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應該接近唐宋音(屬中古漢語),最早來源可能是唐朝官話(發音特性與日語接近)。唐朝官話因為是經過人為制定的,這造成了與上古漢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所以要研究唐以前的漢音不能只以閩南語為基準了。 粵語雖然保留部分上古語的特性和發音,因為本身融合了太多的方言和不同時期的官話,所以參考度只怕也不大。客家話比粵語的情況好些,因為融合的情況比較不嚴重,但只能作為參考。 現在的閩南話受後來的官話影響走音很大,拿"方言"一書來論証只怕只是取其中的巧合而已。 比如現在念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no mo a-mi do hu),念法和唐音就不同,古唐音念 na mo a-mi ta bu 因為唐譯佛經有很多咒語,而這些音譯咒語目前還找得到梵文的原音。比如揭字就可以確定唐音念ga不是ge,這從般若心咒就可以查到(揭地揭地-gate gate)
閩南語漢字學
閩南語漢字很簡單,這三集看完看懂您就會了!
ua-cam.com/video/LPEuY9zWbdw/v-deo.html
閩南語漢字學第一集
ua-cam.com/video/WAPFEVBzMas/v-deo.html
閩南語漢字學第二集
ua-cam.com/video/VY6EhnSsSNA/v-deo.html
閩南語漢字學第三集
請問先生有閩東語的相關介紹嗎?福州話保留的古漢語發音特徵也不比閩南語來得少 甚至有更久遠的歷史
支持用心的人,點讚!👍👍👍
有没有可能懂徹二字西汉还没有出现,后来楚齐宋文化融入后才为此造字?所以并不是错字,而是临时借字。
谢谢陈先生的解密,我父母都讲河洛话,在广东称潮汕话,在福建朝福州话,在海南岛称海南话,在台湾称台语,在日本称日语。中国大陆北方称为闽南语,有鄙视的意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母语才是真正的古汉语!了不起。谢谢你的研究。
冒昧問一下為什麼稱閩南語會有鄙視的意思?不是閩南地區的語言的意思嗎?
哪有鄙視的意思?閩南是地理概念。
陳老師真的好像偵探一步步地抓出線索,超棒。讓真正的上古漢語得以重現天日!
找出原理就可以知道真相,絕不會像台文所囫圇吞棗,不懂裝懂!
我举几例晋语:铁读tia,木读ma,黑读ha,北读bia,安读nan,下读ha4,药读ya,去读ke,尸读si1,师读si1,史读si3,跌读dia,识读hai4,午读“wo",锄读chuo2,衫读san3,吵读cao3,
❤甘溫謝謝多謝感恩謝謝老師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复原各时期汉语 一种很靠谱的方法是 佛教用语的各时期汉字译音,再和国外同一本佛经的发音比对! 由于国外是拼音文字,所以发音保留相对稳定!
是的,您說的這個方法跟《方言》這本書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我每次唸大悲咒,唸到(數怛那怛寫(唸夏))“寫”閩南語唸ㄒㄧㄚ、,我每次唸大悲咒,都會覺得議者會用他落腳在地的語言做翻譯基礎,絕不是用北京話為基礎的現代國語,那時河北還是邊境
國語版佛經會另外注記發音,只因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唸佛經
@@user-balloon1721 對我念咒都用閩南語.。音接近梵文
首先感謝版主詳細解說,吾人受益匪淺。關於所提:「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我以所瞭解的羅馬拼音書寫為:「tóng、hiáu、tiat,ti iá。chhó ūi chi tóng,he̍k oa̍t hiáu,chê sòng chi kan ūi chi tiat。」其中記音字「黨」的閩南語確實與「懂」同音,此無疑義;而「哲」字根據甘為霖廈門音字典記音為「tiat」,但版主發音為「thiat」,所以認為應對照漢字「徹」,查閱該字典「徹」字解釋為:「thong-thàu , sió-lō͘ , pîⁿ , pa̍k , tû-khì , húi-hoāi , pâi-lia̍t」也就是「通透、小耨(鋤草器具)、平、贌(在周代徹為田賦名)、除去、毀壞、排列」,此無一與「懂、知、曉」之意有任何相關聯。倒是找尋與「哲」字閩南語「tiat」同音字,確實有一「喆」字有「tì-sek , chhiang-miâ , lêng-thong , se̍k-bat , gâu」記載,也就是「智識、聰明、靈通、熟識、𠢕」,此解釋則與「懂、知、曉」略有相關。以上資料提供版主參考。
看到您的努力,謝謝!繼續加油!!
