Це відео не доступне.
Перепрошуємо.

我們每天讀的心經,原來藏著這樣大的奧秘!看懂了你的福報就來了!【曉書說】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0 лип 2021
  • #曉書說
    往期精彩视频:
    佛門奇女子!她身價千萬,卻選擇出家為尼,為人間帶來了這樣的福澤!連佛菩薩都被感動了!【曉書說】
    • 佛門奇女子!她身價千萬,卻選擇出家為尼,為人...
    印度神童阿南德再示警!一切都逃不了因果,這種事情的發生絕非胡來?看完你就明白了【曉書說】
    • 印度神童阿南德再示警!一切都逃不了因果,這種...
    高僧洩露天機:這樣拜佛能量最大,勝過你拜千萬尊佛!【曉書說】
    • 高僧洩露天機:這樣拜佛能量最大,勝過你拜千萬...
    這3種水果,千萬不能用來供佛!不僅沒有功德,還有可能得罪佛菩薩!【曉書說】
    • 這3種水果,千萬不能用來供佛!不僅沒有功德,...
    太可怕了!世界上陰氣最重的地方,竟然就在我們的家裏!看完嚇出一身冷汗【曉書說】
    • 太可怕了!世界上陰氣最重的地方,竟然就在我們...
    免費訂閱曉書說:🙏🙏🙏
    / @user-qb4kd2dg9i
    讓閱讀走進生活,讓優秀成為習慣。大家好,我是曉書,讓我們一起通過閱讀,遇見更廣闊的世界。

КОМЕНТАРІ • 64

  • @user-pf1zu9mr9x
    @user-pf1zu9mr9x 3 роки тому +11

    般若,波惹。請修正。

  • @Jackie-mb8gq
    @Jackie-mb8gq 5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随喜赞叹🙏感谢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 @user-si2vz3sd8n
    @user-si2vz3sd8n 3 роки тому +10

    要修心及助人

  • @Xinjingtu
    @Xinjingtu 3 роки тому +11

    净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開示-往生正因是什麽?
    凈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二乘福)。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凈土,皆得往生。
    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欲生凈土,當凈其心。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念佛人如能嚴持佛戒以清凈身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故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怎樣做才是真念佛人?
    念佛人須知行住坐臥食語,無非自利利他之時。如是念佛之菩提心就會更為殊勝。其次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戒殺做起;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須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須將好體面的心完全放下。果能如是,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胡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4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2頁 復拜竹居士書三)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1頁 復修凈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9頁 復唐能誠居士書)
    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一函徧複)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誌,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凈念,何啻天淵。(《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12頁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22頁 復朱德大居士書)
    印光大師十念記數念佛法
    "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壹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壹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壹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壹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壹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壹口氣為壹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壹句佛為壹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壹句佛,心知壹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壹至十,從壹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壹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壹。"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壹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 @user-kk2bg3jp4g
    @user-kk2bg3jp4g 3 роки тому +15

    佛門精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修道好寶經。🙇🙇🙇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 @tanmowpeng8073
    @tanmowpeng8073 2 роки тому +4

    感恩老师分享 🙏🙏🙏
    祝老师 : 身体健康. 平安吉祥

  • @user-oj5kr6dv4q
    @user-oj5kr6dv4q 3 роки тому +6

    感恩的心

  • @joypek888
    @joypek888 3 роки тому +7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alicealice1830
    @alicealice1830 10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谢谢您啦,一定要好好学习,我家挂了一幅心经画,经语都在里面。😊

  • @linlin9576
    @linlin9576 2 роки тому +3

    南無阿彌陀佛🙏

  • @linfok7690
    @linfok7690 11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感恩观音娘娘大恩大得😅😅

  • @carolc9253
    @carolc9253 2 роки тому +1

    Thank you for your heart sutra clarifications, it helps a lot and has clear some of my questions on this sutra. May you find peace & joy with you always, much blessings and love, namastea🙇

