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烏白講 第二十二集 陳世明博士說臺語的ㄚ=兒,您被騙了嗎? [今兒日] 這樣寫,合理嗎? 小張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寫法。請見影片詳解!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29 лис 2024

КОМЕНТАРІ • 118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7

    感謝張老師的分享
    之前試著問過幾位長輩 那時心裏疑惑:為什麼他們「中間的ㄚ」 怎麼特別短音?
    這正印證了張老師的論述
    感謝張老師的解惑

    • @楓開
      @楓開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說話習慣 語助詞

  • @郭敏雄-v7u
    @郭敏雄-v7u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先生的分析很正確。陳世明先生的錯字真的很多我曾留言評論他,他說我不識字又說批評他的人都是阿呆很沒風度,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敏雄先生,小張歡迎您多留言。每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自由,更何況先生言之有物。我們或許持不同觀點,可是只要能說出一些道理,小張就尊重。

  • @AndyNmoney
    @AndyNmoney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張博士真的分析的很有道理❤陳老師在他的影片留言中有提到想留下些聲音,晚輩感覺是不妙的訊號,您可否手下留情

  • @葉正松
    @葉正松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小張先生說得有理!
    只是此箇「仔」字算是約定成俗的用字,親象「歌仔戲」,若寫作「歌戲」⋯照理來講,焉尒就可以,因為𣏟是「歌劇」的一種。只是講,此箇社會大眾已經慣肆啊!想欲改變、將「仔」去掉,真尒有較黴。
    個人小小的想法。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葉正松 感謝葉先生留言。
      「歌戲」就是正字。「仔」完全不需要,也無意思。外國人若問我:「仔」是什麽意思,我也不知安怎解釋。

    • @葉正松
      @葉正松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者若欲解說,曷單𠯋使講是臺灣人講話的習慣,有的字𠯋牽短短的尾音,尤其是韻母「ㄚ」此音,才𠯋借用「仔」此字,若是只寫「歌戲」,恐怕着走味又無人看好是啥東東囉!

    • @許文學臺語
      @許文學臺語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葉正松 佛時仔肩、歌仔戲
      這兩個「仔」也許是同一個意思(都不是虛詞 而是句中的重點連結)...我也不確定

    • @葉正松
      @葉正松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許文學臺語 總講一句就是逐位非常慣肆的講話的習慣,可能是甚歹改變矣!

  • @AndyNmoney
    @AndyNmoney Місяць тому

    張博士您的聲音真的是民國早期電台的聲音,請問您有收到陳世明博士的存證信函嗎?
    三位老仙覺的演技還真好,被三位的演技折服了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Місяць тому

      @@AndyNmoney 沒有耶,我歡迎他來告啊,我住在美國,跨國官司的費用不是開玩笑的,沒有花個幾百萬,上千萬都搞不定。而且曠日廢時。更何況他能告我什麼?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Місяць тому

      @@AndyNmoney 我是沒有在缺錢啦,要玩我就陪他慢慢玩啊,他如果告我不成我一定反告他誣告並且求償律師費,讓他輸到脫褲子。

  • @iron33heart
    @iron33heart 2 дні тому

    集韻“囝”,會把閩人特意標出,邏輯上表示當時官話(集韻)與閩語上是有所不同的,不然直接寫“我們稱兒為囝”就好了,何必另標“閩人稱兒為囝”,間接說明當時官話不是閩語但與閩語可能有大連結(獨標閩不標其他)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2 дні тому

      沒有錯! 當時的官話一定不是閩語。不過一定很流行,所以要記上一筆。注意,集韻寫閩語。不是晉語,也不是河洛話。所以,到底河洛話是不是閩南人自己往臉上貼金,這還很難說。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1《某、某某》這是孰(某mui/mi)物mng/mi件?=這是什(麼)物件?(北語)。在此例兮"某"字,印象中,老一辈兮宜蘭人傾向讀mui。實際上"孰某"siah-mui連音讀u音輕化變siah-mi是一般常用音。又"某"="麼"(北語)在言語中經常被簡化而省略。
    字從甲金時代傳承至今北京語用字都是一脈相承,只是各朝代採用的官語發音不同,但宏觀來說民語發音變化較少。
    有些人誤解這樣的論述是臺語在攀附北語,其實是先有民語(白音),再演化出官語(文音),兩者關係應是倒過來的。

