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当年,感觉教育根本不是什么社会标榜的育人,培养,就是筛选。优质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可以充当优质韭菜,大部分人都是被理直气壮的淘汰,美其名曰你自己不行,不要赖别人。富二代官二代根本不用吃这种被筛选被挑选的无奈。就算你拼了老命考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高薪水还是会被社会当作废物(我觉得所有跟儒家文化沾边的国家全都是如此,全是一个德性) 很多时候真的想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社会把你当作韭菜,根本不把你当人,你就算拼了老命争取到的一些财富或者尊严,对于一些人那是take it for granted。人一出生就有如此多的差距,你让人怎么活?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老韭菜生出小韭菜他们未来还要继续和你一起被社会挑选,还有AI来和人抢饭碗,这不是疯了吗?完全无法理解那些自身也不算富裕但是要小孩的父母,损人不利己。
本科英语专业,大一学高等数学挂科了补考才过,当时觉得就是觉得怎么都理解不了天书一样的公式和解释,完全进不到脑子里去觉得自己好蠢~ 这几年在国外顺利转码农才知一切皆可学而且并不难并不是自己智商不够,一切都是有来由可解释并懂得的。正在下单calculus 和 linear algebra的书准备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Chinese approach to math education up the college level is fine. In my opinion, Chinese way is better than American's. I myself was a China educated student way back in 80s and 90s, when I look at American students, their math foundation (exclude those in math major) are deficient. The reason is exactly because their textbook has too much "fillers" avoiding difficult stuff. Even my American professor complained these years, textbooks were getting thicker and thicker with less and less content in them, students were less and less educated. I really do not like pick up any of American math textbook, because it is waste of my time to read through them. When I go through a Chinese textbook, I am not wasting any time. I can quickly get to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 The key point is that math a difficult subject, there is no shortcut, it is a mental process to digest and internalize the concepts and appreciate the rigor and logic of the system. American way is to try to make learning easier by adding fillers in the textbook, in the process, they are diluting the rigor of math system. I am not sure it works well. You can also compare American textbooks with textbooks from UK, France and Russia, those country's textbooks are harder and terse than US textbooks. So to be good math, don't complain, work through the hard work of the mental process, you'll be fine. My two cents.
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支持我的频道:
1.接受付费的语音咨询,预约请发邮件至【FreeHarbor2022@gmail.com】
2.点击视频下方的“感谢”或“thanks”的按钮打赏,也可以通过paypal:
www.paypal.me/Anthonyandtheworld
3.加入基础会员可查看文字稿,会员链接:ua-cam.com/channels/xN_H2tFQD-0B4d9wGdAVuA.htmljoin
我毕业后才看美国数学教材原文,瞬间醍醐灌顶,人家是真想你自学学懂😂
所有的教材,和强国比,都是天壤之别
说句实话,我大学本科由于专业读小语种没有上高数,出国读研后想要自学一点微积分就在自己所在的欧洲国家买了当地用本国语言写的微积分教材,学得时候心想,微分居然可以理解,积分也还好😂不是那么难😂那教材虽然46欧元但是物超所值。
你这么一说我想买美国教材看看了
推荐一下哪个教材版本的?
Schaum's outline 都是各有特色的咯…
设定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标准。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起步就是满分,满分后还要求卷面分,一次满分后还要求永远满分。这谁能自信啊
從小被pua 😂要是用滿分標準要求父母,各父母又該得幾分?😂
刚去加拿大读大学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中外大学的环境真的是天壤之别,中国大学的选修课往往不被重视,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树立一些为了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发展号召的课程,学生只需要混着就能通过。而我国外读的大学,到faculty报名的时候就收到要求每年有大约20%的学分是不能选本专业的,advisor会让你选其他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种方式非常有趣,你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了解了其他专业所必修的知识,让你的知识充满多样性,当然这只是其一。因为有这个规定,所以你的专业课同学也会有不少是来自其他专业的,在和他们的接触中,特别是tutorial和课后的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不同的观点或者是带有他们专业相关背景的观点,会感觉很有启发。而且每年因为自己的学分进度安排不同,你会遇到非常多的同学,这是中国大学固定班级,没有跨学科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在教育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真的遥遥领先,不接受反驳
看着看着,让我又想到了:这不是培养你,而是从各种维度去筛选你🤔
准确的说是想方设法打击你,让你乖乖听话
没错
