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尋找“第二家園”,飛出太陽系和改造火星,哪個更靠譜?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0 вер 2024
  • 科幻Fans 杂谈 寻找“第二家园”
    #科幻 #宇宙 #科普

КОМЕНТАРІ • 118

  • @jamie9657
    @jamie9657 Рік тому +16

    我真的太喜欢布玛的这类科普类漫谈!内容精彩深入,却又能讲解得通俗易懂,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还有布玛的声音也太好听了吧,陪伴我好几个深度入眠夜晚。支持支持!❤

    • @MrYeChina
      @MrYeChina Рік тому

      通常死于内患,通俗讲就是自我毁灭,这是基因里自带的

    • @user-cw3kh4mm5t
      @user-cw3kh4mm5t Рік тому +2

      我也喜欢💕 好好听

  • @alanyong189
    @alanyong189 Рік тому +32

    身为一个科幻迷,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星际旅行,就算不能自己完成,能够成为见证者我已经满足了

    • @user-uk5vv5tz2x
      @user-uk5vv5tz2x Рік тому +2

      孩子,你已經見證了。只是不能說實話,只能夠善意的謊言聲稱「電影」

    • @MrYeChina
      @MrYeChina Рік тому

      通常死于内患,通俗讲就是自我毁灭,这是基因里自带的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Рік тому

      還好吧!人類都登月了,也發射儀器探索火星了。
      移民因該不困難~困難的還是如何長時間居住在那~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Wind_of_Night 很難在短時間實現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太空站,太空站就因為受運載技術限制體積才那麼小,你要到地外居住要解造基地,那些基地也只能像太空站一樣一節節送過去組合,要這樣建設出封閉生態來減少定時從地球運來補給,又要建設能源設施來維持基地運作,基地設施多了要更多人管理,又要更大的區住區,更多人又會增加資源消耗,解決方法只能發展機械人取代,到段面工程會越來越大,但是你運載技術限制了你的建設速度
      到最後變成一項要花費很長時間來發展的項目,50年都是少算的,有生之年你大概真的只能看到開始,甚至都還不是開始,而是定時派人到那邊建造卻不住在那邊這種情況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Рік тому

      @@user-dm4kn9uj9t 住的定義可以討論,有人就是在深海的潛水鐘生存【算是暫住個幾天幾小時】,去到月球某方面來也算是暫住月球一下。你所說的當然就是長期規劃,確實要長期生活是挺困難的~

  • @ulysses9376
    @ulysses9376 Рік тому +3

    看人類先點出哪一條科技樹
    目前的理論指出突破光速是做不到的,但這不代表不能以超越光速的方式移動,既然光速突破不了那就突破空間
    所以躍遷(瓦普)飛行、曲速引擎、蟲洞跳躍等等被提了出來
    這條科技線要求人類掌握一定的時空概念與能量控制,但具體是多大的能量目前也說不準,因為我們對空間的認知還太淺薄
    知道空間會因為質量而變形,但兩者間是如何作用的卻完全不知
    另一條是點出能源利用,具體的說是核融合反應,宇宙中液態水雖然很難找,但水冰卻相對普遍
    先提供最初一點的能源來融化部分水冰,之後就可以靠核融合反應持續融化並產生大量能源
    只要有大量的能源,火星上多數問題都能解決,甚至可以優先考慮土衛二與木衛二這種水資源更豐沛的星球
    由於地球經歷過數次生物大滅絕,我們也認識到人類發展上萬年的文明其實十分脆弱,甚至說人類這個物種本身就很脆弱
    因此先讓自己成為雙星,甚至多星物種才是最迫切的,至少雞蛋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就這部分來看,生物基因改造也是一種科技樹的點法,也沒人規定生物就一定只能生存在星球上
    最後就是人機結合的科技樹,把意識上傳進機器人裡,這樣大多數的生存條件都可以無視
    物種的繁衍也不成問題,畢竟運送胚胎比運送活人簡單多了,而且以現代的代孕、複製羊科技看來是絕對沒問題的
    最然最開始肯定是以AI來執行這些任務
    不過這條科技樹其實並不容易,人腦看起來雖然比電腦差了許多,但那是因為人腦隨時都處於超級多工處理中
    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隨時需要大量算力,所以當我們專心想事情時會暫時把這些感官給"假關機"
    要以現在的晶片來模擬人腦,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開發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曲速飛行和跳躍都要先點出反重力,這有得等,不是帶生之年能看見的東西

