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金剛經》這4句話,命裏會有大福報,分享出去必定功德無量!【曉書說】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7 вер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760

  • @江炩鵑
    @江炩鵑 3 роки тому +34

    金剛經 不是看破一切(相) 而是 不執著 一切(相) !! 也非 (無心可得) 而是
    (有心放下) ! 無明+煩惱 不必照破 而是 看清楚 不被迷惑 用智慧覺照
    不如 用心思考 罪過錯 而心生懺悔與感恩 !!

  • @gineong
    @gineong 2 роки тому +12

    ✨🙏🏻✨🙏🏻✨🙏🏻✨💖💖💖
    我也是收益于金刚经的幸运者之一。几年前在懵懂无知的机缘巧合下开始读诵了金刚经,没求什么,就是Blur Blur 的相信不会有错…就在几个月的时间,我多年严重的偏头痛,生完孩子的背脊椎酸痛(相当严重)通通竟然不药而愈。相信佛法,诚信佛力(虽然我不是很诚心那类)业障肯定能消很快。到现在我还是感恩心持续念金刚经。
    共勉之,一起加油✨🙏🏻✨🌷🍃

  • @misacochao5727
    @misacochao5727 3 роки тому +10

    萬分感恩有福報看到此部影片!!!
    每個人生階段都應該反覆回來觀看才是
    人往往健忘⋯⋯這部影片功德無量
    讓人發人生省開悟頓悟~

  • @shawn0244
    @shawn0244 3 роки тому +2

    終於看到有人跟我想法一樣 很欣慰
    我相信神佛 但從來都不會特地的一直去求神問佛
    因為我認為你一直有所求 這已經就是有問題了
    代表慾望越多 想求得越多
    而且還希望靠著神佛的力量去輕鬆達成內心俗世的慾望
    這本身沒有對錯
    但我相信事情都是有代價的
    你求得的同時 也是用你別的東西去交換來的
    所謂的靈驗 也只是本來就是你的 或是先貸款給你
    以後還是要還得 這是宇宙法則 很公平
    只能說這些 觀念 真的要去讀過金剛經這樣的大乘經典後
    才會知道 世人所崇拜迷信的雕像 根本就真的就是文中說的邪道
    這些只能算是小乘 著於相 會有我執 但這種信仰本質上也沒有說不好
    只是人就無法在悟道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著實可惜
    還有悟道在紅塵歷練 我也是都這樣想
    出家去世外桃源或偏遠寺廟的人
    不能說不好 雖然這樣做能夠避免誘惑跟干擾
    雖能輕易達到平靜的狀態
    但很多事情的明白開悟都是要經歷過痛苦磨難之後才會頓悟
    才能體驗到人性與自我的渺小
    最難的修行是在紅塵的誘惑下 你還能以平靜的狀態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思維
    那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開悟

  • @臥千秋絕無痕
    @臥千秋絕無痕 3 роки тому +11

    人與神佛的正確關係,真正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人只需安份老實的作為,真誠老實安份的作為,其他就順其自然就好。
    如果人人都可以如此簡單自然一切水到渠成。

  • @leoufengygmshiau
    @leoufengygmshiau 3 роки тому +5

    隨喜讚嘆~隨喜讚嘆~隨喜讚嘆~南無阿彌陀佛。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海焰-f6l
    @海焰-f6l 2 роки тому +2

    隨喜讚嘆🙏節錄出金剛經核心功德無量🙏🙏🙏願一拈花眾生微笑~紅塵俗世修行路步步感恩步步修養步步如履。

  • @吳語-n5h
    @吳語-n5h 3 роки тому +10

    阿彌陀佛🙏感恩吉祥

  • @歐陽만만하니
    @歐陽만만하니 3 роки тому +6

    共勉 阿彌陀佛

  • @jkan8783
    @jkan8783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多謝解说,阿彌陀佛!

  • @zecongyap7476
    @zecongyap7476 3 роки тому +4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

  • @Aquamarine335
    @Aquamarine335 3 роки тому +4

    謝謝!功德無量!

