代漢字的實踐者有其自由發揮的餘地,也造成某些難以處理的邊界:「分支/分枝」哪個對?「鍛鍊/煅煉」 哪個對?「溶化/熔化/鎔化」?可能當初用的人確實各自有其意象,但卻爲後來的規範化製造了麻煩。但這裏對這種不至於造成大混亂的自由性不作評判。只是想說明,漢字異體化現象確實存在,但還是要與過度混亂的粗暴簡化或俗訛化區分開來。
    (當然像是您介紹的字形「口」常在書寫中與「ㄙ」鄉混淆乃至變成一個「○」等等,這些區辨都屬細節了。最關鍵的是1.尊重先民實踐的智慧而勿亂混淆;2.審愼規範而尊重歧異。)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Рік тому +5

      補充
      日本漢字
      某些人在寫到日本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專稱的時候,喜歡特地用現代的新字體。例如說,
      『豊』臣秀吉(按:『豊れい』字是「禮」的本字兼聲符)
      北『条』時宗
      戰『国』(注意,前半未改)
      等等。
      這在我看來是很沒必要沒意思的。
      如果是現代人,他用「北『条』司」也就罷了就照用吧(但其實我仍然覺得可以改回正字『條』),古代人何必如此?而且這麼做的笨蛋往往只注意到最明顯的部份,像是「戰『国』」沒注意到『戦』或者沒注意到「『徳』川」「『黒』田」等等。這很沒意思!
      其實現代這種新字體,除了一部份古有的異體字、省文或俗譌字外,有許多都不盡合古。看看二戰前的文獻:
      資料庫(因youtube阻擋連結,所以請自行加 http)
      / / wwwap.hi.u-tokyo.ac.jp /ships/ shipscontroller
      / /dl.ndl.go.jp/info:ndljp/ pid/2544192?tocOpened=1
      卷2-3第5頁 北條三郎
      / /clioimg.hi.u-tokyo.ac.jp/....../02/1260/0298......
      豐臣太閤の命により
      / /clioimg.hi.u-tokyo.ac.jp/....../02/1025/0244......
      (後)北條氏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5/0147......
      黑田觀 (官) 兵衞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6/0060......
      安藝國
      / /clioimg.hi.u-tokyo.ac.jp/....../02/1126/0271......
      御臺所
      與上面的『臺』對比
      / /clioimg.hi.u-tokyo.ac.jp/....../02/1026/0490......
      天台門人傳海
      這裏『臺』與『台』的分野很清楚。
      這種新字體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二戰後的新幕府將軍 ── 真笠(マッカーサー,這傢伙不喜歡漢字,我就給他配個漢字,而且是宛て字,才不用什麼麥克鬼的咧!),因爲他想讓日本廢掉漢字,結果才搞出的簡化當用版的情況。否則戰前日本可是用傳統漢字用得好好的!看看原本的豐國明神社,看看當初惹事情的方廣(不是『広』)寺鐘銘(圖片皆可用google搜得),如果當初用字是『豊臣』,那麼大坂方可有理由啦:用字不同嘛!
      當然啦,有一個問題是異體字問題以及自古已有的俗誤字或省文的問題。異體字出現在人名,像是尒朱榮的「尒」、朱异的「异」,似乎都是固定寫法了,從而諸如「『宍』戸」、「本『庄』」則亦以尊重文獻寫法爲佳。另外還有「德川光『圀』」的『圀』(同『國』,武則天發明的字),也是文獻上固定的:只不過其實這恐怕跟當初寫法任意有關,德川家康時期發的朱印狀似較常用『圀』,可是德川家光時期的朱印狀就用了『國』,但總之文獻既是如此也仍應尊重。而古書省文,像是《北条五代記》,恐怕原書名既是如此也得謹慎。(這種古書省文但卻又未必通同是個麻煩,亦參見附圖。其實古書的錯譌字本身是個問題:如果每個細節都要注意到,某些多一筆少一劃甚至獨特的怪寫法也是很麻煩的。)
      異體字的分化使用,似乎還有個特例:
      請搜尋日文維基介紹的立正安国論
      「本論で日蓮は、“くに”という字を“國”“囻”“国”の3字を使い分けた。國はLand、囻はNation、国はStateの義であろうとする説があり」,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這種情況下對原始文獻的用字就得非常小心了。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Рік тому +3

      補充:(因 youtube 不能貼連結,相關文獻連結請自行搜尋)
      鎌倉北條,小田原北条?
      之前留意到,有部江戶初期的文獻《北條五代記》,記的是小田原北條家的,但似乎寫本題作《北条五代記》。好奇而向友人求教,經友人查詢得知,
      1.此前居然還有過人爲切割的說法:鎌倉北『條』,小田原北『条』:
      2.但這個說法有問題(上述答主已指出了那只是曾經在教育上的刻意區分),
       實際看文獻,《北條五代記》內文仍然用「條」字,但邊頁出現了「北条記」,
       似乎並不區分這兩個字。
      3.「條」字,在中國似是於宋元間已有俗寫「条」這個寫法:
      4.結論:畢竟正字,至少是歷史人物的正字,仍應是條。
       日本歷史人物北條、三條給寫成北条、三条,那都是被戰後規定騙了。
      5.題外話:由原本的異體字演化出區別的,
       臺灣教育部的閩南語推薦用字有一例:莊/庄
       具體來說二者皆讀tsng,但莊作姓氏或鋪號用,庄則指鄉下村莊。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Рік тому +6

      補充:
      華人在網上常犯的錯字:「閤」與「閣」
      「太閤」(O)不是「太閣」(X)
      門字裏面是個「合」而不是「各」。
      雖說這兩字意義很像,
      也都可以從建物引申作尊稱
      (閤:宮中小門,閣:貴重小建築,在樓上,皆轉指官、敬稱人)
      「今普通話音」也很像,
      可是古音是不同的:
      閤 比較像 kɒp 或 hɒp,
      閣 比較像 kɑk
      注意到這樣的發音在閩南語或粵語中是不同的。
      但在今粵語似有混閤讀同閣的情況。
      在日語裏,二字發音也不相同。
      閤:(古日本語:かふ→今:こう)
      閣:(かく)
      二者皆有例詞,並不相混。
      當然啦,
      對我們如今而言,「閤」不是常用字,確實易混就是。
      順帶提,中古漢語裏,
      「盍」與「合」音近(元音略有別,在很多後裔中混淆,例如日語漢字音)
      所以以他們作聲符的字都類似。
      重點是他們都是收 -p 尾的入聲
      與以「各」作聲符的 -k 尾的入聲不同類
      (各這個字還有個問題是,他上古可能是複聲母 klak,所以後代有 lak 洛,與 kak 各)
      「盍」之所以會說是 「何不」 的連音
      光看現代官話是完全看不出來的,會覺得「這兩字明明與何完全同音啊」
      要裏解就得放到古漢語 前者近似 hap 後者是 ha
      (前面 h 我用得粗略,嚴格說來是個濁音)
      這些地方還是得留意的。