感恩
很棒的論述。
用官話的字,記載方言的音,這跟「歐巴桑」記載日語的道理相同。
這個方法簡單又實用,證明許多語言學老師,為了政治切割都在胡扯
我覺得陳老師方法很棒!文化與歷史都有他的過程與意義。政治切割那一套只是在自欺欺人,只會越搞越沒水準看了就覺得可笑!
閩南語在台灣也是慢慢消失中,年輕一代會說越來越少,看到老師這麼努力推廣值得尊敬。
閩南語沒有消失 超級多不同種族的人自己母語都不學只學閩南語
很多古漢語的發音在日語中都有保留哦。
不過日語現在漢字的使用越來越少了
請查日語心經 就是日本腔的閩南語XD
ua-cam.com/video/JOSmVw6-Ems/v-deo.html
@jack chen 日韓這幾十年都跟台灣一樣強調本土化
用自己國家文字
但是中國崛起又開始回復漢字熱
非常好!受益匪浅!感谢
所以閩南語(台語)並非沒有文字的,第一次了解到這個.感謝分享
本來就有文字,是子孫不肖,忘卻自己的文字而已。但民間漢學老師還有很多人會,高手在民間喔!
應該要把河洛話的古字找回來,可以從台語歌的字幕開始推廣
同意 現在很多是劣幣逐良幣 造成很多人瞧不起閩南文字
@@bcliou9216 用普通話去學文言文真的是很該死
文言文用閩南語超簡單
❤甘溫那謝謝的下雨了啦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我的天哪,看来学习历史或者做考古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多字或音都不是现在的意思,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方言》解密方法,已出版在拙著《臺語漢字學》ㄧ書。閩南語(臺語)讀音系統,廈門大學周教授也會,但年紀輕的學者,在文革之後已失傳,所以不知道閩南語讀音系統。但臺灣保留非常完整,漢文化臺灣可說是保留的最完整。
閩客越族群因戰亂南遷,離開中原之後,北方慢慢由今之普通話接手並壯大
你不是應邀去廈門教書?
很多时候官话跟当地方言是不一样的。比如像唐朝官话跟长安话(首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發現到,很多東南亞華人講的閩南語跟台語80%以上都是一樣,好像閩南語早已穩定,沒有太大、太多的變化。假如台語不摻雜日語,相似度會更高,更加沒有分別。
我到了台灣用閩南語說話溝通,根本沒有人知道我是外省人。
西漢揚雄《方言》第一卷第一條目,就已經證明雅言並非粵語。
陳世明 粵語並非雅言,但保留了很多雅言的讀音。這是對的。
老师,你能复原古蜀语吗?秦汉时期的古蜀语。
粤语应该是秦始皇南征百越中原北方汉人移民南方,那是的广东人应该是土著。后来粤语在唐末宋朝时期定型的吧。。。
現代粵語是經過與地方小數民族語言交流演變的,當然不能說是等於古代「雅言」。
古蜀語去年我有朋友去四川,他錄給我的聲音顯示,基本上我聽得懂,所以應該不難。
4:20 即便汉朝讲台语,老师能否解释,为什么杨雄不直接写“懂、晓、彻”,而要些“党、晓、哲”?
