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s之前,2001年時,仍是“後麥花臣”Corolla,所以是4輪獨立懸掛,但還是很爛,“行程”很短很低級(遠遠比不上金全壘打)。我就是“(GOA)Corolla LE 手排”的車主。Altis誕生時,後懸掛就不是獨立了。最新一代Altis,“後雙A臂”剛開始是標配,接著很快變成選配(標配又回到“扭力梁”)。
30多年前日本大發汽車,(已被瘋舔收購),在台灣推出過一款1000 CC 三缸迷你車,銀翼,它的前懸吊,可以說是宇宙最簡陋,最省成本的,一般麥花臣至少還有一支三角架,但是這台銀翼,抱歉,連三角架都沒有,只有一個桿子,配上一支平衡鋼條,連接左右輪,光是用看的,就讓人心驚驚,但是實際上卻是輕巧好開,轉彎更是TMD的流暢俐落,曾經在鄉間產業道路的連續彎道以100 KM/H 胚彎,毫不勉強,所以說呢,,,,啊,,嗯,,,還有1992年出的你閃牌331 NEW SENTRA , 四輪麥花臣,市區開,穩的要死,高速開,側風再狂,也不會讓人心驚,150KM/H 還能單手握方向盤,140KM/H ,感覺跟一般國民車的100差不多,市區小坑小凸的,基本不用閃,因為對車身穩定影響不大,所以呢,,真的就是設計的功力,更早以前台灣還有法國雷諾的便宜國民車,但是人家法國人就是有足夠的技術把它底盤做到位,大直路,太陽天,中午一點,110KM/H 煞車直接踩到底,整台車是用滑的,滑到停住為止,但是煞車痕是兩條直線,,,,
其實車內的科技配備再怎麼貴也不會比底盤、引擎、變速箱來的貴,而且科技配備的壽命又比較短,所以盈利又增加了
30年前去福林橋邊買東西,現在大家都是大叔了😂,很驚訝我心中的省話一哥可以開一個很中肯的頻道跟大家說很有用的知識
老車就是要留著開,讓孩子開、告訴他們這才叫駕駛的樂趣,老車的操控和個性也永遠講不完!
你這頭像掛著特斯拉的Logo說這話有點諷刺😂
最後一台“方向盤有抓地感”的BMW,好像是四驅(油壓動力方向盤)X1。
Lc76 2024表示認同
有钱一定要保有一辆 BMW E60 的M5, 5.0 V10 自然进气。这种搭配,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說的極好...! 對近60歲的我而言...句句話 ~ “深促我心”、 因為一路走來開了近40年的車、 也從民國72年起至今收藏一整套的“汽車紙本雜誌” 到倒方休 !
我的一手...老偉士...再如何、 還是在我身邊...! 民國77年至今 !
每次看各車的評論,下面鄉民最關心的不是操控性,而是無關緊要的車內便利功能。什麼電子手煞車、停煞輔助、輔助駕駛等等,還有一堆在意有無全景天窗這種完全不適合台灣氣候的設計(更不用說翻車時那肉與柏油摩擦的恐怖情境)。而新車評價總是在隔音、操控、行駛穩定性這些最直接影響駕駛體驗的項目被扣分,但大家還是買單。我自己後來跑去買末代的中古車款,因為要找到像樣的“車”,得回溯十年前的設計。
難怪,最近跟想買新車的朋友去試車,總覺得現在的新車跑起來的感覺,沒有原本舊車的扎實、穩定的感覺!
感謝程大哥的説明。☺️
最近想做一些這類的揭密影片
一点都不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你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既然已經知道是不同行業了,那麼當然行業和企業是不同的。
@@Cheng_GH 是不是也做一些正面積極的,不然無車可買了,是不是有哪些車廠做的還不錯,是不是Volvo還是Kia還是現代,還是美國別克還是克萊斯勒還是Ford?
「好產品的定義不是車子用料多好、技術多棒,而是銷量獲利多少來決定的」
正因為大多數消費者不懂車,只覺得車子代步夠用就好,讓車廠想繼續往硬體研發新技術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反觀特斯拉底盤超爛,除了重心低毫無操控性,但大家就喜歡他們的電子科技,導致銷量供不應求,這樣還有哪個廠商想往硬體設備下成本??