    • @Bunsen-oj6ux
      @Bunsen-oj6ux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

    • @1i1Yeh
      @1i1Yeh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太讚了 非常感謝
      另外我一直不解
      為什麼香港異體字 日本和製漢字 都不會不好看 可是中國殘體字 就是很難看 民初那些人的美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竟然不如百年前的日本人

  • @kwcheng5897
    @kwcheng5897 Рік тому +16

    16:21 飧,不是 餐字 ,音 宣,是晚餐的意思
    有句成語:
    饔飧不繼,意思是吃得早餐 (饔),未必有晚餐 ( 飧 ) 吃,形容非常窮困的境況

    • @jimmy-chan
      @jimmy-chan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以為死人食。。。 飧

    • @galarong
      @galarong Місяць тому

      飧在臺灣音同「孫」

    • @rachelng-m5q
      @rachelng-m5q Місяць тому

      憫農(其二)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飧:[孫],[syn1];[sūn]。熟食,這裏應指煮好的米飯。

    • @wedwed0718
      @wedwed0718 26 днів тому

      飧是指熟的米飯、晚餐、水泡飯

  • @ulysseslee9541
    @ulysseslee9541 Рік тому +26

    很多店舖 中文書法招牌都是異寫, 因為 製作工藝問題 (木器雕刻, 膠板切字等)
    近20年的電腦字及 電腦切字技術, 令招牌設計可以精細 及用電腦 font, 而中文電腦字通常用台灣出品, 故此會標準化
    當然也有店家也會找書法家/ 設計師造字型給店舖用
    不過這其實字母語文也有甚麼襯線字, 無襯線字的分別, 也是因為書法用筆的問題而來
    中文字也有同樣的毛筆字/ 襯線字, 無襯線字/黑體
    我名字之一 就是強, 還是強好些, 比强 寫少一畫

  • @kklei3506
    @kklei3506 Рік тому +24

    早期電腦中文只有16X16點, 筆劃多的字故意改寫法令顯示/列印時比較容易分辨, 例如 青 的下半寫成 円, 而且當時由台灣公司先行發展(倚天/華康等), 令台式寫法進入及影響港澳很大

    • @kelvinchan4783
      @kelvinchan4783 Рік тому +2

      再更早是源於中文打字機, 要照顧長期對着好幾塊大字盤, 容易分辨是其一, 部首由上下改左右亦易於用家日後拆部首造字。

    • @wyc_nathan
      @wyc_nathan Рік тому +7

      「青」字原本下面就係「円」,因為從「丹」,「丹青」。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按靑為青之本字,惟《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已定「青」為標準正字,故今以「靑」為「青」之異體。」

  • @takfuchiu9075
    @takfuchiu9075 Рік тому +107

    這集讓我覺得生在香港好幸福,因為英治時期,大陸跟台灣有咁好風風雨雨,而雙對這,香港仍天下太平,好感欣 !

    • @KFCheung-xj6gs
      @KFCheung-xj6gs Рік тому +29

      很多暗湧。你不知道😂

    • @Mic_withMac
      @Mic_withMac Рік тому +19

      正寫係感恩,一笑

    • @SunnieWoo
      @SunnieWoo Рік тому +17

      正寫係「相對」😄😁

    • @gky8064
      @gky8064 Рік тому +17

      做得中國人,風雨呢家嘢,有拖無欠🤣🤣🤣

    • @tkyg3852
      @tkyg3852 Рік тому +11

      可惜了回不去

  • @freemanc6258
    @freemanc6258 Рік тому +34

    我上海人,小时候看古书,也看港台歌曲歌词,看盗版古龙金庸琼瑶,往来两岸三地没问题😊 每次在日本看到公共场所标识给简繁两个中文版就很感慨,觉得没有必要,一个繁体版本足够

    • @Hydrophiidae
      @Hydrophiidae Рік тому

      曾經在日本見過有翻譯除了繁簡體之別以外,用詞亦稍有差異,更貼合各地行文習慣

    • @freemanc6258
      @freemanc6258 Рік тому +1

      @@Hydrophiidae 其实也是吃力不讨好,中国大陆范围太大,南北用法差异很大,很多日本人用的显然是“繁体用法”,但其实上海人南方人也更常用。这种现象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公告语,比如“窝心”,上海用法台湾用法完全一样。所以我觉得就一套繁体中文,所有中文用户都没问题。。

    • @user-tl1bw4wp1c
      @user-tl1bw4wp1c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freemanc6258日本現在也是幾乎都用簡體

    • @ceric8288
      @ceric8288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我也是繁簡讀通,但理解商家這樣做的用意。只顯示繁體,喜歡簡體的人可能不滿,反之亦然。商家兩種都寫,就可以避免得失大部份客人

    • @tmfl520
      @tmfl520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ceric8288 赞同你的观点,很多中国大陆的人对繁体不是很了解,特别是措辞方面,繁体和简体组词有区别。所以按照中国大陆标准标记简体字也是正常的。

  • @fengzhao5969
    @fengzhao5969 Рік тому +61

    練習書法的時候很多字帖都是用異體字,可以瞭解到很多字的不同寫法。為了保證看起來沒有太多重複的字樣,美觀。

    • @楊宗霖-h1g
      @楊宗霖-h1g Рік тому +2

      未來恐怕也只剩習碑帖的人能看懂其原由並接受了,唉

    • @jol6310
      @jol6310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楊宗霖-h1g好笑 香港那大量口字边的自创字 还有把汉字体系里的冷僻字改变其发音或改变其含意用在粤语里 是对汉字体系的巨大破坏。 粤语那20%的百越语/侗台语语言底层还不说明问题吗?