  • @trandaliyo7684
    @trandaliyo7684 3 роки тому +12

    善哉,善哉,大地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

    • @給給二世
      @給給二世 3 роки тому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 @chiyathon526
    @chiyathon526 Рік тому +1

    聽完後,我心裡哭了,謝分享🙏阿彌陀佛🙏

  • @owen5842
    @owen5842 3 роки тому +14

    真神無表相, 不要迷信、
    不努力只求神是荒唐的、
    要徹底看穿真相、人心及人性、
    自覺入世修行才能成道。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一句佛號概括事理」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實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想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槃、有分識、窮生死蕴、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 @李沛漩-p8h
    @李沛漩-p8h Рік тому +3

    萬法唯心造🙏🙏🙏

  • @yhken2
    @yhken2 3 роки тому +8

    感謝

  • @kellywang4785
    @kellywang4785 3 роки тому +4

    Nice teaching, thank you 🤗🌺⚘🌱

  • @3tht148
    @3tht148 3 роки тому +19

    👍。。👏。。😊。。一切有為法、、萬般為心造。。

  • @周翠屏-v8e
    @周翠屏-v8e 3 роки тому +2

    感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阿弥陀佛!🙏🙏🙏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槃、有分識、窮生死蕴、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 @9_19Ming
    @9_19Ming 3 роки тому +14

    金剛經 真美妙,阿彌陀佛

  • @happyhong1078
    @happyhong1078 3 роки тому +5

    感恩分享

  • @CA-xv3hd
    @CA-xv3hd 3 роки тому +21

    非常同意及喜歡這個金剛經說法! 這個道理和我所想的是一樣的. 正說出我心裏的話,這是我第一次聽金剛經我要多點了解金剛經,謝謝

    • @梁瑞珠-f6o
      @梁瑞珠-f6o 3 роки тому

      她解說的不太正確,似是而非之處甚多,若有心學習金剛經,請再求正解。

    • @olivawong336
      @olivawong336 3 роки тому

      @@梁瑞珠-f6o化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梁瑞珠-f6o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olivawong336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chenxo8946
    @chenxo8946 3 роки тому +4

    人身難得, 修自己的心 給眾生的愛 依法不依人 隨緣而行方便 。 愛滿世間

    • @sdla690
      @sdla690 3 роки тому +1

      不是説無法嗎?那麼就沒法可依嗎?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tonyfree888
    @tonyfree888 3 роки тому +5

    講的很好😄👍🙏

  • @afen1298
    @afen1298 3 роки тому +3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也是重要!

    • @F-0908
      @F-0908 3 роки тому +3

      無所住就是空,空就是悟,悟就是心。生其心就是不受左右思想声色干擾的悟心。那什麼是真道?就是信獨一真神天父是宇宙世界創造主及信神的兒子是首造的他的名約書亞,是神的羔羊救世主,你信不信啊?

    • @F-0908
      @F-0908 3 роки тому

      @@tcmj9342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念生淨信者
      佛法非非法不可說...所以凡以聖賢以無為法(心法)。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槃、有分識、窮生死蕴、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 @林煜山
    @林煜山 3 роки тому +7

    哈哈
    金剛經中的如來是在講自心如來!
    每個眾生都有的阿賴耶識如來藏
    如來藏中無一法可得,當然就無四相

    • @吳浩誠-w5p
      @吳浩誠-w5p 3 роки тому +2

      阿彌陀佛

    • @黃豐都
      @黃豐都 3 роки тому +1

      Omn

    • @sdla690
      @sdla690 3 роки тому +2

      如來是「佛」的意思、對嗎?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黃豐都
      @黃豐都 3 роки тому +1

      @@sdla690 om

  • @楊潤玉
    @楊潤玉 3 роки тому +4

    佛在心中,做任何事之前想一下會不會傷害到別人就很好了

  • @生活點滴
    @生活點滴 3 роки тому +17

    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悟到與參到的不同。無謂去造不必要的業。阿彌陀佛!!

  • @app9580
    @app9580 3 роки тому +29

    我每天誦金剛經,心經大悲咒,藥師經,普門品,啊彌陀經,南無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 @馮博文-n1i
      @馮博文-n1i 3 роки тому +3

      每天誦金剛經,心經大悲咒,藥師經,普門品,啊彌陀經,南無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佛經不是讓你每天讀的,
      你要確實依照佛經上所說的去做去實行才有效.

    • @馮博文-n1i
      @馮博文-n1i 3 роки тому +1

      我每天燒香拜佛,
      祈求當大官賺大錢,
      就違背唸佛本意了.

