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送了數十車好肉,為何霍去病寧願放臭都不吃?看看匈奴的結局就知道了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5 чер 2022
  • 漢武帝送了數十車好肉,為何霍去病寧願放臭都不吃?看看匈奴的結局就知道了

КОМЕНТАРІ • 99

  • @billykwok6868
    @billykwok6868 Рік тому +6

    年少有為,國家棟樑,萬代留芳,衛國英雄!星光霍去病!

  • @eldonlam7921
    @eldonlam7921 Рік тому +13

    歷史的重溫無價以待,可惜伴影的畫面用了一班半男不女韓氣加寒氣,皮光肉滑的模特,大損我大漢戰將的型像,可惜可惜.

  • @hermanfong9611
    @hermanfong9611 Рік тому +2

    遺 害 無 窮 的 帝 國 主 義,少 年 得 志,奇 兵 突 出,一 朝 富 貴。這 種 故 事 坑 了 多 少 腳 踏 實 地 的 年 青 人。

  • @zlong598
    @zlong598 Рік тому +2

    了不起啊!

  • @wildfire8126
    @wildfire8126 Рік тому +6

    美国历史频道-匈奴人是游牧战士,他们在公元4世纪和5世纪恐怖袭击了欧洲和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骑兵,以其惊人的军事成就而闻名。 当他们在整个欧洲大陆掠夺时,匈奴人以无情,顽强的野蛮人而闻名。匈奴起源 - 没人知道匈奴人的确切来源。 一些学者认为他们起源于游牧的匈奴人,他们在公元前318年进入了历史记录。 并在秦朝和汉朝威胁中国。 据报道,中国长城的建成是为了防御强大的匈奴。 其他历史学家认为,匈奴人起源于哈萨克斯坦或亚洲其他地方。在四世纪之前,匈奴人以酋长为首的小团体旅行,没有已知的国王或领袖。他们于公元370年左右到达东南欧,并征服了一个地区长达70多年。匈奴人在公元4世纪晚期进入欧洲的历史舞台,公元370年,他们越过伏尔加河并征服了另一个游牧交战的骑兵文明Alans。两年后,他们袭击了日耳曼哥特人的东部部落Ostrogoths,他们通过频繁攻击其领土来骚扰罗马帝国。到376年,匈奴人进攻西哥特人(哥特的西部部落),并迫使他们在罗马帝国内寻求庇护。一些亚兰人,哥特人和西哥特人被征召入匈奴步兵团。当匈奴人统治哥特和西哥特土地时,他们赢得了镇上新的野蛮人的声誉,而且势不可挡。到公元395年,他们开始入侵罗马领土。一些罗马基督徒认为他们是魔鬼,是从地狱直接赶来的。445年,阿提拉(Attila)成为匈奴的统治者。 然后,他发起了一场对抗东罗马帝国的战役,并在巴尔干半岛轰鸣。 阿提拉入侵高卢,其中包括现代法国,意大利北部和西德。到459年,许多匈奴人都融入了他们曾经统治的文明,在整个欧洲大部分地区留下了印记。

    • @redtunglee6360
      @redtunglee6360 Рік тому

      似乎 你把匈人和匈奴人混为一谈了 阿提拉肯定不是匈奴人 这个史学界有定论

    • @user-mm8rw5nq4t
      @user-mm8rw5nq4t Рік тому +2

      @@redtunglee6360 1902年英國考古學者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中國敦煌西部的玉門關遺蹟挖掘到出4世紀初來自中亞的粟特商人的書簡,稱為《粟特文古信札》(Sogdian Ancient Letters)。書簡裡面描述4世紀中國西晉永嘉之禍的戰亂情況時是以匈人稱呼匈奴人,證實匈人在中亞是匈奴人的別稱。

    • @user-mm8rw5nq4t
      @user-mm8rw5nq4t Рік тому +1

      @@redtunglee6360 在漢匈戰爭中被漢帝國徹底擊敗後,北匈奴開始往西北逃跑,他們的後代也許遷移到歐亞大陸各處,匈人也許某程度上繼承了他們文化和基因。學者們同樣也商議了匈奴人、匈人以及其他族名中同樣帶有匈字的民族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與被稱為「伊朗匈人」的匈尼特人和嚈噠人之間的關係。

    • @user-mm8rw5nq4t
      @user-mm8rw5nq4t Рік тому +2

      @@redtunglee6360 在羅馬人眼中,匈人的外觀是奇怪的,他們甚至稱匈人為怪物。約達尼斯(Jordanes)就強調過匈人又矮又黑。很多人都提到匈人是小眼睛、扁鼻子的。
      如親眼見過阿提拉的羅馬作家普利斯庫斯(Priscus)也形容阿提拉「身材矮小、胸寬、頭大、眼細、鬍子稀疏還夾雜灰毛、扁鼻、膚黑」。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些描述反映了匈人帶有東亞人種的種族特徵。