  • @ninwacheung
    @ninwacheung Рік тому +19

    以往中文科「穿着」及「內裏」兩個字喺會印呢個「着」及「裏」,所以作文或手寫都會用「着」及「裏」嚟書寫,但電腦打字出現後,「着」及「裏」好難打出嚟,跟住就用咗「著」及「裡」嚟替代,呢兩隻字日文其實仍會用,但竟然用中文嘅台灣同香港因電腦字出現後改變咗寫法,其實我覺得唔太啱,不過大家已習慣咗呢種做法,無計🙁。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6

      而家基本上已經冇咗香港字呢個問題,電腦同電話啲字庫都出得好齊
      反而硬傷係如果打速成嘅話,呢啲香港字都排得比較後,啲人喺頭一兩版搵到個台式寫法就慣咗直接揀
      甚至而家新一代更加多係打拼音,輸入法廠商未必有將啲香港字對應哂拼音,又變咗另一種打唔到

    • @Dabbay23
      @Dabbay23 Рік тому +3

      我電腦都仲會咁打😂

    • @WhatEver-10292
      @WhatEver-10292 Рік тому +2

      ​@@chungcf2006唔知係咪打得多,我而家速成打卜女就有個裏字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3

      @@WhatEver-10292 新一代輸入法會識跟據用家用字頻率,改變候選字表嘅排序
      但20年前仲係Windows XP年代,個候選字表排序係固定嘅,啲香港字就會擺喺尾段
      btw固定排序嘅年代,好多速成友都已經記哂咩字喺第幾版第幾個,佢哋打常用字速度不比打倉頡慢🤭
      但而家智能排序,反而要check多幾次有冇唔覺意打錯字

    • @MrKiar1611
      @MrKiar1611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chungcf2006 灰, 我淨係識速成

  • @hong914
    @hong914 Рік тому +20

    11:15 其實英國人不嬲都懶得理當地人既文化同生活習慣,從來都無搞過文化清洗
    你睇比香港早二百幾年成為英國殖民地既印度都根本無乜點英國化,絕大多數既印度傳統都有保留就知
    東印度公司仲係因為懶得教印度人學英文搞到自己嚴重缺人手而陷入經營危機添
    美國同澳洲都係從英國獨立後先開始對原住民進行文化清洗
    最鍾意以傳教為名進行文化清洗既係天主教同伊斯蘭教,英國國教同新教徒既規條本身都無咁嚴,就算傳教都對當地原有文化比較寬容
    因為當時英國政治都係長年由貴族同商人主導,佢地剩係在乎賺到幾多錢,討厭異教徒鍾意搞文化清洗既宗教&國王政治權力相對無咁大,所以政策都好世俗化,唔在乎當地人係咪異教徒。
    美國澳洲因為全部都係平民出身既人所構成,宗教影響力反而比英國本土更大,結果獨立之後開始積極干預當地原住民既文化同生活習慣,亦強迫其他國家既移民遵從美國/澳洲既文化,直到近代先開始比較包容。
    所以話英國以前鍾意搞文化清洗真係冤枉左英國人
    不如話英國咁多個殖民地,香港文化反而係受英國殖民政府干預得最多既一個
    好似港英政府禁止左好多對女性不平等既習俗,例如納妾、童養媳等
    但印度就無乜呢方面既教育或法律推廣
    新加坡都係獨立後先推廣英語教學,相反香港從有義務教育開始就將英文立入必修科

  • @wanghaou
    @wanghaou Рік тому +9

    感謝分享,原來有那麼多異體是這個原因,書法的部份因為我學過,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寫書法有個不成文規定,同一行裡的字不能寫一樣,所以,若真是太多同字的,就得自己想辦法寫出不一樣的來了,可參考心經就可得知。

  • @ckwong9219
    @ckwong9219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6

    現在的老師多數跟從"常用字字型表"來教,其中一個原因是現今家長很喜歡投訴,沒有以前的家長那麼尊重老師,亦很容易"放上網"。學校為了穩妥,都是讓老師跟從"常用字字型表"來教,家長如果不滿就讓他投訴政府去。

    • @香港狼人殺-i1u
      @香港狼人殺-i1u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仲有一點係常用字詞表係一個權威既指標,省卻左好多麻煩

  • @mt05203
    @mt05203 Рік тому +38

    我是台灣人 我記得我以前國中的時候 也有教過這類的文字
    我印象中 我們台灣稱這些文字叫俗體字
    但是台灣普遍人都把它當成簡體字 但是對我來說 真正的簡體字
    應該是中共後期造字的拼音文字 例如 华 亿 发 钟 艺 转....等
    台灣常手寫的 弯 湾 台 体 网 ...等 這些都是屬於俗體字
    只是中共把它變成了正規字而已
    在台灣 我覺得異體字普遍性沒有這麼的普遍 因為原因我們在國文考試時
    是不准寫簡體字以及俗體字的 這些會被當錯字
    但台灣也會自己獨創一些莫名的簡體字 例如 口耳 數(原諒我打不出來 樓主可以上網查一下)点(下面4點 變成大)台灣很多自創文字 是電腦打不出來的
    還有台灣人常常在書寫的時候 都會寫一些日本漢字 例如 広 関 団 応 転 芸 売 ...等
    但是大部分的台灣人 如果沒有研究 根本都不知道 只會把它歸類跟中國一樣的簡體字
    我以前還沒有研究過簡體字時 我以前以為我所寫的都是屬於中國簡體字
    後來慢慢認識後才發現 台灣人常常手寫的 全都是屬於日文漢字
    這點也是蠻特別的
    再來堤外話 台灣那時候最大的麻煩是 發音
    因為每一屆的發音標準不一樣(現在我不知道有沒有統一了 我是說我那時期的現象)
    有時候 老師用的課本 都是前幾屆的 可是上面的標準發音 就會跟我們這屆的不一樣
    但是下一屆 又變回跟老師課本一樣的
    所以常常每次老師都會問我們你們課本上寫的 是什麼音
    雖然是很亂 導致每次每屆的標準都不一樣
    但是這應該也是 把古音留下來的最好作法吧
    然後現在 看到我外甥女的國語教材 現在很多發音都是讓人匪夷所思 哈哈哈
    完全跟我們以前學的都不一樣

    • @SCHANG-fp1xv
      @SCHANG-fp1xv Рік тому +2

      關於字的發音,很大一個原因在於過去的規範是有提供讀音和語音,也就是寫是一回事,念是另一回事。台灣教育長時間推動字音字形教育並將其納入多種升學考試的必考題型,普遍推崇讀音作為考試的唯一解答,而不使用語音(與一般生活口語較為接近的發音),以至於後來出現了很多與現實世界說法不符卻作為考試標準的獨特念法。至於俗體字和簡體字基本上因為考試時會被懲罰(扣分),如你所說也是未來越不被青睞,雖然我自己長大之後反而很喜歡電腦字型所顯示的不同寫法,像是值/値。

