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o
Micho
  • 170
  • 295 743
風吹過的地方
就像一陣風,吹醒迷茫的人,告訴你:「無論路多難走,遠方總有光。」
#追尋夢想 #信念與希望 #迷惘與成長 #風的力量 #荒野旅程 #跌倒再爬起 #汗水開出花 #孤獨與頓悟 #前行的勇氣 #遠方有光
Переглядів: 32

Відео

蒲公英
Переглядів 5412 годин тому
他看著蒲公英,像看著自己 無根、隨風、輕飄飄,卻又不甘只是路過人間。風來了,它飛了,像是去尋找什麼,又像只是被推著走。 也許漂泊的人終究會到位,也許答案就在飛翔的那一刻。 飛吧,蒲公英,飛吧! #民謠 #抒情 #清新 #輕搖滾#漂泊 #尋根 #蒲公英 #風的方向 #孤獨 #思索 #希望 #淡淡憂傷#人生旅途 #無常 #歸屬感 #命運 #追尋#獨自聆聽 #遠行 #黃昏 #靜謐時刻 #沉思
原諒的季節
Переглядів 4312 годин тому
《原諒的季節》是一首關於寬恕與釋懷的歌曲,描繪了時間如何讓一切鋒利的事物漸漸柔和,最終融入生命的流動之中。歌詞以樹木、風、光影等自然意象,表達成長與和解的過程。當果實飽滿,樹枝便低垂,那是一種成熟的姿態,也是一種溫柔的承擔。 風帶走了過去,留下光與寧靜;曾經的傷痛與未曾說出的話語,如糖、如鹽,最終消融在時間的長河裡。而當根扎得夠深,心便足以承受並原諒所有曾經來過的風暴。這首歌是一場內在的旅程,一種學會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詩意告白。 #原諒 #寬恕 #成長 #釋懷 #時間 #內在療癒 #自然意象 #詩意抒情 #心靈旅程 #人生感悟 #溫柔力量 #風與光 #候鳥 #和解 #深根 #沉靜之歌
波旬的話
Переглядів 9114 днів тому
這影片以抽象藝術描繪孤獨與意志的深刻對話,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幻想的夢幻境界。透過流動的線條與無邊的留白,展現內心意志在虛空中漂泊的詩意之美。這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沉浸之旅,引人深思、餘韻悠長。 以惡魔波旬為意象創作的精彩音樂短片。
那年夏天的風鈴聲
Переглядів 45Місяць тому
那年夏天的風鈴聲 搖晃著青春的倒影 時光將回憶染成水彩 暈開在記憶中的風景 未說完的誓言 未兌現的諾言 我們都用微笑 掩飾心中的缺憾 每當想起你的臉 內心依然會顫抖 曾經擁有的溫暖 已被歲月沖走 你的名字提醒我 有些事無法重來 或許最美的愛情 不是為了永遠 [第二段] 飄落的花瓣中 凝結了多少遺憾 我們都學會沉默 卻學不會遺忘 每當想起你的臉 內心依然會顫抖 曾經擁有的溫暖 已被歲月沖走 你的名字提醒我 有些事無法重來 或許最美的愛情 不是為了永遠 如果從未遇見你 我就不會失去自己 卻也不會明白 愛的真諦 時光荏苒流逝 我們各自遠離 但那個炎夏的傍晚 永遠停在回憶裡
寫給在遠方漂泊的女兒-A Letter to My Wandering Daughter Afar
Переглядів 162Місяць тому
這是一首穿越時光與情感的詩意之歌,《寫給遠方漂泊的女兒》。在遼闊的稻田間,歲月雕刻著老農夫的背影,夢想卻牽絆著漂泊的女兒。 他們一東一西,一靜一動,分隔著距離,卻連接著無言的深情。 每一句歌詞如同一幅畫,從晨露閃耀到月光傾瀉,從彩虹橋邊到流浪遠方,歌聲在畫卷中流動,帶著思念的重量與希望的光芒。 這不僅是一段父女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時間、愛與夢想的旅程。 傾聽這首歌,感受情感的溫度與詩意的旋律,它將喚起你內心深處的柔軟,帶你走進一場如夢似幻的心靈之旅。 This is a poetic song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emotion, *A Letter to My Wandering Daughter Afar.* Amidst vast rice fields, time carves the silhouette of an aging farmer,...
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Переглядів 144Місяць тому
在孤獨中尋求自由,在捨離中見證真理。《讓他像犀牛角一樣遊蕩》以奇幻風格呈現《犀牛角經》的精髓,畫面如詩如畫,獨行者穿越繁華與荒野,斬斷欲望與執著,最終在孤寂中找到心靈的解脫。這是一首關於獨處與自在的歌,一段超越世俗的靈魂之旅。