有時與其怪車廠縮水,不如說是這個市場銷量與成本妥協下的產物
特斯拉也就只有Model S方向盤有抓地感且避震又舒服。
哈哈,就好像選民的水準決定當選的公僕,把公僕當成偶像,當然會選出演連續劇的演員。
買車的消費者對汽車的基本知識,決定了汽車供應商的產品決策。
汽車達人在做業配時,全部都在說車內的裝飾,因為達人自己也不懂車的性能,這是目前市場上的問題。
以後車子銷售手冊的保證書也會跟電子產品一樣,打上
「本產品保證期限一年」。
非常感謝您專業分享與勇氣揭發事實真相!🙏
很棒!
揭開車廠真面目
一点都不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你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neway518 韭菜
近期YT演算法推薦了您的頻道。
感謝程老師,看了你幾集的影片後,說出小弟的心聲,新世代車廠已經快忘記「車」應有的本質,導致小弟一直不願換新款車。
講求運行質感的高級車 6缸、8缸,縮水4缸渦輪,說要省油還保,6缸 2.5排量+渦輪一樣可以兼顧質感 與 省油。
車體外型已經沒心意,跟本套模變大變小!內裝鋪陳也是!試問車廠,當買高檔車的人士都笨蛋嗎?不仔細看還已為是同廠牌的入門係列!
一直推自動駕駛,就不要開車!座車、請司機不就好了?開車的本質到那了?安全電控配備是要觀察駕駛人臉、心跳有否異常,一但異常開啟自動駕駛往醫院 或 消防單位救醫。
現代人 3C已經夠嚴重了,影音數位化可接受(開車強制不能看影音娛樂,只有聽音樂),連駕駛儀錶全數位化,數位化儀錶真的沒好到那,該顯示全彩就用沒關係,能指針就指針,駕駛疲勞 與 全數位儀錶有關係。
底盤嚴重偷料,後軸原本是獨立懸吊,竟然變拖曳臂、扭力梁…操控性與安全劃上等號還能這樣省?
主動安全氣囊塞幾顆可笑到極致!車體鋼性不夠一樣與人肉壓成廢鐵!
小弟不才,車款 NISSAN TEANA J32 2.5 V6全景款。
一点都不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你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 越早期的汽車零配件 用料越實在!耐久不壞!
❤ 200X年以前的汽車是工業產品,之後是電子產品。
任何商品的銷售都是買賣雙方互動的結果,我的意思是,商品的劣質化,肯定有消費者的愚蠢、虛榮、非理性的成分。不知道大家都在忙什麼,以至於根本沒時間去想下這些很簡單就可以獲得的訊息。實際上比結構更無法容忍的是這幾十年的汽車外型,那種愚蠢醜陋,竟然都可以賣得很好,這就大部分歸結於消費者了。
CX60根本逆勢而行,
6缸ISG油電+8AT+後驅,
前懸升級成雙A臂,後多連桿。
進口加上54%稅金後,
售價跟國產差不多。
人家馬自達賣點之一,人馬合一
操控很重要
@@米洛-o2q 平價車CX5操控性遠甩雙田,跟福特相當,但略遜於地瓜
@@mukaiiii請問地瓜是那個場? Subaru嗎? :D
@@xyz6542福斯 Tiguan
@@xyz6542 Tiguan vw的
期待您
接著能開始揭密電動車
我想那應該也會不失精彩❤❤❤
深有同感!
