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破解】臺灣到處都是「巴洛克」?什麼是巴洛克建築?|日治建築|西洋建築|文化資產|歷史|凌宗魁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0 жов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163

  • @StauntonG
    @StauntonG Рік тому +3

    博主的作法繁瑣又囉嗦 聲音有點做作 四根雞腿能折騰出這麼多贅事 厲害!😂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4

      非常感謝您的稱讚!🥰
      敬請持續不吝關注與鞭策

    • @leo6687
      @leo6687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6

      眼中只有雞腿的人~看吃播就好!這裡人家談的是建築

    • @未來人2100
      @未來人2100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archtwjp 你超有禮貌的耶!!❤❤❤❤

    • @QQ-ue6wm
      @QQ-ue6wm 7 днів тому

      看來文化頻道也能釣出沒文明的人來也是一種進步🤭

  • @jianting1024
    @jianting1024 Рік тому +22

    好棒!這就是我喜歡的講建築的方式!語調清楚、圖面一目了然,又貼近生活!根本可以就當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教材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

      非常感謝您的肯定鼓勵!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71

    6:16 真的很感恩李乾朗老師拯救了如此有歷史意義的迪化街街屋🙏🙏🙏🙏

  • @coffeetea3974
    @coffeetea3974 Рік тому +67

    日治時期興起的街屋,是本土匠師位處兩種風格的十字路口上,再依據業主的要求形成的產物。
    兩種風格之一是「臺灣的擬洋風」。此風格經歷三變:西洋殖民者在東南亞為了適應殖民地風土為一變。閩粵商人在東南亞經商後帶回家鄉為二變,這在鼓浪嶼、金門有頗多例子。臺灣匠師從閩南吸收這種風格後回臺再形成三變。「擬洋風」一詞源於日本傳統匠師對西洋建築吸收後的表現,但由於文化傳遞的路徑不同,臺、日的擬洋風樣貌差異甚大。
    兩種風格之二是辰野金吾深受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影響而發展出的辰野式風格,由於在日治時期前半,辰野對臺灣建築的影響遠較其他人大,故也成為本土匠師吸收、學習的對象。
    其實以上這兩個路徑和巴洛克(或新巴洛克)都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只能說日治時期臺灣本土匠師在對多種文化的受容後,發展出自由、誇張、流動的立面語彙,恰好和巴洛克的風格類似。這裡就特別推薦凌宗魁老師寫的《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裡頭將臺灣街屋和比利時的近代建築相比較,看起來有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兩地(臺、比)同樣位處文化交錯的十字路口,類似的處境(但前來交錯的文化內涵並不一樣)形成一種類似的文化面容。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7

      非常感謝您的詳盡說明與推薦!

    • @coffeetea3974
      @coffeetea3974 Рік тому +11

      @@archtwjp 那本書真的寫得很好,觸及臺灣街屋及擬洋風建築一些本質性的問題。這種問題對建築迷來說,經常是可意會但難言傳的內容。

  • @黃宏毅-z7p
    @黃宏毅-z7p Рік тому +23

    土地銀行,日本時代建的馬雅式風格,線條簡潔莊重,也很好看。

  • @蔡侑廷-i1u
    @蔡侑廷-i1u Рік тому +52

    日治時期建築受到福澤諭吉脫亞入歐論的影響,大批仿歐式建築,不單就只有巴洛克式建築,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是新古典主義建築

    • @juiyun1
      @juiyun1 Рік тому +3

      一直覺得日式官廳是一種新古典主義風格。

    • @JonahTsai
      @JonahTsai Рік тому +3

      Yep. That’s Neo Classics, imitation anyway, absolutely not Baroque! To see if it’s Baroque, just look up. If the ceiling is not painted, it’s not Baroque! Those folks won’t leave a corner “blank.” I mean, for goodness’s sake, the timeline is even wrong. Baroque period is around 1750. Taiwan’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s around 1850 and on.

  • @liebfraumilch3518
    @liebfraumilch3518 Рік тому +42

    哈哈哈哈~謝謝介紹,真的聽到亂拼亂湊的,真的很想“巴落去”!

