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烏白講 第二十集 為什麼我要批評陳世明?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大家都要小心小人。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9 лис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146

  • @吳秩陞
    @吳秩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8

    黃俊雄的布袋戲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國寶級-.…。但從整個傳統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它算是改革派金光戲(注重聲光視覺.忽略口白和細緻動作表情).台灣早期的布袋戲主要以南管文場戲演出.其間木偶的舉止坐臥.眉宇傳情.都相當細緻講究.主要口白以優雅的文言對答.生旦舉止端莊循規蹈距不踰禮儀.…時而搭配南管唱調…後來為吸引觀衆遂漸改以北管武場戲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傳等劇目...依舊注重人物性格表情語言對答不使傳統失真!早期有名的前輩操偶表演者如:陳婆(貓面婆。麻臉台語貓面).金泉同戲班的-童全(鬍鬚全).楚陽台-許金水.再傳小西園許天扶.許王
    。許金水傳許金木是李天祿父親.兒林錫煌...小西園系許王與亦宛然林錫煌等都是國際聞名的傳統布袋戲名人。
    黃俊雄大師的布袋戲因公開在電視台演出致名聲大噪.陳世明根本就不懂什麼叫河洛雅言.河洛雅言是官話讀書音..三千年前的夏商周官話雅言讀書音能等同明清時期的官話雅言讀書音嗎?
    他怎不問黃俊雄大師他操的布袋戲言音是那個時代的雅言讀書音呢?告訴您頂多是明代的-金陵官話.連唐宋的官話雅言都沒得準哩!還什麼吹商周古漢語!

  • @高雄光
    @高雄光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7

    我也認為陳先生只是有個博士證書,學識涵養完全不配用上這種頭銜,何況我們是在討論台語。計算機博士討論自己非專業的領域,應該自己收起博士頭銜,若不,只是辱了自己的專業。

    • @upakritikrsna
      @upakritikrsna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8

      他的計算機博士論文,竟然寫的是研究楊雄的 ,從中找所謂的正確台語用字,並藉此證明台語是上古漢語,這是哪門子的資訊工程博士論文?他在裡面又犯一個錯,楊雄的中,陳世明找到一個詞 "漢慢",他說台語形容魯鈍不靈光的詞:"ham ban" 的正確用字,就是 "漢慢"。他根本不詳查,"漢慢" 是上古時期的麗水方言詞,意思是 "脹氣",跟 "魯鈍" 沒關係,而麗水在何方?在今北韓境內,所以可能是少數幾個,不小心被記下來的上古朝鮮語單字,結果被陳世明當作是台語。真的很好笑!

    • @高雄光
      @高雄光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upakritikrsna 原來如此,這樣也可以拿到資訊工程博士.....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學術詐騙?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高雄光 🤣🤣🤣

  • @fc4538
    @fc4538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1

    1,自稱「陳博士」的台語網主誤導毋少台語漢字,會值得批評。但是伊也有優點。教育部是政府機關,所編輯的「辭典」真值得嚴肅的批評。如極力推薦「揣」(搜?)、抾(拾)⋯等等,一大堆誤用漢字。汝應該在此批評更正,❤特別伊是全台灣人政府,由人民的稅金支出的費用!
    2,「陳博士」能言善道,口材一流。但是伊講愈好愈多,對台語漢字愈導錯誤。
    3,我真想欲(卜/eh/ )批評伊,但是台語硏究亂象已經是常態。至少這個「陳膨風」推廣台語嘛(?)是好!

  • @upakritikrsna
    @upakritikrsna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0

    陳世明犯了天大笑話而不自知,跟他說了,他為了堅持自己的錯誤是正確的,屏障你的發言,不讓別人看到,這個笑話,就是把吳語的方言字,當作是台語的正確用字,然而該吳語字,並非陳世明指稱的台語詞的意思,那就是他聲稱用同意複詞,找到 "綽" 為台語 "找" 的正確用字,結果不然。底下分享我以前這段,指正他誤將吳語當台語,而且被他屏蔽的分析:
    在 "捉迷藏" 那一部片找到,你又說 "尋綽" 是同義複詞。你必須再次面對現實,"尋綽" 並非同義複詞。這詞是從馮夢龍的 來的,原文作: "卻說林宮那日黑早,便率領莊客,遶山尋綽一遍,不見動靜。" "尋綽" 只有在這裡找得到,別的文獻都沒有,一般大家對 "尋綽" 的解釋皆為 "巡察",想必你是堅決反對的,認定是同義複詞。 陳世明先生,我告訴你,他們絕對沒有解錯,底下說明:
    馮孟龍是蘇州人,他有諸多號,其中就是吳下詞奴。 吳語中,"巡" 與 "尋" 同音,皆作 zhin;"察" 與 "綽" 同音,皆作 "tshah", 所以 "尋綽" 是 "巡察" 的吳語發音通假錯寫,想不到我半調子的吳語派上用場,發覺大家解的沒錯。所以,你的同義複詞提出,要很小心,要考證再三,要不然動不動就會犯錯。"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謝先生的用心查証。

    • @upakritikrsna
      @upakritikrsna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0

      @@yao-jenchang6365 我指正陳世明,並最後被他屏蔽發言,都從他想一言以蔽之,推翻漢藏語系的存在開始,因為漢藏語系的歷史聲韻比較分析,作為參照,台語是上古漢語本身的說法,難以成立,陳世明不能接受,所以要推翻。此外,他也大聲否認語言學這門學術的可靠性,因為語言學的分析,一樣會讓他聲稱的台語是上古漢語本身,站不住腳。我一直跟他說,台語確實是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發音的現代語,但並非中古漢語,甚至是上古漢語本身,因為台語的文法都跟古代漢語有明顯差異,他一樣置若罔聞。欲一言推翻漢藏語系,否定語言學的學術價值,這已非狂妄能形容。他不知道,程式語言的發明與編譯,跟語言學分析的邏輯根本一模一樣,虧他是資訊工程博士。
      陳世明一直要證明台語並非有音無字,而是每個台語詞都有正確漢字對應。其實,很多人以為北平話(國語),都可找出正確對應的漢字寫出,其實這是錯的。很多現行書寫北平話的漢字,根本是亂寫,而且亂寫大概有600年之久。沒時間詳談北平話的亂寫,舉一,二字為例。"我的","你的" 裏頭的 "的",就是亂寫。宋朝之前,沒這種用法,"的" 可能來自蒙古語 "de" ,其意義就是所有格的表達,然後轉入漢語。"甚/什麼" 本來並沒有 "甚/什麼" 的意思,這也是亂寫,古代只有 "何" "奚",沒有 "甚/什麼"。"甚/什麼" 其來源,我不敢打包票確認,只能說疑似從滿語的 "aiseme" 來的,aiseme就是 "甚/什麼" 的意思,但近代滿人說asieme往往將之簡化成 ai ,而不是 seme,或許完顏家的金朝,他們的簡化語是 "seme"。同理,台語跟廣東話一樣,都埋藏百越族的語詞,能將這些越族語詞確認出來的話,就不要再從古籍經典做無意義的對應找尋,直接找適當的表音字來亂寫,然後大家產生共識遵循即可。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upakritikrsna 先生字字珠璣,句句肺腑。我的觀念和想法與先生有多處不謀而合。
      別的不說,光是 “的” 字就是一大懸案。“的” 在古文裡多作標“的” 的意思。真的有可能,如先生所說,是外族的語言。

