Це відео не доступне.
Перепрошуємо.

Taiwanese Posy 台灣花束 / Ito Yasuhide(伊藤康英)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9 бер 2011
  • Taiwanese Posy 台灣花束 / Ito Yasuhide(伊藤康英)
    指揮:陳一夫
    Conductor:I-Fu Chen
    演出樂團:臺南一中校友管樂團
    Performing Band:Tainan Alumni Band
    第31次竹園留聲音樂會 [Buvnu]
    The 31st Concert of Tainan Alumni Band
    Date:2011/01/29
    曲目介紹:
    〈台灣花束〉是新竹交響管樂團(後簡稱「竹管」)在2007年委託 伊藤康英先生以臺灣原住民的音樂為題材,所創作的管樂作品,盼望能為推廣臺灣原住民的音樂文化盡一份心力。竹管提供 伊藤先生涵蓋布農、阿美、卑南、鄒等八族的音樂CD一套,由 伊藤先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題材創作。
    本曲分為五個樂章,是 伊藤先生在聽完竹管提供的CD題材後,憑藉自己的歸納、整理、印象及感受,揉合自己的音樂背景及文化,所創作出的獨立作品,曲子中有原住民音樂的元素,但並無直接引用自任何一原住民族群的部落歌謠;因此,在今晚您的聆聽之中,或許會聽見您覺得熟悉的「文化」,有「原住民」風味卻又是「不完全原住民」。
    第一樂章以打擊樂器開場,帶出貫串首尾的節奏,低音木管樂器、薩克斯風、小號、豎笛等魚貫地加入這個節奏的氛圍,不久法國號悠揚地出現,彷彿宣告客人的到來;法國號加入後樂團的律動重啟,同時也達到最飽滿的時候;在小號嘹亮地引領下,樂團整體以熱烈的音響結束這有如迎賓舞般的歡樂氣氛。
    第二樂章由上低音號奏出主題,充滿空間感的音效,彷彿獨自一人面對著綿延的山谷,歌唱。樂團承起這個主題發展,最後又在低音號的單獨低吟中,漸漸結束音樂卻結束不了故事,一種說不出的傷感。第三樂章或許會是音樂畫面最豐富的一個,有輕鬆詼諧的感覺,同時卻又有力道與規矩,樂曲結束前突如起來的轉調短暫改變了音樂風格,回到原有的主題後速度卻逐漸加快,直到樂章節束,有一幅「忙碌」的畫面。
    「儀式」或許是第四樂章的畫面,英國管有如女巫師喃喃吟唱,小號猶如信眾乖乖地應答,其它樂器則是在其中充填名為「神祕」的氣氛,一切是為了黎明後的最大盛典而祝禱。第五樂章,高音薩克斯管就像穿破雲靄的第一道陽光,從容而悠揚,接著一道道陽光也接連灑下,彷彿布農族享譽國際的「八部合音」;定音鼓於背景中慢慢醞釀,醞釀出歡樂的豐年祭;稍後樂團激昂的齊奏使人好像感到一種隆重,應該是來自原住民敬天愛地及祖先的精神,音樂最後於極度的歡樂之中結束全曲。
    95級 豎笛 方漢強

КОМЕНТАРІ • 1

  • @erich0919
    @erich0919 4 роки тому +1

    《台灣花束》這首作品是2007年時 伊藤康英受 新竹交響管樂團委託而創作。伊藤康英的台灣友人為了不讓其創作受到特定部族音樂的限制,特別挑選了由 風潮唱片所出版,一套八張的『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 CD給 伊藤康英,讓他隨心所欲的挑選自己喜歡的音樂為創作素材。
    這套錄音共計206首,收錄了布農族、泰雅族、雅美(達悟)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阿美族、PASU-TSOU 阿里山鄒族等8個台灣原住民族的歌曲與音樂。
    伊藤康英仔細聽完錄音之後,感到非常有趣與驚訝,因為這些樂曲中有些詞彙的發音近似日文歌詞;有些旋律可以想像成日本民謠,甚至讓人覺得東南亞各國的音樂都源自於此。於是從中挑選了12首樂曲為基礎,改變了音樂型態增加變化性,並以特殊的音響效果來模仿原住民的吟唱,福至心靈地完成了這首作品。
    就像澳洲作曲家 葛人傑(Percy Grainger)以 英國林肯郡(Lincolnshire)地區的民謠為題材,編寫出20世紀的管樂經典名曲《林肯郡花束(Lincolnshire Posy)》那樣,這首作品的創作題材來自多個原住民族的音樂,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多元色彩與內涵。有感於此,伊藤康英將這首5樂章作品,命名為『台灣花束 (Taiwanese Posy)』。
    在第一樂章中選用的《詛咒歌(排灣族)》、《歷劫歸來歌(布農族)》兩段旋律創作,以複雜多變的節拍搭配打擊樂器豐富多樣的音色,賦予這個樂章輕快愉悅的感覺。
    第二樂章開頭,由上低音號高聲吟唱出《巫師治病歌(阿美族)》旋律,慢慢地各種樂器加入堆疊累積,後來接入《諷刺歌(阿里山鄒族)》旋律進入本樂章高潮,樂曲在最高潮時接回《巫師治病歌(阿美族)》旋律後慢慢沈靜結束。
    第三樂章是選用最多原住民樂曲的樂章!樂曲一開始奏出《俏皮歌(阿里山鄒族)》旋律,就宣告此樂章是俏皮活潑的樂段,中間部份由《滑稽歌(阿里山鄒族)》、《採尾歌(排灣族)》、《找朋友遊戲歌(泰雅族)》三段旋律相互交織,呈現豐富多變的音樂色彩,後來在加快速度的《俏皮歌(阿里山鄒族)》旋律中結束這個樂章。
    在『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的『卑南族之歌』錄音中,『搖籃歌』是由一位年老的奶奶所吟唱,旋律帶有濃濃的日本歌謠風味。於是 伊藤康英將《搖籃歌(卑南族)》旋律寫入了第四樂章,由英國管低沉幽暗帶有鼻音的音色,模仿著卑南族老奶奶的吟唱,慢慢的將樂曲帶進第五樂章。
    高音薩克管演奏《相褒歌(魯凱族)》的旋律,在低沉的和聲音響中響起,彷彿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穿破雲層!木管樂器重複相同的旋律在應答著,為豐年祭醞釀萬分期待的情緒。後來樂團整體齊奏出《泰雅歌舞會(泰雅族)》旋律,熱鬧的豐年祭就此展開。在豐年祭慶祝豐收的歡樂氣氛中,定音鼓的重重一擊,將樂曲帶入《感恩歌(泰雅族)》旋律,代表著原住民敬天、愛地、感恩祖先的精神。最後樂曲又回到豐年祭的歡樂氣氛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