  • @RJ-rm9in
    @RJ-rm9in Рік тому +16

    觀賞您的頻道,如同上課般收獲滿滿。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

      非常感謝您的鼓勵

  • @user-ys2pg2ih8r
    @user-ys2pg2ih8r Рік тому +18

    謝謝解析,巴洛克建築的內部應該也是超乎想像,但現在都只停留在外觀。

  • @范國萍
    @范國萍 Рік тому +25

    日據時期的建築物,到現在還能搬上檯面正常使用,光這點就值得探討

    • @易生-i6k
      @易生-i6k Рік тому

      其實主要還是政府花了大錢在維護,否則也是一樣會破敗⋯

    • @范國萍
      @范國萍 Рік тому +5

      @@易生-i6k
      以前的台中火車站跟現在新竹火車站的建築都是日據時期留下的,不是一直正常使用,主結構幾乎沒改變還能用到現在,應該是實物實料不偷工減料吧!

  • @coffeetea3974
    @coffeetea3974 Рік тому +36

    巴洛克式建築的典型,原本應該像羅馬的四泉聖嘉祿堂那樣,具有彎曲的立面。但其實巴洛克本身不是那麼單純的,像是路易十四時流行的建築風格被稱為「法式巴洛克」,這反映在凡爾賽宮上。嚴格來說,凡爾賽宮方正剛直的立面,以及對稱的強調,根本不是巴洛克的本意,反而比較接近古典風格。但是它那金碧輝煌且誇張的裝飾,也不是古典風格的語彙。十七世紀的法國藝術(繪畫、建築、音樂)與其套用巴洛克之名,我更贊同「路易十四風格」或「太陽王時期風格」這樣的稱呼。
    臺灣建築最常和巴洛克扯上關係的是老街街屋。這是因為這些磚造街屋的三角楣、山牆、女兒牆往往有極為細密的裝飾。「裝飾」在西方藝術的脈絡上,和「古典」有對立的語彙關係。所以這些街屋就和「巴洛克」牽上了線。這樣說來,臺灣建築最有巴洛克味道的,當屬聯華食品。除了街屋慣有的細密裝飾外,它的立面是弧面的。

  • @南郭羽羊
    @南郭羽羊 Рік тому +23

    聽凌老師的介紹,確實台灣對巴洛克建築的了解,恐怕難以跳脫不知為何而模仿的窠臼,就我家鄉高雄鳳山來說,我昔日所就讀的鳳西國小,印象中鄰近鳳山溪畔就有一整排模仿巴洛克樣式的建築,甚至還有模仿昔日鐘塔圓頂的樣式。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3

      請問是當地富商流傳下來的嗎?現在還在不在?

    • @南郭羽羊
      @南郭羽羊 Рік тому +5

      @@sdarkao9297 應該不是,因為那些是作為民宅使用的現代建築,當然還在。

    • @JJLee-mj1pp
      @JJLee-mj1pp Рік тому +2

      哇,我來找找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2

      @@JJLee-mj1pp 要拍影片喔!一小段也好👍

  • @pzmanyang
    @pzmanyang Рік тому +8

    這邊分享一下我這邊聽到巴洛克的形容由來好了,在高國中階段歷史課的課堂上還有想考設計學系的補習班對於我這種南部小孩(麻豆新營台南新化等)對於有這些裝飾的建築物,那些老師都以巴洛克風格風格稱呼,甚至在介紹藝術風格那些羅馬/巴洛克/洛可可可能就隨口說說新華老街那個就巴洛克風格的這樣被灌輸這樣的資訊(當然也可能是增加課堂上一些記憶點的教學法)然後就因為補教業的傳播就.....

  • @tufotostudio
    @tufotostudio Рік тому +3

    我前天台北賓館開放才去參觀,今天就推您的channel, 谷歌真厲害!
    #覺得很神奇

  • @anmin2600
    @anmin2600 Рік тому +6

    謝謝您的分享,非常喜歡。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

      非常感謝您的支持鼓勵!

  • @sillyduck1
    @sillyduck1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謝謝分享,長知識,原來應該是「類巴洛克」!