    • @yuantsaitsai4965
      @yuantsaitsai49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我也曾同陳世明提起過"尋綽" 的誤謬,其結果當然與先生所遇幾乎完全相同,所以我只好放棄他了!

    • @w012014
      @w012014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滿清蒙元確實對這幾百年的中華有著很深的影響😂,而滿人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知漢,還入漢(各層面),這才是我覺得這民族「恐怖」的地方(影響力)。
      如果漢是現代中華這個大家庭的父親,那滿就是漢這個男人背後的女人😅。

  • @play-tq6kt
    @play-tq6kt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在網路上點了,澄台語,進入後看到了金門日報,對陳的反擊,大約是返回是同義字,回聘要改返聘,只有我最棒,別人聲韻學都是亂教,返聘返聘返聘,很重要,要唸3 次,陳春秋很厲害,有很多星宿的徒弟,其他自己想。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福建本土裡所謂閩南語的最基本語彙第一人稱“我”語源音來自日語“wa”-
    日語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a、hè-lah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而後融合成はい(hai)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回答仍然是はっ(ha)。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如同在台語用蛤(ha)?音。因此,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表示“是、好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mwo”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嘸"看kua到tioh、“嘸”你是昧按抓?、“嘸”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利系勒公灑曉!?、啊“嘸”利系勒看kua沙小!?
    韓語的먹자 meogja:一起吃飯吧。在台語的“蒙呷”音則是偏向向對方或一起的表示加減、多少、將就吃的用法。
    在接觸同時將當下身邊或手邊食物向對方分享的表示:자 ja, 먹자 meogja, 자 ja(這,吃吧,來)。原始底層東夷音源語彙的引導感嘆詞“자 ja”,在台語用為當下對人事物以形容的表示:“這ja”李歡喜、抵“這ja”、”這ja“嗷喔、wi"這ja”過、“這ja”大叢,等用法。從未知接觸的底層基於食物需求引導,台語是基於台語語法的也同時延伸用為“吃”的“呷ja”音用。
    쪽팔려 jjogpallyeo:表示“自己很尷尬”(唉唷就見笑的就派勢誒)。在台語的表示我“很”怎樣、我“好”怎樣的台語語源是表示方向一方的쪽jjog音:我“jjog”見笑欸、你“jjog”靠北欸。
    바다에 bada-e:在海裡。在台語形容人頭腦“頭殼壞去”的“趴代趴代”的語源。
    鮮卑語後裔(概西元317-581年間影響到7世紀中)使用突厥語彙所解釋漢字音的拓拔(鮮卑)裔突厥(大唐皇朝都域已使用漢字系統的突厥語族政權),古突厥語彙:“be部族首領”;“伯peh(台語)”、“qïmbaq金箔”;“金箔kim-po̍h(台語)、“bi分開;pit裂(台語)、sïqi(四至);四至sì-tsì/tì(台語土地範圍術語),台語另用為sì-kè四界(到處、處處)、古突厥語“ɑŋlɑ-“是理解、明白;台語表示安撫應肯的“安啦”音用源、likʐir(曆日);台語音“日子li̍t-tsí”、“tuq纛(旗、旌旗);tō纛(台語意是旗幟邊邊的裝飾)。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今台灣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歷代帝國疆域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所謂華夏文明的起源是中國向來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夷狄蠻戎等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而落葉中原的夷國都域文明遺族)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標準語的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了/瞭解、振、道、神、死、國、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hiān-tsāi(Genza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鄰國(隣国Ringoku)、理解、研究gián-kiù(研究Kenkyū)。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go)、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hag)、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其他方言對談,與操清北京官話(後來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 @Windduster
    @Windduste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你說的也很有道理。但我只信道理,不信人。不會因為你這回說得比較有理,就管中窺豹,捨棄另外的觀點。
    文人相輕,並非正道。希望你們能合作,一起為推廣閩南語字音聯繫的具體實用化而努力。

  • @joysunny692
    @joysunny692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從不小心看了〔創甚小〕之後,果斷屏蔽陳世明。

    • @jasonlin5610
      @jasonlin5610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我也是在那一集, 基於禮貌提出我的建議, 結果他就是直接回應,(聽我的就對了), 完全用權威式的反擊, 沒有討論空間, 令我極為反感

  • @蔡榮基-u6w
    @蔡榮基-u6w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為非散做應該是從老一輩的人罵晚輩(懶散來)亂來的意思、拚意而成的詞。

  • @Luke_ruok
    @Luke_ruok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對於 閣下的專業非常敬佩!
    感謝 您專業的分享,讓我對臺語的認知打開了一扇大門,著實受益良多!
    翹首企盼更多的教授以嘉惠眾人,謝謝!😊

  • @iseeyou20187
    @iseeyou20187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0

    感謝張老師。
    陳博士的影片我後來不看了。
    因為感受到負面的能量(說不出來的不舒服)
    自己有獨見睿見才要出來分享;可以同時指出別人的錯誤,
    但! 經常的經常的聽到輕蔑鄙視的批評別人,那種負能量就讓人不舒服。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不是老師,真的不夠格。感謝支持!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4

    丁世明 識字範圍 國中課本
    有不懂 他只會用小學生吵架的方式回應 大人大種還這麼幼稚 對話起來真的很辛苦

  • @玟嬙黃
    @玟嬙黃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我曾讀漢字學,有分泉,章洲,安渓,東莞,從這四種方言再分十五音,當時老師説有些字只有音沒有字,名曰 空音,古早詩詞是可用漢音吟誦…的而且很好聽