我就是被同济的教材害了,我中学的时候,几何和物理非常好,数学我也理解的很快,只不过我计算容易出错,所以成绩只是中等偏上,初中几何,高中物理我都是教才发下来,一两天就看完了,觉得非常容易,但是大学突然不一样了,微积分还好点,线性代数,完全不知所云,只看到矩阵相乘 相加 计算行列式,完全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到毕业几十年,突然看到知乎上面一个帖子:《同济版线性代数,教材界的耻辱》列举了那本线性代数的n宗罪,然后推荐了一本外国教材,于是我买了过来,这时候我已经40+了,然后我从头开始看线性代数,看了几十页,后来有种种事情耽误放下了,过了一年又拿起来,又从头看那几十页,然后又放下因为生活中的杂事太多,不能沉下心来看,终于疫情爆发了,我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我又把那本厚厚的线性代数拿起来,从头看,终于我明白什么是线性代数了,理解了什么是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线性相关,为什么矩阵要相乘,什么是特征值 等等,然后我又买了本普林斯顿微积分 和普林斯顿概率论,普林斯顿微积分我已经看完了,概率论看了一半,发现微积分的知识不够,我又开始看托马斯微积分的偏导数部分,现在我已经养成每天看数学书的习惯,每天都有泡好茶,边看边喝茶,我把这当做一种享受
我跟你一样,当年一点都学不懂,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你那本外国教材是什么,我也想去看看
同济的线性代数内容和麻省线代教材的顺序是完全颠倒的,目录上甚至都是完全反过来的,麻省教材的行列式基本上是在最靠后一章,我当时看到之后都惊呆了,同济第一章就是行列式,之后就是一系列应用行列式的不明所以的计算。
@@wanderoel 对啊
我就用过这本滥教材,感觉他就怕你自己学明白
别看了,好好睡觉
看到最后一句很有共鸣,我想到了中国考试还很注重字迹,因为全是手写……结果来了英国,什么考试都是机考,remote,字写得不好看也不会影响作文的“卷面分”
我也不晓得书写好看,会对人的学习产生多大价值,无非利于老师改卷罢了,我写字只要求清楚就行,除非我对书法感兴趣
❤
最讨厌语文课,最讨厌语文课,最讨厌语文课。最厌恶写作,最厌恶写作,最厌恶写作
中国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鼓励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所以,长大后大家都不敢反驳领导,即使领导的指令很荒唐,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大家还是会选择服从。
這正是目的
这样的民众可太好管理啦
这种教育不能培养学生的creatative thinking
@@TED_KCPA 正如滿清乾隆的思路,引入歐洲蒸汽機,會讓人民更富有,可以吃飽飯,然後就會造反了。這是利益的不一致。
我还记得小时侯第一次背上书包去上学时的兴奋,因为自己很快就可以看书看报了,可是等我真正上课以后才发现,原来每天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坐在同一个地方听课考试回家写作业,周而复始好无聊。这时候我还以为上了初中就会变得有趣,因为可以学物理、学化学了。可等真正上了初中以后,发现差不多还是一样,并且晚上都要加课,应该是因为校领导和老师都在追求政绩希望有更多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从这种现象来看,其中的教育问题其实就很容易解释。在制度化的流程中,人们做事的方法只能倾向于机械化,标准化,并且还是带着功利的动机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其后果就是僵尸化,反人性化,而且还摆脱不了这种困境,否则你就没有“工作成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家长的认可。
其实在我的设想里,小学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培养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他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且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在一起尽情的玩尽情的掌握各种玩具的玩法。随着年级越高,玩具的难度也越高,这时必备的各种基础教学知识,恰好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穿插进去,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的费用应该会比较高,因为这样才会吸引玩具公司花心思来赚这个钱,并提供绝佳的教学巧思。比如一个很有趣的玩具小孩子看到都非常非常想玩,可偏偏说明书,或指导材料看不懂,这个时候你就不用逼着小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莫名其妙自以为是的课文了。又比如有一套很漂亮或很酷的人偶玩具,每个学生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并扮演他,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有他们之间发生的各种恩怨,要看懂这个故事,就是孩子们掌握的课程内容。等等等等,只要花心思,任何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融入他们能够掌握的知识。
初中的孩子因为在小学已经玩会了很多东西,这时候我想可以让他们一起维修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了,自己修或帮别人修,又或一起修都有成绩,而且越难修的成绩越好。在修理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没关系,很多初中或高中的知识等着学生自己去发掘。那些不愿意修的学生做什么呢?可以自己做玩具,只要做得出来就有成绩,越难做的成绩越好。
高中时的孩子已经接近成年,身体发育趋近于成熟,各种生理机能全面启动并且应该是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这时更应该注意身体锻炼,让他们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吧,理论课只开给那些有需要愿意听的学生听,不爱听的能听懂多少算多少,先把身体长好更重要,更高深的科学理论上大学的时候再头疼也不算太迟,不仅不迟,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很多抽象理论只有在人成年时才会感悟到其中精髓,太小的时候去掌握,理解不了,即使理解也不透彻。
也就是说,直到大学,才应该是我们真正开始制式教育,承担学习压力的起点。而在此之前,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和扩展,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身体素质又棒棒的,这么好的基础进到大学里,只要选到他喜欢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我不怎么相信他会在学校里混时间。
以上只是我即兴粗略设计的一个模型框架,对于各种性格和特长的个体没有专门考虑,反正理念都一样,方法因人而异。如果这时有人担心这样教孩子是不是科学知识水平会太低?因为大学以前几乎全都在“玩”。而这时我会反问他,你以前在学校学过的理论现在还能回忆起多少?呵呵,应试教育灌输的东西,在我们离开学校的五年后,估计连剩30%的内容都记忆不下来,差不多都忘光了。但是我却有种直觉自信,一直快乐的“玩”到高中时所掌握的知识,一直到老年痴呆以前都忘不掉,因为谁会那么容易忘记自己欢乐轻松还充满成就感的童年呢?
