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x86已死?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6 чер 2024
  • x86 是个人电脑处理器的经典指令集架构,但近几年原本用在手机上的 ARM 架构处理器也开始在个人电脑上大放异彩。指令集是什么?x86 与 ARM 是怎么各自发展起来的,未来它们的竞争又会走向何方?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章节信息:
    00:00 苹果与英特尔的蜜月期
    01:24 指令集的意义
    02:23 x86 发展史
    09:43 ARM 发展史
    13:12 x86 的制程困境
    13:50 ARM 进军 PC 市场
    17:00 架构战争的现状与未来
  • Наука та технологія

КОМЕНТАРІ • 795

  • @carsten2600
    @carsten2600 Рік тому +5

    無意間被推薦來你的頻道,講的這麼簡單易懂真的不簡單,感謝

  • @sd016808
    @sd016808 Рік тому +1

    真的很喜歡你的介紹方式,跪著看完

  • @Gamker-YT
    @Gamker-YT Рік тому +113

    小老弟里最好看的我来了

    • @TD1k
      @TD1k Рік тому +5

      聂胖别闹😂

    • @seanfu522
      @seanfu522 Рік тому +2

      聶帥

    • @rogeliokg
      @rogeliokg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野生聶帥

  • @hhz246
    @hhz246 Рік тому

    讲的真好,节奏内容 深入浅出。赞👍

  • @jerrychen6555
    @jerrychen6555 Рік тому

    這影片的內容,質量非常高,支持。

  • @wusimon
    @wusimon Рік тому

    老哥您的視頻真是深入淺出,關注了!

  • @wilsonwg
    @wilsonwg Рік тому +25

    ARM的問題是,現在除了蘋果自家的電腦,在微軟或Linux這邊選擇性很少,不如PC陣營有兩家互相競爭,價格基本上是被蘋果吃死死的,排除技術性,除非有更多主力ARM廠商,否則在價格上x86暫時還不會有終結的時刻,且目前大部分的處理器的效能都已經遠遠超過普通使用者的需求,除非你是專業用戶。

    • @qupeter1224
      @qupeter1224 Рік тому

      和x86的竞争比arm已经算超级卷了,只是苹果外很多在菜鸡互啄

  • @alanai778
    @alanai778 Рік тому +50

    很感动,为您的精彩无私的分享欢欣鼓舞!
    我是80后,痴呆长几岁,小时候用过奔腾586和win3.2甚至win me,现在我才了解x86的x,以及蓝色巨人IBM的两个老爹^_^
    再次感谢!

    • @IochiTu
      @IochiTu Рік тому +3

      知道么,3.2只有中国有。当年是为了中国专门开发的汉语版本。

    • @alanai778
      @alanai778 Рік тому

      @@IochiTu 我还真不知道,那也太神奇了,毕竟win95才开始全球流行!

    • @IochiTu
      @IochiTu Рік тому +1

      @@alanai778 当年的哪个系统我记得还是要从DOS里面进,还没有直接从硬盘Boot。
      而且当年能用的软件很少,尤其是在国内当年几乎没啥可用的。

    • @alanai778
      @alanai778 Рік тому

      @@IochiTu 我当时瞎搞把屏保小动画搞出来,很多小星星迎面飞来的那个,小伙伴和老师都惊呆了!可惜我以后没有学电脑,大学里总玩游戏也没有学,错过了好多( ̄▽ ̄)"

  • @TheJoey3815290
    @TheJoey3815290 Рік тому

    林哥終於出片啦

  • @ahopdanzer
    @ahopdanzer Рік тому

    大大這篇真的是深入淺出
    給您一個讚

  • @09ipelong1214
    @09ipelong1214 Рік тому

    感謝大師,當初在學時的疑惑都解開了!!!

  • @melkor3225
    @melkor3225 Рік тому +39

    ARM是單身公寓,個人使用非常便利
    x86是豪宅且高度客製,可以高樓層、大花園、泳池...等自由搭配
    兩者差異是物理層面(晶片大小或多少),當你需求大GPU、大RAM、大CPU其中之一時大多選x86

    • @dickwu1306
      @dickwu1306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主要是看「該架構的主導者願意開放多少的工具供廠商使用」。
      英特爾在DX33、DX2-66時還可以不用加風扇,且跑一整年軟體不用關機的程度。遺憾的是當時DIY風氣正起,很多人在玩超頻CPU,導致CPU的出廠策略也改變,直接定頻到End User的懸崖邊,除非玩家散熱系統做足,否則超頻後CPU會不穩甚至用一陣子後燒毀。而也在那時候開始,散熱風扇自此發展出三十年的榮景:世界上有多少台可運行的IBM PC就必需至少用上一顆散熱風扇,而且風扇一掛,CPU便跟著燒毀😓⋯⋯直到後來被完善出「水冷方式的散熱系統」(當時在玩超頻者們的一句玩笑話,沒想到有狂熱者當真把它完善設計出來😅)
      Intel 當時採用CISC(片中所提的x86複雜指令集架構),因為複雜、繁瑣的指令架構製作成積體電路後,耗費功率過高(尤其在大超頻時代,為了更快,搞那個什麼「超x量架構」強硬的塞入更多的電晶體數量,導致功耗提高,於是發燙!)而ARM的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執行效率雖高,但嚴謹的架構在 IC 設計上頗為吃力,在推陳出新的世代更迭上顯得遲緩。但現在RISC能出頭天,應該是「IC設計軟體」的完善,經過計算器的輔助設計、偵錯,充分替代了人腦、人工的功勞!👍