  • @user-cs9yu7qg8d
    @user-cs9yu7qg8d Рік тому +1

    好棒,有解說電影娛樂,也有知識獲得,這個頻道真的大推。

  • @WangZheng-Ting
    @WangZheng-Ting Рік тому +10

    一切前提是要該星球有地磁,才能保護上面的物質。

    • @user-lo8fe2dm9p
      @user-lo8fe2dm9p Рік тому +1

      有剛離橫行剛好的位置也是重點

    • @MrYeChina
      @MrYeChina Рік тому

      通常死于内患,通俗讲就是自我毁灭,这是基因里自带的

    • @hyper-sensitivity
      @hyper-sensitivity Рік тому

      拉格朗日点L1放置人工地磁卫星

  • @chuenlong
    @chuenlong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火星最大的問題是「磁場」。
    磁場太弱,太陽產生源源不斷的太陽風帶電粒子,將剝離火星上的水和氣體。
    磁場太弱,主因是火星的質量太小。其次是,可能如火星男孩講的,過去火星的核心被破壞。
    要增加火星磁場的方法,可以增加其自轉速度,順便增加其質量。
    自轉速度提高至每天約16小時,就可以讓核心所產生的磁場,增加到維持更厚的大氣層地步。
    用表面上有冰層的小行星,以30度的角度去撞擊火星,是「兩全其美」的方法:
    既提供增加的星體質量,又提供冰層的水分。並且讓自轉速度加快。
    但要注意,不可讓火星的公轉路徑,偏移太多。

  • @hyper-sensitivity
    @hyper-sensitivity Рік тому +1

    系外恒星最多的就是红矮星,数量最多,寿命也最长,但是因为太小太暗,宜居带很靠近恒星,大部分行星都潮汐锁定,环境很极端。而且红矮星经常出现大耀斑、亮度忽高忽低,宜居带内行星很可能被烤焦了,大气层被吹走。

  • @vuu4bp6
    @vuu4bp6 Рік тому +2

    剛看完美劇方舟一號,他們的目的地就是比鄰星b,而且看起來已經是最近的宜居星球了

  • @JellyPoP91
    @JellyPoP91 Рік тому +5

    如果有能力和技术改造火星,还不如直接改造地球

    • @kingkonglin609
      @kingkonglin609 Рік тому +1

      兩者可以並行,改善地球環境同時發展改良其他行星的科技

    • @簡小峯
      @簡小峯 Рік тому

      有句老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wzwtank
      @wzwtank Рік тому

      @@簡小峯 然而你只有一个蛋

  • @ufobeylee7645
    @ufobeylee7645 Рік тому

    人类自己造一颗吧!收集太阳系里的小行星和陨石!如果能够发展到折叠时空穿越!造一个宜居星球也不难!

