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神 , you are the only Chinese UA-camr I watch for audio /music review. I watch many English one and they really need someone like you. Listening to you is like 音神下凡 👍🏻👍🏻👍🏻
選 44.1kHz 是因為他涵蓋了人耳能夠接收到的頻率吧……According to the Nyquist theorem, allows reproduction of all frequency content below 22.05 kHz 那個 Sin 波的圖也不應該用階梯來表示,因為中間根本沒有那些階梯,正確來說要用點來代表取樣的點。 而且單從那個 Sin 波,不管是 44.1kHz 還是 192kHz 恢復成類比波結果會是一樣的,唯一有差別的地方在超音波,超音波對人類聽音樂有沒有真的效果恐怕還需要研究
數位流規格是一回事,各類DA、DAC的解碼方式也是一回事,CD之所以好聽,就我的經驗來說是因為很多廠商推出的CDP能夠在44.1kHz16bit的定義中發揮出原本的聲音樣貌 反之,更多只是堆規格卻沒有在聲音方面下工夫的,我就不說了淘O很多,那種一堆1千RMB不到就有啥的384kHz甚至768kHz的DA,只不過就用一個規格高的晶片跟時鐘而已,聲音一蹋糊塗... 還有升頻這技術要看各家廠商怎麼做,就跟圖片一樣,同樣480P有的就能夠升到4K看起來還蠻自然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也不用說科技就是辦不到 看看這個 ua-cam.com/video/o-YBDTqX_ZU/v-deo.html 用AI補間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 ,雖然還是能看出很多地方尤其是動態模糊的部分很難補,可是科技會進步 難保未來升頻可以達到更高的水準,還是得回到廠商如何調教聲音的部分,規格只是規格罷了,但它有更高的寬容度這是事實,不能因為有偷吃步的升頻就二分法CD跟HI-RES的優劣 我們可以知道商人的無良,但並不能成為不去追求慾望的藉口
其實這個問題作為音樂工作者我非常有感觸。之前經常有數位錄音和類比錄音之爭,有很多人覺得數位不如模擬。其實就單從技術和規格上說,要說哪個更能還原原來的聲音,那肯定是數位錄音。新技術一定不可能輸給舊技術,這是不可否認的。問題出在哪?其實是出在人身上,數位錄音時代,很多設備都已經到了一般人能承擔得起的程度了,買一個音頻接口,再裝一套不知道是正版還是盜版的Cubase,在家就可以錄音了。而類比時代,先不說設備不是一般人所能觸及的,錄音難度上就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數位時代唱錯或者彈錯一個音,只要重錄那個地方就好了,到了現在甚至不需要重錄,修音大法可以解決一切,這個環境下你能期待那些歌手,樂手還有錄音工程師母帶工程師有多高的素質呢?但是類比時代,唱錯一個音就全部重來,後期修改的手段幾乎等於沒有,在這個情況下,所有的從業者都被設定了一個高門檻,這樣一來,覺得模擬錄音的歌比數位好聽也不奇怪。以前攝影要手動調光手動對準,出來還要自己洗相片。現在智慧型手機隨便拍,一切都給你調好,但是現在經典的攝影作品有比以前多嗎?一個道理。
很多人誤以為數位聲波的形狀是階梯般的,並藉此推論「取樣率越高則波形越逼近取樣目標」。這其實是常見卻錯誤的觀念。
我們常見的階梯狀波形,只是一種方便的假想圖形示意。聲音在數位轉類比的過程中,這些不連續的數位值,會被轉換回連續且圓滑的曲線,而非階梯狀的。
如何證明?用示波器去觀察轉換過的類比正弦波,可見到其波型是圓滑的、沒有鋸齒。
另一種證明方法,是以Nyquist-Shannon理論及諧波疊加的觀念,回推出1. 不可能存在著因量化而產生、以取樣長度為單位的階梯狀波形。 2. 一種取樣值的組合,只對應著唯一的目標波形。
所以,不論取樣率是44.1 kHz、96 kHz或192 kHz,只要聲波不含22.05kHz以上的資訊、位元深度一致、DAC完美運作,那麼其轉換出來的波形都是一樣精準的。
----
所以數位世界代表著絕對的完美嗎?不是。因為數位取樣必然會產生量化誤差,而誤差大小是由位元深度決定的。
那麼24-bit比16-bit精準嗎?是。不過是對音樂製作產業而言,對音樂欣賞者則沒什麼差。
24-bit的動態範圍為20log2^24 = 144.49dB,即量化誤差噪音只有-144.49dB的數位峰值(數位世界的最大峰值為0dB),微小到可以忽略。16-bit雖然只有20log2^16 = 96.32dB的動態範圍,但對音樂欣賞已綽綽有餘。然而在音樂製作過程中,音軌需要經過許多處理,這些步驟會將量化誤差多次放大,所以需要更高解析度的24-bit。