    • @华夏蒲公英
      @华夏蒲公英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簡體字本来就是俗體字的一种写法。。俗體字在民间有很多很多种写法。
      今天,中国大陆的简体字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那一版简体字基础上更新而来的。(共产党的“二简字”没有正式推行过,里面有些写看着很像日文里的。)

    • @Andrew-jv9yd
      @Andrew-jv9yd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点(下面4點 變成大)这个有大陆老年人也这么写

    • @개고기수프
      @개고기수프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造字的是语言学家,不是中共。
      台湾人都你这样政治入脑的吗?三句话不离政治?
      那些你所谓的 “拼音字” 叫形声字,一些台湾人天天“六書”挂在嘴边指责简体字,你这都不知道吗?
      形声字本来就占了漢字的近90%,华、亿、钟,这些字都是古代就有的形声字,而且只是把声旁换成更简单的了而已。
      華是假借字,願意表示果實開花的樣子,本來就不是本意。亿和億,鐘和钟右半边都是聲旁,只表示發音,為什麼不能替換成更簡單的?
      另外,果然是倭國正統殖民地,簡化字也要寫日本的😅

    • @dw2420.davidlai
      @dw2420.davidlai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Andrew-jv9yd 奌

  • @DeclanLeung
    @DeclanLeung Рік тому +144

    香港習慣分開衣着、着火、睡着、着陸;以及顯著、著作,但台灣卻把它們全部統一寫成「著」。明明不同音不同意思容易區分,但台灣卻彷彿用了中国简化汉字的其中一個簡化原則假借字來廢掉「着」字,作為在香港成長的我覺得不解。

    • @MrKenny74100
      @MrKenny74100 Рік тому +23

      這就是廣東話的奧妙,所以我哋明白做字的意思會好啲!

    • @shanman1297
      @shanman1297 Рік тому +4

      有著同箸之分。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Рік тому +29

      古時只有「著」字,包含了現代「著」和「着」的意義。但當「着」字出現後,二字慢慢分工。不明白台灣當初做中文字符集時想什麽。此外,台灣經常把「沈」當「沉」用,情況跟「著」和「着」一樣。此外,還有些人堅持用「游」不用「遊」,用「布」不用「佈」。

    • @潔雯馮
      @潔雯馮 Рік тому +3

      點解係打到另外嗰個著字嘅?

    • @ulysseslee9541
      @ulysseslee9541 Рік тому +31

      @@peterlui7979 沉及沈, 「游-遊」 在香港一定要並存,
      因為沈 及游是有用作姓氏
      我就未見過 香港有人姓「沉」及「遊」🤣

  • @sunnydaycn4415
    @sunnydaycn4415 25 днів тому +1

    大陆也有另一种形式的异体字,就是文革时期一度推行但是没有继续下去的二简字。例如“停”写成“仃”,“餐”写成“歺”,我父母一辈就有这样写的,一些八九十年代留下来的招牌或公示里也能看到

  • @martinau1
    @martinau1 Рік тому +8

    加上很多港式減筆字(不是簡體字),小時候跟着大人寫,但在學校習作用了會被老師罸,出來工作後解除了限制,又為趕時間也用上很多地道的減筆字,加加埋埋現在也搞不清楚那些才是正體,反正看得通就算了。

  • @Aerotinge
    @Aerotinge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香港人怎麼打異體字呢?港人用筆畫、倉頡、速成都不少,在不規範的環境下使用基於字型的輸入法,能打出想要打的該字體嗎?

  • @silently.nameless
    @silently.nameless Рік тому +13

    在裏面說的第二種,應該是指隸定字。隸定的出現是因爲隷變不存古,沒有了原本的字形。隸定就是把古字轉寫成隷書、楷書。例如把「春」寫成「萅」,見說文:「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屯亦聲。會意兼形聲」,還有以區分「秦」字的頂。還有「雪」寫成「䨮」、「徒」寫成「𨑡」、「得」寫成「𢔶」等

    • @wm8190
      @wm8190 Рік тому +10

      你個“徒”同“得”寫成嗰兩個字我部電話已經load唔到,變咗方形交叉😂

    • @nepusagi
      @nepusagi Рік тому +1

      @@wm8190一樣 我呢度都load唔到 直接變成“?”😂😂😂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Рік тому +3

      @@wm8190 「徒」:「辵土」。「得」:「彳見寸」。

    • @missus_chan
      @missus_chan Рік тому +1

      如果香港人而家仲寫緊古字,「春、秦…」等呢啲簡化過嘅寫法可能會俾人話係殘體字

    • @silently.nameless
      @silently.nameless Рік тому

      @@missus_chan 簡化是一定既,為了書寫方便,但就係要睇點樣簡化,是否合理,是否保留原意。簡化也不是近代的產物,是古來有之。而很多字是早到戰國時就簡化了,比如「灋」簡化成「法」,還有訛變的,如「矦」變成「候」。

  • @ckchiu9269
    @ckchiu9269 Місяць тому

    作為香港人,真心respect有人關注香港人的文字,不論稱為繁體或正體都會支持。

  • @meimei168
    @meimei168 Рік тому +8

    謝謝你及貴團隊用心的為繁體字作詳細的介紹。祝福各人平安健康。🙏🙏🙏💪💪💪👍👍👍

  • @JoanKSX
    @JoanKSX Рік тому +4

    我是马来西亚人,
    在小学和中学华文学校学的是简体字,
    在当时的报章大标题是繁体字,
    内容是简体字,
    父母是学繁体字的,但是让妈妈教我写功课的时候总写很多跟报纸上繁体字都不太一样的异体字,
    直到我看到你这位香港的 UA-cam 影片才知道原来是我错怪了妈妈,
    原来还有异体字这种东西,
    并不是妈妈老搞错字 =O

    • @abelzheng
      @abelzheng Місяць тому

      一个字最多有三四十种写法

  • @jessie1460
    @jessie1460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7

    我是台灣人,我也覺得自己使用的應該叫繁體中文而不是正體,畢竟中文字也是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下來的,誰才是最正確、最古老的寫法很多都不可考了,不應該以此稱為「正體」。
    此外,因為家裡有寫書法的習慣,所以我們家接觸異體字的頻率還是蠻高的,在幫店家設計招牌時有時候也會使用異體字去做設計,我覺得這種既不會混淆音意又有別於電腦字的寫法比較抓人眼球,有的異體字也相較於電腦字更好做設計,其實這樣的多元字型發展真的非常有趣,希望不會漸漸被人遺忘😣

