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我喜欢这个没有音乐干扰的版本。可以專心,听思考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怕使用youtube的播放速度功能音樂會變干擾, 最後決定不使用音樂🙂
受益良多,也買書來慢慢看 不簡單 讚嘆讚嘆
真感謝你辛苦了。我心無法再聽,因為我有個性,若不沒有人能有信用,我再也無法再進一步,过去我能存在心中美好的景是甜,而現是哀不想煩自心。所以請諒解一下。
講得很詳細又很有力,真實料理悟淨多益~謝謝囉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老师功力深厚。我欣赏也感谢
客氣了🙏
謝謝:你很棒
謝謝!
謝謝你的創作,讓閱讀道德經變得不再艱澀。
好好把道德經讀懂了,就可以了解古今往來的所有現象與道理。《輕輕鬆鬆讀懂道德經》可以輕輕鬆鬆了解真理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所謂的"道"是無法用言語表述卻可以體悟理解的,而可以用言語表述的道(可道),便不是恆常的道
聽懂了1%
活佛恩師慈語:(心念是一種能量)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以永遠不離喜樂。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點點滴滴細微處都有功過,你的「一念正是天堂,一念邪是魔,一念歪便墜入地獄」,要上要下只在一念之間。可是徒兒們只知道,肉體的細胞天天在生死,卻忘了自己的心念,也時時在生死之中。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小人無過」,這句話就是要你們念念警覺,以免過錯累累,生死不斷。人生本來就充滿了無數的喜、怒、哀、樂、煩惱雜念,徒啊,咱們不怕念起,只怕那顆執著的心,心一有了執著,就不易察覺煩惱妄想的出處,如今借由三寶心法的修持,便是要讓自己,時時保持明淨,不會輕易被外境所困擾。 修道人的心頭大患,莫過於不知足,那個不知足,便是起心動念,不能安分,也就是貪、嗔、癡的三毒在作亂,連名為修道人的你,都會亂了陣腳,又如何安定他人呢?先渡己,才有辦法渡人,上樑若不正,下樑必然歪,所以渡人的同時,也要渡渡自己,如果自己修持不好,對親戚朋友,甚至對最親近的人,都很刻薄,沒有一點愛心孝心了,那你去跟別人說道很好,會有人相信你嗎?所以修道要從心地修起,要渡人,就不要忘了渡渡自己,知行合一。 徒兒若能保持心境的平衡,那修行的功夫,就到家了。生命那麼短暫,徒兒更要好好善護,那顆易動的心念,你心誠念靜了,才能存養自身的慧命。修道辦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徒兒們要腳踏實地,可別好高騖遠,因為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你成全人就是佛,你考倒人就是魔,僅僅這個不經意的心念,就可以造就聖賢,造就魔頭,所以徒啊,你自己的心性要把持得住,可別忽略了,自己的起心動念。 心就像個橐鈅(古時的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動它,它就虛靜無聲,如果有人去拉動它,就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心與境本是自然的應對,互相唱和著,有何心就有何境,只是人容易著境,一著了境,就無法常應常靜,唱和自如,徒兒是不是也這樣呢?人哪,不可能不動任何念頭,一動了念頭,就造下因果,所以要時時發正念。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發了正念,才能改變命運啊!這就是一心十法界的意思!1回覆
第八十一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文意:可靠的忠言,往往不太好聽;而好聽的話,往往都不可靠。仁慈善良的人,不忍加重誤會與傷害,因此不願自我辯解。辯解理由的人,在乎得失,不肯承認過錯,反而成了不善。通達法則的人,依循法則的運作,所作無礙,用不著博學。廣泛求學的人,迷失在感官世界,不悟法則,等同於不知。通達法則的聖人,不儲存財富,累積金錢;只是遵循「愈是為人服務,愈是得到擁護」、「愈是施恩不求,愈是巨大回收」的法則去做而已!天地自然的運作,總是供給、利益而不損害。通達法則的聖人,只是施恩、幫助而不競爭!◎ 義解: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美言騙人,美食害身。