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鶴寶寶初體驗-緊跟爸媽遊學去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9 лют 2025
-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水禽區,最近有好多可愛的鳥寶寶,各自緊跟著親鳥學習謀生的基本功。小家庭生活的灰頸冠鶴,跟習慣群居的大紅鶴,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沒有鄰居互相照應,灰頸冠鶴的鳥爸爸和鳥媽媽,處處更加謹慎小心。
今年7月,保育員注意到「170」和「194」這對灰頸冠鶴總是鬼鬼祟祟,仔細觀察後,終於發現牠們利用植物枝葉,在水池中央的野薑花附近堆疊築巢,並陸續產下4顆蛋,孵蛋期間還遇到颱風,真是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利奇馬颱風離開臺灣後,保育員於8月11日觀察到3隻灰頸冠鶴寶寶順利孵化,鳥爸爸鳥媽媽非常小心謹慎的保護幼雛,平常飛行能力強,水禽區的每個角落都是冠鶴的活動範圍,但現在因為帶著3隻雛鳥,就總是盡量隱藏行蹤,只要發現有人在關注牠們,就會無聲、大步的帶著雛鳥沒入灌木叢裡,即使是保育員利用送餐時機,想要就近觀察雛鳥的健康狀況,也得花上一番功夫。
冠鶴是早熟性的鳥類,孵化後第二天就會跟著親鳥到處學習,冠鶴爸媽除了引導小冠鶴啄食,還試圖整理地面讓幼鳥較好行走。在環境自然的水禽區,小冠鶴就像走在叢林裡,偶爾會被水草絆倒,也有天敵的威脅,天候更是影響雛鳥成長順利與否的關鍵,也難怪親鳥隨時都得提高警覺小心翼翼地。同樣生活在水禽同的大紅鶴,一次只生1顆蛋,屬於半早熟性的鳥類,剛孵化時全身覆蓋柔軟的絨羽,眼睛已經張開,但無法自行進食,也還不會行走,集體營巢的好處多,如果有敵人來立刻發出聲音警戒,形成一個戒備森嚴的大社區。
灰頸冠鶴育雛期間保育員加強觀察,其中兩隻小冠鶴積極跟著親鳥活動,另一隻體型明顯較小,經常走一段路就會坐下來休息,9月一次大雨過後,保育員遍尋不著,再也沒有看到牠的蹤影。
趁著中秋連假到動物園賞鳥,體型高大貌似天不怕地不怕的冠鶴一家,育雛期間其實非常敏感,如果在水鳥區看到正在遊學的灰頸冠鶴,千萬別大聲呼喚,因為鳥爸爸和鳥媽媽可是會想盡辦法把小鳥藏起來喔。
灰頸冠鶴小檔案 Grey crowned crane
學名:Balearica regulorum
分類:鳥綱 鶴型目 鶴科
分布:非洲
體型:體重約3.5公斤、身高約100公分、翼展寬180-200公分
繁殖:一個繁殖季可生2-3窩,一窩可產2-5枚卵,孵化期28-31天,3歲達性成熟。
生活習性:冠鶴是唯一可以在樹上棲息的鶴。
保育等級:瀕危EN
想要知道更多有趣的動物新鮮事?
快來Taipei Zoo專頁追蹤+1吧!plus.google.com...
或者加入臺北動物園粉絲團: / taipei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