超棒的!看了想截圖慢慢琢磨
好酷 !!!!❤❤❤❤
大學時候學編程也是這樣,課本和老師都是枯燥不堪, 這樣的啟蒙讓我從開始就抗拒和恐懼編程。 如今工作多年後才開始鼓起勇氣自學, 才發現原來coding能做出多麼有趣的東西. 深刻体会到中式教育对学生求知欲的摧毁! 6:26
想起来一个小时候学的 “卧冰求鲤” 的故事,小时候学老师告诉我们,王祥很孝顺母亲,冰天雪地还去冰上给继母卧冰捉鱼,要学习他的孝顺。后来长大了,意识到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这个故事没有人去指责继母冬天吃鱼的无理取闹、也没有人说主人公傻,既不带捉鱼工具、非要用身子暖化冰层,而且也不害怕掉进河里冻死淹死。整个故事就很荒诞。 后来想想,为什么这么荒诞的故事能广为流传?因为当时想当官必须要举孝廉,而要举孝廉就必须造势、占领道德舆论高地。 查阅王祥的生平,被封为万岁亭侯、拜为帝师。“卧病求鲤”极有可能是王祥为了凸显人设而刻意打造的故事。 到头来,这么具有逻辑漏洞的故事,还被编为二十四孝,指导我们遵循孝道。想想国内的教育也挺讽刺的。
很巧,我在中学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就感到很荒谬
康熙大帝里有这个桥段,玄烨与太保老师之间的一段插曲。
鲁迅也讽过这个故事
@qinghuans5996 对,中学课本有鲁迅《二十四孝图》的摘选
最大的问题,奴才里面选人才, 人才里面选奴才。 大家自求多福吧。
现在回想起当年,感觉教育根本不是什么社会标榜的育人,培养,就是筛选。优质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可以充当优质韭菜,大部分人都是被理直气壮的淘汰,美其名曰你自己不行,不要赖别人。富二代官二代根本不用吃这种被筛选被挑选的无奈。就算你拼了老命考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高薪水还是会被社会当作废物(我觉得所有跟儒家文化沾边的国家全都是如此,全是一个德性)
很多时候真的想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社会把你当作韭菜,根本不把你当人,你就算拼了老命争取到的一些财富或者尊严,对于一些人那是take it for granted。人一出生就有如此多的差距,你让人怎么活?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老韭菜生出小韭菜他们未来还要继续和你一起被社会挑选,还有AI来和人抢饭碗,这不是疯了吗?完全无法理解那些自身也不算富裕但是要小孩的父母,损人不利己。
生育本身并没有错,任何生物都有生育权,主要问题是老🀄这片土地奉行的文化导致了穷人和权贵阶级天差地别,所以大部分穷人生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带躺它们,这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出生在老🀄的穷人家庭外加赌徒父母基本上是地狱难度里的地狱难度了,这辈子注定会过的极其痛苦,能夭折都得感谢上帝了
刚提交博士论文,对于数学学习,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有一定的直觉,然后通过数学语言描述来固定这种直觉。
本科英语专业,大一学高等数学挂科了补考才过,当时觉得就是觉得怎么都理解不了天书一样的公式和解释,完全进不到脑子里去觉得自己好蠢~ 这几年在国外顺利转码农才知一切皆可学而且并不难并不是自己智商不够,一切都是有来由可解释并懂得的。正在下单calculus 和 linear algebra的书准备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文转码厉害啊,我最近也考虑这个事儿呢
国内大学的数学书一直读不懂,觉得说的不是人话。但是出国以后一口气通读了英文的各门教材,现在博士已经毕业,算是半个数学系...
国内的教科书根本不说人话,我若不是在B站刷视频,根本不知道当年算得头破血流的行列式意味着N维空间的N边形体积--当年死啃书本勉强过了考试之后发誓再也不碰行列式这种这种狗P东西,所以现在的数学都毫不犹豫还给老师了……
您的每段视频都很有价值,探讨的都是深层次的逻辑与多个相关领域的关联,谢谢!
太正确了,所有的感觉都像是套公式,但这个公式如何来的,怎么推导,怎么思考的过程,从来没有教导过,也不会引导 ,真的就是纯粹的筛选,而不是教育你,而是只想快速的从这些学生当中,找出所谓理解力高的学生,仅此而已。
真正有人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反而会被这种教育淘汰……
这种教育,主打培养“一知半解”……
确实是这样。就拿计算机教育来说吧。国内上来不问三七二十一直接就填鸭式教导学生编程概念,这些编程概念乏味无趣,和数学符号没什么区别,根本没有学生能真的感兴趣。国外的编程教育立刻就生动起来了,它让你从编写一个小游戏开始教你,用一种和你一起玩耍的形式和你一起学习,这导致了学生是主动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式的填鸭。
因为国内的教育,学生真的不知道数学能干什么,生活中哪些神奇的东西是靠xx数学知识,xx编程知识实现的。
国外的教育非常注重这个,既可以立刻让学生理解知识,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博主提到理科教育,其实文科教育也是如此。
例如国内的语文教育,根本不教你如何构建庞大地故事,不教你叙事技巧,只教你如何写八股文。
国内政治教育,根本不教你如何参与社会活动,不教你公民意识,只是搞政治宣传。
国内英语教育,根本不教你学习英语是和国外交流,是品鉴国外文学和电影,只是背单词背语法。
说到底,国内教育仅仅是一个选拔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和教育的本质差的越来越远。
好像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高中选了文科,因为对数字之类的厌倦了。本科商科,对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以少接触为原则,及格就行。但这个过程中,保留了对英语的高度兴趣和自信心,所以出国后有了用武之地。研究生学习选了人文社科,沉迷在对人类社会研究的兴趣之中。工作后有趣的事情来了,有天老板突然评价我对数字很敏锐。可能就是之前对数学的兴趣虽然丢失了,但相较于本地的普通白人学生,我的数学素养被养成了,基础打扎实,算童子功吧,但也仅限于童子功了
真是醍醐灌顶!谢谢你从更高的维度批判,这给我很大启发😊
“中文教材的叙事风格则是把结论端上来,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展示一个完成品。”这个话说的一点没错,就中国现在很多行业内的研讨会,明明说的是研讨,根本就不存在研究和讨论,都是自说自话的把自己成果展示出来装逼,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历程和试错的情况。看上去让人觉得很厉害,一开始就能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最终走向成功。中国的整个风气就是这样。很多行业都是这样。
概括讲中国教育的模式,本质是筛选,不是教育。在集体有线匮乏的教育资源下筛选出啊所谓的聪明的,努力的或者说运气好的。而不是教育平等的,公正的,普惠的传授知识。本身也是专制教育下对自由的一种扼杀。因为专制独裁就是要扼杀多样性,扼杀自由。消灭选择的自由,不然就没法专制独裁。露骨的讲这些困难就是本身人为的有蓄意刻意制造的。
我记得80年代有一本老书,有一位科普作家专门讲天体物理的,讲宇宙浅显一概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引人入胜。中国不缺这样的人和专家学者,但是绝对不允许他们这样进行教育。这与专制政府建立的教育体制相违背。同样的可以对比政教合一的国家对自由思想自由教育的扼杀和破坏。本质上是对人自由的摧残。
如果要控制思想,首先要控制教育,如果想破坏自由,首先破坏教育。
中国的教材自带“防自学”系统。高等数学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教材了,其他科目如线性代数,专业课,更是重灾区,讲的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我考研的时候,教材都得买好几本交叉看,然后跟着网课才能学,一年以后就忘光了
遇到一个会讲课教授还好,遇到一个马虎些,讲完都不知道他讲什么?本来自己自学明白了,给他越讲越糊塗了😂。
想学总有办法,怕学生学会的老师本身就不合格!尤其是教材!
