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2: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5 вер 2024
  • 《金刚经》经题八个字即已说明整个佛法要意。核心为般若。何谓般若?简单说是智慧!但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智慧,曰“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无量无边!说其大,乃“强名为大”,勉强称其为“大”。是说大这个词语无法体现出它真实的体量和能量。无穷大!infinite!如果给它个什么界限,这个界限就叫究竟圆满。
    乍接触佛教的朋友,听这些用语,未免会觉得太夸张,好像佛教牛皮吹得太大!其实,此处之“大,其真实含义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超乎通常知见的“实相”,就是空间、时间都是假象。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假象看穿、看破,突破它给我们造成的认知局限,我们的眼前即可豁然明阔!自然无所不知,智慧无边,究竟圆满。
    这就像睁开眼睛看一头大象的全体,一目了然。而不是闭着眼东摸、西摸,好像很有大象的知识,其实并不知道大象的真实样貌。睁开眼睛看即智慧;闭着眼睛摸即知识。智慧是完整和清晰的;知识是零碎和模糊的。般若智慧之大就大在这里:将根本智打开,一切一览无余。时空感即是我们睁不开眼睛而造成的错觉。
    现在科学家们也在讲时间、空间是假象。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持这种观点。近年还有一些科学家干脆提出“零宇宙”的观点,更颠覆大众的通常认知。什么叫零宇宙?即宇宙是个零!怎么叫零?就是佛家讲的空!所以,科学家讲时空是假象,佛家讲是幻相;科学家讲宇宙是个零,佛家讲万法皆空;难道这些仅仅是巧合吗?
    零是个什么概念?是没有吗?但是所有的数字都是从零开始,从零产生。数字再大,百千万亿以至无穷,都是从零开始又离不开零,都包含在零的无所不在之中。零好像是没有,其实又是个无限大而无所不有的数字。道家讲“无”,就是零,所谓“有生于无”而“有无相生”。道家最高境界是“无为”,何谓无为?就是归零!
    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归零之后所呈现出的与天地同根而无所不作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大!就是老子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的那个大!类似般若智慧之大。所以零即是道家之无,佛家之空(空有不二)。般若智慧之大,即是这种空无之大。消除错觉,看破假象,就是破迷开悟,见万法之“空性”,“零宇宙”之实相。
    细说般若会非常复杂。一般分五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和眷属般若。五种之中,实相般若为体,其他四种为用。实相般若最关键!见到实相,不再为假象、幻相所蒙蔽,亲证宇宙万法的空性,见到那个真实存在的零宇宙!在科学家,零宇宙之说还是一种假说,但是在佛家,它是一个实相!
    般若智慧具有金刚的两种特质:一个是光明,我们的自性光明。自性光明显露出来,人即可祛除无明,不再昏昧,不会因为这个无明的障碍,我们只能看到眼前一点,经常还是幻觉的或错误的。我们因此可以分得清真假邪正。自性光明乃般若正智,所以光明遍照: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亦可照亮他人,即所谓自觉觉他。
    另一种特质就是坚利,坚固锐利,能坏一切物,又一切物不能坏。此处之物,指的是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刚强难化,断烦恼只能依靠般若智慧的金刚坚利。所以金刚经的经题,有时也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仅自断烦恼,也可以帮助别人断,所谓自度度人。烦恼之难断,不学佛非能尽知。
    一般烦恼可以表现出“三重障”。心理学上所谓的人格障碍,佛门总结有三个最为严重,所以叫“三重障”。一为傲慢,共有七种表现形式,最常见者为骄慢。有点名誉地位,便自感了得,自高自大。另一个常见者是卑慢。卑慢不易察觉,但广泛存在。就是因为自卑而表现出的傲慢。战狼外交,就多少包含有卑慢的成分。
    另一重障就是贪欲。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佛弟子来说,贪欲,还应注意贪佛法贪功德。第三个重障就是嫉妒。嫉妒其实最麻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中嫉妒的作用要占据大半江山。傲慢和贪欲往往也是嫉妒引起来。朱令中毒案,祸首就是嫉妒!今天中国人的爱攀比,同样可怕!为什么这么攀比?嫉妒!