十數年買了一台BMW E90 ,現在的座駕是BMW G30,雖然汽車科技一直在進步,G30也高了一個層次,但……無言,真的在退步。
講真話、製片用心
影片開頭的保時捷影片,用的音軌被換掉了,被換上的音軌是電影「永遠的0」的配樂,所以那聽起來像引擎聲的音浪,並不是保時捷的引擎發出的,是零戰身上所搭載的榮二一型發動機,是日本中島飛機公司研發的氣冷式14汽缸星型引擎(排氣量27.9公升)。
去年買CX5就是駕駛起來順心
NA+AT+獨立懸吊
IIHS與NCAP都是5星的安全係數
進口價格比不少國產SUV便宜許多
一方面搞級距差,高級距成本增加不多但可以賣更貴
更重要的是costdown,一台或許省不了多少錢,但幾萬幾十萬台以上,省下來的可就是鉅款
低階的懸吊在高明的調校下仍可發揮很好的效能與舒適性,但極限與綜合(操控+舒適)表現仍不如高階的
但討厭的是調校不佳的低階懸吊,為了省成本,操控跟舒適性都不管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代國產Altis,一個後輪壓個窟窿,車尾整個亂搖,第一次遇到還以為要失控了
賓士在歐洲有一款和雷諾尼桑只有Logo區別的Citan。被譽為掛賓士標誌的Kangoo。
後輪扭力桿有兩種,一種是PSA家的,另一種是其他家的
已佔有大量通路的車廠從精簡或說調整就能直接創造獲利
但尚未具有大量市佔的仍需要提供更多武器
就以MG HS來說,初入市場誠意滿滿
反觀有市佔的老廠牌的操作,賣的是客戶對品牌的關注
當客戶心目中的1A2B,豐田耐用、本田賣引擎等等將這些信仰情操拿掉
事實是車廠就是營利組織的真相
確實是,小弟之前坐公司小開的W222
也開過他媽媽的W220
相比20年前工作的公司老闆的W140水牛
W222舒適性差水牛一大截,除了新穎一些,完全沒優點
而W220反而比W222舒適,但操控也是差水牛
尤其水牛那個煞車力道....
但水牛油門重也緊,塞車時很難開
W220的油門踩起來就比較偏向日本車的輕盈感
家中最老最舊的車連開10個小時也沒有另外一輛新式的車開2小時的累。新車底盤鬆散,動力方向盤力量太大,剎車系統反應遲緩也沒有線性,根本就是災難。 開這種車全身上下都專注,緊張,根本沒有開車的樂趣。
講解好用心
偏重車室內螢幕多大、氣氛燈幾種顏色等等兩光高科技,保固過後就哭了。時代走到現在,是時候擁抱老車了。
駕駛“正前方”的亮螢幕,保固過後,眼睛也跟著得了黃斑部病變,不哭才怪!
说一个其他的视角,为什么之前的车很追求底盘,因为车要给人开,当然是开的体验很重要,但是随着智能化的普及,可以料想的未来,车都不用自己开了,对于电脑来说,底盘是否好开并不重要,如果能普及全自动驾驶,车辆的结构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变化。
哈哈哈哈,太好的节目了!!解气
懸掛改成這樣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重量和空間,尤其是後懸掛現在用的更小更輕,汽車設計是取捨,不會單單是因為成本而改,更大的考慮是汽車整體的平衡
真是“藉口一堆”的信仰。難怪最新一代Focus提供這兩種選項,來滿足各不同的信仰?
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不知程先生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creakid 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你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neway518 一代Ford Focus超低價,後獨立SLA其中用到低成本鐵片“Control Blade”,車身窄而仍然操控猛又保持避震舒服:ua-cam.com/video/dbFKgHHYcgI/v-deo.html
同樣一米七窄身的六代Civic,全方位雙A臂,也便宜!
一方面是時代變了.
多連桿開始出現在量產平民車上大概是80年代末期, 90年代進入白熱化, 2000年後白菜化,
在近十幾年人類社會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 就是主流消費者出現了世代轉移 (從嬰兒潮轉移到千禧潮),
千禧潮的消費者對於機械結構比較沒興趣, 相對的千禧潮的人對於電子產品和軟體功能之類的話題比較感興趣.
我第一次買車是2000年初期, 當時可變汽門之類的技術是最火熱的話題, 現在回頭去看都會感到有點不可思議.
最近,千禧反而開始流行手排檔!