「犀牛」-我們終將變成犀牛
Переглядів 202Місяць тому
一首以詩意揭露現代社會荒謬的歌詞:藍、白、綠的分裂,紅色威脅的逼近,在科技與政治的洪流中,人們跪拜虛假的神明,遺失靈魂與同理心。當所有人都化為僵硬的犀牛,唯有詩人的微弱哭聲提醒我們 是否還記得什麼是真?
蛇經
Переглядів 270Місяць тому
這是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的故事。魔王化身巨蛇,企圖驚動佛陀的清淨心。佛陀以平靜智慧應對,示現修行之道:「放下一切真自在。」故事闡明《蛇經》的核心:清淨心能超越恐懼,獲得真正的安泰與自在。 這是一個佛陀故事,在王舍城的竹林裡, 栗鼠常來吃食兒,夜深露地下細雨, 夜深露地下細雨啊, 佛陀靜坐不思議。 這時魔王想作怪,要讓佛陀心驚慌, 變成蛇王真厲害,身軀大得像條船, 眼睛銅碗般發亮, 口吐電光似雷響, 口吐電光似雷響啊, 呼吸如火爐咆哮。佛陀一看就明白, 這是波旬在作怪, 這是波旬在作怪, 不慌不忙說出來: 放下一切真自在, 放下一切真自在, 修行人啊要明白。 野獸蚊蟲到處來,毒蛇遍地也不怕, 毒蛇遍地也不怕,聖者之心永安泰, 就算天崩地也裂,萬般驚嚇都不怕, 利刃加身心不變,佛心清淨無塵埃, 佛心清淨無塵埃啊,這就是蛇經的道理。 放下一切真自在, 放下一切真自在, 修行人啊要明白。
我以為 I thought
Переглядів 76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建議關注:www.micho.blog 誰能預見,霧散之後的真相? 《我以為》: 等待是否真的無奈? 解脫是否遙不可及? 層層迷霧背後,隱藏的是真愛,還是更深的孤寂? 當旋律推進,過往的「以為」逐漸崩塌。 當你放下執念,平靜與答案會否如期而至? 踏上這心靈解謎之旅,揭開生命的終極秘密。 #我以為 #迷霧背後 #音樂旅程 #詩意歌詞 #哲理音樂 #心靈探索 #放下執念 #等待與永恆 #愛與平靜 #迷霧中的真相 #深思人生 #自我覺醒 #生命的真愛 #中文原創歌曲 #靈性之旅 #內心之聲
寂寞時分 Solitude
Переглядів 134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這是一首在講「寂寞」的歌。 在泛黃照片中的歡顏,曾是最鮮活的生命色彩,如今卻只剩下迴盪在記憶深處的回音。歌道出了一個關於放手的真理:唯有學會擁抱寂寞,才能讓思念化作溫柔的夜光,陪伴我們走向黎明。 建議關注: www.micho.blog
玻璃海-crystal song
Переглядів 1703 місяці тому
玻璃海的透明性象徵了神對一切的全知與洞察,而它的靜止性又讓人想到靈性上的安息,達到心靈的純淨與與神的完全和諧。 ▶ 影子為何在午夜綻放? ▶ 夢的結晶裡 藏著誰的面容 ▶ 沉默在滋長 記憶在消融 ▶ 第九重天上 私語在腐爛 ▶ 摺疊的時光裡 誰偷走了永恆? ▶ Why does the shadow bloom at midnight? ▶ Whose visage lies hidden within the crystals of dreams? ▶ Silence grows, while memories dissolve. ▶ On the ninth heaven, whispers decay into rot. ▶ In the folds of time, who has stolen eternity? #AI #music #音樂 #海 #夢 #創意 #視覺
安娜.卡列妮娜-相遇 Anna Karenina - Unforgettable Encounter
Переглядів 99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描寫愛情、道德與社會規範的經典小說。故事圍繞貴族女子安娜追求真愛的掙扎,深入探討激情的誘惑與代價。她為愛付出一切,卻被社會孤立,最終走向悲劇結局。這本書不僅是對人性的探索,也是一面照見社會冷酷的鏡子。 #建議關注: www.micho,blog 本片描寫: 瞬間的愛情雖炙熱, 卻無法抵擋- 人性的嫉妒與懷疑。 激情如曇花一現,迅速腐敗, 所以她跳下鐵軌, 安娜 最終葬身在火車車輪下, 為自己的激情幻滅贖身。 歌詞: 嗯~...嗚~...嗯~...嗚~... (Verse 1) 喧囂車站中,妳倩影輕輕飄過 那高貴的氣質,瞬間點燃我胸口火焰 弗隆斯基,來到命運十字路 一瞥,我心跳如雷鳴隆隆 (Chorus) 歉身中,我們擦肩而過 可那回眸,讓我不舍得走過 不只因為妳的美,還有那如詩般優雅 一瞬間,柔情在我的心中悄悄蔓延 (Verse 2) 心跳加速,靈魂被喚醒...