  • @user-br8mb2jd5i
    @user-br8mb2jd5i Рік тому +1

    "千萬"別設想要"離開"太陽系....這受限於以下
    一、人類生命技術!(時間)
    二、人類動力技術!(速度)
    就人類生命最大年紀平均值算是100年(歲),以按現今醫學技術的水平考量,比上世紀甚至原始人類年紀平均值都高於20到50歲!
    在近未來的現實裡,醫學技術再如何突破"壽命"(冷凍保存是目前唯一?)?也抵不過同為"光"年100年甚至更遠的時間差......
    別忘了!所有機器設備都"必須"要有"人為操作"與"監視修正"下,才能永保機器設備的運作正常!這還包括機器設備的汰舊更新,零件製造和補給...等等龐大後勤系統!
    決不是電影視作品裡,人只要躺進冷凍艙,全部就交給電腦或人工智能了事!這些電腦或人工智能也要有人24小時(輪班)監控校正,來防止"意外"和"失控"....那誰來做?
    就算現今科技做出"人工智能"!能由機器控制機器!能由機器生產機器?能由機器替換機器....那人不是進冷凍艙休眠!而是進冷凍艙自裁.....
    真不怕人工智能覺醒,以機器型態來替換人體組織?以記憶存取來更新人腦衰竭?那何必要"人"來長途跋涉移民?用智能機器去開發、統治...人的意識(思維)只要用機器容器(記憶體)來交替!那還是"人"嗎?
    況且一點小意外,在地球上是可以掌握避免或減少"傷亡"(如同消防局24小時"有人"待命)!但在"無人"太空艙,一點災害就是全艙覆滅!尤其是災害管控的智能設備先出意外.....
    再者,現今"火箭技術"是延自二戰德國的科技,予以發揚光大!
    太空探測也因"火箭動力",而能"脫離地心引力"!在大氣層外"漫遊".....
    而其他星空探測器,則是利用各星體間的引力,來做"離心力"的物理拋射!本身是不具"主動力"來長途耗燃....
    如:上世紀的航海家一號!也是在"慣性作用"下耗費近半世紀才離開太陽系!這中間還是要"有人",在地球上來監控校正軌道角度,適時推進助燃來加速或減速.....等等!
    而之後的未來,就當作是太空中漂流的"人造垃圾"......"誰"撿到?"誰"發現?
    那人類動力科技的限制,就是最大的窒礙!
    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能源"(燃料)!必須要能承受長期耗燃後的損失:包括零件即時更換、整個動力系統替補......
    在地球上,引擎生產製造是可以依賴人工智能組裝,以求精準效率!但引擎維修卻仍然是依靠"人工手做"來校正修復、保養拆解....如同汽車、飛機、輪船都是龐大的後勤運作!
    再者,若真有"光速"穿梭或是量子技術,當作"能源"!來回火星"可能"是幾十秒,如同在地球上來回兩地只有幾小時差....也解決不了衝破太陽系幾百、幾千光"年"外的遙遠....
    而且,光速或量子引擎是在完美合理的"直線距離"下計算的時速!因為"光"不會轉彎,因此就不可能全程光速飛行,那又回到上述"人類生命"的限制和人工智能的運用上!因為光速飛行的意外,就只有幾毫微秒的判斷!只要失誤,就是"光速般"的墜毀、撞擊....如同地球上,時速100公里以上的車禍、飛機墜機、太空梭爆炸的"反應".......(好比:拿手電筒照明對面街道當目的地,若中間有物品阻隔,還是照不到目標;這不就要另尋他法或是自身"步行"繞過障礙物另闢途徑)
    所以,人類要移居?先從火星開始吧!把大氣重組技術!水源再生技術!動植物適應性(不見得地球種生物,能適應火星環境!還得培養火星專屬的動植物生態).....若能將火星"改造"成一模一樣的地球?那又何必花幾百"光年"再找宜居行星?甚至可以用"跳棋"方式,逐步改造較近的行星,也不必耗費研究光速能量技術,把精力用在改造環境技術上,不是更貼切!(往返太空還是傳統火箭技術和慣性離心力吧!況且其他行星引力也沒地球大,比地球引力大的,不是直接墜毀,也是飛不起來!)
    硬要找跟地球一模一樣的環境,人類也"沒命"去住....因為屆時人類太依賴機器,而懶散而怠惰,或是被機器"同化"求永生...那還是人嗎?

  • @user-nk7zp9kz7l
    @user-nk7zp9kz7l Рік тому

    火星最大的问题是内核已经冷却,留不住大气和水....积重难返了,除非人类能改造火星内核,不过有这技术估计人类早到开普勒星系了

  • @elanus7208
    @elanus7208 Рік тому +3

    火星距離近可以用較低的資源消耗來驗證裝備技術, 但要稱為第二家園當發生星系規模的災難時也躲不掉, 地球表面現在的智慧生物代表大概已經放棄讓活體遠航了呢.