  • @sjh3611
    @sjh3611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受教了~謝謝

  • @semiprimering1510
    @semiprimering1510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5

    別的所在我較毋捌,較無膽講話。毋過對於「兒」我有一點仔(這爿先借這个訓讀字「仔」,雖然我本身相信這字是「兒」)淺見佇這爿烏白講一下。
    1.囥佇一个詞頭前的a佮囥佇一个詞後壁的á應該是無仝來源的。用法嘛小可仔無仝。比論講咱會使講「阿公」「阿媽」「阿舅」就較無人講「公á」「舅á」,咱講「豬仔」就較無人講「阿豬」(可能有毋過意思無仝)。
    2.兩種用法攏會使佇古漢語揣著來源。漢武帝「金屋藏嬌」就是「阿嬌」,曹操小字「阿瞞」(細漢時陣的偏名),有一个叫秦朗的小字「阿穌」,曹睿叫伊「阿穌」叫甲上搭粒。毋過後漢時代嘛有人名「胡車兒」(胡赤兒),後來有人叫「張敬兒」伊本名是「張狗兒」(苟兒)較無讀書後來做將軍矣皇帝予伊改名「苟+攵」→「敬」。這款做小稱的兒字佇《世說新語》嘛足濟,無需要等甲後來明清白話小說。
    3.但是當然,雖然講古冊內底有這款「兒」,發音敢會合?這有可能就是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的變化矣。這字佇上古漢語有可能較倚「ŋe」,會使參考姓「倪」的「倪」的讀法。到甲後來沓沓仔變化,到元朝的時陣就已經變作用咧翻譯 -r 矣。毋過別種漢語嘛無仝。像講咱講「拍麻雀」佇華語讀做「打麻將」,實際上來源是上海話的「麻雀兒」,上海話的「兒」干焦賰一个後尾的「-ŋ」所以「麻雀ŋ」就予北京人聽做「麻將」去。我本身是認爲這个「兒」佇閩南語變做「ŋa」(閣變kiann)抑是賰一个「a」嘛是有可能。
    4.講著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的變化,嘛佮小張煞尾仔講的有關係。《左傳‧莊二十二年》講著有一个陳公子完因爲國內政變旋到齊國,齊桓公共伊家己的查某囝嫁予這个陳完(後來伊的姓音變變田),有人占卜有一首詩「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姜,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講伊的子孫在齊國會變足厲害。這爿「鏘姜昌卿京」上古時代是押韻的,到甲中古就變矣。就是一部份變做-ing一部分變-iang。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semiprimering1510 學問很飽,請多留言,感謝!

  • @wenchen-kr6ww
    @wenchen-kr6ww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3

    曾經看過一位老和尚的影片,他說是桌也,椅也,枰也。他認為Y就是也的發音。不知道他的說法對不對…我提供出來參考而已。

    • @tsai95ms
      @tsai95ms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不錯,也的兒子都可以讀ㄚ。桌子、椅子都是,馬兒、羊兒。一般來說也是指抽像的事物,兒、子指比較具象的事物。也通常放在句尾,兒、子放在句中。