依此看來,許多話確實是「正言若反」哪!如果究其根柢,便知都是「感官本能」、「局部所知」造的孽喔!從父母所生而有了「身體」,正常健康的「身體」代表擁有正常的「感官功能」,稱為「生而能之」。不過,「生而能之」不等於「生而知之」,因為人生不可能「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生而能之」就是「本能所知」、「感官所知」;「學而知之」則是「法則原理」、「規則秩序」。順著「感官局部所知」的湍流,就會衍生出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喜怒哀樂)的、心理(愛恨情仇)的作用;如果這些情緒、心理,任其發展無力節制(剎車),那就會溢滿而出,接著就是失控(潰堤)狀態的階段,最後一定造成各種的問題與嚴重的傷害!循著「法則原理」的軌跡,就是進入到是非善惡……條理清晰的世界;如果這些法則練習不忘、運用自如,那就是左右逢源的程度,從此不受情緒所制或失控(崩潰)。「感官所知」是情緒的來源,失控只是早晚的結果;「法則秩序」是理智的依據,遲早解脫情緒的捆縛。總之,依附感官的人,首先一定會成為感官的奴隸,不由自主;而從感官畫面刺激的反射心理,就是打開情緒之門;情緒累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失控、狂亂,然後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學習法則的人,終將了解其「原理」、「所以然」,於是超越「感官所知」,主宰「感官」、控制「情緒」,甚至可以出神入化的關閉「感官」、消滅「情緒」,回復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與道同化」的至善境界。☆結論:1.感官所知就是「賊」,劫奪善良、理性。2.法則原理就是「道」,回復道德、仁義。3.順從感官所知者,憂愁煩惱,無法避免。4.遵循法則秩序者,無憂無慮,皆大歡喜。~隨緣分享~
道可道:自然規律可以討論和研究。非常道:因可討論研究,自然這套學問才會不斷改良和進步。名可名:學問可定名和記錄。非常名:因時代和文字進步,學問也不斷進步。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初開,萬物是沒有名字。有名萬物之母:人類開始懂得說話,付予每種事物獨特的名字。故常無欲而觀其妙:應該常用客觀角度去觀察事物的本質。常有欲而觀其徼:從而用個人認知(主觀角度)去制定其知識。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客觀和主觀都是出於常識。同謂之玄:這些知識像一條玄線。玄之又玄:玄線(知識)不斷編織,組成為網絡(學問)。衆妙之門:人類打開了文明之門。
还在道可道呢?帛书真版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 门。差异重点分析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老子本意:宇宙规律可以讲,宇宙规律会发生变化
@ 閣下肯定帛書版,「道」旁邊的紅圈是標點符號?不可能是眉批嗎?即是「道」有注解在另一書中,如果你有證據証實是標點符號,你可以揚名了,因為從沒人在古文發現標點符號。
@@celinejesus7703 因制造竹簡很費時和昂貴,所以中國古文注重口語相傳、琅琅上口,根本不需要標點符號,你背書時會背標點嗎?
@@celinejesus7703 背誦時記憶有誤,所以版本不同,並不一定是越久遠就是老子真意。因為忌諱把恒改為常,亦改變不大。流行版經過二千多年洗禮,過百名家注解,我當然用流行版先行。
@@celinejesus7703 宇宙規律可以發生變化⋯你這樣解釋很有問題,所謂規律必然已計算了變化,否則就不會叫"宇宙規律"。
太厉害了
感谢博主,男人太累了,商务模特资源2k起,欢迎来玩一下高端的,支持见面付。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如果没弄明白什么意思,就不要误导他人。天地没有私心,不纯在好与坏的区别对待,对待众生都是一样的公正,就像草扎的狗,草扎狗那里有心。好与坏,善于恶,一切妄想的心都是来源于人们自己的内心。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蒭狗,可以用進化論詮釋,自然沒有任何感情,任由生命自由演化。
@@nampang5071 呵呵进化论?!在真理、宇宙法则面前进化论就是个无知的笑话。
@@nanhe3968你找到一個真理或宇宙法則出來先算吧!