    • @johnanon372
      @johnanon372 Рік тому

      未来人类可能哪里都不会去,但是通过AI飞船,可以把遥远星球的资源带回来,人类胚胎带出去,就是很大成功。有可能人类将会遍布几十个相聚上千光年的星球。

    • @cwlante
      @cwlante Рік тому

      以目前的技術就算想遠航,也只能突破第三宇宙速度,而且飛行器的軌道控制難度遠遠高於恆星系內航行。在太陽系中另一顆天體上興建科研基地是現階段比較可行的做法,說不定在未來能掌握到更先進的遠航技術。

  • @user-vl1ye6ke1f
    @user-vl1ye6ke1f Рік тому

    片尾,替代球…布瑪真可愛,不過我還是覺得這個詞不好,因為我相信藍球是有生命的,正版原裝家園也很逗…,推測布瑪應該是抱持著正版經營不下去就馬上改行賣盜版的心態…

  • @yzhangyzhang
    @yzhangyzhang Рік тому

    与其找颗岩石球,然后去改造它,不如造个巨型太空站,简单方便,而且肯定满足人类所有生理需求。

  • @Freemasonry0007
    @Freemasonry0007 Рік тому +6

    比起這些先保護好地球比較重要😂雖然已經不可逆被破壞,但至少要放緩速度

    • @Aoi_04
      @Aoi_04 Рік тому

      你可能沒搞懂,這不是保不保護的問題了 而是人性道德的問題
      “地球在被破壞時 資源會先耗盡”食物不夠吃 就等於必須一次淘汰幾十億生命。。。
      你願意站出來嗎? 還是你願意去告訴那些人口大國 不要再無腦生了?

  • @chiwyikqi5656
    @chiwyikqi5656 Рік тому

    提一嘴,太阳耀斑很快就会开始活跃(202X年)。到时候虽然不会死人,但是地磁会受影响。可能连续几个月不能用网络

  • @jack26ts6
    @jack26ts6 Рік тому

    小姐姐声音很好听

  • @sowai86
    @sowai86 Рік тому +1

    好过让地球流浪~~~

  • @user-wd3hg4ov6y
    @user-wd3hg4ov6y Рік тому +1

    不如直接机械飞升😂

  • @eddiewong1638
    @eddiewong1638 Рік тому

    Thanks!

  • @iamnobody001
    @iamnobody001 Рік тому

    精彩🎉

  • @JoyKao
    @JoyKao Рік тому +4

    火星上有蟑螂,很恐怖的

    • @sitimuu
      @sitimuu Рік тому

      是啊!我也看见了,好可怕太吓人了😂

    • @zealandia5668
      @zealandia5668 Рік тому

      😅

  • @Ihope-urhappy
    @Ihope-urhappy Рік тому

    很喜歡外星主題

  • @Sysiu
    @Sysiu Рік тому +2

    如果科幻FANS也要做科普,會有很多人看。可能總收看人數翻一翻。加油努力。

  • @yanghuang5217
    @yanghuang5217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火星基本等於地球古紀元,火星的生命某一天被撞擊飛向地球,沒辦法地球收藏了幾塊來自火星,植入綠藻,可惜沒用。只有找到南北極地水源,地下水。植入才是最完美的

  • @leeming1442
    @leeming1442 Рік тому

    沒解決地磁問題之前,火星上不管是水還是氣體,都會被太陽風給吹走。所以人類只能住在充滿氧氣的火星基地或是地穴裡

  • @yugema6821
    @yugema6821 Рік тому +1

    我又两个小问题啊
    1 地球完蛋了 火星还在吗 并且不受到影响依然宜居
    2 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要移民 那火星上难道有我们要的资源吗?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Рік тому

      元素週期表了解一下,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啥物質都能創造出來~
      資源是可以靠科技改變的~當然也受限於外在環境與科技水平~

