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故事,六祖大師的開悟故事發生在他砍柴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天,六祖惠能在黃梅山上砍柴,砍到一半時,他看到兩個僧人在爭論,一個僧人說:「佛性,人人都有。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8 лют 2025
- 南無阿彌陀佛。
隨緣訂閱、點讚、分享,與我們一同傳播佛法的光明。
轻松解讀佛教經典,幫助您找到寧靜與啟迪,分享愛與慈悲。
#傳說 #神話 #佛教 #佛家#佛学知识 #修心修行 #佛教文化 #禅悟人生 #传统文化 #愿众生平安健康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佛学智慧
我佛慈悲:
*我好,佛也好,一切安好。
*我空,佛也空,虛無即空。
*我是佛,無我也是佛,眾人皆是佛。
修行不在外在形式,而是在內心的醒悟,阿彌陀佛
还是要通过外在的事情,如拜佛,打坐,念经来修心。
不能因理废事,也不能因事废理
人人皆有佛性,但因業力沉淪於五濁惡世,累世宿怨牽絆,佛性乃蒙塵,譬如初生嬰兒純真良善,年紀漸長而入於世,因緣際會,乃一層又一層戴上假面具,最終便迷失本性,修行便是剝除一層層假面具,回歸原本清淨心性,故自性成佛
沒錢在跟我講
@@柳元陳 末法時代成佛確實不易,要能先降低物慾需求,了悟空性本質與無常,是有一些難度,很難立地成佛,但終歸是否修行仍是個人的選擇,而修行是累世所得,非僅ㄧ生ㄧ世
@@vincentchang1831 吃飯啦!吵死了
@@柳元陳 現在是下午茶時間,哈哈😆
@vincentchang1831 別拿佛的東西開玩笑,還是賺錢,你家會很
一切唯心造❤️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早上是我遇到最好的 一段视频开悟 无限的感恩 阿弥陀佛
謝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迴逈:普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南無阿彌陀佛🙏🙏🙏
🪷🪷🪷🪷🪷🪷
隨喜讚嘆上傳者,非常感恩!
兩件念佛感應,讓我從今安心念佛
道晟師父您好,與您素昧謀面。但是想和您分享兩個的小故事:
(一)有次在夢中突然墮入無邊黑暗中,只有自己一個人,感到非常無助焦慮,不知道等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更可怕的是腦中竟然響起恐怖片的配樂,於是我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瞬間⋯我被一朵大蓮花托起來,半躺半坐在上面,我正感到訝異時,竟然見到了超大尊的阿彌陀佛,結果馬上醒了!那真是無法形容既驚訝又歡喜的感覺!
(二)有次在公司後面的小巷,我看見一隻死亡的老鼠,於是在上班時間的空檔,將牠包好,帶到不遠處的樹林埋葬,並且念佛回向給祂。後來回到公司沒多久,我原本停在公司門前的車,在無違規的情況下,被一輛貨車撞得不輕,好險當時我已經在辦公室,撞我車的司機也很納悶怎麼撞上的,他對我很愧疚,我完全不怪他,因為我心裡很明白,這是自己重罪輕受 ,未來某一條嚴重車關就這樣轉化掉了,要是沒有念佛,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承受的業力會是這種情形的幾倍!
以前念佛總是很不安,因為感覺自己不夠清淨,想改變的缺點也沒辦法完全改掉,所以對往生沒有把握。但後來在夢中只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被阿彌陀佛拯救,還有在因緣際會下,看到您的弘法影片,就安心了!我現在念佛時若心雜亂就隨他,因為原本自己就是這麼爛,才需要全部靠上阿彌陀佛的佛力,如果要靠自己斷煩惱習氣根本不可能。我知道自己的根機拙劣,累生累世的惡業根本罄竹難書,沒有顯現出來的惡業不知有多少,因為念佛轉化業力,讓惡果以重報輕受的方式顯現出來,更要感恩,決定是大事化小事,我曾經無緣無故在路上被路人大罵,當下很想哭,回家後好好哭一場就沒事了!
