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誤信 》|天下文化 Podcast 讀本郝書 EP29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9 лют 2025
-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丹·艾瑞利《誤信》這本書,書名的兩個字「誤信」由「錯誤」與「相信」或「信念」組成,英文對應為 “misbelief”。副標題「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引人深思
作者試圖剖析人們如何陷入錯誤信念,以及如何用同理心避免陷入衝突和無休止的爭論。節目從解釋「同理心」開始,強調避免誤解他人,並以現代社群媒體的「便利性」為切入點,點出誤信形成的基礎:我們傾向於不動腦地接受資訊。
書中討論的起源與作者自身經歷密切相關。丹·艾瑞利曾因一場誤信而成為受害者。他收到一位泛泛之交的朋友來信,信中批評他品性低下,並附上大量誹謗的影片和文章,甚至牽涉荒謬的陰謀論(如與比爾·蓋茨和光明會合作策劃全球陰謀)。
這些內容在網路上迅速傳播,艾瑞利發現,一旦誤信形成,即便他努力澄清也無濟於事,反而讓攻擊更加猛烈。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研究誤信的成因,並著手撰寫這本書。
郝哥分享了類似的經驗,包括社群媒體上的詐騙案例和誤解。他警示聽眾,特別是在涉及送書詐騙和不實投資建議時,應保持警惕。詐騙者往往利用小利誘導人們陷入虛假的信任關係。並進一步分析誤信的四大核心元素:情緒、認知、性格與社會。
情緒通常快於理性思考,直覺成為人們形成誤信的重要驅動力。書中提到一位母親珍妮,她的孩子因在學校未佩戴口罩而受到老師的指責,這引發了她的憤怒。珍妮在情緒驅動下,開始在網上尋找反對口罩政策的證據,並將矛頭指向作者丹·艾瑞利,因為後者曾倡導戴口罩的好處。這是典型的情緒影響下的誤信案例,情緒扭曲了珍妮對事件的客觀看法。
主持人也分享了他個人的經歷。一位讀者曾批評他在書中偏重父親的辛勞,忽視母親的付出。這種針對文字的情緒化反應,凸顯了成見如何限制人的視野,並使人對事物產生片面理解。
認知偏誤是誤信形成的另一關鍵因素。書中提到疫情期間的「磁轉染」陰謀論,即疫苗會讓人體產生磁性並相互傳染。一位所謂的「盧比博士」利用專業術語和權威語氣吸引信任,但其實該人物根本不存在。這種利用人們對專業的盲目信任,成功製造了大量錯誤信念。
心理學中提到的「確認性偏誤」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資訊。
主持人以創業中的研發人員為例,說明這種現象如何導致產品過度自信,並忽略市場的真實需求。此外,他警告聽眾小心演算法可能強化認知偏誤,使人們接觸不到多樣化的信息。
書中提到,許多人憑直覺和感覺行事,甚至將其作為行動的主要依據。這種缺乏事實支持的感覺,往往是誤信的根源。例如,批評丹·艾瑞麗的部分聲音,完全基於「直覺他有問題」這種主觀判斷。主持人強調,感覺雖重要,但必須與事實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書中進一步討論了兩種思維方式:直覺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前者快速但不一定正確,後者則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但更能接近真相。
誤信往往在社會互動中加速傳播,尤其是在當前高度連結的社交媒體環境中。人們傾向於依附群體,從而增強了對特定觀點的信任。書中指出,社會壓力和群體動力會讓人難以質疑錯誤的信念,因為這可能導致與群體的對立或孤立。
郝哥分享,這本書並非在分辨對錯,而是鼓勵人們理解誤信的形成過程,並以開放的心態探索真相。同時,書中的四大元素提供了實用框架,幫助人們避免陷入誤信,並促進更多元、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你沒有處理善後的能力,就不要隨意放縱自己的情緒」
仔細一看身邊很多人都靠人善後
12:47 「小心不要讓演算法只推送我們喜歡的,但降低我們遇見這個世界其他事物的機會。」
「不要讓我們努力相信自己已經相信的事情。」
看看台灣的政治就知道了...先不管立場,兩方都有很多高知識分子支持。
白營也是不少智商157的知識份子支持呀😂
因為人不是理性的,都是偏見立場感情先行。
@@MegaAndymoon會講這句話的人智商應該沒到57😂
高學歷不代表高智商,卓院長笨嗎?曹興誠笨嗎?都是人中之龍,但是講出來的話只有笨蛋才相信
看看當初的行政院長謝長廷會去跪宋七力,就知道這個道理了
因為郝哥,自己的世界變得開闊明朗!感恩郝哥!
感謝您的導讀及心得,獲益良多👍
謝謝您的分享🌻✨🐝👒🎶
感謝您的分享❤
新年快樂!感謝分享!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
感恩感恩大感恩
今天穿長袖、表示真的變冷了 😂
感謝分享
18:02的解答:
1. 球0.05元
2. 五分鐘
3. 47天
球0.1元
謝謝分享,新年恭喜🎊
哈!我上次才和朋友聊這事情 為什麼宗教的書籍和故事 看似是神話 可是大家卻相信?
這是從眾心理與力量,深得人心喔⋯⋯😂
如果有一種能力是超過眼見,也是親身經歷,但別人沒經歷過,也很難跟人說,因為別人也很難明白
綠色才是正確的顏色
5:20
聰明的會假裝相信去看看它們在幹嘛
偽科學滿天飛,怎麼樣的「驗證」才是真實的?
反智…這本書可參考,天下、遠見雜誌出版。
用問的,假設他是合理的,有這麼大的利益,那為什麼需要我來投資這件事情
騙子在這邊通常不太合理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