----
綜合以上,可知Hi-Res對於音樂欣賞沒有什麼意義。我們之所以會從Hi-Res版本聽到的差異,可能是因為remastering,也可能是DAC在高取樣率下有著較差的時鐘精度等。
覺得陳甯解說取樣率跟bit的方式很棒!簡單又不失精確👍
當代錄音室大部分都已是48k/24bit以上,是業界基本配置。 雖人耳有高達120dB動態,考量室內基底噪音20dB與聽力受損極限90dB,在非無響室環境,16bit有96dB動態確實即已足夠,並不是CD制定規格亂選的。
錄音室需要24bit的動態範圍,甚至在DSP內會用32-48bit, 是考量混音過程中某些樂器音量需要大幅度調整,24bit以上的信號路徑可以避免使用到外部類比放大迴路(藉此省錢並降低音染),也避免超出運算範圍而clip。一旦整個母帶調製完成(mastering), 再把他壓回去CD的44.1k/16bit, 是可以非常好聽的!
至於為什麼無損常比cd還爛,並不是錄音室的192k/24bit設備有問題,而是一般無損播放設備多是手機或機上盒,dac等級低、電源低(還很多高速晶片共用)、採用省錢的PLL升頻時鐘,整體諧波串擾與jitter都遠遜於構造單純且成熟的cd, 別忘了cd player都是110/220供電的!
幾點分享,謝謝
"至於為什麼無損常比cd還爛,並不是錄音室的192k/24bit設備有問題,而是一般無損播放設備多是手機或機上盒,dac等級低、電源低(還很多高速晶片共用)、採用省錢的PLL升頻時鐘,整體諧波串擾與jitter都遠遜於構造單純且成熟的cd, 別忘了cd player都是110/220供電的!"
推你這句,有學到東西,哈哈,數位流比CD 難好聲,就是你講的這些原因。
所以個人是覺得 在家有CD 出外有串流無損 大概沒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了
播檔案處理器需要額外電流做運算(而且是不穩定電流),這些電流在機子裡就會產生雜訊,音場、動態就會縮小,想像一下如果看電影有其他燈光,是不是對比度就下降?
播cd的時候處理器只負責溝通時鐘、馬達、讀取頭、接口,幾乎不用做運算。
終於有人說出原因了,一大堆在那邊說數位傳輸造成音損,明明他們也知道換訊源會有差,難道就沒想過對精準度無限上綱的DAC很難嗎...
「簡單又不失精確」但這種解釋法卻是造成社會大眾的廣泛誤解數位音樂和取樣定理的元兇
這樣解釋會讓大家以為失真是由塗黃色面積那部分造成的,(我猜陳寧也真心誤以為失真是來自黃色區域)
但數位音樂的根基理論奈奎斯特-香農取樣定理其實規定了只要限制了頻率
3:59 秒的紅色方塊會因為頻率過高的關係被低通濾波器修正回「完美的」藍色波形
現實中並不存在塗成黃色的部分
學過微積分二的同學都知道,傅立葉級數去模擬方波是需要極高頻率的部分來擬合的,當一個低通濾波器套上去,就會只剩下曲線的部分,在 3:59 的圖示中套上去掉頻率過高的傅立葉部分你會得到數學上證明一模一樣的藍色波型
這是耐奎斯特取樣定理證明的
音響再厲害也不能違反數學定理
另外,關於錄音鼻音重的問題
麥克風擺放在30cm之內,算是 close micing, 200Hz以下低音帶會自然被放大6-10dB (看您的麥克風是哪種pattern)
人耳對頻率響應也並非線性,而是A weighted 曲線,所以錄音100Hz低頻很多其實人耳感受有限。但youtube轉檔系統內的AGC自動音量平衡偵測是計算rms,它並不考慮頻率分佈,導致整體音量會被誤判過大,而自動壓縮動態範圍;不只是UA-cam, 許多手機,平板,TV, soundbar都有這種防clipping機制,不是內容發行端控制的了
建議您錄音時使用low cut/hi pass選項衰減100Hz以下頻段,並適當旋低音控台low EQ 5-15dB, 中頻自然清晰飽滿
1. 因為一個位元組是8bit,所以音頻當初在訂立規格的時候是8、16、24bit,這樣檔案好儲存和處理。會用44.1K是因為人耳聽起至少16bit音質才過得去,44.1K在音樂可以存74分42秒,是刻錄長度的考量。
2. 沒錯除取樣外,流量是重點,然而以同個東西為基準取樣變高流量就會高;不過一般除了搞怪不會在限制低流量狀況下拉高取樣去壓縮,這樣壓縮效果不理想。
3. 錄音大多是48K沒錯,但是混音儲存是重點,假設你10軌錄音去做,每一軌母帶都48K,混出來通常還是96K效果會好於48K。
4. 音樂REMASTER的因素太多,可能不是同個人混不同錄音室混的,也可能只是單純重新取樣,好不好聽真的不一定,甚至以前我就發現單曲和精選輯同首歌的混音會有差別的狀況產生。
5. 通常HI-RES 重新混音我的經驗是,通常好不好聽要看原曲錄音品質,錄音品質好HIRES品質才會理想。創聖那一首我聽HIRES的時候有發現,我覺得原本CD比較好聽...