    • @---mf6dp
      @---mf6dp Рік тому

      @@redtunglee6360 西方唯有定论而不是史学界。所谓史学界不承认的很多。不止这一个。 白P西方当然不希望这个是真的。你懂么?西方一直吹B的所谓骑士 那种不堪一击的样子,出了玩十字军砍杀抢劫沿途老百姓,看看他们面对蒙古人的打击那个怂样子。被一只偏师劳师远征 给打的找不着北。
      再看看后来被突厥人打的那个鬼样子。你不承认匈奴人的存在,你没办法否认突厥人的存在了吧‘’

  • @jimmyliu4178
    @jimmyliu4178 Рік тому +1

    亞瑪遜的食人族不也是吃人的,而且覺得繼承了敵人的能力!

  • @frankdun2059
    @frankdun2059 Рік тому +1

    武威,不是威武。

  • @user-bu9dg6sp6i
    @user-bu9dg6sp6i Рік тому +7

    霍去病用了很多匈奴军官和士兵我。

    • @johnbeaver3911
      @johnbeaver3911 Рік тому

      是的,这也是我想补充的。在汉宫长大的霍去病是不可能懂得怎么在茫茫草原上识别方向和寻找水源的,更不要说通过马蹄印辨明匈奴骑兵的距离和方位了。这些知识只有在草原长大的匈奴人自己才全部知道。再加上食用牛羊肉和因粮于敌(其实就是抢劫敌人的食物),对敌人赶尽杀绝,不留活口拖累行军速度等战术特点,无不带有游牧民族的痕迹。显然霍去病豪爽的性格,个人的领袖魅力,加上背后的政治资源使得一大批前匈奴官兵聚集在他周围帮他出谋划策,甚至身先士卒打头阵。当然,霍去病立了功他们也是跟着沾光的。看得出汉武帝对霍去病及其部属的赏赐是相当慷慨的,这也是那些匈奴人愿意跟着霍去病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 @chendaive5119
    @chendaive5119 Рік тому +1

    那些肉是兩腳羊 人肉 吃大不得

  • @BeijingDu
    @BeijingDu Рік том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霍去病太耀眼了,不仅卫青不能忍他,功高震主也是早晚的事。他虽然走得太年轻,却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

  • @ycao6
    @ycao6 Рік тому +37

    霍去病没有早死的话,估计也会很惨。看史记就知道,他个性桀骜,少了些谦逊。汉武帝薄情寡恩,他长期很难在汉武帝手下有个好结果。

    • @user-xz2zd8de8u
      @user-xz2zd8de8u Рік тому +4

      卫青死之前没有问题,因为卫青管得了霍去病,卫之后就不好说了,也许年龄增长就多了人情世故

    • @justinl3678
      @justinl3678 Рік тому

      你说的有理,很符合汉武帝的人设。

    • @user-vy2fm9dh5e
      @user-vy2fm9dh5e Рік тому +2

      人往往如此,没本事的人往往很谦卑,能干的人往往桀骜不驯。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7