    • @馮博文-n1i
      @馮博文-n1i 3 роки тому +3

      @@緣起緣滅-y5d 所謂佛法者,就是看破世間名利富貴,
      不要去沉迷,這才是佛法.

    • @馮博文-n1i
      @馮博文-n1i 3 роки тому +3

      @@緣起緣滅-y5d 你當官然後去欺壓別人,
      就不是佛法了.

    • @莊景洋
      @莊景洋 3 роки тому +1

      有福氣的人,加油。

  • @hongmeiwang1719
    @hongmeiwang1719 3 роки тому +4

    阿弥陀佛🙏🙏🙏

  • @彭品崇
    @彭品崇 3 роки тому +3

    無念是心也是慧。離相是佛也是定。

  • @kioskjam3465
    @kioskjam3465 3 роки тому +1

    感恩分享。

  • @hellenkay6253
    @hellenkay6253 3 роки тому +12

    感谢你所说的話都很请楚聽了心很觉得愉快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槃、有分識、窮生死蕴、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 @phungluukim8946
    @phungluukim8946 2 роки тому +1

    感恩。解释得很清楚。

  • @kstjia8955
    @kstjia8955 2 роки тому +1

    🙏🙏🙏🙏🙏🙏謝恩❤感恩🙏🙏🙏嗡嘛呢唄美吽🙏🙏🙏🌷222222年

  • @黃惠禪-z1e
    @黃惠禪-z1e 3 роки тому +6

    真實不虛,

  • @陳葆砡感恩三寶加持也
    @陳葆砡感恩三寶加持也 3 роки тому +2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 @ray3271
    @ray3271 2 роки тому

    👍👍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 @springjohn1666
    @springjohn1666 2 роки тому +1

    讲得太好了

  • @wilsonyao2626
    @wilsonyao2626 3 роки тому +6

    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如來,應作如是观,要你觀本身如來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kxxkwxhlaw36
    @kxxkwxhlaw36 3 роки тому +3

    .感謝大德.非常好的教化.说法令人陶醉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槃、有分識、窮生死蕴、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 @slouis2752
    @slouis2752 3 роки тому +5

    天助自助~才是真理⋯⋯覺悟

    • @ms-ghch7662
      @ms-ghch7662 3 роки тому

      本人想知道离世的親人在那里?快乐如否?去做问米,去烧冥鏹又对不对?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陈翔-j3q
    @陈翔-j3q 3 роки тому +2

    感恩🙏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螞蟻-n9v
    @螞蟻-n9v 3 роки тому +6

    佛法超哲學呢!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angela-fz1by
    @angela-fz1by 3 роки тому +5

    受教了˙˙會傳給朋友˙去體悟˙從內心去找智慧˙勇氣˙感恩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一句佛號概括事理」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實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想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 @gineong
    @gineong 2 роки тому +1

    阿弥陀佛,谢谢与感恩。✨🙏🏻✨🌸🌸

  • @曾佩玉-o7f
    @曾佩玉-o7f 3 роки тому +1

    真棒👍

  • @lamloiyee4218
    @lamloiyee4218 3 роки тому +2

    👍👍👍👍👍👍👍👍👍👍👍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洪龍-m4b
    @洪龍-m4b 3 роки тому +1

    說的每一句話讚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johnpopguy
    @johnpopguy 3 роки тому +1

    阿弥陀佛,感谢您那么细腻的分享,晚辈获益良多。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jeffhanh5243
    @jeffhanh5243 Рік тому +1

    阿彌陀佛

  • @sautuenlam9294
    @sautuenlam9294 3 роки тому +3

    謝謝開示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laychulim4649
    @laychulim4649 3 роки тому +7

    我相~我執。

  • @lohpaul7378
    @lohpaul7378 3 роки тому +2

    Let it go.
    If you don’t let it go ,
    You won’t moved on.