  • @ycjack4168
    @ycjack4168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很精彩的一集

  • @Yiranzide
    @Yiranzide Рік тому +11

    謝謝凌老師從建築學的觀點來為我們剖析解迷,展示的影像與講話內容相符,很是難得,說話流暢,也沒有多餘的呵呃語尾詞,更沒像許多中天名咀那樣毫無必要地加上西化的冠詞「一個」,聽得順耳,馬上訂閱了。

  • @yi8188
    @yi8188 Рік тому +2

    長知識了!謝謝凌老師。

  • @catpaw7781
    @catpaw7781 Рік тому +3

    可不可以製作一個影片解釋巴洛克與洛可可的不同 非常感謝

  • @Mr-Chim
    @Mr-Chim Рік тому +7

    超愛這種破解迷思,富含知識涵養型的節目。
    這也是我支持某人當總統的原因所在 :)

  • @foollonggone4727
    @foollonggone4727 Рік тому +4

    謝謝你

  •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Рік тому +2

    謝謝謝

  • @yindu_Weige8888
    @yindu_Weige8888 Рік тому +4

    *好棒啊,那么多漂亮的建筑。*

  • @張文-o9m
    @張文-o9m Рік тому +7

    敲碗金門洋樓建築~~陳景蘭 許允選都喜歡😍😍😍

  • @mylee9957
    @mylee9957 Рік тому +5

    想到現在建商蓋的新大樓要用五十年以上,就替50年後的街景感到可怕😆😆

    • @juiyun1
      @juiyun1 Рік тому +5

      遠雄造鎮之粗製濫造豪華歐風,令人逃之不及。

  • @a45806722
    @a45806722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想請教凌宗魁老師,在許多的資料、報導與文獻中,常常說明迪化街為清代、日本時代之建築。想請教於迪化街一段,如何區分何者是清代建築、何者是日本時代建築,像是就曾有報導撰寫迪化街二段有一條清代老街,但爬了很多文獻,大多關於迪化街一段的建築區分就較快帶過,請教老師了,謝謝您!

    • @archtwjp
      @archtwjp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您好
      其實街屋的生命史時常是延續的
      長時間發展的老街
      時常會有後面是清代、沿街第一進是日本時代的組合
      如果要在同一條街屋區分不同時期的建設
      有一個粗淺的判別方式
      那就是有西洋建築「立面」概念的大多是日本時代市區改正後新建的
      而以屋簷直接面對街道的
      則是延續自清代的東亞傳統街屋表情
      前後差異顯著的案例
      可以參考鹿港五福大街的變遷
      ua-cam.com/video/0AA_OWFJoi0/v-deo.html

    • @a45806722
      @a45806722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非常謝謝老師的回覆跟解答!受益良多。若沒記錯,之前曾聽父親與一些長輩說,新竹東門有些街屋到了現在,因前後都為巷子,在較繁華的地方,還能前後做生意,不知道這是否正確,若老師有空再請教老師,已受益良多,非常感恩😊謝謝🙏

    • @a45806722
      @a4580672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凌宗魁老師您好,晚安,謝謝您每一次大方的教導與分享,小弟很幸運的,將寫了八年關於臺北的書籍出版,其中許多是受到老師的啟發、教導,才能更完整的拼湊出這座城市的美麗,更幸運的能將分享會辦在大稻埕迪化街,再次謝謝您的指教,謝謝您!

    • @archtwjp
      @archtwjp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非常恭喜您出版大作!

    • @a45806722
      @a4580672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謝謝老師!😊😊

  • @俊源蔡
    @俊源蔡 Рік тому +11

    為什麼日治時期的日本建築師那麼強,可以設計這麼漂亮的歐式建築物?

    • @Jordan-nn5vw
      @Jordan-nn5vw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因為人家學到精髓 而不是錶塗匠😢

  • @twgorillaman
    @twgorillaman Рік тому +1

    未看先讚

  • @jiangmax249
    @jiangmax249 Рік тому +8

    台灣的巴洛克~
    只能稱為式樣建築吧!
    看很多自稱巴洛克豪宅......
    就是從中國大陸進口一些
    不入流的雕塑品 拼湊而成的!!!
    所有的建築都是有所謂的語法構成的~
    每次經過仁愛路帝寶 看到那個大門 我都想笑!!!

  • @joannepabby8969
    @joannepabby8969 Рік тому +3

    Thanks!