還有明天-海上明月煙花篇
Переглядів 1053 місяці тому
2024超級月亮特色: 奇特光環 土星 今年最大滿月出現在10月17日 (四)19時26分,屆時月球 直徑將達33.7角分,與地球距離 僅35萬7,367公里,不僅符合一 般「超級月亮」的條件,而且 比2月時的最小滿月大了約百分 之十四,整體亮度也增加百分 之三十! #建議關注: www.micho,blog 歌詞: 再一次, 芒花向枯萎哈腰鞠躬, 再一次, 戚樹脫下她的晚禮服! 再一次, 桂花向銀杏問安; 再一次, 彼岸花的徒眾漫山遍野。 再一次, 新之季節即將到來, 再一次, 生之泉源在萬物下方湧動。 天色已晚, 沒關係! 還有明天。
寂靜一分鐘
Переглядів 1643 місяці тому
老子: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致虛極,守靜篤」,意即達到極致的虛空,保持內心的寧靜。他認為寂靜是通達天地之道的關鍵,人要在寂靜中與自然合一,回歸本真。 釋迦牟尼:佛陀在修行中強調「止觀」,其中「止」指的是內心的寂靜,讓心不受外界的牽引,保持清明和寧靜。這種寂靜是一種超越喧囂、通往覺悟的狀態。 帕斯卡(Blaise Pascal):這位法國哲學家曾說過,「人類所有的不幸,都源自於他們無法安靜地獨處一室。」這表達了他對寂靜的重視,認為人們往往無法面對內心的空虛,卻忘記寂靜能帶來內在的深度和平靜。 馬勒(Gustav Mahler):這位奧地利作曲家曾說過,「在我的音樂中,最重要的不是音符,而是音符之間的寂靜。」他將寂靜視為音樂中最深層的表達,它賦予了音樂真正的力量。 甘地(Mahatma Gandhi):甘地曾經強調「在寂靜中找到自己的聲音」,他認為寂靜不僅是外在的平靜,更是內心深處的...
我像一片雲
Переглядів 228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我像一片雲
憶往昔
Переглядів 171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憶往昔
2024 頭城煙火節
Переглядів 673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024 頭城煙火節
不再回首
Переглядів 263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不再回首
八月已過
Переглядів 373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八月已過
英雄的不存在-致敬童年
Переглядів 260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英雄的不存在-致敬童年
寂靜笑-是誰把我殺了?
Переглядів 283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寂靜笑-是誰把我殺了?
鯨頭鸛之歌
Переглядів 258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鯨頭鸛之歌
不要吃同一片麵包
Переглядів 91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不要吃同一片麵包
會飛的樹
Переглядів 139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會飛的樹
問「神」為何物?
Переглядів 75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問「神」為何物?
還有明天
Переглядів 122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還有明天
沒有杯子
Переглядів 46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沒有杯子
**知幻僧:自然與靈魂的守望者**
Переглядів 165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知幻僧:自然與靈魂的守望者
無字卻書
Переглядів 91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無字卻書