    • @yugema6821
      @yugema6821 Рік тому

      @@Wind_of_Night 对啊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肯定能在地球上循环能源 到了我们必须逃离地球的时候 肯定是大环境出了问题
      这时候 火星肯定也不能幸免啊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Рік тому

      @@yugema6821 外星科技發展是必然現象,畢竟太陽也是永恆的。且地球資源相比於外太空資源。誰多誰少一目了然~現代軍事戰已打到了外太空了,沒有理由不去征服宇宙~

    • @yugema6821
      @yugema6821 Рік тому

      @@Wind_of_Night 去其他星系是有理由的啦 我只是觉得火星太不靠谱

    • @簡小峯
      @簡小峯 Рік тому

      火星只是一個跳板,宇宙移民哪能做到一步登天,凡是當然從簡單的一步一步來,如果火星這麼近都沒移成功,還想冒險移到更遠的?
      不過移火星前,應該會先做到移民月球

  • @Y.KEY.
    @Y.KEY. Рік тому

    布妹妹🧍‍♀️

  • @kiritocyy3782
    @kiritocyy3782 Рік тому +1

    還有額外的危險可能存在其他生物

  • @ktsktsiq108
    @ktsktsiq108 Рік тому

    流浪地球2可以在线看了

  • @user-yr8hk3bn7b
    @user-yr8hk3bn7b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選第三個
    帶著整個太陽系一起逃(?)

  • @FAQ_CCP
    @FAQ_CCP Рік тому +1

    火星:“拜托,你们就别来祸害我这里了。看看地球被你们弄成什么样子了......”

    • @housekuokuo
      @housekuokuo Рік тому

      我觉得火星可能是已经被古人类祸害过的废墟,毕竟只要时间足够久,所有文明的痕迹都会消失。后来他们移民到地球,为了保护环境放弃科技发展,回归原始生活,结果后代渐渐遗忘了那段历史,又开始重蹈覆辙,最终把地球也祸害废了,还以为火星是人类的新希望,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星际移民循环。。

  • @user-ru5de5qk3l
    @user-ru5de5qk3l Рік тому

    7:31 不接受385天!!因為年終要多等20天!!

  • @yuezeng1518
    @yuezeng1518 Рік тому

    换个角度想,如果人类能在恶劣条件下依然进行光合作用补充自身,同时不怕宇宙射线。那星际航行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就跟个极度挑食的小孩子要吃饭一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啥时候练成大胃王来者不拒,做饭也变得容易了。

    • @xbbrealfans8530
      @xbbrealfans8530 Рік тому

      那样就不叫人类种族了,已经是半神或高维生物

  • @user-wy4vn2gl9z
    @user-wy4vn2gl9z Рік тому

    支持布瑪大

  • @user-nissay123
    @user-nissay123 Рік тому

    🌌❤️✨

  • @user-om8xn8nm1y
    @user-om8xn8nm1y Рік тому

    布玛去哪我去哪❤

  • @johncho9698
    @johncho9698 Рік тому

    我觉得先殖民火星改造火星,然后在探索其他星球

  • @arcusdong2979
    @arcusdong2979 Рік тому

    其實沒必要找液態水的第二地球阿?能單獨開發其他星球的礦產資源,不一定要移居大量人口就好。

  • @user-sx8of4er3h
    @user-sx8of4er3h Рік тому

    宇宙中这小小的白点是我们的一切 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 @deepdrop7400
    @deepdrop7400 Рік тому

    還不如多用心在保護地球還比較實際

  • @ellakim574
    @ellakim574 Рік тому

    所以月球是不是就是外星人为了改造地球磁场而制造的卫星呢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Рік тому