  • @Watame100points
    @Watame100points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這個理論是到目前為止,我看到音、意最合理的!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某、某某》某m/boo、bio、mui/mi,金文,1.象形,像木上結一果實。本義梅mui,把每字移到木頭上就像了!《說文》酸果也,从木从甘。《玉篇》古梅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後切,謀上聲。
    2.指一定的不明說的事物:《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王某…(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T某」上冠姓,以後謄寫時才署全名。某人、某天、「某某」人、「某某」官…
    3.指不定的不說明的人或事物:《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兹。《史記·廉颇蘭相如列傳》某年月日。
    4.指代失傳的或忘記的人名成時、地等:某者。
    5.自稱之詞,指代"我"或本名,舊時謙虛的用法:某啓、某則以為、某不量敵、某知罪矣。
    6.名詞〈方〉妻子。
    話歸正題:
    1."某某"人、''某某"官員在官語讀moo-moo同音,但在民語讀moo-mui/mi。m、b聲母在台語因模糊而互通。
    2.孰(某)人siah-mui/mi-lang?孰(某)事siah-mi-su?
    上例字攏是甲骨文,只有"某"金文,在民語裡讀回梅mui本音或省u音mi,傳承至今猶如此。但在官語裡,因簡化演化到現此時猶讀moo,故「孰某」在京語就演化成為「什麽」。
    註:戴事tai-ji是甲骨文的同義連詞,至今在咱兮母語也是焉尒讀,後來此兮連詞被拆開,歸記載、事su、(倳、剚ji)。載tai白/tsai文,白音是先於文音的,而文音是從白音演化來的。
    又後來又演化出「縡」形聲字,企圊分擔「載」的部分定義,因此連詞載/縡事tai-ji這樣寫比教育部.採用「代誌」,乍看之下無疑就昭告大家這是借音鬭字的「代」用詞!
    在甲金文時代,一字代表多音、近音、多義、近義是普遍現象,因為刻字困難。因此後來同義連詞會被拆解,以及創造出許多母/本字加偏旁部首的形聲音來獨立分擔原部分定義。像這樣的同義連詞有㕮/哺咀poo-tsu/tsi、載事tai-tsi、會使e-sai…
    「㕮/哺咀」、「載事」在前些集已經談過,「會使」則待續…

  • @Whywhy-qd4zr
    @Whywhy-qd4zr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

  • @markmaggie
    @markmaggi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4

    任何語種對於親屬的稱謂一定是最核心的,很難會被外來語所改變,而'兒'字肯定不會是台語的核心字,陳博士的論調幾乎没有任何說服力,這點絶對是無庸置疑的。而小張的立論相對是高明許多,至少聽起來是相當合情合理

  • @Chineseclassical
    @Chineseclassical Місяць тому

    請問小張 陳世明說「我們在路上相遇」台語講的那個「相肚(音) 」是「相觸」 對嗎?我覺得是相抵。您的看法是?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Місяць тому

      @@Chineseclassical 《張騫傳》又作角氐。又至也。互相都到了,到=至。這樣應該是說得通。你我都到了=相至=相抵。我覺得合理。

  • @高雄光
    @高雄光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同感!兒字在閩南語裡應該發ㄥㄍ一/,怎麼樣也不會有ㄚ的音,更是不應該寫成「桌兒」、「馬兒」,兒字(或「兒化」)的出現應該是滿蒙混漢的產物。關於ㄚ的音怎麼出來的,請移步『究文』的頻道,最近他出了一支影片討論關於「娘」的發音與真正的含意,勇氣可嘉,請大家多多支持。ㄚ音出現應該與國罵是同理。大家其實都搞錯,問候別人的媽媽,其實是問候女兒或老婆,凡事加個兒,應該也不是正常人類的用語(貓兒、狗兒,在古人耳朵裡聽起來應該是不倫不類的),所以是外來語的機會更大些。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2

      @@高雄光 找到「究文」了,只要是說得有道理,我們就要挺,自己的文化自己救!

    • @高雄光
      @高雄光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加油加油,大家多多交流,多多討論,少點攻訐,台語文界可以越來越好!