    中国人以为美国人不攀比不嫉妒,实在天真。美国人的嫉妒中国人经常察觉不出。因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态度,经常就像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对男人怀有的一种过于浪漫的梦幻和期待。这些年稍微有好转。譬如美国人喜欢喊社会公正,中国人非常崇拜。但一位美国伦理学家指出:社会公正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嫉妒。
    所以有时我们热衷喊大口号要当心一些。大口号听来很漂亮,但不堪细究。今天的政治正确,也不允许细究。而且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其中都少不了嫉妒的因素。中美关系,欧美关系,欧盟间的关系,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国内同胞和海外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等等,细究起来,到处都有嫉妒在作祟。
    对佛弟子来说,嫉妒的危害尤其大。不仅障自己的道,很可能还要障别人的道。你见不得人好,见人有长处就嫉妒,找人家麻烦,干扰人家修行,干扰大众的闻法机缘,果报不敢想象。佛弟子对嫉妒应特别当心。学佛者对因果的认识,自应比非学佛者更清楚些。把嫉妒心放下的最好办法,就是随喜功德,把打开心量。
    清除烦恼障碍,我们就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或自我超越。所谓自我超越,就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常乐我净。即得大自在大解脱大圆满。也就是真正的自由了!所以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自由!学佛没有别的,就是为了真正的自由!为了这个自由,需要我们真干!所谓真干,就是学会看破、放下!看破什么?假象!
    《金刚经》第一段经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平常、平淡、平凡。佛非凡类,乃天人归仰之大导师。但他在经中的示范,却是再平实不过的一个人。他也要吃饭,并且吃饭须穿戴整齐,外出乞食,并无享受任何“特供”。而按当时制度,佛讨回的饭,自己还不能吃,要和大众们的掺和在一起,大家分而食之。曰“共利养”。
    吃过饭,收拾好,把脚洗净, 将坐垫理平,开始上坐休息,与普通人无异。这便是佛陀的日常。讲经之余,即如此平凡不过。前述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实现大自在大解脱大圆满,似有超凡而欲飞翔之感,其实真正到此境界,人固然能飞(神足通),但不会飞,而是显示出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样态。
    佛门有言,曰“佛法不显怪异”。或曰“道在平常”。学佛到家,示现的一定是平凡。绝对不会是一副高深莫测,倨傲临下,招摇不世的形态。不会有副特别的“佛相”。所以佛在《金刚经》里说:“若以色求我”,如果谁认为我有特别身相,以身相识佛,即是行邪道,永远学不成佛。因为佛并无固定的身相,只会随缘化现。
    禅门亦有言:老僧不谈禅,将军不谈兵。修行到一定境界,人不会整日佛言佛语,而是“真僧只会话家常”。大修行人,从外表看,一定与普通人无异,甚至更加普通。老子讲“圣人被褐怀玉”,即是同样道理。粗衣而寒酸的外表下面,却怀揣着美玉,内藏真正富有而高贵的人格。“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亦是此意。
    前些年有位海贤老和尚112岁往生。平素看他,一介憨厚老僧。寡言少语,却又常常出语令人起敬。每日出坡种地,往生前一日,还下地忙碌。收工晚,人问他:师父,咋今天收工晚了?他说:活干完了,以后不用干了。当晚即往生。坐缸六年,出缸时身体完好,肉身不腐。竟是金刚身!平时谁会知道他有这等修持?