      不對喔!看過目前老高最新影片,月球是高科技文明抵擋,太陽風暴、隕石撞擊的一個人造設施~

  • @user-bp8qv4ph1m
    @user-bp8qv4ph1m Рік тому

    金星更近 而且如果能處裡CO2 金星的高溫也不是問題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首先人類是必然走地外移民路線,若果不走這條路線人類的進化就可以直接宣告失敗,所以那些說地外移民不如改做地球這種說法非常荒謬,生物進化就是族群擴展,族群擴展範圍越大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停頓在地球代表這種生物在進化上走了歪路,而他們的結果是必定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再來太陽系內移民與太陽系外移民沒有可比性,太陽系內移民會發生在近未來的第二次大航海時代,太陽系外移民則是發生在遠未來的第三次大航海時代,兩者無法混為一談,即使是科幻文學也要分清楚這兩件事進行的時間點,前者是未來50年進行的,後者要用幾百幾千年來算,除非像超時空要塞這種因為接觸外星人而獲得跳躍技術,這就例外

  • @ydy2001001
    @ydy2001001 Рік тому

    还不如说说金星上的建筑物

  • @Apocalypse033
    @Apocalypse033 Рік тому

    碳基生物的使命就是产生硅基生命,硅基生命一旦大量出现我们的使命基本就终结了。

  • @01251261
    @01251261 Рік тому

    只能期待外星人來搶救地球.....

  • @user-ql1hq9dg9r
    @user-ql1hq9dg9r Рік тому

    感覺人類像寄生蟲,吸乾一個宿主後要想往下一個宿主身上移。
    其實很久以前的科幻作品就已經說明的人類的未來方向。那就是開發人造衛星殖民地,資源則從無生物行星、衛星開採。
    這比直接去改造星球或是移民到幾千上萬光年外的星球靠譜多了。別說能否找到移居星球,如果找到的星球上面早有生物,人類是不是要殺光那些原住民?

  • @BraodcastingError
    @BraodcastingError Рік тому +2

    先殺蟑螂

  • @user-qw5jd8eg5o
    @user-qw5jd8eg5o Рік тому

    兩個都做

  • @mzoids
    @mzoids Рік тому

    馬克斯的星艦剛爆炸,移居時程又要延後了。

    • @CESIAWOLF
      @CESIAWOLF Рік тому

      認真說的話是提前,因為爆炸在團隊看來是高機率發生的
      所以你看影片,爆炸的時候他們是非常興奮的
      因為這是一個新型火箭
      他們最初的預期是這種新火箭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在升空前就炸
      但最終,火箭的飛行距離超過他們預計可能可以抵達的高度
      並且是在發生不可操控的翻轉動作時由指揮中心控制引爆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過了Max-Q就代表火星移民不需要延期,因為過了Max-Q代表他的設計和結構沒有問題,不用整個計劃打掉重做,剩下的調整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反而因為它在出事前順道測試了一下向量噴嘴和主體結構,能省下單獨測試這兩項的時間,還有可能加快進程呢

  • @emmachan1613
    @emmachan1613 Рік тому

    人類連太陽系都飛不出去啊。

  • @mozarthu
    @mozarthu Рік тому

    人類應該建立一個或多種可適應各類環境的系統

  • @你的男孩kimi
    @你的男孩kimi Рік тому

    开普勒就别想了,就算科技再发达,也到不了

  • @lixiangwan4996
    @lixiangwan4996 Рік тому

    先把地球統一在一個統一的政權再說吧

  • @user-qk6iv6hb7q
    @user-qk6iv6hb7q Рік тому

    連地球這種具備各種生活條件的母星都無法改善 人類卻妄想去各種生活條件都缺乏的類地行星移居 想想都笑了 更別說人類的科技連太陽系都出不去

  • @anyone6830
    @anyone6830 Рік тому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麻烦,与其花几百年改造一整个星球,用大把的条件去筛选“人类”宜居的星球,还不如花一两百年研究大脑的神经结构,意识上传至电子系统。只要意识不受碳基生物赢弱身体的限制,太空本身都可以变得“宜居”。航行也不用在乎维生系统,或是多少时间,反正就是电子休眠开机的问题。再狠一点,把“感受无聊”这个功能直接卸载。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1