  • @Nap7337
    @Nap7337 Рік тому

    乾貨滿滿啊 林哥 講得真的好

  • @leesmith4359
    @leesmith4359 Рік тому +9

    我早就想看x86和arm相关的的知识了,今天看到林哥讲,肯定差不了,先赞后看。

    • @HeLithium
      @HeLithium Рік тому

      极客湾前两年就做过一期 也可以看看

  • @eeethanfu
    @eeethanfu Рік тому

    支持林哥!

  • @gavind4992
    @gavind4992 Рік тому

    真还给我听懂了不少,优秀真优秀,讲的透彻,听的舒爽

  • @roger-xu1mq
    @roger-xu1mq Рік тому +11

    18:38 不要說前人啦,我有時候就是前天寫的code要我修我都慫😂

  • @thomasyen9718
    @thomasyen9718 Рік тому

    您的解說很清晰受教了

  • @Edward-kv8hy
    @Edward-kv8hy Рік тому

    质量很高,赞

  • @MHoch-bf3vv
    @MHoch-bf3vv Рік тому

    文案和解说都精彩!

  • @bwoyu
    @bwoyu Рік тому

    看似雜談卻帶足專業,讚

  • @jacketpaul1098
    @jacketpaul1098 Рік тому

    精彩深入,超強。

  • @KitLau-ux6re
    @KitLau-ux6re Рік тому

    通俗易懂,果断关注。
    优质博主

  • @swale3458
    @swale3458 Рік тому +13

    重點之一,很多人以為ARM架構比x86好,其實是是製程差別導致。網上有測試表明,在接近製程下,AMD某U和Apple某U效能都差不多。
    之二,別用某U的硬解和某U的軟解比較,你有的他沒有,他有的你沒有。別只看一項跑分。
    之三,另一樣大家要攪清楚的,是「效/能」,是個比值,不是速度。當我們說某U效能高,並于等於某U較快。你拿 M1 Pro 和 x86 筆電比,做工作看看,大家都有硬件加速,或大家都沒有硬件加速,工作速度都差不多。
    蘋果利害的,是錢多,可以壟斷製程,和對供應鏈的操作世界第一。

    • @testprivate4398
      @testprivate4398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这种克制又客观的评论是真的不多了。。

    • @RD-fp3cy
      @RD-fp3cy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并不只是生产工艺。
      x86内部现在也是risc的了,但是必须要把cisc指令翻译为risc指令,这快是白费电。所以x86耗电绝不会比arm低的。

    • @vson
      @vson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testprivate4398 沒有很客觀吧 講的都是網上跑分測試 用家根本不在乎跑分 又不是做礦工
      上班不需要聽到風扇聲 不需要燙我的大腿 不需要被莫名奇妙的Windows更新 這些體驗不是跑分能講的
      最起碼 我上一家公司 技術投票最後選的 是macOS 不是留守Wintel
      對科技有點觸覺的 都能感受到 技術要轉移了 轉平台跟轉language 一樣 都是看做決策的技術總監 有沒有眼光

  • @KaLeungYip
    @KaLeungYip Рік тому +11

    0:24 應該是「通用指令集」先對。
    因為IBM System 360推出前,廠會為有關型號的電腦系統推出其專用的「指令集」來令軟件可以在上面運行,但是當時的軟件對「指令集」依賴程度很高,所以先會出現更換電腦要重寫軟件。

    • @KaLeungYip
      @KaLeungYip Рік тому +1

      19:34 其實Windows平台對功率控制差不是今天的事,過去如是,未來我想都是。
      因為看看Intel CPU版Macbook系列便知道,MacOS的功率控制在Intel CPU上根本大大超越Windows平台。
      由Windows 7到Windows 10的功率控制都是這樣差。

    • @sywaddr11
      @sywaddr11 Рік тому

      如果指令集用硬件取代省掉組合語言呢?