  • @onghock377
    @onghock377 2 роки тому +1

    Excellent, thank you

  • @user-pk5iz7lz6t
    @user-pk5iz7lz6t Рік тому

    般若是念(播惹)同音🙏阿彌陀佛🙏

  • @user-mo6cy1ui1b
    @user-mo6cy1ui1b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

  • @jiahengxu8429
    @jiahengxu8429 Рік тому

    南無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 @wusheng
    @wusheng 3 роки тому +5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7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jimmydoo4800
    @jimmydoo4800 3 роки тому +7

    願心經護佑中華大地一切有情無罣礙固!

  • @user-oy8tg9rs7y
    @user-oy8tg9rs7y 2 роки тому +2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SrLiao
    @SrLiao 3 роки тому +5

    從頭到尾聽完了,覺得比一般的“高僧大德”們所講經說法的好了一點點!
    有實修的修行者都知道:整部心經是在教導修行者如何打坐入定,以及如何出三界的一部精簡的經文,
    第一句「觀自在菩薩」大部份的“高僧大德”們都說是觀世音菩薩,本主播進步了些些是說修行的人,也就是一個主詞兼名詞,
    其實這一句是有動詞有形容詞也有受詞的,只是主詞隱藏在動詞裡就像西班牙文那樣,看到動詞就知道主詞。
    大部份的“高僧大德”們,能解釋五蘊皆空,但是五蘊皆空了還沒有出三界,還在無色界的第三界內,那要如何出三界呢? 經文說了要達到『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就是出了三界了!
    最後大家都不明白什麼是『般若波羅蜜秘多咒』是何意,所以都避而不談,
    其實這個咒語只有五句語言,它是開啓五界中每一界的key, 要有這些KEY才能開啓五界的大門,所以說它是大神咒,大明咒,是無上咒!
    第一次向大衆解釋心經的內涵,因為己到了末法時期,一切真相都要公開!

    • @user-qb4kd2dg9i
      @user-qb4kd2dg9i  3 роки тому

      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善言,您的收穫是我的福報。

  • @nelsonkua
    @nelsonkua 3 роки тому +3

    得自在

  • @user-jm1jx7sz6i
    @user-jm1jx7sz6i 2 роки тому +2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心之功能!

  • @tansuee7757
    @tansuee7757 2 роки тому +1

    誦念心經,《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消除一切災難,逢兇化吉、增壽增福報。能夠消除貪嗔癡慢疑和吝嗇六種煩惱,遣除障礙,癒眾生疾病,解脫苦痛,從而健康長壽!
    南無觀世音菩薩, !感恩神尊護佑一切眾生,護持我們一家人身體健康!平安順遂!心想事成!
    戒杀,放生。持十善业道。生生世世不吃众生肉,生生世世不做有害众生生命的事业。
    消除一切不好東西與災難,把失去福報補回來
    “念佛一声,功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恒沙。”无量所造恶业有多大,只要能够一心念佛,
    那么就能得到救赎,得到诸佛菩萨的无量加持。
    南无阿弥陀佛

  • @user-hz1dg7qi7x
    @user-hz1dg7qi7x 3 роки тому +4

    般若:bo re。

  • @dhammapalatan360
    @dhammapalatan360 3 роки тому +6

    不以多言故,
    彼即為智者。
    安靜無怨怖,
    是名為智者。
    [法句經第258]

  • @nancyliou88888
    @nancyliou88888 Рік тому

    心經:人心的經絡。善惡由心,心念若滅自見佛性,心念若起佛法即滅,心念是煩惱與痛苦的來源,要像菩薩ㄧ樣自在歡喜,只有脫離心的束縛,才能遠離恐懼與痛苦。菩薩慈悲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 @user-rv7nh2vz3b
    @user-rv7nh2vz3b 3 роки тому +3

    般若 念Bo re,

  • @corinafan2093
    @corinafan2093 2 роки тому +2

    很多佛法名詞是按印度原音的。

  • @omahhum2317
    @omahhum2317 3 роки тому +8

    🙏🙏🙏🙏🙏🙏🙏🙏🙏🙏🙏
    念佛號或誦經典可得到功德?
      
