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師父說|如何突破「自私自利」?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8 вер 2024
  •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如何突破「自私自利」?
    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九品往生,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你遇到的緣殊勝,上上品往生,凡夫都可以上上品往生。菩薩如果遇緣不殊勝,反而落得中下品往生。「緣」難遭遇,真正是所謂可遇不可求。緣指的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善知識是緣。善知識的引導,善友的扶持,同參道友好、修行的道場好,沒有障礙。今天這個緣我們都得到了,得到而不能成就,這只能怪自己,不能再怪別人。
    早餐開示 1998/12/19
    而這樣殊勝的機緣,自己一定要曉得,「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中希有難逢」,能不能成就,關鍵就是突破「自私自利」。突破的方法,念念為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決定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自己,應當早一天往生淨土;這個身體還留在此地一天,還沒走,什麼原因?為眾生。你就得大自在了,跟諸佛如來的願行完全相應,這個道理、事實我們應當明瞭,如教修行。
    早餐開示 1998/12/19
    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菩薩念念為利益眾生,而凡夫念念是求自私自利。為什麼菩薩念念為眾生?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在十法界裡面決定沒有我,我與我所俱不可得,《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因此菩薩的行業,唯有利益眾生。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60集) 1996/4
    《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我相下手,我們才有救。我相是什麼?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我見,從我見才產生我相,我相的根本是我見。《金剛經》前半部離相,後半部離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我們從哪裡做起?從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下手,決定放下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轉過來,決定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自私自利什麼都是為自己,轉過來我一切為眾生,我不再為自己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起心動念為自己,這糟了,這是什麼?這是迷的根源、煩惱的根源、災禍的根源,自私自利。愈是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前生、今世所修積的,自私自利不斷,福報愈大造業愈重,將來墮落的愈苦,他要墮餓鬼、要墮地獄。如果念頭轉過來,念念為一切眾生,他的福報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總在一念之差,這一念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古人常說差之毫釐,毫釐之差就是指念頭:一念為自己,一念為別人。在果報上不能夠想像,不只天堂、地獄,天堂、地獄講起來是小可之事。我們學佛,什麼叫真實智慧?你把這些話聽懂了,聽明白了,覺悟了,肯回頭,肯把觀念改正過來,你就是開智慧了;從這個時候起,智慧分分長,煩惱分分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這自利的心是一年比一年淡薄,這是個好境界,表示這功夫有了進步。如果不能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完全斷掉,就是最容易的法門(念佛法門)也不能往生。為什麼?這世間的世法,你還有攀緣,你還有放不下。這一念放不下,就是你臨命終時的魔障。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一、二人而已,萬分之一、二。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36集) 1989/1
    為什麼不能往生?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放不下,不能徹底放下。這個因緣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徹底放下,完全放下。我們中國人常講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教裡來的,捨就是放下,你真正能捨,那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了。你不肯捨,就得不到;一定要肯捨,你才能夠得到。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你所得的與你所捨的,決定是成比例的,成正比例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肯捨,真正肯放下。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徹悟。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36集) 1989/1
    怎麼捨?念念為眾生,念念幫助眾生開悟,不知不覺自己就開悟。譬如講經,真心想幫助一切眾生深入經藏,理解佛所講的真實義;你有這個真誠心想幫助人,你去講,本來這個經文你不懂,你這一講忽然就懂了。所以覺得很奇怪,佛菩薩保佑,不可思議就懂了。其實是什麼?是因為你全心全意為人,自私自利那個心減少,你的障礙少了,這就通,就這麼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8集)
    我們一般人從因果上來說,因是清淨平等覺,果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明白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就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要如何用功,怎樣才能成就自己,就全都明白了。遠離一切染污就得清淨心,這點很重要,要把染污徹底放下。我們常講,講了幾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講了幾十年,有幾個人真放下了?放下名聞利養,不是真的!這些東西都是煩惱、都是障道的,不但障你證果,障礙你開悟,你有這些東西你悟不了,悟門被堵死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64集) 2010/6/21
    修道之人,尤其是希望自己在這一生成就的人,你要不將「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十二個字徹底放下,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如來,你沒有把握。什麼人有把握?肯放下的人有把握,對這個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是利益世間一切眾生,沒有個人利益摻雜在其中。有個人絲毫利益摻雜在其中,就是夾雜不善,你的善業不純。純善之人決定得解脫,這是解脫的一個門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30集) 2000/7/12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他先做到了;教我們起心動念要為一切眾生服務,他老人家率先做到;教我們捨棄名聞利養,他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教我們斷貪瞋痴慢,他先斷了。所以我們聽他的話相信,一絲毫都不懷疑。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КОМЕНТАРІ • 7

  • @YangZhang-io4wu
    @YangZhang-io4wu 9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致敬净空法师!

  • @bettyliu109
    @bettyliu109 2 роки тому

    感恩師父上人

  • @先生顏-g4i
    @先生顏-g4i 2 роки тому

    阿彌陀佛

  • @amituofochannel
    @amituofochannel 2 роки тому

    阿彌陀佛🙏🏻🙏🏻🙏🏻

  • @Xinjingtu
    @Xinjingtu 2 роки тому

    凈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開示:什麽是信願行?念佛妄念多怎麽辦?念佛不能懇切怎麽辦?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只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只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P967)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胡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凈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文鈔·復陳慧超居士書》)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皆法菩提心,同生極樂囯。

  • @owwaipeng137
    @owwaipeng137 2 роки тому

    阿彌陀佛

  • @limsee2986
    @limsee2986 2 роки тому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