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十分鐘 第153集 菩提本無樹 (上)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0 вер 2024
  • 難度: ★★☆
    師父說很多學佛的人讀《金剛經》時,只將重點放在六祖惠能成道開悟的那件事,只集中於他的不著相,而看不到別人以前曾做過的功用,不知道其修行的內容,也不知道《金剛經》的作用何在。所以師父今集的開示,將會再延伸解釋,希望我們對《金剛經》的內容多一點理解。
    首先,師父指出《金剛經》可分為三個段落。 <序品>完結後,須菩提問了世尊兩個問題。 第一,「應云何住」,怎樣可以做到心不動的境界。 第二,「云何降伏其心」,怎樣將妄心平息。由這裡到第十二分是概括地說出「般若之道」,包括修道的目標和般若大概的意思。到第十三分至十六分是受持《金剛經》能淨業障的部份,即「般若之用」。到最後的第十七分至三十分,是說「般若的實體」,即佛性、本體、實相、真如這些內容。
    然後,師父用了神秀大師和六祖惠能二人「璧辯」的兩首偈,來為大家解釋何謂「般若之用」和「般若的實體」。
    神秀大師那首偈說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師父說菩提樹象徵覺悟,我們可以依之而修行。明鏡台是一個不動的物件,它有能夠映照萬物的功用。它的意思是包含般若的真體、本體、佛性。 但同時因為它有本體的存在,它有一種作用,便是當你接近它時,它會將你的本來面目清楚地映照出來。 所以它既包括「實相般若」,也包括「觀照般若」。 但若它映照出來的東西不夠好,有污點,那並不是鏡子有問題,只是鏡面上有污點,抹掉它便行,故此神秀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所以神秀的偈是符合《金剛經》裡所說「般若之用」,即離相而行法,而辨別世間。 至於六祖惠能的偈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要表達的是「般若的實體」,是本體、是佛性。 所以神秀所說的是修行方法,惠能所說的是修行圓滿的目的地。 兩者根本不是一個對等,不是兩個相同的實體可作比較,故此用兩首偈來分別他們的高下是不當的。
    師父再引用燒開水的例子去說明般若的義理,即世間的理則、軌則、真理。燒開水需要眾緣和合(有水、水壺、火和火爐,還要在室温下,有足夠時間去燒),水才會沸騰。 雖然我們看不見燒開水的軌則,但背後的軌則,便是般若的義理,緣起法則。 有緣,眾緣和合,水便會沸騰。 故此師父勸導我們要用智慧來觀察世間。要明白從世間裡一切人事物所反映出來的現象,也只是世間運作的軌則。若我們能離我相,便自然可以處理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了。

КОМЕНТАРІ • 6

  • @ern2007
    @ern2007 6 років тому +3

    感恩師父開示🙏🏻如當頭棒喝,弟子慚愧。🙏🏻

  • @smallpotatoworld
    @smallpotatoworld 5 років тому

    感恩 菩薩 慈悲 阿彌陀佛 合十

    • @skchan593
      @skchan593 5 років тому

      smallpotatoworld 111

  • @user-oy8tg9rs7y
    @user-oy8tg9rs7y 7 років тому +3

    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的繁華, 人情厚養薄葬 看淡了,天無非陰晴, 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
    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