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位比利时的数学教师对从中国大陆出来的几位学生的印象。原文我记不清了,内容大概意思是那几位中国学生徒手解微分方程非常快,遇到稍微抽象一点的内容就感觉难以理解,然后学生中还有一个充当“思想警察”的角色,负责监视其他学生的言行举止🤣
小学初中还有实际场景的应用,像小学的数学广角就基本是结合实际场景做计算的,感觉从学习二次函数开始联系实际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
是不告诉你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那不重要
感谢Anthony精彩分享👍
👇
如此深刻的分析与报告,委实乃油管节目之首
大学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学渣,我们那个地方四川绵阳,那个年代,认为文科是瘟科,所以高二分文理的时候我即便认为自己物理化学生物完全听不懂(只是机械记忆,可以说是没有入门),也只能硬着头皮选理科…但是学习能力一般的习得性无助已经深入骨髓,直到考研,我可以充分自由学习(大学很宽松),我才慢慢找到了学习的自主性、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乐趣…现在我36,我会因为看【cosmos】的纪录片对物理感兴趣,看【医疗类的纪录片】对生物化学真正产生链接。我开始明白,不是我没有学习能力,是那种“硬塞”又塞得水平很差的教育,不适合我这种天性思维发散,不喜欢被强迫学习,的人…我在30+通过阅读、自由探索..重新找回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读书的时候总是觉得教材看着很别扭,每句话都能读懂但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很难让人记住。后来慢慢开始接触全英教材以及出国留学才明白,那个时候的很多沮丧感并不是自己的原因,纯粹就是书编写得很差。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它就不是教育,而是驯化
美國教育:3億人,擁有30億種可能性;
日本教育:1億人,產生10億種創意;
中國教育:10億人,只允許一種聲音⋯
这个我很有体会,目前的这个中国教育从里到外是怎么来的,基本上就是copy了苏联那一套冷冰冰的东西,俄国人接不接受我不清楚,但是这种冷冰冰的东西肯定是跟西方的教育完全不沾边的。他比较符合培养机器零件的那种方式。
对对, 这个引用苏联模式 和我想到一起了, 我是在看HBO 的 《切尔诺贝利》时想到的,而且像微积分这样的教材多数都是英语写就 从英语翻译到俄语 再从俄语翻译成中文,这当中光因为二次翻译引起的错误就不可避免了, 况且很多翻译的人 本身就只会做题语言天赋不足。
说得太好了
Anthony你说的太好了!
我现在搞明白了,大陆搞一个这种教材讲义的天书,然后大学老师念PPT指点一二,就是想让你看不懂,他们的目的就是这个😂,因为我们看不懂了才会买其他教辅书么,说白了就是让我自己怀疑我自己智商,多买配套教辅😂,多听老师网课,这群学阀和学究就能多赚钱多寻找到做教官的存在感。😂
就是真正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
我的数学还好,但是物理生物不好,就被我爸妈疯狂吐槽,就中国那教育,总有一门学科打击你。
连父母都恨了😂,什么玩意
@@shenglitian-zf3ot 你不在这种家庭环境里 肯定没法理解别人
他可能沒有父母😂@@风晴雪-u3u
那更麻烦,物理刷分比数学还严重。我记得以前数学一道大题18分三个小问,一般人努力点还可以拿到一半分数,第三小问出不来想不出来只能过,物理要是难起来那可是没有上限的。。。
@@shenglitian-zf3ot没看出他恨他爸妈,倒是看出你挺受刺激😂
我在2010年上大学的时候,高数和大物直接一开始就默认你懂微分和导数(大物直接就上了偏微分),极限定义什么的根本都没有.
數學學習過程因為都由上一堂/已學既知識上再畫圖表意及導出公式,所以未試過沒理解怎跳出來。但係用既結果(公式)也是要不停練習先可以熟習。其實兩種教學方法互相學習一下,知識既積累會更好
微积分不是最典型的,最典型的是谭浩强的c语言和primer c
如果没有谭浩强,中国it还能进步10年
😂还是这人.没进化.
