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鼻祖千利休的死亡成就了日本的茶道精神||千利休從茶道之中悟出侘寂之美|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2 лис 2020
  • 👉请关注我们,每天分享电子书:t.me/shidianbook
    * 📕日本戰國時代,茶道宗師千利休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他先是將地面清理得纖塵不染,然後輕搖樹幹,數片樹葉飄零而落--一次無意間的侘寂之舉即告完成。
    千利休從茶道之中悟出侘寂之美。侘寂之美不可言說,有心無意任憑各人感受,真正領會者寥寥無幾。千利休後為豐臣秀吉所忌,被賜切腹自盡,但侘寂思想隨其所制茶杓 “淚”而一脈相傳,為《茶書》所錄述,亦經《茶書》而為世界所知曉。
    日本駐美大使曾贈給建築大師賴特一本書,賴特其後無數次向同行和學徒們講述打開翻閱那一刻的感受:天哪,在遙遠的東方,哲人早已為我們點明了建築設計的本質。這本書就是《茶書》。
    一百年前,旅居美國的岡倉天心有感於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的偏見與無知,用英文寫就《茶書》。這冊短短數萬言的著作問世後,被視作東方美學宣言,成為歐美讀者窺探遠東文明的必讀經典。
    《茶書》通篇講茶,卻又通篇無茶。岡倉天心寫作此書,意不在茶...
    📝書評:
    今天我們之於日本的認知,幾乎走入一種奇特的境地。一方面是兩國之間複雜的民族情感糾葛難以撇清,反而阻礙我們深入接觸的可能;另一方面,作為亞洲文化傳統的策源地,我們也從來沒有覺得有必要去認真審視蕞爾小國的文化。其結果,原是一衣帶水的鄰邦,秉承同一文化血脈的東方國度,卻不斷去借鏡於西方視角。實際情況可能遠較此為複雜。
    進入全球一體化,趨同化的今天。東方文化已經被西方文明所淹沒殆盡。一切異己文化在全球流行趨勢之下都潰不成軍,東方悄悄地丟盔卸甲,加入了“全球”陣營。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之後,才迎來了“和風”的悄悄回流,日本人漸漸重新曉得了這些老氣過時的傳統才是安置心靈之道。素樸的生活傳統,往往才是流行與時尚的原點。那些流淌著生活美學的泉源,就隱藏在人們最深層的記憶裡。而一種文化,以及文化傳統,正是貯藏這些根性記憶的容器。金鑰,就藏在一代代人的意識深處,期待有一天寶藏重新被開掘。
    日本有所謂“茶道”,有識者皆以為是南宋徑山寺茶道的延續。但真正形成統緒,當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戰國時代的村田珠光與武野紹鷗,兩人大約可謂日本茶道的一宗一祖。稍後於二人的千利休,則將茶道引領至於巔峰,成為古今一脈茶道正統的大宗師級人物。其後流派日繁,多不能出其外。而岡倉天心這本《茶之書》的結尾,就是以千利休被豐臣秀吉處死前舉行最後一次茶會,而後從容赴死的故事為完美終局的。譜寫了一曲茶道的“廣陵散”。一如嵇康的臨刑顧日影而彈琴,這使我想起中國魏晉時代許多關於“琴道”和風度的故事。千利休是一定讀過漢籍《世說新語》中“竹林七賢”的故事的,但可堪生死以之,以生命完成的藝術,不是人人可以效仿的。他為日本茶人塑造出的一番氣度風神,才真正奠定了茶可謂之道的基礎。了然生死,不憂不懼,可眷戀者唯有藝術,卻也不為所執。禪宗之前,禪宗之後,嵇康與千利休欣然赴死的動人姿態,演繹的是同一曲最高昂的藝術之歌。
    日本近代方始形成的茶道、花道、香道、劍道、弓道等所謂“藝能”,都是通過人體對於技藝的修煉,從而達到磨礪心性、陶冶情志、完善人格的目的,這也許是遙遠先秦時代的禮樂射禦書術“六藝”理念真正的隔代承傳。“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是儒家宣講的一套以完善理想人格為基準的教化理念。但在板蕩多變、雅道淩夷的中原,漸漸只能成為一種再也不能企及的理想和一句熟濫之極的口頭禪而已。自古道,禮失而求諸野。漢唐文明燭照萬方,高麗學漢,扶桑仿唐,由來已久,因而也為大東方文化留下了一絲不絕的血脈。
    岡倉天心固執地認為,日本的茶道承繼了元代以來隕滅殆盡的宋文明,所以日本不得不克期扛起振興華夏文明的大旗。認為中國多舛的國運使它變得蒼老而實際,變成老大帝國。“他們的茶,依舊美妙地散發出花一般的香氣,然而杯中再也不見唐時的浪漫,或宋時的儀禮了。” 茶道在日本,則儼然是日本文化的精粹與極則,“純粹潔淨中的融洽和諧,賓主酬酢的微妙交流,依循古禮的行止進退,以及其間平添的浪漫之情,都是茶道的無言教誨”。他認為,日本的茶會儀式,讓人得以見識最極致的飲茶理念。茶會,以茶、花、畫、精美的器具、色彩、聲響、姿態、言語,與茶室簡素清淨的美學追求,種種細節交匯一處,共同達成一次俗世中淨潔神聖的會面。那種自然、恭順、優雅,的確是值得讓人託付心靈的幽棲之所。在東方的智慧裡,只有隱身於仕途世外的遁世之人,才是真正的高士幽人,也只有他們,引領著東方最為高雅的生活姿態。
    同時,岡倉也在宣揚一種經由茶而生髮的“唯美的信仰”,認為“和敬清寂”的茶道,代表了一種生命美學,是對凡俗庸碌生活中細小美感的愛惜。“只要抿一口象牙白瓷盛的琥珀茶湯,新的信徒們就可以一親孔子甘甜的靜默、老子奇趣的機鋒、與釋迦牟尼的出世芬芳。”他試圖要說明的是,更有一套精妙的文化和哲學的基礎,隱身在茶道儀典的背後。這本《茶之書》的篇幅裡,在分別講述茶室、風範、書畫、花藝、飲法之外,並且專門有一章“道與禪”。他在道家“物我和諧”理念中推揚東方的人與自然宇宙的整體關懷。對古中國“溫其如玉”的優雅自製人格的解析,把生命之美的達成真正寄託於道家:“我們能與列子一同禦風而行,卻發現一切竟如此寧靜,原來我們自己就是清風。”他更追述日本向來推宗的“空納萬境”的“無”的至上理念來自於老子,把它昇華為一種藝術和生活藝術的留白,用人生的無限美感情思,盡情去填補和完滿。還有非白即黑的顏色理念,也來自禪門玄風,是去除妨礙、直抵本質。而禪宗的“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端茶奉水,當然也大有妙道存焉,大概也是 茶道得以滋生的最直接淵源,更何況茶也是最早在禪門中流行的修行者的飲品呢。