    弘一法师出家前后,判若两人。其书法风格亦随之大变。很多人不解,无法欣赏。但这正是他返璞归真的体现:摒弃任何技法和矫饰,任运自然,而表现出一派儿童般的天真稚拙。丰子恺先生最懂他的老师。所以评论他的书法为:最超脱,以无态备万态。即弘一的书法体现出平常心为道的境界。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
    有一回丰子恺先生率叶圣陶等拜访弘一法师。叶老等对弘一法师极其仰慕,但见面未免失望:哪里像个名流?就一平常僧人吗!索要其墨宝,他便用稚拙体写下“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相赠。吃饭时,啃着大馒头,扒拉着白菜炖豆腐,吃得那么香美、享受和满足。丰子恺见状,不禁感慨万千,眼泪便止不住地往外奔流。
    弘一法师示现的是一种典型的返璞归真,天然去矫饰的修行人的本色。俗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本色,即人的本真自然呈现,亦即平常心。风流,风一般自然流动,自在洒脱无矫做。弘一出家前的所谓风流,乃迎合世俗大众的风流;出家后的天然无饰和稚拙,才是他的本色和本真,方为真正的风流。
    学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佛亦称为“大雄”。真正佛弟子,一定不会迎合世俗,不会自欺欺人地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而是敢于面对现实和战胜自己,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与本色。所以金刚经开首明义:何者为佛?佛即本心。何者为道?道即本色。金刚般若波罗蜜,即是放下人为造作,回归我们的自性本然。
    佛在古印度时的一个特殊平凡表现就是乞食。这种僧团制度至今仍在南传佛教中保持。佛教输入中国,此制度不符合中国人习俗,所以被废除,改为大众供养。中国人自古尊师重道,不能接受大学问者沿街乞食。然而,供养出家人,旧时问题不大,因为真修行者、安贫乐道者大有人在。但时至今日,其流弊日渐明显。
    所以江味农大居士,呼吁中国佛教恢复原始乞食制,认为非乞食制,中国佛教无以振兴。供养把太多人惯坏,把佛门风气败坏了。但是恢复乞食制显然并不现实,还得要靠出家制度的严格和出家人的自律自制。当然还有在家居士的理性供养。但今天的世界乱了!哪里还有什么理性?这是个财狼与色狼横行无忌的时代。
    禅宗有言:狂心自歇,歇即菩提。狂心自歇,即回归平常心。歇即菩提,即道在平常。学佛就应学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的示范。姜育恒先生的《再回首》有句歌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句歌词非常之好!的确如此!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才是佛弟子应有的本色。

КОМЕНТАРІ • 17

  • @Happy-Veggie
    @Happy-Veggie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说法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实乃大德居士,不愧为净空老法师的弟子!不过有两个小细节或有待商榷,一,“祇树给孤独园”的“给”字应读jǐ,给予,供给之意。二,弘一大师似乎主要还是奉行过午不食,早午两餐,而非日中一食。仅供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上品上生与中品上生的分别在于发菩提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初发菩提心,就沒有「貪嗔痴 或不貪不嗔不痴」。
      上品上生是初发菩提心,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不会善恶分别心。《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上品上生不是陷入「色受想行识」的善业恶业,然后演变成权力对立斗争。而是发菩提心,缘起性空者,六度如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82》: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由于大智般若,所以是礼佛,不是拜佛。
      发菩提心,真如/自性,缘起性空者,如幻、如化、如法「礼」如来。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这些法(色form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假合、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是幻人幻众。
      初发菩提心,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是幻人幻众。
      一切幻众皆有佛性,是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淨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圆觉经》: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愣伽经》:
      「...愣伽王!我说真如法体是如实者亦是分别,如分别色为实际,为证实智乐修行无相智慧,是故莫分别如来为智身智体,心中莫分别,意中莫取我人命等。
      云何不分别?意识中取种种境界,如色形相如是莫取,莫分别可分别。
      复次,愣伽王!譬如壁上画种种相,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愣伽王!一切众生犹如草木无业无行。..」
      《道行般若经卷第一》: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诸法无行经》: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馀地。」。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
      由于上品中生和上品上生 皆是 发菩提心,真如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没有感恩、傲慢、惭愧、没有憎爱。
      感恩、惭愧与爱都是法,是《百法明门论》的心所有法。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上品中生和上品上生是发菩提心,真如自性本具,又随顺如来妙愿。所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这才是如法的意思。没有发菩提心,就没有如法/妙法。如经题,《妙法莲华经》。
      功德的意思是性德。是真如/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后妙用/妙有。妙行/妙愿/妙有/妙用,就是功德。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没有功德,而是业。或善业或恶业,是陷入色form受想行识,或轮回生死幻境,或胎生西方极乐世界500岁不见如来。
      因为发菩提心,所以才「念佛功德无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愿而妙行。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道菩提),最后如同如来(究竟菩提)。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分为5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
      ------------------------------------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中生 只是「发心菩提」或「伏心菩提」,还未 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菩提(得授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记),又在西方极乐世界「出道菩提」和「究竟菩提」。