  • @NzCharles
    @NzCharles Рік тому

    分析的很棒👍

  • @waspec
    @waspec Рік тому +1

    林哥林哥,特别喜欢你的视频,能不能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算法工程师”?还有,leetcode的算法和“算法工程师”搞的算法是一回事吗?(或者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谢谢啦!你的视频质量高,就信你。

  • @hohomanpower4202
    @hohomanpower4202 Рік тому +2

    講的很好

  • @HokuangMiao
    @HokuangMiao Рік тому +15

    我感觉x86阵营和苹果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级别的问题。苹果的优化主要归功于它特质化的产品线,硬件配置一共就这么几种,系统适配起来代码写死都可以,实在适配不过来了就宣布新系统不再支持那些老硬件了。硬件性能靠soc降维打击,这是模块化的x86阵营没法做到的。微软面对各种千奇百怪的硬件配置,还得支持十几年前的机器,能适配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 @soin2476
      @soin2476 Рік тому +3

      這才是正解,整個Wintel陣營的優勢是歷史,但隱患也同樣是歷史,由歷史堆積下來的東西甩不掉,不斷的壓在新製作的系統、CPU上面,使得開發、穩定性變得越來越難。
      不過…為什麼甩不掉?這倒其實不是你說的特質化產品線,而是Wintel是「陣營」,這個陣營內甚至也不只是這兩家公司,還有大大小小的公司、開發者參與其中,整個生態就變得很複雜。
      例如,微軟在很早年就看到了未來,於是一直致力要推動.NET Framework,但對生態掌握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搞到最後這玩意依舊不溫不火。
      而蘋果就單純多了,它從一開始就是軟硬通吃,並且強硬對待軟體開發者,主導權全握在自己手上,在這種單純的生態下,也因此才能在以前PowerPC(IBM開發,類似ARM的精簡指令架構)轉Intel的x86時搞出Rosetta,現在轉回ARM又搞出Rosetta 2。
      微軟不是不想比照蘋果這樣搞,所以也與高通合作了這種轉譯的工具,但Wintel複雜的軟硬體生態,使得這開發起來的難度,是比蘋果要難上無數倍…,也因此雖然已有初步成果,但還是沒什麼人想用…

  • @ccbill2852
    @ccbill2852 Рік тому

    Thanks for the great sharing and teaching

  • @boyang9828
    @boyang9828 Рік тому

    专业,客观!

  • @DanickL
    @DanickL Рік тому

    很棒的分享!讚!

  • @taolee8843
    @taolee8843 Рік тому

    有声有色的技术大咖!🌹

  • @Victor-cg4hx
    @Victor-cg4hx Рік тому

    真的是超級讚的頻道

  • @tangtienji
    @tangtienji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看到底下評論,幸福感滿滿,這是真“例“高人現身講理。

  • @jimmy-ci7fj
    @jimmy-ci7fj Рік тому

    講得真好 清楚透徹

  • @weiwei437
    @weiwei437 Рік тому

    讲得确实通俗易懂,请讲一集关于RISC-V 的视频,有没有机会挑战Arm?

  • @neuregu0
    @neuregu0 Рік тому

    手工点赞! 讲的真清楚!!! 25年老苹果来祝贺

  • @ChatGPTv2023
    @ChatGPTv2023 Рік тому

    讲的精彩流畅

  • @user-yk4bl7pe1l
    @user-yk4bl7pe1l Рік тому

    小伙子聊起天来就是到位

  • @user-od4fy2fo4b
    @user-od4fy2fo4b Рік тому

    謝謝你的分享

  • @davidchen4101
    @davidchen4101 Рік тому

    小哥说得很好, 我从头到尾一个字没拉下听完,谢谢

  • @terrywany2k
    @terrywany2k Рік тому +2

    application轉去arm要的是compiler... compiler支援就可以了... 要不要revamp轉去支持arm最重要的還是看market share....

  • @happyhuangfei
    @happyhuangfei Рік тому

    讲的真好。小白听懂了

  • @jacobyu5050
    @jacobyu5050 Рік тому

    说的真好,希望以后关键概念给个英文,不止是多一个单词,以后这个重要的概念我就能听懂了

  • @cojad
    @cojad Рік тому +53

    個人私心比較想看到RISC V崛起. ARM的鯨吞蠶食估計會持續好個3~5年. ARM在蘋果帶領下效能爆發會很驚人, 高通跟x86/64陣營也會因此加速迭代. 目前來說ARM在各種非電腦的IOT領域, 各種車機, 手機, 無人機, POS等裝備端幾乎是獨佔鱉頭, 未來AI的領域ARM的優勢依然非常明顯. RISC V也快要進入大眾視野了, 隨著授權金免費, 各方資源的持續投入, 應該再不久我們就有機會看到大咖開始採用RISC V晶片來進入商用市場帶起風潮(估計大概也要兩三年後了...)
    總之, 三年後處理器陣營的版圖應該會很有趣.