6.HIRES細節多低頻弱,我個人的猜測是,因為喇叭單體做的功有上限,你細節多的話可能做在低頻的功會變少,低頻就變弱了。當然同樣的道理可以套用在人的耳膜上,因為人的耳膜一耳只有一片,有他接受資訊的極限,我是覺得喇叭單體和人耳膜兩方都有影響。
第 6 是因為功率分攤開來了?
有传说Sony高层希望能完全底失真下收录第九交响曲而訂 16/44.1k 規格
Hi-Res比CD糟,因為:
1. 48kHz的錄音本無24kHz以上資訊,除非在Hi-Res母帶處理過程中額外被添進去。既然是被添進去的,那就不是原版。
2. 不論是固有的、或是被添加的超聲波,都會影響用於母帶處理之limiter的行為,結果就是某頻段變少、體感響度變低、不自然動態等。
3. 高取樣率代表需要更精準的DAC。
而且傅立葉及Nyquist-Shannon理論也說明了,只要不是超聲波,那麼即使採用44.1kHz的取樣率,波形的精度也不會比較差,並不存在陳寗所誤以為的鋸齒狀波形。
所以Hi-Res所帶來的潛在超聲波細節對人類不僅毫無正面意義,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Hi-Res唯一優點或許是24-bit,不過在實際聽音樂時,16-bit是沒什麼差別的。
靠 解答了我從小到大的疑慮,以前CD在轉成MP3,就不知道192 44 那些到底幹嘛的,只知道越高越好
其實最重要是好聽,hi-res意思是更細緻,所以有時候hi-res反而會不好聽,就好像一個美女在DVD好美,但4k看到皮膚就可能會嚇一跳。
而所謂好不好聽,我覺得最重要反而是mastering的部份,有些新版remaster會把以前的瑕疵修飾過,所以聽起來有變好,更有些人會喜歡加味精的XRCD/K2HD/LPCD。
有些格式更神奇,好像DMM-SACD,就是把24/96母帶製成一隻黑膠,再把那將黑膠播放,用DSD格式錄回來放在SACD上,如果以母帶的還原度去計算,DMM-SACD可能比320kbps MP3更差,但為什麼DMM-SACD可以賣CD四倍的價錢?因為買的人不是追求”清”,而是黑膠的”滑”。
簡單來說,如果Hi-res音樂是高像素的相片,XRCD/K2HD就是P過的美女圖,LPCD就是加了美顏filter,DMM-SACD就是把相片沖晒出來再用掃描回電腦。
问题是你听得出吗差别?根本听不出好吧,听不出差别,就无所谓好听不好听。而现在hi-res听得出差别是唱片公司出片时对音乐本身作适当的调整的,不然你根本不可能听出出差别,因为CD的44.1kHz就已经是人耳听力的极限了--人耳朵听力范围就20kHz,按奎奈斯特定理音源得40K,而Hi-res的96kHz,除非你是狗耳朵才能听得出差异,而192kHz要听出差异那得是海豚的耳朵才行。
这跟图像可不一样,所以用图像类比是不对的。因为人的眼睛可解析的分辨率可高达5.7亿像素,现在顶级播放标准8K也才3300万像素,即便是按HDMI2.1支持的10K标准10240×4320,那也只是4400万像素,连人眼的零头都达不到。
音神 , you are the only Chinese UA-camr I watch for audio /music review. I watch many English one and they really need someone like you. Listening to you is like 音神下凡 👍🏻👍🏻👍🏻
每次看陳寗的影片都有一種不知所措,被水淹沒的感覺,水真的很深
說的很好!完全跟腦中的概念一樣!說明音訊處理的理論是完美無缺的影片!
