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分享的好棒!我決定明天去買回家,感謝分享😊
謝謝你的留言支持
這集真的不是在配合時事嗎?故事中的部門,就是台灣勞動部,故事中的主管或長官就是謝宜容及同夥等人,而被主管勸改編的就是過去各種上訴、現在吳姓部屬的2封遺書、吳姓部屬的屍體被發現當下的「劇本」,只是故事中的跳樓在台灣這次的現實中是上吊,然後這一切的改編、避重就輕、謊言、模糊焦點、逃避刑事罪⋯都是「目的良善」,真虧他們敢說的出口 🤮「目的良善」這個概念現在諷刺極了!這集開頭提出問句的答案也很清楚了!所有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就是因為台灣政府有這樣官官相護、「目的良善」的部門帶頭,都已經出人命了,而且今天要不是發生在勞動部,要不是當中有人還有良心跟一絲正義感的偷錄音並將之公諸於世,而是在台灣其它千百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內部,過勞死、職場罷凌致死案⋯,只會一如既往的被輕輕抹去,這些事我看了真的是太生氣了!人神共憤,天理何在然後這件案子的家屬如果覺得難以承受、安慰自己說他的孩子只是出國去很遠的地方了,我真的不是為了要譴責受害者,但是如果連家屬自己都不硬起來、勇敢站出來奮戰到底,全家人的傾向都是躲著默默當“善良的好人”,那台灣就算還有少數見義勇為的人要怎麼幫他!?不要讓他的兒子這麼輕易的白白犧牲送命啊🤦🏻 我們到現在連吳姓亡者的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應該要公佈宣傳、讓大眾記得他我覺得在台灣或者華人文化中,很多人喜歡用「善良」來包裝「懦弱」,很多事情的姑息並不是善良,只是懦弱很多息事寧人的暫時表面穩定也不會通往長遠的安定與開闊,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只是讓毒瘤醞釀得更毒、以後爆發的更慘烈罷了
我讀完這本錄完音,回頭想想好像真的跟時事好貼近啊,都快搞不清楚哪個是故事哪個是現實了故事比現實更真實現實比故事更離奇
規矩終究是建立者的特權,成立的那一刻,便規定了某些人可以破壞,而有些人只能困守,玷污規矩的人,不僅是來自於下,而更多的是來自於上…
好真實的社會縮影
作為一個時常有話直說,但又常常感覺到別人只想聽他們想聽的話,而不是我怎麼想、我們認為的人這集好多說到心坎裡的點上。也確實,我也許是可以放下這種 100% 真誠的性格,就為了讓我在社會/人際上有一點點的立足點畢竟這個世界如果我要可以打遊戲、吃美食、看故事、與人交流,這勢必脫離不了社會 -,除非我直接現在開始去外面鑽木取火野外求生-只是交換出去了,我也要有個可以重新讓我把持信念地原點,讓我還是可以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吧XD就像橡皮筋拉久了也會疲乏失去彈性一樣啊如果我為了這個立足點而離開原點太久,那我只會離原本的自己越來越遠,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我喜歡真誠的去分享我的感受、喜悅,包含現在留言也是一樣也許不是很多人愛看,也許常常會聽到 打這麼多誰他X看得完.jpg也許我這麼想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讓覺得真他X的是個異類但無所謂吧,也許x「你說得都對」這句話好像除了拿來敷衍笨蛋以外,或許也能多幫我爭取一點立足的空間我可能也不用這麼排斥說自己的觀點不會被接受這種事情這也只是順著自己的需要而去做出妥協,不讓自己妥協到失去真正的自己就好當然這是對我這種給我金山銀山都比不上聽我說句話的,這樣的性格來說啦XD當然我不會說我有多完美啦我依然還是得繼續學習的,也會不斷反思再反思坦白說,我也不是個多了不起的人,甚至有點孩子氣但我改變,就不是為了要討好別人,或是要險得有多高大上還是怎麼樣這就只是「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想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這樣的理念了。謝謝這集的讀心書去書店有看到這本會手刀親自拜讀的!