或許汽車的成本已不是乍看之下的兩倍了,而是更高,車廠利用使用時數的縮水來獲取利潤
認同
我心中最佳的车就是 BMW E60 M5。
你說的很好
看问题角度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麦弗逊就不如双叉臂?? 那911和G底盘的M POWER为何成绩更快? 整车设计是看综合调教的 别没有说堆料的就一定是好
成績更快是因為馬力大和極寬輪胎尺寸和用上超高性能輪軚吧。
喔對了,還有煞車。
寶馬用麥佛遜是因為普通3系可以省很多成本。
保時捷是因為車頭空間而被迫選用麥佛遜,試想一下911以跑車來說不是很寬的車,又沒有後尾箱又想保留一點實用性只好將行李箱放前面了,導致空間不足去放結構複雜的懸掛系統。
又或是其他型號動不動都放一副v6或v8引擎,那麥佛遜再一次成為合理之選
所以麥佛遜的優點是結構簡單佔用空間較少,而不是性能表現好
@@fusteve5790可是BMW M3好像也是麥花臣/麥佛遜耶...
還好我買的Swift從一開始後輪就是用扭力樑 操駕手感不錯~ 維護成本也比複雜的連桿結構便宜...吧~
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不知程先生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完了...跟鐵路列車轉向架甚至會有傾斜式列車的觀念....難怪不合規格的山徑容易車開進來...鐵路也折返式站場或是動力集中式列車淘汰了...!
就像號誌不改
買新車一樣
現在休旅和趟門車當道
和扭力樑比 那些所謂獨立懸掛
當滿載時後輪看起來像要趴倒在地上快支撐不住的樣子 不覺得很詫異嗎?
對車子操控性能的是否在意對比餐廳主廚的堅持有無顧客欣賞,是個很好的連結。事物的本質與表象,往往後者更容易照顧到顧客感受。
後麥花臣(查普曼式懸吊)算獨立式懸吊系統最省空間。
但以前大型房車也有防多連過的扭力桿式拖曳臂QT智慧多連桿。CEFIRO A32&A33
後麥花臣根本不好控制“輪胎貼地面”的角度。尤其用在那代的Lexus ES300,加上避震“行程又很短”是很低級的。Nissan强調“避震舒適度”這方面比它強,只是在證明自己是“第二爛”的而已:
ua-cam.com/video/-kDa83EZDrs/v-deo.html
馬路若能像賽道(或冰河)那樣完美平順,Nissan這懸吊是有效的:
ua-cam.com/video/-kDa83EZDrs/v-deo.html
但有凹凸時呢?
難怪,現在美規Sentra“獨立多連桿後懸吊”是標配。
扭力桿拖曳臂可以放在4傳車型應該就可以放在後驅車。SUZUKI VITARA S ALLGRIP
Vitara Allgrip 是前驅底盤的四驅
@@sa831001 那固定軸3連桿也不算獨立懸吊,但ZINGER 反而說是獨立懸吊(獨立多連桿)
@@陳品全-y9s 還是是固定軸?
對,Mazda CX-3/CX-30,就算升級到四驅款,“後懸掛”還不是那副低級樣!
那現行的Altis
明明後懸是麥花臣
官方硬要說是雙A臂😅😅
Altis之前,2001年時,仍是“後麥花臣”Corolla,所以是4輪獨立懸掛,但還是很爛,“行程”很短很低級(遠遠比不上金全壘打)。我就是“(GOA)Corolla LE 手排”的車主。Altis誕生時,後懸掛就不是獨立了。最新一代Altis,“後雙A臂”剛開始是標配,接著很快變成選配(標配又回到“扭力梁”)。
哈哈哈哈哈說的真好
在路口可以看到很多國慘車在過彎時壓到凸起或坑洞,車身會旋轉擺動,看了都暈...
第一代qx50 vq37 香阿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機械車和電子車的世代交替,讓老一輩會覺得惋惜。
請教一下,這樣還有什麼型號的德系車值得推薦的嗎?
