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o
Micho
  • 164
  • 256 860
還有明天
再一次,
芒花向枯萎哈腰鞠躬,
再一次,
戚樹脫下她的晚禮服!
再一次,
桂花向銀杏問安;
再一次,
彼岸花的徒眾漫山遍野。
再一次,
新之季節即將到來,
再一次,
生之泉源在萬物下方湧動。
天色已晚,
沒關係!
還有明天。
Переглядів: 81

Відео

酒館
Переглядів 1714 годин тому
我們有一大桶葡萄酒, 卻沒杯子。 棒極了。 每晨,我們兩頰緋紅一次, 每夜,我們兩頰再緋紅一次。 他們說: 我們沒有明天。 他們說得對。 棒極了
知幻僧
Переглядів 8120 годин тому
知幻僧是隱於世間的導引者,他的存在如迷如霧的幽光,無從捉摸。 孤寂靜謐是他的生活。 與世隔絕,卻與自然萬物心意相通。 他眼眸中藏著深邃的智慧,仿若光影中的星辰。 知幻僧無語,但能通達風、雨、樹、葉、花瓣自然心聲。 他的每一次觸摸、每一縷吹拂、每一滴雨的滑落,都彷彿與宇宙和諧共鳴。 他的存在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微笑如同晨曦的輕柔光芒,映照著所有生靈,帶來心靈的安寧滿足。 歌詞: 晨曦微光,鹿兒輕觸草地, 繽紛林中綻放,是, 野花。 風輕柔來,撫慰花瓣, 知幻僧,眼眸閃光芒。 風在林間低語,樹葉舞, 如指輕拂而過,希悉索索, 一陣優香飄散、紛飛, 葉與風共舞,剎那和諧交融。 雨滴直落,一如線下, 碰觸柔弱虛無,寂靜無聲, 雨水流淌,透心清涼, 知幻僧影,若有似無。 迷路旅人徘徊,疲憊、焦慮, 無形牽引,度過庸俗,穿越喧囂, 迷霧光影指引前途, 後方, 微微淺笑,是,佇立的, 越來越遠......
心境如幻
Переглядів 479 годин тому
遠山藏霧,寺影如初, 湖面如夢,倒影孤獨, 島嶼無聲,靈魂安處, 時光停駐,心隨風飄逐。 小徑如絲,葉語微酥, 風過無痕,低語誰頃訴, 鵝行自若,影隱草樹, 鴨子游過,漣漪無數。 沒有過去,未來無途, 只有此刻,靜謐自如, 風中有詩,無字卻書, 山水之間,禪意漫步。 夜幕低垂,湖水如故, 倒影漸遠,心歸虛無, 神靈依舊,守護無數, 無我歸來,夢境深處。
佛陀的足跡 全
Переглядів 24214 днів тому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臨終前對弟子們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應起四念處,於四處供養,當受大果報。云何為四?一者佛生處,二者成等正覺處,三者轉法輪處,四者般涅槃處。」 將十集「佛陀的足跡」以及-番外篇「尼泊爾」,外掛篇-「瓦拉納西」,結集完整播出。
純AI創作影片--「不丹-雷龍之國」
Переглядів 184Місяць тому
拜A I之賜,把當年的照片完全變成影片。以前,NG的照片,現在都生龍活現的變成一段一段影片,這趟不丹的行程,意外的生動的起來。
曾經如此美麗-九曲洞
Переглядів 115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要嘛庸俗,要嘛孤獨。 - 叔本華
曾經如此美麗-太魯閣-白楊步道
Переглядів 161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要嘛庸俗,要嘛孤獨。 - 叔本華
曾經如此美麗-砂卡礑步道
Переглядів 3,5 тис.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曾經如此美麗...
王船出巡
Переглядів 51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外澳接天宮200週年慶
自在
Переглядів 128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人生如詩 用心吟唱 有 凋零 落寞 也有 榮耀 綻放
北后寺-禪思
Переглядів 96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米球的生活點滴- -要嘛庸俗,要嘛孤獨。 - 叔本華
靈山寺
Переглядів 77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踏步入林中, 青山疊翠遠 花間蝶飛舞, 輕盈若夢 苔蘚綠苔石階, 寂靜虛空存自在 一人一馬嘶, 馳行風拂衣袂飄 生死轉瞬即空過, 浮世總 艱難 無常 幸 山裡有福德, 庇佑安定 土地公
專注當下-片刻
Переглядів 107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人生是一種迷惘, 迷惘的世間, 沒有 何事物值得奮鬥、努力和爭取, 一切財寶到最後都是空無。 這個世界終必歸於破滅, 醒悟的人瞭解, 生命只是一趟;在迷惘中枉然的旅程。 所以!別想太多, 專注當下, 片刻。 愛與生的苦惱 - 叔本華
疲憊的腳
Переглядів 50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疲憊的腳啊,蒼老皺紋 像蝴蝶的翅膀 同樣美麗
颱風海葵
Переглядів 37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颱風海葵
神遊在遠方 - 英倫風情
Переглядів 65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神遊在遠方 - 英倫風情
談文車站
Переглядів 45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談文車站
緣遇-寧靜心
Переглядів 107Рік тому
緣遇-寧靜心
2004年 的 西藏
Переглядів 127Рік тому
2004年 的 西藏
念觀-諸法無我
Переглядів 216Рік тому
念觀-諸法無我
當觀 無常-蘊相應
Переглядів 227Рік тому
當觀 無常-蘊相應
念觀-諸行無常
Переглядів 66Рік тому
念觀-諸行無常
克羅埃西亞 十六湖 Plitvice Lakes 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
Переглядів 259Рік тому
克羅埃西亞 十六 Plitvice Lakes 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
在桃花源 看見無常
Переглядів 125Рік тому
在桃花源 看見無常
鹿港夜語
Переглядів 181Рік тому
鹿港夜語
川禪師 頌-1
Переглядів 129Рік тому
川禪師 頌-1
遙望 浮世人間
Переглядів 119Рік тому
遙望 浮世人間
想要
Переглядів 108Рік тому
想要
樹鵲 看見了!
Переглядів 131Рік тому
樹鵲 看見了!