学习,研究计算机图形学,那个才是真正的数学,另外欧美国家的教育培养出发明创造,带动就业,带动经济,推动世界发展的伟人,某地的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做题机器,以及争做人上人,内卷,互害的毒瘤
计算机图形学
医学教材也是,一群老登,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汇聚出一句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通篇文字占比95%,再配上一群只会放ppt的老师,教大一新生
一涉及数学,注意力就跑偏,老闪回初高中学数学算了半天结果被打叉的时候
中國大學教材如此抽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沒有時間去仔細思考,繁重的培養方案讓他們只能夠機械記憶結論以應付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
200%反对。中国教材编写差的原因可能有无数种,但绝不会包括【哦我看学生都挺忙的,我们就糊弄着编吧】。正常逻辑下的编者,看到学生学习时间短则会更用心编好教材,在语言、逻辑、心理引导上去服务读者,减少读者的阅读阻力,避免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而导致更加浪费时间。
@@ueekoko 你讲的是应然,ta讲的是实然
@@ZhaojunZhang-kk4tj 我指出的是叙事上因果逻辑的不成立。他如果把观点换成【教材是好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去沉浸其中,所以才会变成表面的机械式记忆】,就成立。这和应然实然没有关系,这是单纯逻辑上的错误。
我本沒有義務自證,請不要曲解我的觀點,如果非要按照您的角度來說,我只好認為您是借用我的觀點以含沙射影罷了。 @ueekoko 一方面,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方式讓學生們傾向於選擇分別短期記憶的教材;另一方面,作為知識體系相對完整的編寫者,這樣子編寫教材不用花心思。
@@frankiezyjytinn9951 你说【中國大學教材如此抽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沒有時間去仔細思考】,我说【大学生花了时间也看不懂中国教材的原因是,中国教材很抽象】。 如果你看不出区别,那你就看不出区别。 打字就打字,和【义务】相关联也很搞笑
随着AI的崛起,也许以后会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交流。
我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觉得AI时代下重要的反而是颜值,是你的谈吐,是你的外在,能否成功更加看天生的特质而不是后天的努力,AI的出现注定要杀掉那些天赋平庸但是勤奋努力的人😢虽然C'est cruel mais on ne peut pas refuser la tendance...
“会更多知识”永远是重要的,ai来了以后,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会变,以及人类看得起看不起的知识的内容会在变。比如以前很看得起coding知识,现在看不起了😂
感謝分享, 終於明白以前讀數學那種沒趣是怎樣來的, 因為我從前用的數學書, 一開始來就把公式列出, 然後就是習題, 常常讓我覺得究竟計算來有甚麼用? 慢慢沒了興趣, 考試得低分也打擊了自信, 打擊了學習的動力。
这集 激励自己好好学英语
1:09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克倫威爾到底算哪門子的資產階級啊?😅😅😅
说得太好了!
🥹🥹🥲自从工作之后,就认为数学很重要。但教育阶段对理科的恐惧,导致我现在看不了带字母和数字的书
中国的数学教育往往使用举例论证而不是演绎推理,但是一切数学命题都是通过最基本的公理演绎得出的。比如老师教A*B=B*A,会举例1*2=2*1、5*6=6*5...........,之后就开始做题问你456*995=995*?,如果你回答?=456,那么老师会认为你是一个天才,但是如果你质疑这种推理模式,想通过约定俗成的东西演绎出这种结论,从而怀疑?=456,那么老师会说你是大傻子你脑脑子不好使你是差生你肯定不合格。
语文从来不极格,其它可以,他们说我偏科,从初中到高中,语文每一篇课,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而且每次都能绕到我无法理理解的结论上去,象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资本主义啥啥的, 我记得初中有一篇《我的叔叔》,其实讲的就是人的虚荣心,但是最后老师叫每个学生写中心思想时,那些总节出来说体现资本主义要走向暮落的总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我当时真他妈的感到自卑,为什么别人能总节出来,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我理解不了!但是数学,物理,在我上本市第一中高,也是本市最好的高中,物理,数学有时可以满分,但就是语文从来没有极格过
说明你是偏才,中国这样的体制对偏才不是很友好。现实中还有人语文数学都很好,英语死活学不进(阅读困难),我侄女就是这样,被迫休学一年改学日语。
以前不知道在哪听到的,有些国家是说者有义务说明白,但是中国好像是听者有义务听明白,至于说话的人是否说明白就不是他的错了。 这在教育上不就是失败吗。另外前多少年不是有中国教师到英国教课的事,那个纪录片里说学生听不懂中国数学老师的课,就去找他们自己的老师讲。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
49以后的教育更像当年大炼钢运动
对,和我想的一样。不过我没你总结的那么好。有机会就多出点相关影片好了。
做对比能不能控制变量?能不能严谨一点