保時捷,若避震硬沒關係。
RX 和 NX 前輪用買麥花臣真的偷很大,不過我應該是開不出來差異😭
虛者實之....實者須之...只能說現代人喜歡看事情表面去評斷好壞卻不去往內心去體悟事情內在的含義...慾望越來越重蒙蔽了自己的內心以及靈性...看一個人也是一樣...只要對方身上穿名牌噴香水有錢開豪車就是人...沒錢的就是垃圾就不是人...卻不去深看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及內在品德...所謂的上流金錢社會的人大多數都是外表光鮮亮麗骨子裡卻是利慾薰心濁氣薰天...上流社會有錢之假象不過如此...自身靈魂早已被汙染...就算皮膚在白也沒有用...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這也不能全怪車廠
消費者也要負起很大的責任
就是那些根本不懂車 只看娛樂功能 只看氣氛燈的消費者那麼容易被拿捏
才讓車廠肆無忌憚得去對車輛本質偷工減料
影片中沒有任何責怪車廠的意思,車廠做生意要賺錢,東西怎麼做,當然是看付錢的人要的是甚麼。
大家可以仔細研究研究MG、納智捷都用什麼貨色? 很刺激的
30多年前日本大發汽車,(已被瘋舔收購),在台灣推出過一款1000 CC 三缸迷你車,銀翼,它的前懸吊,可以說是宇宙最簡陋,最省成本的,一般麥花臣至少還有一支三角架,但是這台銀翼,抱歉,連三角架都沒有,只有一個桿子,配上一支平衡鋼條,連接左右輪,光是用看的,就讓人心驚驚,但是實際上卻是輕巧好開,轉彎更是TMD的流暢俐落,曾經在鄉間產業道路的連續彎道以100
KM/H 胚彎,毫不勉強,所以說呢,,,,啊,,嗯,,,還有1992年出的你閃牌331 NEW SENTRA , 四輪麥花臣,市區開,穩的要死,高速開,側風再狂,也不會讓人心驚,150KM/H 還能單手握方向盤,140KM/H ,感覺跟一般國民車的100差不多,市區小坑小凸的,基本不用閃,因為對車身穩定影響不大,所以呢,,真的就是設計的功力,更早以前台灣還有法國雷諾的便宜國民車,但是人家法國人就是有足夠的技術把它底盤做到位,大直路,太陽天,中午一點,110KM/H 煞車直接踩到底,整台車是用滑的,滑到停住為止,但是煞車痕是兩條直線,,,,
下雨天沒有電腦安全配備輔助會導致煞車距離變長,輪胎已經不再旋轉但車子還在滑行前進。而且像國外有拿331和新款versa或1997 corolla和2015corolla歐規結構車型對撞新車安全性較高
三十多年前的Sentra,這“打不死的老兵”,2017年北美還在量產,儀表板硬塑膠:
ua-cam.com/video/GX3422SowCE/v-deo.html
這Sentra,對市區“小坑小凸”,勉强還可以。但同年代(Mazda設計的)金全壘打就舒服多了,就算行李箱載滿,搭乘在後座,“大坑大凸”也不拍,因爲懸掛“前行程170mm/後行程226mm”。
扭力樑不是扭力桿
你這個名詞是不存在的矛盾,因為會扭動的就是桿,不會動的才是樑。
桿和樑可以共用共軌三代同趟
@@Cheng_GH 翻譯問題,Torsion bar(扭轉彈簧)在台灣翻譯成扭力桿,所以Twist beam就只能翻譯成扭力樑了
至少開放選配?
敲碗等安全配备的解说..
一定會的! 但影片需要構思,敬請等待!
說真格的,高級料理也是要給舌頭敏銳的人吃才有意義,大部分的人根本吃不出來,只會吃裝潢跟吃價格。車子不也是如此 😢
期待你能做出比這更好的影片!
@@Cheng_GH我是一定做不出來比這更好影片,不過也謝謝您的回覆讓我瞭解了我的表達能力有障礙,以致於您會有這樣的回應
現在的消費者爲什麽幾乎都是如此愚癡盲目,因爲根本沒嘗試過甜頭,哪來的比較?BMW最後一款“方向盤(油壓動力輔助)有抓地感”的~也就是2015四驅X1,台灣根本沒有在賣:
ua-cam.com/video/qE9BvFpnWLo/v-deo.html
跟當年數位相機只顧著拚MP一樣,最後通通被手機掃入歷史的垃圾桶。
😢S212 前面原廠說是三連桿⋯⋯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麥花臣
三連桿是很高明的說法哈哈夾麵包的牛排=漢堡
买S211
买车,只看可靠性和安全性
不怕被特粉噴爛真有勇氣❤
駕駛樂趣
看了這一集,我只知道底盤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道那種底盤跟懸吊才是舒適性相對好的...