    • @dicklee7487
      @dicklee7487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日本人有自己语言系统,使用汉字,有自己口语,有日本人拼字的习惯方式,所以,日本人的书籍,应该称呼为「日语汉字书籍」,韩国人也一样,韩国人,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使用汉字时,也有自己的韩国人方式习惯,所以,韩国人出版的汉字书籍,应该标注为「韩语汉字书籍」,满蒙系统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把河洛话八音系统,简化成四音,而且有系统的发展超过300年,所以满蒙的普通话书写的汉字,应该标注为「满蒙普通话汉字书籍」,而「汉族母语」的河洛话,最少超过5000年的历史,河洛话进阶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白话」(Linux ),一是「雅言」官话(android),以河洛话与雅言书写的古代诗词歌赋,汉唐时期100%都是用河洛话「雅言系统」书写,所以,以后如果有作家是用「河洛话雅言口语」书写的书籍,应该标注为「汉语,河洛话,雅言书籍」,书籍封面不用再多标注「河洛话汉字」,或「雅言汉字」,因为汉字的创造者本就是说河洛话,所以,河洛话书籍,雅言书籍就是标配汉字。当你们汉族的后代,把语言,与文字的「逻辑关系」搞懂后,就知道,近代以「普通话--汉字」所着作的书籍,不可能百分之百翻译成「河洛话」,两者本就习惯不一至,香港的广东话都有自己的「广东话汉字书籍」,40几年前的香港原文漫画拿来台湾,也没几个人能看懂。普通话作为全中国通用语,超过100年,普通话有自己的习惯,不能照搬翻译成「河洛话」,搞清楚之后,就不要执着非得把「普通话的书籍作品」百分百翻译成河洛话,河洛话口语习惯用字不一样。同样的,韩国书籍,日本书籍翻译时,逻辑都差不多。

  • @Chineseclassical
    @Chineseclassical Місяць тому

    高雄南部靠海這一帶 台語講車和車阿 意思並不相同,前者是指比較大的車 例如四輪的車 後者是指比較小的車,例如兩輪的腳踏車才會加尾音

  • @Watame100points
    @Watame100points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關於「今日」、「明日」的唸法,我想到我們台語人講話時「玩發音、氣口」跟華語顛倒,華語喜歡快速黏起來,例如:這樣子->醬子;我們台語卻是喜歡把關鍵字念慢到拆音,例如「看啥洨咧」為了加重語氣,洨變成ㄒㄧ~~ㄠˊ(國中時的經驗,覺得這樣比較有氣口),剛好聲調也是上揚的一個字發音拆開來,第一拍是平的,第二拍才上揚。
    想到我們的傳統音樂南管裡面,也是每一個字通通都拆音+拖長唸,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們的發音文化性的關聯?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Watame100points 哇!你怎麼知道我下一集要講什麽?我的下一集正是跟連音有關!

  • @AlanJui
    @AlanJui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今天我學到了......
    (1) 韻書並非只記載「文讀音」; 「《集韻》:九件切,音蹇──閩人呼兒曰囝」,讓敝人開了眼界; 😱
    (2) 許文兄的寶貴心得:「聽影韻」論,原來這麼好用。 😳
    今日、明日。
    哦~~~!單挑江湖各大門派?!請保重,記得要: ㄉㄧ2 鋼盔;ㄏㄚ3 S 腰帶...!!  😜😅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許老師是真正的專家!

    • @AlanJui
      @AlanJui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許老師當然是專家。但是,對於所學,能靈活運用者,那也不簡單。而能將所知之事,以簡易、明瞭的說明,將知識傳予他人者,那更是另一種境界囉! 😘👏👏👏

  • @方鴻毅-c2e
    @方鴻毅-c2e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小張老師,汝好。
    汝(您)在「昨日」的發音,應是「前天」的意思。「昨天」的發音比較近似「昨方」。若有誤,請老師指正。

    • @方鴻毅-c2e
      @方鴻毅-c2e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另外,閩南語的「南」(lam)尾音要閉合(m)。冒昧分享,請見諒。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方鴻毅-c2e 是有m的尾音沒錯,可能我咬字不清。sorry.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方鴻毅-c2e 不用叫我老師,我不夠格!我自己又聽了一遍,好像沒問題啊。我不懂您說的「昨方」是什麽意思。能否請您解釋清楚一點。謝謝!