陳寗你好棒!!!
這一集真的是很需要圖片支援....
陳老師說明十分好,讓更多人清楚明白比特䅌取樣是什麼的一回事。但其中有一點倒轉了取樣率的切割圖應該是用在比特上,而且很多人說取樣率時通常都忘記了兩個字是“糾錯”。多年前我曾經沉醉玩升頻升比特,由升24bit到64bit 和 96khz到768khz, 在聽音比較中得比結論是高取樣率對聲音影響比較少甚至可以說沒有影響,但比特就不一樣,比特越高聲音細節越多越細緻,當升到64bit 時唱歌者唱歌時的温婉變化也能聽到,但缺點是64bit 768khz的檔案是驚人的大,一張cd 放不下一首歌。同樣我也比較過64bit 96khz 和 64bit 796khz ,結果是沒什麼差別。以上袛是我個人經驗。
你的影片真的讓我學習到很多觀念 謝謝!
嗯……這集真的解答我多年的疑問餒!
看完影片馬上去試聽一下好像真的有無損反而推不動低頻的問題。
影片非常實用,支持陳甯繼續拍這個系列下去!!!
一個完整的波至少應該記錄上下兩個振幅點, 也就是 44.1k 取樣理論上最高只能記錄 22.05kHz 頻率的波, 而且這個波已經變型為方波, 而非理想弦波, HiRes 增加取樣率其實是為了增加高頻波記錄的完整性, 以 96k 取樣來說, 記錄 20kHz 聲波也頂多 4.8 個採樣點, 比起中低頻的形變還是比較多, 這是 PCM 的原傷, 而且還是非失真記錄格式下的結果, 但至少 4 個點可以記錄到波峰, 波谷和兩個中點值, 我覺得至少 8 個點記錄的波形會比較像弦波, 也就是只少要 160k 採樣率來記錄 20kHz 頻率.
若音樂從錄音到混音處理到成音樂檔, 都在 HiRes 下, 的確可記錄較多高頻細節, 聽感上中高頻的質感也會變好, 反應出來的就是所謂通透性好, 不過這也需從播放到放大再到喇叭耳機的整套系統也需足夠對應為前題.
至於 HiRes 對比 CD 在低頻量會減少, 我認為是整體電路為了中高頻細節增加, 在整體功率不變下, 造成低頻放大的功率變低的結果, 也許播放 HiRes 音檔時, 擴大機需要再調高些音量來補吧, 在很多電路應用中, 運行頻率越高 或bit rate 越高, 在同製程下, 耗電量也越大. 如更快的 CPU/GPU, 更快的通訊系統, 2.5G/10G Ethernet, WiFi6...
不會變成方波的,正弦波的數位取樣值,轉成類比依然是正弦波,即使是逼近Nyquist frequency的頻率亦然,否則就會違背Nyquist-Shannon理論。故不能說Hi-Res對於22.05kHz以下聲波的完整性存在著影響力。
Hi-Res反而會增加對母帶後期處理的負面影響,例如超音波可能會影響到母帶所用之limiter的動態及響度,所以我們當然有可能因此聽出Hi-Res版的不同,而這絕對不是因為我們聽到了超音波,也不是因為22.05kHz以下聲波的取樣精確度增加了。
Hi-Res也可能降低DAC理想的表現,因為取樣率越高,對時脈的精確度要求就越高。
陳寗大講得真的太好了,最近在OTOTOY上面買歌跟自己買CD轉,是兩種截然不同感受。總算在今天解決我的疑惑了!!
噢.…謝謝你今天真的長了見識。陳寗你好棒👍
第一次在陳寗頻道留言,這集太棒了👏
正有這個疑問,就出片解答了,棒
謝謝陳寗分析喔,陳寗你好棒👍!
老师讲的真好 ,我一个学计算机的今天终于形象的理解了取样率!
15:06 神曲降臨,算是留在我MP3最久的一首了
等好久了 !! 陳寗你最棒
長知識了👍謝謝陳寗🙏
陳寗你好捧,又說出了版本比較😆
陳寗你好棒!!!