      永富法師表示:佛法為心地法門,不論是念佛、誦經、參禪、或是持咒、拜懺等都是在修自己的「心」,讓心不再執取。對於心的修持,佛陀曾開示有二方法:一、以懺悔等法門:「破壞」內心所累積的種種罪業。二、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善法,重新「建立」自己的這顆心。
      
      按照佛教「業、果」原則,所造的業必定會遭感果報。但業感果時,會依據造業當時的狀態,例如:造業動機,是善念或是惡念?造業行為是有意或無意?造業對象是陌生人或父母、師長?所感果的輕重會有不同。
      
      若是造業行為很勇猛,且對象是有恩者,如父母、師長等,即會遭感「重業」;反之則是「輕業」。重業稱為「定業」,是不可能轉的,一定會遭感果報;輕業則稱為「不定業」,在尚未遭感果報前,可透過善法、懺悔、或是各種善行,讓輕業暫時不感果。
      
      
      ◎什麼是功德?
      
      「功德」是指善行或妙法(如懺悔、持咒、誦經等),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果報的福德;平日累積的功德,可以稀釋惡業的勁力。懺悔的功德,可分為下列四項:
      
      一、以善業稀釋惡業的力量-影響力:《十住毘婆沙論》(華嚴經十住品的注釋書)記載,佛陀以「鹽水」來譬喻,惡業或善業的一則故事。過去曾有一個人,犯了輕罪,他從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亦不修慧,自然在輪迴時,墮入三惡道;但是,另有一人,雖曾造了輕業,這輩子應感果報,卻因他懂得修身、修戒、修心、與修慧,輕業非但沒有增長,甚至沒有遭感果報。
      
      佛陀曾譬喻:以「鹽」比喻為惡業,「清水」比喻是善業,若以少量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自然很苦澀;但是,若以大海般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就不至於感到苦澀。因此,平時一點一滴,透過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所累積善行的功德,就可稀釋惡業的力量,甚至不會遭感果報。
      
      二、延長受報時空,消滅惡業力量。
      
      禮拜《大悲懺》時,正是以懺悔、禮佛、持咒等善法所得的功德,一點一滴的瓦解,過去的惡業體;使得惡業力量,逐漸消散,未來若果報呈現時,則不至於會太痛苦。
      
      三、仰仗諸佛力量,使惡業減輕。
      大藏經中有一部《那先比丘經》(大正藏32冊),內容記載著那(ㄋㄨㄛˊ)先比丘與印度大夏國王彌蘭陀的對話。下列是一則彌蘭陀王對於佛法之疑惑?那先比丘,以譬喻說明,念佛的功德。
      
      王復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
      復言:殺一生死,即當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語。
      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
      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
      王言:不沒。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國王問那先比丘,你們出家人說:「一個人在世間作惡多端,但在臨終前,有善知識的引導而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相信。
      又說:「若殺了一個人,造了殺業,即會墮入地獄。」我也不相信。
      那先比丘就問國王:「若是有人,將小石頭置於水上,石頭是會浮著呢?或是沉沒?」
      國王說:「會沉沒。」
      那先比丘又問:「若將百枚大石頭放在船上,這船會不會沉沒?」國王答說:「不會沉沒。」
      那先比丘說:「船上的百枚大石頭,因為有這艘船的浮力,不會沉沒;所以一個人,雖造了惡業,但臨終前,懂得念佛、懺悔,就像這艘船一樣,藉由佛力的加持,仰仗諸佛的力量,此人不會墮入地獄,而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反之,若是沒有仰仗佛力,即使造了輕罪、殺業,就如同小石頭一樣,因為沒有任何承載力量的因緣,會直接往下沉沒。因此,仰仗佛力的功德,可免除我們墮入地獄之苦。」
      國王聽了之後,答說:「好啊!真有道理。」
      諸位若是對於一位造惡之人,究竟如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詳細內容,建議參閱《觀無量壽經》。看了之後,可明暸阿彌陀佛是絕對的平等、大慈、大悲。
      