      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中生是纯说第一义谛,又念如来。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纯说第一义谛。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初发菩提心,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贪嗔痴 或不贪不嗔不痴」。只有自性本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幻众皆有佛性,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品中生,若是纯说第一义谛,就是真如/本具不生不灭的自性。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上品中生,不是缘起于一切法(色受想行识),而是(发心菩提)初发菩提心,缘起性空,如《佛说无量寿经》:「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若是(发心菩提)初发菩提心,那么就是「不来不去」,「不往不返」,「不生不灭」却不是「往生」!是如法「化生」。
      念如来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中生,不但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凡夫相」,而且没有「往生」。是不生不灭的圆满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随顺如来妙愿,是如法「化生」。
      没念佛名时,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一切法(色form受想行识)皆是因缘假合,无常生灭,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发心菩提)初发菩提心,缘起即是虚妄。
      《佛说无量寿经》:
      「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电影=如电如影)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具诸功德本(本性本来就圆满,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又随顺阿弥陀如来妙愿,所以如法化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无殊,见如来。
      初发菩提心就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本性随顺如来妙法妙愿,是「如法化生」。
      ----------------------------------------
      根据善导法师的《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 是"上品凡夫"。因此还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发心菩提 或 伏心菩提。
      《观经四帖疏》: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上品上生,也是发菩提心,自性本具,但大智般若,六度如幻。无论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或《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和「中辈」都不是只念1句佛号而已。
      上品上生是「回向发愿心」。没有发菩提心,没有真如自性本具,没缘起性空,哪来的「回向发愿心」?所以上品上生绝对是先发菩提心,后本性随顺如来妙愿。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化生是发心菩提和伏心菩提,还未明心菩提、出道菩提 和究竟菩提。上品上生,不是1句佛号而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上品上生,发菩提心,念如来名号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如来名号时,是真如/本性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上生,没念如来名号时,发菩提心,如同《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或《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的内容。是大智般若,六度如幻。
      上品上生,未(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只是伏心菩提而已。

    • @菜根玄谈
      @菜根玄谈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谢谢鼓励!🙏知音难得。老法师对我恩重如山,唯恐无以报答。感谢所提两个意见。给发音ji是对的。以前我都是念ji的。不知怎么那天短路,念成了gei。弘一法师持午非常严格,这个没问题。吃早餐说实在的还是第一次听说。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忠言肯定逆耳,正知见肯定非人之常情。
      《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作,虽然天亲菩萨和无著菩萨是唯识学的路线。感恩是「心所有法」。「感恩」是邪见。
      另一个路线是中论。龙树菩萨和鸠摩罗什菩萨的大智般若路线。「感恩」就是想阴。「感恩」不可得,不可住。
      感恩就是法。
      《金刚经》: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是《楞严经》的五十种阴境,陷入10种想阴会走火入魔。
      所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大乘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不是祈祷not praying ,是乘佛妙愿而成如来(to be enlightened or to become Buddha by chanting Buddha nam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善財童子白言:大聖!從何處來?
      彌勒告言:善男子!一切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定、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
      復次,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愍念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救護逼迫苦眾生故;從淨戒處來,隨其所樂自在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所加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不捨如來不動體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眾生轉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道理不是很难懂。大乘佛教的教导是全部众生本性本来就具足圆满(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和佛一样,只是迷色form受想行识,所以惑业苦。
    🌷《华严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功德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每一众生都能够和如来一样,全部能够成为未来如来菩萨。
    🌷《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只需找个办法,觉悟本来就圆满具足,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明心、见性无殊后,又妙愿妙行,方便其他有缘众生觉醒本性。
    例如,《圆觉经》把所有觉悟本性/自性/佛性的方便分成三类:Samatha奢摩他,Samadhi三摩鉢提, Dhyana禪那。
    Samatha 摩诃止观就完全不管外境,更不提什么鬼神。完全只是实验觉醒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妙愿妙行。止观没有任何的迷信,完全是客观的验证。摩诃止观不是信仰。
