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彦:《不存在的情詩》(男中音版本世界首演)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4 жов 2024
  • 張俊彥(b. 1973)是臺灣知名嚴肅音樂作曲家、鋼琴家及跨領域工作者。出生於臺中市,是一位全然在臺灣接受教育、成長及發展的音樂藝術家,其創作類型豐富多元,包括:交響詩、協奏曲、音樂劇、清唱劇、室內樂、器樂獨奏、藝術歌曲、合唱作品等,常接受國內外音樂家、團體進行委託創作。除了音樂作品之外,其文字作品亦見於國內知名雜誌《MUZIK》、《樂覽》、《合唱音樂》、以及《宇宙光》「音樂詩學」等專欄。
    《不存在的情詩》是作曲家張俊彥於2022年首演的作品,原為次女高音、男中音、大提琴與鋼琴的室內樂歌曲集,本次應歌者請求,將第三首的次女高音獨唱、第四首的二重唱,改編成男中音演唱版本。
    張俊彥自2002年以來,持續探討「複合形式」的各種可能性,此理論主要受到法國當代哲學家默漢(Edgar Morin, b. 1921)著名的「複合思想」(pensée complexe)所啟發,在音樂上的實踐指的是於創作時期便賦予作品在形式層面的多重視角,並且依不同視角及形式的選擇,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演奏與詮釋方式。藉由有意識地取用具有特定意義的音樂動機,在新創作中開展其精神意象,也透過轉化的過程來連結人類豐富多元的情感。
    第一首〈前奏曲〉藉由巴伯〈多佛海灘〉的音樂動機來向作曲家致敬,在慢速中永不止息的動態反覆,連結了無止境的不確定感,以器樂無言歌的形式,唱出無法言喻的複雜情感。
    第二首〈那一把傘〉為青年詩人黃欣楷的詩作,靈感來自於香港雨傘革命。作曲家借用個人創作第二號清唱劇《晦朔春秋》終曲鋼琴部份的夢境動機,對比出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悖論。
    第三首〈上帝的花園〉為中國20世紀詩人廢名的詩作,傳達出「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遺憾。此曲原為2007年為女高音所作,本次從男性的角度重新出發,作曲家在不更動和聲與結構的基礎上,改寫部分旋律線條,唱出心中的惆悵與失落。
    第四首〈獨自,等候黎明〉為作曲家本人的詩作,借用個人創作〈連綿的群山〉前奏的動機,帶出了登頂後的情緒感懷,以及在絕境中的盼望,呼應了作曲家本人的精神意志「永保盼望」。

КОМЕНТАР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