《方言》不是楊雄寫的,當時有的方言區尚未有文字,當然要用記音字。
能研究中國文化 很有福氣 中國文化太有學問太好玩了了
老家在江淮之间,先秦是吴越楚的地盘,按现在分类叫江淮官话,确实我们不说知道,而是说“懂、晓得”
因為是不同方言的關係,我也很少用懂這個字
粵語簡化成"答"(曉得的得)
所以說西漢楊雄這本《方言》對古漢朝官話,就相當於是解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嘍? 不過個人拙見是(4:14)漢朝所說的話是[閩南語]應該比說是[台語]要正確,因為台語還受到日語的部分影響。
日語並沒有影響臺語,因為外來語本來就是漢語的一部分。
據說劉邦好罵人 豎仔 豎儒 也就是現代台灣文學常用的俗子 俗辣 那時就懷疑劉邦用的是閩南語
看台湾公文有几分文言特色
不會吧,俗是入聲字還是濁音,豎卻是開音節而且還是用舌面發音,這兩音差別太大根本不可能搞混
應該是「古漢語」,閩南語只是流傳下來的一支罷了。客語、粵語、福州話、吳語等,都有古漢語音韻。
受教了,真的非常喜歡閩南語。和閩文化。
如何知道漢朝官話怎麼唸?
其实哲这个发音就是我们河南这边方言知的发音
是的,《方言》記載這個音,就是在齊宋之間,就是山東河南一代。不只河南,福建、臺灣的發音也一樣,因為我的祖先是五胡亂華時期,從河南遷至閩南,清朝乾隆時期再遷至台灣的。
可以冒昧問你是河南哪個地方的人?改天有機會可前往拜會。我們家離開中原(河南淮陽)已經一千多年了
陳世明 应该是西北这块,焦作洛阳黄河以北的济源 三门峡这块吧
根據《方言》的記載,這個音是齊宋之間的方言。但臺灣閩南語也是這個音,且老一輩的人都說是漢朝官話,我的論述證明語言並未消失,而是保留在民間。
陳世明 我們洛陽人說“知道不知道”发音也是“zhe不zhe(哲)”,不過不清楚是“知”的音還是別的什麼
我们这里讲冀鲁官话。我们和山东省搭界。 口音像衡水市 石家庄。 德州市区的口音
請問陳博士,為何閩南語要發展出讀書音?閩南語是唐朝官話嗎?如果閩南語是唐朝官話,應該自己就是標準語讀書音,何必要發展出讀書音!如我wa是誰;自我ngo介紹
先有母語,後來貴族發明文字,為有別於母語的粗俗(他們認為),故創立讀書音。個人推論:前者小雅,後者大雅。部分發音有點差異,即大同小異!
@@akilachen 讀書音只是當權者公布的自己標準,閩南語不是唐朝官話也沒關係,江蕙的歌還是很好聽喔
其實並非大雅,小雅,雅nga發音就是我nga, 意思是周朝人覺得自己的語言就是的高雅!就像英語是Angela 族群的語言,變成的English
感謝老師
原來外來語可以這麼用,以音通假藏有這天大的秘密,讚啦
其實從漢傳日本、韓國的文字,很多和閩南語讀音、意思都相同,所以漢、唐古語是閩南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Oinion Huang 忘了最主要的佛经。 佛经的词汇很多是音译词,并且西方是拼音文字,读音相对稳定。 只要把汉文的佛经和西方同一本佛经发音比对,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汉字的读音
你又為何不在UA-cam視頻“詩經「隰有萇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現代漢語朗讀”反駁他們呢?還虧我還再維護你的名聲。
謝謝您!因為工作關係,很少上UA-cam,且他們變成意氣之爭了。
陈教授展示的这本«方言»是哪家刻本?何年何月刊印的?
歷時兩年,再擠一點牙膏出來,新的影片如下:
ua-cam.com/video/E9QYyS1clw8/v-deo.html
陳老師應該在大陸開直播 畢竟那裏的閩南語人口還很多
我就是大陸的,好多年輕人已經不會講了,或者說會講又不習慣講,講得不准之類的。我倒挺羨慕台灣開設了台語課程的。
确实,海陆丰也说福佬话,北方老师来后了解就发现很多是古语。比如读书叫做读册,家读作瘄
北方來的老師知道古語,其實臺灣保留的古語最完整。上古的雅言還保存在臺灣,有空歡迎來臺灣找我。
韓語也叫讀册,發音意思和台語完全一樣
唐朝陳元光元帥 及 沈姓副將,率領四十多姓氏部屬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大舉入閩,後定居閩南。
至明清渡台,中原語言傳送到此域,成為主要的語言
漢客,唐閩
秦始皇劉邦曹操三國是現在的客家言語,
唐太宗李世民是閩語!