我第一台車是k12 換86 三年前因為要載家人換了is 年底在106試過車友的一台老e36 m3仍然念念不忘 不禁懷疑先進的is是否把科技都點在環保省油和省成本上
2006起,新一代的is就成了笑話了~既不舒服,方向盤又無抓地感。
@@creakid 沒錯 路感模糊就算了 避震一昧的軟 彈簧前面衰退太快推頭推到不像是後驅車
花在外觀,老實說當年我高中,看到is真的喜歡上,對不懂車的民眾而言外觀就是很大的購買因素
@@IEOWOF 說真的 妥善率優於歐系車真的是笑話 妥善率高的都是經濟型入門款 歐系也是很耐用可以垃圾養 而想把一堆電子配備的進口日系車垃圾養就是噩夢的開始
所以再也不買和泰的車 toyota/lexus
麥花臣跟雙A,最大差異有兩點,可以從幾何透視3 D動畫看出來,我講其中一點就好,其它的部份,有興趣的自行研究,雙A的上支點,可以做在輪胎的正上方,但是麥花臣就絕對做不到,你想像一下如果輪胎像是一個甜甜圈,轉向機構的幾何旋轉軸線是一支長竹籤,雙A的竹籤可以插入甜甜圈的左右兩端,但是麥花臣的竹籤卻只能斜插甜甜圈的一端,,,😅
麥修一萬
雙A 二萬
作為一般民眾,不用多媒體,tierra的操控,tidda的空間,altis hybrid的油耗,led光源,便宜,好diy,極高妥善率就差不多了,什麼v6v8增壓通通不重要😂
俺不懂為何德國音響BECKER 會比伯臨之陰差?😮就因為卡帶主機非主流嗎?但是收音效果貝克牌才是王道~
你都說是平價車款了,結果不給車廠降成本,不降成本那就將員工薪水如何😂
学点车太难了,一个概念要四个词,suspension, サスペンション、悬挂,悬吊
車體籠型結構因歐美規範越來越嚴所以鋼材用料材質要更好所以成本高,及環評等原因導致引擎製造成本增高。
ABS&VSC&TRC &TPMS算是一定要的其他其實還好
各车厂为了省成本,发动机由V8变V6,V6变直四,甚至四缸变三缸!以前的后悬挂,连现代的伊兰特都是多连杆独立悬挂,现在都改成扭力梁了,舒适性大大下降。LS一直是V8,现在竟然用v6代替,还有什么灵魂啦!
完全就是胡說,底盤這種東西看調教和材料選擇的,最好是單純看規格表就能辨別好壞,看到一個雙a臂 五連桿就高潮,那保時捷718四輪都是用麥花臣是不是垃圾?神a之前後輪雙a臂是不是就打爆後輪3連桿的e60?
保時捷選用麥佛遜不一定是因為性能上最好,而是比較合理,比如因為麥佛遜結構比較簡單,佔用空間較少,可以保留一定實用性,例如車頭有一個蠻實用的行李箱。當然要將麥佛遜調校到718般的表現當然是神級
照你的邏輯乾脆連S系列/7系列也換上扭力桿。有問題的是你,看了多那幾根桿就陽痿!
