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丨《饱食穷民》:过劳、消费主义…30年前这些日本人如何成为盛世中的难民?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7 лип 2021
  •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在经历了二战后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日本已一跃而成超级经济大国,人均GDP世界第一、海外净资产世界第一、“日本制造”风靡世界,社会看上去繁荣富足。然而残酷的竞争、效率至上主义和过度消费,让许多日本人要么陷入了穷忙和债务缠身的境地,要么内心困顿焦虑、冷漠自闭,精神失序日渐普遍。
    本书作者、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南将这一现象称为“饱食穷民”。在十多年时间里,他采访了许许多多这类精神上的“穷民”,并遍访研究这类现象的学者,试图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时代特质和土壤。这本书就是由他当时一系列采访作品结集而成。
    在书里,斋藤茂南主要关注了三类人群。
    第一,因各种欲望而深陷连环债务的人
    他们明明都拥有体面的工作和薪水,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陷入债务危机。当时日本经济富足,流动性充裕,全社会物欲膨胀,信奉“消费即美德”,导致小微贷极度盛行。正是因为借钱轻而易举,不少人在贷款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无力自拔。
    比如,生活在东京的银行女白领留美子是家中赚钱主力。她希望自己与新婚丈夫的生活就如杂志封面上的中产之家那般精致光鲜,可以去海外度蜜月、定期打高尔夫、随时下高档馆子。她第一次走进小微贷公司,就是为了借钱买下橱窗里一个奢侈品手包。
    从贫困家乡来到东京打工的杉崎祐二郎,拼命打拼做到了保险公司的团队负责人,一心想要继续往上爬。为了在残酷竞争中保住业绩,他经常需要自掏腰包宴请客户、维持部门业绩的虚假繁荣,导致入不敷出,由此走上借债的不归路。
    为什么生活在日本大城市的人会如此热衷消费、对阶级滑坡充满恐惧呢?学者们认为,城市化进程让大量人口告别故土来到城市,失去了可以世代相传、让人产生安全感的财产--土地,而技术的日新月异又使得他们的知识和手艺可以一夜间被机器替代。这种无根漂浮的状态,驱使城市人要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或者不断晋升来证明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本应当驾驭金钱与物质的人,反过来成了它们的奴隶。
    第二,在IT浪潮中被机器同化、精神世界日益贫乏自闭的人
    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波计算机浪潮席卷日本,斋藤茂男敏锐地发现,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有被机器同化和奴役的危险。他们身上不仅体现出当时日本的三种社会病,而且技术还加重了他们的病症。
    病症之一,是愈演愈烈的“过劳”现象。在本书记录的80-90年代,日本人工作的疯狂程度达到顶峰,超时加班和长距离通勤成为常态,人们的健康状况普遍亮起红灯,“过劳死”开始出现在媒体讨论中。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将企业活动推向“24小时制”,技术人员首当其冲,工作时长和强度都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病症二,是人与人的交往越发疏离冷漠。这种“大城市病”在技术行业体现得更为显著。由于长时间面对计算机,且后者总能对人做出准确无误的回应,技术人员常常会喜欢计算机超过喜欢人类,身为人的感官和感性却陷入衰退。
    症状三,是计算机世界中“非0即1”的逻辑关系,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变得越来越非黑即白、走极端、求快求胜,越来越无法容忍多元、暧昧、中间地带和他人的过失。
    第三,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因为精神失衡而患上饮食障碍症,体现为暴饮暴食和呕吐
    日本女性比男性承受的精神负担重得多,大致有三种原因:
    1,亲情的淡漠。很多患病女性的父亲和丈夫在情感付出上都极其吝啬,母亲又过于严苛,让这些女性遍求温情而不得,尽管自我意识已觉醒,却无法逃离婚姻、家庭、社会舆论的重重枷锁。
    2,当时日本消费主义的盛行,加上男性主导下的社会审美,让“瘦即是美”成为金科玉律。
    3,当时的日本社会执迷于成功和完美。不少女性也患上“成功强迫症”,把对学业和事业的严苛要求,也用在了身材管理上。
    在本书出版后的二十年多间,书中所描述的“现代病”,比如“过劳”现象,开始成为世界性问题。而日本社会的钟摆则从疯狂物欲、弱肉强食、追求完美,摆向了“低欲望社会”、“丧文化”的另一端。日本年轻一代逐渐失去奋斗和进取的动力,社会整体失去活力。这使得《饱食穷民》这本书更带上了几分预言色彩和警示意味,提醒我们要经常放慢脚步,想一想我们究竟想成为怎样的现代人。
    书 名:饱食穷民
    作 者:[日]斋藤茂男
    主 讲 人:王昉
    主讲人简介:资深媒体人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李雪清
    总 编 辑:徐苑

КОМЕНТАР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