    • @jerryhuang3565
      @jerryhuang3565 Рік тому +5

      ARM現在在訓練跟應用都很好用,一定是趨勢,但RISC-V會是另一股勢力,只是家用離成形還很模糊,高階運算很可能佔滿以後需要一段時間轉變,X86則希望他消失,各家想開發處理器卻有進入瓶頸的東西,不應該存在世界上。

    • @mjk7530
      @mjk7530 Рік тому +5

      RISC-V 基礎比不上 x86,速度比不上 ARM,短時間內很難和兩大平台抗衡。

    • @spring622021
      @spring622021 Рік тому +4

      @@jerryhuang3565 x86不可能消失 arm再強 依然會是x86的天下
      沒為什麼 就只是美國國防部選用x86 全美政府機構 科研機構 全是特別版x86
      全球依然要圍繞著x86
      各式專業專用軟體幾乎圍繞著美國國防部在走 修改閹割一下就能下放民用 不會在多支出成本做arm或其他的 效能還要差不多
      美國當然也不傻 有更好的arm或其他為什麼不用 要選有門檻的x86
      就是國防安全 還有獨佔 所以也不可能更換

    • @ngngnghk
      @ngngnghk Рік тому +1

      @@spring622021 簡單的說就是美國政府的決定仍然主宰著整個科技界的發展,除非有劃時代的研究發明,否則格局不會有大改變

    • @spring622021
      @spring622021 Рік тому

      @@ngngnghk 正確 必盡科技界在怎麼發展
      美國政府的需求發包是最肥的單
      美國政府一旦採用的東西 也會引響美國陣營這邊各國會採用的東西 特別是與國防安全有關的東西 根本是免費的大廣告
      民間的營收雖然高 廣告營銷開店之類成本也高 獲利都沒美國政府發包的單還肥 要經費還能從政府追加需算

  • @user-us9cr6bo4v
    @user-us9cr6bo4v Рік тому +4

    希望林哥能在更仔細的講一講Omniverse

  • @user-gv1kb9jf9e
    @user-gv1kb9jf9e Рік тому

    精簡指令集和複雜指令集其實還有一個最要的問題是硬體架構,兩著來說複雜指令集的硬體更簡單點。

  • @bamboogrill6609
    @bamboogrill6609 Рік тому

    辛苦了博主,被科普了 过瘾了! 谢谢。求个建议 最近想入一个二手t470s来玩linux,请问有必要吗?还是直接入macbookair m2来赌未来

  • @lili5597272
    @lili5597272 Рік тому +1

    小林同志又是一期精品,这个话题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我也非常希望精简指令会在AI和深度学习的加持下最终统一整个软硬件市场,只是这个真的会发生吗?

    • @xinhuang4098
      @xinhuang4098 Рік тому +1

      精简指令集需要硬件的实现,在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推理是在一个异构系统上进行,如果需要硬件支持精简指令集,这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事情且没有必要,通过自定义的指令集能够有针对性的工作得更好。

    • @lili5597272
      @lili5597272 Рік тому

      @@xinhuang4098 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这硬件支持精简指令集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说很可能是精简指令集全面取代X86的关键,当然这里面因素太多也有很多困难,X86架构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多得多,在低功耗移动领域可以说是全军覆没都不未过,移动互联网是毋庸置疑的方向了,X86垂垂老矣

  • @user-fi1bv3xo2y
    @user-fi1bv3xo2y Рік тому +13

    你這講得真好.20分講完CPU歷史.是我YT看過最精準易懂的.牛逼阿

  • @spice1505
    @spice1505 Рік тому

    说的真好,就是有点啰嗦哈哈,UP主加油,下次精简点23分钟太长了,祝好。

  • @user-hd2fi5uy5w
    @user-hd2fi5uy5w Рік тому +62

    微軟最近推出的那個Dev Kit 2023用的便是ARM架構的window系統電腦,定位是開發人員,32GB ram 512GB硬盤的規格賣599美這逆天性價比,我總覺得這就是微軟自己想把護城河填平的第一步,只要開發人員倒向ARM陣營那邊,其他的也就是時間的問題吧

    • @timchong8899
      @timchong8899 Рік тому +3

      你说的应该是微软的volterra,很明显微软已经妥协让步给arm架构,也明白arm架构是未来架构的趋势,不得不屈服,与其对着干,不如跟随市场脚步开发新的arm架构Windows的app

    • @kjyhh
      @kjyhh Рік тому

      @@timchong8899 微软在苹果和谷歌之前就已经有消费级的arm产品(wince/winp)了甚至某些软件还能同时在x86下运行,你说微软"妥协"。微软谢谢你了。😂

    • @user-mn5zk3qk5r
      @user-mn5zk3qk5r Рік тому

      @@kjyhh 应该是进军后放弃,然后又进军

    • @lihzh
      @lihzh Рік тому +1

      苹果AMD微软高通 群殴 英特尔

    • @benchouchc7
      @benchouchc7 Рік тому

      @@timchong8899 還要等老軟體死光才有可能

  • @user-cg6zw7pu4m
    @user-cg6zw7pu4m Рік тому +1

    林哥这期是讲得嗨了,19:30-20:00左右的时候整个人都飘了呀。赫赫

  • @ivanhuang4235
    @ivanhuang4235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林哥可以找时间讲一下国产芯片的发展吗?现在中国龙芯也在做自己的指令集架构了,能有戏吗?