唐詩三百首,完全可用閩地區言語讀誦
可以查詢:考古學系,圖書管理系,中文系,哲學系
搜尋UA-cam 有各朝代語言解析
不够严谨,但是还是有价值
不是不夠嚴謹,而是您不懂閩南語,不懂語言學所致
@@akilachen 我听得懂闽南话,闽南语确实保存了古汉语,至于保留多少和哪一部分或者是哪朝的哪里的方言都是要探讨的。永嘉南渡,八姓入闽,应该保存更多汉晋中原语言。后来唐末光州的部队入闽平叛就留在闽南。还有当时福建山越居民有没有影响也是个问题。这些应该是闽南语形成的条件,其他我就不太懂了。
@@使者光明 既然沒研究,還敢说不夠嚴謹,很壞的習慣
有沒有《方言》其他篇章的例子呢?
哇,支持支持。
博主,唐朝的時候漢字都是有輔音/聲母在韻前和後的,比如:「國」普通話發音kwo: ,粵語發音kwok 短音節漢字一頭一尾都是有輔音的
難怪台語講 高速公路 日本同學跟韓國同學 都猜得到
用國語 日本韓國越南都猜不到
很多时候官话跟当地方言是不一样的。比如像唐朝官话跟长安话(首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韓語有些聽起來很像閩南語跟這有關嗎?
漢人遷入韓國頗多,閩客語頗多
陈老师,何解唐诗宋词需用粤语读起来更押韵,而且更能感受抑扬顿挫的感觉和意境(闽南话不懂),上古汉语确定和唐宋的发音系统相同?请释疑
不只是粤语读起来抑扬顿挫的,其他方言可不比粤语差
唐宋的官話就是現在的客家話.,和廣東話比較接近,而閩南話則是唐宋前的官話,台灣的閩南人都自稱是河洛人事實也是如此,
您誤解了吧!
因為粵語客語也是屬於古漢音系統 所以古韻仍保存
現在普通話已經胡化很嚴重 韻腳消失了
@@lan250 唐官話是閩語 請查日語心經
ua-cam.com/video/JOSmVw6-Ems/v-deo.html
粵語是方言
正確!!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啊!
本來就是
其實看台灣人是不是河南地區移民的只要去看看祠堂或祖先墳墓前的墓碑就ㄧ清二楚了!
閩南話就是河洛話!河洛?就是黃河洛陽!漢賦唐詩宋詞為什麼用北京話讀不出那種韻味就是語言的差義所造成的!
如果大陸網友不相信找位能說客語的朋友讓他用客語給你讀讀唐詩宋詞你們就懂了!
古詩只要是漢語讀起來基本都押韻。
所以說:哲學應該用徹學
黨,粵語dong2/tong2。懂,粵語dung2。黨與懂,根本不同音。哲,粵語zit3。徹,粵語cit3。資料來源"粵語審音配詞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我遇到一個粵語的朋友,硬說黨、懂同音,哲、徹同音。其實他/她患了大頭症,我的影片已經說得很明白,看不懂是資質太低,還說我沒解釋清楚。是您要加強邏輯能力了吧!
《方言》就是以官話記載方言音,例:歐巴桑,記載日語的年輕婦人。
你那位粵語的朋友應該是外地人後來學的粵語吧? 在香港會把這幾個字發同一個音的, 幾乎可以肯定是新移民
我是香港人,我敢肯定黨與懂的發音不一樣,而且聽起來分別很大
@@chanjason4635 透過網路的連結,很快可以知道各地的方言
有道理,从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政权若以华夏中心视角来说都是所谓胡人政权。他们说话不可能和周秦汉时的人一样。那个时期中国北方或者说中原的汉人基本南迁,大概可以得出周秦汉时的官话应该和现今中国南方方言更接近,但是是粤语闽南语还是其它什么方言则不好说。这个研究还是有力证明了当时官话是闽南语而非粤语。。
沒錯!