字幕其實很重要...會加大分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文意:「常道」是「不可說」、「絕言絕慮」的,而且也不在現有的知識或經驗值內!如果可以清楚的說明,甚至當面就能指的出來,那就不是「永恆不滅」的「道」了!世間萬物都有代表的名字,而這個「常道」卻沒有可以代表的名字,因為所有的名字都會變動更改、消滅不見,所以沒有任何「名字」可以代表「道」!這個「不可說」又「沒有名字」的「常道」,正是宇宙天地的創始者;「常道」就像母親,一切「有名字」的萬物,都是由祂創生的。所以!保持在「無知、無覺、無思、無慮」的狀態,就能體會「妙不可言」的道;持續著「蒐集、分析、歸納、統計」的觀察,就不難明白道的「變化作用」。體性不可見的「無」與現象作用可見的「有」,這二部分都是從「道」的變化作用所產生,只是使用的形容詞不同罷了!雖然二者彼此似乎不同,但是說到奇妙之處,都是一樣的不可思議。這種「超越想像」的「不可思議」,卻也是認識這「道」的「唯一入門之路」哩!(「不可思議」一詞是用來停止想像、禁絕思議,而非讚嘆之意,請別恣意曲解,否則誤會就大了!) ◎ 義解:所謂的『道』,就是指能創造出「現象變化萬千,作用生滅不停」的【體性】,其本身就是「無形無相,不移不動,永恆不滅」,因此才配稱之為「常」。老子說的「道」,也並不難理解,那就是:『常道不可道,可道非常道;常名不可名,可名非常名。』就這樣,老子把不簡單的「道」,做了最簡單的介紹。道的「體不可見」、「性若虛無」,以及「現象可見」、「作用明顯」,這是老子先從正面去表述了創生萬物的「道」;另外卻又說,一旦你用心思、常識、……去揣摩、推理,努力的去想像「道是……」,最終只會造成扭曲、誤解的結果(動念即乖,一想就錯)。這是慈悲的老子擔心我們習慣性地「矯枉過正」,只好不厭其煩地又用反向的說明方式,強調「道」不屬於感官知覺所能認識,而且更不在一般人的經驗、概念的範圍裏!那麼該如何認識「道」呢?答案就在老子說的「妙」字上!甚麼是「妙」?簡單地說,就是「奇蹟」、「不可思議」、「超越想像」,就是「妙」、「玄妙」、「妙中妙」!只因凡是可以看見、可以聽聞的現象與作用,都在「感官知覺」的範圍裏,但是不可見、非可聞的「原理」、「法則」,卻不在「感官知覺」的能力範圍內。如果想用「局部不全、功能有限」的五感(官)工具進行探索「全體的真相、完整的全貌」,那就不得不陷入「夏蟲語冰」、「盲人摸象」的困境而始終不自知、不自覺哪!老子告訴有心於此的學者們,首先要棄絕一切往外追求的計畫、行動,接著放慢、乃至徹底(暫止非永止)停下所有的「感官作用(所知)」,然後更進一步停下你的「注意力、想像力(能知)」,捨掉那些有生以來種種幾如本能的「揣摩(猜想)」與不自覺廣受汙染的「思議(推理)」吧!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知道如何將「思議(能知)」、「揣摩(所知)」·····等等的心理作用都停歇下來,暫退出來(如同登出網路世界);就在你「逆向返源」之後,反而能體會「道」的體性與作用,直讓人發出「原來如此」之驚嘆,打從心裏讚美「道」的偉大與玄妙,從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隨緣分享~ua-cam.com/video/2RRS-2EgWYA/v-deo.html
有删减。错漏877处
请问这个解读是出于谁?谢谢
我喜欢这个没有音乐干扰的版本。可以專心,听思考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怕使用youtube的播放速度功能音樂會變干擾, 最後決定不使用音樂🙂
受益良多,也買書來慢慢看 不簡單 讚嘆讚嘆
真感謝你辛苦了。我心無法再聽,因為我有個性,若不沒有人能有信用,我再也無法再進一步,过去我能存在心中美好的景是甜,而現是哀不想煩自心。所以請諒解一下。
講得很詳細又很有力,真實料理悟淨多益~謝謝囉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老师功力深厚。我欣赏也感谢
客氣了🙏
謝謝:你很棒
謝謝!
