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映後談:萬瑪才旦香港好朋友致意 (影音修復版)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2 вер 2024
  • 西藏導演萬瑪才旦2023年5月8日離開我們,他的新作《雪豹》在離去後2024年才上映,得到多個國際電影節獎項及提名,包括東京電影節大獎。萬瑪才旦在《雪豹》裡繼續探討他作品群中的多個母題,包括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不同人類社群的關係、個人與自己的關係等。萬瑪才旦在香港有一群好友 -- 蔡元豐、羅貴祥、譚以諾、邱偉平、楊慧儀 -- 會與萬瑪才旦的觀眾繼續一起探討他的作品。不能到場的朋友,歡迎屆時收看Happy Kongner直播。
    《雪豹》གངས་གཟིག
    一個西藏牧民家庭 -- 老牧民父親、繼承畜牧的兒子、出家為僧的兒子 -- 各人與闖入羊圈咬死羊群的雪豹有著不同的關係。人看雪豹;雪豹看人;大自然看人與雪豹互看。復仇還是和解,是生靈的永恆命題。
    萬瑪才旦 པད་མ་ཚེ་བརྟན།
    3.12.1969 - 8.5.2023
    藏人,出生於青海省貴德縣,西北民族大學西藏文學系、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系畢業,作品包括《靜靜的嘛呢石》(2002)、《尋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11)、《塔洛》(2015)、《撞死了一隻羊》(2018)、《氣球》(2019)等。
    蔡元豐 Howard Choy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戲劇、電影,早年以筆名「家書」撰寫戲劇評論。著作包括 Remapping the Past: Fictions of History in Deng’s China, 1979-1997(《重畫過去的地圖:鄧小平時代的歷史小說1979-1997》)等。合編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Yan Lianke(《Routledge閻連科研究文集》)及 Liu Zaifu: Selected Essays (《劉再復論文選》)。
    羅貴祥 Kwai-cheung Lo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中國、香港、少數民族電影及文化,關心人類紀及環境問題。著作包括 Excess and Masculinity in Asian Cultural Productions 《(亞洲文化生產中的雄性過剩》)、Chinese Face/Off: the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of Hong Kong(《香港跨國族流行文化》)、《他地在地----訪尋文學的評論》)、《香港․多一點顏色》)、《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文學創作包括《夜行紀錄:小說集》、《記憶暫時收藏:羅貴祥詩集》、《欲望肚臍眼 》等。研究專著 Ethnic Minority Cinema in China’s Nation-State Building(《中國國族建構中的少數民族電影》)即將出版。
    譚以諾 Enoch Tam
    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手民出版社及映畫手民網站創辦人,曾任《字花》的編輯;研究香港文化、文學、電影,關心生態文化意識。著作包括《在地而立:香港獨立電影節 2008-2017》、《偽現世的風景:電影《風景》的真實叩問》、《香港獨立電影圖景》等。小說作品包括《黑目的快樂年代》、《於是我坐下,聽調酒師M說H城的傳說》等,翻譯作品包括《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葉曼豐著)等。
    邱偉平 Wai-ping Yau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研究中國及香港文學與電影。著作包括學術論文 Magic Realism as a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Anthropocene(魔幻現實主義作為對人類紀的批判性反應)、Reading Pema Tseden’s Films as Palimpsests(把萬瑪才旦電影作為重寫本閱讀)、Wong Kar-wai: Auteur and Adapter(王家衛:電影作者及改編者)等。翻譯作品包括英譯董啟章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選節等。
    楊慧儀 Jessica Yeung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研究中國邊緣及邊地社群藝術。著作包括《香港的第三條道路:莫昭如的安那其民眾戲劇》、Ink Dances in Limbo: Gao Xingjian's Writings as Cultural Translation(《在煉獄舞墨》)等。創作包括導演舞台演出《沙。月:木卡姆遺曲》、監製維吾爾紀錄片《黑山-遙遠的村莊》等。翻譯包括英譯萬瑪才旦《塔洛:小說及電影》以及萬瑪才旦其他短篇小說。

КОМЕНТАРІ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