КОМЕНТАРІ

  • @sogwhite
    @sogwhite 13 днів тому

    随喜赞叹,感恩分享。如果方便,请上传到bilibili,大陆信众一般都上不了youtube。

  • @sogwhite
    @sogwhite 13 днів тому

    随喜赞叹,感恩分享

  • @user-jt5xv1fo3d
    @user-jt5xv1fo3d 15 днів тому

    感謝❤

  • @annl6471
    @annl6471 15 днів тому

    感恩分享🙏

  • @user-jt5xv1fo3d
    @user-jt5xv1fo3d Місяць тому

    ❤❤❤

  • @user-jt5xv1fo3d
    @user-jt5xv1fo3d Місяць тому

    看這個很祥和平靜愉悅❤

  • @user-jt5xv1fo3d
    @user-jt5xv1fo3d Місяць тому

    羨慕你能走過佛陀所在的地方❤❤❤

  • @howardhao2345
    @howardhao2345 Місяць тому

    玄奘法師對那爛陀有详細的記載和描述,為它的發掘,开發,保護和弘揚,起了決定性的貢獻

  • @user-gg40v2mp5w
    @user-gg40v2mp5w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感恩發行者

  • @user-yk6hp8fr9d
    @user-yk6hp8fr9d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影片攝影配音樂很棒又莊嚴,在加上詳細介紹解說重點讓大家更清楚佛傳法之本意,有助修行目標,而離苦得樂,感謝分享❤❤.🎉! 功德無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無量壽佛

  • @Onora777-v
    @Onora777-v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感动😢😢😢

  • @yangxiang1475
    @yangxiang147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阿斯班多斯古剧场是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古罗马剧场,没有是之一

  • @yjhong6687
    @yjhong6687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仁者好 東部是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板塊的活耀區域 風景雖美 也很危險 🙏

  • @henglee7864
    @henglee7864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天災什麼時候會來?真的沒有人知道,人生就是這麼的無常,珍惜當下,快樂的過每一天!