現在的我只能靠念佛越過生死輪迴苦海 ,即使期間有念不下去的時候,也有念佛一半時,明顯感到被冤親債主揍,隔天眼睛果然有血塊,但我深深明白不應有任何的怨懟,也不用焦慮!感恩有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念可以靠,複雜的業力可以轉,唯有靠上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在將來度脱身邊的六親眷屬乃至一切有緣眾生,弟子的文筆不流暢,請師父多多見諒!
陳雅君
民國113年(2024)12月8日
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林雲英-j2q 說的是,但若此生未證諸相皆空呢?又會如何?
佛陀第一次轉法輪, 說四聖諦,就沒有否定人人皆具佛性(不然他也不會有教無類)。但是四聖諦的集諦卻特別強調人人皆具無始無明,所以要修行者勤修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才能解脫苦。其原因是不管你假設人人皆有佛性與否,無始無明的纒覆對每個人實在是太強太深了。禪宗把修行分成兩個階段,開悟和悟後起修。開悟指行者頓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但是頓悟並不能改變大部分的衆生,光明自性被無明層層包裹的具體事實。真正有修行的禪者,花在悟後起修的功夫和時間比花在開悟的時間長又多得非常多。五祖是個例子,其他袓師亦如此。誦經算不算修行呢?就要看日常的行為有沒有因為誦經而改變。
❤❤❤謝謝師兄,很棒的見解。
定力,感謝師父阿彌陀佛🙏🏻🙏🏻🙏🏻
講的真的好棒喔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
開悟是心的鑰匙,開悟了開啟心的大門,內心豁然開朗,明白了自己未來的路,這也是開始真正修行的開始。
這如一貫道點傳師,幫學人開啟玄關穴,開啟智慧之門,但想有成就還是要靠自己,不斷的學習、體會聖人的智會,讓自己更接近成佛成聖的理想。
修行本是不斷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缺點,和不足之處,明白了障礙自己的所在,期待自己有更美好的未來。成賢成聖也因了悟真理的多少而有差別,期望各位有心人都能有所成就。
師父說得對謝謝您❤😂
感恩
一早上坐著公車聽修心佛性真理~~滿滿能量😊
感恩您
南无阿弥陀佛🙏
太棒了,功德無量
感恩分享🙏🏻
本心更勝千年佛
做惡免燒萬座香
啊弥陀佛
啊弥陀佛
啊弥陀佛
感恩分享
红尘炼心苑!感恩大师!
常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普皆迴向♾️️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想要開悟,要止觀相濟才會有所成就。)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是義故。是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這是從對治的角度來說明止觀。因為凡夫貪著世間,二乘怖畏生死,所以指示「即觀之止」,讓凡夫知道世間無常,就不會再貪著於世間;讓二乘知道本自真常,因此就不會再怖畏生死,所以說「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這就是「即觀之止」。能對治二種過失,若修「即止之觀」,是對治二乘狹劣之心,能夠讓他們生起大悲,也對治凡夫使他們離貪著心,知道世間的無常,而勤修眾善,所以說「對治二乘不起大悲。遠離凡夫不修善根。」這二種過失。
「以是」下是總結「止觀俱行,共相助成」。因為凡夫能厭世間,就會勤修眾善,二乘不怖畏生死,就能生起大悲。而由於止觀的互相助成,所以能不住生死涅槃,才能直趣菩提,這就是雙運的效益。
現實境界考驗,才知自己還早著呢!