  • @user-vx3fr4kh4b
    @user-vx3fr4kh4b Рік тому +1

    你好up主,我有點關於電腦手機各種電子產品的,特殊想法,可能是未來的一款硬件(之前完全沒有出現過)可能是顛覆性的《data bar》是我給它的名字,如果可以我們可以聊聊

  • @yoamo1508
    @yoamo1508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期待您讲risc-v了~

  • @moorelin1658
    @moorelin1658 Рік тому +4

    個人觀點:
    需求面:
    arm崛起就主因就是「手機」
    尤其是當手機進入所謂的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時更是如此
    平台面:
    手機的「操作系統」還沒有像電腦系統已經「被統一」
    所以可以自行建構「生態系」
    但是由於google的開放平台政策,使得操作系統快速的統一了
    消費面:
    一般人希望「快速」且「不受位置限制」的取得資訊
    使得智慧型手機變成「必備品」
    基於以上三個面向,使得arm的產品變成資本的寵兒
    進而一路高猛進,陸續完成:arm架構的擴展、架構的更新、架構平台的軟體支援度、硬體效能的提升
    因此最終在目前形成:
    arm:手機
    x86:電腦
    的分庭抗禮的形式
    至於蘋果的轉型是來自其公司的本質:追求效率、封閉式生態(高獲利)
    因為該公司的產品主打「生產力」,連iphone都是這樣(拿iphone純打遊戲的人少,社群上網者多,上傳影片其實也可以算是生產力…)
    雖然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是其實也是一場豪賭
    有多少「專業軟體」的廠商願意跟上呢
    未來應該還是會維持一陣子這個形式吧
    arm陣營分裂了
    x86陣營在拚新硬體架構
    就看那邊先統一
    才會開啟下一個時代吧
    另外個人看法是:
    真正吃到「晶片製程工藝紅利」的應該是x86陣營
    同樣製程,x86晶片的耗電量就是比較高…

    • @spring622021
      @spring622021 Рік тому +3

      個人看法是 arm 移動式裝置 反正工作報表什麼的 要給客戶看的
      我不需要什麼高性能 省電就好 能長時間使用就好 因為再怎麼搞
      移動端都不會有台式機高效
      台式機 x86 耗電量可能真的比較高啦 但是...那不是我需要關心的事
      因為 你上班會需要付電費嗎? 我只要性能 性能 還是性能
      而x86的特性 很容易擴充升級
      -----------
      誰能決定未來是x86 還是arm
      只有微軟能決定
      目前幾乎所有的生產力電腦都被微軟綁死了
      而微軟搞arm也只是要弄不弄搞個半殘得出來
      為什麼微軟不全力做arm的系統呢
      做arm 微軟就會出現 蘋果陣營android陣營的競爭對手
      現在windows 一統天下 躺著數鈔票 何必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如堅守x86 繼續將牆蓋得更高
      弄個arm系統也不過是給股東客戶一個交代而已
      而且萬一總有一天檔不住arm的洪流 還有arm的技術儲備 隨時能拿出來應戰

  • @rickkao3254
    @rickkao3254 Рік тому

    如果是基于消费品来看,ARM替代X86的可能性高吗,工业软件的受众较小,我想苹果也从未把这类客户作为TA,他瞄准的是普通消费者。看上去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

  • @AlchemyMage
    @AlchemyMage Рік тому

    高水準影片

  • @fushengchan8118
    @fushengchan8118 Рік тому

    身为dos 3.0 286 时代过来的人 现在终于搞明白了这30多年来常常听到的 CISC RISC 的意思及其优劣
    感谢频道主 秒订阅

  • @daji7029
    @daji7029 Рік тому

    啥时候再分析一下M2呢

  • @siamchen
    @siamchen Рік тому

    当年考计算机四级的时候最后的论述题二选一我答的就是精简指令集和复杂指令集的区别,一晃25年了。很多行业发展最终都是围绕着几个基础问题。

  • @vincentzhang8849
    @vincentzhang8849 Рік тому

    手赞,最近看了一些 risc-v 相关,只是要成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 @lyi
      @lyi  Рік тому

      加油

  • @wsmsk
    @wsmsk Рік тому

    林哥,有时间讲讲risc-v呗😋

  • @jerryhuang3565
    @jerryhuang3565 Рік тому +66

    如果有用開發板,ARM這塊開發上對比X86便利太多了,可塑性也好很多,尤其是應用,訓練也不差,但除非你的企業都用不到AI運算,要不然無論程序員是否願意改變,時代都會強迫你改變。

    • @kwankunghkg
      @kwankunghkg Рік тому

      Rpi Pico (US$4) RP2040 (US$1) 40nm dual ARM M0+ 133MHz in maker DIY market .... Risc-V in industrial / automotive market .... ....