謝謝你的創作,讓閱讀道德經變得不再艱澀。
好好把道德經讀懂了,就可以了解古今往來的所有現象與道理。
《輕輕鬆鬆讀懂道德經》可以輕輕鬆鬆了解真理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
是道,可道,非常道
所謂的"道"是無法用言語表述卻可以體悟理解的,而可以用言語表述的道(可道),便不是恆常的道
聽懂了1%
活佛恩師慈語:(心念是一種能量)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以永遠不離喜樂。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點點滴滴細微處都有功過,你的「一念正是天堂,一念邪是魔,一念歪便墜入地獄」,要上要下只在一念之間。可是徒兒們只知道,肉體的細胞天天在生死,卻忘了自己的心念,也時時在生死之中。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小人無過」,這句話就是要你們念念警覺,以免過錯累累,生死不斷。人生本來就充滿了無數的喜、怒、哀、樂、煩惱雜念,徒啊,咱們不怕念起,只怕那顆執著的心,心一有了執著,就不易察覺煩惱妄想的出處,如今借由三寶心法的修持,便是要讓自己,時時保持明淨,不會輕易被外境所困擾。 修道人的心頭大患,莫過於不知足,那個不知足,便是起心動念,不能安分,也就是貪、嗔、癡的三毒在作亂,連名為修道人的你,都會亂了陣腳,又如何安定他人呢?先渡己,才有辦法渡人,上樑若不正,下樑必然歪,所以渡人的同時,也要渡渡自己,如果自己修持不好,對親戚朋友,甚至對最親近的人,都很刻薄,沒有一點愛心孝心了,那你去跟別人說道很好,會有人相信你嗎?所以修道要從心地修起,要渡人,就不要忘了渡渡自己,知行合一。 徒兒若能保持心境的平衡,那修行的功夫,就到家了。生命那麼短暫,徒兒更要好好善護,那顆易動的心念,你心誠念靜了,才能存養自身的慧命。修道辦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徒兒們要腳踏實地,可別好高騖遠,因為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你成全人就是佛,你考倒人就是魔,僅僅這個不經意的心念,就可以造就聖賢,造就魔頭,所以徒啊,你自己的心性要把持得住,可別忽略了,自己的起心動念。 心就像個橐鈅(古時的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動它,它就虛靜無聲,如果有人去拉動它,就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心與境本是自然的應對,互相唱和著,有何心就有何境,只是人容易著境,一著了境,就無法常應常靜,唱和自如,徒兒是不是也這樣呢?人哪,不可能不動任何念頭,一動了念頭,就造下因果,所以要時時發正念。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發了正念,才能改變命運啊!這就是一心十法界的意思!
1
回覆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文意:
可靠的忠言,往往不太好聽;
而好聽的話,往往都不可靠。
仁慈善良的人,不忍加重誤會與傷害,因此不願自我辯解。
辯解理由的人,在乎得失,不肯承認過錯,反而成了不善。
通達法則的人,依循法則的運作,所作無礙,用不著博學。
廣泛求學的人,迷失在感官世界,不悟法則,等同於不知。
通達法則的聖人,不儲存財富,累積金錢;只是遵循「愈是為人服務,愈是得到擁護」、「愈是施恩不求,愈是巨大回收」的法則去做而已!
天地自然的運作,總是供給、利益而不損害。
通達法則的聖人,只是施恩、幫助而不競爭!
◎ 義解: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美言騙人,美食害身。
依此看來,許多話確實是「正言若反」哪!