  • @簡秀芬-b7z
    @簡秀芬-b7z 3 роки тому

    講得那麼深奧我很難懂 只知道
    不偷 不搶 不說人是非 不做壞事
    只知道唸誦 「佛號 聖號」
    想回家 「歸鄉」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

  • @祥哥-v4v
    @祥哥-v4v 3 роки тому +2

    菩提如是心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sarettayap5727
    @sarettayap5727 3 роки тому +1

    阿彌陀佛🙏

  • @金鳳許-e2b
    @金鳳許-e2b 3 роки тому +1

  • @江炩鵑
    @江炩鵑 3 роки тому +2

    曉書 講得很清楚 很正確 很實在 符合 佛陀真實義 !!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受菩薩戒者有幾條戒是時常犯的;戒本經突吉羅法第六不施法戒、第二十一不受師教戒、第三十八不隨他戒、第三十九不隨喜功德戒。

  • @goodider2723
    @goodider2723 3 роки тому

    一心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妙法。

  • @彌陀念佛堂
    @彌陀念佛堂 Рік тому

    南無阿彌陀佛

  • @richmantsai2840
    @richmantsai2840 3 роки тому +10

    我每天都持誦大悲咒,土地公金經愿一切眾生放下仇恨能夠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 @oliviazhao5339
    @oliviazhao5339 3 роки тому +1

    🙏🙏🙏

  • @kongchan9503
    @kongchan9503 3 роки тому +2

    我爱姜釆希!真心的爱,巨大宝陈上!

    • @olivawong336
      @olivawong336 3 роки тому +1

      金最有人要

    • @kongchan9503
      @kongchan9503 3 роки тому

      @@olivawong336 哈哈哈!你有本事不用金能得到她吗?

  • @喬李李
    @喬李李 3 роки тому +2

    非非也

  • @美禎吳
    @美禎吳 2 роки тому +1

    關於宗教方面的信仰我覺得要彼此互相尊重

  • @feelinghsu8839
    @feelinghsu8839 3 роки тому +8

    六親之內彼此都是修煉的道場。

  • @mercychenry
    @mercychenry 3 роки тому +45

    感謝曉書提供大家思考這四句話的因緣,值得深思,多聽聽法師說法的演講,再細加探索其深義,自會有心得。
    不過要提出點意見的是,這四句話裡有三句的文字小有出入。現自《金剛經》裡將正確的經文抄錄給大家參考。謝謝!
    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二、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paulwang6399
      @paulwang6399 Рік тому +1

      感謝您高人指正,這些節目都不是真正佛法論述,充其量是中國的儒釋道綜合思想論述。

  • @hiendieu3128
    @hiendieu3128 2 роки тому

    🙏南無阿弥陀佛 🙏南無阿弥陀佛

  • @jan3751
    @jan3751 3 роки тому +9

    解读【金刚经】不那么容易,如果一知半解,会误导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

  • @tomtarochen
    @tomtarochen Рік тому +1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chinming3367
    @chinming3367 3 роки тому +30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如來"是指真如本性,佛性,自性,即見如來其實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如果明心見性了,那佛性流露,那不是如來是什麼

    • @美惠-p2o
      @美惠-p2o 3 роки тому

      勿拜偶像迷信假神,應認識敬拜造天地的神

    • @杜老虎-q9p
      @杜老虎-q9p 3 роки тому

      給杜念子

    • @DennisMobileYeh
      @DennisMobileYeh 3 роки тому +1

      那你要先解釋何為真如本性?何謂佛性?何謂明心見性?否則你如此解釋也只是用名相來解釋名相而已?並沒有說清楚的

    • @黃豐都
      @黃豐都 3 роки тому

      Omm

    • @杜老虎-q9p
      @杜老虎-q9p 3 роки тому

      毒死神話

  • @王智宏-n9s
    @王智宏-n9s 3 роки тому +17

    孰能達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就能夠突破了。

    • @吳浩誠-w5p
      @吳浩誠-w5p 3 роки тому +1

      應該是有眼無眼的淨界才是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

    • @王智宏-n9s
      @王智宏-n9s 3 роки тому

      @@許碧玥-j2x 針對《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此段話的意義,佛有說法,而不是【有所】說法,也就是隱喻佛的說法,是因緣隨性而說,是【無法】而並沒有預先固定的教學準備,是名說法。

    • @江火煙-o2r
      @江火煙-o2r 3 роки тому

      @@吳浩誠-w5p ??

  • @keypingwong7007
    @keypingwong7007 2 роки тому

  • @mktmok_hsn
    @mktmok_hsn 3 роки тому

    祝福

  • @阿PP
    @阿PP 3 роки тому +1

    十方三世ㄧ切佛

  • @larryama
    @larryama 3 роки тому +8

    無執,無相,空色,無意。

  • @如是因如是果
    @如是因如是果 2 роки тому

    两处应该是“不能见如来”都说成“不如见如来”啦。不能和不如意思可不一样。有些经语意解也需慎重。善哉善哉!