  • @fupak
    @fupak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主要是生辟字,不是異體字。
    廣府話、福建閩南潮汕語系承傳大量古漢語,現在仍流傳。
    英文一樣同字另有寫法。saloon、sedan……helicopter、chopper……
    但所謂普通話國語乃近代形成,使用上于古漢字有斷層。
    厝(屋)、呾(話)、汝(你)、佢/渠(他)于閩粵地區口頭常用,基本北方鮮用。單單「屋」已經被「房」代替(房其實不同于屋),所以幾十年後,厝、佢又會被認定為異體字。

  • @biowan
    @biowan Рік тому +3

    呢一集做得非常好!雖然係比平時嘅影片長咗啲,不過做出嚟嘅效果十分之好而且唔覺得悶,所以唔會覺得十分場,反而覺得眨下眼就睇完。本人嚟講如果有一個特別嘅項目可以深入啲講做加長版至45分鐘都冇問題。

  • @tanbrian5866
    @tanbrian5866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唯一值得斟酌嘅「正寫」係「玆」而非「茲」或者「兹」。睇返篆書就好清楚係兩個「玄」倂埋。之所以有兩點一橫嘅寫法係隸變以來嘅略寫。「慈」之後攞咗「玆」嘅聲再加心部,所以正寫應該上半部都係「玆」。至於「磁」本身都冇呢個字;磁石本來都係寫作「慈石」,係後來再生個「磁」出嚟;所以,右邊正寫應該跟「玆」。

  • @ms8142
    @ms8142 Рік тому +81

    我覺得香港嘅繁體字應該可以叫做「傳統字」,在打機時有得選擇語言,通常都係區分為Simplified Chinese (簡體字)同埋Traditional Chinese (繁體字),由英文嘅翻譯都睇得出繁體字或者正體字才是真正中文文字的傳統。

    • @bettyleung6305
      @bettyleung6305 Рік тому +16

      簡體字完全失去字後的故事或字所表明的事物及人,簡單來說完全失去原有的"字意"!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Рік тому +12

      @@bettyleung6305 所以咪畀人笑「愛無心」囉。

    • @k0ch1a
      @k0ch1a Рік тому +9

      支持說傳統字或原型字
      有人簡化了字不代表原來的“變繁雜”
      稱繁體字是在以簡體為中心

    • @aczbdk
      @aczbdk Рік тому +10

      支持正體字,將正體字叫成“繁體字”都係攪殘體字個班人亂攪出來

    • @llin2188
      @llin2188 Рік тому +10

      "繁"相對於"簡",表面上只是說筆畫多少,卻暗含褒貶之意,而這種褒貶是有隱含的扭曲性的。不如說"傳統"來相對於"簡化",這既較準確表達了不同字體所代表的意義,又無政治爭議。與其說"繁體字",不如說"傳統字"。

  • @jessica2521
    @jessica2521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我以前有考小學學能測試。印象中好多所以異體字是兩個相近的字,但有不用的用途去表達意思。你不仿在小學學能測驗中找找線索。(70- 80年代保護文字最好的年代)
    例子:
    塲(是指室內的場地)
    場(室外的場地)
    衞(日常生活中衞生,維護)
    衛(桿衛,保衛,對外敵保護)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Рік тому +31

    今集有史以來做得最長... 我唔想再打破依個紀錄... 🙃

    • @julianhung2
      @julianhung2 Рік тому +4

      紀錄係要嚟打破嘅😂

    • @steplcy
      @steplcy Рік тому

      有需要咪長啲囉😅

    • @canpek545
      @canpek545 Рік тому

      如果讲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估计可以再破纪录。

  • @lunang43420
    @lunang43420 Рік тому +3

    做過設計招牌嘅人士表示:
    有好多招牌嘅異體字其實唔係寫嗰個嘅問題 而係字型嘅問題
    好似個樓字同麵字甚至到慈字 而家我地電腦電話係預設用明體
    但當你將個字型變做隸書、楷書等等 個寫法就會自動變左

  • @enjoylifes
    @enjoylifes Рік тому +15

    說話與文字都是溝通的工具,如果沒有法律文件上的問題,
    覺得就目前日常的用法"繁"、"異"體字共存的方式是最好的,
    因為同字義,但不同的寫法,在書寫時會發揮字體的美感與特色。
    另外,在臺灣日常裡,還有一些日造或日式漢字,看得懂就好!

    • @溫泉-s5i
      @溫泉-s5i Рік тому +2

      除了法律文件以外,身分證明文件剛領到時也要多留意是否有被打錯成異體字
      朋友有發生過在換發新版身分證時,姓氏黃被打成黄,連帶在銀行開戶時用字也是錯的,最終影響到十幾年後父母過世時他無法分遺產的窘境⋯

  • @jeffkit7907
    @jeffkit7907 Рік тому +15

    嘩!好詳盡啊👍👍👍多謝您,中文其實真係好好玩~

  • @IamEricWan
    @IamEricWan Рік тому +55

    繁體的「繁」字其義是指繁榮、繁盛,不是麻煩和煩惱的「煩」,所以繁體字的繁字是沒有貶義。
    繁體字還有繁華之意,比起簡體字一字數義,如皇后和前后共用一字,繁體字確是比較繁華,「做飯」不會變成「做反」,「打軚」不會去了「打胎」。繁茂之中減少歧義。

    • @theiaselene
      @theiaselene Рік тому +5

      繁複、繁瑣呢?化繁為簡呢?當然有貶義

    • @laikwaisan2
      @laikwaisan2 Рік тому +1

      繁複、繁瑣

    • @peteryip7990
      @peteryip7990 Рік тому +19

      一些很攪笑例子:很多youtube影片字幕都會看到「鬆樹」(松樹)、「髮達」(發達)、「準許」(准許)等,相信是機器將簡體轉繁體的結果。這些例子顯示繁體字比簡體字優勝之處。

    • @fishgolden7729
      @fishgolden7729 Рік тому +4

      前「後」,無同皇后共用一字

    • @paulyau0
      @paulyau0 Рік тому

      中共發明簡體,專登叫正體做繁體,等人覺得簡單好過繁複

  • @NI-yy9zr
    @NI-yy9zr Рік тому +2

    我是日本人。日語文字改革之前的舊字體,或者有些日語小說裡可以看到 "麫" ,"盃"這些字呢。我有點懷疑日文「明朝體漢字」的標準字體是不是用了香港「宋體」漢字的刻板,因為我們日本人近代早期造日文新詞時參考過香港出版的英漢辭典。但奇怪的是日語比如"嫌","遙”的舊字體的寫法跟港台繁體字又不一樣。日文還有電腦字問題,例如香港人常用的"嘅"字日文環境下不能用正字,打出來的是只有它的異體字啊。