    • @ILoveCiciShan
      @ILoveCiciShan Рік тому +9

      这还是看你具体的业务是什么,x86并不缺乏你要的API、库、框架、平台、工具集,相反这方面可能更加完善。

    • @homenum6887
      @homenum6887 Рік тому +4

      @@ILoveCiciShan 現在時代已經相反了,您可能是老一輩的開發人員,可能看到很舊的軟體視野,現在能API、LIB、框架、平台都是以ARM甚至RISC-V為指標發展,如果不能支援ARM的也已經在慢慢式微了,作為軟體開發人員也應該要主動淘汰受限於x86的任何API、LIB、框架、平台,並且不應該繼續使用,不然你以後跨平台的服務將會是很高的成本,而x86市場也正在快速消失當中,ARM或者其他專用晶片都是在快速發展,也慢慢取代x86任何過去存在的地位。

    • @sanwu9087
      @sanwu9087 Рік тому +1

      @@ILoveCiciShan x86主要是在某些工程设备 , 大型设计软件 , arm性能还不够, 但是 ,随着技术发展, 以后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小, x86的某些领域并不会是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 主要还是看软件商适配吧, 只有两者都跟进, 才能慢慢撼动x86的统治地位, 不然, 就只会是小众娱乐

    • @user-jb4xu6oj8o
      @user-jb4xu6oj8o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sanwu9087會用x86那是因為性能,單純是脫褲子放屁非得在arm上搞幹嘛,以前pc 都嘛x86,今天我3dmax啥的在電腦上的硬件當然是x86啊,幹嘛要折騰自己在arm上搞,要不是某水果大筆一揮,我自己要搞處理器,根本不會有人思考在arm上的可能性

  • @GarlicChives
    @GarlicChives Рік тому +2

    連3DMARK在windows on arm還要特殊版和特定測項才能跑~~取代X86還有得等哩~~

  • @nagisupercell
    @nagisupercell Рік тому

    優質影片

  • @WujieMx
    @WujieMx Рік тому

    看到后面那台itx了,用一段时间了好用稳定不?

  • @xiaoyuzhu9118
    @xiaoyuzhu9118 Рік тому +1

    我在用的MacbookAir2017版,就是X86的CPU,续航比安装Windows长一倍以上。Mac的软件环境比较干净,Win则是不时弹窗广告,某名来源。很多软件同时有Mac版,比如WPS解决办公需求,还将word、Excel、PPT等整合到了一起。华为AMD的Win10本仅作为应急的备用,防备某个应用尽有win版,目前还真不多。

  • @Joe_Du
    @Joe_Du Рік тому +1

    各有各的应用场景,都应该好好发展才对.

  • @jun5162
    @jun5162 Рік тому +7

    謝謝清晰的講解,很少有人提到大白拒絕喬布斯,我認為這才是一切的根源,很贊同您的解釋。我是做硬體的,希望Intel能贏,但是感覺他已經江河日下了⋯路線圖只是個路線圖吧⋯別太當真⋯不過現在美國政策傾斜,台積電也跑去建兩個場了,Morri也不是吃素的。

  • @user-rx6nt7nf9s
    @user-rx6nt7nf9s Рік тому

    听得我头疼,很认真的听完了

  • @user-ol8rm5dk8i
    @user-ol8rm5dk8i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很專業的分析。讀書時學了,標準的由來 :
    第一種是歷史原因,
    第二種是企業之間協議/或政府法規原因。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個改變不了。有良性競爭最好。
    普通人最能得益。產品更有改進精神。
    x86, ARM 為科技發展,促進大貢獻。
    兩個也不被淘汰/ 邊緣化,一起發展良性競爭。最為有利。🎉🎉

  • @harmonychancsy
    @harmonychancsy Рік тому +2

    湊合用便開心,有人去篇,可以玩可以用便開心,2個架構在互相走近中,最終就是模擬器的天下

  • @sunaley
    @sunaley Рік тому

    有些流體力學,有線元素分析程式是用 F95 甚至 F77 寫的(fortran 程式,當年寫程式是用卡片打孔的),到今天 2023 還在運作中。。。

  • @fcg9521
    @fcg9521 Рік тому +9

    确实,说起能效比和续航,X86非常非常有提升空间。windows和x86目前还是以台式机为主的思路,在移动端说是“基本没优化过”也不为过,我们用到的顶多是改装/缩水版的台式机处理器(和软件),和从移动端的低功耗处理器进化来的ARM思路不一样,不过arm并非天然的更干净更高效,而是没有历史包袱哈哈哈