      @@user-vy2fm9dh5e
      其實,你這麼說有著很明顯的問題,
      是否「能幹 (有本事)」跟「謙卑有禮」或「桀骜不驯」是分別形容「個人能力」和「人格特質」,
      這是不同的兩種問題,這兩者間並沒有因果關係。
      ----
      桀驁不馴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傲慢,性情暴躁不馴順,不服管教。
      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匈奴傳》。
      這是指在性格上的缺陷,常衝動暴躁,不服管教。
      ----
      成語並沒有說性格桀驁不馴的人就 "沒本事" ,
      像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
      像漢朝的北抗匈奴神將霍去病,
      像是三國時代的關羽等等,
      他們都是自詡不凡的高傲性格,
      而他們都在武藝和軍事上有著傲人的成就。
      但也不是就能說性格桀驁不馴的人一定就會 "有本事" ,
      如秦末的彭越。
      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西漢開國功臣,官封至梁王。
      在漢楚交戰時膽小畏戰,投機取巧的選擇背棄項羽,賣友求榮。
      而在漢建立後卻又對著高祖皇帝的命令陽奉陰違,出力甚少,
      直到最後被高祖貶職,更被呂后誅殺。
      這是一個至始至終自以為是對誰都不服從,
      只想在各勢力下見縫插針的撈油水的渾人,
      總以為自己最聰明最厲害,
      這麼貪婪且沒有自知之明的彭越,
      又是真的有本事的人嗎?
      更別提漢後各朝那些不勝枚舉的"性格上衝動暴躁,又不服管教"的人。
      舉再多例子其實都很難能證明「桀驁不馴」和「有沒有能力」是有關聯。
      沒錯,
      有沒有本事和桀驁不馴常會拿來一起講,用以來形容一個人。
      但我認為,
      這就和說一個人會琴棋書畫又忠貞愛國是一樣的用法,
      僅是指這個人同時能擁有兩項不同的能力或特質罷了。
      身上同時被形容擁有這些特質只是說明和彰顯這個人的 "作為" ,
      不能夠也沒辦法就這樣的判定這些不一樣的特質是彼此有所關聯。
      好比「個人能力」和「人格特質」,就是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層面,
      因此很難去做比較和判定。
      ----
      而 "謙卑有禮" 更是我國自古就有且被大家所推崇的中心思想,
      漢典有云,謙卑者,謙虛禮讓,不自高不自大。
      而聖經中更有言,謙卑是指,要少想自己一點,要多關心別人一些。
      可見,謙卑是一種讓內心低調平和的處世哲學,
      是一種來自內心的自信以及對他人的尊重。
      所以,
      翠竹可以因彎腰而堅忍不拔,
      稻穗可以因彎腰而更豐稔厚重。
      謙卑應該是一種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活哲學,
      完善和調節自己的內心的滿溢缺損,
      是用以審查和矯正改善自我的正面態度(觀念)。
      所以,
      「謙卑」是要怎麼跟「能不能幹 (有沒有能力)」混為一談呢?
      三國時代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就是一位非常謙卑有禮的人,
      每當作戰勝利被劉備稱讚之時,
      他都會「謙虛」和「公正」地把功勞和大家一同分享,
      他從不驕傲自大,也從不自以為是。
      難道這樣子的諸葛孔明就是你口中没本事的人嗎?
      可事實上他卻是中華歷史有數的超級軍事家和偉大的政治家不是嗎!
      我也相信個性謙卑卻沒本事的案例,或者也可以由你來舉例告訴我們,
      我相信這不是沒有。
      由此可知,
      「没本事的人往往很谦卑」是被過度簡化歸納而隨意批判的「刻板印象」 。
      ----
      刻板印象(亦稱印刻作用,英語: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
      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
      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
      刻板印象有分為正面以及負面的觀感有 "先入為主" 的觀念,
      並不能夠代表每個屬於這個類型的人事物都會擁有這樣的特質;
      每個人從小教育的觀念以及生長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觀念,
      當遇到類似獲相同的事情則會以自己的經歷反映在某件事上,
      而造成意見有落差形成的刻板印象。
      ----
      這也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
      因為刻板印象很容易就讓人不知不覺的就沉溺其中!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懶」,懶得從頭到尾去真的認識了解和去思考。
      我們總想透過更簡單的分類方法來處理新的問題,
      因為自己認定如此就能更有效率,
      就不用消耗過多的認知或時間來解決問題。
      卻沒有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一開始就是錯的,
      所以這樣「處理」和歸納出來的答案,當然也就不會正確了。
      ----
      總而言之,
      你這樣以既有僵化的刻板印象來簡單的歸納和總結 :
      「没本事的人往往很谦卑」而「桀骜不驯的人則比較能幹」 這兩句話都是 "完全不對" 的刻板論點。
      ----
      像這樣經過過度簡化的思考和判斷,
      往往會忽略了個人的特質與能力,逐漸形成「以偏概全」的群體印象,
      逐漸的加強了對某現象的刻板信念,最終刻板印象就此形成了。
      而難以消失的刻板印象會更進一步影響了特定族群在某方面的實際表現,使得他們更加弱勢。
      總結意思是,
      刻板印象會讓你變得盲目,會讓你變得不知所謂,
      會讓你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無知愚昧和昏庸糊塗。
      所以在隨意發言之前,何不請多花點時間好好思考後再說出來,
      或許會比較適當,也或許就能適度地改善自己的學識不足之處。

    • @user-vy2fm9dh5e
      @user-vy2fm9dh5e Рік тому +2

      @@user-qk2hr8dj1e 哈哈哈哈,非常感谢你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首先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的说法也是一种随口而说,而且所代表的观点,的确有普遍性,你不能太较真。我们一般都是泛泛而说,不可能像搞研究那样精准到数据,这也是经验的好处,否则每次都是一个新case,你的生活还能过下去吗?
      所以经验代表大多数,模糊的,过去的,情况。好处是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你说的全面严谨抠字眼的方法也很好很正确,但是你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做到,因为那样不够经济。
      所以,在网络留言这样的小事,凭感觉靠经验,肯定是最合适的。
      至于你提到的所有古人,不论他们如何,我认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否则没资格被历史记录下来,即便被你认为是无能的坏人。真正无能的,无论好坏,都没资格被历史记录。想想看,武大郎都被历史记录了,你真的认为武大郎很无能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无能的人自然需要一些品质,比如:讨好献媚,察言观色,攀龙附凤,左右讨好,挑拨离间,等等,这些品质有助于他们能够在群体里生存下来。而聪明的人往往利用自己的智慧,向上进入科技白领层,身强力壮好勇斗狠的人往往会成为黑社会成员,能看懂人性利用人性的人往往进入管理层。
      你说的全面人才的确有,但是人们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强项进入利益最大化的阶层。在那个阶层,一定有那个阶层的规范,在那个特定的阶层里,每个人又利用自己的品质去努力达到最大利益。比如黑社会就需要对老大忠心,干拼命打架杀人,哥们义气。所谓智勇义,还有两个字,忘了。而在管理层就需要不同的五个字。需要对人性更深刻的了解和使用,也更需要语言交流的能力。作为白领阶层,律师工程师医生等等,基本上最重要的是头脑智慧,蛮力和语言技巧相对较弱。
      所以你说的那种既有聪明才智又谦虚和蔼,不是不存在,而是很少需要,所以后来都会退化掉。买车的销售和拳击赛手肯定品质不同。
      同意我的观点吗?