也是修行:
*柔和如水入門鑰,節制收斂且低調;
修行爲衡是持恆,自然調理最適要。
讚❤
六祖慧能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就听别人唸[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便顿悟自性开悟了!整句经文是“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由此悟入,受用一生,那么佛教修行怎么修呢?看懂了吗?🎉🎉🎉
無住生心
南无阿弥陀佛
讚
🙏🙏🙏
佛性就是自心
阿彌陀佛
座著就像自身在淨土中,悟在於心
1、真經不在紙上。菩提自性本來清靜、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2、金剛經偈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唸經、唸佛號)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心活当下,不活过去,末来,心就清净😂
红尘练心願 看破假我 🙏🏻
应無所住,而生其身。
舉頭三尺有神明 人算不如天算。
天知 地知 家宅五神知 神知 鬼神知。
各人造業各人擔 各人生死各人了。
各人因果各人受 各人修行各人修。
娑婆世界一切世人各人自有因緣果報。
娑婆世界一切生物各物自有因緣果報。
娑婆世界一切生靈各靈自有因緣果報。
娑婆世界世人各人自有現世報花報果報餘報。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
世尊 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南無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我隨喜大乘 我隨喜正法
南無阿彌陀佛(歸命無量壽佛)
我今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成佛,
我念佛是為成佛隨佛度念佛眾生,
我念呪是為成佛隨佛度念佛眾生,
我勸人吃素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尊 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一字大呪王
即說呪曰: 唵 叱洛呬焰。
願以此功德迴向我福慧圓滿願極樂國成佛。
願以此功德迴向我今世願求生極樂國成佛。
願以此功德迴向我成就無上菩提佛陀果位。
(自號 淨蓮)
說的好/可以再放慢一點講話速度。
★ 原文: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
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文意:
有一位名為法達的僧人,來自洪州,他在七歲時就出家了!出家後主修《妙法蓮華經》,因此常常念誦經文不斷。
這天,他來到廣州的法性寺,禮謁惠能祖師。當他跪拜時,祖師看到他用「頭不觸地」的方式行禮,知道他心中不服、必然有所依恃、自傲之處,於是出聲喝叱他說:「你行正式的大禮,額頭卻沒有碰觸地板,那又何必行禮呢?看來,在你的心裏一定有特別的依恃,才會如此!說說看!心中究竟藏了甚麼了不起的本事啊?」
法達傲然大聲地回答說:「我七歲出家,唸誦《妙法蓮花經》,至今已滿三千遍!」(念一遍《妙法蓮華經》,全文有二十八品,總共84818字)
祖師對他說:「如果你繼續讀誦下去,圓滿一萬遍之後,若是能徹底明白﹝世尊﹞所要傳達的旨意,而且還能絲毫不覺得自己有甚麼了不起,那麼就有資格與我並肩齊行,同受人天的禮敬與供養。
而今的你,憑著這一點小小的成績,就敢驕傲放肆,絲毫看不見自己的過失。現在,讓我做首詩偈來警誡你。」聽著:
禮拜的制定,是為降我慢;伏不了驕慢,則頭不觸地。
無知造罪業,心中有我慢;無量所修福,剎那都盡斷。
★ 原文:
師又曰:「汝名什麽?」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 文意:
惠能祖師又接著問說:「你的法號是甚麼?」
法達一邊思索剛才祖師的話、一邊回答說:「我是法達」。
祖師對法達說:「你的名字雖然叫法達,可是你有通『達』佛『法』嗎?」
接著,祖師又說了一段告誡的詩偈:
你的法號是法達,讀誦法華未曾停;鸚鵡學語不知義,了悟明心稱菩薩。
今日相見是有緣,為你開示說分明;信佛不曾說一字,如此解經生蓮花。
★ 原文: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 文意:
法達聽完詩偈,覺悟到自己犯了驕慢的過失,於是對祖師發露懺悔,並且感謝地說:「從今天起,我一定謙虛自抑,尊重一切,絕不敢再犯這樣的過失了。」
接著他又請問祖師說:「學人只知道讀誦《法華經》,從來都不明白經文中的意思,所以心裏有很多的疑問,也不知道該向誰去請教。我聽說您有大智慧,可否請您大略地說明《法華經》的究竟意旨呢?」
祖師說:「法達,經文傳達的意思很清楚,而你卻不能明白;經文的道理沒有問題,而你看不懂才是問題。我問你,你讀誦的經文,主要是在闡述甚麼宗旨呢?」
法達回答說:「宗旨?闡述?學生的資質愚昧、反應差,從以前就只會按著經文去讀誦,哪裏會知道《法華經》有甚麼宗旨和義趣?」
祖師對他說:「文字我不認識!不過,你現在讀一遍給我聽,然後我來為你解說。」
★ 原文: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 文意:
於是法達就開始大聲的朗誦經文,當法達讀完了〈方便品〉時,祖師打斷他的朗誦,對他說:「停!原來這部《法華經》是佛陀用來說明自己為甚麼出現在世間的原因、故事。經文中許多的比喻,還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而發揮,即使再多的舉例說明,都沒有離開這個宗旨。那麼是什麼樣的故事、情節呢?