  • @BOBO-l9d1b
    @BOBO-l9d1b 3 роки тому +23

    第一句好像曲解佛意了。
    應該是一位菩薩對世界上所有事務有分別心,那就不是菩薩了。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一句佛號概括事理」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實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想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 @陳很賤
    @陳很賤 3 роки тому +2

    感謝分享🙏
    珍惜當下

  • @howardzhang7500
    @howardzhang7500 2 роки тому

    佛在心中

  • @hongnhi.98
    @hongnhi.98 Рік тому

    感恩每次遇到困難,讓我有機會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太平順😂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不論是”無住生心”或是”離相布施”,都離不開如來藏為根本,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平凡破境
    @平凡破境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我看懂了,大道至簡,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重點是佛祖放在四句尾巴最後一個字由下往上念,說東方降生彌勒因為被中文翻譯被解讀為,可以把世界一切法作為觀電影法,然後彌勒會開始與其他仙佛一同改變眾生的觀念。
    原來原來一切都是我在幻想😂

  • @諸法皆空悲心不捨
    @諸法皆空悲心不捨 3 роки тому +6

    不是讀懂,而是開悟,悟入,佛法的核心意義在般若智慧,心無所住 空有無礙 放下執著。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修行不落斷滅空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是破斥「斷滅之見」。空生聽說應當以離相才能見佛,就生起斷滅的見解,認為:如來不必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得證菩提的。佛教示他說:不要這麼想!如果這麼認為,那麼說一切法都是斷滅的了。發菩提心的人,對一切法並不是說「去斷滅一切法相」,只是說要「了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而已。若是又有人了知一切法無自性,因而得以成就無生法忍,那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用滿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因為他不受福德的緣故啊!所說「不受」的意思,並不是說絕對沒有福德,只是不貪著福德罷了!所謂:沒有能做的人、沒有所造的事物、也沒有接受的對相,但善惡之業也不會沒有果報。世尊出現於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只說一個「無」字而已。因為九法界的眾生,通通都執著一切法有我。如來只以「無」字破斥衆生的迷執,這是「金剛正眼」,直截透觀向上一路,所以禪宗門下有所謂的「單傳直指」,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進入。(12)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16)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一句佛號概括事理」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實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想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 @囍子
    @囍子 3 роки тому

    願天生好人、願人做好事、相由心生

  • @wusheng
    @wusheng 3 роки тому +2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则非菩萨。……”--《金刚经》

  • @frankfeng4240
    @frankfeng4240 Рік тому

    入世磨砺自己,出世点明他人🙏

  • @給給二世
    @給給二世 3 роки тому +1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給給二世
      @給給二世 3 роки тому +2

      @@緣起緣滅-y5d 見法離法,法法相同,法無定法,活在當下,阿彌陀佛。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上品往生之實相念佛
      此實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寶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成佛之念猶如湧泉。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持續實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裡。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捨也捨不下。此時憑藉實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擔,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實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15)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

    • @給給二世
      @給給二世 3 роки тому

      @@許碧玥-j2x 不研究那個是真是假,佛只是表相,不去研究那裡的學問大小,佛可變化萬物,可有可無,應眾生心變化,天涯海角無可尋覓,只在心上修,也不要執著有一顆心。評論經典的人一堆,不去深研,自得法義。

  • @李鳯宇
    @李鳯宇 3 роки тому +1

    無相生滅相。無相不被生。

  • @peijean6628
    @peijean6628 3 роки тому +1

    由內去求,由外去修

  • @wensen532
    @wensen532 3 роки тому +5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TikGirlsTV
    @TikGirlsTV 2 роки тому