КОМЕНТАРІ

  • @琪琪-f2e
    @琪琪-f2e День тому

    感恩 影片 旁白 音樂 高質感製作

  • @mandarinchineselearn2759
    @mandarinchineselearn2759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般涅槃經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佛告諸比丘: 比丘心無縛著, 如空運手, 乃可出入往返諸家. 不生增減, 不生懊惱, 亦不嫉妒. 雜阿含經(一一三六) (南傳相應部「迦葉相應」如月明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如月譬住,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 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 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御心斂形而入他家。 迦葉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控形而入他家。 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御心控形、正觀而進。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曰: 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不。 諸比丘白佛: 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 比丘之法常如是。 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 唯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曰: 於意云何。 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以不。 諸比丘白佛言: 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曰: 其唯迦葉比丘心常如是。 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 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 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 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 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雜阿含經(五六一) (南傳相應部「如意足相應」阿難說四如意足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 何故。 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為斷故。 婆羅門復問: 尊者何所斷。 尊者阿難答言: 斷「愛」。 婆羅門復問: 何所依而得斷愛。 尊者阿難答言: 依於「善願」而斷愛。 婆羅門復問: 豈非無邊際。 尊者阿難答言: 非無邊際。 有邊際、非無邊際。 婆羅門復問: 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尊者阿難答言: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復問: 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 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尊者阿難復問: 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 何等為四。 謂「善願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勤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意定(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慧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聖弟子修「善願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 「愛」斷已,彼「善願」亦息。 修「精進定(勤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意定(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慧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 「愛」盡已,「思惟」則息。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於意云何。 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答言: 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仁者可以解釋你提出來的這幾篇經文,與「犀牛角經」之間有什麼具體關聯嗎?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1. 仁者好, 在「雜阿含經(五六一)」中, 阿難說他跟隨佛陀出家的原因是為了「斷愛慾」, 「南傳法句經三四二、 隨逐愛欲人,馳廻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也是在說明相同的道理. 2. 「犀牛(角)經(一五)」: 五欲樂為甘美味, 方法雜多攪亂心, 見五種欲有過患, 應如犀牛任獨行. 「雜阿含經(二五○)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欲貪經)」, 尊者舍利弗告訴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就是在說「五欲」的根源就是「貪愛之心」. 3. 在「雜阿含經(一一三六) (南傳相應部「迦葉相應」如月明經)」中, 佛陀告訴諸比丘, 要學習 摩訶迦葉, 心如明月, 沒有染著, 如行虛空. 4. 「犀牛(角)經(三一)」: 初禪捨斷心五蓋, 除卻一切隨煩惱, 斷愛瞋恚無依止, 應如犀牛任獨行. 「犀牛(角)經(三八)」: 慈悲喜捨四無量, 時時習行得解脫, 一切世法無染著, 應如犀牛任獨行. 正是在說, 犀牛心如明月, 沒有染著, 如行虛空. 以上「犀牛(角)經」的內容出自cbeta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N0012 經集.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犀牛角經」沒有15,也沒有31,它是從35開始。 而38 是:「愛憐妻子和兒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糾纏。猶如幼嫩的竹子互不糾纏。 讓他象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我閱讀的是出自「經集」第三章。 我們所看的,好像差很多。 根據記載「經集」是非常早期的佛教經典,有其質樸之珍貴特質。依照仁者的解釋方式已經參雜很多後期的「清境道論」及「阿毘達磨」論述方式! 個人私下覺得學佛不用這麼麻煩。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閱讀這個經典的感想如下; 1. 不傷害他人 不向眾生施加傷害,無欲無求,遠離親友羈絆。 拋棄在家人的束縛,勇敢追求獨立。 2. 遠離愛念 愛念與交往帶來痛苦,危險重重。 拋棄對家人、朋友及欲愛的執著,專注於內心自由。 3. 選擇獨行(孤獨) 如果無法結交聰明、品行端正的同伴,應該獨自修行。 拒絕與惰怠或不正之人交往,避免內心煩惱和紛爭。 4. 堅守獨立 如犀牛角般孤獨行走,不受親情、友情的羈絆。 追求獨立與解脫,不為世俗事物所困。 5. 克服困難 遇冷遇熱,風吹日曬,皆以無畏之心面對。 勇敢衝破桎梏,如魚衝破漁網,自由自在。 6. 修持正法 遵循佛陀教導,修禪思考,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智慧。 遠離快樂與痛苦,超越情緒波動,達到純淨的心境。 7. 洞察生命 明白世間事物短暫且充滿痛苦,不被欲愛與憎恨束縛。 對整個世界不抱貪求,保持心智的獨立和清明。 8. 智慧與勤奮 全心追求智慧與解脫,積極行動,堅持不懈。 避免五蓋(貪欲、嗔恚、昏沉、掉舉、疑),清淨內心。 9. 內心無畏 如獅子不懼聲響,蓮花不染污水,自信且無畏。 遠離煩惱,保持內心的仁慈、憐憫與喜悅。 10. 遠離世俗利益 不與人為私利而交往,求真正純潔的友誼。 總結 《犀牛角經》主張修行者應遠離世俗羈絆與欲念,專注於內心的獨立與清淨,如犀牛角般孤獨堅韌地追求解脫的道路。 *這種直撲的論述,就是我喜歡這一部經典的原因。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們現在所看的阿含經典大部分都是阿育王時代所結集,根據一行禪師的敘述,佛陀在世的時候並不注重禪定,所謂八正道的正定在當時也不是在講禪定,佛般涅槃年後的阿育王結集,才又把禪定寫進去佛經當中。 所謂四禪八定都是世人界定的境界,我們如果真的去修行,很難像學歷或文憑一樣去區分四禪八定。 但如果是開悟的人,他會知道,也只有他知道。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法句經三四二、 隨逐愛欲人,馳廻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南傳法句經〇〇一、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南傳法句經〇〇二、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 鈴木大拙 (1870年10月18日-1966年7月12日) 有一本書 「禪天禪地」, 徐進夫 先生譯, 志文出版社 出版, 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早年的回憶」, 仁者如果有機會, 可以看看. (此書目前可能已經絕版, 但可以在圖書館找到.)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法句經: 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勝。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yjhong6687 誠然, 吝嗇的人不會上生天界, 愚人不會讚歎布施; 然而智者隨喜布施, 因此來世獲得安樂。 成為統治這大地唯一的大王,或上生天界,或統治全宇宙,都遠遠比不上證悟須陀洹果。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雜阿含經(相應部) 與 法句經(小部) 中有一些較深的內容, 一般人或許不容易理解. 以下的內容, 希望能緩解消除仁者的悲傷. 如果不能, 小弟預先在此向仁者誠心致歉. 🙏 南傳法句經: 〇三五、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〇三七、 遠行與獨行,無形隱深窟。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 @豆仔魚-x2e
    @豆仔魚-x2e Місяць тому