  • @user-pj1mc8dh9k
    @user-pj1mc8dh9k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不覺🌹🌷得看著石頭或樹木!打擾亂了🌹🌷大自然的🌹🌷音樂會擾亂了山中之樂..🇨🇳🐉🍉🇹🇼..我們讓她們靜靜🇨🇳📞☎️🇹🇼靜靜的🌐🌹🛖🌹🌐生活下去好否?OK'yES

  • @user-sr9gf6fy3k
    @user-sr9gf6fy3k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慈悲的國渡😊

  • @stencertw
    @stencertw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正見經》 www.dhammatalks.net/Chinese/Sayalay_Susila-Right_View.pdf

  • @user-qz3ek7us2g
    @user-qz3ek7us2g 6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迦葉佛是賢劫出現的第三佛、釋迦摩尼佛是第四佛、未來第五佛是彌勒佛來世間成就佛果利益眾生!

  • @stencertw
    @stencertw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 世間, 其實不庸亦不俗,如實呈現而已 我們向外所見,無非內心所映照 人群 不過是天地之間的些微沙塵 若能與萬物合一 就能不再踽踽獨行 ...... 😊 🙏

  • @stencertw
    @stencertw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亢奮裡的沉靜 😊

  • @yuwan
    @yuwan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谢分享

  • @martinwee480
    @martinwee480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敬礼赞叹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sadhu sadhu sadhu

  • @user-th9qq7wt8k
    @user-th9qq7wt8k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恩米球行者 大德 的 慈悲喜捨

  • @hankspmp
    @hankspmp 8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自依止 法依止 莫異依止

  • @user-lr9ji6ub5p
    @user-lr9ji6ub5p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願佛光普照,一切苦難眾生,一切冤親債主,咸蒙法益,早日離苦得樂,同生淨土。 行住坐臥 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願我往生能預知 臨命終時無障礙 西方三聖來接引 往生西方淨土中 倒駕慈航度眾生 多念佛~多念佛 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user-th9qq7wt8k
    @user-th9qq7wt8k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恩米球行者大德

  • @user-jo9tk3qn4q
    @user-jo9tk3qn4q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

  • @LilyLily-vo9rp
    @LilyLily-vo9rp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而泣,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user-ql3tw5pk5u
    @user-ql3tw5pk5u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請問您這10支聖地行的影片,是跟團還是自己安排的行程?🙏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跟團,所以拍得很倉促。

  • @yjhong6687
    @yjhong6687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補充仁者的說法 禪定的最高層次不是非想非非想定 而是滅盡定. 這是佛陀後來覺悟時達到的層次. 南傳法句經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兼具定與慧,彼實近湼槃。 南傳法句經340: 欲流處處流,蔓蘿盛發芽,汝見蔓蘿生,以慧斷其根。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您指正的完全正確。 當時口誤。

  • @user-pg8fw5ps3c
    @user-pg8fw5ps3c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喜歡這樣迷人的配樂和演說

  • @user-rd7rj4oq4w
    @user-rd7rj4oq4w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亂惡作為貪婪。根本解脫不了輪廻生死啦! 你們為貪婪和慈濟撒旦王蛇偷盜宗教。 整群為貪婪。跑去搶劫宗教。盜祖先神佛菩薩名義! 詐騙世界人金錢。偽裝你們自己善良。。這叫貪婪執著名利欲望野心惡作! 佛經。。賢劫!劫。搶劫!慈濟撒旦王蛇王嘉賢。拐一群人共同竊盜搶劫宗教。盜害神佛菩薩。為貪婪顛倒是非製造毀世界! 不叫信仰神佛。不叫修行! 還不如正當作人。平等待人。克制貪婪欲望野心超過。不歪斜惡作好啦!

  • @lawrencepoon3613
    @lawrencepoon3613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好正呀!!!謝謝!!!