  • @郭鴻堅
    @郭鴻堅 Рік тому +6

    我是斗六人,多次看到太平老街出現在影集、圖示中。我曾思索如何保留天際線?活化老街(它的縱深很短)?你的看法呢?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3

      有人在使用
      就是活的老街

    • @郭鴻堅
      @郭鴻堅 Рік тому +1

      @@archtwjp 我的問題是在保護文資的前提下, 如何讓生活在裡面的人舒適些。甘州街李宅的翻案成功,另類保存了文資,是個成功的案例。不知規劃師的看法如何?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5

      甘州街李宅的確達成現代化的舒適條件
      但從保存角度而言留下的太少
      僅止門窗與家具
      本體構造完全拆除新建
      其實已經是重建新樓了
      臺灣街屋的類型大多以承重磚牆搭配木桁屋架
      對於融入新設備的構造強度需求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大稻埕就還有許多保留原本構造並加入現代化設備的妥善活化
      如保安捌肆、郭怡美書店、聯藝埕等
      老街空間硬體是否可以算是活躍的「活著」
      終究還是會被評估經濟活動力乃至以此為基礎的改良預算有多少

    • @gt82025
      @gt82025 Рік тому

      @@郭鴻堅
      每個世代的居住者也許對建築的訴求有所不同
      但舒適性肯定是被考量進去的
      今日不再舒適
      多為業主沒有妥善的維持與修復造成
      一來也是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習慣與素養
      導致需要大破大立 藉由利潤的極大化降低成本
      但其實現在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那棟建築是文資了吧...

  • @夏偉尊-n3x
    @夏偉尊-n3x Рік тому +3

    先生,上海外灘建築群算不算巴洛克建築?亦或是新巴洛克,仿巴洛克建築。謝謝!😅

    • @coffeetea3974
      @coffeetea3974 Рік тому +6

      上海外灘建築皆屬於近代建築,立面比較簡潔的,稱為折衷主義,有些有「Art Deco」風格。立面套用歷史樣式的,因當初設計對西洋傳統風格的任意混用,我覺得可以統稱維多利亞風格。這個名稱是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因建築技術較為成熟,建築師普遍認為可以依照建築本身的用途,援引某種歷史風格,或者是混用兩種以上的歷史風格來設計。
      維多利亞風格在二十世紀初時帶有貶義。藝術史學家宮布利希認為這讓建築藝術風格格式化,阻礙創新。這在二十世紀初認為創新就是好的風潮,被認為保守、懶惰。但1920年代,東亞的現代主義連剛萌芽還不算,所以不太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

    • @夏偉尊-n3x
      @夏偉尊-n3x Рік тому +3

      @@coffeetea3974 謝謝先生的指教,期待先生講些唐式建築;日本關西地區早期仿唐建築和之後唐風和魂建築之間的差異,感謝。

  • @robertcheng6420
    @robertcheng6420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請教一下,當前建商蓋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那些裝飾物使用的材質可否講解一下(石材雕刻/水泥鑄模/玻璃纖維)?台北市衡陽路51號世紀羅浮建案,其大樓外牆巴洛克式風格的裝飾物,好像是中空的玻璃纖維製成,我好奇台南上耀建設(湖美帝堡)也用很多巴洛克隔的裝飾物,應該不是用石材雕刻,我猜可能是用玻璃纖維製成,這些用玻璃纖維製成的裝飾物,感覺都不耐用,可否分析一下。

    • @archtwjp
      @archtwjp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您的觀察非常細膩專業,其實括號中的列舉已把三種雕飾的材質與工法發展階段都描述了。最初成本最高的做法是直接雕琢石材,但材料取得不易,重量也讓固定困難,大多是運用在疊砌構造材料本身上雕琢,如淡水英國領事館的磚雕,當代的案例幾乎不會看到。
      日本時代的西洋風格裝飾做法,大多先以陶土製胚,用石膏、石粉製外模再翻製成水泥成品,內部則會以鐵絲做為骨架增添構造強度,最後修飾打磨拆除外膜後的膜間凸起的陶範線,有些還會再外覆洗石子,稱為「開模印花」;也有泥水匠師在現場以鏝刀在灰泥未乾時雕飾出花紋圖樣的做法,就會是凸出比較淺的浮雕效果,可看到直接將灰泥抹在紅磚牆上的案例,如臺中瑾園的山牆。
      當代營造廠的仿古典風格作品,則多用玻璃纖維做為本體,外面再加上各種仿石材質感的立體噴漆,倒不會不耐用,修補成本也低,除了所謂「豪宅」建案,甚至許多仿古意象的老街屋修復也都已在運用,對構造本體的承重負擔也輕,臺中那棟吊臂砸死捷運上好老師的建案,好幾隻看似笨重的大金鳥也可以掛在牆上,至今尚未被地震搖下來。