    這樣精神遠源的追溯,大有深意。其中寄託的是岡倉對“東洋”“西洋”、東海西海的難以釋懷的耿耿之情。張承志曾在《珍重與惜別》中詳細講述了日本的“亞細亞主義”,指的是,歐美近代對亞洲的殖民侵略,對亞洲文化的歧視,直接在日本催生出以東方世界固有傳統抵制西化的潮流,它是一份東方世界對抗白種殖民主義的宣言書。他們要謀求的是,中國的優秀文明、印度、伊斯蘭的思想文明,和整個東方世界政治、軍事、文化的復興,或說“大解放”。這真正體現出日本人的闊大胸懷與視野。但利器以傷人為訓,劍有雙刃,“亞細亞主義”者們一開始便以東方盟主自居,後來徹底變成日本奴役鄰國的遮羞布,也順理成章。“大亞細亞主義”無遠弗屆,19世紀初創立的“東洋學”便囊括進歐亞大陸、伊斯蘭世界、漢學、中亞蒙古的龐大研究版圖。岡倉天心在其中的位置,卻是一手拽著古中國和扶桑故國,一手挽著歐美,更像游離於盟主大旗的外交宣傳親善大使。他一生投身藝術事業,他的東方理想毋寧說更是一種藝術和生活理想。
    日本自明治以來“脫亞入歐”的鼓動,終於舉國加入了全面歐化的熱潮,岡倉天心則逆流而上,始終堅持以“東洋”文化批判西洋文明的道路。他認為西洋開化是利欲的開化,勢將損害道德之心,毀壞風雅之情:“當前的工業主義,正使得無論在世界何處,都越來越難出現真正的高貴典雅。比較起來,最需要茶室的,難道不是你我麼?”
    他曾周遊中國、印度 ,深深為東方文化自身的衰落而哀傷不已,所以在印度與美國的演講以及後來整理成書的《東洋的理想》《東洋的覺醒》都情緒激昂。亞洲是一個整體,面對歐洲,共榮共辱,這就是他的命題。雖然他死在1913年,卻也在日俄戰爭期間表達過他對戰爭的看法:真正的東方精神是愛與和平,日本沉溺的溫文爾雅的藝術才是文明,西洋人以具有戰爭屠殺的能力為文明則非。西方文明帶來的物質與機械,只能帶來人的物化,爭權奪利,粉碎的是人心,世界需要的是,填補內心的荒蕪,更希望人人都能寧願癡傻的珍惜就在身邊的凡俗生活之美:“讓我們輕啜一口茶吧!午後的陽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歡欣躍於水面,沙沙作響的是松樹?還是壺中的沸水呢?”
    岡倉以茶道來展示他的東方之夢,對東西文化大作比義文章,事實證明,是最有成效的,書被翻譯印行至世界各地,也贏得了西方人的認同和欣賞。雖然他無比真誠的大聲疾呼,無奈的是,誤解與無知,早鑄就文化傳播的天然屏障,正如他自己引用的:“再好的翻譯也只能如一帛錦繡的背面,雖然針針俱在,終究難以惟妙惟肖。”這句話本身就是對《高僧傳》的誤讀。儘管他信手拈來的引述中國經典和文學話語,傳達精善,但他所講述的“女媧補天”“伯牙彈琴”的故事,仍不免過於荒腔走板。他試圖塑造出日本人儒禪並用、佛道相生的形象,亦有未盡其情。他說茶道中的品味無分貴賤,被他稱為“東方民主的真諦”。其實,飲茶的清簡,可能恰恰與中國士人和僧人推崇清貧氣、蔬筍氣更加有關係。
    不論日本的茶道如何與造化神游共生,如何承繼了失傳的煎茶與抹茶的技藝。日本的茶以及茶的文化,大約只相當於中國一地一時之茶,是不可否認的。中華大地上博物之學,也不是清簡茶室中可以了然的。包括對於清寂之美的過份追求,其實也難免落於形跡。禪的靈光一現,“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日本人卻唯獨自以為發現了禪的跡,其近代最風光處,也莫過於其種種藝術形式中透出的禪風。禪風而可求,其實離禪意也就遠了。日本漢學對於中國原典的誤讀和淺見,也已經真切暴露了他們想直接唐宋、宰製中華的不可能。
    但是岡倉天心對於藝術的理解,卻是令人感動。也足以讓人發見他所以風靡西方的原因所在。畢竟,藝術無有國界。“真正的藝術,是我們自身的倒影。” “一旦我們的同理心,能夠跨越種類的樊籬,藝術,自然也會成為一種普世皆宜的溝通語言。”他呼喚藝術鑒賞中發自內心的回應,如同與大師暗通款曲。如此稍加探究精神,才能享受藝術的盛宴,甚至瞬間思接千載,與“無限”相通。並坦言當代文明困乏至此,人們正一步步摧毀藝術,也一步步摧毀生命中的美好。而他仍在叩問蒼穹,渴求著激蕩迴響。
    他也能夠將飲茶一事放在西方視野中去講述,在西方哲思裡尋找與東方的冥契:“正是領悟了自身缺陷的謙抑思想,才讓東方與西方如今能在相互安慰中相遇。”當茶道藝術的精髓被以西方人熟悉的口吻描述出來時,也同樣贏得了有識之士的追捧。然而,東方的勝利,卻還離得很遠。
    可傳者跡,難傳者心。岡倉天心茶書雖小,卻是要為茶立心。所以,這書寫作的目標,並不是汲汲於茶道這一藝能的具體形式(其實岡倉本人即是正式拜師學藝的正宗茶道傳人),而是“教外別傳”,著重的是這其中所的文化含蘊,岡倉氏旨在以此推仰東方文化。所以這書又是那一個時代的產物,今天,恰恰又變成了數祖忘典的現代人資以輕輕觸碰傳統真諦的一尾救命稻草。這輕輕巧巧的茶之書,道出的是茶道真諦,然而這“簡化”了的文化敘述,在這個“簡化”“速食”的時代重新被推崇,卻也正應了莊子“輪扁斫輪”的故事,言語道斷,說得出來的一定非其所貴,真正的精髓是不可言傳的 ,這個世上有些至精至純的道理是需要體證,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傳承的,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統緒的傳承過程中所一直信奉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岡倉天心的這一曲茶之歌,既是精髓,也是酒麴散盡後留下的醪糟。陰陽向背,在乎一心。茶道的精神,東方主義的理想,並沒有完全澌滅殆盡,需要的只是,那些對禪心正道孜孜以求,與聞其道、肯於參悟並以身心體證的求道之士。 #人生智慧#自我提升#好書推薦 #人生智慧 #自我提升 #好書推薦
  • Розваги