    佛言: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請問四聖地的解說出自於哪一本經典?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很多經典都有提到四聖諦,但是長部第22經「大念處經」,其中[法念處]有非常詳細解釋四聖諦的每一個細節。

  • @傅季郁
    @傅季郁 Місяць тому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大藏經 經集 慈經: 善待世間諸眾生, 無量慈意應習生. 上下縱橫無障礙, 既無怨恨亦無敵. 🙏🙏🙏

  • @行足在遠方
    @行足在遠方 Місяць тому

    「若某一個剎那,修行開悟,睜開眼睛,可能會看見整個世間,認識的、不認識的所有人,都變成犀牛。(或猴子、或其它....) 只有你自己單獨的存在、唯一的存在。 不要害怕。 那時!請對所有犀牛慈悲。」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仁者好, 覺悟的人會發現眾生為魔所迷, 並升起憐憫之心. 修行者依八正道而行, 正見 正思惟 正精進(如仁者所分享的「削減經」) 正念 正定 至為重要. 正定有四禪八定與滅盡定, 沒有到滅盡定, 不能稱為徹悟. 仁者最近的作品, 多數與「六處」「五蘊」為魔所迷有關, 建議仁者參考 雜阿含經(七四) (南傳相應部「蘊相應」魔縛經) 雜阿含經(二四三、二四四)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魔網經、魔鈎經) 雜阿含經(一三三) (南傳相應部「見相應」正慧經) 雜阿含經(二五○)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欲貪經). 如同 相應部「諸天相應」暴流經 所言: 住則沉 求則溺. 只有精進修行, 才渡得過四暴流. 🙏🙏🙏 補充: 仁者所分享的「削減經」中所提到的「四禪八定 」境界是屬於「具足住」的境界: 「平時就是處在這種境界」. 而覺悟的境界是「暫時入」, 尚未到「具足住」的地步. 「滅盡定」具足住就是涅槃.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感謝指教!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仁者好, 仁者似乎對某些親人充滿感念, 請仁者節哀.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佛陀講到「識」與「往生」的兩部經: 「雜阿含經(九五七) (南傳相應部「無記相應」論議堂經)」 與 「佛說見正經」: 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chi_pdf/sutra9/T17n0796.pdf cbetaonline.dila.edu.tw/zh/T0796 「佛說見正經」可能出自於「說一切有部」, 很有可能是「阿難」講給弟子(說一切有部)聽的, 後來以單經形式流傳下來. 此經內容與「雜阿含經(九五七) (南傳相應部「無記相應」論議堂經)」基本一致, 但更為詳細. 希望對仁者有所助益.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初禪捨斷心五蓋, 除卻一切隨煩惱. 斷愛瞋恚無依止, 應如犀牛任獨行. 鎌倉散策: ua-cam.com/video/-0q-hOpkQD4/v-deo.html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之後我會做「經集」裡面的「犀牛角經」,我非常喜歡這部經。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仁者好. 每個人的性質(根器)不同, 同樣的內容給不同的人看, 想法會不一樣. 犀牛經是給修行者看的, 多數的佛經對一般人來說, 都非常難懂. 仁者隨意就好. 善非父母作,亦非眷屬作,若心向正行,善業最為大。 (南傳法句經)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大藏經 經集 犀牛經: 憐愍友人與親朋, 心被繫縛失所益. 觀察親暱斯怖畏, 應如犀牛任獨行. 五欲樂為甘美味, 方法雜多攪亂心. 見五種欲有過患, 應如犀牛任獨行.