  • @Tube-bh5ud
    @Tube-bh5ud Рік тому +1

    2:46那個男的背肌也畫太好了
    當時一定有真人範本吧
    誰會這麼刻意鍛鍊背肌呢?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以背部負重的人

    • @Tube-bh5ud
      @Tube-bh5ud Рік тому

      @@archtwjp 划船、拉繩子、搬家搬床鋪等
      有次幫鄰居搬雙人床才知道那個拉力背會酸好幾天

  • @宋基祥-u6u
    @宋基祥-u6u Рік тому +1

    山牆是何? 能相已洛克介紹 製作一集 謝謝您好期待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

      山牆可以說是建築的臉
      是面對觀賞者第一線的表情呈現載體
      facebook.com/photo/?fbid=10158414390763618

    • @宋基祥-u6u
      @宋基祥-u6u Рік тому

      @@archtwjp 謝謝大師您的解說 及回答

  • @ubianca3799
    @ubianca3799 Рік тому +1

    請問,象徵豪貴的右派與自由平等的現代主義,彼此對立又相互吸收長處後,具象化為利用不同的建材與技術,佐以資本主義情調的日治台式浪漫建築,是否可以歸類為Art Deco ?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理念和價值觀固然是生成各種主義的風格基礎
      但在分類歸納時仍然會以空間物質的實體成果定義及命名
      Art Deco有其顯著的辨識特徵
      若針對特定案例分析會更精確🙂

    • @ubianca3799
      @ubianca3799 Рік тому +2

      @@archtwjp 被您一語點醒了,討論串中大家各有不同的風格歸類,一時讓我糾結在風格屬性。台灣殖民時期的每座建築,背後有政權的意志、時代的主流之爭、東方對西方的模仿、管理者的理想、金主的目的,設計者的取向,權力的角力,預算的限制、建材與技術的嘗試、施工的困境、民情風俗的融合,像是多種元素的接力共同完成品,建築有了它自已獨立的靈性,已掙脫人類的意圖了;所以即使粗暴,回到建築的語彙,還是依個案「用其顯著的辨識特徵去判斷」,雖然乍看偏狹過於形式,但反而客觀地不去侵犯設計者,把時代與設計者分開來討論,讓觀賞者自已去對照,讓時代、設計者、觀賞者各自獨立,互相交會。形而上的精神,不該冒然為前人做判斷,留給靈性自已為自已說明。感謝!

  • @a0925351368
    @a0925351368 23 дні тому +1

  • @RGBCR
    @RGBCR Рік тому +7

    6:52 幾乎全由直線構成的建築冠以巴洛克之名 , 理解不了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5

      沒錯
      雖然語源來自曲線空間
      但建造成本太高
      也不是日常生活便利使用的空間
      到後來有一點點曲線裝飾的也會被拿來用套用這個名詞
      其實名詞已經背離原意長出自己的生命

  • @WLSOONG
    @WLSOONG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仿巴洛克」,很含混但不會錯的說法。台灣的仿洋式建築,譬如叫做「洋樓」的日治時代建築,當然都是仿東洋。但談到「中國福建的金門」,有趣的地理,那時確實不屬於東洋影響的範圍,值得說明它仿自何方?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5

    金門島與海南島還有福建廣東一帶沿海城市也有不少這樣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 @sg0235
      @sg0235 Рік тому +4

      金門很多類似這種建築的脈絡源自於其祖先到南洋經商有成之後 為了光耀門楣與一種彰顯自己財力方式 建造許多洋樓當中許多華麗裝飾與建材 是去金門值得一遊的景點 散落在各村落

  • @rui2271
    @rui2271 Рік тому +3

    7:25的建筑在闽南一带很多欸,叫番仔楼?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3


      就是民間匠師擬仿的洋樓

    • @rui2271
      @rui2271 Рік тому +1

      @@archtwjp 那我们那里有很多哈哈哈

    • @rui2271
      @rui2271 Рік тому +1

      @@BINGORUM 可能和福建的叫法有所出入吧,不过能听懂

  • @SeanLiamCWolf
    @SeanLiamCWolf Рік тому +2

    咦~ 好奇一問~ 台南長榮中學的建物屬於什麼樣的建築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2

      如果是古蹟舊講堂的部分
      可以歸類為受文藝復興風格影響的歷史主義樣式
      facebook.com/photo/?fbid=103157715941272

