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趣味。由[uí] 這篇“優管”引起我再思考,綜合最新見解如下:1,古漢語單字詞無表示方位(place/location)。「也」抑無表示方位。所以「此也」只是表示「這」,「彼也」只是表示「該」。加上「土」旁邊才有表示方位,此地/tsi-ta/(古音,「它」通「也」)。彼地 /hi-ta/。「皮」古音應是[phi] ; pi 是文讀,hi 是台語白話及日語「彼岸」/higan/。2,我早期研究是「這」(this) 「之+言」,音「之」tsi。「該」(that)「亥+言」,音「亥」hai >. kai ; hai > hia 音素反序(metathsis語例毋少)。請作參考。我有短文說明tsi vs. hi 是語言學上的「最小比對」(minimum pair)。
感謝小張又提出台語"連音"的考證. 我個人淺見認為 許多大師就是忽略了語言會有"連音" 變異的傳承導致用錯漢字註解
@@林育聰 感謝您的留言。其實有不少人都有想到連音,可是他們選擇用「兒」。我尊重各方意見,可是我自己比較保守,只敢用文獻中的用字。
@@yao-jenchang6365 小張您太客氣了,就是嚴謹求證才是做學的硬道理.所以陳博士就有被大衛羊指正的許多例子
真有趣味。由[uí] 這篇“優管”引起我再思考,綜合最新見解如下:1,古漢語單字詞無表示方位(place/location)。「也」抑無表示方位。所以「此也」只是表示「這」,「彼也」只是表示「該」。加上「土」旁邊才有表示方位,此地/tsi-ta/(古音,「它」通「也」)。彼地 /hi-ta/。「皮」古音應是[phi] ; pi 是文讀,hi 是台語白話及日語「彼岸」/higan/。2,我早期研究是「這」(this) 「之+言」,音「之」tsi。「該」(that)「亥+言」,音「亥」hai >. kai ; hai > hia 音素反序(metathsis語例毋少)。請作參考。我有短文說明tsi vs. hi 是語言學上的「最小比對」(minimum pair)。
@@fc4538 「彼地」!!!
我想破頭的詞,先生三言兩語,醍醐灌頂!
非常感謝先生的留言,期待更多文化寶貝!
小張這集的考據很有道理,這邊,再幫小張補一些語音比較的證據。在漢語的演變中,極有可能上古音為 h 的,到中古漢語中晚期,開始轉變成 b。但也有可能在上古漢語時期,二者一直並存,成了語音學定義的 allophones(同為異音),直到近代漢語時期,北方的漢語,許多開頭可念 h 的字,全部統一為 b。底下以日文幾個常見漢字的漢文音讀,來跟現代漢語作比較,並對照小張的 "彼" 於台語其音應為 "hit" 的參考論。 底下漢字,全為日語中的漢語音讀,訓讀音不論。"平: hei" ,"兵:hei 與 hyo 兩種",兵庫縣的 "兵",只能唸作 hyo。"補:ho",日文的漢語音讀,都保留中古漢語的語音痕跡 ,由上述的三個例字,全部發現,此三字現今漢語的發音皆為 b 開頭,他們在台語的發音線也都不例外,但日文的漢語音讀音,全都是 h 開頭。所以,小張的 "彼" 字台語正確發音的推論,極富合理性。"彼" 在台語中,命運跟上述三個例字不同,可能因為 "彼" 不在 "這邊",都在 "那邊",所以躲過被轉成 b 的一刧。後面的躲刧說,是我開玩笑的,為何能躲過,我也不知道。
@@upakritikrsna 你說的才是真才實學。精通國,臺,日語,談何容易!
徦。還有一字‘’徦‘’,被省略,全部以為彼,然後以為上古漢語轉成中古漢語,其實是文字定義轉變,語言卻沒變。文字定義因為文化中斷而改變。
@@李大樹-s1d 請教大樹哥:‘’徦‘’的用法?
如果我寫:
吃到飽(國語)=食‘’徦‘’飽(台語)。
這樣成立嗎?