    念佛Samadhi(念佛三昧)是因为觉悟者已经觉醒不生不灭的本性真如,又妙愿方便有缘。
    念佛是随顺如来菩萨的方便,觉醒真如本性(觉悟),又妙愿妙行。是以如来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乘如来菩萨妙愿妙行,最后圆满后成就如来。如同如来。
    每一尊如来为了不同的沉迷而随顺众生,所以就不同妙愿妙行。
    因此念观世音菩萨,阿弥陀如来或十方如来皆是为了是觉醒本来就具足的真如本性(佛性),又妙愿妙行,如同如来。却不是提倡和推广主仆的奴隶主义。
    南无本师阿弥陀如来。
    娑婆世界的下一尊未来如来是弥勒如来。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
    《金刚经》: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form受想行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圆满正确的觉悟。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no form、无受no feelings、无想 no perception、无行 no mental formations、无识 no consciousness 。
    如来无慈悲无爱。慈悲和爱是受想行识。若慈悲和爱,则是《楞严经》的50阴境,是走火入魔。
    如来是大慈大慈,不是慈悲。
    如来与菩萨 缘起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如本性,妙用/妙愿/妙行。
    600卷的《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学《金刚经》时必须读完600卷 或至少读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551》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色form 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由于如来和菩萨摩诃萨 已经明心、见性无殊,所以如来 和 菩萨摩诃萨 是真如本性 妙愿/妙用/妙行。
    如来不是色法,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来和菩萨摩诃萨不是因果,是妙因妙果,是妙愿妙行。是如法妙有,如来妙法,如来妙色身三十二相。如经题,《妙法莲华经》。
    --------------------------------------
    又,《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先说出处。
    「一切唯心造」一词源自《华严经》第19卷,《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一切唯心造」一词是出自觉林菩萨。
    根据《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夜摩天王(六欲天的第三层天王)请释迦牟尼如来到夜摩天去。
    接着《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有无数菩萨从无数的佛净土因此聚会一处。法会,其中有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等等。
    功德林菩萨先赞释迦牟尼如来,接着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然后才到覺林菩萨。
    力林菩萨解释心法(八识)如幻,业力是虚妄,业是因为迷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业实不可住,不可执著,不可得。诸法空相,自性空寂,无生不灭。
    行林菩萨解释迷于业则是如幻众生,通达本性则真如。业性本空寂,本性如涅槃,本性是无色受想行识,无业无报。真如本性,遍十方。
    觉林菩萨解释本性为大种/原料。如画家画画,本来无一物,只是画菩提树。画家迷了就是漫画家,迷于五蕴。如来不迷,则妙行妙愿妙画,妙因妙果,妙法妙世界。
    因此「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迷的时候就是识,觉悟本性的时候就是妙愿妙行。
    ----------------------------------
    [0101b23] 爾時,力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
    三世諸眾生,悉住五蘊中。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世間非自作,亦復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亦復得有壞。
    世間雖有成,世間雖有壞,
    了達世間者,此二不應說。
    云何為世間?云何非世間?
    世間非世間,但是名差別。
    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如是但假名。
    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
    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
    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
    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
    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
    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
    一切知見人,常見在其前。
    .
    [0101c16] 爾時,行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十方界,一切諸地種,
    自性無所有,無處不周遍。
    佛身亦如是,普遍諸世界,
    種種諸色相,無主無來處。
    但以諸業故,說名為眾生,
    亦不離眾生,而有業可得。
    業性本空寂,眾生所依止,
    普作眾色相,亦復無來處。
    如是諸色相,業力難思議,
    了達其根本,於中無所見。
    佛身亦如是,不可得思議,
    種種諸色相,普現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
    若能見佛身,清淨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一切無疑惑。
    若見一切法,本性如涅槃,
    是則見如來,究竟無所住。
    若修習正念,明了見正覺,
    無相無分別,是名法王子。
    .
    [0102a09]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般若=大智, 波罗蜜多=度彼岸.
      《大智度论》是为了解释600卷的《大般若经》。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是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分为5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明心,见性无殊)、出道菩提、究竟菩提。
      念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发菩提心。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600卷《大般若经》是次第学,所以必须读完,或至少读到第551卷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第四分觉魔事品第二十一之二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坐师子座,有无数量百千俱胝苾刍众等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见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常光一寻周匝照曜,与无量众踊在虚空现大神通说正法要,化作化士令往他方无边佛土施作佛事,或见自身有如是事,当知是为不退转地诸菩萨相。......
