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很讚
很好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歡迎翻印。🧧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作者:元 · 吳亮。書名:忍經。歡迎翻印。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第330頁:「為官格」功格: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作者:梁德合。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歡迎翻印。
很讚
很好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
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
歡迎翻印。
🧧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
作者:元 · 吳亮。
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
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
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
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
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
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
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
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
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
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
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
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
第330頁:「為官格」
功格:
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
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
作者:梁德合。
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
歡迎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