學到好多,陳寗超棒
小時候有格式強迫症的時候好好查了一下這些東西,就算是用有損也要用出最有效率的格式。
選 44.1kHz 是因為他涵蓋了人耳能夠接收到的頻率吧……According to the Nyquist theorem, allows reproduction of all frequency content below 22.05 kHz
那個 Sin 波的圖也不應該用階梯來表示,因為中間根本沒有那些階梯,正確來說要用點來代表取樣的點。
而且單從那個 Sin 波,不管是 44.1kHz 還是 192kHz 恢復成類比波結果會是一樣的,唯一有差別的地方在超音波,超音波對人類聽音樂有沒有真的效果恐怕還需要研究
高采样率高比特率主要是为了后期制作方便,高采样率 filter容易设计,高比特率调音混响的时候比较有headroom。
再说超声波指向性比高频更加夸张, 要耳朵对着喇叭才有可能接收到,还不一定能“听到”。
陳寗你好棒!!! 創聖是神曲!!!
陳寗你好棒!
深入淺出,陳寗真的很猛
陳寗最棒!
想看Sony WF-1000XM4的評測~
謝謝陳老師科普!
看標題差點以為陳寗要來詳解 CD vs HiRes數位流、CD vs 無損HiRes vs 真DSD
請教陳寗大大,明明同樣取樣率/位元深度情況下, 從筆電USB3.0或Iphone lightning傳輸到DAC 後出來的音質為何會差這麼多呢?感恩!
為甚麼我發現同一的版本在192kc-32bits時和96kc-24bits的分別…192kc-32bits的表現是細節豐富、高頻清徹如水、低頻潛得很深及有更多餘韻、空氣感結合了音場會得到一個很立體的效果。但轉了96kc-24bits時…聲音粗糙了,音場窄了,立體感差了…但是…在播放某些樂曲時…低頻如潮水般的蜂擁而至(雖然深度和細節表現不及192kc-32bits)﹐感覺非常震撼…最後我願意犧牲音樂的細節來換取從96kc-24bits得到的感受。結論是如Ryan Huan
8 個月前 所言…取樣率過高讓每次取樣時間過短…屬於低頻的鼓聲打在身上的時間好像是短了,剌激感少了。
聽到神曲就先按讚了
讯源的规格比较讲的比较中肯,好评!
陳寗你好棒
有夠專業
一個有趣的問題,裡面提到從 Mora 聽到的細節變多,但低頻變少,但哪一個才是它原來的樣子?
可以拍Sony WF-1000XM4搭配LDAC的評測嗎???拜託拜託拜託 或是甚至可以比Sony WF-1000XM4用LDAC跟high-ress lossless audio(apple music) 的比較
你要買會員 他才會回復喔
我有CD轉的,藍光抽出來的,從mora買從itunes買,耳機帶起來躺平放輕鬆聽,不去刻意比較根本聽不出來,也有可能我的歌都是演唱會的不是錄音室的關係
感謝陳老師講解教學XD
我在Mora買一堆歌
CD音檔 跟 Hi-res 中低頻真的有差
CD檔真的比較紮實!
但我看到Hi-res還是會想買 🤣
我记得小的时候听银魂的一首片尾曲mr.raindrop,我当时有买那张single,转成wav对比当时网路上下载的mp3,居然mp3比较好听,直接懵掉。😂
用圖片檔來比喻,取樣率就像照片的解析度,位元率就像照片的色深(色域有多廣、能顯示多少種顏色)。所以取樣率意味著你要多大程度的還原聲音(你要把照片轉存成多少解析度),位元率代表你能保留多少音頻的範圍(圖片檔案格式能顯示的色彩深度),訊源本身的錄音品質決定了其音質的上限。就像一張本來就只240p的照片,你放到8k他還是糊的~所以取樣率高,音質不一定好,不知道這樣理解對不對?
可以講解 藍牙喇叭的解析功能嗎 LDAC ACC SBC之類的
陳甯好棒!謝謝你解析取樣率與位元深度的區別
想請問你提到CD的低頻深度較夠,Hi-Res的中高頻解析度較好,那是為什麼造成Hi-Res的低頻下潛不足的問題呢?
