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六)【女英雄的旅程-傳承與創新系列講座1】(主講:蔡怡佳)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0 вер 2024
  • #傳承與創新講座1 #女英雄的旅程
    #活動記實 #蔡怡佳
    #有知心理 #心靈工坊 #共同主辦
    #千面英雄V.S. 女英雄的旅程
    演講開始,怡佳老師從1949年坎伯(Joseph Campbell)出版的《千面英雄》談起,這本書探索英雄神話的原型意涵,為當代心靈提出思考生命意義的座標。四十年後,在《千面英雄》的啟發之下,莫琳.莫德克(Maureen Murdock)於1990年出版了《女英雄的旅程》,從女性生命的困境出發,重思英雄原型的意涵,企圖藉由神話的探索提出女性生命的自性化歷程,《女英雄的旅程》作者莫德克在書中剖析了個體與文化中「受傷的陰性」及其療癒之道,三十年後重新出版,仍具時代意義。
    #女性拒絕等待
    坎伯在千面英雄中,說明英雄旅程包含了3大幕及17個階段,而《女英雄的旅程》第38頁中,曾說女性不想成為耐心守候、不停紡織又不停拆掉織線的神話人物潘妮洛普(Penelope),等同回應坎伯的英雄旅程。怡佳老師亦分享另外一本繪本《海上的潘妮》,書中曾說「他們教我要懂得等待。」「我在等待中發現:這世界,從我的窗子看出去,顯得好大,大到我不能收入眼底。」「他們教我織布,我披著月光織布。」「他們教我要保持沉默,才能聽見別人的聲音。我聽見人魚,她們對我訴說海底的祕密。」她認為這些沉默、等待、順服,是女性順服自己的心聲,繪本回應了《女英雄的旅程》女性拒絕等待的意念。莫德克曾參加家庭塑形工作坊,發現自己曾在父權體制中尋求認可,以及母女鴻溝及女性傷痕的生命故事。回應坎伯女性概念,並不是要推翻他,而是從女人的視角重新講一遍,包含內在女性經驗、夢境與創作過程。
    #與黝黑之陰性本質相遇
    與原本依戀母親的小男孩要轉而學習父親陽性法則的困難相較,莫達克認為女性追求男性法則的過程中,也必須對自己有更多覺察。在靈魂打造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摒棄陰性本質、犧牲靈魂的失落。《女英雄的旅程》第141頁中說:「大多數的英雄故事都只談個人的前半生,也就是女英雄建立自我身分並立足於社會的那些歲月。在這段人生路途上,她會走入世界,學得一技之長,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她有意識做出的努力──必定會成為她自我身分的一部份,也會成為她『靈魂打造』過程的一部分。」第47頁中亦寫到與黝黑之陰性本質(the dark feminine)的相遇,「這是一處地圖沒有記載的所在,黑暗、潮濕、滿目荒涼、瀰漫著血腥氣息。我找不到同伴、安慰與出口。我覺得全身皮開肉綻;我尋找自己遭到切離但還可辨認的部位,但只能找到無法接合的碎片。這番掙扎努力是我從未體驗過的;它並不以征服他人為目的,而是要我面對我自己。」女性英雄的前半身,常必須拿著勇敢的武器,對事情勇於承擔,莫德克則認為,當女性可以承認自己的有限性,就是進入靈性覺醒的開始。
    #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很多女性在英雄之旅後,常會有一種不對勁的感覺,譬如有時候會想要重返手作時光。書中第150頁中說:「我懷念用雙手創作的日子,我二十年沒使用過縫紉機了……」「過去我很喜歡烹飪,但現在真的沒有時間……」「我很想脫掉鞋子,讓腳趾頭伸進泥土裡,然後奔跑!」「我的骨頭很痛,倒不是因為我累了──我知道累是什麼感覺,這卻是非常不一樣的感覺。我的骨頭之所以痛,是因為它們渴望連結到大地母親那裡。」這些聲音都來自那些開始感覺枯竭、創意闕如、靈性乾旱的女人。
    怡佳老師接著分享一本圖文書,《我的心,破了一個洞》,當中表達出,當女性往內在開始尋找自己的陰性能量,就有回到家的感覺。圖文書最後,洞慢慢的變小,還好洞沒有消失,自己也可以常常回到那個洞裡面休息。這也反應莫德克所說,當靈性枯竭,女性在走向自性之旅路途上常會感到不安,無法繼續下去,而在對父權說「不」時,女人才可能收復她在排斥母親和打碎女神的鏡子之後所失去的心靈完整。
    但要完成這趟旅程,她必須拋開對線型思維以及集體文化遊戲規則的執著,而這可能是她生平第一次這麼做:去熟悉她的身體、她的情感、她的性慾、她的直覺、她的意象、她的價值觀、她的思維方式。好像書中第175頁中所說,收復鏡子:「在古希臘神話中象徵智慧或自我觀照反思的能力(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此處原文為『the mirror of the feminine』,可指來自陰性本質的智慧與洞見。」重新與自己連結的過程,就好像進行一場積極想像的過程,第179頁中說,「我認得這種奇妙的感覺。我曾經坐在屋旁,凝視玫瑰的成長。我曾經可以如此屏息凝神,以至於我可以感覺到生命的脈動、氣味和聲音。我熟悉這片沼澤;它對我來講並不陌生,因為我曾經來過這裡、曾經在這裡感到非常安全。沼澤和森林,它們是我的母親。我曾經覺得自己跟樹木、泥濘、雜草和樹葉緊密相連,以致於我從不感到孤單。」