經文中告訴我們:『﹝佛﹞就是為了一個重大的目的,所以才決定來到這個世界的。』而這一個重大的目的,就是開導人們,建立起﹝佛﹞的知識、見解、看法啊!
★ 原文:
世人外迷著相,
內迷著空;
若能於相離相,
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 文意:
世間的一般人,都是往外追求,終身都迷失在根塵和合的『感官畫面』裏,完全不知不覺。
高明一點的人,知道往內心尋找,結果卻無法突破『空假夢幻』的迷障中,執著斷滅虛無。
如果能覺悟『感官畫面』的陷阱而決定出離,就能解脫分段生死與輪迴的痛苦。
若是能明白『空假夢幻』的執著而選擇捨棄,就能解脫變異生死與生滅的不安。擺脫了分段生死的痛苦和變異生死的不安,就是掃除掉內外的迷障,清朗光明。
凡是能根據這樣的修學方法,當功夫成熟,使體悟轉深,就能在未來的剎那間爆出『原來如此』的覺悟,這樣就稱為『打開﹝佛﹞的正確看法』!
~隨緣分享~
★ 原文: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
開覺知見,
示覺知見,
悟覺知見,
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 文意:
『佛』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覺悟』啊!學習『覺悟』有四個次第、順序,那就是:
一、安排眾生接觸、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二、引導眾生學習、教示『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三、眾生體會領悟、了解『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四、眾生自知自覺、進入『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一切眾生,如果有機會聽聞、接觸,展開學習『覺悟』的知識、見解及看法,自然就能領悟、明白、自覺,從而進入『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也就是徹底明白、看見自己的﹝本性﹞,或者說讓那迷失、許久不見的﹝本性﹞,再度出現!
★ 原文: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
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 文意:
你可千萬別誤會了經文的意思啊!照著字面去讀『開示悟入』,顛倒的解釋成『那是﹝佛﹞的知識、見解、看法』,與我無關,也沒我的份!
你如果是這樣解讀經文,那絕對是毀謗經典,也是在消滅佛法呀!
你該知道,既然說法的人已經﹝成佛﹞了,那就代表他已經具備了無上的『正知正見』,又何必還要再『打開』呢?
現在,你只要建立﹝我心是佛﹞的堅定信念,毫不懷疑,從此不必再到處去尋找其他的﹝佛﹞了!
★ 原文: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
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
☉ 文意:
這都是因為一切的眾生,迷失的很深,忘掉本性很久了啊!就像地裏、海底的生物,完全生活在黑暗無光的世界中。而且,對於所處的世界,完全不知畏懼,反而用好奇、有趣的心態去追求,不知道適可而止,停下腳步。
就這樣,先有外界環境的刺激、感官畫面的誘惑,再加上內在情緒不斷的起伏、胡思亂想的擾動,於是只能被動地、受制於生命的苦難與生活的壓力,更別說想要擺脫隨之而來的煩惱、痛苦!