  • @LJHuang-jn8bj
    @LJHuang-jn8bj Рік тому +1

    武威

  • @jkwo2007
    @jkwo2007 Рік тому +1

    威武? 武威! 武威! 武威!

    • @wildfire8126
      @wildfire8126 Рік тому

      中国人是欧亚大陆的真正战斗民族。 中国汉朝骑兵疯狂地完全击败了匈奴,并将匈奴赶出了亚洲,创造了丝绸之路。 匈奴继续击败了神圣的东罗马帝国(今天的土耳其)和西罗马帝国(今天的西欧)。 匈奴人定居于今天的德国。 匈奴人和蒙古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深深地恐吓西方文明。 没有汉朝骑兵将匈奴人彻底踢出亚洲,就没有蒙古帝国。 顺便说一句,中国(汉明两代)骑兵曾残暴地完全击溃了匈奴人和蒙古人。

    • @jkwo2007
      @jkwo2007 Рік тому +1

      ​@@wildfire8126   <--  閣下有發表狂嗎?
      老子只是提醒博主一聲 或是3聲 把一般常識中的河西四郡其中之一『武威』叫反了。 你TMD屁癲屁癲在這裡噴了一堆又是為哪樁? 閣下這麼博學有才 大可自己獨立發個帖 何必到老子這裡來風馬牛不相干呢? 🤑🤑🤑🤪🤪🤪😫😫😫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jkwo2007
      他真的怪怪的,他也跑到我的討論下方去散布污辱有關"民進黨"的議題。
      我是不太認同這政黨的某些行為,但在這裡提根本完全沒有任何關聯性。
      真的很不適當,也句句都構成違法污辱的行為,
      所以我也是直接檢舉。請別理會這種人。
      大大耳力真好,聽你提了我再回頭去聽才發現。

  • @zhbitjean
    @zhbitjean Рік тому +1

    两脚羊?

  • @jinli2328
    @jinli2328 Рік тому

    霍去病的战功和彭德怀大元帅齐名

  • @baozhulin7622
    @baozhulin7622 2 роки тому +11

    歷史朝代.漢朝時期國運昌榮漢武帝也將漢室江山經營百姓安居樂業娶街子夫賢良但是小舅善勇驍兵不靠姊侄兒霍去病真有做戰能手真是漢武帝左右將軍是漢朝盛旺朝代傳萬年.…>

    • @theresatsai2522
      @theresatsai2522 Рік тому +2

      不嫌棄你沒有標點符號,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但是你在說什麼沒看懂。
      還有一種親戚關係是外甥,你不是外國人,爸媽的兄弟姊妹都是aunty、 uncle ,兄弟姐妹的小孩一律是niece 、nephew 。
      姊妹的小孩是外甥,兄弟的小孩才是姪子。

    • @dali5468
      @dali5468 Рік тому

      不知所雲

  • @user-sv2ii5xp1h
    @user-sv2ii5xp1h Рік тому +1

    文化大革命時,墓地就被破壞了,這是新墓,而且是不是霍去病也不知道

    • @dtyhb
      @dtyhb Рік тому

      老共就是反骨仔

  • @rockwatet
    @rockwatet Рік тому +7

    霍若不死可把俄罗斯吃掉

    • @wildfire8126
      @wildfire8126 Рік тому

      别逗了,自己骗自己是真快乐,即使不是真的,只要我愿意相信就行了! 继续炒冷饭! 实事求是! 无需绕着中国于“认知作战”成了台灣民進黨政府"維穩工具"!台灣民进党政府一手“打假”,一手“造假”,大打“恐中牌”,台灣民众已对这种台灣民进党政府带风向「維穩工具」手法厌恶不已。 2021年5月26日, 再也找不到如此剧烈反转的戏剧效果:就在蔡英文以及民进党“立委”王定宇等人提醒台灣全民要小心中國大陆“认知作战”后不久,台灣PTT网民追查账号竟发现一切都是台灣民进党政府的“自导自演”。不禁让人质疑这是否就是整个台灣民进党政府进行“系统性反串认知作战”的成了台灣民進黨「維穩工具」脉络图。

    • @rockwatet
      @rockwatet Рік тому

      @@wildfire8126 谁能大一统谁就为王

    • @darcychu9652
      @darcychu9652 Рік тому

      毛子要到16世紀才東越過烏拉山,烏拉山意為“鐵山”,意指“難以翻越”!