陳大師,您好,想請教一下,我於日前將車子的音響換成安卓機,結果在聽KKBOX的Hi-res音質時會出現電流聲,聽hi-fi音質就正常,想請問這是安桌機本身的問題還是喇叭的問題,我應該如何解決?謝謝大師
我猜,是低音單體作動有反應時間上限。取樣率過高讓每次取樣時間過短,超過了低音單體作動時間上限。每個取樣時間太短,沒有足夠時間讓低音單體作動完整,因此影響了低音表現。用液晶顯示器來比喻,刷新率也受到液晶旋轉反應時間的限制。
絕對同意,為甚麼我發現同一的版本在192kc-32bits時和96kc-24bits的分別…192kc-32bits的表現是細節豐富、高頻清徹如水、低頻潛得很深及有更多餘韻、空氣感結合了音場會得到一個很立體的效果。但轉了96kc-24bits時…聲音粗糙了,音場窄了,立體感差了…但是…在播放某些樂曲時…低頻如潮水般的蜂擁而至(雖然深度和細節表現不及192kc-32bits)﹐感覺非常震撼…最後我願意犧牲音樂的細節來換取從96kc-24bits得到的感受。結論是如閣下所言…取樣率過高讓每次取樣時間過短…屬於低頻的鼓聲打在身上的時間好像是短了,剌激感少了。
@@derekwong2671 謝謝您觀察的意見,我也只是猜測,沒把握說的對,以後看有沒有懂這方面的專家來分析。但我想,用高取樣率撥放的低頻,雖然從取樣率來看是完整的取樣,但問題可能在DAC晶片上,用高頻取樣傳送低頻的電訊,也許不適合為了發出低頻而設計的低音單體,不像高音單體為了快速反應而設計。
也許DAC晶片要將低頻訊號處理的更適合低音單體,就像60hz螢幕無法撥放144Hz影片,會先轉換為60hz以內才能撥放。如果DAC晶片沒辦法處理分音,那可能要2組晶片來分開處理分頻後的訊號。
不是的。首先喇叭本來就是分頻的,低音單體連高頻都管不到了,何況超聲波。而且低頻所驅動的空氣動量是遠大於超聲波的,反而是低頻會影響其他頻率才對。
Hi-Res之所以聽起來不一樣,是因為remastering。例如超聲波對實際響度貢獻了權重,排擠到其它頻率。
解說圖是你畫的嗎?圖和字都很漂亮。
陳寗你好棒💪🏿
陳寗你好棒
CD和Hi-res 我兩者皆買 ;而且二者都不錯
老實說有些CD版會比hi-res版好聽喔!
陳寗 你好棒👍
這個就是聽你說的才聽得懂!!
陳甯你好棒!👍🏻
可不可以評價一下B&W800系列團隊設計的Pi7耳機🙏🏻
3:41微積分黎曼和 下和
hello 陳寗 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我平时用iPhone拍视频,我的麦克风是外接麦克风apogee mic 96k。我想知道如何在拍视频的时候可以激活96k的音频采样率。我用filmic pro的时候最高只能选到48k。我看官网说如果外接到专业麦克风,最高可以收到96k。但是我就是用不到96k,真的很苦恼。🥲
能不能出个怎么在mora买歌的攻略啊?我们在日本以外的地方不给买😭
Hi res 在range 上真的細節很多。cd 高低音連接有些情況確實小了一點細節
這集很不錯,請問kbps又是什麼?
320kbps,1411kbps是有關音質的嗎?
數值是不是越高越好?
kbps是指資料傳輸的速率,可以稱為位元速率,愈高愈好,但不同音樂格式可能會出現不同的位元速率但音質相同的問題
以CD兩聲道來說,16bit * 44.1kHz *2 (二聲道) =1411kbps 每秒傳送的位元量,是用在網路傳送資料的單位,看算法自然與音質有關。
就像美顏軟件,霧里看花感覺特別亮
謝謝陳寗的說明~ ^_^
這個真的也是水很深的東西啊~
我在想,CD轉檔後的低頻較多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最開始從母帶製作轉檔成CD的過程中做的某些處理讓它被強調了呢?就如同44.1K是當時研究後發現最合適的一樣。
寗哥能再加一個黑膠進來比較hires、cd訊源的差異嗎
其實所謂的升頻還要談到 remaster ,remaster對於「復活」有很大的意義。
要細節>Hi-Res
要低頻>CD
這樣的結論有錯嗎?
如有錯誤請在下面指教(請鞭小力點
我想請問一下關於sox重新取樣的應用
數位流規格是一回事,各類DA、DAC的解碼方式也是一回事,CD之所以好聽,就我的經驗來說是因為很多廠商推出的CDP能夠在44.1kHz16bit的定義中發揮出原本的聲音樣貌
反之,更多只是堆規格卻沒有在聲音方面下工夫的,我就不說了淘O很多,那種一堆1千RMB不到就有啥的384kHz甚至768kHz的DA,只不過就用一個規格高的晶片跟時鐘而已,聲音一蹋糊塗...