  • @annl6471
    @annl6471 Місяць тому

    感恩分享🙏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蛇經(九): 精進勿逾分, 無遲亦無怠. 比丘離貪欲, 一切皆虛妄.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蛇經(一〇): 精進勿逾分, 無遲亦無怠. 比丘離愛欲, 一切皆虛妄.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yjhong6687 仁者提的是「經集」第一品 蛇經。其主要重點是:以蛇蛻皮為喻,比丘若能拋棄愛、貪、傲、忿怒與痴迷,根除煩惱與執著,超越此岸與彼岸,便能達到解脫境界,如重生般清淨自在。 小弟作品提的是出自「相應部」-「惡魔相應」第六篇「蛇」,主要重點是修行人面對種種恐懼,要培養「內心無懼者,不為外界恐嚇所動,能放下一切得真自在,解脫即是安穩的究竟境界。」 兩經所述目的不同。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仁者說的完全正確. 但是「恐懼」源於「貪欲、愛欲」, 所以「內心無欲」者, 就沒有恐懼. 佛陀已離於六處染著, 所以不為惡魔所動. 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蛇經(一五): 結縛為因本, 身心不得脫. 愛林無所生, 比丘無煩惱.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蛇經(一六): 捨斷除五蓋, 無苦度疑惑. 比丘無憂慮, 離開煩惱箭.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 @yjhong6687
    @yjhong6687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南傳大藏經小部經集蛇經(五): 內心無怒火, 瞋恚盡無餘. 禍福與善惡, 比丘須超越.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 @yjhong6687
    @yjhong6687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佛陀已離於六處染著. 雜阿含經(二四三、二四四)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魔網經、魔鈎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諸比丘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味、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憎嫉,當知是沙門不得自在、不脫於魔手、為魔所繫縛。 世尊告諸比丘: 若沙門、婆羅門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不味、不歡喜、不讚歎、不染著、不堅住、不愛樂、不憎嫉,當知是沙門不隨於魔、解脫於魔手、解脫魔繫縛。 世尊告諸比丘: 有「六魔鈎」。 沙門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味、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憎嫉,是則「魔鈎」。 世尊告諸比丘: 若沙門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不味、不歡喜、不讚歎、不染著、不堅住、不愛樂、不憎嫉,當知是沙門不隨於魔、解脫魔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行足在遠方
    @行足在遠方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相應部。惡魔相應 [六]第六 蛇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王捨城竹林栗鼠養餌所。 二 爾時,世尊,闇夜中坐於露地,雨絲霏霏下降。 三 時,惡魔波旬欲使世尊生起恐怖,毛髮竪立,化作大蛇王相。來詣世尊前。 四 其軀體大如木舟,其頭如酒屋之箕,其兩眼如拘薩羅國之銅鉢,其口如雷鳴,出電光。吐舌,其呼吸聲如鐵工之火具音。 五 時,世尊知是惡魔波旬,以偈語惡魔波旬曰: 空捨自制御 勝哉彼牟尼 於此行放棄 如是相應彼 野獸之往來 蚊虻毒蛇多 充滿諸恐怖 大聖行空捨 無有損一毛 虛空裂地震 生者皆恐嚇 縱向於胸位 投擲利猛槍 諸佛不被護 六 時,惡魔波旬:「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形體沒其處。

  • @ssz1284
    @ssz1284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南無阿彌陀佛