      四、先壓伏惡業,讓它暫時無法感果。
      大多數人的生命,既不是純善,亦不是純惡,心中乃兼有清淨的善種子,與雜染的惡種子。因此,若是善種子被惡種子所遮蔽,當然整天就是煩惱、痛苦;反之,若是能開發出,心中深藏清淨的善種子,持續不斷的修持善行、助人、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等,這些善法,自然而然會降伏惡的種子,如同石頭壓住雜草一樣,只要石頭繼續壓住(就是不斷的修持善行),惡種子即沒有辦法發芽。
      
      因此,諸位只要能夠不斷的增長善法、善行,以及保持正念,那麼惡種子就無法感果,達到懺悔除罪的目的。

  • @shoyung9772
    @shoyung9772 3 роки тому +3

    心不生滅,如何心减?缺乏通行証,如何自在,过日子都有问题,如何自在?

    • @user-uv6kw7eh2p
      @user-uv6kw7eh2p 2 роки тому

      所以是心的修行,外在種種困難通過佛的法去修心,必能衝破危難獲得自在~

  • @nanomachine7795
    @nanomachine7795 3 роки тому +4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子˙˙小編曲解經義。
    ˙˙觀自在菩薩˙˙意指欲修行菩薩道的˙˙修行者˙˙須先觀照自心。
    ˙˙舍利子˙˙佛陀第一大弟子是˙˙舍利佛˙˙經文中的˙˙舍利子˙˙拙見是意指欲修習佛法的˙˙佛弟子˙˙而經文中以˙˙舍利子˙˙比較有貼切感。

    • @user-uv6kw7eh2p
      @user-uv6kw7eh2p 2 роки тому

      個人也同意你的見解~不過這些不是重點~"~

  • @bon7245
    @bon7245 2 роки тому +4

    心經是在述說當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看到自性本體)後,會感受到的境界啦~沒那麼困難

    • @user-qg7ni6mt2y
      @user-qg7ni6mt2y Рік тому

      心經的重點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五蘊(陰)魔就是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五毒!
      如何破五毒就要學智慧波羅蜜!

    • @bon7245
      @bon7245 Рік тому

      @@user-qg7ni6mt2y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經譯成白話: 靜看站在前面的自己形相,此乃智慧無上正等正覺的本心顯相。得有此大正覺時,所見所感的眼、耳、鼻、舌、身和色、聲、香、味、觸與真人肉體的所見所感是一模一樣的,此即為空,是意識帶來的感知,生前有此境界時,即擺脫肉體所有苦難。舍利子可印證已得大正覺的正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後,將擁有無內外、無遠近、無古今、無大小等境界,可穿梭自如,不再畏懼死亡和體衰,以致肉體內心平靜,突破肉體極限。當身故時,大正覺顯相會目視自己已脫離的此世肉體,自此隨心所欲,過往曾有前世都已成追憶。
      靜看自己對面的本心形相,即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印證,這是明確、無等榮耀的,一點都不虛假。
      是故,世尊釋迦牟尼才說,去吧快去聰慧領悟吧,看到對面的自己本心形相時,就是已經達到智慧無上正等正覺的正果了。

    • @eagleeagle13
      @eagleeagle13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bon7245你已識本心?見自性?