  • @yjhong6687
    @yjhong6687 Рік тому

    補充仁者的說法: 戒定慧 是修習佛法的根本. 1. 戒: 有意識地減少自己的貪慾, 或者範圍更廣的 "貪 嗔 癡". 2. 定: 達到雜念很少的心清淨狀態. 定有助於認清自己的妄念生起的過程. 3. 慧: 其實就是緣起法, 四聖諦:苦 集 滅 道. 但 緣起法, 四聖諦 只是原理, 實際的運作要自己思考. 因為每個人的 貪慾 妄念, 情況不同. A. 貪慾 妄念 多的人很難進入 "正定". 貪慾 妄念 多的人, 有些人會進入"邪定", 妄念反而變多. 所以, 修習佛法的人必須 "心純善念", 要有 "慈 悲 捨" 的心態. B. 可以進入正定的人, 雜念 妄念 會變少, 容易以客觀的心態看待世界. 而且容易認清 自己的妄念 生起的過程. C. 理解 緣起法, 四聖諦 的原理, 接下來就可以認清 自己的貪慾 妄念, 進而消除自身的 自己的貪慾 妄念. 這就是"滅聖諦". 整個過程就是 四聖諦:苦 集 滅 道. 以上, 戒定慧 三者持續修行, 就是佛陀所傳的佛法. 🙏🙏🙏🙏🙏🙏

  • @jerrykuo7820
    @jerrykuo7820 Рік тому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

  • @user-jr3ze2gu6y
    @user-jr3ze2gu6y Рік тому

    謝謝🙏

  • @abhishekkumar-yl3fu
    @abhishekkumar-yl3fu Рік тому

    師兄您好!阿彌陀佛🙏 真的講得非常好。有subtitle的話可以分享嗎?感恩

  • @annl6471
    @annl6471 Рік тому

    謝謝您的分享🙏

  • @annl6471
    @annl6471 Рік тому

    感恩您,正道之路,我不再孤獨。

  • @annl6471
    @annl6471 Рік тому

    感恩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user-ku8bi7jw7u
    @user-ku8bi7jw7u Рік тому

    (用心)心才是主人 不要被色身 六根五蘊支配蒙蔽。去關照 短暫一生 不過?年 實踐 實修 照見身心實相 安住平等的心想像 透過貴影片 想像投入自己自身真的在現場(雖隔著2500多年了 用這一念心 感受 朝聖聖地 聖跡 尋根 重要意義的地方 感懷 瞻仰 禮 悲智願行 感受那時 當時行者 身心世界 體會世尊 老師 弘法渡眾悲願 無畏精神 並知恩 感恩 感謝留下寶貴經驗豐富寶藏 期勉自己學習道路能夠有幸覺醒 在道路上了 有無感悟領會學到什麼 我覺得都值得 非常感謝 貴大德 版主 萬分感謝 感恩 讓我用 心 透過影片 在老師 當時行者身上學習 🙏📿🙇

  • @peterclark9129
    @peterclark9129 Рік том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a19551128
    @a19551128 Рік тому

    感恩有佛陀,才有美麗的娑婆世界。

  • @salinacalligraphy
    @salinacalligraphy Рік тому

    非常感謝分享,既有佛法闡釋旁述,也有優質的剪輯片段,看了一整天才看到這段。會再重溫的🙏🙏🙏隨喜您的法佈施。

  • @salinacalligraphy
    @salinacalligraphy Рік тому

    感恩您的分享🙏🙏🙏🙏🙏 請問是否應該是耆闍崛山(我剛好在看妙華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還是闇字也是可以的?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Рік тому

      的確應該是「耆闍崛山」,感謝指正。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Рік том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Рік тому

      達摩祖師所傳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盤、有分識、窮生死蘊、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 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 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為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 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心經明解: 觀自在菩薩深入自性如來藏時;發現這個自性如來藏;祂的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祂能出生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乃至意識界;也因此故:無有無明,也無有能盡無明;乃至老死盡的十二因緣;無四諦的苦集滅道;乃至於六度:施戒忍進定智,也是無所得的,(本來具足故);因此菩薩以這個緣故;能夠無畏的廣度眾生;十方諸佛也依此故而成佛;所以深入自性如來藏是最高無上的總持法。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下示三大義。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若要說明它的體,則「唯一真如,平等不二,不增不減」,這只是就「體」說。若要依如來藏隨染淨而言的話,那麼,以隨淨緣而轉,則具無量自性功德,就成就出世間因果;以隨染緣而轉,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恒沙煩惱,就成世間因果,這樣才顯出「相」和「用」。因為這三大的特性,是不受染淨或生滅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名之為「大」,諸佛菩薩皆是乘此心,是故名之為「乘」,整部論的主要內容,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是「論」所據的根本。 佛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名三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