@@yao-jenchang6365 我不確定。<詩經>彼人是哉。如果詩經是閩南語,該彼字應唸(he),如此徦和蝦(he)同聲符應同音。所以詩經的彼字有可能是徦的誤寫。
@@yao-jenchang6365 作個小更正,並補充。上面電腦選字,誤將 "為" 作 "位"。Allophone 的中文翻譯是 "同位異音"。所謂 allophones,我用例證代替抽象定義解釋。譬如 "阿仁" 的台語,有人讀作 Ah Rin(這裡的 r 音,不是英文的捲舌音,而是彈一次舌的音,如日文的 ra ri ru re ro);但也有人讀作 Ah Jin,此時,r 跟 j 都是 "仁" 這個字的 allophones(同位異音)。
小張,你不妨到你服務大學的圖書館,隨便借一本語言學概論的書,Phonology 一定都是獨立一章,從裡頭你會發現,所有語音的構成聲韻,都有其規則,而且不同語言,有不太一樣的架構,憑藉這些規則,可以猜測某個完全陌生的單字,可能是哪個語系的某一語言的單字。這些規則全部要寫出來,而且還要進一步寫出,那些音放在一起,是消失,整併,還是變音。我們寫這些規則的時候,根本就是用化學反應式的模式呈現。相信你一定有興趣。有些語言學家,是數學家轉任或兼任的。號稱AI科學漢學教父的陳世明,完全否定語言學這門學問,就是不知語言學其實根本是理科科學,才會如此無知。
有人提到 "徦" 這個字,"徦" 的中古漢語語音重建或許能通過,但語意通不過,因為 "徦" 本意為 "至",沒有 "那(邊)" 的意思。語意有所演變,必須提出考證,不能用語意已變,一語帶過。印歐語系的確立,除了在語音跟聲韻上面的關係確立,所有連結關係的核心字,語意要完全一樣,或八九不離十。譬如印歐的上古語,拉丁文跟梵文,他們 "火" 這個字。梵文有兩個,一個是 Agnis,另一個是 Pa,Agnis 對應拉丁文的 Ignis,而英文的 "點火"( ignite),也從拉丁文 ignis 而來,都跟梵文的 Agnis 產生語音跟意義的相關。 另一個 Pa,直接跟英文的 fire 有密切聯繫,因為 p 與 f 的轉變關係。語言學家不敢用找不到的語意早變之意,只憑我感覺應該本有某種意的說法,來研究重建更古老的原始語,上面的梵文,拉丁文的例字探討,就是顯現那麼古老的語言,我們只能看已經確定的語音跟字意,而不是臆想一個文獻沒記載的字義。
有影,有跡,就是講實的!
例:彼人,講介「有影、有跡」!
經過小張先生的解說,按照文獻來看,以早寫臺語歌詞的龓寫對矣,參象陳雷唱的「有影無?」,翻做中文的意思大概是「是不是真的?」。
若是「有影否?」大概就變做「真的嗎?」。
通常中文的「我知道」,臺語龓是寫「我知影」吧?
若是中文說「這樣我知道了!」,臺語大概就是「焉尒我宷也!」吧?
另外,「落車」若寫「佫車」咧?落,自由落體也。 (9:59 處)
@@葉正松 「知影」,沒文獻。不敢用。
康熙字典全文:佫:廣韻》曷各切,音鶴。姓也。《集韻》𢓜或作佫,又與假徦臵格𠀤通。
我看不出來這個字為什麼可以拿來「佫車」。但是我尊重您的寫法。
「落車」,「落單」上古文獻就有了。跟自由落體無關。事實上,「落」字用法很多。所以我選擇寫「落車」。
@@yao-jenchang6365 此个「佫」字,請參考許先生的《甲骨釋文》第六集,內面有解說,雖然我嘛有疑問,但我是隶咧用的後知後覺者。
若此个「知影」算是逐位的「共識」矣,欲推翻掉,恐驚無唶簡單矣!