先生的ppt功力了得
真的嗎?
闽南语只可作为参考中的一种,雅言的古音系,不仅讲究平上去入等八声,还讲就尖团音等。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的民族融合,而小范围的融合更是从未间断,每一次大的融合过后各朝的官话都会经历较大的变动,所以上古雅言在历史进程中早就被改得面目全非,虽然闽粤相对封闭,但在融合过程中一样经历了很大变化。况且就算是上古之时各地方言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怎能以当今一地之方言作为标准。粤、吴等方言语系当中一样有很多古语的残留,各有各的参考价值。从各种典籍来看,中国各地很多方言也一样具有参考价值。
播主所举的例子,哲= 陟列切,既然陟列切就应该读“zhie”而不是“chie”吧?徹字虽略有不同却也是犯一样的毛病
以方言为参考很正确,很用心也值得佩服,但是非要把古语说成是闽南语,这恐怕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吧?其他的经典,如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集韵、礼部韵略、中原音韵等等,就算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这些工具书都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方言这本西汉杨雄的经典,参考价值也是非常之高,但若唯重此书,与唯重闽南语一样,就有失偏颇了。
再者,就算知道一个字的读法,也无法知道这个字的读音。这是文字记录所不具备的功能。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并未用宫商角徵羽来给文字注音。
如此宏大的命题,用如此单一的方法讲解,真为播主捏一把汗。
您的論點應該是不懂漢語的老師寫的,更新一下吧!
可笑的是,絕大部分的歷史劇,該講台語的都說現在的中文
所以希望陳教授多多研究和演講,讓更多人知道台語的重要性
讓他流傳下去,讓下一代繼續使用,台語要消失了QAQ
原來閩南語在漢朝就有了是真的,真棒的研究
對了,請問一下,聽說閩南語和台語的定義似乎不同,是真的嗎?
夏朝以降,就是夏言或稱雅言,即今天的閩南語"讀音"系統(黃俊雄布袋戲的發音)。這個語言到魏晉南北朝之後,一度因為古漢人南遷,一度遭受普通話超越,然在唐朝時期又恢復,到宋朝以後,又被普通話給趕上,成為地方性的語言。
臺語就是閩南語,就算加了外來語,骨子裡也是閩南語。但在臺灣,要說是臺語,個人也可以接受。
天子 个人觉得他讲的还是有依据的,不然闽南语的起源怎么讲?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南迁
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從《方言》第一卷第一條,粵語、客語就排除不是周秦西漢的官話,只有閩南語完全吻合。只是這裡的閩南語是讀音系統(古代雅言),在1965年以前盛行於臺灣民間,而福建受明清及文革影響,已經幾近於失傳。
在臺灣,老一輩都還會雅言,而最道地、最出名的,要算是黃俊雄布袋戲的發音。周秦西漢的雅言,雖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一度由陝西的方言取代(普通話的前身),當時讀書人發現讀書沒押韻了,就是源自於此。這個普通話的音,比較像吳儂軟語,聲調較輕,沒現在的分明而已。如果您肯再仔細看影片的解說,您就會發現粵語、客語、普通話只是兩千年前的小方言。語言不能用田野調查確定,要有憑有據,《方言》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是您不懂雅言,這本書用普通話看,無異是緣木求魚。
明清是普通話沒錯,但漢唐是現在的臺灣閩南語讀音系統,羋月傳、三國演義等,用普通話就錯了,可惜對岸無此人材。
美國人只懂英語。歷史劇要考究的,只是市場考量,畢竟古語已很少人懂,當然改普通話,但不是比拳頭的。
南宋灭亡时,一只军队留在海岛上。岛上有王府洲点将台
全世界大部分的語言多是「音音字」也就是字是有音標組合起來的。因此你會音標就能寫字,英、日、韓等地多是這樣的系統。這種系統傳承容易,只要會念,稍微教授就能看字、寫字。這樣的系統不易失傳。
中文的系統是罕見的「字音字」就是所謂的字歸字、音歸音。你就算會音標(無論是台灣在用的注音符號、或中國所用的羅馬拼音)你沒學習過「字」你就完全看不懂。更何況民國之前我們中文是完全沒有文字拼音系統的,全身靠口語教授。
閩不只有閩南語,閔北等等其他語與閩南語差異很大,也都是河洛話嗎?