    • @bon7245
      @bon7245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eagleeagle13 台灣至少有100多人有此法身實相境界.中國也有數十人

  • @user-bx1nu1el8i
    @user-bx1nu1el8i 3 роки тому +10

    沒有奧密。欲望越底靈性越高。比較正確。

  • @corinafan2093
    @corinafan2093 2 роки тому +1

    "般若"應讀為"波野",請更正。

  • @user-ql6wr1si4b
    @user-ql6wr1si4b Рік тому

    請教我怎麼念阿彌陀佛很多重不知如何念那種佛我是重聽人也沒上學會簡單字我已經每天念阿彌陀佛有別一般的念不清楚別怪我

  • @user-xe1iv2zq1w
    @user-xe1iv2zq1w Рік тому

    了解每個自我個體生命是如何運作的機制?明白"自我(生命中一切事務認知最後的裁決者)是誰?就能了解心經破解"生命的運作是如何構成"。心經所言,單純直接講明生命自身的運作機制,依此而有之後的感悟…等,得生命解脱之方向,是了解生命的入口。每個生命都有二個主人,一個是管理此世生命的管家(假主人),另一個是沉默不作聲不作主的真主人。人死後,管家帶着真主人去輪迴去了。

  • @paksingng1704
    @paksingng1704 Рік тому

    👍👍👍🙏🙏🙏

  • @user-ql6wr1si4b
    @user-ql6wr1si4b Рік тому

    附近景捷

  • @rongli649
    @rongli649 2 роки тому +2

    观自在菩萨不是观世音菩萨吗?🙏😊

    • @user-wc1dz6kr9r
      @user-wc1dz6kr9r 2 роки тому +1

      觀自在不是專指一尊菩薩,而是一個人深入思惟,看透萬法唯心造,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的緣起性空,萬物生滅循環不息,生滅不斷的現象,相無定相,法無定法。只要想通看透了,煩惱不再束縛心神,人人都是觀自在。

  • @pingsheungtsoi4343
    @pingsheungtsoi4343 Рік тому

    般字音錯

  • @user-bq3me5jt3e
    @user-bq3me5jt3e Рік тому

    你們好!小婦人對心經非常堅持,但(般)念ㄅㄜˊ,不是念班字,是不是本人對慧律法師是很相應,對不對,小婦人不知,只是把我看慧律法師講心經的,如果大家習慣了,那就隨緣吧!

  • @snowpineyu4083
    @snowpineyu4083 3 роки тому +1

    般ㄅㄛ若ㄖㄜˇ,不是班ㄅㄢ若ㄖㄜˋ!

  • @wurobert4865
    @wurobert4865 2 роки тому

    經中的般念"波"不念”班OR搬"抱歉啦

  • @user-kx6dq8gd3u
    @user-kx6dq8gd3u 3 роки тому +3

    用自己的意識在解釋心經並胡說八道

  • @user-bx1nu1el8i
    @user-bx1nu1el8i 3 роки тому +2

    說者非懂。只是知道了而且,還是沒有懂。

    • @user-yl2vu6xg9q
      @user-yl2vu6xg9q 3 роки тому +4

      簡單來說,人生就像一款超真實的vr電影, 不過有些人在看電影時,太入神了!!! 產生了執著妄想,把假的看成真的,心神不寧~所以仙佛告訴我們,看電影時,要保持平常心 :D 抱持者 我在看這部名為 我的人生 的電影 學會看淡放下 這樣呢,就能好好吃著爆米花,享受這部電影的精采

    • @user-jm1jx7sz6i
      @user-jm1jx7sz6i 2 роки тому +1

      無來無去

  • @betopchan5211
    @betopchan5211 Рік тому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user-ov9uo8ss1d
    @user-ov9uo8ss1d 3 роки тому +4

    心经中重要的概念就是色与空,重点就是“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什么“五蕴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呢?如果说不清楚这个关系,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心经。当然,“波罗”的概念也非常重要,因为“波罗”可以起到“揭谛”的作用,说不清“波罗”的内涵,也只能说明你根本就不懂心经。

    • @monster88
      @monster88 2 роки тому

      心经是讲述法界的状况而不是三界的情况.

  • @wusheng
    @wusheng 3 роки тому +3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乾隆大藏经第17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乾隆大藏经第18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