@@葉正松過去三千年的共識就是沒有人寫「知影」。不過我尊重其他人的共識。
@@yao-jenchang6365 古早時代的文獻應該是無記載咱這方言的演變,有人講「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龓𠯋變(世間無常),更何況有經過唶爾久的時間,此款的亂不是咱有法度改變倒軫來的。
@@葉正松 三千年,連一篇文獻都找不出來的字。是錯字的機率比是正字的機率大至少一千萬倍。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敬請參考:
反應《河洛話-台語正解》2024-08-05
請示網主:1,根據近日上網《台語黑白講第24集》本人參與討論及習得的推測,本論題「今也」文讀是 kim-ia (kim-ya)。因口語諤化(palatalizatin)及笫二詞受第一詞的同化(assimilation)白話音變成 tsim-ma (chim-ma)。這是真普遍現代語言學的理論。2,本人在2017年以前予定出版《世說台語》擬定書名,至少接洽一、二家出版社。並於同年2017在《民報》作文題。其後見一出版用此名,該書內容非常惡劣可笑。本人察覺先生可能是第二本《世說台語》2018年出版,請問這是偶然嗎?
@@fc4538 請問 是一個UA-cam channel 嗎?還是Facebook? 兩邊都能找到同樣的帳號。
另外,請教:我也是,你也是。這個“也”讀作 ma 有何不妥?
@@yao-jenchang6365 該網站是Facebook。「也是」讀作ma-si 不詳其理。“ma-si ”比“a-si "較常聽到。「今也」古語作台語現在文書語恐警真無適當(?}。
@@fc4538 《廣韻·上聲·馬·野》也:語助辝之終也。根據廣韻,"也",有"馬"韻,也有"野"韻。讀作"馬"應該合理。晚輩淺見。
@@yao-jenchang6365 你誤解韻書。全漢語方言,無ㄧ有"馬"音。
@@fc4538 你也是,我也是。這個“也”不就讀作Ma的音嗎?還是有別的字?請指教。
想請問一個堤外的,台語表示「現在」的「此嘛」請問我這樣寫是否適當?
有空的話,請參考第十八集,從大約8:22開始進入正題。希望對您有幫助。
是不是出版一本臺語有聲書, 譬如念論語或者其他的書.
@@蔡靜宜-f3b 您太抬舉我了,我只是業餘愛好者。
@@yao-jenchang6365老師厲害👍
小張,這些代詞的發音皆不同,只用"彼此"應該不會是正解吧,可能要查查下面用法
從這裡(茲)到那裏(遐); 那(彼)個人,這(此)個人,那(彼)個時候,這(此)個時候;
這(這?)是甚麼,那(奚)是甚麼; 這麼(咨爾)好,那麼(赫爾)好;(居然國歌有用台語🤪咨爾多士)
來(者)何人?
剛查到YT:台灣話Taiwan Hwa "【台語安怎寫】第2集:台語基本代詞",有介紹
我並不是說我說的一定對。但是邏輯要對。
所以我有強調,學界要和民間達成共識。其實有一些字都可以用。
1. [茲] 有可能。
2. [遐] 比較不可能,在先秦兩漢的文獻中,我覺得跟我們要找的那個字的意思不同。
3. [彼,此] 是相對應的一組,彼,沒有強調"遠"。只是"此"的相對。很好用。
4. [咨爾] 的用法,與我們要找的辭意,相差很多。
5. [赫爾] 的文獻太少,我只找到一個,用法也不適用。
我強調的是邏輯通用,學界民間有共識。有更適合的用字,可以換。
還有一個觀念,常用的口語,怎麼可能是冷僻字?
咨=諮詢 動詞
用很華麗的說法 讓很多人真的以為是感嘆詞
@@許文學臺語 我也不相信咨爾多士的咨爾是台語🤪🤪🤪
唶:歎聲,子夜切。ㄐㄧㄚˋ
例:唶爾好、唶爾多。
《礤、攃、擦》礤tshua,從石蔡聲。〈名〉1.礤床,把瓜、蘿蔔等磨擦成絲的器具。菜礤子tsai-tshua-a,(子當名詞後綴白讀a,文讀統一唸tsu,古時候就有字,不是沒字。後人採「仔」取代以區別,始作俑者可能是教育部?)