安老师好,看了你一个星期视频了,受益匪浅。我深挖自己的自卑现状及根源,与这里的老师家长乃至教育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在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学习逐渐跟不上了,主要原因在于我没补课而其他人甚至连每周测试的卷子都提前在辅导班写过一遍了。我的成绩一落千丈,从每门课都不低于90分落到了全年级后三分之一,数学卷子最后一面我甚至一道都不会写。在这期间我也逐渐发现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有着犯错被老师网开一面的特权,特别是我们这些成绩平庸的人和优等生起冲突的时候,老师会只会重点批评所谓的差生。到了初中我成绩稳定在21到25名,因为分班制度,班级前二十算好学生,前十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这个班级中游再加上我本身内向的性格导致我的处境很尴尬,就是不能融入好学生的团体和他们一起玩,也自视清高看不起那些放飞自我的差生。就导致我在班上没有朋友,而且安老师不止一次提及学校强行分配同桌让我们失去自主选择交际对象的权利,所以我上课座位的周边环境也很痛苦,以我为中心的九宫格内没有一个我喜欢的同性友邻作为精神支柱(我们是一人一列而不是两人拼成一组为一列)。所以我带着军训时候的惯性选择了当时的一个室友作为交际对象,他也比较内向(是初中三年唯一一个受到班主任家访待遇的人),客观上我俩是抱团取暖的状态。但是他的成绩算好学生,课内知识非常扎实,我那个时候以我这班上有这样的好学生作为彼此唯一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我们前几个月处的确实很好,老师都看在眼里也表示欣赏。但是慢慢的他身上这种中国人特有的无边界感也暴露出来了,他这个古怪的性格,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拆我的文具,这都是我当时用零花钱买的,一个初中生能有多少零花钱呢?但是我不敢让他赔我,我怕索赔之后我得到钱了,之后在班上连唯一的好朋友也没了。就这样他变本加厉,甚至有时喜欢动手欺负我来发泄它心中的不愉快(虽然不严重)。但是他是个好学生,我本能地认为老师肯定会偏向他,一个(相对而言的)差生被一个关系亲密的好学生欺负,这仿佛是一种恩惠,也是一种特权。再一个,我想让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好人,想树立一个真心对待朋友的形象,所以我不敢还手也不敢向老师、父母寻求救济,而且我潜意识里认为就算去告状也没有用。
慢慢地我通过补课成绩也上来了,我也是班级前20甚至前15名了,我保持了这个成绩差不多4个月,这个分数和名次让我有了平视他的自信,而且我也凭借自己的中上成绩在班上渐渐多了一些关系不远不近的朋友,所以我现在觉得我没有必要被一个和我成绩差不多的人处处欺负了,就跟儿媳妇被婆婆欺负一样。就算我失去了这个朋友我在班上还混得下去,所以我开始了对他的反抗。我也开始拆他的文具,也开始和他大吼大叫(就像他有时候对我一样),不再跟他客气。就这个趋势,他从前的种种行为也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所以我的仇恨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我选择用一场态度极其凶狠的打架来结束我们的关系。这是一场单方面的我对他的殴打,他不敢还手,直到班主任来把我们拉开,而且我没想到一个高高在上的好学生盛居然是一个纸糊的老虎。(在初中之后的两年以及考上高中后,我又不断回忆这段交往经历,我不得不承认,如果他一向稳居班级前十,那我依然不敢和他撕破脸,如果他是数学课代表或者是班级前三前五这种神明般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被他一直欺负下去除非我考到班级前五前三(不是说数学课代表就一定是老师眼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而是我一个成绩相差这么多的人居然敢打扰数学课代表学习,这是罪不可赦的。因为我们班男同学,前五名和班委都经常在一块玩,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老师也都严厉批评,但是这是好学生和好学生之间的事情了,我到今天本科毕业也无法理解)。
继续讲吧,老师并没有严厉批评我,而只是找我谈话。但是我却不知不觉走上了反抗无边界感的朋友这条路。对于长期出言贬损我的邻桌(单人座不能算同桌吧)和补课的同学我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击,我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被你们长期嘲讽或者辱骂呢?但是我的愈发反抗的行为终于被叫家长了,老师和我爸都严厉的指责我,他们什么都不调查,都认为我是心理有问题,是在无缘无故欺负同学。最后一次打架回家那天晚上我爸和我激烈的吵架,开头直接说对方好像成绩比你好得多吧(其实只是稳定在班级前15名,而我的成绩在那几个月大起大落,逐渐流落到班级第18到20名,很快就要被踢出好学生的队伍了),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当过学生的人应该都能体会这句话的杀伤力吧。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句话出自我父亲的话,以及这么多年来好学生犯错可以有特权的印象,二者成为我之后自卑的起点。那晚我爸和我吵架谁也没说服谁,他历数、指责我几乎所有的缺点,把我一个目前还处在班级前20名的好学生说的一无是处,第二天上学班主任又把我喊出去训话,一样历数我的缺点甚至是人身攻击。自此我不再狂热地追求学习成绩了,我发现自己就算跻身好学生的队伍也无法拥有特权和自信,因为有比我成绩更好的学生,我的特权只是欺负成绩比我更差的学生。而且这个在众人眼里被我欺负的同学,回去之后在他父母面前痛哭流涕,他的父母又反过来向我爸施压,实际上形成了班主任、对方父母以及我爸(我是单亲家庭)三者对我的合力围剿。所以我自此之后一直很排斥让家长介入处理孩子人际关系的行为,认为这是不遵守我们学生之间的“江湖规矩”,而且我也不再相信老师,出事也不敢去寻求救济,害怕把对方逼得太狠然后仿佛错都是我的。这是什么文化环境啊,为什么能让一个寻找救济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人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犯人一样呢。