    • @user-mm8rw5nq4t
      @user-mm8rw5nq4t Рік тому

      當時俄羅斯都還沒有 你打鬼阿

    • @rockwatet
      @rockwatet Рік тому

      @@darcychu9652 👍🏻

  • @user-ev9ny6gd7r
    @user-ev9ny6gd7r Рік тому +1

    彈丸之地,
    蕃薯島,
    也是一樣。
    實在是
    太窮困了。
    窮到
    連想要,
    買一副比較
    像樣的,
    刀劍弓弩。

    湊不出來,
    足夠的
    軍餉
    銀兩來啊!

  • @user-kw6dr3cx6i
    @user-kw6dr3cx6i Рік тому +2

    指南針不是黃帝時代就有了嗎?怎麼漢朝還說沒有?

    • @user-wd7wm2el6v
      @user-wd7wm2el6v Рік тому

      黃帝時候還沒有吧 我記得是宋朝還是唐朝才有

  • @w501501
    @w501501 Рік тому

    15:43 武威郡一直都是武威郡啊...怎麼到這邊改名了?
    好在字幕還是對的,那就只是一時口誤,沒事,吃燒餅掉芝麻,確實難免。

  • @hsiaochinchao575
    @hsiaochinchao575 Рік тому +1

    據說霍去病因涉選邊站錯太子而"因病"死亡...未知確實?!

  • @user-sh4tr7xf6u
    @user-sh4tr7xf6u Рік тому +1

    肉要放到臭 是霍去病自己的問題 並非作者講的都是對 霍去病可以將肉分給將士吃 但僅需照實際的說 就可以了 漢武帝賞賜的肉 要犒勞將士 請眾將士跪拜皇恩 這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想太多就沒辦法解決問題 浪費食物 我倒是覺得 漢武帝賞賜的肉 已經壞了 如再分給將士 吃了生病 還能作戰嗎?

  • @cmagicalex
    @cmagicalex Рік тому +2

    1.取食於敵有風險,先不管敵食是否有問題,堅壁清野或是情報錯誤就會餓死。霍只是單純的重戰術行動而輕後勤確保,很多名將跟敗將都是如此。勝了就成神,敗了就成靶。盛讚的人是不懂軍事的結果論者。
    2.霍是紈褲子弟,本來就對士兵不好,史書紀載他的部隊將領跟精銳(這些人多半是官家子弟)都吃好穿好,士兵多面有飢色,甚至餓死。你可以解釋成把資源集中在精銳上,但根本原因就是瞧不起那些徵來的平民百姓。
    3.如果怕皇帝說話,就說皇帝犒賞部隊,更能樹立皇恩,不是更好。皇帝怕的是以個人名義犒賞部隊,不是拿皇帝的賞賜犒賞部隊。何況皇帝犒賞將軍,一定是連部隊一起犒賞,哪有只犒賞將軍的。
    4.以霍的為人,都敢在皇家獵場殺人,如此沒有政治頭腦的人哪會想到自己的行為會不會惹火皇帝。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7

