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間「唱片博物館」 收藏家逆AI潮流保存「完美的錄音」- BBC News 中文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8 лис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39

  • @6489-c5i
    @6489-c5i Рік тому +12

    真心熱愛音樂,才能堅持👍🏻

  • @duckduckchoi9879
    @duckduckchoi9879 Рік тому +8

    我們需要幫忙保留歷史的人,真心佩服

  • @烏有子虛-f2b
    @烏有子虛-f2b Рік тому +2

    这不仅仅是热爱音乐,这是对人文的尊重和热切。

  • @axjlchr3279
    @axjlchr3279 Рік тому +2

    敬佩

  • @machiho
    @machiho Рік тому +13

    嗰位仁兄成日自己創造啲理論,狂拋書包令到唔識黑膠嘅人以為係真。另外將啲好普通嘅黑膠買貴幾十倍俾啲黑膠初哥⋯好似片中46秒出現的Ella & Louis,幾年前我喺日本Disk Union買返嚟都係大約1500日圓,但佢就買貴幾十倍!另外仲叫人用WD40提升黑膠音質,真係笑死人⋯⋯識得玩黑膠嘅就知佢咩料!

    • @tckl88
      @tckl88 Рік тому +2

      出名同有料係未必一致,佢當年 ifc 做唔少大豪客生意,許仕仁是最比較為人知,講知識,我信 machi ho 多過呢位 sam record .

    • @tckl88
      @tckl88 Рік тому +1

      bbc 沒落了,怪不得電話騙案這樣多不受控制。做訪問前唔該 fact check 下呢位先生所講的是否真實事先啦。

    • @kennykwok6979
      @kennykwok6979 Рік тому +1

      上過去一次咁多,外面好普通一百幾十元嘅碟,佢會講到天上有地下無,然後標價三四千元搵水魚。

  • @hzzx.
    @hzzx. Рік тому

    这么多母带,厉害了👍

  • @yindu_Weige888
    @yindu_Weige888 Рік тому

    *谢谢分享,晚安💤*

  • @joemahlerng
    @joemahlerng Рік тому +24

    我曾經擁有過萬張古典音樂黑膠,購自香港、歐美及日本,已經全部賣掉,因為那是過去的科技。我擁有二十多把小提琴,當中有意大利和德國的古琴,它們都有不同的音色個性,所以,每聽到發燒友爭論什麼什麼的小提琴唱片的聲音最真,我都覺得可笑。好好調好CD系統吧,目前許多C D的重播效果遠比黑膠好,尤其是SACD。但不論是黑膠,還是C D,都是經過許多人為工序的產品,都是罐頭。聽黑膠不表示音樂道行深,更不代表示輩份高。世界知名的古典唱片公司大老闆,Naxos 創辦人Klaus Heymann說得好:有人喜歡聽一些比較溫暖的聲音,這意味音樂更失真,我只要將高頻和低頻都削去一些,就可以做出一張像黑膠的C D。這完全道出C D和黑膠的分別。當然,有人喜歡集郵,有人喜歡收藏古董,那收藏黑膠唱片也是一種良好的嗜好,但要認真面對音樂重播這們藝術,就要放下偏見,科學一點。要進入音樂,不要只在門外窺探。

    • @音初-t5e
      @音初-t5e Рік тому +1

      用SACD+300B胆机推

    • @emericksit8681
      @emericksit8681 Рік тому

      請問你如何賣掉? 我都有千多張古典唱片想賣.

    • @hantuun
      @hantuun Рік тому +2

      最有價值的評論 👍

    • @nakata8819
      @nakata8819 Рік тому

      好好笑

    • @joemahlerng
      @joemahlerng Рік тому +2

      @@emericksit8681這世界有很多有錢但沒有耳朵又人云亦云的人,要賣很多人會掏腰包。我已經離開香港多年,不知道香港情況,相信有很多二手佬的吧!