那是東甌百越學閩語,非正統的河洛話
印象向中有聽說是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的漢人為了躲避戰亂...就往南方遷移了
我記得之前看過閩南語可以對照約90%的唐詩押韻 而閩北語(福州話 接近百分之百。 請問老師對福州話有研究嗎
請問陳老師: 毋湯(不可) 正確寫法
毋通
研究語言越久,越發現世界語言好多是雷同的。
尤其是閩南語,aunt阿姨,舅舅(阿姑)uncle
中文蛇,丹麥語slange
英文字源log,是希臘語說,東北話的說就是嘮顆
韓語的梨子就念pae
我發現到,很多東南亞華人講的閩南語跟台語80%以上都是一樣,好像閩南語早已穩定,沒有太大、太多的變化。假如台語不摻雜日語,相似度會更高,更加沒有分別。
我到了台灣用閩南語說話溝通,根本沒有人知道我是外省人。
大多數來到東南亞南洋和台灣、大多數是從福建同安出來的、所謂(海口腔)
還好有摻雜日語
漢朝的語言,從西漢揚雄《方言》即可原音重現,即閩南語讀音系統(即臺灣的臺語)。
ua-cam.com/video/UdgG3y8QnDA/v-deo.html
我發現到,很多東南亞華人講的閩南語跟台語80%以上都是一樣,好像閩南語早已穩定,沒有太大、太多的變化。假如台語不摻雜日語,相似度會更高,更加沒有分別。
我到了台灣用閩南語說話溝通,根本沒有人知道我是外省人。
受教了
那么粤语来自哪
粵語來自東甌百越,吳越春秋進入中原的那一支族群。
@@akilachen 西汉南越王统治广州哦,不也是说粤语吗?也是秦始皇派兵来广东广西的
受教了,打開國文的新視野
陈教授,欢迎去台山下川岛,那里还保留着唐宋语言
喔,在哪一省呢?
查到了是廣東省。
其實臺灣尚保留漢朝的語言,長輩都還會講喔
正想说很像四邑话的发声系统
我很崇拜你。我也對古漢語。很有興趣
現在的滿化漢語偏離真正的漢語,切斷我們的歷史文化,誰之過
其實也不必這麼說,語言只是方便就好,為何中華民國也用北京話,就要問孫中山。 當時是因為北方人學不會很多音的粵語才會制定北京話為官方語言,不然中華民國應該是粵語。 說不定臺灣也會變成粵語、閩南語為官方語言。非北京話。
臺灣閩南語並沒有被切斷啊~
民視三立天天都有臺語八點檔,其他台也有一堆臺語劇。
現在還有台語台。 講閩南語也不只臺灣人,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也會講。
沒有對錯問題,因為語言就是拿來溝通,計較太多就難保不是民族主義和政治心態作祟。
滿語多少也一半一半吧~ 至少他文字還是漢字,你去聽滿語真的跟現代漢語(國語、普通話、北京話)幾乎不一樣你聽不懂的,多少要磨合成好發音的。 所以用中文念唐詩還是有押韻的時候。 只是閩南、客家、粵語更符合而已。
閩南語的應該接近唐宋音(屬中古漢語),最早來源可能是唐朝官話(發音特性與日語接近)。唐朝官話因為是經過人為制定的,這造成了與上古漢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層,所以要研究唐以前的漢音不能只以閩南語為基準了。
粵語雖然保留部分上古語的特性和發音,因為本身融合了太多的方言和不同時期的官話,所以參考度只怕也不大。客家話比粵語的情況好些,因為融合的情況比較不嚴重,但只能作為參考。
現在的閩南話受後來的官話影響走音很大,拿"方言"一書來論証只怕只是取其中的巧合而已。
比如現在念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no mo a-mi do hu),念法和唐音就不同,古唐音念 na mo a-mi ta bu
因為唐譯佛經有很多咒語,而這些音譯咒語目前還找得到梵文的原音。比如揭字就可以確定唐音念ga不是ge,這從般若心咒就可以查到(揭地揭地-gate gate)
您邏輯再釐清楚一點,不要拿網路的資訊來貼
所以说那些穿越剧都是假的😂穿越过去根本听不懂,请问教授如果去古代我们说国语他们能听懂吗?