還有升頻這技術要看各家廠商怎麼做,就跟圖片一樣,同樣480P有的就能夠升到4K看起來還蠻自然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也不用說科技就是辦不到
看看這個 ua-cam.com/video/o-YBDTqX_ZU/v-deo.html 用AI補間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 ,雖然還是能看出很多地方尤其是動態模糊的部分很難補,可是科技會進步
難保未來升頻可以達到更高的水準,還是得回到廠商如何調教聲音的部分,規格只是規格罷了,但它有更高的寬容度這是事實,不能因為有偷吃步的升頻就二分法CD跟HI-RES的優劣
我們可以知道商人的無良,但並不能成為不去追求慾望的藉口
講白了 科技進步之下,數位部分其實很好解決,DDC就算衝到頂水也不深
但只要進入類比的世界,就是各種未知力量的戰場(我不是在開玩笑)…
44.1跟48是相應最高頻率22k跟24k,並非隨便定義
高達384的錄音反而容易串入人耳聽不到的超高頻,並沒有比較好
16bit瞬間響度差異已達96db,24bit達144db,差異如同手榴彈爆炸瞬間響度差異
結論,16bit 44.1實際上最適合人耳聆聽的音樂製作,不然音訊檔案這麼小,hires真那麼好,業界早就會全用hires規格
還有儲存/傳輸檔案大小的成本考量吧?畢竟業界設備更迭的速度應該有一個週期在?
@@Ray19951102 老實說,根本沒有
影像的檔案比音訊大太多太多了
取様率是奈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 的一倍。这是数码的取樣定論。因为人的听力是20-20kHz, 所以取様率是44.1k時,Nyquist frequency 刚好是22k. 那么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 就可以切掉20k 之后的频率。
如果未来音乐界制作音乐都采用HI-RES格式了,那你会跪着把今天说出来的话全舔回去吗?
@@wangqixiaoji 真有好處,我立刻雙手雙腳贊成,問題就沒有…
麻煩請相信科學…
升频成Hi-res, 造成很多是假的璄像高音(因为補充率太多)声音变溥…至于什么音乐才用到96k以上取様录音,那古典音乐及发烧录音才会採用…
電腦上面的位元速率是甚麼啊?
把CD和Hi-Res音頻合併可以解決問題嗎?
太好了,最近剛買DAC,才在研究上面寫的384K是什麼意思,想不到就有影片介紹。
卡帶音質最好。哈哈😆
真的瞧見過48khz,或是HDCD的20位元,以及384kbps,還有錄音軟體的Wav檔。硬體軟體之間可變因素太多...一般來說現在的編曲可能迎合大眾的咚呲咚呲,或所謂音響愛好追求的是聲歷其境,真像就在眼前演唱是各有取向受眾的。感嘆啊!好多可能年賺上億千萬,開始時都聽重複翻錄轉檔的64k、96k MP3...🥲
請教一下DSD格式是不是比FLAC強
解析度取樣照片跟遠近觀賞有極大的關係。不知跟音響中的「音量」(遠近)是否有一樣的問題?意思是,用耳機聽很近很大聲的聽,高解析度取樣才產生意義。反之,在高的解析度,不夠大聲不夠近,並沒有任何意義。
解析度在不考慮前端因素前提下,聲音資訊多寡與完整性和單體的性能正比關係,大多數低階單體靈敏度太低,無法呈現大多數細微弱音的資訊,因此透過提高弱音電平響度放大至讓較差的單體能夠表現,但是動態範圍是有限的,提升弱音響度甚至跟強音一樣響只會讓聲音聽起來吵雜紊亂,也容易聽力疲乏造成耳朵受傷,磚牆壓縮的聲音只是為了賣音樂愚弄消費者的手段而已,市場不能指望多數一般消費者花大錢去買性能優異的音響產品,但音樂卻是大眾所需要的。
@@YAN10031 其實這影片要討論的是理想製程情況,較不討論單體輸出的部分。所謂單體輸出,比較像是用噴墨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等。我是針對影片中取樣頻率 相通於影像解析度時,觀賞者「距離」輸出「品」的遠近,是否有舉足輕重的關聯一事討論。
高手
音波的放大器 和 EMWaves的放大器 是一樣的木?