КОМЕНТАРІ • 11

  • @user-vl1xv1tu8n
    @user-vl1xv1tu8n Рік тому

    謝謝您!
    這本書讀過幾次
    真是非常好的茶道美學精神思想建構 !

  • @oviliatam7540
    @oviliatam7540 3 роки тому +1

    靜心~花道~茶道~禪道~靜靜♡

  • @user-ss5ym1vl7o
    @user-ss5ym1vl7o 3 роки тому +7

    中国可能有茶艺,但绝无茶道

  • @jawchng
    @jawchng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谢分享

  • @user-or2vv2wr5d
    @user-or2vv2wr5d 2 роки тому +2

    日本侘寂的概念源于佛教的三法印,是日本人对侘寂一种栓释,侘即对自然的事物,寂即对时间的流动,两者结合形成日本独特的审美学。另外日本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日本佛学与日本禅宗系统

  • @hychienncnu
    @hychienncnu Рік тому

    原來如此 解開我一些疑惑

  • @linsen5124
    @linsen5124 Рік тому

    感谢介绍这本书🙏 希望介绍更多的有关茶文化的书

  • @gwenaellejiang
    @gwenaellejiang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字幕錯字真的太多了。影響思考!⋯⋯

  • @Xi600301
    @Xi600301 2 роки тому

    廢話

  • @Xi600301
    @Xi600301 2 роки тому

    廢話連篇!

  • @user-ru9bj4tf1h
    @user-ru9bj4tf1h Рік тому

    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