      ........复次,善现!若诸菩萨梦中见火烧地狱等诸有情类,或复见烧城邑聚落,便发誓愿:『我若已受不退转记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愿此大火即时顿灭变为清凉。』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即时顿灭,当知已受不退转记;若此菩萨作是愿已,梦中见火不即顿灭,当知未受不退转记。.......」
      第551卷 是「出道菩提」,或本性真如、妙用妙愿妙行。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ṃbodhi) 的意思:无上圆满正确的知见/觉知/觉悟。
    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分为5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
    其实通过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无殊(明心菩提),然后妙愿妙行(出道菩提),最后如同如来(究竟菩提)。
    -----------------------------------
    什么是邪见?
    自性本来圆满正知见,
    只是迷于色受想行识。
    还没有明心见性无殊之前,
    「色受想行识」都是邪见。
    明心、见性无殊之后,
    色即是空性,空性是色法,
    缘起即是性空,色空不二,
    然后真如本性,妙愿妙行。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巴利三藏》: 色蕴,包括“色”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其中的“色”包括两类,一类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另一类则是二十四种四大种所造色。
    现代解说:form/样貌/模样。包括:颜色、声音、香气、口味、触觉、所有的物品或 原子(atom) 或细胞(cell)的组合,包括了原子(atom)和细胞(cell)。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巴利三藏》: 受蕴,包括“受”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而“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情为对某种体验的感受,而非涉及不同心所而生的复杂感情。
    现代解说:受蕴,一切乐受、苦(痛)受、不苦(痛)不乐受,是名受蕴。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巴利三藏》: 想蕴,包括“想”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其中“想”分为六种: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
    现代解说:想蕴,一切想:知、不知、思惟、决定、欲、憎、愚痴、智慧等。是名想蕴,又名意地。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巴利三藏》: 行蕴,包括“行”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15]。与“想”类似,依据“行”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论藏中,“行蕴”被进一步分为触、思、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现代解说:行蕴,指三世流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作用、一切功能等,是名行蕴。
    ------------------------------------
    《杂阿含经·六一经》: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巴利三藏》: 识蕴,包括“识”的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优劣、远近等等。与“受”类似,依据“识”所涉及内容分为六类。“识蕴”依据其生之因、与其同时生起的“受”、是否与智见或邪见相应等特点,被细分为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舍俱疑相应心等八十九心。
    现代解说:识蕴,一切识别,是名识蕴。依眼根(范围),识别色尘,名眼识;依意根(范围),识别眼识,名意识。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为什么必须发无上菩提心?
      因为陷入色受想行识,会走火入魔。
      感恩、慈悲、惭愧等等,是《百法明门论》的「心所有法」。
      还未明心、见性无殊之前,「心法」皆是虚妄,更何况「心所有法」。
      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却不断执著于「心所有法」,结果肯定是走火入魔。
      《楞严经》: 50阴境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府,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因此《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怎样究竟菩提(圆满菩提)?
      最简单的方法是发菩提心,然后念「阿弥陀如来」。
      欲长菩提苗,初发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如幻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百法」一词源自《百法明门论》。「法」的意思就是色受想行识。初发菩提心,缘起性空者,觉了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犹如梦幻响。
      《佛说无量寿经》: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发菩提心,真如本性,
      缘起性空,一切如幻。
      本性具足,迷就变识,
      专心念佛,转识成智。
      自性真如,本具圆满,
      如本妙用,随顺如来。
      阿弥陀佛,妙法妙光,
      四十八愿,九品皆生。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念佛三昧samadhi。 《圆觉经》: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samapatti/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 @菜根玄谈
      @菜根玄谈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非常感谢!学友看过视频了?不妨就视频提提意见。或者围绕视频内容大家做些讨论。佛海无边,大家一点一点地共同分享、学习。🙏

    • @user-ih5wg4nf1d
      @user-ih5wg4nf1d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看了视频的题目,不好意思直接说明,避免不快,所以才这样回应。
      若是愿意接受意见,那么就可以直接说明错误。
      「平平淡淡才是真」是错误的知见,是陷入色受想行识。
      《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菜根玄谈
      @菜根玄谈  7 місяців тому

      呵呵,这样。只看视频题目恐怕还是不够的。还是尽量把视频完整看一下,知道我的完整意思,免得不小心着了“文字相”。大家讨论还是首先好好倾听一下哦!对吧。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