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035] DEI从业者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和DEI争议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0 сер 2024
  • 我们继续探讨最近的争议

КОМЕНТАРІ • 12

  • @duby0
    @duby0 Місяць тому +2

    所以说,香港勇武派朝警察扔燃烧瓶(那个时候应该比较偏向偷袭)也算恐怖主义吗?这种定义和基层武装人员的使用暴力倾向度有关吗?

  • @user-jb7ed6ye5l
    @user-jb7ed6ye5l Місяць тому

    想听小李老师讲讲各省近代史和经济

  • @licensi6571
    @licensi6571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中国的人权活动和女权运动理论上来说是不应该出现冲突的,但是实际上恐怕确实会,这个也许和博主所说的发声渠道太窄确实有很大关系吧。比如铁链女事件中,确实出现过很多非常强调女权视角,强调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歧视心态的声音,这个话说得可能是没错,但是我确实没法不怀疑这些人是在帮政府的忙转移舆论焦点。
    还有我对女权运动中有一种心态是感到有些困惑的吧,博主也提到过有些男性站在觉得自己智力上更优越的角度对女权运动提出各种意见。这个让我想到了我看到过一些男性和女性就女权运动的方式方法的问题发生过的一些争执,简单说就是男性认为目前的女权运动太过注重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而对一些更本质的东西重视不够,而女性一方则驳斥说女性本来就注重一些细节的感性的东西,指责对方还是站在男性的视角上在对女权运动横加指责。这种类似的争论不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都经历过好多次了。对男性这边的态度呢,老实说我对女权运动的了解还真没足够到让我有自信评判这种观点对不对,也确实无法确定这种属不属于博主所说的站在智力上更优越的角度在发言啦。不过以我对中国环境的了解,中国的女权运动即便是关注过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外人也不太可能知道很清楚的吧?就像人权律师的活动普通人又有几个人知道呢?而所谓要求女权运动关注更本质的东西,这些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我能设想的几乎全部都和政府的乱作为(滥权)和不作为(卸责),和人权议题脱不了干系,这些即便有人在关注肯定也没有任何进行宣传的途径啊,所以也许不是女权运动只关心在有些男性看来非常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是只有这部分女权运动还多少有一些公共发声的空间,所以才有更多存在感呢?当然我也确实不知道实情是不是这样就是了,而且有的男性在表达这种意见时针对的也不只是中国女权,而是把全世界女权运动都包括进去了,但是其他国家女权运动的整体状况如何我就更不了解了……但是很多支持女权主义的女性对上述这种意见的常见驳斥(没有站在女性视角上去考虑问题)我觉得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吧?首先“男性更多会从抽象的宏大的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女性更多会从具体的细节的感性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个认知本身在多大程度上是人的生物性决定的,多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的规训才让人们根据性别不同习得了这样的视角并且还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吧?女性如果支持女权运动,但是对这个认知本身却不加反思地全盘接收,我觉得也不是很值得赞赏的态度吧?而且即便不考虑这个问题,就默认女性就是更看重感性的细节的态度问题的话,就默认这是女性的视角的话,那么你的视角未必就是对你争取权益最好的视角吧?就像很多中国受压迫的底层可能也会坚持中国文化特殊的视角,如果有人告诉他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应该尝试从制度视角去看问题,他可能也会怒而驳斥说劝他的人没有站在中国人的视角上看问题,但这种态度真的是可取的吗?所以我会觉得女性哪怕真的觉得提出上述意见的男性是根本不理解女性视角,那直接以此为由拒绝交流也不是很可取的态度,先尝试去理解一下对方为什么觉得他的视角对于女权运动是更有帮助的不也很好吗?

    • @duby0
      @duby0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我觉得可能问题不在宏观怎样微观怎样,或者男性习惯怎么想女性习惯怎么想,还是那个失焦的问题,或许对于一个特定事件有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解释或者解决,又或者两种视角都没有什么错。但是对于两种视角都有道理,但是有一个更符合事实的解释的情况,弱势群体是要通过反驳对方观点,强调这个“更正确”,从而把主流观点“拨乱反正”,还是双方应该放下分歧,允许不同的理解,哪怕这个方向不是女性追求的最终正确的方案,我觉得这两种路径选择,以及其实现在简中女性倾向于选择第一种,是不是因为我们在收到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一种“不彻底就灭亡,倾向于认为妥协是温水煮青蛙”的习惯性恐慌,所以会对第二条路径很悲观和不信任。当然信任是很难获得的,尤其是现在还有这么多打压女权的声音。然后关于如何看待刻板印象或者既定形象这件事情,可能女性拥有的寥寥无几,所以即便有些东西是刻板印象,是父权制的枷锁,甚至变成某些人已成事实的小脚,那也是仅有的武器。所以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两条路线之争,一个是“表现得像一个没有性别特征的人,其实也就是标准男性”,还有一个是“发挥现有身份之所长,尽管很难说这种身份是好是坏”。上野千鹤子也探讨过一个特定的问题,就是女性是要要求参军的权力,即便这个军队会侵略他国(要求共同享有愚蠢的暴力的权力),还是要坚守女性爱好和平的形象,放弃参军的权力(即放弃成为一等公民的权力,且女性并非真的爱好和平),关于这两种选择也有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的不同的观点,而且她的回答也是需要依赖特定议题的,并不是有性别这个条件就能决定。

  • @a_sau_8
    @a_sau_8 Місяць тому +9

    我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维权式的表达,零零碎碎,难以理论化。比如女性主义关注的婚恋、职场权利、生育、与父母的关系、与男性的关系,每一个问题都和其他具体的社会问题交织。
    比如说,母乳喂养,男性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地用医学、经济学、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利弊,但女性主义无法这样抽离自我,更多的是以反馈式的方式讨论问题。比如说,在职场要怎么吸奶、冻奶,女性本身的尴尬,男性对此的歧视。
    我可以理解小李老师认为上野的书达不到对一般社科知识讨论的要求,我自己也承认当然是读陈嘉映更有智性上的满足感。我读上野也觉得很烦躁很不爽,但这就是女性每天的处境,细碎的麻烦、不适,男性会大呼小叫这种事太登不上台面了吧。
    反过来说男的就没有细碎的不适吗?男性敢用同等的慷慨激昂在公共环境讨论阳痿吗?我认为这是阅读女性主义对男性的好处。

    • @cctz-mb1fp
      @cctz-mb1fp Місяць тому

      说的好好

    • @liplepeoberty5815
      @liplepeoberty5815 Місяць тому

      抱歉最后一段没太懂,意思是读女性主义文字能够给男的带来一个好处,即鼓励男的(更自然的)在公共环境讨论细碎的不适(比如阳痿)吗?

    • @yigiwoli
      @yigiwoli Місяць тому

      感觉女权主义的讨论本就应该拓展到男性生存处境,否则很难让“广大”的男性群体切身体会和参与,比如对所谓男子气概的叙事和焦虑的冲破。否则当下女权在多数男性看来就是男女间的零和博弈,当然阻力很大

    • @user-bn7rc9uv1m
      @user-bn7rc9uv1m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看到很多女性主义者也认为男女之间是零和,而且他们也认为世界所有人之间也都是零和@@yigiwoli

    • @duby0
      @duby0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女性主义跟其他领域相比还没有得到特别充分的发展,所以对很多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早期阶段,或者说有学者研究做得很好但是依然因为议题不是热门和主流,也没什么人知道。可以说上野千鹤子算是在性别平权领域很早期的那一波人,觉得她的理论处在起步状态也很自然。而且性别议题很容易(也必须)和其他各方面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解释,好像是看起来被“稀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