如果究其根柢,便知都是「感官本能」、「局部所知」造的孽喔!
從父母所生而有了「身體」,正常健康的「身體」代表擁有正常的「感官功能」,稱為「生而能之」。
不過,「生而能之」不等於「生而知之」,因為人生不可能「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
「生而能之」就是「本能所知」、「感官所知」;
「學而知之」則是「法則原理」、「規則秩序」。
順著「感官局部所知」的湍流,就會衍生出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喜怒哀樂)的、心理(愛恨情仇)的作用;如果這些情緒、心理,任其發展無力節制(剎車),那就會溢滿而出,接著就是失控(潰堤)狀態的階段,最後一定造成各種的問題與嚴重的傷害!
循著「法則原理」的軌跡,就是進入到是非善惡……條理清晰的世界;
如果這些法則練習不忘、運用自如,那就是左右逢源的程度,從此不受情緒所制或失控(崩潰)。
「感官所知」是情緒的來源,失控只是早晚的結果;
「法則秩序」是理智的依據,遲早解脫情緒的捆縛。
總之,依附感官的人,首先一定會成為感官的奴隸,不由自主;而從感官畫面刺激的反射心理,就是打開情緒之門;情緒累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失控、狂亂,然後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
學習法則的人,終將了解其「原理」、「所以然」,於是超越「感官所知」,主宰「感官」、控制「情緒」,甚至可以出神入化的關閉「感官」、消滅「情緒」,回復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與道同化」的至善境界。
☆結論:
1.感官所知就是「賊」,劫奪善良、理性。
2.法則原理就是「道」,回復道德、仁義。
3.順從感官所知者,憂愁煩惱,無法避免。
4.遵循法則秩序者,無憂無慮,皆大歡喜。
~隨緣分享~
道可道:自然規律可以討論和研究。
非常道:因可討論研究,自然這套學問才會不斷改良和進步。
名可名:學問可定名和記錄。
非常名:因時代和文字進步,學問也不斷進步。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初開,萬物是沒有名字。
有名萬物之母:人類開始懂得說話,付予每種事物獨特的名字。
故常無欲而觀其妙:應該常用客觀角度去觀察事物的本質。
常有欲而觀其徼:從而用個人認知(主觀角度)去制定其知識。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客觀和主觀都是出於常識。
同謂之玄:這些知識像一條玄線。
玄之又玄:玄線(知識)不斷編織,組成為網絡(學問)。
衆妙之門:人類打開了文明之門。
还在道可道呢?
帛书真版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 门。
差异重点分析
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老子本意:宇宙规律可以讲,宇宙规律会发生变化
@ 閣下肯定帛書版,「道」旁邊的紅圈是標點符號?不可能是眉批嗎?即是「道」有注解在另一書中,如果你有證據証實是標點符號,你可以揚名了,因為從沒人在古文發現標點符號。
@@celinejesus7703 因制造竹簡很費時和昂貴,所以中國古文注重口語相傳、琅琅上口,根本不需要標點符號,你背書時會背標點嗎?
@@celinejesus7703 背誦時記憶有誤,所以版本不同,並不一定是越久遠就是老子真意。
因為忌諱把恒改為常,亦改變不大。
流行版經過二千多年洗禮,過百名家注解,我當然用流行版先行。
@@celinejesus7703
宇宙規律可以發生變化⋯你這樣解釋很有問題,所謂規律必然已計算了變化,否則就不會叫"宇宙規律"。
太厉害了
感谢博主,男人太累了,商务模特资源2k起,欢迎来玩一下高端的,支持见面付。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如果没弄明白什么意思,就不要误导他人。
天地没有私心,不纯在好与坏的区别对待,对待众生都是一样的公正,就像草扎的狗,草扎狗那里有心。
好与坏,善于恶,一切妄想的心都是来源于人们自己的内心。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蒭狗,可以用進化論詮釋,自然沒有任何感情,任由生命自由演化。
@@nampang5071 呵呵进化论?!在真理、宇宙法则面前进化论就是个无知的笑话。
@@nanhe3968
你找到一個真理或宇宙法則出來先算吧!