因此,才會麻煩無限慈悲的﹝世尊﹞,應苦難眾生的請求,從寂滅大定中而起,用盡了各種適當而巧妙的譬喻,以及苦口婆心的勸說,最終目的就是教導一切眾生,停下念念想知、念念想得、念念想要的心,不再往外追求。只要能確實做到,當下就與﹝佛﹞沒有兩樣啊!為了完成這個目的,所以必須要安排眾生來接觸、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與看法。
基於這些原因,我也是勸說所有的人,應該要先接觸、要學習、來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和看法。
★ 原文:
世人心邪,
愚迷造罪,
口善心惡,貪嗔嫉妒,
諂佞我慢,侵人害物,
自開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觀照自心,止惡行善,
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
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氂牛愛尾。」
☉ 文意:
世間的人被五種欲望(美色、妙音、香氛、甘甜、身爽)污染了,整天不停的追求,因此失去了本有的正直、清淨的心念。
同時,又執著『身體就是我』,或者『我的眼、耳、鼻、舌、身體』的觀點,沉迷在『感官畫面』的世界裏,不知不覺地處處犯錯、時時造業。
嘴上說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裏想的是『自私自利,傷天害理』。
受福享樂時,則貪求更多,不肯知足;
無福受苦時,則瞋怒不服,怨天尤人。
見他人優秀,則伺機陷害,如同冤家;
有人勝過我,則忌恨厭惡,視若仇敵。
地位高於我,則虛偽奉承,態度諂媚;
地位在我下,則驕傲自大,霸凌害他。
這些不善的言行,都是因為打開了『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所知障)。
如果透過學習﹝佛陀﹞的正知正見,覺悟之後,心念就能端正善良,而智慧就像湧泉一般,源源不絕的流出。
從此以後不再外求,而是往內去觀察『心』的起滅、變化……,如此才有能力放慢、停住下墮的惡念、罪行。
於是展開日日提升、趨向善良的光明境界,這樣就是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
法達,你應該要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千萬不要打開『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
如果你能打開『覺悟的知識、見解、看法』,那就出離了『生老病死』的輪迴世間。
反之,如果你打開了『由感官畫面所累積而成的知識、見解與看法』,那就瞬間進入了『憂悲惱苦』的輪迴世間。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認定『口唸經文,不斷讀誦』,以為這就是修行功課的話,那就會像人們所嘲笑的氂牛一樣,只知道珍惜牠那微不足道、可有可無的『尾巴』啊!」
~隨緣分享~
★ 原文: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 文意:
法達聽到這裏,誤以為自己讀誦方式的修行,根本是多餘的、不必要的。於是再問說:「如果按照您說的,只要能明白、體會經文的含意就可以了,而不必再讀誦經文,您是這個意思嗎?」
惠能祖師回答說:「經文有過失嗎?怎麼會阻止你去讀誦呢?這都是因為各人迷悟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了讀誦之後,有的人受益,而有的人卻毫無幫助啊(甚至於有害、受害)!」
祖師繼續說:「透過讀誦經文的方式來學習,而能領悟體會,並且認同其中的法則道理,從此就運用在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思考)之中,無所違犯,這樣就是真正的『我轉經(轉法輪)』。
如果你認真讀誦經文,卻始終不能領悟、聽懂經文中的含意,而且也不能運用在自己的想法、說法、做法上,這種情形就稱為『經轉我』。
仔細聽了:『
不懂定義,心中迷昧,看似讀誦經文,反被經文讀去。
搞通定義,心中覺悟,讀誦如撞心鐘,念念都是轉經。
只會讀經,卻不領悟,把恩人當仇家,糊塗顛倒至極。
停下念念的分別心,就是一念真心,歸於(法身)正途;
停不下念念想像力,則是念念幻心,墮入(受報)邪路;
先停下來念念不斷的幻心,再超越已停歇的一念真心,
那就是成就了無上的佛道,從此自在地駕馭大白牛車。』」
★ 原文: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啓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
自非上根,未免疑謗。
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 文意:
法達聽了這一針見血的警句,心中震盪,自知誤會了「讀誦經文」的修行方法,他不自覺地流下了後悔的眼淚。
就在他聽懂了祖師的話之後,再次以略帶哽咽的語氣,稟告祖師說:「法達愚癡,從一開始讀誦《法華經》,就沒有真正的『轉經』過,都是『被經轉』啊!」
接著,法達又繼續請問:「《法華經》裏有一段話說:『一切已迴心向大(乘)的阿羅漢,以及法身菩薩們,用盡一切的智慧與思維,都無法衡量﹝如來﹞的智慧有多大、多廣、多深』。
可是現在聽到您這樣說,只要堅信﹝我心是佛﹞、找到﹝本來的心﹞,這樣就打開了﹝佛陀﹞的正知正見了嗎?