明朝还能听懂一点点,但是看其他视频说明朝话,那个说话的调调还是满像闽语的调调,而且没什么像北方人说普通话时那么明显的卷舌音,对北方人来说应该比较困难吧。其他更远的朝代应该是听不懂了。
客語的發音, 也是古漢語!
汝嘵 汝知否!? 這兩句到現在還在使用
知,我家鄉的客語念作ㄉㄧ
有意思.
河南知就是哲读音。知道吗
如果要論起源單倍群新亞洲的O3,走到黃河早就不是他的新亞洲元配,是老亞洲的老婆D,其元配可是北方滿蒙民族C
而南方更好玩了,新亞洲NO的祖先4萬年前到了雲南一帶根基,然後一支往北O3,與滿蒙元配成了漢族起源的一部份,兩支往東O2(東夷)(部分日韓)、O1(百越、南島)
O1(百越)娶了老亞洲M7矮黑老婆,成了現今東南亞人主體,然後O1就帶著30%新亞洲元配B、F來到台灣,並出發前往太平洋
而O2正好就夾在中間。
而漢族組成,並不只O3這個群體
日語的哲也Tetsuya ,Tetsu跟古漢音 哲字發音一樣。
好
粵語“哲”音通“知”
不同:一個是 zit,另一個是:zi
好厉害哦,支脂之不分的汉朝话。
潮汕話的來報道啦
ua-cam.com/video/um2849LdOY8/v-deo.html
這篇是另一個漢文老師的吟唱,即臺語讀音系統,跟老師的聲音一樣好聽。
古漢語=河洛語嗎?
漢官話-閩南語 / 唐官話-台山語 ???
朝歌,唸作椒歌。對岸有一說法主張閩語是商音。
商承襲自夏
真的應該將河洛話重新推向全華人
廣東人表示:應該將粵語重新推向全華人
客家人表示:應該將客家話重新推向全華人
當然可以啊 就看他們有沒有心. 用點腦吧.
河洛人用河洛话讲解宇宙最先进的科技就可以了
成本问题啊,中国太穷了
我發現到,很多東南亞華人講的閩南語跟台語80%以上都是一樣,好像閩南語早已穩定,沒有太大、太多的變化。假如台語不摻雜日語,相似度會更高,更加沒有分別。
中國無粵語,只有中原語言,現在嘅廣東話,古詩古文用嘅詞匯就是現在廣東話嘅詞匯,“嘅,畀,睇,逳,攰,姣,刈,苫,贔屭,咀,冚,擲,搵,嬲,呃,諗,鄉裏,質素,幾多,日頭,差人,車轆,滾水,耕田,種菜,竈頭,前頭,後尾,上高,下低,飲茶,食飯,著衫,多謝,醜,丑,行路,走難,樽,櫝,埕,壇,起屋,起身,阿嬤,得閑,隔籬,肥,等等”都是廣東話先會用!
閩南話都是執中原廣東話嘅詞匯來用嘅,肯定同中原話差遠啦,因為閩南話根本不是中原語言,而是南方閩越方言!!