謝謝你的留言分享。真誠是一種珍貴的特質,適度的妥協並不表示背離自己,而是為了能更自在地在這個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學會保留內心的原點,讓自己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不迷失,這是很重要的智慧。你用橡皮筋的比喻非常貼切--適度拉伸可以拓展可能性,但過度則可能失去彈性。
可是問題是 就算講出結構性的問題 那些既得利益者會想改變嗎? 講了有用嗎? 因為講真的 如果要改變深層結構性的問題 社會會經歷很可怕的震盪 大家沒事會想接受嗎? 有多少人就是意識到說了也沒用 漸漸失去所謂理想的呢 乾脆追尋人生的小確信 讓日子還能過下去 否則 如果真要看所謂的現實 那是真的會嚇死大家的
你提到很深刻的現實與矛盾,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感到無力的議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無力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長期面對看似無法改變的情況時,人們往往會選擇自保,把目光轉向自己能控制的小範圍,像是追尋小確幸,讓生活看起來不那麼沉重。這是合理的,也是人類心理的一種防禦機制。但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改變不一定要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發聲或行動可能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改變的開始。那些我們以為的「沒有用」,不見得是真的沒用,而是效果可能需要時間和積累才會顯現。 歷史上很多大的改變,都是一群人從「不相信會有用」到「因為堅持而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的過程。同時,追尋小確幸並不意味著妥協,它也可以是我們補充能量、穩定內心的一種方式。或許我們可以兩者兼顧--既保有對大環境的理想,也允許自己享受當下的小確幸,讓生活有更大的彈性。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分享的好棒!我決定明天去買回家,感謝分享😊
謝謝你的留言支持
這集真的不是在配合時事嗎?故事中的部門,就是台灣勞動部,故事中的主管或長官就是謝宜容及同夥等人,而被主管勸改編的就是過去各種上訴、現在吳姓部屬的2封遺書、吳姓部屬的屍體被發現當下的「劇本」,只是故事中的跳樓在台灣這次的現實中是上吊,然後這一切的改編、避重就輕、謊言、模糊焦點、逃避刑事罪⋯都是「目的良善」,真虧他們敢說的出口 🤮
「目的良善」這個概念現在諷刺極了!這集開頭提出問句的答案也很清楚了!所有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就是因為台灣政府有這樣官官相護、「目的良善」的部門帶頭,都已經出人命了,而且今天要不是發生在勞動部,要不是當中有人還有良心跟一絲正義感的偷錄音並將之公諸於世,而是在台灣其它千百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內部,過勞死、職場罷凌致死案⋯,只會一如既往的被輕輕抹去,這些事我看了真的是太生氣了!人神共憤,天理何在
然後這件案子的家屬如果覺得難以承受、安慰自己說他的孩子只是出國去很遠的地方了,我真的不是為了要譴責受害者,但是如果連家屬自己都不硬起來、勇敢站出來奮戰到底,全家人的傾向都是躲著默默當“善良的好人”,那台灣就算還有少數見義勇為的人要怎麼幫他!?不要讓他的兒子這麼輕易的白白犧牲送命啊🤦🏻 我們到現在連吳姓亡者的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應該要公佈宣傳、讓大眾記得他
我覺得在台灣或者華人文化中,很多人喜歡用「善良」來包裝「懦弱」,很多事情的姑息並不是善良,只是懦弱
很多息事寧人的暫時表面穩定也不會通往長遠的安定與開闊,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只是讓毒瘤醞釀得更毒、以後爆發的更慘烈罷了
我讀完這本錄完音,回頭想想好像真的跟時事好貼近啊,都快搞不清楚哪個是故事哪個是現實了
故事比現實更真實
現實比故事更離奇
規矩終究是建立者的特權,成立的那一刻,便規定了某些人可以破壞,而有些人只能困守,
玷污規矩的人,不僅是來自於下,而更多的是來自於上…
好真實的社會縮影
作為一個時常有話直說,但又常常感覺到別人只想聽他們想聽的話,而不是我怎麼想、我們認為的人
這集好多說到心坎裡的點上。
也確實,我也許是可以放下這種 100% 真誠的性格,就為了讓我在社會/人際上有一點點的立足點
畢竟這個世界如果我要可以打遊戲、吃美食、看故事、與人交流,這勢必脫離不了社會 -,除非我直接現在開始去外面鑽木取火野外求生-
只是交換出去了,我也要有個可以重新讓我把持信念地原點,讓我還是可以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吧XD
就像橡皮筋拉久了也會疲乏失去彈性一樣啊
如果我為了這個立足點而離開原點太久,那我只會離原本的自己越來越遠,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我喜歡真誠的去分享我的感受、喜悅,包含現在留言也是一樣
也許不是很多人愛看,也許常常會聽到 打這麼多誰他X看得完.jpg
也許我這麼想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讓覺得真他X的是個異類
但無所謂吧,也許x
「你說得都對」這句話好像除了拿來敷衍笨蛋以外,或許也能多幫我爭取一點立足的空間
我可能也不用這麼排斥說自己的觀點不會被接受這種事情
這也只是順著自己的需要而去做出妥協,不讓自己妥協到失去真正的自己就好
當然這是對我這種給我金山銀山都比不上聽我說句話的,這樣的性格來說啦XD
當然我不會說我有多完美啦
我依然還是得繼續學習的,也會不斷反思再反思
坦白說,我也不是個多了不起的人,甚至有點孩子氣
但我改變,就不是為了要討好別人,或是要險得有多高大上還是怎麼樣
這就只是「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想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這樣的理念了。
謝謝這集的讀心書去書店有看到這本會手刀親自拜讀的!
謝謝你的留言分享。
真誠是一種珍貴的特質,適度的妥協並不表示背離自己,而是為了能更自在地在這個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學會保留內心的原點,讓自己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不迷失,這是很重要的智慧。你用橡皮筋的比喻非常貼切--適度拉伸可以拓展可能性,但過度則可能失去彈性。
可是問題是 就算講出結構性的問題 那些既得利益者會想改變嗎? 講了有用嗎? 因為講真的 如果要改變深層結構性的問題 社會會經歷很可怕的震盪 大家沒事會想接受嗎? 有多少人就是意識到說了也沒用 漸漸失去所謂理想的呢
乾脆追尋人生的小確信 讓日子還能過下去 否則 如果真要看所謂的現實 那是真的會嚇死大家的
你提到很深刻的現實與矛盾,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感到無力的議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無力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長期面對看似無法改變的情況時,人們往往會選擇自保,把目光轉向自己能控制的小範圍,像是追尋小確幸,讓生活看起來不那麼沉重。這是合理的,也是人類心理的一種防禦機制。
但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改變不一定要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發聲或行動可能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改變的開始。那些我們以為的「沒有用」,不見得是真的沒用,而是效果可能需要時間和積累才會顯現。 歷史上很多大的改變,都是一群人從「不相信會有用」到「因為堅持而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的過程。
同時,追尋小確幸並不意味著妥協,它也可以是我們補充能量、穩定內心的一種方式。或許我們可以兩者兼顧--既保有對大環境的理想,也允許自己享受當下的小確幸,讓生活有更大的彈性。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