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多麼聰明的人,所以很難不懷疑啊!
還有,經文中說到『三種車』,羊車、鹿車、和白牛車,到底應該怎樣認識它們的不同之處呢?我懇請您能不厭其煩,為我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 原文: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
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 文意:
祖師回答說:「經文說得清清楚楚,你卻顛倒解釋。小乘解脫道、中乘辟支佛道、大乘菩薩道,他們都無法清楚、衡量佛陀的智慧,原因就是犯了『思惟、想像』的過失啊!
即使讓他們用盡任何想像、推測,反而是愈離愈遠、愈難知道。因為圓滿覺悟的﹝佛陀﹞,所有一切說法、教化的對象,都是凡夫眾生,而不是說給﹝佛﹞聽的啊!
可是,這樣簡單的道理,就是有人聽不懂、不明白,所以在﹝法華會﹞中有五千人選擇退席而去。但也是這個原因,這些離席而去的人,都迷而不覺自己早就已經坐在白牛車上了,卻還要往門外去,固執地要找那心裏設定好的『三種車(乘)』!
難道都沒看經文這樣說:『真正的車,只有﹝成佛﹞這一乘,沒有其他的車(乘)。不管之前說有二種或三種,或者別的說法、各種故事情節和比喻內容,全部都是為了引導、歸向、進入最終、唯一的﹝佛乘﹞。』
你為何會聽不懂呢?當初所說的『三種車(乘)』,都是針對大家當時的程度,所以採取暫時權宜的說法,而並非事實的真相;真相就是只有『唯一的﹝佛乘﹞』,因為大家經過『三種車(乘)』的引導、學習之後,現在的程度都提高了,都有能力跨上這唯一的﹝佛車﹞,所以才公布這個真實的答案。
總而言之,就是告訴你,完成了前面『三種車(乘)』的學習之後,如同『棄舟上岸』一樣,停好、走下、離開這『三種車(乘)』,然後乘坐唯一的、真實的、最終的﹝佛乘﹞。乘坐上這﹝佛車﹞(成佛)之後,就連坐上﹝佛車﹞(我成佛了)的概念也用不著了!
你務必相信,這一切的珍寶、智慧法財,本來就是屬於你的,而且你從來沒有失去過,你當然有權力使用,也不必受到任何的約束;徹底的來說,既沒有『捨父逃逝』的劇情,也沒有『窮子除糞』的過程,更沒有我得珍寶,自在使用的這些事情,全都是大夢一場,虛假不實。
法達!你要這樣去理解、去體會、去實踐,如此的你才配稱為『修持《法華經》的行者』!
『修持《法華經》的行者』可以從這一次『太陽系的生命週期開始到結束』,再到下一次『太陽系的生命週期開始到結束』,這麼長遠的時間內,都沒有停止讀誦《法華經》;從白天到晚上,沒有一剎那忘掉《法華經》的宗旨。
★ 原文:
達蒙啓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文意:
法達經過祖師的詳細說明,完全解開疑惑,高興得快要跳起來了,不由得也發出感嘆而作了一首詩,讚美祖師的慈悲和佛陀的智慧。
詩句如下:
讀誦經文三千遍,不敵祖師一席話;
不懂經文根本意,如何止住無窮苦。
三種車都是比喻,依序引導真正妙;
不可思議想不到,我心本來就是佛!