事还没完,过了一个星期的样子,我生日当天晚上,我爸突然说要请我吃饭,强硬地要拽着我去,我无法理解这是在唱哪一出,而且我当时在那拼积木,还没拼完不想出门,因而我拒绝答应他,我姑姑随后把我爸劝了下来,她也不理解为什么要逼着我给我过生日,她做饭给我吃就是了。然后我爸拗不过我姑姑,就一个人去了,我更无法理解了为什么我过生日我不去了,他还能一个人去请客吃饭呢?当晚我爸回来,告诉我,他是在请这个在他看来被我欺负的同学和对方家长吃饭赔礼道歉。大伙能理解吗,在我生日当天,我爸以我给我过生日的名义想把我骗过去,然后请一个我讨厌的、想斩断的同学一家吃饭,去赔礼道歉,以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插一句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正确,对方和我一样,肯定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剩下的事暂时不知道怎么写,先略过吧,反正自此之后我的成绩又回到了刚上初中的中游水平,在好学生面前我只能继续低着头,接受了他们有欺负人、辱骂人的特权。而且我发现自己的反抗换来的是所有人的指责,因而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我在人际交往中又回到了最初的忍让(我近期才明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只有这一个交际对象或团体,我一旦失去他们就没有替代品来填补这个交际真空)。
近期看了许多社会心理方面的文章和视频,我严重怀疑是家长和老师扼杀了我当时的反抗性,并且给认为我这是青春期的叛逆。先写到这吧,也许等安东尼老师的下期视频发出来,我还会写下去,和大伙一起分享。我们争取倒空之前受到的垃圾教育,共同前进。😂我这边在国内,暂时不会加入会员或者付费咨询这样的复杂操作,就写出来发发牢骚给大伙图一乐吧,说不定也能为安老师提供新的信息,对安东尼老师的视频选题和案例提供微薄的帮助。
最近在看理想国,也是对话的形式,真的很好
理想国是什么😢
对话dialogue是最快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美国人对现象和产品做的整理也很详细,没有很多中国社群里炫耀褒贬又缺乏兴趣的话,可以很快的找到实用工具把兴趣扩展开来。
在中国的名牌大学里除了少数课题组甚至工具链都不完善,人为设置一些障碍,在交流和分享上反馈周期长没有记录,后人踩前人的坑还不知道,那些错误也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不过美国教育系统也该改革了,大学研究范式都差不多,机构职能被把持,教育应该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好的辐射。
@@taolu691 柏拉图的思想
中国的教育教材是为天才准备的,并不是为普通人准备❤
可以麻烦Anthony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还有很多学生适应这种数学题适应的很好,并没有打击自信心,然后考了很高分保研保博?
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课后上补习班狂刷题目,当年就是这样,补习班针对性特别强,而且由于家长付了💰,老师态度明显比在自己学校里好很多,而且补习班的进度都是超前的,等到学校里老师讲到这个章节时候,保不齐下面一半以上的同学已经在几个月甚至半年前就把这些知识点连带例题都在补习班过了一遍, 中国学生寒暑假全在补习,补的就是超前,高中只有三年,你等学校老师讲那些听一遍注定听不懂的知识点肯定是来不及的,大学里时间更充裕了,经历过高中题海战术的到了大学更有针对性的刷题,自然不在话下。高中自学肯定不行,需要老师来引导,大学时候你可能对自己专业理解的不够透彻但是高中时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论能帮你大差不差的朝高分奔去,我不确定是否所有的人都这样但是大部分人是如此。。。另外,以前高中生上课的时候可以刷手机上网,网上一堆解题思路和过程,有时候讲的比老师上课板书都好😅
@@Lookman-z9l 有了ChatGPT和sora,最不缺的就是做题家😅
咨询的费用表有吗
你好如何加入会员,那个链接没有办法进入
心理学都读到硕了,对数学统计学还是下意识的厌恶和回避,想当年初中数学卷满分120只能拿十几分,不也不妨碍现在学社科。
中国大陆的数学教材应该是用来防自学的。我大学的线性代数教材就是我的授课老师自己写的小册子。
zhong积分,这机器语音也真没辙了。国外的数分教材更难。同济的是最简单的了。托马斯微积分太啰嗦。短时间掌握还是同济好用。数分还是国外的有深度,点赞👍
能不能对比一下小学数学教材呀……
还有谭浩强的C语言对比 C++ primer
对,我大一就是因为极限定义这一节课放弃了数学,期中考考了45分。后来我发现,是老师讲的不好。后来我就自学,了解了整个概念以后感觉好简单,最后期末我考了99分。(扣的一分是平时成绩,老师说数学没有100分)
中國數學教育對計算能力的迷戀確實是讓人費解的一點。從小到大不知多少分都丟在計算失誤上,現在想來這種瑣碎的計算過程確實是大大損耗了人的精力和興趣。
网站上就有很多资源,现在还看什麽同济版啊?感觉不单纯是书的问题
当初两种教材对照着学习,整的概念混乱,索性跟着填鸭教育应付考试了
我那个时候都是靠自己悟😂😂现在知道原来好的教材本来就有这些东西,不用悟😅不过没有关系的,现在人手一个ai,分分钟不用去揣摩编教材人的心思,直接让ai揣摩我的心思😂🎉
我学习不聪明但是我打游戏聪明啊😂
就好像打游戏不需要学习一样?
@桜井智樹-f9g 打游戏和学习一样打游戏是要肝学习需要卷
@@dreamer-y7p 考试需要卷,比赛需要肝。
@@桜井智樹-f9g 其实其他国家也一样只不过我们的不够包容吧了所以生活在中国我们的自由就不会得到释放
你如果有玩POE的話,不會點微積分有時候還算不出最佳解呢
Anthony可以讲一下中国的辩论赛和国外的辩论赛的辩论区别吗,和区别产生的原因?我发现中国的辩论赛容易给对方扣帽子,完全没有辩论逻辑
还好的是高等数学用处不多,果断放弃了,靠抄答案混过去了。
这种方法叫精英主义,只有少部分人才看得懂😅
是根本就在默認學生都學會了,這本是總複習講義
@陳玠廷-u3l 大陆公立高校学费太低了,老师不认真讲课
@@TNK-r3p对!你说到点子上了!老师出去培训机构补课那态度马上不一样了😂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能推荐一下美版数学教材吗?我现在高二在大陆地区
中国人多,学校里一个班总有一个天才老师不用教就会,“你们其他人自己回去看看吧”
区别就是make it simple还是make it complex
希望有之前的4k清晰度!