      或許他的行為和個性仍有很多不足,
      但連衛青這麼穩重低調又這麼親近的皇親國戚最終都還是被寡情的漢武帝給株連了。
      而你口中所謂的沒有政治頭腦的霍去病卻可以在皇家獵場射殺大臣而沒事,
      是不是至少也能證明他有著讓漢武帝都願意護短的政治能力和關係,
      或許他真是紈褲子弟,卻不能因此說他就沒有政治頭腦和能力吧。
      ----
      在古代,
      就算你是最最高級的皇家紈褲子弟,
      但想要有機會能獲得皇帝和其它在上位者的喜愛和培養,
      不是只憑" 顯貴的身分 "就可以,更多的都是要靠自己本身的硬能力和智慧。
      " 霍去病能在正史的史書上留下那些故事和一直被流傳後世其實就已能證明了他的不凡處。" 不是嗎。
      閱歷豐富的史官,
      是不會只因為你打了個勝戰或是你是皇親國戚就願意花費那麼多筆墨和時間來記錄褒揚你。
      而後世的其它學者或是大賢,
      更不會因為只憑歷史或故事的流傳就盲目跟隨讚揚尊重霍去病。
      他們也會帶有著他們的看法和見解來探討霍去病的故事。
      所以有如:王維、如李白等大文學家願意為其寫詩,
      在軍事上則能獲得范仲淹等大軍事家們的推崇。
      漢後至今,
      許許多多在其他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大家也都是正面的去評論霍去病。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
      霍去病能獲得這麼多賢人的正面褒讚和崇敬而一直歷久不衰,
      是真的有他的可取之處,有他的無可比擬之威,是真有他的蓋世無敵的成就..
      所以你這樣只憑個人喜好就這樣簡單的下判斷,
      不但會顯得你在見解上思考不周,
      看不見時代背景下的限制和你不了解那戰勝遊牧民族的成功得來的不易,
      也顯示你思想已趨向狹隘偏頗而欠缺了公正,
      變成像是在單純忌妒貶損而已,不是在客觀評論了。
      ----
      自古以來懂軍事的人從來都不在少數。
      但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是,
      不是唯懂軍事的人才會獲勝,
      而戰爭也絕不是只靠運氣和主角光環就能贏。
      看看拿破崙就能明白,既懂軍事也懂戰爭,
      總能以少勝多把弱勢戰爭便成了一種他專屬的藝術,雖然很可惜他卻沒能勝到最後。
      可是霍去病不是只贏一場兩場而已,
      他是每場都能獲勝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
      這不是只憑運氣的紈褲子弟就能做得到的吧。
      其它真正的史學家都說了,霍去病如果" 沒那麼早就死 " ,
      鐵定能有更高更遠的成就 ..
      這可是,你我和各位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這也不是說拿破崙不如霍去病,
      這裡我只是借鏡來說明霍去病的"常勝"是真正非常的不容易和超級厲害。
      不應該拿單一行為或身份來做文章故意貶低霍去病。
      拿破崙也是一位值得讓人尊敬的人物,
      他曾經幾乎或說差一點就統一了全歐洲。
      從古代到現在,可一直都沒有人做得到他曾經做到的程度,這點就相當值得我們敬佩。
      當然他在性格上也有缺失不好的部分,
      所以最終慘遭了滑鐵盧。
      但這並不會抹滅我們對他成就的敬仰,只是更能讓我們反思自己可能失敗的地方。
      直到現在世界各地仍然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人在努力研究和學習拿破崙的軍事思想。
      這很多都是你口中的" 軍事家 "。
      這不是在說我們要以成敗來論英雄,
      是指我們更應著重在歷史之中那需要注意和思考的精華部分,
      而不是無意義的去對枝微末節的單一行為窮追猛打,
      然後偏頗的歪曲了前人著寫歷史所想遺留給我們的真正訊息,
      這才是我們去研究和討論歷史的意義。
      ----
      回歸正傳,
      在批判暗喻霍去病只是靠運氣成功的同時,
      也請你先自己想想,在中華5000年歷史中,
      究竟有多少人能成功建立了霍去病那樣的功績 ...
      戰爭不是只憑用嘴說說,用手打打字就能贏的問題。
      霍去病選擇的戰略和方法你我不明白,
      不代表那就不是軍事手段,不代表那就不是好策略,
      只是你我沒能擁有那種勇氣和智慧罷了。
      漢朝以及之後有著那麼多名將,
      也絕對不缺乏你所謂" 懂軍事 "的軍事大家,
      但真能做到讓遊牧民族聞風喪膽,
      讓國家邊境獲得安寧,讓邊疆百姓獲得內心平和的人又有幾位呢。
      而如果換成是你,你是否能做得到呢?
      ----
      事後諸葛,人人都可以是。
      請你我都別去選擇當趙括那種只會紙上談兵的人。
      就我認為,勝利不是只憑運氣就能決定了勝負,
      更多的是智慧、勇氣、心態、和一大堆種種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組合在一起,
      千辛萬苦下千錘百鍊才能打造成型的結果。
      所以霍去病將軍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做到其它將軍做不到的事打贏了當代游牧強者匈奴,
      就絕不是如同你所貶低輕視的那樣而已,
      而是在背後有著更多史書筆墨無法描述的努力和辛苦層層累積堆疊而成。
      看你這樣以狹隘的眼光辱沒民族英雄真讓我感到不值,
      希望這篇回覆能幫助你打開偏頗的角度能開放內心來審視歷史,進而終能借用歷史來達成審視自我。
      不是只逞口舌之利,只想貶低過往的人來抬高自己。

    • @wildfire8126
      @wildfire8126 Рік тому

      别逗了,自己骗自己是真快乐,即使不是真的,只要我愿意相信就行了! 继续炒冷饭! 实事求是! 无需绕着中国于“认知作战”成了台灣民進黨政府"維穩工具"!台灣民进党政府一手“打假”,一手“造假”,大打“恐中牌”,台灣民众已对这种台灣民进党政府带风向「維穩工具」手法厌恶不已。 2021年5月26日, 再也找不到如此剧烈反转的戏剧效果:就在蔡英文以及民进党“立委”王定宇等人提醒台灣全民要小心中國大陆“认知作战”后不久,台灣PTT网民追查账号竟发现一切都是台灣民进党政府的“自导自演”。不禁让人质疑这是否就是整个台灣民进党政府进行“系统性反串认知作战”的成了台灣民進黨「維穩工具」脉络图。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wildfire8126 我們沒有討論到台灣的政治吧?你是不是回覆錯了。

    • @redtunglee6360
      @redtunglee6360 Рік тому

      @@user-qk2hr8dj1e 你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 几乎没有“事实” 全都是“观点”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redtunglee6360
      說的是,你才用一句話,就有提到了"事實",拍拍手給你一百分,不能再高了!!