  • @yjhong6687
    @yjhong6687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鎌倉散策 ua-cam.com/video/-0q-hOpkQD4/v-deo.html 相由心生 ua-cam.com/video/qOSk6HOKc9Q/v-deo.html 感謝一切善心的有情眾生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仁者請節哀. 對六處的歡喜、讚歎、染著、堅住、愛樂, 讓人從此世至他世, 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 雜阿含經(一三三) (南傳相應部「見相應」正慧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去本際。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哀愍,廣說其義。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問諸比丘: 「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諸比丘答曰: 無常。 世尊復問諸比丘: 若無常者,是苦耶。 諸比丘答曰: 是苦。 世尊告諸比丘: 如是,若無常者是苦。 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世尊告諸比丘: 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世尊告諸比丘: 若見「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恒、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 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 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 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在泛黃照片中的歡顏,曾是最鮮活的生命色彩,如今卻只剩下迴盪在記憶深處的回音。這首歌道出了一個關於放手的真理:唯有學會擁抱寂寞,才能讓思念化作溫柔的夜光,陪伴我們走向黎明。

  • @hiyesmail
    @hiyesmail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殊勝莊嚴

  • @paulyaohung
    @paulyaohung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超棒的紀錄片🎉

  • @劉鎂-f6l
    @劉鎂-f6l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不好意思,大迦‘’葉‘’,是念‘’舍‘’,非葉。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你說得沒錯;「大迦葉」的「葉」在梵文轉譯中讀作「舍」,音近於「śa」。原名是Mahākāśyapa(摩訶迦葉),其中的「迦葉」即 Kāśyapa,在中文翻譯時「葉」只是字形上的選擇,實際發音與「舍」相近。

  • @小馬-z2t
    @小馬-z2t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感謝 米球行者 大德, 功德無量

  • @英圭
    @英圭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鬼迷🇹🇼📱🇨🇳心竅!大🇨🇳🇭🇰🇰🇵🇹🇼🇲🇫家都不貪'瞋'癡只有你能核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川崎。

  • @英圭
    @英圭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祝泰國💎🇨🇷📱💎☎️📞國運昌隆?台灣省🇹🇼大雅區員林村墓區🇹🇼大肚山墓區東海大🇹🇼學墓地'豐原觀音🇹🇼山墓地,鳳凰山后里🇹🇼區墓地。

  • @英圭
    @英圭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稱波🇮🇳🐗🌶️🇮🇳旬是魔👻👻鬼那時代的土匪流👻氓無惡不作的地方🇮🇳🌶️政府官員叫🐗🚀波旬,阿育王🇮🇳🌶️💼🧑‍🦰是佛教創作人而後🌍佛教鬥爭血腥風血雨腥風分類各宗教派而一時末落叫稱佛湼💔盤直覺人有靈性稱之佛在世而活佛💝光芒💖萬丈它活♥️著又在人🤼🚶🚶🤼👭👬們身邊細說凡🧑‍🦰塵俗事解之人疾苦🏋️這就是靜靜🇹🇼🍉🐉🇨🇳修道。

  • @ashokkumar-b7y
    @ashokkumar-b7y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I am very sad for decline of buddism in india this is main cause of poverty and unemployment in india i want buddism would be establised again india it must be for peac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becouse present culture of china and past buddist culture of india is same so only buddha can unite both of country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The Buddha said: "All things are impermanent. The decline of Buddhism in India is itself proof of impermanence."

  • @Joyce-zk9ep
    @Joyce-zk9ep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大自然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和喜悅的泉源

  • @dontworryok888
    @dontworryok888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禮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 本師釋迦牟尼佛

  • @stencertw
    @stencertw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TO:米球 😊 . 分別心 此刻還不需在意 .   (你大概也誤會了這個詞的意思) . 猶如整理房間   總是要緩步前進 步步踏實 . 斷捨離 需要花很多功夫與思量  絕不能強迫  也不能急就章 . 特別的是 心中的過去種種 雖然沒有形體  卻具有遠比物質   更遍布膠著的深暗能量 . 處理心中的問題 普遍的障礙  往往 不在想得太多  而在 想得太少 . 主因在於 被 早經扭曲誤解的修行模式 所誤導 這個 都源於一般僧尼    有意無意間的    權威教誨 與 無厘頭訓示 . 導致 真實的修行    被曲解與神話化 . 其實   修行 就只需要   願意事事   深刻反省 即知即行 .   知 與 行   必須同時前進   猶如汽車的兩個驅動輪   必須同步作動   絕不容有絲毫速度上的落差   才不致 方向偏斜 . 如此思維 才能與所有的常識 相吻合 . . 若按照一般僧尼的說法  不用想太多  專心修行 即可悟道 . 請問  這適用於 水電師傅嗎?  這適用於 科學家   適用於治療我們病痛的 醫師嗎?  這適用於 各行各業的職人嗎? . 天底下會有這種 神奇的可能  不勞而獲 嗎? . 心中十多年積累重重的種種 可能如此 一夕煙消雲散嗎? . . 所以我才說是 曲解與誤導 無異於  拜請了個盲人嚮導  期待他能帶領人 走向康莊大道 . . 佛法 簡直、平易 完全跟一般人的直覺一致 . 所以才說  修行即除垢  垢盡 明鏡現  山河大地 復歸如本常 . 心經: .  「...無智亦無得  .   以 無所得 故 .   菩提薩埵!   依 般若波羅蜜多 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   三世諸佛   依 般若波羅蜜多 故   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你可以先琢磨琢磨 以後有緣 我再跟你談 分別心 . . 😊 🙏

