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0 лют 2025
  • 在孤獨中尋求自由,在捨離中見證真理。《讓他像犀牛角一樣遊蕩》以奇幻風格呈現《犀牛角經》的精髓,畫面如詩如畫,獨行者穿越繁華與荒野,斬斷欲望與執著,最終在孤寂中找到心靈的解脫。這是一首關於獨處與自在的歌,一段超越世俗的靈魂之旅。

КОМЕНТАРІ • 8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南傳法句經三四二、 隨逐愛欲人,馳廻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南傳法句經〇〇一、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南傳法句經〇〇二、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
    鈴木大拙 (1870年10月18日-1966年7月12日) 有一本書 「禪天禪地」, 徐進夫 先生譯, 志文出版社 出版, 其中的第一篇文章「早年的回憶」, 仁者如果有機會, 可以看看. (此書目前可能已經絕版, 但可以在圖書館找到.)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佛告諸比丘: 比丘心無縛著, 如空運手, 乃可出入往返諸家. 不生增減, 不生懊惱, 亦不嫉妒.
    雜阿含經(一一三六) (南傳相應部「迦葉相應」如月明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如月譬住,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 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 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御心斂形而入他家。 迦葉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控形而入他家。 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御心控形、正觀而進。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曰: 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不。
    諸比丘白佛: 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 比丘之法常如是。 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 唯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曰: 於意云何。 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以不。
    諸比丘白佛言: 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曰: 其唯迦葉比丘心常如是。 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 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 諦聽、善思。 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 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 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 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 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雜阿含經(五六一) (南傳相應部「如意足相應」阿難說四如意足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 何故。 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為斷故。
    婆羅門復問: 尊者何所斷。
    尊者阿難答言: 斷「愛」。
    婆羅門復問: 何所依而得斷愛。
    尊者阿難答言: 依於「善願」而斷愛。
    婆羅門復問: 豈非無邊際。
    尊者阿難答言: 非無邊際。 有邊際、非無邊際。
    婆羅門復問: 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尊者阿難答言: 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復問: 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 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尊者阿難復問: 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婆羅門答言: 如是。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 何等為四。 謂「善願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勤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意定(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慧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聖弟子修「善願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 「愛」斷已,彼「善願」亦息。 修「精進定(勤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意定(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思惟定(慧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 「愛」盡已,「思惟」則息。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 於意云何。 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答言: 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仁者可以解釋你提出來的這幾篇經文,與「犀牛角經」之間有什麼具體關聯嗎?

    • @yjhong6687
      @yjhong6687 Місяць тому

      @@米球行者
      1. 仁者好, 在「雜阿含經(五六一)」中, 阿難說他跟隨佛陀出家的原因是為了「斷愛慾」, 「南傳法句經三四二、 隨逐愛欲人,馳廻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也是在說明相同的道理.
      2. 「犀牛(角)經(一五)」: 五欲樂為甘美味, 方法雜多攪亂心, 見五種欲有過患, 應如犀牛任獨行. 「雜阿含經(二五○) (南傳相應部「六處相應」欲貪經)」, 尊者舍利弗告訴尊者摩訶拘絺羅說: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就是在說「五欲」的根源就是「貪愛之心」.
      3. 在「雜阿含經(一一三六) (南傳相應部「迦葉相應」如月明經)」中, 佛陀告訴諸比丘, 要學習 摩訶迦葉, 心如明月, 沒有染著, 如行虛空.
      4. 「犀牛(角)經(三一)」: 初禪捨斷心五蓋, 除卻一切隨煩惱, 斷愛瞋恚無依止, 應如犀牛任獨行.
      「犀牛(角)經(三八)」: 慈悲喜捨四無量, 時時習行得解脫, 一切世法無染著, 應如犀牛任獨行. 正是在說, 犀牛心如明月, 沒有染著, 如行虛空.
      以上「犀牛(角)經」的內容出自cbeta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N0012 經集. 🙏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犀牛角經」沒有15,也沒有31,它是從35開始。
      而38 是:「愛憐妻子和兒子,就象高大的竹子互相糾纏。猶如幼嫩的竹子互不糾纏。
      讓他象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
      我閱讀的是出自「經集」第三章。
      我們所看的,好像差很多。
      根據記載「經集」是非常早期的佛教經典,有其質樸之珍貴特質。依照仁者的解釋方式已經參雜很多後期的「清境道論」及「阿毘達磨」論述方式!
      個人私下覺得學佛不用這麼麻煩。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閱讀這個經典的感想如下;
      1. 不傷害他人
      不向眾生施加傷害,無欲無求,遠離親友羈絆。
      拋棄在家人的束縛,勇敢追求獨立。
      2. 遠離愛念
      愛念與交往帶來痛苦,危險重重。
      拋棄對家人、朋友及欲愛的執著,專注於內心自由。
      3. 選擇獨行(孤獨)
      如果無法結交聰明、品行端正的同伴,應該獨自修行。
      拒絕與惰怠或不正之人交往,避免內心煩惱和紛爭。
      4. 堅守獨立
      如犀牛角般孤獨行走,不受親情、友情的羈絆。
      追求獨立與解脫,不為世俗事物所困。
      5. 克服困難
      遇冷遇熱,風吹日曬,皆以無畏之心面對。
      勇敢衝破桎梏,如魚衝破漁網,自由自在。
      6. 修持正法
      遵循佛陀教導,修禪思考,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智慧。
      遠離快樂與痛苦,超越情緒波動,達到純淨的心境。
      7. 洞察生命
      明白世間事物短暫且充滿痛苦,不被欲愛與憎恨束縛。
      對整個世界不抱貪求,保持心智的獨立和清明。
      8. 智慧與勤奮
      全心追求智慧與解脫,積極行動,堅持不懈。
      避免五蓋(貪欲、嗔恚、昏沉、掉舉、疑),清淨內心。
      9. 內心無畏
      如獅子不懼聲響,蓮花不染污水,自信且無畏。
      遠離煩惱,保持內心的仁慈、憐憫與喜悅。
      10. 遠離世俗利益
      不與人為私利而交往,求真正純潔的友誼。
      總結
      《犀牛角經》主張修行者應遠離世俗羈絆與欲念,專注於內心的獨立與清淨,如犀牛角般孤獨堅韌地追求解脫的道路。
      *這種直撲的論述,就是我喜歡這一部經典的原因。

    • @米球行者
      @米球行者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們現在所看的阿含經典大部分都是阿育王時代所結集,根據一行禪師的敘述,佛陀在世的時候並不注重禪定,所謂八正道的正定在當時也不是在講禪定,佛般涅槃年後的阿育王結集,才又把禪定寫進去佛經當中。
      所謂四禪八定都是世人界定的境界,我們如果真的去修行,很難像學歷或文憑一樣去區分四禪八定。
      但如果是開悟的人,他會知道,也只有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