    正解

  • @淨華居士
    @淨華居士 2 роки тому +1

    《金剛經》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 本師釋迦牟尼佛 廣發500大願,【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順因緣,因材施教,【以方便善巧,令眾生入佛知見】,於五時八教中, 【始自 《華嚴經》,終於《法華經》】,無不是以【種種方便門,使眾生證入法界, 修此「一乘法」,究竟菩薩行,方能圓滿成佛,恢復本來如來智慧德相】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皆有【發願往生極樂淨土,蒙阿彌陀佛授記,方能究竟菩薩行,而能補處成佛】
    《楞嚴經》云:「歸元無二性,方便有多門。」
    即是【真空妙有】之不可思議!
    《法華經》云:「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設復有人,執著「真空」,妄想「不依佛、法、僧」即已成佛、不依法門修持而已是佛,分別於「真俗二諦」,破大乘諸經論、壞菩薩行道,乃至以外道虛偽修持佛法者,是人已入魔道中,謗法墮入惡道,「沉溺六道生死苦海、受苦難三界火宅之中」
    【其人豈是明心見性者?況復未證無生法忍,矧三界六道未能出離,何德何能照見五蘊皆空?遑論已證如來智慧德相乎?】
    達摩祖師傳《楞伽經》於二祖慧可,其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
    《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界一相故,佛佛平等;真空妙有故,真俗同體
    《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何須【執著於真空法界,斷滅十方法界】?何須【分別於唯心淨土,斷滅極樂淨土以及一切諸佛剎土】?何須【妄想於明心見性,反倒顛倒夢想,以自視甚高增上慢心,藐視諸佛菩薩願力、輕視諸多方便法門、無視三藏法師和祖師大德 之僧寶】?
    西方即是唯心土 無上深禪不用參
    佛向念中全體露 更生疑慮大癡憨
    西方即是唯心土 離土談心實倒顛
    念念總皆歸佛海 生盲重覓祖師禪
    西方即是唯心土 得見彌陀始悟心
    寸土不存非斷滅 堂堂相好寂光身
    西方即是唯心土 欲悟唯心但念西
    舌相廣長專為此 更求玄妙抑合癡
    西方即是唯心土 無相非從相外求
    擬欲將心取無相 靈龜曳尾轉堪憂
    西方即是唯心土 未識西方豈識心
    逝子謬希圓頓解 拾將落葉當黃金
    西方即是唯心土 更覓唯心見已違
    光影揣摩成活計 蓮邦何日薄言歸
    西方即是唯心土 擬撥西方理便乖
    極樂一塵同剎海 假饒天眼未知涯
    西方即是唯心土 趁到同居第一關
    但得九蓮能托質 寂光何慮不時還
    西方即是唯心土 土淨方知心體空
    一切境風猶挂念 云何妄說任西東
    西方即是唯心土 莫把唯心旨趣誣
    迷悟去來元藏性 謾言平等卻成迂
    西方即是唯心土 白藕池開不用栽
    一念頓教歸佛海 何勞少室與天台
    西方即是唯心土 三昧中王道最微
    瞥爾生疑千古隔 咬釘嚼鐵莫依違
    西方即是唯心土 慧日高懸第一機
    事理雙融真淨業 現前何法不玄微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復次【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
     
    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釋迦)所說(彌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願(欣厭)所願(極樂),能持(三業)所持(名號),能生(三資糧)所生(四淨土),能贊(釋迦諸佛)所贊(彌陀依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清淨法身)】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 @hiendieu3128
    @hiendieu3128 3 роки тому +1

    谢谢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受持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图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說祂是一尊佛。入滅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時候是應身佛,是化身佛,入滅的時候,祂以什麼形態存在?以莊嚴報身的形態存在。我們稱之為盧舍那佛。但是盧舍那佛也不是真佛,釋迦牟尼佛也不是真佛。盧舍那佛是報身,圓滿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八萬四千種的光明相好,是報身佛。但是這也不是真佛,真佛叫做法身佛。法身無身,無身就不可見。無身所以無法可說,所以真佛不說法,說法的不是真佛。所以說念佛雖有個佛可念,可是究竟念那尊佛啊?又是念哪個層次的佛啊?這裡面學問就大了。
      說到這裡有許有人要抗議了:「真佛不說法,住世示現的都是假佛,那我們學佛做什麼?所以那個佛一定是真的嘛!」但是金剛經裡面世尊又講:「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為什麼?如來真實法身無說無示,他不說法,經由莊嚴報身為諸天說法,經由應身化身為人間的人來說法。

  • @金利来-o7m
    @金利来-o7m 3 роки тому

    无佛就是佛!