    #悲傷就是生命的核心
    關於悲傷,書中第226頁中說,「悲傷就是生命的核心。揭開心中每一個其他感覺,你最終會發現這些感覺都藏有悲傷。它就像甦醒的種子,隨時準備展現綠葉。」這和《我的心,破了一個洞》有相似之處。書中說到有個女生夢到了聖杯之夢,夢中自己成為了一個聖杯,第220頁「她夢見自己喝下聖杯中的酒,十二滴血滑下喉嚨。她聽見有聲音說:『萬物之母的血滋潤了你。』她在筆記中寫道:『血是生命的意象,它強而有力地象徵了陰性本質,也表徵了聖杯、子宮以及經血的洗滌淨化功能。喝下女性上帝的血是我的神聖啟蒙儀式,讓我進入了陰性本質的諸般奧祕裡。』」
    陰性本質的一項特長,是容許事情按照它們的自然週期發生。曾經在心理治療中或在創作過程中探索過深層無意識的人都曉得,寂靜不動和新生命的誕生各有其時,而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它們,並給予它們時間,因為我們無法迫使新的生命出現。女人的靈性之旅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之一就是:對靈啟經驗的過程要有信心。
    #容器是一個療傷的功能
    書中也用藝術創作者的容器意象輔助說明,冥想之類的個人修煉是從個人內心陶冶這個容器;團體儀式、聯合行動,跟其他女人一起頌讚慶祝,則是從外在陶冶它。我們必須留意陶冶的過程,好讓容器有能力接納它所接收到的,或經由他出現的東西。陶冶必須發生於內在和外在,直到它成為一個透明的容器,直到它的內外兩層合而為一。
    書中並分享美國藝術家Valerie Bechtol創作,容器是一個療傷的功能,而且是由女人製作出來的,藝術家說:「我製作的靈性容器讓我和身為容器的我有了連結,讓我能夠進入後面這個我,並讓我意識到:我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容器,一個無比奇妙並且自給自足的巨大子宮……透過我的作品,我想讓容器擺脫我們文化所賦予他們的被動性……容器象徵移位轉化的可能,具有療傷的功能,而且一向是由女人的雙手製作出來的。」書中還引用了曾參加過世界大戰的德國藝術家Käthe Kollwitz的創作,表現的則是生命守護創作意象:「在這絕望無助的時代成為一個正向力量。」
    #對父權說不之後
    女英雄旅程的前半部,認同的是單方面的陽性意象,當對父權說「不」之後,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在心中騰出一個空間,跟陽性本質發展出新的關係。陽性本質並不是指那個早已和陰性本質斷絕關係達數千年的陽性聲音,而是指那個存在於我們內心、具有創意、能把我們帶到萬物之母跟前,好讓我們重新連結於陰性本質的陽性人物。
    當我們找到外在形象後,內在意象也會隨之浮現。書中分享,當女性憤怒時,可用畫作看見自己的內在意象,第265頁中說,「當我不了解自己的憤怒時,我會嘗試畫出面貌寧謐的女神。我畫過一幅手中拿劍但對眾生滿懷憐憫的觀世音。我發現憐憫並不僅止於同情,而是更多無情……只有在靜默中練習對我自己溫柔時,我才能把她畫出來在我憤怒時,我便畫不出來。我要表達的不是憤怒,而是比憤怒更高的一種情緒。我們必須超越非黑即白的二元論,這樣我們最終才能面對自己的死亡。」
    #在女英雄自性旅程中得到救贖
    怡佳老師最後做總結說,女英雄的旅程是聆聽失落的生命,途中會遇見同行的靈性盟友;女英雄追求的不是掌控、征服和凌駕他者,而是在結合我們天性中的陰陽雙重面向時平衡我們的生命。現代女英雄必須正視它對於找回陰性本質、個人的力量,感覺能力、痊癒能力、創造力、改變社會結構的能力。這本書在世界經歷了性別的反思後的三十年後重新出版,讓更多生理男性、女性,都可以在本書描繪的女英雄自性旅程中,得到救贖。

КОМЕНТАРІ • 4

  • @看看就-i2p
    @看看就-i2p Рік тому

    大母神

  • @看看就-i2p
    @看看就-i2p Рік тому

    英雄不是自我的意象吗,怎么会是自性的意象呢。自性的意象是孩子

    • @yanyuanleileilei
      @yanyuanleileile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你的“自性和自我”的理解反了吧

  • @看看就-i2p
    @看看就-i2p Рік тому

    求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