你提到了竞赛和奥数,期待你下次讨论相关的问题。怎么看待奥数、数学/物理竞赛等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这类活动以提高竞争力,你对此怎么看呢?参加这类活动,对我们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怎么样的促进作用呢....
现在中国中学的所谓“竞赛、奥数”实际上更像是小圈子里面的自娱自乐。了解一下本省的师资情况就知道,只有省会城市头部的几所高中才有师资力量去教竞赛,其他城市的重点高中主要依靠高考,根本不会去组织竞赛。山河四省尤其如此。所以在中国大陆,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变成了资源比拼,就算学生本人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依靠资源托举照样能拿到名次。
我想起来高中的时候,一直记不住球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来有个同学用微积分推导,告诉我球体的表面积就是一个无限微小分割的楼梯,就是投影在平面上的四个圆。后来直到我工作了,我还一直记得球体表面积公式,一辈子都忘不了啊。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尤其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些高考大省,初高中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建立科学素养或者探究人文精神,而是削弱学生探索能力、适应教条、机械灌输知识最后让学生冲刺中考、高考。
直觉告诉我学来的东西都应当有应用场景,但是不管是什么,甚至到了大学,课本跟高中比几乎没什么不一样,教的是屑,完全依赖学校的资源自学几乎不可能
我這樣說不知怎麼想
亞洲區的高中生第一次的公開考試數學科是全區中等偏上的成績
但我對數學的態度一直是極討厭的學科而且是什麼數學就只是展示答案外就沒有其他價值的想法 論證什麼是麻煩又不有趣的事情。 我想這是學數學本來最大的大忌 但抱著這心態都拿了中等略高的成績 是否真的很悲哀? 自從數學不再必修我就徹底放棄, 而且從此除了加減乘除都永生不碰數學。
明明质量很高的视频,为什么最近标题总是一集看懂xxx,有点low了😅
中国的数学是纯理论,是缺乏实践的应用解释.学生很难理解.造成很深奧一样.令学生很畏懼.打击学生的积极式性 .
一样的,瞬间感觉国内教材之拼凑 垃圾法,只为了记住结论服务考试
话虽如此,可为什么美国小孩还是普遍恐惧数学呢?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Chinese approach to math education up the college level is fine. In my opinion, Chinese way is better than American's. I myself was a China educated student way back in 80s and 90s, when I look at American students, their math foundation (exclude those in math major) are deficient. The reason is exactly because their textbook has too much "fillers" avoiding difficult stuff. Even my American professor complained these years, textbooks were getting thicker and thicker with less and less content in them, students were less and less educated. I really do not like pick up any of American math textbook, because it is waste of my time to read through them. When I go through a Chinese textbook, I am not wasting any time. I can quickly get to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
The key point is that math a difficult subject, there is no shortcut, it is a mental process to digest and internalize the concepts and appreciate the rigor and logic of the system. American way is to try to make learning easier by adding fillers in the textbook, in the process, they are diluting the rigor of math system. I am not sure it works well. You can also compare American textbooks with textbooks from UK, France and Russia, those country's textbooks are harder and terse than US textbooks.
So to be good math, don't complain, work through the hard work of the mental process, you'll be fine.
My two cents.
U really didnt get it did ya😅
中国教育体制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唯一正面的意义仅仅是批量培训工具人,仅此而已。
我在中国根据自己的直觉做事情,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只是你的主观臆断!“ 哈哈,笑死人了。
砼寄的代表作不是《线性代数》嘛……
它和西方大学的线性代数的区别才是本质的。
没吧,我上大学线代不是同济版,高数才是同济版
上大学高等代数这门课时,老师说这门课的教材只能算是讲义,只看这本书不听老师讲解是没法理解的,出书的人估计图省事直接把讲义改吧改吧就出版赚钱了
中国教育打击自信 并不是那么要紧。自由更要紧。
我们的教材要是给你解释那么多,那怎么显得他们更权威呢?😂
中国现行教育的问题和弊病,根源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你举的数学教材微积分例子,只是教材层面,教学核心之一是老师,教材再怎么有局限,老师总可以有可以发挥的舞台。教师为什么不能自由发挥,我举个例子,当年鲁迅做老师,轻轻松松月入几百大洋,出门打人力的士,在北京买入四合小院不费吹灰之力,不爽了可以骂北洋政府后面继续骂老蒋。现如今高考独木桥已经不是唯一隘口关卡,而是各种卷,就业卷、考公卷,可以说现在考公跟千多年来科举没啥本质不同。试问如此社会下,教育以何为宗趣,以何途径才能既要又要,这个话题不是学生、家长、老师、教育人士单独要回答和能解决之问题。
幸亏小学看了看可怕的科学,要不然现在对什么东西都没兴趣了
1981学过的微积分,
现在60多岁了,其中没有多少应用。
美高美本给了我太多的自信,让我入坑了数学物理,研究生发现自己不是天才,然而青春已过。真不如让我学上世纪美国数理黄金年代的教材和考题,晦涩难懂让天才脱颖而出,庸才早点转码。
码农中也有好多天才
@@l.perceval9460 码农不是天才也能混口饭吃
转码?你不怕AI吗?还转码,小心过不了几年除了架构师或Senior其他全都由AI代写。。。😂
@@Lookman-z9l 架构师和senior也可以代替。唯一不能代替的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人,万一程序出差错,还是要有个人来背锅坐牢的。
@@Lookman-z9l 数学物理转码肯定不是sde,转的是计算或AI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