4K16色跟VGA全彩無法比較的概念,優勢不同。
難怪我之前去西門町買耳機的時候,耳機店老闆直接跟我說HI-RES只是噱頭而已,今天看完都懂了
如果cd轉檔,跟數位原始檔做資料流比對,是否能看出是否兩者的資料是否有不同
好听的标准嘛就个人喜好和听音习惯啦。然后,低频 emmm...听交响乐团的话,现场的低频就不那么多,老录音肯定失真比较多,就是那种声音耳朵听了舒服,细节太多耳朵会疲劳。
好奇想問一下拍攝這個影片用的設備。
口說文字的部分沒有問題,但圖畫得似乎不太對,有點誤導的感覺。
數播有好多缺點在音質! 好在方便而已.
如果hi res 和cd相比中低頻有差,應該是本來就不是同一個訊源,或者是給加工過了吧,有點騙人的感覺
音響這東西真的是玄學,很玄!
44k是因為Nyquist theorem吧..?that’s all you need
陳甯哥哥教我們傅立葉分析
一直以來不清楚bit(位元)的差別,查完google還是一知半解,看完這部解惑了👍
影片最後CD跟Hi-ris比較也解了我的疑惑,看來喜歡的歌曲CD是有必要收的,改天去你說的mora找音樂比較,感謝陳甯的解惑
可怜你还是糊涂。。。。。不过希望你不会糊涂一辈子。。。。。
bps與hz相同嗎?
好的録音决定声音好不好”聴”,好的録音就算去头去尾(压缩),声音也是好聪。不好的録音,什么都是白搭,取樣率越高,分解度越高,越难聴。😂
想請問陳寗win10的DOLBY音效和DTS SOUND,購買對音效提升有幫助嗎?
沒有那些都是模擬空間音效是要給你虛擬多聲道的臨場感
陳寗你好棒 上google新聞了
看完影片,終於知道其中的差異了,謝啦XD。
有個疑問melco switch,跟一般的switch會影響串流音樂好不好聽的原因,一直想不通,為什麼都是packet在傳送還是會被影響到呢?
心理因素⋯
很多人都把數位當類比看⋯
@@chasetsai4428 類比的話,設備肯定有差
44.1k取樣跟人耳聽得到的高頻20k有關,太低取樣高頻就不見了,這點應該要說清楚更好。
沒錯,根據Nyquist thereom取樣率要超過人耳可聽到最高頻20KHz的兩倍才能滿足最低採樣率且不失真。所以才會是40KHz再多加一點,也就決定是40.1KHz,不是什麼心理作用,自由心証。
@@LolloInGermany 是44.1不是40.1 不只多一點
@Hawk Silencer 是混叠(aliasing)。
這個是指取樣率喔跟音高沒關係吧?
@@jayhuang4854 畫一張10hz正弦波,用每秒10次去取樣看看,你只會看到直線喔,如果取樣率每秒20次就會有高跟低的可能。
現在的樂團在調音的時候我們都是使用442hz喔(大部分
err...那個是A note,這邊講的取樣率都是44.1"k"hz以上喔...
他說的是 10:00 的 440hz
抱歉誤解了
LPCM
HiRes比較好 但可能聽不出來
陳甯好棒棒~~~小弟有一個問題想請問一下 : 如照你所說 24bit 會比 16bit 效果來得好 不過世面上也有標榜 1 bit
錄音的唱片 聲音也非常好聽 這是為甚麼呢?
前者16/24bit是所謂PCM編碼, pulse code modulation; 後者1bit是PDM編碼, pulse density modulation, 是SACD使用的技術,取樣率為2.8224MHz(44.1kHz的64倍),音訊稱為DSD音訊。
@@haohsianglee 謝謝~~~
@@haohsianglee 对对 很多人说DSD/SACD 版本会比 Hi-Res来的好听 但其实也不一定 DSD 也不见得会比较好听
我看到的資訊說,因為純DSD錄音與後製的錄音室不多,有些錄音會經過轉成PCM作後製再轉回DSD,轉來轉去增加失真。另外是SACD唱盤的解碼能力不夠。
我印象中DSD和PCM的區別在底噪模式不一樣,所以才會有人說DSD的專輯如果經過PCM處理就廢了,底噪模式會變成PCM+DSD,好處沒撈到,壞處全繼承,白白當了冤大頭。但是PCM的後製和DSD的並不一樣,一定有很多錄音室最終沒有辦法或便宜行事選擇轉來轉去。規格看看就好,錄音和後製只要一個環節沒做好就G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