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鈞瓷藍釉掛紅出彩盤第225。這是和頻道中第4、9、212篇一起購入的盤組,也是第一次購買古瓷,一眼即對第4篇中的像太陽圖案的盤子一見傾心,由於酷愛藍色,不懂古瓷卻十秒鐘即決定收藏,這可能是古瓷嗎?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6 вер 2024
  • 視頻提供實際細節影像,僅提供欣賞或對照用途,請看頻道基本信息說明。收藏的古藝術品大半都是決定收藏後約半年購入的,在夫婿強烈的反彈建議下,開始學習相關的知識,視頻中講述的是喜歡藝術品的原因,和盤玩或觀賞後的心得,和大部分專家講解有很大的分別。喜歡古藝術品高超的藝術呈現方式,因不了解所以單純從藝術欣賞的角度找尋喜愛的物件。這四件組的瓷器雖然老闆說是倆倆配成上下件所使用,但實際觀察卻發現圈足特徵不盡相同,尺寸過於接近作為上下器不好使用,覺得這是某人喜歡鈞瓷而特意收集的。平常接觸的是現代瓷,因此從第4篇精湛的出筋工藝推斷,這四件相似釉色的瓷器應該是古瓷。理由是什麼呢?第4篇得出筋工藝手感輕柔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只有在迎著光線的某個角度能發現盤子裡的高低略有不同,由此使釉色堆積厚薄不同,進而產生像太陽一樣的圖案。這樣的藝術創意設計,若非有精湛的出筋工藝技巧無法想出這樣的設計,再著即使是想出這樣的設計,沒有這樣精湛的工藝也無法做出成品。到底難度有多高?首先在盤子正中央設置一圈出筋,再這個出筋均等的做出十道出筋,並且和中間出筋間距相同,然後盤子的花口和十道出筋要配合得宜 ,還要輕柔到幾乎看不見。盤子花口美且從正面看波浪鮮明,從背面底足看花口弧度部分被器身遮住,波浪感覺不連接卻也起伏順暢。在元代以前以釉色為欣賞主軸的時代,器形和釉色的變化就是重點,因此宋瓷的器形優美備受推崇。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能造就這樣高超的工藝,現代仿品的出筋工藝莫不被專家批評為不夠精巧。尤其未見過其他盤子有相似的設計,因此現代仿品機率甚低,仿品需要有所本才能仿製。不過這四件瓷器的形式不若宋瓷最高峰時期的優雅,釉色也更藍更豔,因此覺得是宋早期之前的作品。其次這四件瓷器的手感不澀手,不似新瓷手感。再者,古瓷的配方加了瑪瑙,可能由於此緣故,背光、迎光的光感不同,以玉比喻,有時產生點點油潤光感,有時如玻璃光感整片鏡面或湖面的光感,也偶爾看起來毫無光芒,這樣豐富的光感變化,周遭的新瓷沒有這樣的現象,也由於是這樣的變化連帶釉色看起來也有變化,非常令人驚艷,因此喜歡上古瓷。這四件瓷器的特徵和後期的鈞瓷不同,不能以金元時期的特徵來比較。這件盤子口沿、盤內、積釉較深的光感都不同,手邊的古瓷多半在口沿處特別亮,積釉處亦是,其餘部分光感較淡。盤內有出筋工藝,因此部分釉色較深,但變化不如第4篇的鈞瓷成功。背面的器形依然有變化,因此可看到部分釉色較深,這和器內的釉色變化原理相同,並非是利用塗釉材料不同而產生。底足可能由於在底部保護較好,光感比盤子側面的光感較強,且在足牆積釉處光感更強。以下是觀察這四件瓷器的心得,這四件瓷器釉面觸感都不如現代新瓷平整,紅釉處有著像高溫而產生破裂的氣泡的凹洞,似因氣泡和凹洞產生光的折射使釉面瑩潤光亮。紅釉呈現的方式,應是早期鈞瓷,因窯變現象而產生意料之外的紅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還未出窯誰也不能斷言會產生什麼樣的釉色變化。後期的鈞瓷已知如何使用原料控制化學變化產生的顏色,這一抹紅變得可以控制出現的位置及模樣,紅釉邊緣顏色過渡就很不自然,似有一個框框住那一抹紅,不再是早期這般乍現的可愛迷人。宋瓷喜追求滿釉,然而早期鈞瓷無滿釉,圈足也不施化妝土,似讓多餘遊走的金屬離子能有出處積於此,釉色才能均勻呈現不呈醬色。使用金屬原料產生亮麗釉色,高溫下金屬離子自然遊走於釉面,因地吸引力沉積於器底,故圈足成鐵足,底部釉色不均,出現暗色不規則塊狀成醬色。如果瓷器上下器堆疊一起會因圈足粗糙摩擦,導致下盤釉面磨損,只以單品出現的鈞瓷在宮中很難成套使用成為主流,尤其釉色無法預測掌控,更難製作成套。相較於典雅含蓄簡約著稱的宋瓷,鈞瓷猶如一道極光。以上是觀察這四個瓷器後的感想。因尋找古玉而買的瓷器反倒是這次購入的藝品中最喜愛驚豔的,現在開始著迷於古玉和瓷器了。

КОМЕНТАР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