    • @SeanLiamCWolf
      @SeanLiamCWolf Рік тому

      @@archtwjp 感謝教學

  • @林居翰
    @林居翰 Рік тому +1

    台中金x豹 包羅客 風格

  • @Kenononthesky
    @Kenononthesky Рік тому +2

    仿古典歷史巴洛克風格

  • @KxApril7
    @KxApril7 Рік тому +3

    可以稱為「學院派」建築嗎?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6

      所謂學院派是指波旁復辟時期的巴黎美術學院
      那時已經十九世紀了
      晚於十七世紀就達到發展鼎盛的巴洛克
      雖然包括巴洛克在內所有歷史經典都是學院內的教材
      並且會生產出如最具代表性的巴黎歌劇院等作品
      但不能直接畫上等號
      學院派的巴洛克比較符合影片中談到的新巴洛克定義

  • @erichunglupohunglupo2772
    @erichunglupohunglupo2772 Рік тому +78

    不管怎樣,這些建物都比台灣現代建築師設計的建物好多了

    • @6489x
      @6489x Рік тому +14

      台灣現在是走鐵皮風格風。🤣

    • @TCSu
      @TCSu Рік тому +2

      華國美學天下第一

    • @jaylaq.6405
      @jaylaq.6405 Рік тому +7

      我覺得現代建築不好看有部分原因
      1.人文教育:日本走以後台灣一直都沒有很重視美術、體育這方面的教育,社會上也沒很多的就業渠道給這些人才,環環相扣人民普遍美感就不高!出錢的人也會影響設計風格建築師也只能拿錢辦事,就算有那想法業主不同意怎麼辦😅
      2.地理環境:台灣就是地震頻繁又很潮濕的國家,很多國外研發新的建材、技術台灣通通不適用,國內也沒多少因地制宜研發的企業,所以很多好看、快速、能降低成本的東西與我們無緣😢
      3.政治法規:也因為以上兩點手握權利資源的人設置了很多建築規範,是為安全也是為了多賺點錢,建築師只能在這規範內設計,丫…再有想法的建築師能怎麼設計勒?!而且有些建築師也不是學美術的是只學工程的…也會沒美感😅

    • @6489x
      @6489x Рік тому

      @@jaylaq.6405 能遮風避雨就偷笑了,別想太多。🤣

    • @jaylaq.6405
      @jaylaq.6405 Рік тому +6

      @@6489x 只在乎遮風避雨就沒設計的事了,就不需抱怨設計沒以前日本好!
      要在意設計我自己觀察的就是這些因素環環相扣造成!

  • @TheCasio46
    @TheCasio46 Рік тому +1

    其實就是浮誇風格然後用一個聽起來高大尚的外來語包裝。

  • @TozoKoyasu
    @TozoKoyasu Рік тому +3

    馬上有旋律出現在腦中:沒有光的世界巴洛克 變成動人的那美妙聲音 黑暗陷阱中的秘密聲音 沉睡搖籃中一直到永遠不醒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1

      看慢慢的沉睡中甦醒 內心深處隱藏的漆黑影子 燃燒鮮紅色玫瑰照亮你 喝下珍珠 給我力量

  • @tanisz1001
    @tanisz1001 Рік тому +1

    說風格應該沒問題吧? 就像說日式風格 也不會有人認為是真的從日本來的吧?

  • @hero302171
    @hero302171 Рік тому +1

    想去看巴洛克就到嘉義佐登妮絲

  • @JennyHuangJennifer
    @JennyHuangJennifer Рік тому +2

    哇!長智慧了。
    真想把昨日無知的自己叭落去....

  • @添樂紀
    @添樂紀 Рік тому

    台灣,宗教,教堂,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圖,大腦美術,畫畫,合作,美工設計,設計圖6個月,10個人建築設計,年輕人男女

  • @woodidi
    @woodidi Рік тому +2

    是不是稱之為“歷史主義建築”更貼切?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沒錯
      只是對大多數民眾而言
      聽到「某某主義」思考就會卡住

  • @WShanHao
    @WShanHao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台灣現在流行鐵皮克建築

  • @DAYBREAKS2
    @DAYBREAKS2 Рік тому +1

    我知道巴洛克華克

  • @liebfraumilch3518
    @liebfraumilch3518 Рік тому +6

    最近ITV正在播出Spice Trial Adventure, 訪問印尼Banda. 才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獨裁統治情況,與建築物,長達三百年,種族屠殺與剝削歷史血淚斑斑。荷蘭在台灣歷史不久,影響沒有很大,所以台灣對荷蘭,沒有什麼負面印象。

    • @sabinakoeh
      @sabinakoeh Рік тому +1

      《熱蘭遮城日誌》記錄不少VOC(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黑歷史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荷蘭人原來如此殘暴!!!
      不曉得印尼有沒有所謂的轉型正義活動...?