      人類目前連意識是怎來的都沒搞清楚,意識來自大腦只是目前的“假設”,你用假設來做這種事會不會太冒險,更何況即使意識來自大腦,你複製出來也只是複製了一個你,不是現在的你轉移到新的身體內

    • @anyone6830
      @anyone6830 Рік тому +2

      @@user-dm4kn9uj9t 嘿,别说,我就是干这方面的研究的。纳米级标神经元已经标两年了,也就标了30立方微米左右。但是最近的人工智能大爆发很可能就是segmentation的突破口。有了更准确的自动标记,人类对神经元分类和功能理解将会大幅增加。图像和数据我们早就有了足够了。只是缺少对应体量的分析工具而已。百年内,人类必定会对大脑做出完整的分析。
      至于根据“假设”做决定。呵呵,我不知道你是什么工作的。但是如果你是科学方面的工作话,你就会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以“假设”为基石搭建的。数学有公理。现代物理则是“光速在任意方向速度一致”。化学我没有太多兴趣不是很了解。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都是根据“我不在一个虚拟现实”这一“假设”而得到的。区别只是被推翻的概率而已。但这个概率永远不会是0。所以才有从古代就得出的哲学结论:我思故我在。唯一确定的存在仅仅只有自我而已。而这个自我也仅仅是“现在”这个瞬间的自我。
      但是仅仅就因为一切都是假设,就什么都不做吗。这是不可能的。对于未知的探索就是用新的信息总结更多,更精准的对于现实的概括和理解。这个概括的精度永远不会到达100%。但是总是慢慢提高的,趋近与100%。
      我问你: 你,和10年前的你是同一个个体吗?你们同时存在吗?大多数人会回答不。那么5年前呢?3年前呢?一天前呢?你会发现,根据严谨的定义。【你】只存在于一瞬间。因为跨越时间维度的存在不是严谨的同一个物体。你所认为的“自己”仅仅是强行用continuity拼凑出来的。那么就简单了。一部分一部分的替换就可以了。用时间来冲刷“非我感”。从负责感官的神经皮层替换。保留人格,记忆等,一步步替换5观。之后再逐步替换记忆贮存单位。现在两种最可能的解释是:1,synapse自主合成的local RNA被用来排列组合形成记忆。2,神经元用synapse来互相排列组合形成记忆。只要能够理解,复制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对这里的哲学/逻辑问题有问题,我写过一片论文,阐述对于现实该如何理解。英文的。看你要不要咯。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anyone6830 首先,你把科學與量子力學混淆了,科學是透過觀察和實驗得出結論,量子力學是透過計算得出假設,再以假設做基礎去尋找答案,量子力學只是科學體系下的一小部份,是一種超前的新興科學,這套理論不適用於其他學系,同時這套理論最終還是要在現實中找到答案才能成立,而你提到「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都是根据“我不在一个虚拟现实”这一“假设”而得到的」恰恰就說明了科學是透過觀察和實驗得出結論這件事,「現實真相」是一條被科學體系封印的鑰匙,因為所有科學(包括量子力學)都是建立在眼見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前提下進行的,這扇門被打開不只能推翻人類幾百年上千年來的所有學術,還可以把荒謬的神學給證實,它就好比上帝甚麼都可以做到,但是正因為這樣才要把它封印建立出一個能直觀的世界
      我們不會說現實是假設出來,但是對意識產生的機制我們可以說假設,這正是「我思故我在」的原因,因為你對世界的認知只能由你的五官感知,你不可以否認眼見世界,這只能是唯一正解,但學術上的問題就不同了,意識是怎樣產生的目前不知道,人類目前所做的假設也不是唯一正解
      「【你】只存在于一瞬间。因为跨越时间维度的存在不是严谨的同一个物体」,但這些處於不同時間維度的【你】意識卻連結在一起,這機制是怎樣形成的,目前無解,這是目前意識產生機制最大的謎團,所以目前對意識產生的解釋是百分百有錯誤的,這只是人類目前能找得到最合理的解釋,但顯然不是正確答案,除非你能找到把不同為度之間的【你】意識連接的那個東西,同理你要把人類的意識真實地轉移到機器中,那這部分機制你就要得先解開,問題是這個機制被解開了後真實的原理可能與現實的假設完全不一樣,那麼你以現有假設來規劃出這個實驗不是冒險嗎?
      相反若果你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就不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替换」,因為你自己都明白不同維度之間的【你】不是透過這樣來連接