  • @sio2ch.168
    @sio2ch.168 Рік тому +3

    其實電腦字而家都有地區性分別,可以參考下Google出嘅Noto CJK字體,佢2.0版打後漢字已經有香港版、台灣正體、大陸GB版、日本版、同韓國版,可以見到好多細節分別。
    最有趣係之前留意到香港人最常用嘅八達通卡,logo個通字係用日本漢字寫法,舊卡面就用台灣正體,新卡面同app就用香港版,可能係當時設計師都冇諗咁多 😅

  • @alexkkmkimo
    @alexkkmkimo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今期做得非常好,比平常嘅好好更好。
    「正體」我記憶所及係馬英九提出(個人記憶,極可能出錯),
    過去以「繁體」、「簡體」區分過去慣用嘅楷書體與49年後創造嘅簡書體。
    用途單一:就計筆劃。
    但將「繁體」改稱「正體」,就有喺文化上爭千秋嘅含意,有政治上「文統」大陸嘅峰芒。
    所以,幾個字就可以爭千秋,因為幾個字就可以決定大家嘅習慣,當習慣越嚟傾越向某一方時,生活、工作、法律、行政就會跟住改變
    例如:到底用「電腦」定「計算機」?HardDisk應該係「硬碟」定「硬盤」?

  • @keithli2006
    @keithli2006 Рік тому +7

    麵著裡,麪着裏 又真係喎,習慣左唔會打後面個3個

  • @vi0letpoon
    @vi0letpoon Рік тому +2

    80後仍然想用繁體中文揮手區!感謝你製作呢條片

  • @龔詩測試機1號
    @龔詩測試機1號 Рік тому +4

    無論是香港的正體中文或是台灣的正體中文都很好,說實在的都比簡體字更好看,也更能看出一個字所表達的意思

  • @williamng9436
    @williamng9436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很好的教育短片,做了半世人都冇去認真了解這些每日面對的中文字。感激!

  • @leo780712
    @leo780712 Рік тому +6

    前端工程師大都知道... zh-HK, zh-TW, zh-CN的處理很特例阿 XD
    這在有些製作中文字幕的YT影片也可以留意到, 中文(台灣)或是中文(香港)會是不同的字幕檔案.

  • @yuanyi02
    @yuanyi02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所以我認為人們不必對寫字有過多規範,強求固定嘅筆順寫法寫起來根本不方便。
    比如一些部首,你嘅部首可以省略做一豎 ,無嘅部首可以直接省略。日常使用中一般人也唔太可能會認錯做其他字。
    當然處理文件上用最為廣泛嘅書法及字體為佳,但說到底這只是約定俗成的。

  • @planetdance19
    @planetdance19 Рік тому +5

    異體字還能以這樣的方式活躍在大衆的身邊挺好的,希望香港能繼續保持下去,不要讓它們被埋沒在歷史旳長河中。

  • @porsupuestostudio8323
    @porsupuestostudio8323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謝謝! 長知識了。文字是為了方便溝通,所以繁體也好,簡體也好,正體也好,最重要是大家都能看懂,所以統一它也是必須的。

  • @travisscherzer5489
    @travisscherzer5489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真的是個很意思的主題!難怪我從小一直覺得香港用的漢字怎麼那麼奇怪,但後來又覺得,那就是香港的特色呀!

  • @gotopphp
    @gotopphp 3 дні тому

    我在學生時代參加過多次國語文競賽中的字音字形比賽,基本上沒怎麼教過異體字,倒是教過一些很生僻的發音。
    後來自學了簡體字,簡體用了二十多年,自己私下做筆記時也用簡體,因為很好寫,在看中國視頻時也相當好用,但寫書法的話,還是繁體好看。
    因為日文有漢字的關係,所以在決定選一門外文來學的時候,優先選擇了日文,後來也拿到了N1檢定。
    日文的漢字有些搞不好保留了隋唐時代的中文寫法,這塊還沒有深入去研究,樓主的片是個好契機也說不定。

  • @SunnieWoo
    @SunnieWoo Рік тому +50

    呢一集非常之有意思👍🏼👍🏼
    我都認為「繁體字」「繁體中文」比較合適,繁體vs簡體比較make sense 😊
    「正體中文」嘅意指太過廣泛。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12

      叫「正體」感覺上只係另一種政治正確

    • @barrylo4214
      @barrylo4214 Рік тому +3

      @@chungcf2006馬列共產主義就乜都要講集體、統一,不容個人多元化,樣樣都只有一個係正確,正體字呢個詞語都係呢種思維。

    • @xyes
      @xyes Рік тому +4

      呢个伪命题一直困扰住响台湾嘅朋友。

    • @kmng7622
      @kmng7622 Рік тому +2

      你是中共眼中最理想的人民

    • @kmng7622
      @kmng7622 Рік тому +2

      @@chungcf2006 你恐怕是左膠一名, 勸你面對現實, 先了解中共 (無時無刻不在做思想上的侵略工作, 讀過一點老毛和老鄧文章便知, 其毒無比) 再做好人吧

  • @kencube86
    @kencube86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天水圍天恒邨係用異體字恒,應該係少數政府部門用異體字嘅例子。九巴以天恒邨為總站嘅路線,如265M, 265B,卻標示為天恆邨。鐵巴K73, K76則標示為天恒。

  • @Porskun63
    @Porskun63 Рік тому +3

    只要不是文革出來的殘體字就是好字 每一個字體都有藝術和意思🎉

  • @xkevinxleex
    @xkevinxleex Рік тому +2

    平時睇開片一到vpn廣告都會飛,但由你呢把聲講我又覺得幾好聽咁聽晒

  • @naomionesega
    @naomionesega Рік тому +15

    着字同裏字自從現代嘅倉頡字庫有返之後我都堅持用返
    不過以前真係焗住用

    • @egaskrad
      @egaskrad Рік тому +1

      請教下,請問着字點打?T*A 或 C*A 都見唔到?