    • @m00iwi00m
      @m00iwi00m Рік тому +3

      ARM系統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舉著程式小和省記憶體的旗子,到了功能和WINDOWS相當的今天,他還不是變成滿肚子肥油的小胖2 號.🤣

    • @user-dm4wz1ne2e
      @user-dm4wz1ne2e Рік тому +1

      其實現在AMD的移動平台能耗比並不差 核外也有很大改進 不過核外還是落差M1/M2很多
      手機廠做的筆記本明顯優化能力要強於傳統PC廠商 但Win跟AMD/intel如果不脫離這種思維很難改善

  • @gary759521
    @gary759521 Рік тому

    非常好的內容 , 我也是軟體工程師 ARM絕對未來趨勢

  • @cncclay7473
    @cncclay7473 Рік тому

    精简指令集的指令更细腻,优化的空间更大。

  • @henrygu6149
    @henrygu6149 Рік тому +5

    设计ARM用的Cadence,好像也只能在x86上跑。

  • @wwxyz7570
    @wwxyz7570 Рік тому +33

    Arm其實不是純粹的精簡指令集,Armv9的SVE2也非常複雜,已經不算RISC了,其實x86和arm都是混合指令集,RISCV才是新的精簡指令集領軍人。

    • @user-hi9yx2ns1l
      @user-hi9yx2ns1l Рік тому +4

      因為精簡指令集基本無法完成General Purpose Computing,所以ARM需要複雜化。精簡基本沒啥用的。

    • @j808010
      @j808010 Рік тому +4

      基本上兩者越走越近了,已經不是課本當年的二分法,兩邊的作法都是如果對法有可取的地方就借鑑
      對晶片設計來說,最主要的差異已經只剩下decode的階段

    • @user-hi9yx2ns1l
      @user-hi9yx2ns1l Рік тому +1

      精簡本身就是錯的,是毫無用處的。複雜還是王道。精簡是玩具。

    • @wwxyz7570
      @wwxyz7570 Рік тому

      @@user-hi9yx2ns1l 精簡可以用pipeline實現,複雜的需要轉換成精簡,再跑pipeline,否則一個週期完成不了複雜指令

    • @spm0814
      @spm0814 Рік тому

      RISC/CISC與scaler還是vector無關, 別誤導人.
      並不是有了vector ISA就不配當RISC.
      還有, RISC-V 一樣有 RV.V指令集.
      還有, RISC-V支援 custom instruction.
      要說誰跟CISC有串通嫌疑, ARM還不如RISC-V

  • @gshen1985
    @gshen1985 Рік тому +2

    苹果电脑在1994年就使用了RISC指令集芯片powerpc,但是由于当年制成工艺,芯片发热量大,所以被抛弃了。后来苹果从intel换回到arm可以说是回归本初。

  • @max20tw
    @max20tw Рік тому

    微軟要和聯發科合作才能把價格降下來,才有機會

  • @travischen_tw
    @travischen_tw Рік тому +2

    哥太強大了,我甚至覺得看這個頻道
    比在資工系修的某些課還要有用🤣

  • @user-xx5ro3dj3u
    @user-xx5ro3dj3u Рік тому

    以后不知道量子芯片什么时候到来,到那时候是否需要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选择哪种芯片,是选择哪种指令集的