祖師接著對法達說:「從今以後,你才有資格稱為『讀誦經文的出家僧人』。」
法達聽完祖師的話之後,從此就依照祖師的訓誨而學,但也沒有停止讀誦《法華經》。
~隨緣分享~
絕招--覺照
講完一堆,最後叫人要訂閱加入會員,全破功了。
近處未識 求什麼
遠觀難盡 見是微
微塵足下 親不識
灰粉下结 地載物
人有各种需求,所以有人造神,满足需求。有人看到众生的渴求,所以拔高俗人,打造出神,以飨渴求。人进化出丰富的情感,所以情感可以影响人的各个系统。人造的神可以影响人的情感,所以自称的神可以影响人的自愈系统。人可以影响人的自愈系统,所以东汉的张角出来治病救人,西亚的耶稣出来救死扶伤。自称的神发现可以治病,所以借治病招收信徒。尼采说宗教是酒馆。人去酒馆用酒精麻醉自己,忘掉痛苦。人去教堂用圣经麻醉自己,忘掉痛苦。宗教有其弥补需求的功用,有其打动情感的擅长,有其抢占认知的空间。人类是自然进化来的草食动物,在肉食动物横行的石器时代非常软弱,所以需要救助。软弱的人进化出丰富的情感和发达的智力,所以在石器时代开始创造出宗教,弥补不足,回答渴求。宗教最热衷玄虚,因为人无法验证。宗教最喜欢灾难,因为人需要救助。宗教最小视探索,因为人会发现真相。宗教最需要权威,因为促使人崇拜。权威容易滑向僵硬,阻止质疑,妨碍探索。布鲁诺要探索,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了极刑。马丁路德提出质疑,结果教会发动大军扫荡,引发30年战争,丧生的人数多达千万。哈佛大学威尔逊说智力的本质是质疑权威,宗教的本质是树立权威。科学需要探索,需要质疑,不需要权威。科学可以满足人的需求,不会给人套上限制的枷锁。科学给人世俗的选择,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世界
六祖壇經好像沒有這樣的描述,自己編的嗎?
分享84句梵文大悲咒 ua-cam.com/video/YL78xZkpTWE/v-deo.html
宗教 、修行 是兩碼事 前者道人向善 因果業力擺佈 後者 明心見性 consciousness 物理外的疊加狀態 本自具足 能照見五藴 不生不滅
這是在寫玄幻小說嗎?文不對題,詞不達意,還自以為高深?
你講的跟佛經說的出入很大。
★原文: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眾駭然。
☉ 文意:
有一天,惠能心想:「該是說法的時候了,總不能一直隱身在山林中吧!」於是決定出來。一路就先到了廣州的法性寺。
當時,法性寺裏有一位印宗法師,正在主持《涅槃經》的講座。在講座的休息時間,剛好有一陣風吹過,牆上的旗子也跟著飄動了起來。這時,有一位出家人脫口說道:「風在動。」另一位出家人則說:「旗在動。」這二位出家人討論不出結果。
於是惠能走過來對他們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旗子動,而是兩位的心動了(啟動搜尋注意力、念念能知心)。」
所有的人都被這句話震撼到了,當然也包括了印宗法師。
◎義解:
「眼根」是四大物質,並無「知覺」;同理,「色塵」也是一樣。因此,無知覺的「根」與無知覺的「塵」相對照映之下,怎麼可能會產生「有知覺」的影像、畫面呢?
這兩位聽課的出家人,因為注意力的搜尋,發現了「感官所知畫面中」的「風動」與「旗動」。但是風與旗子都是沒有知覺的「無情之物」,所以不會自稱「我在動」,也不可能自知「我在動」!
注意力就是「第七識」、「意根」、「心動」、「念念」、「分別心」、「能知心」、「生滅心」、「想像力」的同義詞,也是具體而微的知覺作用,人人皆具備,日用而不覺!
注意力不到之處,就無所知;注意力所到之處,則能了知。六祖為二僧點出「知覺」的來源、根本,就是「注意力」、「心動」、「分別」,而非無知覺的影像或畫面在「動」!
如果心有他事,或心還在別處,則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風吹、旗動」,也根本就沒有「動與不動」的問題!