字幕其實很重要...會加大分
第一章:
★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文意:
「常道」是「不可說」、「絕言絕慮」的,而且也不在現有的知識或經驗值內!如果可以清楚的說明,甚至當面就能指的出來,那就不是「永恆不滅」的「道」了!
世間萬物都有代表的名字,而這個「常道」卻沒有可以代表的名字,因為所有的名字都會變動更改、消滅不見,所以沒有任何「名字」可以代表「道」!
這個「不可說」又「沒有名字」的「常道」,正是宇宙天地的創始者;
「常道」就像母親,一切「有名字」的萬物,都是由祂創生的。
所以!保持在「無知、無覺、無思、無慮」的狀態,就能體會「妙不可言」的道;持續著「蒐集、分析、歸納、統計」的觀察,就不難明白道的「變化作用」。
體性不可見的「無」與現象作用可見的「有」,這二部分都是從「道」的變化作用所產生,只是使用的形容詞不同罷了!
雖然二者彼此似乎不同,但是說到奇妙之處,都是一樣的不可思議。
這種「超越想像」的「不可思議」,卻也是認識這「道」的「唯一入門之路」哩!(「不可思議」一詞是用來停止想像、禁絕思議,而非讚嘆之意,請別恣意曲解,否則誤會就大了!)
◎ 義解:
所謂的『道』,就是指能創造出「現象變化萬千,作用生滅不停」的【體性】,其本身就是「無形無相,不移不動,永恆不滅」,因此才配稱之為「常」。
老子說的「道」,也並不難理解,那就是:『常道不可道,可道非常道;常名不可名,可名非常名。』就這樣,老子把不簡單的「道」,做了最簡單的介紹。
道的「體不可見」、「性若虛無」,以及「現象可見」、「作用明顯」,這是老子先從正面去表述了創生萬物的「道」;另外卻又說,一旦你用心思、常識、……去揣摩、推理,努力的去想像「道是……」,最終只會造成扭曲、誤解的結果(動念即乖,一想就錯)。
這是慈悲的老子擔心我們習慣性地「矯枉過正」,只好不厭其煩地又用反向的說明方式,強調「道」不屬於感官知覺所能認識,而且更不在一般人的經驗、概念的範圍裏!
那麼該如何認識「道」呢?答案就在老子說的「妙」字上!甚麼是「妙」?簡單地說,就是「奇蹟」、「不可思議」、「超越想像」,就是「妙」、「玄妙」、「妙中妙」!
只因凡是可以看見、可以聽聞的現象與作用,都在「感官知覺」的範圍裏,但是不可見、非可聞的「原理」、「法則」,卻不在「感官知覺」的能力範圍內。
如果想用「局部不全、功能有限」的五感(官)工具進行探索「全體的真相、完整的全貌」,那就不得不陷入「夏蟲語冰」、「盲人摸象」的困境而始終不自知、不自覺哪!
老子告訴有心於此的學者們,首先要棄絕一切往外追求的計畫、行動,接著放慢、乃至徹底(暫止非永止)停下所有的「感官作用(所知)」,然後更進一步停下你的「注意力、想像力(能知)」,捨掉那些有生以來種種幾如本能的「揣摩(猜想)」與不自覺廣受汙染的「思議(推理)」吧!
只要你有能力、有本事,知道如何將「思議(能知)」、「揣摩(所知)」·····等等的心理作用都停歇下來,暫退出來(如同登出網路世界);就在你「逆向返源」之後,反而能體會「道」的體性與作用,直讓人發出「原來如此」之驚嘆,打從心裏讚美「道」的偉大與玄妙,從來都不曾離開過自己!
~隨緣分享~
ua-cam.com/video/2RRS-2EgWYA/v-deo.html
有删减。错漏877处
请问这个解读是出于谁?谢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