  • @jennytan2301
    @jennytan2301 Рік тому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种下好种子,就会结出好果子。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各人有各人的業因果報,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人生無常,珍惜眼前的人事物。一個人一生有多少財庫,老天爺都安排好了,多行善多佈施。多積德行善素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心裏許多天災人禍病毒會消退, 一项贡献将带来无数回报。
    每日念佛, 懺悔,布施, 病毒快点消失。祈求疫情快平息,眾生離疾病苦,
    因疫情往生的菩薩,離苦得樂,往生西方佛國,願安祥,阿彌陀佛🙇
    每个人的贡献都会为整个世界带来和平与健康的生活。。
    在此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事事顺利,福慧增长。感恩!

  • @amyayers4999
    @amyayers4999 2 роки тому

    红尘炼心❤️👍🙏

  • @jadel3068
    @jadel3068 3 роки тому +4

    谢谢!分享了 。
    今天才刚刚理解了“道亦道,非常道”之
    “非常道”, 却不知 :“道 亦 道”作何解?

    • @藍海-q6y
      @藍海-q6y 3 роки тому

      汝呼吸時就是道亦道,誰在呼吸沒心思所見!

    • @黃豐都
      @黃豐都 3 роки тому +1

      Omn

    • @sdla690
      @sdla690 3 роки тому +1

      可以解釋的道?

    • @黃豐都
      @黃豐都 3 роки тому +1

      Om

    • @許碧玥-j2x
      @許碧玥-j2x 3 роки тому +1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往生品第七》
      白:佛言。世尊。何故;修諸善功德及觀佛,稱名。往生淨土。其故云何……佛言天王。初心菩薩,及下根士,大恐於此,娑婆國,行六度萬行。及修開悟,佛知見道!或,有倦勞。或有:退轉;以佛,方便。淨土成就根力:而還此土:欲:令成滿;萬善,大行。而說此義……於如是類修行人中:「有二種機。」一者,今生得利勝機。二者,後生得利劣機。
      何為今生,得利勝機。初,心中,有利根,敏慧,聞見經道,即解彼佛:阿彌陀及我釋迦佛:建願示誨;勸,願往生者。是即:諸佛善巧。所以不得止。說:其真實。為令諸:眾生:修行普賢大道是也。不求往生:即向:普賢大道而行。即成大根菩薩。或有菩薩,為往生故、觀佛身時、見已身:了是心,是佛。悟是理時,頓知此土,實,全是淨土。不轉是身;即是佛身:應時;知得;成就根力;不借往生、真行萬善;或有菩薩:為往生故,修行念佛;者不可得具!十大心念……如已前,依彌勒菩薩問之所答:是十念者。一切菩薩;修行本念,為,念佛故;常修十念。………………
      ……
      何為後生;得利劣機。若有下根:愚痴菩薩。雖見如是,諸佛方便、不解不覺、不志菩薩大修,行道;唯念著,於彼佛國土,快樂長壽,愚人是也。或有菩薩;唯稱名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一心不亂、唯入此道;不見他人、是非好惡!不思他法;勝劣高下。不對住他行,毀譽信難。不向他教、遠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惡。唯懺自己,散亂麤動。唯責自己,無道無法。唯愧自已,不正不和。修一心;故。自然成善忘欲:亦,忘邪見:及,忘邪智。無罪無逆;自然作成,孝養:慈悲柔和,質直安樂之心:命終時至;遠離諸執、諸著、即:離生死。往生極樂下品;蓮花胎生之中。………………
      ……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暗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
      馬鳴菩薩解釋念佛如下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懦。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為根器較差的眾生,為了防止他們會退心所施設的方便。因為初學的眾生,尚未得到正信,內心不但脆弱,於外又缺乏好緣的幫助,因此恐怕他們會退失進修,所以如來施設勝方便,以攝護他們的心,只要專意念佛,求生淨土就好。這是依靠有佛的保護,就好比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的話,就能居於不退的地位,就是屬於這樣的情形。
      可是淨土的不退,也有三種不退,一是如果蓮花還未開,信行還未滿,這只是從「處所」來說不會有退出淨土的緣了,所以說「不退」。二是華開見佛,這是修十信位已經圓滿具足了,能夠少分見於法身,住正定聚,這才是真正的不退。三是三賢位修圓滿了,進入初地,證徧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究竟不退位。
      下文說明修止觀的方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之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得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脱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真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是永嘉禪師所謂 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的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 @林永瑞-h4e
    @林永瑞-h4e 3 роки тому

    無法可修
    無佛可成
    無生死可了
    無衆生可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