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4. 首楞嚴經002-寬謙法師講述∣佛陀宣說楞嚴經起因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7 січ 2025

КОМЕНТАРІ • 14

  • @孟蓁陳
    @孟蓁陳 Місяць тому

    謝謝師父 🙏聽聞佛法 法喜充滿⋯⋯感恩您🙏阿彌陀佛🙏

  • @張順憲
    @張順憲 Місяць тому +6

    讚嘆寬謙法師!🙏🙏🙏
    有系統講解真容易明瞭!

    • @MyChannel-m1b7k
      @MyChannel-m1b7k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非常感恩您的支持與收看!楞嚴經的影片,我們都會固定於每週一早上10:00上架,第3集會於12/16的早上10:00上架喔!請您持續收看也歡迎多多分享影片喔!😊

  • @Glaozed
    @Glaozed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楞严经》非常好的导读视频。
    叩等
    首楞嚴經003 寬謙法師楞嚴經講記

    • @MyChannel-m1b7k
      @MyChannel-m1b7k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非常感恩您的支持與收看!楞嚴經的影片,我們都會固定於每週一早上10:00上架,第3集會於12/16的早上10:00上架喔!再請您持續收看!

  • @spyap1199
    @spyap1199 Місяць тому +2

    感恩指导

    • @張山-e1k
      @張山-e1k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們中華民族 已經被 佛教 拜偶像 欺騙了五千年 不要再被騙了 --摘自(從死裡復活的緬甸和尚)

  • @呂智慧-q5d
    @呂智慧-q5d Місяць тому +2

    🙏🙏🙏🙇

  • @laderong1501
    @laderong1501 Місяць тому +1

    大乘佛法不是從小乘部派佛法演變出來的,請勿宣講傳播演變說的佛教史,才是大乘的佛教僧寶!

    • @張順憲
      @張順憲 Місяць тому +4

      @@laderong1501
      真正學佛者不會有大小乘、南北傳之分!
      只分覺與不覺!🙏🙏🙏
      能整合方是高明!

    • @SoniaMu-ot5dr
      @SoniaMu-ot5dr Місяць тому

      1501🎉
      佛有分大小乘嗎?
      建議從印度佛教思想史開始看,才不落入大小之分啊⋯⋯

    • @陳錦花-l3g
      @陳錦花-l3g Місяць тому

      對佛教法義要有深入了解

    • @張順憲
      @張順憲 Місяць тому

      @@陳錦花-l3g
      謹呈老夫對華嚴經所悟法義、請您參究!
      學佛就是一種認知過程,正確的認知就是正覺心,等到我們有了「正遍知」那就是成佛了!
      但修行還是要依戒定慧。
      開悟也要依三種層次精進:
      1.文字般若=解悟。
      2.觀照般若=行悟。
      3.實相般若=證悟。
      如何轉識為智才是修行的真功夫,有二:
      1.凡夫及信位菩薩要總持心經及六波羅蜜、精進修持正覺の清淨心,不住生死煩惱,故觀色即空、要捨法以成就佛道,即是解悟的出世菩薩。
      2.已能看破放下的善知識及出世菩薩要總持大悲咒十二波羅蜜、隨順修持平等の慈悲心,不住涅槃安樂,故觀空即色、能演法以圓滿人道,便是證悟的入世菩薩。
      學禪定要先依照三無漏學來修行,當我們於定功足夠能定慧等持時,再來修觀想法。三無漏學即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我都會在前面加上『信願攝心』,信是要相信佛陀的『四依止』教法、願就是確立修行的目標。更詳細的說法是:
      1.攝心(靜心)⇨2.持戒(規矩)⇨3.無悔(懺悔)⇨4.歡(合群)⇨5.喜(好學)⇨6.輕安(慈悲)⇨7.樂(德行)⇨8.定(放下、無念止)⇨9.如實知見(見性、法爾止)⇨10.厭(造業、絕欲止)⇨11.離(出世、離緣止)⇨12.解脫(相惑、非相止)⇨13.解脫知見(捨法、妄念止)⇨14.慧(生轉念善解智慧)⇨15.般若智慧(不生法相的無礙智),此時梵行已立(就是出世菩薩)。
      真心懺悔有好品德後才會產生無悔,無悔後才會有歡、喜、輕安及樂,安樂後狂心頓歇(放下)才會有真定、亦即無念後的定光顯現(即見到佛光)、見性開悟自然會水到渠成。
      何謂定慧等持?就是以修行到那一個層次都會心知肚明!
      其中含藏賢首國師『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的『入五止』放下的功夫:
      1.照法清虛離緣止。
      2.觀人寂怕絕欲止。
      3.性起繁興法爾止。
      4.定光顯現無念止。
      5.事理玄通非相止。
      ☀️解脫?除了相的解脫外、也有知見的解脫,捨法即得金剛三眛!所以我會加上↓
      6.法障不生妄念止。
      這樣才符合妄盡還源啊!
      ☀️深入五止時: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怕絕欲止,是對人事時地物的境界相生起清淨心,有了平等心而能達到事理玄通非相止、就是外離相為禪(道理明白了),有了慈悲心而能達到定光顯現無念止、就是內不亂為定(道心安住了),有了正覺心而能達到性起繁興法爾止、覺悟當下就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就是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大定(見性境界),先賢說見性起修?因見性後才能「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當捨了法則妄念不生時、就再也沒了法相障礙、也能像觀自在菩薩一樣能照見五蘊皆空,即心即境、心境一如(即外面境相和如來藏體心境互映不二),此時則見眾生是佛、是心是佛、剎土現佛(此即彌勒菩薩所說的心性如來藏)。即心境秘密圓融觀!
      『性善則相好性要圓融,心通則法通心要明淨』。
      ☀️起六觀:
      1.攝境歸心真空觀、
      2.從心現境妙有觀、
      3.心境秘密圓融觀、
      4.智身影現眾緣觀、
      5.多身入一鏡像觀、
      6.主伴互現帝網觀。
      以上是看破的功夫。原則上是在說明行觀照般若時會有六個層次現象。其中智身影現眾緣觀即是『覺照』、多身入一即是萬法歸一法身、主伴互現即是千百萬化身和法身互映。
      ☀️以上是『止觀法』、能成就『行四德』:1.隨緣妙用無方德、2.威儀住持有則德、3.柔和質直攝生德、4.普代眾生受苦德。這就是行觀照般若『轉識為智』的功夫,也是佛所成就的四種圓滿智慧、依序是:
      1.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所轉)。
      2.平等性智(第七執識所轉)。
      3.大圓鏡智(第八藏識所轉)。
      4.成所作智(前五識所轉)。

    • @張順憲
      @張順憲 Місяць тому

      @@陳錦花-l3g
      妳有深入瞭解佛法嗎?
      金剛經就是華嚴經的「心法」!
      大悲咒就是華嚴經的「行法」!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就是華嚴經境界表法的「摘要」!
      能整合起來就會開悟見性!
      見性起修才不會多走冤枉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