    • @gemiLin236
      @gemiLin236 Рік тому +4

      @@egaskrad 速成: 着>TU (按空白鍵6次的第3個)

    • @takfuchiu9075
      @takfuchiu9075 Рік тому +3

      倉頡碼:廿手月山

    • @egaskrad
      @egaskrad Рік тому +3

      @@gemiLin236 着:廿手月山
      感謝。

    • @egaskrad
      @egaskrad Рік тому +5

      @@gemiLin236 證明我都很久沒有寫這個字,日和目都沒弄清楚。

  • @李樂恆39471
    @李樂恆39471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比如 (我地 佢哋 唔係 咪咁啦。我係嚟自邊度嘅人。 我隘咩名) 以上的用字這些又叫做咩字呢?香港廣東話字?
    我係新加坡唐人。廣東話是我的親語 謝謝😁

  • @路人甲-d1s
    @路人甲-d1s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希望呢個話題可以做多幾集

  • @TheJerrysew
    @TheJerrysew Рік тому +1

    如果可以
    請搵一期做下x體字稱呼由來
    尤其係近代既
    講解一下點解會有:
    簡體、大陸簡體、馬來簡體、香港繁體、台灣正體....
    等名稱
    亦希望講一下篆書等名稱由來
    因現在很多人在爭辯那個是那個
    台灣如何如何,香港如何如何。
    如果做一期,會幾有趣

  • @kmng7622
    @kmng7622 Рік тому +12

    香港也有正體字和俗體字, 你用的亦係正體字(不完全等同本體字), 正體字三個字並非台灣獨有

    • @egaskrad
      @egaskrad Рік тому +1

      俗體字?你係指香港字庫果的?比用咁樣、乜野…

    • @陈光阳-c3f
      @陈光阳-c3f Рік тому

      臺灣

  • @sukuijul
    @sukuijul Рік тому +1

    其實異體字喺打到嘅,喺視乎你安裝嘅字體同輸入法,字體睇吓支持到邊一代unicode,若然喺純big5字體就會完全跟臺灣,支持HKSCS就可以支持香港字包括粗口,後期唔同版本嘅unicode已經增加越來越多異體字;輸入法就睇吓有冇對應異體字,因每個字唔理喺咪異體都有一個唔同嘅字碼,一般而言香港人常用較新版本嘅倉頡喺打到異體字同簡體字、日字、韓字、港字嘅

  • @janicechk
    @janicechk Рік тому +3

    雖然長,但好精彩,好好睇👍唔講唔知係異體字,有時以為商場D人唔識字亂來(雖然唔排除係咁😂)
    手機打筆劃可以出到「裏」「邨」「着」啊,而且我覺得同「裡」「村」「著」係唔同用法~
    btw VPN廣告切入點無違和,好正😂

  • @StuffLeaver
    @StuffLeaver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在 tw 學的是 裏 温 與有牛尾巴的告
    書寫與店招從不限是否異體,不怕他人不認得的話

  • @yuanyuan8535
    @yuanyuan8535 Рік тому +7

    10:42 台灣除了被日本影響,我們也很多會用台語來做招牌
    像"尚讚ㄟ食物" "逮丸XX""厚呷"
    意思是"最好的食物""台灣XX""好吃"
    異體字的使用的確是滿少的,基本上都是以電腦打得出來的字為主

  • @ckfok127
    @ckfok127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是70後的馬來西亞人, 80年代我在小學時,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引入減體字, 而馬來西亞的報紙很長一段時間還在用繁體, 而且我們這裡的書局, 到現在還是會直接進口大陸台灣香港的書籍, 所以大部份都讀懂減繁倆種字體, 我在這種環境下, 我對於異體字的認識不多, 都看得懂, 但是沒去研究哪一個才是對的. 這一期讓我受益良多.

  • @JNJN7686
    @JNJN7686 Рік тому +12

    我是新加坡人,谢谢视频讲解🙏
    希望香港能够继续保留原有文字书写👍

    • @风筝-k7b
      @风筝-k7b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何以中国?大家都不用中国字,大可以恢复一下大秦前各国文字,也不多,也就是几十种文字罢了,相争相伐吧,有一点是肯定的,以我大吴实力,图几轮香港不成问题

  • @lipminnie9158
    @lipminnie9158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裏字唔係唔想打,其實易打過裡字,有時記唔清係一點定兩點,只係裏字但好易㨂錯成裹字

  • @aluj4498
    @aluj4498 Рік тому +2

    很好的影片! 不過異寫字也不能說是文人為了"標奇立異",聽過一位書法先生講,當一段書法有重複的字,重複的字會採用不同寫法,是為了美感、不顯得呆板,我覺得都幾有道理。

  • @兩百斤扛麥郎
    @兩百斤扛麥郎 Рік тому +3

    很優質的頻道

  • @SeanLinTw
    @SeanLinTw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我小時候70年代以前看到鉛字印刷、手寫招牌,也常出現異體字。90年代後電腦打字讓異體字變得很少。其實中文電腦一開始,編碼是採用教育部頒布的常用字約5千字、加上次常用字約1萬字。
    裡面還是有少量的異體字、重複字,在民間大量使用後才慢慢發現這個編碼有少數的bug。事實上日常生活最常用到的字,會2千個中文字就很勵害了。

  • @LokCheungHK
    @LokCheungHK Рік тому +3

    冇記錯在 Mac 機(唔清楚 Windows,超過十年冇用)已經可以打倒「裏」同「着」字,但之前好似係要打個「重」定「難」先打倒(我用速成),我都一直堅持打「裏」同「着」;但宜家已經可以直接打「卜女」出倒「裏」字,聯想字仲有「裏便」😂

    • @atse227
      @atse227 Рік тому +1

      其實呢啲字係在後期新加嘅香港字庫至有嘅,Windows而家都一樣可以打到出嚟。 以前最初時,中文電腦字庫係源自台灣,佢地當時就係無包含到好多台灣唔常用但香港成日用嘅字,除咗"裏"同"着",仲有"邨"、"埗",就連鰂魚涌個"鰂"字,當時都打唔到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atse227 就算打到都唔係每隻字型出到
      當年要特登為香港市場推出香港版字型
      例如香港而家造路牌就係用全真字庫港人版裏面嘅全真黑體

    • @soloohk
      @soloohk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用linux,fcitx-rime輸入法,一直都係用拼音輸入,係粵語拼音裏,打zoek㑹出到著-着,leoi 裏-裡,傾向用返以前睇開既字,裏面,着衫。而書寫嘅話,遇到多筆畫既字,用簡體字㑹比較快方便,例如國-国,體-体。

  • @tinkinfok4257
    @tinkinfok4257 Рік тому +1

    仲有一個 你無講到 其實都好重要的 咭👈呢個字 我細個的時候有 吾知道點解E加好似無左甘

  • @imlidondon
    @imlidondon Рік тому +12

    台灣人here
    是覺得台灣有統一是好事 但使用異體字台灣也能接受
    甚至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 @平-o2n
      @平-o2n Рік тому +1

      其實電腦網路才真的是關鍵,就算統一也是要靠電腦網路去普及,以前那有可能去教育部網站查詢某個字怎麼寫?

