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秘EP8: 拜佔庭帝國的興衰 (羅馬文明爲何分化成了東西兩個國家,東羅馬爲什麼才是羅馬文明的繼承者,羅馬爲何定都在今天的伊斯坦佈爾,爲何龐大的羅馬帝國延續千年,卻被小小的奧斯曼帝國摧毀)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2 вер 2024
  • 東羅馬帝國,其存在期間的正式國名皆爲羅馬帝國,又名羅馬尼亞,現代學界又稱之爲拜佔庭帝國,隋、唐時期又稱之爲拂菻,在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原羅馬帝國東部的政權被稱爲東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爲“拜佔庭帝國”,被視爲新政權。其國民在帝國一千多年的期間仍自稱爲“羅馬帝國”的公民,即“羅馬人”。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製國家。
    拜佔庭帝國共曆經12個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爲新羅馬。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也在7世紀之前曾是帝國的國土。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曆史學界仍存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爲,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裡先皇帝即位爲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527年、7世紀和8世紀爲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東羅馬帝國本爲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爲崇尚希臘文化,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髮展爲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及後的東正教爲立國基礎,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爲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爲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在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這個帝國被外人稱爲“東羅馬帝國”,儘管其正式國號仍延續着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國號。直到1557年德意誌曆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爲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佔庭帝國”作爲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才被東羅馬帝國的流亡政權尼西亞帝國收複。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曆時一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滅亡,長達1480年的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時至今日,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在現代土耳其雖然已經不複存在,但對於今日的東歐各國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帝國在其十一個世紀的悠久曆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也爲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會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從地中海戰爭與貿易中的東西文明交流,東羅馬帝國引髮了意大利。

КОМЕНТАРІ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