  • @fu1968
    @fu1968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3

    陳世明 = 台語專家?算了吧!他的解說有許多我極度不認同。另一個“台灣話Taiwan Hwa”的台語用辭說明及推敲,我認為很不錯,說者條理分明,很棒

    • @sophy3086
      @sophy3086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台灣話Taiwan Hwa的博主大衛羊,只因為我為文批評他,指出他錯誤的地方,他就封鎖我,氣度太小了,很差勁。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最新一集介紹的「皽」 似乎是一種嚴重的皮膚病 並非恰當用字

    • @林諸勝
      @林諸勝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不會「切音」莫說你會台語

  • @jackyhung6083
    @jackyhung6083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請問小張講的約(亞)會是哪裡的腔調......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jackyhung6083 我爸(南投草屯)這麽說,我媽則說ㄧㄛ² ㄏㄨㄟ⁷。

  • @user-sannowater
    @user-sannowate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為非散作→完全正確!
    用字辦正→是必需要!
    @台語字文→永續承傳
    →跟博士學位無半點關係! 為人修行兼併!
    普通話→懶散
    台語→相同"散"
    喝點小酒(台語)→啖散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兄弟仔見面,爽快,散飲一咧。好像也有人這麽說。

  • @Whywhy-qd4zr
    @Whywhy-qd4z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每次聽小張的解說,都覺得受益良多。

  • @雷日秀駒萬變面具
    @雷日秀駒萬變面具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上次我問陳世名博士,老師,你說要知道所以唸出來的話是否為漢字發音,就必須要,知道以音通假,上切音和下切音,就是兩個漢字發音,變成一個字的漢字發音,不過老師,中文唸出來的以音通假,上切音和下切音,用客家話或閩南語唸,以音通假的上切音和下切音,合成出來的發音不一樣吔,你知道嗎,陳世明他說,能吻合就是正確,不能吻合的就是錯誤,我就回他說那知道,那個語言的以音通假的發音是吻合的,到現在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他實在很濠洨,簡單來說,對於沒有學過ㄅㄆㄇㄈ的人,你騙他,說這個ㄅ唸你,這個ㄆ唸是,這個ㄇ唸白,這個ㄈ唸痴,所以唸你是白痴,我跟你說,那個不知道ㄅㄆㄇㄈ,發音的人,他也信吔,所以我那知道陳世名用的閩南語發音的以音通假的發音是正確的::;::

  • @reichang1099
    @reichang1099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從看到王偉忠開始,就對這個人防備。

  • @黃志忠-b8q
    @黃志忠-b8q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陳博士的概念.我的台語最純正.恁攏烏白.彳ㄛ、吔!

  • @葉正松
    @葉正松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小張先生您好!
    我是焉尒想的,有自信的人無須要借此款大「咖」的人物來提高己自,相信黃大師焉尒國寶級的先覺腹腸曠闊、見識豐富(宰相肚裡能撐Titanic),若看着某某人焉尒借名,可能也是咲咲啊爾爾。
    所以,免攙此款碌個豎個的腳數 khā-siàu(角色或腳色)

    • @長興呂-k4r
      @長興呂-k4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羅句戌句兮夸少。

    • @葉正松
      @葉正松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長興呂-k4r 碌個豎個的腳數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吳,㕦》1.《說文》吳goo,姓也,亦郡也。《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詼胡切,音吾,國名。
    2.一曰吳hua,大言也。會意,从口从夨ㄗㄜˋ,像頭的動作,合起來表示晃著頭大聲說話。本義大聲說話,喧譁。
    《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傳》吳,譁也。〈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為聲,故以娛為譁也,定本娛作吳。
    《詩·魯頌·泮水》不吳不揚。《說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改吳作㕦ㄏㄨㄚˋ,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看來吳姓這一族可能都有一副金嗓,能言善道,精於吟唱,講話會大聲。我們被教育著只有刻板印象,只有吳姓的音。
    㕦hua,《廣韻》大口。《康熙,集《廣韻、集韻、韻會》胡化切,音華。《玉篇》大鼙也。
    吳為甲骨文,㕦為中古時期演化出替代吳hua音義的字。因為吳goo姓的聲量大,而hua聲都快消失了,吳是㕦的本字。
    其實字同有用來當姓時,往往會變音,如吳hua→吳goo姓、潘phun水→潘phuann姓。林n/Ia樹林(新北)、林'内(雲林)→林lim姓。例如:樹林、林內。這種現象常有。
    以下例中吳/㕦通用:
    從今以後,你會當大聲㕦,㕦大聲,㕦起㕦落,看欲去飲洒㕦拳,抑是欲去㕦玲瓏,賣雜細,打拳頭賣膏藥,随在你㕦,㕦假爽。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打拳頭更正為扑拳頭。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西周<靜簋>靜教授西周王室的“幼稚宮”的小朋友射箭。幼稚宮西周金文寫成“吳秭宮”,‘’吳‘’字就是幼。吳字不是口天吳,而是口+夭。夭音(搖)=(幼)閩南音相同。證明西周講閩南語。桃之夭夭該夭字本義就是搖,而搖字是後起字。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李大樹-s1d 是的,感謝提供典籍。吳=口+夨,吴=口+天是混用,姓、郡、國、喧譁。㕭=口+夭如育io飼,桃之夭夭,尚有其它意義我不記得,要查字典。㕦=口+大是大言。一丈差九尺!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李大樹-s1d 再查閱資料,結果如下: 1. 吳、呉、吴
      2.口左夭右,㕭
      3.夭上口下,吞
      4.口上夭下,無此字。
      5.夭為夭飼(育飼)、夭籃(搖篮)…乃Amanda老師之論述。目前我的認知典籍無類似說法。
      6.幼稚宮金文寫成吳秭宮可能為記念「吳秭」(人名或地名)的又名,光潓有些諧音,且無典籍資料佐證,實難定上口下夭(無此字)為「幼」之誤,又「稚J與「秭」的定義無交集。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又在北語系統裡,很多都以口天吴驕傲地自我介紹,這可是上天口諭的姓,且是符合中共將吳簡化兩豎的字體。

  • @pahosi
    @pahosi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我是對陳博士說"工作"台文是"空缺",一頭霧水,小張有其他見解嗎?