最奇怪的,就是Golf從5代起,有“福特Focus工程師”幫它設計的“Control Blade”SLA後懸掛。當時,VW還説會比Focus舒服。但,我發現完全相反(因爲這兩部車我都買了)!Golf原有的前麥花臣,有比Focus的行程長而舒服,但後SLA的行程變得很短,與之前那代“避震算舒服”的扭力梁完全相反根本就不舒服(就連Consumer Reports雜誌也注意到)!反而是Focus的後座乘客較享受:ua-cam.com/video/dbFKgHHYcgI/v-deo.html
至於Golf的方向盤操控感也比Focus遜,就不用提了。
Mazda3🤭
如果造車能像飛機規格一樣就好 死要錢
其实现在驾什么车都只会塞在马路上,电子媒体的配备实在是胜过悬吊底盘。
告訴各位一件事,開車就開車看什麼影片社群軟體,手機只需要拿來導航跟神盾就好了看看有多少案件都是駕駛開車玩手機最後撞死人在那邊鬼扯死角,車是買來駕駛的只有白癡才會認為是買來撞的
說穿了,保修的錢比較好賺,入坑了,車主就只能被溫水煮青蛙了。
請問您說的那麼糟糕, 各大車評怎麼不敢說, 收了錢? 哈哈
这里已经都是看不惯新车的大叔了
这个up只要不讲两岸问题的时候,就还不错。
窮真是可怕---作人都不得!
你这个说得不客观!用独立悬挂车子卖得贵一些你愿意买吗?要独立悬挂就去买高端车咯!MB,BMW都有独立悬挂车款。
车企的平均净利是7.5%,汽车生产行业净利润最高的是Tesla(15%),其次是BMW(12.6%),排名第15的Isuzu净利润才5%。
而台积电的净利是38%,UMC是26%,中华电信是17%,Himax是29%。
这几个企业最低%净利的都比Tesla高。
客观的说,车企行业还是良心企业。
ua-cam.com/video/-k5pYE77ySo/v-deo.htmlsi=jz7lmpqVeC-r55r5
有無ESC的差別
講了老半到最等於沒講一樣
汽车这么多年的发展,可消费者却越来越不懂车了,车厂无非是迎合消费者而已。
話雖如此,但是這種問題是相對的,因為很多耗呆,蠢女人,老太公老太婆,阿哩阿渣破女人,她們有能力感受到懸吊的差異嗎 ??? 20多年前的笨田啞割,前輪雙A的,但是乘坐與操控感實際卻很差,而且很容易壞,,,反而2015年ALTIS雖然是扭力樑式,還有FIT也是扭力樑,但是實際上卻不太晃,,,
你應該是沒開過本田吧?我的第一部車就是1987年的雅哥。操控感十足,開到28萬英哩(超過四十萬公里)底盤完整沒換過,雙叉臂設計完美。當初的廣告都會強調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用手排跟開跑車一樣的感覺,至今仍然懷念。後來因為太太要開自排,就放棄了。
這個是1989年的雅哥在2023年在山路雨天中的測試。如果還讓我碰到這款車,我會毫不猶疑買下來玩。ua-cam.com/video/xzKJxyJXcpo/v-deo.htmlsi=b3rzuSpMYLXdS6A-
@@tedwu9354 我也開過啊!1986年誕生Honda新一代的,除了Integra,全方位double wishbone都是Legend及Accord的配方。但,當代Accord(標配化油器)的懸掛“行程仍太短”了,只適合在賽道上耀武揚威,若乘坐在凹凸的馬路,“年輕將近二十歲的Altis”會舒服許多(至於Fit,我始終都沒乘坐過舒服的)。當時Honda也是因爲要把舒適高級的“長行程”只願留給高價的大Legend。難怪,最後我決定收集的窄身小車,就是最末年的美規K8三門,運到台灣,已經“不短的行程”繼續用Lesjöfors彈簧延長,反正double wishbone就是可以直接升降。
@@creakid 把Honda 跟高一級的Acura 比太過於牽強,還談到低級的Fit? Honda 我只開過Accord和Civic 但已經足夠了。要開車就開手排加上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就可以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creakid 你提到最末年的K8三門,是兩千年的Honda Civic hatchback 。我當時也想要買,手排檔的才只要美金一萬零幾百元。老婆說不會開手排,她說要最貴的四門自排的EX, 要價一萬六千美元。我就少了開手排的樂趣了,引擎雖是K8, 但是配上自排就很普通了。當時強調VTEC的技術,可以隨著路況變換扭力。引擎聲是很小,幾乎聽不到。就是部家庭用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