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駕BMW i4 eDrive40,第一個好印象來自煞車,然後才是其他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6 жов 2024
  • BMW在電氣化道路上算是BBA裡面走的比較早的,他們很久前就將i部門獨立,而早期除了不算成熟的ActiveHybrid混合動力外,i部門很早就開發了增程式i3與混動超跑i8,而常規車的530e也具備插電功能,皆支持純電行駛50公里以上的能力。
    不同於電動車新勢力,BMW旗下主力後驅平台CLAR在規劃時,便將純油、油電與純電的模組需求一併考慮而開發,優點顯而易見,在相同平台下,不同的驅動單元造就的操控特性比較接近,這也是一上手i4就覺得很熟悉的原因。但缺點也很鮮明,考量多缸油車的引擎空間需求,置換成電機時勢必難以在結構上完美對應,而相比油車的重量,電動車因底盤電池帶來的重量,對懸吊、輪胎與驅動機構的負擔較重,調校上也更需要火候。
    總體而言i4讓我們感受到BMW一貫的操控樂趣,但在i4 M50之前,有限的價差讓i4的價格與定位顯得有些尷尬,如果預算充足,反正都得等,我們還是建議不妨直上M Performance家族的M50 eDrive。
    #BMWi4 #BMW #BMWiX #i4M50 #eDrive
    #Tesla #ModelX #ModelY
    趕快來追蹤:
    Hot-Drive IG / / hotdrive.midea
    Hot-Drive Facebook / / hotdrive.media
    Hot-Drive 官方網站 / www.hot-drive.com

КОМЕНТАРІ • 21

  • @HotDriveMedia
    @HotDriveMedia  2 роки тому +15

    BMW在電氣化道路上算是BBA裡面走的比較早的,他們很久前就將i部門獨立,而早期除了不算成熟的ActiveHybrid混合動力外,i部門很早就開發了增程式i3與混動超跑i8,而常規車的530e也具備插電功能,皆支持純電行駛50公里以上的能力。
    不同於電動車新勢力,BMW旗下主力後驅平台CLAR在規劃時,便將純油、油電與純電的模組需求一併考慮而開發,優點顯而易見,在相同平台下,不同的驅動單元造就的操控特性比較接近,這也是一上手i4就覺得很熟悉的原因。但缺點也很鮮明,考量多缸油車的引擎空間需求,置換成電機時勢必難以在結構上完美對應,而相比油車的重量,電動車因底盤電池帶來的重量,對懸吊、輪胎與驅動機構的負擔較重,調校上也更需要火候。
    總體而言i4讓我們感受到BMW一貫的操控樂趣,但在i4 M50之前,有限的價差讓i4的價格與定位顯得有些尷尬,如果預算充足,反正都得等,我們還是建議不妨直上M Performance家族的M50 eDrive。

    • @chia-mingyang5804
      @chia-mingyang5804 2 роки тому +3

      朋友正好遇到有即將生產的M50車主轉單iX,可能年底就能交車,現木

    • @weichen2060
      @weichen2060 Рік тому

      家裡雖有530e。官方數據的確說純電50公里 但實際25或是20初而已

  • @norristennis8523
    @norristennis8523 2 роки тому +8

    兩位愛車人士的聊天 這才是我想聽的車評!!

    • @HotDriveMedia
      @HotDriveMedia  2 роки тому

      謝謝您喜歡,也希望您看完有所收穫

  • @袁鼎
    @袁鼎 2 роки тому +7

    最愛的BMW以及最愛的兩位大師,每次客觀分析真的很讚,尤其是車種與制動組尼那段,讓小弟吸收新知!! 讚啦!!

    • @HotDriveMedia
      @HotDriveMedia  2 роки тому +3

      謝謝一路來的支持,關於電動車我們也還在努力學習~

  • @PS4fun
    @PS4fun 2 роки тому +11

    一百年前應該也有很多人堅持騎馬才是紳士吧,一個吃油排黑煙的機器怎麼可能取代駿馬的靈魂,就像現在很多人覺得車子就該配內燃機才有靈魂一樣。但我相信,油車的精神還是會延續下去,但可能會像現在騎馬都是貴族的休閒(?)或競賽,不再是普羅大眾的日常。

    • @HotDriveMedia
      @HotDriveMedia  2 роки тому +10

      您說的很對,黑膠唱片跟真空管音響也沒有因為數位音響的發達而失去價值!電車跟油車應該在各自優勢的領域各司其職,而不是完全取代。

    • @wmdlifecoba
      @wmdlifecoba Рік тому

      很合理~科技會隨著時代進步!

    • @horngbill6010
      @horngbill6010 Рік тому

      照相已由數位取代膠卷(film),雖然膠卷階調層次較好。
      電動車在保養簡易及成本已強過電車,只要解決價格及充電問題,取代油車已無法阻擋

  • @k9s688
    @k9s688 Рік тому +2

    一下子把我帶回到那個美好世代.我第一部車是1988年325i雙門自排,她伴隨了我12年,我很想念她...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

  • @賴怡青-f5p
    @賴怡青-f5p 2 роки тому +5

    感謝我的電動車業務,在交車的時候有告訴我動能回收的重要性

    • @HotDriveMedia
      @HotDriveMedia  2 роки тому +2

      專業的業務真的很重要,尤其是電車時代。

  • @WangKen
    @WangKen Рік тому +2

    開了i4 edrive 40兩個月三千公里,跑山路時善用B檔,可以輕輕鬆鬆地跟上同伴的性能油車。載著家人,切回confort 模式,不會有突兀的剎車回充造成乘客不適。好車一台,等待十一個月是值得的。

  • @danieldchsu
    @danieldchsu 2 роки тому +5

    夠深刻!一箭中的!

  • @horngbill6010
    @horngbill6010 Рік тому +1

    未來電車因充電站增加及減少電池重量,充電時間縮短讓充電站像加油站而不是停車位。

  • @kogonomo
    @kogonomo Місяць тому

    真的講的太棒了

  • @esc8864
    @esc8864 2 роки тому +3

    阿伯應該又在探頭看
    這兩個少年欸咧衝啥?坐在外面係咧供啥米?供嘎安餒哈哈叫~
    啥 電動洽 ~ 沒電麥安抓?
    傳統車廠畢竟還是有著深厚的造車理念與堅持
    讓原本的油車使用人不太需要改變就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守護最尊崇的理念又兼顧競爭力
    未來幾年 才是真正短兵相接的肉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