  • @iseeyou20187
    @iseeyou20187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我沒有深入研究,
    感謝前輩分享

  • @長興呂-k4r
    @長興呂-k4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初人尤政生甘弟,五將氣未曰。壬聽一句我尤呂,曼面示安己己。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所謂的閩粵祖譜是偽譜;台灣的所謂漢制祖譜並不是由外來殖民對積俗統稱所謂漢人的來台開基祖傳下來的,而是後來有人信以為真按址前去認親帶回來的,並帶回禮儀規矩,使關係愈來愈逼真,至今對大中華民族祖脈信仰早已就如同宗教團體信徒的對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的信仰根深蒂固一般。
    中國百姓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後才被准許祭拜四代之前的祖先,把他們寫入祖譜,因此上溯漢唐宋名人甚至炎黃的,明代之前的中國祖譜都是有假造誤差。蓋宋代之前的族譜是官修的,私修族譜極少,直到明代民間修譜的風氣才開始,到清代因受雍正2年頒行的康熙《聖諭廣訓》「修族譜以明疏遠」的號召而大盛,甚至有人把不修族譜看作是「有違聖祖仁皇帝(康熙)敦孝悌、篤宗族之訓」。基因研究早已確認,福建、廣東人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是自古從漢制的皇朝帝國以中原漢譜名人祖譜與堂號消滅了越族。
    清帝國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畫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現今在基於有利大中華歷史脈絡下,中國已在淡化明、清國東南沿海的海倭泛濫與海禁的政策歷史,另外近年也強調提出所謂東洋海倭為中國東南而來的假倭等的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添加註釋或修改和操縱前代歷史記錄的做法一直存在,往往在有利於當前朝代包括現今中國的歷史版本。

    • @play-tq6kt
      @play-tq6kt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堂號才是假的,姓劉的阿公是劉幫,李姓是唐太宗,都從中原某縣市逃難來的,吹噓到天上去了,但祖譜謄公媽是只抄4 代,而嫡長子一代傳一代,沒有其他因素,是可以傳十幾代的台灣祖。

    • @play-tq6kt
      @play-tq6kt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留言不見了,再來。祖譜造假,開台祖較不可能,如果追到漢朝,劉幫,李世民,朱元璋,趙匡胤,都是相同姓氏的祖先,這是笑話一場。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play-tq6kt 最初,在先以有更大比例語彙多音節的亞洲週邊各部原始泛黃種民族語系,在遷徙進入東亞大陸匯聚競合逐鹿到中原下,未知的發展出所謂甲骨文起源進而發展形成到用一字一音組成的更短詞彙文字來溝通形容表示的全漢字字義語彙語法使用。從東亞大陸中央集權封建政體統治主導推波,由上層廣為使用到也成為底層所用的歷代過程期間,在普遍全面使用所謂漢字為主的區域下,對發展已使用全漢字語法語彙區域的各部原始原住民族語言也相當程度的被取代而消亡。文明文化交流從來不會是單向的,在受漢字系統回流到週邊文明民族使用形成所謂的漢字圈,自然在使用相當漢字或創字也以其民族語言解釋下來的自有對應用音用法。
      在台灣的使用全漢字圈下,要更有利推廣台語為主流同時,就要有所區別取代的在本質抽根改變現在部分所謂漢字彙的普通話發音,改回以與韓(包含古諺文方言)、日古民族遺留或所解釋音下來漢字詞彙發音同台語相近的為台灣正體字的台灣正音,取代近代中國定調北京官話正音來的字彙發音。
      中國歷史尤以所謂的秦朝為例歷史,是非常仰賴吃重“史記”的從而推敲出來的大中華脈絡本位歷史。在現今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所謂的閩粵祖譜是偽譜;台灣的所謂漢制祖譜並不是由外來殖民對積俗統稱所謂漢人的來台開基祖傳下來的,而是後來有人信以為真按址前去認親帶回來的,並帶回禮儀規矩,使關係愈來愈逼真,至今對大中華民族祖脈信仰早已就如同宗教團體信徒的對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的信仰根深蒂固一般。
      中國百姓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後才被准許祭拜四代之前的祖先,把他們寫入祖譜,因此上溯漢唐宋名人甚至炎黃的,明代之前的中國祖譜都是有假造誤差。蓋宋代之前的族譜是官修的,私修族譜極少,直到明代民間修譜的風氣才開始,到清代因受雍正2年頒行的康熙《聖諭廣訓》「修族譜以明疏遠」的號召而大盛,甚至有人把不修族譜看作是「有違聖祖仁皇帝(康熙)敦孝悌、篤宗族之訓」。基因研究早已確認,福建、廣東人都是百越民族的後代,是自古從漢制的皇朝帝國以中原漢譜名人祖譜與堂號消滅了越族。
      清帝國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對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實施海禁,禁止人民跑到台灣,同時畫界遷民,在沿海地區的住民強制要遷到界內,並築界墻、立界石,派兵戌守,若越界則殺無赦。
      現今在基於有利大中華歷史脈絡下,中國已在淡化明、清國東南沿海的海倭泛濫與海禁的政策歷史,另外近年也強調提出所謂東洋海倭為中國東南而來的假倭等的歷史。
      縱觀中國歷史,添加註釋或修改和操縱前代歷史記錄的做法一直存在,往往在有利於當前朝代包括現今中國的歷史版本。

    • @play-tq6kt
      @play-tq6kt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真的是堂號造假,福建閩南有相鄰兩個姓,移到彰化沿海兩個鄉鎮,在當地都是大姓,其中一姓為宋朝金國女真人,後來改成漢姓,沒有堂號,兄弟哥倆好,只好借用兄弟的堂號,其兄弟,到台灣也把原鄉的堂號更改了。

  • @林怡慈-p9k
    @林怡慈-p9k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請問,影片中 「治大」,是干你屁事那個意思嗎
    台語辦事情
    常看到「辦代誌」
    是不是應該是「辦大誌」??
    大衛洋說「逮至」,什麼空間意義,我
    覺得太復雜,直覺沒那麼麻煩
    小張有空可說明嗎~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怡慈-p9k 影片中解事的很清楚了。「治大」您的解釋是對的。
      辦大“事”。
      “事” 《唐韻》鉏吏切,就讀做 ㄗㄧˋ。
      感謝留言!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在台灣,由多染後融底定來的中國北京官話為正音的普通話華語是主流強勢的,台灣要更有利推廣台語為主流同時,就要有所區別取代的在本質抽根改變現在部分所謂漢字彙的普通話發音,改回以與古日、韓民族遺留或所解釋音下來漢字詞彙發音同台語相近的為台灣正體字的台灣正音,取代近代中國定調北京官話正音來的字彙發音。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要發揚台語、閩南語、河洛話就是要發揚漢家文化,有別於滿人的文化。所以要有自己的台語、閩南語、河洛話的漢語字典及正音。 不要被胡化了。