    • @anyone6830
      @anyone6830 Рік тому

      @@user-dm4kn9uj9t 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把量子力学这么定义的。维基百科上quantum mechanics直接copy的定义为:“Quantum mechanics is a fundamental theory in physics that provi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ture at the scale of atoms and subatomic particles.”
      量子力学从来就是一种微观物理学。我不知道你是从哪个公众号听到的你给出的那种解释。
      你是否知道quantum physics和classical physics不互通?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完全合理的物理法则体系(还)没有互通的公式?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所有的科学都是不全面的。“眼见为实”的重点从来都是“眼不可见则为不实”,也就是“无法以任何手段观测的东西则为不存在”。注意是“任何手段”。甚至不用是人的五官。大部分的围观物理都是观测粒子与可观测粒子的交互来间接观测的。这正好证明了人类所有的科学都是假设。正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太无知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存在漏洞,所以我们才有进步,研究的空间。没错。我们就是在根据信息达成结论。但我们时刻准备着我们今天的结论在10年后被更新的信息,更完善的结论推翻。这就是科学。
      你从“「現實真相」是一條被科學體系封印的鑰匙”到“一個能直觀的世界”我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个人觉得我语文还挺好的,但恕我无法理解。
      “但這些處於不同時間維度的【你】意識卻連結在一起”。何为连接在一起?什么叫意识在“不同维度”?你又是从哪个公众号看到的?过去的你仅仅存在于记忆。未来的你还不存在。没有什么谜团。“本我”的感觉本来就是大脑给自己的一个illusion。因为每瞬间的改变太小,无法观测,所以默认为一样。就像1≈2≈3≈4......≈100。每一步都没错。但你要说1≈100就有点问题了。意识和记忆的累积就像一步步的“约等于”。短暂的看,你都觉得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人。但是你长远的回忆则会发现自己变了太多。从生物学角度,人体的细胞统计大概每7年就会大体上全部更新一次。这就是你要的联系。别看老高了。有时间多找找MIT opencourse。我记得他们自己也开了一个网上课堂的网站。还给文凭。建议搜索一下。别信伪科学了。

    • @user-dm4kn9uj9t
      @user-dm4kn9uj9t Рік тому

      @@anyone6830 我這樣定義了量子物理嗎?不,我只是在解釋量子物理的進程,量子物理的進程不是「透過計算得出假設,再以假設做基礎去尋找答案」嗎?「大部分的围观物理都是观测粒子与可观测粒子的交互来间接观测的」圍觀物理是甚麼?是微觀還是物理?若果是指物理,那是的,物理是指粒子交互所產生的物理現象,但物理不涉及到粒子交互本身,因為這是量子物理的範疇,物理離不開觀察和驗證,量子物理才是假設和尋找答案
      這剛好證明了你混淆了物理和量子物理,其實你不需要用這麼相似的兩門科學來做思考,你拿量子物理和你熟悉的生物學做思考不就可以了嗎,這就不會混淆了
      「「現實真相」是一條被科學體系封印的鑰匙”到“一個能直觀的世界”」你無法理解,那你怎說出「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都是根据“我不在一个虚拟现实”这一“假设”而得到的」,雖然這離題了,也不重要

  • @kuni-gr8pw
    @kuni-gr8pw Рік тому

    1

  • @levon1293
    @levon129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都不靠普 改造會比發展能源更簡單嗎 並不會 人類是在浪費時間

  • @waylonwong369
    @waylonwong369 Рік тому

    看完忘记点赞了,喜欢的点一下不喜欢的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