  • @stencertw
    @stencertw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心中 許許多多的糾結 唯有 一一釐清 一一解纏 才終於得以 放下 .  沒有捷徑  無法速成 . 達摩的面壁 並非 面對牆壁修行 而是 阻斷 外來的一切干擾 專心釐清 內在的既存 . 把內心所升起的一切意念 視作 投射在螢幕上影像 . 心 即為螢光幕 念 即為相 . 仔細的思維我畫的 【心 的運作模型】 . 螢光幕上的顯相 只有兩個來源  一個來自外  一個來自內 . 來自外的   就是來自 眼耳鼻舌身(膚觸) 來自內的  就是由內心升起的種種念想(意) . 達摩的策略很簡單 就是 猶如牆壁擋住風雨般 設法把 外在的一切 屛除 專心 釐清 內在的種種 .   得以 完全釐清、明辨    自然可以 如理取捨 .   得以 去除執著、糾纏    即謂之 放下 😊 🙏

  • @stencertw
    @stencertw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念紛如流 謂之念流 止者 緩也 緩其流 方得以觀其所以 . 想要解決任何困難 首在 先讓心 慢下來 . 之後 才能仔細觀察與考量 細細尋思、檢查  心中所升起的 每個念頭 . 1. 這個念頭 合不合理? 2. 這個念頭 合不合邏輯? 3. 這個念頭 源自何處?   (起心動念的 動機) 4. 這個念頭 指向何方?   (想方設法的 企圖) . 猶如 攝影裡的 慢動作播放 亦如 運動賽事裡的 關鍵回放 足以明辨 瞬間即逝的 真相 是為  如實知 如實見 . 如此 才有機會   看見 真實的自己!   了解自己 到底是誰? 😊🙏

  • @lifesmile3804
    @lifesmile3804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 @sali4285
    @sali428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許登隆
    @許登隆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解脫要靠自己?"要靠對佛的信仰是之一。在被然燈授記的輸美托(善慧)成為菩薩,這時聽到這個消息的人有些這樣發願:如果未來到他(輸美托)成佛前,我還沒有解脫煩惱,希望他度我脫離輪迴。到這一世,佛陀都幫助這些發願者達成願望了。

  • @fong1354
    @fong1354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

  • @leonz1931
    @leonz1931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感恩分享❤

  • @常慚愧
    @常慚愧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金庸皈佛記(花雨繽紛集1) ua-cam.com/video/lLDbWlzX0Hs/v-deo.html 您知道閻羅王想出家嗎?(諸經巡禮16) ua-cam.com/video/_vt9lJMXtAM/v-deo.html

  • @llizchang2577
    @llizchang2577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clayjoule
    @clayjoul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whoa nice. the consistent character module takes a long time to build. it flows very well in your render.

  • @clayjoule
    @clayjoul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RAD!

  • @clayjoule
    @clayjoul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

  • @clayjoule
    @clayjoul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good paradox & nice tune 👍

  • @floracheung4987
    @floracheung4987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這頻道的聲音好聽

  • @fong1354
    @fong1354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

  • @許登隆
    @許登隆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佛陀遣60比丘四處宏法,自己則前往渡迦葉三兄弟,歷經展現許多神通後,才降伏了這三兄弟與一千隨眾,並帶他們到象頭山,在開示燃燒經後他們都解脫一切煩惱。

  • @許登隆
    @許登隆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央掘魔羅證了阿羅漢,成為保護小孩子的神?祂已入滅,是祂問佛有婦女難產而學到的偈語,幫助了當時和後世難產的婦女順利產子。

  • @黃緯豪-j3q
    @黃緯豪-j3q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