    • @KiatJin_Si
      @KiatJin_Si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福建本土裡所謂閩南語的最基本語彙第一人稱“我”語源音來自日語“wa”-
      日語はい(hai):應答詞的“是!”意,從江戶時代(1603-1868年)開始使用,在此時代前的武士階級使用はっ(ha,促音っ本身沒有發音),庶民使用へい(hey)或へー(hei)(在台語同樣有用hè、hè-a、hè-lah音表示應答“是”、“對”的回應),而後融合成はい(hai)主要在平民使用,武士階級在正式場合回答仍然是はっ(ha)。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也沿用了はい(hai)。はっ(ha)根據語調會成為感嘆詞,表達詢問或懷疑的意思;はっ(ha)?當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時,要反問對方而使用,或聽不懂對方的話,不得不反問時使用的詞語。如同在台語用蛤(ha)?音。因此,在武士階層以來所用ha同時有轉發為ho音用,同樣表示“是!”,在台語也使用ho為"好“音表示“是、好的”應答。
      뭐 ?(mwo,什麼?、什麼!?)。“嘸”有驚訝、驚詫意境,在台語“嘸mwo”用義常見為通無(沒有)、連詞(要不然)或延伸為語助詞的使用:看kua攏"嘸"、"嘸"看kua到tioh、“嘸”你是昧按抓?、“嘸”啊,今啊系蝦密情形?、 幹呢X,“嘸”利系勒公灑曉!?、啊“嘸”利系勒看kua沙小!?
      韓語的먹자 meogja:一起吃飯吧。在台語的“蒙呷”音則是偏向向對方或一起的表示加減、多少、將就吃的用法。
      在接觸同時將當下身邊或手邊食物向對方分享的表示:자 ja, 먹자 meogja, 자 ja(這,吃吧,來)。原始底層東夷音源語彙的引導感嘆詞“자 ja”,在台語用為當下對人事物以形容的表示:“這ja”李歡喜、抵“這ja”、”這ja“嗷喔、wi"這ja”過、“這ja”大叢,等用法。從未知接觸的底層基於食物需求引導,台語是基於台語語法的也同時延伸用為“吃”的“呷ja”音用。
      쪽팔려 jjogpallyeo:表示“自己很尷尬”(唉唷就見笑的就派勢誒)。在台語的表示我“很”怎樣、我“好”怎樣的台語語源是表示方向一方的쪽jjog音:我“jjog”見笑欸、你“jjog”靠北欸。
      바다에 bada-e:在海裡。在台語形容人頭腦“頭殼壞去”的“趴代趴代”的語源。
      鮮卑語後裔(概西元317-581年間影響到7世紀中)使用突厥語彙所解釋漢字音的拓拔(鮮卑)裔突厥(大唐皇朝都域已使用漢字系統的突厥語族政權),古突厥語彙:be部族首領;伯peh(台語)、qïmbaq金箔;金箔kim-po̍h(台語)、bi分開;裂pit(台語)、sïqi四至;四至sì-tsì/tì(台語土地範圍術語),台語另用為sì-kè四界(到處、處處)、古突厥語“ɑŋlɑ-”是理解、明白;台語表示安撫應肯的“安啦”音用源、likʐir曆日;日子li̍t-tsí(台語)、tuq纛(旗、旌旗);tō纛(台語意是旗幟邊邊的裝飾)。
      西元660年大唐在韓半島與新羅聯合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最終百濟首都泗沘被攻陷,663年8月大唐軍於白江口又大敗倭國(日本)與百濟之聯軍,百濟的故土被大唐和新羅瓜分,百濟義慈王與其子(夫餘豐)王室貴族以及一萬多名百濟平民被大唐擄至河洛一帶的洛陽(現今中國河南洛陽),另有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日本。
      目前已知最早期東洋倭寇在1370年到1390年的部分高麗賤民群體,亦有純由朝鮮人組成的倭寇集團。1387年明國因東南沿海長年海盜倭寇為患,追勦無功,澎湖反成盜寇巢穴,明國因此厲行「墟地徙民」政策,將福建、浙江、廣東沿海三地的瀕海岸地區與近海諸島上所有居民及所剿佔澎湖上的住民(遷往福建)強迫遷入內地居住,島嶼居民全數淨空。
      1602年東洋倭寇以高砂(台灣)為巢穴,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成員複雜沒有國族歸屬的東洋海盜海商集團,與平埔族群在主要據地範圍的東蕃竹萋港(今台灣新竹縣)曾與剿倭入侵的大明軍發生戰役。福建沿海岸地區在歷代帝國疆域自古以來就是邊陲地帶,在更迭至明、清帝國下這個海濱地區歷經迫遷、招撫,百姓除了來源早已未必是古閩原始居民,同時也不會自稱為漢人。 Laurent Sagart(1951年生於巴黎),法國漢學家。東亞語言研究中心 (CRLAO - UMR 8563) 的成員,他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已榮譽退休),在西元2008年提出 Kra-Dai 是Formosan ancestor of Tai-Kadai的後期形式,南島語的一個分支,屬於在臺灣發展起來的Puluqic 群的南島語分支,其使用者在西元前3千年後半期左右遷徙回東亞大陸,包括廣東、海南和越南北部。 在他們到達這個地區後,他們與未知的群體進行了語言接觸,導致了FATK詞彙的部分再同化。
      基於其假說並保守的有別於其假說,所謂閩南語是由包括台灣根據地的倭寇海盜、海商集團遷往福建沿海濱地區一帶,在延伸形成局部較強勢的政權主導勢力下匯流趨同。
      出生於日本的鄭成功,在1652年以福建沿海其中福州為主的駐地,是以海商海盜集團勢力與清帝國對峙談判,不是以所謂打著反清復明的南明勢力。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
      所謂華夏文明的起源是中國向來以中原天朝自居下,視週邊外族夷狄蠻戎等人類在遷徙逐鹿東亞大陸內陸(包括被歷代中原帝國所征擄而落葉中原的夷國都域文明遺族)匯聚競合大鍋炒後才能幹出來的。東夷鮮卑融群在逐鹿中原是貢獻了東亞大陸文明,大抵是高麗半島與東北亞大陸、日本群島融群的前融底定分別出大和、高麗之名民族的前身。
      部分由古日、韓(含非現代首爾話標準語的方言)民族所遺留語彙與解釋下來所謂漢字詞彙發音的同台語:不而過put-lî-kò(韓音:geuligo,在韓是"此外、還有"的意思,台灣則是“不過、然而、但是”意)、我(日語的私Watashi的 wa,在上古日語“我”發音使用“wa”和“wata”,上古指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10-794年及其以前)。哪do (日語的哪裡:どこdoko)、你(니 li,韓國南部方言音)、親自(韓音:jim-jo。台灣在用音用義皆為斟酌jim-jo)、南無觀世音菩(韓)。
      台語與日語互通音:味、好、世界、了/瞭解、振、道、神、死、國家、武器、魔、聯絡、散步、演示、白、夜、戰、實、人類、殺氣、毒、實戰、緊急、雜、車、健康、州、由、治療、誤解、刀、首、水源、王、機械、西、將軍、天才、戰車、要求、獎金、態度、誤解、友、偏見、優秀、天界、時間、結果、上、覺、報酬、感謝、賞金、島民、簡單、收納siu-la̍p/lok(日音:収納Shūnō)、現在hiān-tsāi(Genzai)、撤收thiat-siu(日音:撤収Tesshū)、守備、意識、注意、殘忍、溫度、開始(Kaishi)、良心(Ryōshin)、實在(実際Jissai)、任務、鄰國(隣国Ringoku)、理解、研究gián-kiù(研究Kenkyū)。屬於上代日語語源的純用漢字以一字一音表記下來的用“支”(無義)來表記為日語的“キ” ki音(將“支”用於表記為キki音,在西元250-592年的古墳時代到710-794年奈良時代期間,後作シ,しshi),台語的支(也作tsi)、枝皆用gi音。支持tsi-tshî(しじ支持shiji)、土(日本原住民阿伊努語單字型式的土Toy-Toy)。
      台語與韓語互通音:土產(토산품tosanpum土產品的토산tosan)、特產(특산물teugsanmul特產物的특산teugsan)、動物tōng-bu̍t(동물dongmul)、監督(감독gamdog)、己(gi)、暫時、準備、回答、毒、壽、世、陣(jin)、兵、接、孤、高(go)、麗、時辰、統軍、節、度、避、千、人質、真正、臣、時間、陷、軍紀、南京、辱、分明、征服、簡單、出征、援軍、勇氣、服、汁、學(hag)、報、步、職員、聽、道理、本、令、戶、徵、慘、直接、犧牲、真心、乞丐、志、粉、種(jon)、監視、速度、失禮、始(si)、終(jon)、合嘴ha̍p-tshuì(韓語有使用合嘴habchwi表示為閉嘴)、縛起來ba-kiai(古諺文方言)、虎、布、都市、記者、證據tsìng-kù(韓音:증거 jeunggeo)、參考、阿爸、技術、疆、家屬、旗(깃발gisbal的깃gi)、印鑑(인감ingam)、家具、運動、龍、危機(위기wigi)、機會(기회gihoe)、現在(台語的tsìn-má)、滿足buán-tsiok(만족manjog)...。
      大約在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所謂“閩南語”一詞,其語獨立性在皇朝當代不能與其他方言對談,與操清北京官話(後來普通話)者更全然無法理解,清國常以筆談溝通。在擔任巡視臺灣(1722-1724年)監察御史一職的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黃叔璥,在其所撰之《臺海使槎錄》一書的記載臺灣道習俗的章節中表示: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每用,常數百箇;其棄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 *居ku