  • @zijianc
    @zijianc Рік тому +8

    18:27 SolidWorks 似乎就是这么一款软件,这也是我用Windows的唯一原因了。可惜的是工业制造这一块的x86,就跟qwerty键盘一样改不了了。

  • @PATroll_knocking
    @PATroll_knocking Рік тому +15

    x86的護城河確實可怕,各個工程領域的模擬軟體完全是沒法撐過轉向arm的陣痛,要我手算天線跟類比電路還是先別吧

    • @orbleh3622
      @orbleh3622 Рік тому +3

      这个护城河与微软有相当大关係。微软没有搞出像苹果罗塞塔那样好用的模拟软件,很失败。要不高通+windows,也应该有一定市场。

    • @orbleh3622
      @orbleh3622 Рік тому +1

      试想苹果没有罗塞塔稳住以前的软件,跟微软没差别。

    • @sora1943
      @sora1943 Рік тому +1

      Rosetta 名字取的真好,記載上古文明的石板😂😂😂

  • @KSK_dreamer
    @KSK_dreamer Рік тому

    可以講講IBM power嗎

  • @AtomLiLiu
    @AtomLiLiu Рік тому +3

    我也觉得Apple的M1能耗优势主要来自于SOC,ARM架构并不是主要的

  • @user-sb5vz8ux4e
    @user-sb5vz8ux4e Рік тому +3

    對影片末段發表一點看法
    微軟大費周章在開闢戰線建立一個arm生態圈,對它一點好處都沒有
    從事實上來看,微軟就只負責讓windows能在arm上面執行,剩下的都是其他軟體廠的事
    解讀來看,頂多就是做做樣子多一點跟intel談判的籌碼
    關於x86的指令包袱,別說32位元了,連8086時代的指令都必須保留
    一些傳統製造業使用的工業電腦上,一堆軟體都是windows32位元軟體
    x86能夠擴張到今日,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來自於強大的軟體相容性,所以專業軟體x86遷移到arm,可以說是不可能發生
    功耗的問題有一個部分要補充,低功耗其實不是只有製程領先的結果
    更大一部份是,每種作業系統下的電源管理機制,以wintel這邊來看就是ACPI
    intel當代的10nm製程,已經足以單靠調整微架構就可以在能耗比上與台積電5nm的M1 MAX一決高下
    這部分在極客灣的頻道有做過相關測試
    但在windows作業系統下,功耗表現就顯得拉垮許多
    倒是蘋果系統下,功耗控制的就不錯
    我曾經試過,同一套配置跑黑蘋果跟windows,兩者待機功耗就差了超過一半
    手機的部分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換成apple自家處理器跑安卓,亦或其他arm陣營處理器跑ios,功耗也不會好看到哪去
    蘋果換上自家M1能有出色的續航表現,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處理器跟作業系統都是自家掌握,整合性也高,當然能做到出色的功耗控制
    所以x86陣營如果要增強功耗表現,這還需要微軟的配合
    最後是蘋果瓜分PC市佔率問題
    其實現在會買蘋果PC的用戶很明顯增長一部份是來自於影片創作者
    反而是生活跟x86軟體高度綁在一起的用戶流失掉了(在下我是其中之一)
    intel跟AMD當然不是傻傻的等著挨打
    他們自然也清楚這件事,所以12代intel移動平台內顯多了專用的解碼單元
    用12代處理器在共通的剪輯軟體上處理影片轉碼,表現已經和m1系列處理器接近了
    而蘋果這邊有個劣勢是,不但軟體生態比起windows要小的許多,而且只支援自家生態有的軟體所使用的特殊編碼格式
    gpu生態比起windows陣營生態更是小蝦米與大鯨魚的差別
    wintel一方就沒有這類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wintel也把專業影片剪輯渲染的需求顧好,apple可能會連最大宗的影片創作者客群都會流失
    再加上apple的做法是把低功耗的手機處理器塞進桌上型pc平台
    這和需要高效能的桌上型甚至資料中心處理器完全是截然不同的需求
    因為高端的桌上型或資料中心處理器功耗通常不是優先考量,通常為了提高管線效率而加上同時多執行緒,這很大程度會增加研發和驗證成本
    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去研發那樣高效能的微架構,那個成本未必是年出貨2億支iphone跟數千萬台ipad可以攤平的

  • @kjyhh
    @kjyhh Рік тому +1

    感觉arm把消费端市场甚至游戏硬件市场吃掉才是正确方向。生产力这块功耗优势反而没有很明显。

  • @nfsking2
    @nfsking2 Рік тому +2

    别忘了Intel当年也有ARM处理器,xScale当年在Windows Mobile机器上性能算同级别比较强的,只不过后来卖给了Marvell。

    • @user-gg3ku1nv7z
      @user-gg3ku1nv7z Рік тому

      第一個將 ARM 商業化的好像是 Digital,芯片編號為 R7500 ,因為不成功,後來被 Intel 收購,推出 StrongArm SA1100 系列,獲得很大的成功,xScale 好像是 Intel 第二還是第三代的ARM 系列產品!

  • @user-vv1ou5mr2g
    @user-vv1ou5mr2g Рік тому

    能展开讲讲AI发现高效算法那一趴么

  • @ckarea55
    @ckarea55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ARM還是很多商業問題,希望RISC-V能夠打進來

  • @TheTaiCat
    @TheTaiCat Рік тому

    還沒看,但我信林哥,鐵定是先點贊了,林哥不用謝我,置頂就好。

    • @lyi
      @lyi  Рік тому

      哈哈感谢支持

  • @zhanquanchen6735
    @zhanquanchen6735 Рік тому

    真不错啊

  • @HiHi-jy1dj
    @HiHi-jy1dj Рік тому

    如果能先讓arm架構組裝成x86是不是能用了呢

  • @jia-tehliao4115
    @jia-tehliao4115 Рік тому

    假如未來20年是ARVR隨身的裝置取代手機,x86能有機會嗎?

  • @mazytes00
    @mazytes00 Рік тому

    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买过苹果的笔记本,叫iBook,那时候好像用的是苹果自己的PowerPC架构,兼容性很差,后来到了02-03年左右就全面换成x86的CPU了。

  • @hfy4742
    @hfy4742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Risc主要是各家各做~搞得太贵了~随便一套当时起步快十万,配套好十几万几十万…大型机器还是要r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