  • @besidesmusic-169
    @besidesmusic-169 Рік тому

  • @Joy-uw3co
    @Joy-uw3co Рік тому

    很棒

  • @hkmusicparadise
    @hkmusicparadise Рік тому

    只是單方面的讓這「收藏家」說"好"他自己的故事, 故事背後真的如片中所說嗎?

  • @lau3312
    @lau3312 Рік тому +1

    👏👏👏👏👏

  • @adamschung1869
    @adamschung1869 Рік тому +2

    呢條友仲有人訪問佢先神奇😂😂

  • @The.One.2000
    @The.One.2000 Рік тому

    有點東西還是有保護的必要

  • @不知名的D照片
    @不知名的D照片 Рік тому

    历史的味道

  • @jack19971965
    @jack19971965 Рік тому

    時代

  • @JackTyu
    @JackTyu Рік тому

    👍

  • @音初-t5e
    @音初-t5e Рік тому

    数字没有模拟的感觉

  • @黄志众
    @黄志众 Рік тому

    我想问下具体地址系边

  • @wuwu297
    @wuwu297 Рік тому +1

    是否有點走火入魔

  • @hantuun
    @hantuun Рік тому +1

    這什麼標題???
    物理實體收藏當然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實體更容易損壞,修復的難度和成本更高,傳播和複製的成本更高,孤芳自賞?
    如果遇到意外,實體將損失慘重,
    數碼修復和ai不僅可以修復,還可以增強,這才是保存和再現古老的最佳實踐,而且傳播和複製的效率和成本都更好,更多人享受

    • @吱娜终国
      @吱娜终国 Рік тому

      你看他的模样,就知道他的年纪,从小就是听实体带长大的🤣对他们来说,必须摸得到实体才有feel,这是每一代人独有的时代烙印

  • @glafghhhjjjju
    @glafghhhjjjju Рік тому

    为什么我们有“真心”,而不能利用这个“真心”,不能转物呢?
    因为妄想、妄见所成就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①同分妄见--多人。
    “妄见”: 虚妄的见。
    虽然一个多,道理是一样的。
    一切众生见到种种的灾难,也都是有毛病了,才有虚妄的境界生出来。
    在众生同分里面,即“同见”的业里面,由“同分妄见”所造成的瘴恶,因为这种业障、恶缘所生出来的。
    ②别业妄见--1人。
    “妄见”: 虚妄的见。
    虽然一个少,道理是一样的。
    那个眼睛有毛病的人,就好像在“妄见”灯上生出五色重叠的圆影。
    --“同分妄见”、“别业妄见”,这两种不同的业感,都是由无始劫以来的这种“妄见”所生的。
    这是由“无明”生出来的虚妄的“见”,才有这种的境界。
    人若有业障,就会见这个国土的种种不详。这个国家的全国的人都看见这种种的灾相,这都是“唯业所现”--业障所现出来的。
    那么众生造业,就要受果报。
    有眼病,就见圆影。
    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无明、妄想,而生出这种妄见所缘的境相,一切众生见到种种灾难,也都是有毛病了,才有这种虚妄的境界生出来。
    在众同分里,一同见的业相里,由同分妄见所造成的这种瘴恶,因为这种业障,这种恶缘所生出来的瘴恶。
    什么是瘴恶呢?妄见多了,就积成恶了。
    “同分妄见”和“同分妄见”这两种业惑,都是由无始以来的这种妄见所生的; 这是由无明生出这虚妄的见,才有这种境界。
    所以我们人如果没有妄见,背尘合觉,妄想没有了,就是个“真心”。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利用真心来转物呢?
    因为妄想、妄见所成就的这种“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

  • @astillinc
    @astillinc Рік тому +1

    哎~ 虽然收集了一辈子,但是在下一代手里还是要进废品回收站的。这不是逆行,是淘汰~

    • @hantuun
      @hantuun Рік тому +1

      不會的,下一代賣給收藏愛好者,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