禪宗把找到「意」稱為「得箇入路(處)」或「開悟」;而將找到自己的「本心」稱為「得箇出路(處)」或「大悟」;只有見到自己的﹝本性﹞,才稱為「本來面目」或「徹悟」。
「入(路)」是指能掃描「六識畫面」,進入「六識門頭」的生滅心、第七識、化身…。「出」則是離開、停下「念念、意想」的分別作用,回到「不思善、不思惡」、「本心不動」的法身遍知狀態。
★原文: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議,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能曰:「不敢。」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 文意:
印宗法師先暫停了講座的進行,開口邀請惠能坐到前面的首席位置,然後又是請問、又是質疑的,愈問是愈深入。印宗法師發現惠能的回答,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完全融會貫通經文的要旨,句句說明都符合經文的義理,而且不是死板板地只會依循經文字面的說法。
印宗法師衷心佩服地說:「了不起啊!您一定不是普通人,我在之前就聽人說,禪宗的第六代繼承人已經來到南方了,該不會就是您吧!」
惠能回答說:「不敢當此讚譽!」於是印宗法師整理好服裝,重新正式的向惠能行禮致敬。行完禮之後,立刻對現場所有的人公布這消息,並且請求惠能是否可以把衣缽展示在台上,讓大家頂禮、見識見識。
印宗法師又在大家的面前繼續請問惠能說:「禪宗﹝見性﹞的宗旨,是怎樣教人的呢?」
惠能回答說:「也談不上教導,只是告訴你去找到自己永恆不變的﹝本性﹞,而沒有教人用禪定來解脫生老病死。」
印宗法師大感好奇地追問:「為甚麼不是教人用禪定來解脫生死呢?」
我回答說:「因為那都是墮在心定(不亂)、心不定(亂)二邊,解脫(二乘)、不解脫(凡夫)二邊的『方便法』,而不是究竟覺悟的佛法,究竟的佛法是超越二邊的覺悟方法!」
印宗法師又問:「那怎樣是『超越二邊的覺悟方法』呢?」
惠能說:「法師您講解《涅槃經》,聽懂的人就能發現(見到)自己永恆不變的﹝本性﹞,這永恆不變的﹝本性﹞既創生了一切,又超越一切,所以說是『超越二邊的覺悟方法』。
◎ 義解:
哈!一言驚醒夢中人啊!這得要搞清楚啊!祖師說:「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難道「學禪定、求解脫」反而錯了嗎?那倒不是!這兒細說一下……
由於凡夫心亂不定,難以體會甚深佛法,所以要先紮下「定」的基礎,用以領悟奧妙的佛法。
只有在學會「禪定」之後,才能擁有專注一心的定力,也才聽得明、看得懂佛法的意思。
在這之後就能從煩惱痛苦的生老病死中,開始準備超越三界的火宅,解脫生生世世、老病死的輪迴。簡單地說就是:從不解脫(凡夫位)到達解脫(四果阿羅漢)!
禪宗是接引「上上根人」的特殊法門,所以暫且不論、也不談那「低階」、「初學」的課程內容,而不是反對循序漸進的修行方式。否則,豈不是打臉佛陀自己應機(根器)說法的的三乘教學嗎?
如果不是﹝世尊﹞大慈大悲安排了這一支「教外別傳」、「涅槃妙心」,作為最終指引菩薩的成﹝佛﹞之路,恐怕未來的佛弟子們「以化城為寶所」的現象會到處充斥,那也將斷絕「如來」的誕生,世間也不會再有﹝佛陀﹞的示現了。
~隨緣分享~
念經不是修行,是在做迴向給你的冤親債主
末法時期妖魔盡出,各種修行方式隨人解說,只要會上網AI編輯便能出一堆視頻,搞不好作者連打坐都沒打過,只坐在電腦前用想像力編故事談如何修行,好為人師,可憐無知的眾生受騙,不僅浪費慧命也耽誤修行,這就是五濁惡世的娑婆~
開悟是內在修行 念經是為一切眾生 不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不用天天念經?根本就是兩種東西 請不要妄語🙏
❤❤❤阿彌陀佛,師兄很棒。念經是為了利益眾生,與不斷的念經中不斷的領悟經典的真意,才能更加保持本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一放下經文就迷失了自性
這個視頻缺少了一樣東西,就是菩薩道
我覺得這影片是一些真的和一堆假的資料弄成的影片,最好隨便看看就好
你這首頁寫的那幾個字很會誤導人!越解釋越亂。一般人能一聽、立馬懂那幹嘛需要聽經、唸經了、唸佛號?那幹嘛要流通經書?
先读一读六祖坛经,再在这里胡说八道
唔識, 唔好亂吹, 念經 係好重要。
感恩您的分享❤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