    • @risingsun983
      @risingsun983 Рік тому +2

      @@sdarkao9297
      荷蘭國王近日,有針對荷蘭在殖民歷史上,所實行的奴隸制度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正式道歉⋯⋯

    • @九五智尊
      @九五智尊 Рік тому

      荷蘭在郭懷一事件時屠殺了全臺四分之一的漢人,但年代久遠對現代人起不了共鳴,自然沒什麼對荷蘭的負面印象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九五智尊現在教科書也沒提到?!

  • @CzScholar
    @CzScholar Рік тому +4

    台中烏日的聚奎居

  • @q120144178
    @q120144178 Рік тому +6

    那什麼又是哥德式建築 🤣🤣

    • @sdarkao9297
      @sdarkao9297 Рік тому +2

      中山南路的濟南教會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4

      也是一個時常可見被誤用指涉的風格名詞
      有機會來介紹
      facebook.com/photo/?fbid=10151203257943618

    • @占元-z5r
      @占元-z5r Рік тому +4

      哥德式最大的特徵就是高高的尖塔,很多著名的古教堂都是
      😊😊

    • @lucamonde5764
      @lucamonde5764 Рік тому +1

      ​@@占元-z5r高高尖塔算是哥德後期的風格,哥德前期(又稱仿羅馬風格)是看不太到尖塔的。

    • @占元-z5r
      @占元-z5r Рік тому

      @@lucamonde5764
      謝謝指教; 剛才查了谷歌,哥德式的特徵是:尖拱、飛扶壁、玫瑰花窗、彩色玻璃、最後才是尖塔
      🙂🙂

  • @vincent31407
    @vincent31407 Рік тому

    開頭有點驚悚

  • @choujoel8537
    @choujoel8537 Рік тому +2

    台灣建築師就是會胡扯 !從不精確地去定義歷史建築,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做學問的功底太浮誇,不下真功夫去做學問,

  • @Amos-Shang
    @Amos-Shang Рік тому +1

    為什麼台灣一大堆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
    說穿了
    就是對自身文化沒有自信心
    總是對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早期的台灣人如此
    日本人也是一樣!
    當時西風東漸 超英趕美的思維
    需要洋人的東西來彌補東方民族的自卑感

    • @archtwjp
      @archtwjp  Рік тому +3

      自卑或許有
      但是單一的個體人類心智甚且複雜
      何況是足以策動國族群眾的集體行為
      動力必然更為迫切且強大
      更關鍵的是致力透過現代化續存國家政權主體的焦慮
      當時對亞洲國家而言
      現代化就等於西化
      而其實時至今日也仍然是

    • @路過的-h9u
      @路過的-h9u Рік тому +2

      不,我覺得它能廣泛流傳就絕對不只是焦慮自卑而已。是因為它戳中好大一部分人類的審美點。不然流傳的怎麼不是仰望星空派(?

  • @alicemimi
    @alicemimi Рік тому +4

    中國福建的金門?????

  • @斯蒙
    @斯蒙 Рік тому +4

    台灣人的美學或藝術涵養真的低到爆炸⋯⋯誤植挪用一堆

  • @lionred1350
    @lionred1350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華國美學令人吐沫

  • @sediqbale
    @sediqbale Рік тому +5

    你的中國福建的金門不是我的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

  • @liebfraumilch3518
    @liebfraumilch3518 Рік тому +6

    台灣都是20世紀以後才建築的,所以根本不算是“巴洛克”,只是模仿而已!若還在清帝國封建時期,哪來什麼“巴洛克”!

    • @VeryFunnyHere
      @VeryFunnyHere Рік тому +1

      @@嫻泓林 你就是典型的連影片都不看就在亂扯的假聰明

  • @Pikapikajaja
    @Pikapikajaja Рік тому

    中國福建的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