粵語即越語,但是粵語是經過中原的洗禮。
矛错咯
我们县距离北京350公里
徹 沒聽過欸。
陈先生造诣高深
泉州的讲法:江湖一点块,说破不值钱。
江湖一點訣,講破無價值
《朱子语类》中,卷第一百三十八:“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
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了对广府话的评价,而且对广府话的评价十分高。广中也就是所谓的广信,广西和广东的中间。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熹本人是哪里人,朱熹本人是福建人,祖籍是江西。他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朱子不知道閩南語有文讀音,我陳子比較厲害
請問在古時內陸的秦國何會用在東海之濱楚國地區的閩南語?
閩南語有兩個系統,一是讀音,另一是語音。讀音即古代的雅言,在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期間,隨著漢人南遷而保留在閩南。語音則是母語,即雅言的前身。
雅言從夏商周沿用至秦漢,秦朝的官方語言亦是雅言,而楚國方言並非雅言,但楚國來中原讀書識字的人亦學習雅言,在家講母語,官方場合用雅言,形成兩套不同的發音系統。這種現象在閩南語、粵語、客語非常普遍,因為他們有固有的母語,後來又學習官話,才形成兩套不同的發音系統。
您的問題我解答如上。或許有人說秦遷中原人士至江南,呵呵,若您是秦始皇,您會遷自己的子民至江南?當然是遷別人,怎麼會遷自己的人呢?!
我明白古人也有用錯字、別字來表達的時候。而我對雅言的理解即是古時的官方語言、語音代表地方的方言發音。我的問題是視頻所述秦國的雅言(官方語言)為何就是相同於當時楚國東海地區的閩南語,是語音問題上嗎?網上的史料說秦朝遷中原人士至江南全是六國人士達五十萬眾,最後由秦始皇任命的副將趙佗在秦末亂世時自立為南越國王,秦朝的軍官當然是用秦國的雅言吧?所以粵語等於秦國的雅言,不是閩南語?另外的問題是中國在各朝各代都因政治須要而遷居民眾,有否可能當地民眾的語音和後來者相護融合或被取代?像日語的發展史。
按您的說法,現今江南應是秦語,那為何還是這麼多語言?因為秦當時,六國的方言頗多(《方言》亦有記載),當時會用雅言的只有讀書人。另外,雅言的發源地是東夷,而非是秦喔!
多謝賜教,小弟獲益良多!
這樣的討論很棒。
《方言》裡面的記載,現今臺語的母語,兩千年前,的確就是出現在河南一帶,漢人南遷之說,概毋庸置疑。至於普通話,當時就是陝西附近的小方言。客語則是南楚江湘之間的方言,當時他們已進入中原學漢語了!
要復興上古漢語,優秀的民族一直南遷,都快要跳太平洋了
既然优秀为什么南迁啊
楊志文 赞,我也是闽南语系的移民
哪有優秀的民族? 優秀的定義又是什麼?
蕃薯不怕入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閩南族群就是這種精神,不懂閩南語當然不能體會這意思。不夠優秀當然不能保有自己母語,從而被迫學習新的語言。
哈哈哈 就跟劣幣驅逐良幣是一樣的道理。
台語字音本來就很存古,相反現代漢語才是年輕的。
另外,韓愈抄襲了(錯錯錯,致敬,創意轉化)很多很多揚雄的作品。
送窮文就是其一。
拗的很勉強,台灣講閩南方言的人多,占強勢,拿一本書就要奪天下!
福建閩南(漳州)地區,唐代武將河南籍陳元光父子就平亂開漳,唐末黃巢之亂,河南光州固始(縣)王潮三兄弟偕眾多姓氏將士入全閩地區,宋末許多閩籍人因抗元或逃難又遷粵廣東各地區變成講客家話、潮汕話、廣府話,明鄭及清初,閩、粵人士遷台,所以河南光州固始就是大部份福建,粵東(客籍)、台灣人的祖籍原鄉!
你只知道唐代的歷史,您知道魏晉南北朝漢人南遷的歷史嗎?不要以為您很厲害,要知道歷史才知道語言。
有法就有破好像是假命题
侮辱了一個很用心的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