  • @marssu9074
    @marssu9074 Рік тому +1

    非常無聊的戰爭

  • @carlsll60
    @carlsll60 Рік тому +1

    Just a Lucky gay !

  • @madebyhandOoO
    @madebyhandOoO Рік тому

    👏🏼👏🏼👏🏼🧐🧐🧐👍🏼👍🏼👍🏼🇬🇧🏳️‍🌈🇺🇦

  • @bosang9642
    @bosang9642 Рік тому +1

    浪费美食

    • @jackzeng3788
      @jackzeng3788 Рік тому

      我觉得是皇上的问题,出门打仗性命都不一定。哪有空奢靡一下。真的有心不如回来再赏。我也觉得可惜,咋不给我吃,,罢了人头饭吃不起。

  • @liufangtong2580
    @liufangtong2580 Рік тому

    感谢分享
    ua-cam.com/video/Qg6X3Io1rzY/v-deo.html

  • @jamehwang5925
    @jamehwang5925 Рік тому

    胡扯

  • @user-tc3km1gw7v
    @user-tc3km1gw7v Рік тому +1

    24歲的小毛頭懂什麼權謀?

  • @SangoGamer
    @SangoGamer Рік тому

    這些中國的歷史,尤其漢書,恐怕才是造假的起源,比如長城,漢朝說是秦朝興建時的慘況的,卻不提之後漢朝使用和維護的慘況,畢竟和匈奴衝突的是漢朝 這非常的矛盾,周朝春秋戰國八百年都沒有匈奴蹤跡,怎地有了漢朝就有了匈奴?

    • @user-el5ze5nr5e
      @user-el5ze5nr5e Рік тому

      北方沒有統一並建立政權,怎麼南侵?整天在那邊驅趕牛羊遊牧找食物找水草就跑飽了,怎麼有心思難侵。。。等到冒頓單于出現,又被中原痛扁。。。
      齊桓公,秦趙兩國都扁過匈奴好嗎?
      北方遊牧民族畢竟緯度太高,四季分明,冬天來到,大雪紛飛,草原荒原荒漠灌木叢等不利人類生存繁衍,如何能讓北方民族酒足飯飽以後來有閒功夫思考發明創造,匈奴被周朝趕到漠北趕出陰山,如此酷寒如何之下能提高軍事實力。不要胡亂提高遊牧民族的文明啊,若有高度文明,早有高級文字 高級戰車 高級火藥 高級天文學 高級曆法高級數學 高級法律 高級行政系統 高級課稅系統 高級情報系統 高級水利系統 高級藝術畫作 高級醫療 高級釀酒技術 高級撫琴妓女 高級針織工藝 高級養蠶取絲效率 高級燒陶技術 高級木工技術 高級建築技術 高級攻城設備(周朝就有) 高級兵法 高級治國理論;啥都沒有的草原民族,不知道您在抬高誰,貶低誰呢? 古代文化都是低的嚮往高的,有啥好驚訝意外,塞外女子一旦了解中原文化強大及文明世界,多數都想嫁給中原人啊!哪有媽媽最後變小孩的老婆的,這是高級倫理嗎?野蠻的文明不進化,如何步入真正文明人的世界維度之內呢?淺見,請笑看,別上心啊兄弟~~~~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1