  • @小學生
    @小學生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小學生學習筆記:
    從系從一 從雙手是約
    說文解釋 纏束若盟約
    如牛共軛 同心行婚約
    君子約言 情誼會繼續

  • @porklin1806
    @porklin1806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台語太難,我要找个台語大全的 APP都木有找到..........
    福建話跟台語不太依樣,譬如洗澡,我講沖涼..........而且還是馬來西亞福佬話
    譬如賈梅,我說賈胖或賈謀.........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1《鬥、鬭、湊》最近看到常令人詬病的台語漢字博士,又把舊視頻拿出來冷飯熱炒,雖然東施效「頻」(YT 頻),總算有些改進,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建議博主可將你YT頭銜讓渡給他比較合適,並以兹鼓勵。請詳本平台前集視頻解說,並簡述如下:
    1.鬥是甲骨文,是鬭的母/本字,不是鬭的簡化字,創鬭字的本意是要分擔並釐清接合敆偎舆搏鬥的定義,文字演化歷史過程,母子關係沒弄清楚,是否亂倫了?!鬥的簡化字是「斗」!
    2.湊是後來官語及演化至今的北語替代用字,伊的讀音舆鬭有些相似,湊tshau,tsau白/tshoo,tsoo文。例如打麻雀牌,四腳湊(北語ㄘㄡˋ,台白ㄉㄠˋ鬭)一桌。相同如,湊一色,我胡了(我到矣)。又湊在北語的官語讀ㄘㄡˋ,但在北語的民語裡仍讀ㄉㄡˋ音豆,可見仍傳承保留鬥/關的官音。
    至於有些人採用竹篙「俞」菜刀的「俞」字,僅憑同音或近音而自己以先入為主想定的象形圖案,再推釋,没典籍理據的對照,則難以信服。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brianyen3153 鬥是本字,認同!
      有一個問題,請教布老師:鬥字已經夠簡單了,為何還要簡化?
      「鬭」有遇的意思。
      「鬥」的甲骨文,就是戰鬥的意思。
      「斗」也有甲骨文,小弟認為,「鬥,斗」兩字音同而混用。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yao-jenchang6365 斗:象形,有柄,說文敘,俗謂人持十為斗,本義十升,量器。如:北斗七星(星座)、升斗小民(量斗)、人不可貌相,诲水不可斗量等及引伸意思。
      把搏「鬥」簡化成搏「斗」這要問中共的從簡滅繁/正體字的文化大革命政策?!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從「鬥」甲骨字演化出的字,有閗、鬪、鬭及最近中共的簡化字斗,我怕解釋時失焦,所以有意沒列出來的,予逐家鬥來鬥去的!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又戰「鬥」舆一「斗」米兩字的台語讀音有差異的!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brianyen3153
      戰鬥ㄉㄠ3(豹)
      北斗ㄉㄠ2(虎)
      聲調確實不一樣。

  • @張慶庸
    @張慶庸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5

    很好,有理有據

  • @father500721
    @father500721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漢字姓名?