2.粗石《玉篇》礤,粗石也。
〈動〉1. 磨, 同攃。把原名詞邊旁換成提手旁成為動詞的作法是潛規則。
2. 後作擦《集韻》擦,磨也。此項顯然錯誤,會白話音的可容易分辨从蔡tshua聲舆从察tshat合不仝。
《廣韻、集韻》七曷切。
擦tshat〈動〉1.从手察聲,磨擦。
2.揩、拭,擦臉、擦抹桌椅。
3.挨近,天擦黑。
4.除去,擦免田賦。
5.塗抹,擦/漆油漆(漆tshat)擴為動詞,亦與擦同音。
6.刨擦,建議用刨「攃」。
結論:蕃薯礤/攃籤/簽。礤/攃冰(教育部)。
其實小漢時礤冰是用銼刀在一大冰塊中間鑿挫,保持冰四邊壁和底靡mai弄破,欲用時才給碎冰(小礫石狀,非手搖機攃出雪狀的)khat出來碟子,加紅豆泥佮糖水,按尔就是好食兮「蜜豆冰」。因此有人用「剉」冰,動作對,不過音不對,這是以現代人的觀點而論,古代人的菜礤子可能是把石塊鑿成礫石般的齒面,再來施作吧?!
都有道理。其實「剉」冰是近代產物。只要用的字有道理,大家應該都可以接受。
有一個想補充的:
靡mai--->我覺得這個字是"不要"的連音。
"要" 應該讀若"愛"。下下一集再來討論。
結尾還是要酸一下,哇就這樣一集一集的⋯⋯難怪
⋯⋯
ㄆㄨㄧˋ ㄊㄚˋ
兩字安娜寫呢?😁
@@chikonasite1586 我只會寫“屁塞”,也不知道對不對。😂
@@yao-jenchang6365
會不會是:被吐痰+飛踢的台語組合
異想一下囉!😁
啡 普罪切ㄆㄨㄧ'
啡喙濡
請見《民報》【論壇】2024-08-19𡿨思辨「今也」及「mà是」>討論台語。
已拜讀前輩大作。
以下是小張的心得:
㒼:《唐韻》母官切《集韻》謨官切,𠀤音瞞。
《說文》平也。
音ㄅㄏㄨㄢ5 或 ㄅㄏㄢ5 或 ㄇㄨㄚ5。(可能性)
[註]ㄅㄏ為台語的濁音之一。5=猴調。
滿者,水與器平。
"㒼"通常作為聲符使用。
文獻中,"㒼" 幾乎從未出現過。
"也"字一開口就會用到。絕無道理文獻這麼少。
"ㄨ" 的音也不可忽視。
故小張淺見,此字非正字。
請Google引號中的關鍵字:
"平水韻二十一馬也"
明確說明 "也" 韻部在"馬"。
段玉裁: "也" 古字象形如女陰。---->媽。我們都是媽所生,你也是,我也是。
"也" 應為正字。
"今" 南部人讀作 "進"。
以上為小張小小心得。請前輩指教。
@@yao-jenchang6365 請再存細讀有第二義「相當」。維一詞例是粵語「㒼塞」,我猜是取銅錢無孔之義,但是粵語充滿南越國之殘語。廣東與各朝皇廷之間比福建少隔離,保持文書語的讀書人較多?「㒼是」是猜測,我的原文比較不肯定,以往編輯潤筆修簡算不錯,此文則不好。
文讀都讀錯了 聲怎麼讀成白讀了 😂😂
我有說明,不管文音或白音。只求讀起來順暢。
專家已經用文音讀了好幾個世紀了。找出來幾個字?
我只是天馬行空,換個方向,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