  • @francesmeow2053
    @francesmeow2053 Місяць тому

    6:10 古代異體字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避諱」,例如避皇帝名諱是一定要的,乃至於有的人還避自家父祖名諱,所以有的字如果無其他合適同義字替代,就會以「缺筆」的方式來避諱

  • @blackhaukhk
    @blackhaukhk Рік тому +7

    原來是這樣!!!!!!
    難怪有些中文字我一直都打不到出來啦~~~~

  • @tomliu99
    @tomliu99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9:57 身為台灣的年輕人,的確是不怎麼使用異體字了,但仍然會在一些老書籍(大概距今二三十年的書籍)的印刷體中看到異體字,例如「為/爲」、「教/敎」、「裡/裏」、「黃/黄」、「什麼/甚麽」。
    這些異體字看是看得懂,但要手寫時還是寫正體字了。
    但有一個超特別的例外,那就是「臺/台」,「臺」是課本教的正體字,「台」則視為俗字,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還是「台」。

  • @canpek545
    @canpek545 Рік тому +4

    这个要点赞👍。
    从简体、繁体、正体之争可以看出太多东西了。香港异体字多还有一点是殖民时代中文不是宪制文字,官方规范少,大家自由发挥。
    大陆B站有人在做逐个简体字的历史,比如:简体“丛”是怎么来的等,从另一方面讲述汉字的演变,也是非常有趣。

    • @aczbdk
      @aczbdk Рік тому

      支持正體字,將正體字叫成“繁體字”都係攪殘體字個班豬亂攪出來,就是潑髒水污名化正體字

    • @benwong5948
      @benwong5948 Рік тому

      想有連結

  • @yikakalam4303
    @yikakalam4303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個`底`字做功課老師話底下寫一橫係錯,要改正寫一點,小學習字表話寫一點先係異體字,唔知考試寫邊個先啱。

  • @chungcf2006
    @chungcf2006 Рік тому +9

    Brian以前喺香港係咪北區人😂
    見你搵個「邨」字同個「峯」字嘅例子都係粉嶺嘅祥華邨同逸峯

  • @francesmeow2053
    @francesmeow2053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12:48 滙豐銀行選用「滙」字,據瞭解是有特別用意的
    水為財,水由外而入,代表錢財廣進

    • @shallow-knowledge
      @shallow-knowledge  Місяць тому

      按歷史推斷應該無關,相傳「滙豐」兩個字係清朝官員所題

    • @francesmeow2053
      @francesmeow2053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shallow-knowledge 那只是「題字」,名字取好了才會請名人題字
      「『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滙款豐裕』之意。」(維基百科)
      不過我前面所講的,並不是在維基上看到的,但出處已不記得

  • @hidesonsiu6480
    @hidesonsiu6480 Рік тому +21

    我自己有玩開書法,經常性都會係同一篇文章碑帖中,出現同一字的異體字。主要單純係為左美觀。
    係書法中好忌諱係同一板塊區間中出現令人睇落感覺死咕咕既重覆字。

    • @peterlui7979
      @peterlui7979 Рік тому +1

      很多時候是無可奈何,例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內有四個「之」字,哪有那麼多異體字?

    • @ALVIN-mv1he
      @ALVIN-mv1he Рік тому

      @@peterlui7979「之」本身的行書草書寫法不需要用到異體字就有很多樣好嘛?

    • @hidesonsiu6480
      @hidesonsiu6480 Рік тому

      @@peterlui7979 古人對之字的玩法已經是出神入化了。

    • @canpek545
      @canpek545 Рік тому

      @@hidesonsiu6480 王羲之表示 你是懂我的😁

    • @acmeep525
      @acmeep525 Рік тому

      書聖王羲之寫自己的的簽名「之」字,有很多不同的寫法。藝術超凡,但去銀行提款一定撞板。

  • @stonebreaker99
    @stonebreaker99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2:34 「村」指鄉村,「邨」用於屋邨,意思是不同的。

    • @retormli6333
      @retormli6333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先有邨字,《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后有村字,宋人注“村”为“邨”之俗体字,所以二者其实本是同一字,而后来用在不同语境中

  • @darkerhong6249
    @darkerhong6249 Рік тому +19

    香港異體字有部分已經同原字意義上有差異,我讀書果係教《裏》係用係實質嘅野到,而《裡》就係冇實質嘅野,如 心裡 內裡🤔

    • @fishgolden7729
      @fishgolden7729 Рік тому +2

      我係80年代學嘅,呢兩種寫法係一樣嘅意思,無分實定虛,都係指俾衣物包住,所以兩個字都係從「衣」,再加個聲音「里」。

    • @vcflai6184
      @vcflai6184 Рік тому +3

      兩個裏、裡係有分別嘅。大衣入面嗰層係襯「裡」,唔係襯「裏」,讀音都唔同

    • @kadenzzola8119
      @kadenzzola8119 Рік тому

      聖經上則是多用裏字,真有趣,以前念研究所,書寫時常會不經意出現一些聖經中才有的用法,結果常被教授問什麼意思

  • @社群指南
    @社群指南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2:08 字幕上嘅「漢」字係異體😂

  • @horacewonghy
    @horacewonghy Рік тому +9

    細個住觀塘 見到四圍都係呢啲字 都幾有feel
    不過好彩啲老師都唔會話呢啲字錯 係話唔同寫法啫 不過就話我寫字潦😂
    仲有以前好興用祗字
    好睇好多

  • @everxfxl_kch9281
    @everxfxl_kch9281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電腦可以打到,麪(十水一中尸)、着(廿手月山)、裏(卜田土女)

  • @ErnestL3944
    @ErnestL3944 Рік тому +4

    真是长知识,原来不止有繁体同简体,终于解答我多年来的疑问,点解繁体有不同的写法哈哈。。我是大马人,本身比较钟意繁体,这里的繁体字偶尔都有异体字。。。有这些多元化,真是有趣!

  • @cathywang5426
    @cathywang5426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謝謝分享。但是“首當其衝”這個詞語是否用錯?首當其衝應該指最先收到衝擊/蒙受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