  • @章章秦
    @章章秦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支持小張!

  • @aaron24381
    @aaron24381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瑕瑜互見,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惜了

  • @謝易甫
    @謝易甫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這一次,不是這擺,而是這回。
    回唸 ㄍㄞˋ。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謝!

    • @rayjao1834
      @rayjao1834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不是噢 回可当量辞用指次数 中古音(大约南北朝至唐朝) 发音hui 韩语hoy 客语(接近宋语但受粤语影响) fui 粤语(接近秦汉朝语) wui 闽南语(接近唐语) hue 上述各种语言底下又有十余种以上不同的方言发音 但大致声母(辅音或子音) 韵母(元音或母音)都是有规律可循 回字念ㄍㄞˋ是有疑虑的 ㄍㄞˋ应另有其字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ㄢ 轉韻 ㄚㄇ 好像有道理 感覺又那裏怪怪的?
    例字我沒詳細看完 但大部分 本來在韻書就是「合口韻母」 那何來轉韻?
    中文沒有合口韻 所以另創新韻母 就如同入聲韻母也必須另創新韻母 這是後來的「簡音」 也就是「走鐘」的發音 不宜做為台語的「發音對照組」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這方面您是專家,若有錯誤請指正,我會另做影片說明!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yao-jenchang6365突然想到是這樣
      互相學習嘛 學了 您也是專家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Місяць тому

      阿明師一天到晚在講的 揚雄方言
      《揚子·方言》譎:詐也。自關東、西或曰譎。
      此句 不知可否 請他解釋一下....

  • @TaiGu
    @TaiGu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我攏講"濫甚做"。 我是感覺莫互相批評,會"沒完沒了",陳先生是教華語系的人學台語。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阮姼仔龓罵我:攙摻做 ㄌㄚㄇ‘ ㄙㄚㄇ ㄗㄜ‘

    • @jasonlin5610
      @jasonlin5610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我有同感, 陳先生並非以台語為母語的人士, 有些說法有誤解,我有查覺

  • @林堂福
    @林堂福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網主,約會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要有約會的主題,見面約會有時是見面時才說出原因,
    字典辭典的解釋也不是都是正確的,你的廣韻解釋是解釋國語還是台語,
    台語不同的族群發聲也也不同,你小張情緒發言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約會的主要原因不一定是要有約會的主題,見面約會有時是見面時才說出原因-----> 你媽知道你這麼晚了還在這裡發廢文嗎?

  • @到底是誰
    @到底是誰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約會的約...小後家裡都是念 一ㄡ ˋ 會,跟張老師的發音好像有一點點不一樣。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ㄧㄡˋ 我也有聽過。可能是不同腔口。約束,大不份都讀作ㄧㄡˋ ㄙㄛㄎ·。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約會 ㄧㄛㄎˋ ㄏㄨㄝ“
      ㄧㄛㄎ·促音韻母 變調後並不是教育部說的第4調變第八調 而是不存在於教育部的 「促音4聲」 台語其實有很多這類的「4聲促音韻母」發音
      「促音韻母」與所有的「韻母」一樣 共有六種聲調 而教育部只有二種 這也是那些「台語系」出來的台語老師 怎麼口音總感覺怪怪 的原因之一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約 二位雖沒注音ㄎ的尾音 但都標注「4聲」正證明了「4聲促音韻母」確實存在 是吧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許文學臺語 有道理!沒有注意到的音,就是有許老師這種高手針對細節,抽絲剝繭。

    • @長興呂-k4r
      @長興呂-k4r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約會(曰會)。合約(合曰)。契約(癸曰)。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艱苦罪過》佇《台語珍趣味》YT視頻寫著「艱苦罪過」kan-khoo-tse-kua,若是tse-kua譯音為「罪過」,按尒真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會給艱苦人行為判為罪過呢?按照伊的拼音應該是「艱苦債罣」才對。
    父母養飼子女艱苦,攏講走欠囝兒債,縱然是辛苦付出,猶原是關愛掛/罣心。
    又引申我兮實例:老母講:「叫你做一个(訓讀兮e)小載事,你就怨東怨西,艱苦債罣,按尒是欲焉怎成大事呢?」

  • @youtobezxcvbnm
    @youtobezxcvbnm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小張趁回台多吃點台灣小吃嘿🫶🏻

  • @豆芽-y9h
    @豆芽-y9h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小張

  • @home-n6e
    @home-n6e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網內互打

  • @廖茂坤-b1d
    @廖茂坤-b1d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你有完沒完 內容已充滿惡意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廖茂坤-b1d 您是說陳世明對我充滿惡意嗎?

  • @jasonyu7712
    @jasonyu771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 @reijia
    @reijia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無聊

  • @蔡穎萍
    @蔡穎萍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仈仈.吖仈.佬仈任仈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1

      我們這個頻道只講人話。不過還是謝謝您的支持。我知道您的程度就是這樣了!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閩東語與客家語才是接近古漢語,例如韓語中的源自漢詞的“草笠”發音是與閩東語一樣的,客家語的他與韓語的他是接近的為geu。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先生真是博學,我連一個臺語/閩南語/河洛話都搞不定了!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最初,在先以有更大比例語彙多音節的亞洲週邊各部原始泛黃種民族語言,在遷徙進入東亞大陸匯聚競合逐鹿到中原下,未知的發展出所謂甲骨文起源進而發展形成到用一字一音組成的更短詞彙文字來溝通形容表示的全漢字字義語彙語法使用。從東亞大陸中央集權封建政體統治主導推波,由上層廣為使用到也成為底層所用的歷代過程期間,在普遍全面使用所謂漢字為主的區域下,對發展已使用全漢字語法語彙區域的各部原始原住民族語言也相當程度的被取代而消亡。文明文化交流從來不會是單向的,在受漢字系統回流到週邊文明民族使用形成所謂的漢字圈,自然在使用相當漢字或創字也以其民族語言解釋下來的自有對應用音用法。
      在台灣的使用全漢字圈下,要更有利推廣台語為主流同時,就要有所區別取代的在本質抽根改變現在部分所謂漢字彙的普通話發音,改回以與韓(包含古諺文方言)、日古民族遺留或所解釋音下來漢字詞彙發音同台語相近的為台灣正體字的台灣正音,取代近代中國定調北京官話正音來的字彙發音。