      我想可能是因為在以前,
      居住游牧在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還沒有那麼的集中在一起,
      而是散落於廣大的大草原上,以群落自由游牧的方式各自發展。
      因為逐水草移動的畜牧文化背景,
      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一直都沒能像我們在中原農耕的祖先那麼的方便。
      想要在廣大的草原上把所有的民族集權起來一起統治,
      會遠比農耕文化的地區來的更為緩慢困難。
      (農耕會讓人民集中在城市,而大草原上則通常會為了生存的資源而分散的更開。)
      最早有歷史紀錄的商周時代周邊就有很多被稱為" 方 "的游牧民族,
      他們的生活方式、侵略方式都很像匈奴,但是卻不是擁有強大一統權力的匈奴。
      他們也大多是騎馬作戰,擁有極高的機動性,
      所以總能在資訊相對比較不發達的時代突然的出現襲擊百姓和城市,
      透過欺凌搶掠資源、人口的方式來壯大自己的民族,
      給位於邊疆的農耕城市造成莫大的破壞和傷害。
      正因為這種擅長使用騎兵來劫掠的文化特色,
      所以歷史學家也大多認為他們是後來的北方大草原上的匈奴等強大遊牧民族的祖先。
      ----
      所以自有歷史以來,
      我們其實已經一直在使用築牆、建造城市等方式來防禦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
      從來都沒有斷過..
      然後一直到大約周末秦初的時代,
      才漸漸由其中一隻強大勢力的種族成功的統治了大草原,
      那一隻位於草原遊牧民族力量核心的勢力就自稱 "匈奴",
      並開始更有系統更有計畫的寇邊侵擾中原。
      司馬遷所編寫的" 史記 "就有記載,東周末時候就已經有嚴重的外患,
      秦趙燕為防禦邊境強大的"匈奴"開始各自修築自己的長城,
      這也就是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前身,
      而"匈奴"也是這時候開始出現在我們的歷史史書上。
      並非你所說的 "周朝春秋戰國八百年都沒有匈奴蹤跡"。
      匈奴一直到漢朝還是存在,
      漢初的漢高祖劉邦就曾北伐匈奴失敗而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在白馬城。
      這些資料都可以在各種權威史料書籍上找尋的到。
      (國中和國小課本其實也有介紹..)
      ----
      廣義來說,其實匈奴一直都在,只是在每個時代名稱不一樣。
      因為那只是遊牧民族的一種統治階層的流動變換而已,
      就如同匈奴曾統一大草原,
      只是被漢擊敗後勢力衰退而漸漸轉被其它民族所替代和融合了,
      後來出現的柔然,鮮卑、五胡、契丹、蒙古等等,
      都是類似的遊牧民族政治體,只是統治的民族不一樣罷了。
      ----
      游牧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農耕的我們真的有頗大的差異,
      他們一直是採用聚落的方式推行共主來進行統治。
      當起來統治替代的管理階層變換成草原上的另一個民族時,
      就會形成新的遊牧文化和階層,這時周邊國家對草原新統治者的稱呼也就會跟隨著改變了...
      我國萬里長城所防禦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不論叫什麼名稱,其實他們一直都在。

    • @user-qk2hr8dj1e
      @user-qk2hr8dj1e Рік тому

      而" 漢書,是造假的起源 ",
      說真的我實在不知道你是有什麼資格,
      你是哪一位有學術背景的歷史學博士或大師嗎?
      你可擁有任何的學術研究資料或是論文可以證明" 漢書是造假 "的嗎?
      否則怎可以憑空這樣鬼扯瞎掰,
      別的歷史大師深刻研究古籍多年,
      都還沒有人敢這麼的判定" 漢書 "是" 造假的 "。
      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的你卻敢在此大言不慚。
      最起碼你也應該要說是哪部份造假或不實,
      並應該提供出處和論證你所言的證據才是。
      自以為是的隨便的就胡言妄語,
      真讓我感到噁心下作..
      ----
      《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
      記載了上自西漢漢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歷史。
      《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
      中國紀史方式自《漢書》以後,都仿照其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
      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天文志》。
      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餘年。漢書註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這是我國許殿才老師在1996年第1期《《漢書》典雅優美的歷史記述》,載《史學史研究》的說明和介紹。
      更別提漢後各朝各代那些替漢書 "註述" 的大賢更不知凡幾。
      難道你是在指這些學者和真正在苦心研究歷史的大賢都是傻瓜嗎?
      我想真正傻的只會是管不住嘴巴在胡言亂語的你吧。
      ----
      沒錯,史書因為是必須透過 "人" 來編纂完成。
      所以或者在記載資料的時候,或就有可能會混雜入記事言官的心態和想法。
      所以也會或多或少就讓這些歷史資料並不總能保持到客觀和中立。
      很多書寫自朝的史書也常會抑惡揚善,
      把與當朝朝廷有關聯的壞事少寫一點,而歌功讚德的部分就寫得多一點,不外如是。
      但請你要搞清楚,這些史書最後也都總是會經歷改朝換代,
      時時刻刻的面臨後代史學家的考究調查和重重審核,
      更甚者,其後朝還會有心人再重新編寫修改之。
      也就是說,
      這些流傳直到現在還能被我們的歷史學者所公認和認同正統的歷史資料,
      都是經得起 時間、資料考核及比對來證明其內容的真偽。
      豈是你胡說一句" 造假的 "就能隨意地被推翻。別太自以為是了!!
      ----
      輕人者,人亦輕之。
      言而誇張不實,言語間或帶著輕視傲慢,只會夸夸而談卻不知反審己身的人才會被大家所輕視。

    • @linwilson5891
      @linwilson5891 Рік тому +3

      赵国胡服骑射拒仪狄与千里之外.蒙恬修长城拒的是什么?不懂历史就承认就是了还招摇!

    • @user-fu4zn9tx8g
      @user-fu4zn9tx8g Рік тому +2

      匈奴和中原民族,早從戰國中期就開始入侵了,秦趙燕都在北方築城牆,花了上百年。匈奴威脅中原到漢武帝已經超過三百年了。

  • @wortertom1059
    @wortertom1059 Рік тому

    感谢分享
    ua-cam.com/video/WvY_7sP3N-U/v-d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