    • @吳秩陞
      @吳秩陞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漢語.今日漢語.近代漢語.近古漢語.中古漢語.上古漢語...有漢朝才有漢語。以前不稱漢語。
      夏商周概括為華夏古語.南方為古楚語古蜀語..沿海地帶是古越語.古閩語.古苗.傜.畬壯語.…。
      閩東(福州話).閩北(南平話).閩西接近古西甌(古蜀國王子安陽王-蜀泮建甌貉國).和南越武王(秦將趙佗).東漢扶波將軍(馬援).等軍隊南下平亂的漢人接觸漢文化約在秦.漢之際.…。
      相對於古吳國.(周初)吳泰伯~吳王夫差....勾踐的古越國.春秋末期.的東甌百越接觸的中原文化要比西甌百越早很多...福建”七閩"是楚國王子叔堪的後裔所建七個部落族群.後與閩越國(約秦漢之間)相互融合為古閩越語...。
      閩南的開發約在唐代.至唐末閩王(王審知)時期民風始化.方開創讀書風氣...閩南地區的官話是唐代中古雅言.並不是什麼夏商周古漢語.河洛話!以上僅止於數官方和讀書人
      至於民間普羅大眾依舊用的是和外界不相通的閩越方言!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吳秩陞 中國歷史尤以所謂的秦朝為例歷史,是非常仰賴吃重“史記”的從而推敲出來的大中華脈絡本位歷史。在現今你們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縱觀中國歷史,添加註釋或修改和操縱前代歷史記錄的做法一直存在,往往在有利於當前朝代包括現今中國的歷史版本。
      在先以有更大比例語彙多音節的亞洲各部原始泛黃種民族語言,在進入東亞大陸匯聚競合逐鹿中原,發展起所謂甲骨文起源進而到漢字組成的更短詞彙文字來溝通形容表示。在中央集權封建政體統治主導推波到普遍全面使用所謂漢字為主的區域下,進而發展形成到用一字一音組成詞彙的全漢字字義語彙語法使用。這當然會對使用全漢字區域的各部原始原住民族語言相當程度的被取代而消亡。文明文化交流從來不會是單向的,在受所謂漢字使用影響的週邊文明民族漢字圈,自然在使用漢字也有其解釋下來的自有對應用音用法。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這則留言 我較不讚同。 客家就是客是外來的,是較晚融入中原的族群?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2

    和糝(lam san)
    答案古書沒有的多是掰的。

  • @paulccng2163
    @paulccng216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小張把「im, iam, am」字系中的「暗探參三散」拿出來討論,心中早就對「n/m」互訓有定見。
    散字上的八 drive.google.com/file/d/115qB5HAhopvB3SA-m0nWg8gOfr4o5KLc/view?usp=sharing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詼胡切,更正為訛胡切。

  • @李鷹揚
    @李鷹揚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連台語都要說是閩南話,這種人憑甚麼說台語專家呢?
    河洛話到了閩南是閩南語,到了台灣應該是台語,怎麼還是閩南語呢?
    所以陳世明不配當台語專家!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有沒有河洛話?一些古書都是在中原寫的。不是在台灣寫的。

    • @千葉蓮花
      @千葉蓮花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陳世明他台語教學可能有其他目的,很多都是他自創的音

  • @tangtienji
    @tangtienj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3

    把台語掛在古漢語的屍體上爭漢語正統,就是台語的死亡之路。
    韓語和台語都是借用漢字最多的語言,但是韓語棄絕漢字轉用自己語言音符五十年,已經變成文化,語言的輸出強國,,
    最關鍵的問題是,從此韓語擺脫滅絕的危機,擁有生命力,而台語繼續掛在不搭嘎難合適的漢字漢音上,已經讓台語變成中語化台語,下一代已經不用,不會,不喜歡台語了。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韓語現在的字母只不過是拼音用而已,倒不如全部改成英文比較有效率。

    • @tangtienji
      @tangtienji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alexyou1092
      韓語字母可以拼出1800個音,是世界公認最科學的拼音字母。
      英文音標做不到,除非把拉丁字母另立音標方法,例如普通話拼音,印尼話,越南語自立附加規則,但就是不順。
      其實中語也是拼音的,證據是形聲字佔所有字的百分之九十,只是音太少又是單音節,所以用不同的符號代表同一個音。
      要全面使用拉丁字,除非是用多音節的方式,例如中國人=zhongguoren.變成一個字。
      如此才能達到唯一有效的聲音就是意義。

    • @alexyou1092
      @alexyou109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tangtienji 韓國的字母發音,全世界用他的人不多,不如改用英語,拼音不足的部分再補強即可.語言最重要的是溝通而且是講的人越多就會越強勢. 韓國是怕被中國併吞才改成這種字母發音?其他的事都不重要。

    • @tangtienji
      @tangtienji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alexyou1092 這種說法不成立,世界的文明事物保持多元才能避免滅絕和統一魔地獄.

  • @kaeruhxu3890
    @kaeruhxu3890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陳博士有他的專業 無聊亂學大媽罵街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你有看完我的影片嗎?你覺得陳博士的行為是對的嗎?講不出個道理,我就再做影片把你的陳博士罵一頓。

  • @KiatJin_Si
    @KiatJin_Si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中國歷史尤以所謂的秦朝歷史,是非常仰賴吃重“史記”的從而推敲出來的大中華脈絡本位歷史。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日本對中國的歷代政權稱呼是依朝代名命名,直至中華民國的出現才開始固定「中國」一詞的官方使用;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來稱呼本州西端了。因為中華民國的出現,日語中的「中國」一詞的寫法和讀法也可同時表示作為鄰國的中國。在現今你們中國大陸版圖內可以輕易的變造出符合大中華文明歷史本位脈絡的歷史考古研究工程,更不用說將歷來多手每代本位脈絡考量需要而修撰補遺註記下來到無法公開或以假亂真再版的原始古籍記載文本,透過大中華本位脈絡意識需要的將之整理過的成電子資料文件呈現在現今發達的網絡資訊給受眾。例所謂大明當代陳第的“東番記”是於1959年時年47歲的方豪,概以所略聞杜撰復刻仿史。
    高句麗、百濟、新羅長期以來被兩韓視為本族古國,所以韓國史上有三國時代的分期。近年中國在大中華民族主義文明脈絡本位下不再視高句麗為朝鮮國家,反而大力宣揚高句麗乃古代中國治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故其民族和歷史應歸屬於中國,並著手透過所謂歸屬的東北考古、基因等的歷史研究工程來建構強化此論點。

  • @簡相逢
    @簡相逢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小張.一直攻擊別人.這是誰派你來.誣陷❤漢語.?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