  • @markmaggie
    @markmaggie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想順便請教聽影韻的理論,不知小張是否有時間可以引介或製作影片說明?謝謝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markmaggie 可請參考本尊許老師的「用臺語學漢字」第33集。

  • @大笨蛋-j3q
    @大笨蛋-j3q Місяць тому

    請問丟出去的丟,臺語要用哪一個字。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Місяць тому

      丟有好幾種。請問您要問的是什麼發音? 我來研究一下,有比較好的說法會在此回復。

    • @大笨蛋-j3q
      @大笨蛋-j3q Місяць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我想請教ㄉㄢˋ這個音

  • @黃喬鴻-q5y
    @黃喬鴻-q5y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行天宮的已故居士老一輩都稱”黃阿欉“❤

  • @陳章-y4z
    @陳章-y4z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讚喔

  • @黃喬鴻-q5y
    @黃喬鴻-q5y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羊說閩南話是漢化的古越語,我猜可能是多音節的古越語遣留下來沒改掉的語尾音的習慣講法吧😅古代歷朝有很多福建人當朝廷官,幫福建話寫下規則的人少古代士人還真會忘本😂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不讚成羊說的!他可是看了3000本論文,結論長這樣。

    • @wenchen-kr6ww
      @wenchen-kr6ww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實在不想提這隻羊,一個家己,國語自己,硬要說這是原住民的發音,融合入閩南語裡,覺得這樣混淆,非常不好。

    • @黃喬鴻-q5y
      @黃喬鴻-q5y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那羊不願將答案來原理由像小張一樣解釋清楚是一大垢病,只願回應搞他的留言也算是一種傲氣,ha ha 。

    • @黃喬鴻-q5y
      @黃喬鴻-q5y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有誰知道對岸本土的漳州廈門人聽得懂台語的家己,假如聽得懂代表不是學原住語,而是當時原住民學閩語的

    • @wenchen-kr6ww
      @wenchen-kr6ww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黃喬鴻-q5y 網上若有是金門的朋友,也可以問問他們,金門人是講同安腔,同安就是廈門的同安區。

  • @youtobezxcvbnm
    @youtobezxcvbnm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原來是這樣☺️

  • @大笨蛋-j3q
    @大笨蛋-j3q Місяць тому

    我也是覺得“阿”才準確。

  • @domingo1956
    @domingo1956 Місяць тому

    中文(今日兒)-->台語(今兒日),敝人理解。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Місяць тому

      @@domingo1956 感謝分享,可是中文好像沒有人說今日兒。北京人都說“今兒個”。

  • @林賢奎
    @林賢奎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今日, 明日, 後日, 前日, 昨日, 中間的阿字, 跟轉音也沒關係, 他就是國語中沒有意義的語助詞, 不是你想太多, 是包括陳博士在內所有的人都想太多. 就像阿瞞, 阿斗一樣.阿爸, 阿舅, 阿姑, 唸起來就比舅舅, 姑姑,姨姨, 好聽. 這是阿的用法. 語助詞大部份都是為了語言更好聽而已.

  • @cin3cai2
    @cin3cai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今日」同安講 kiann-ji̍t, 中間完全無á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cin3cai2 感謝分享。沒有ㄚ(a) 才合理。

  • @我的歌唱天地
    @我的歌唱天地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告訴我肚子餓(的台語)跟國腰圍那個音比較早.可以用語言告言

  • @楓開
    @楓開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語助詞

  • @kyman4412
    @kyman441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河洛話重音輕言拉音,印度,河洛音,輕音印肚,多寫兒無意思。陳博土有讀書,有意思檢起用

  • @lihakpo2499
    @lihakpo2499 Місяць тому

    阿囝很少聽到,囝兒倒是比較常用

  • @estony77cg
    @estony77cg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 @ChenYenRen
    @ChenYenRen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阿蘭若、阿練兒,你從梵文反推兒是不是該讀做a。

  • @郭敏雄-v7u
    @郭敏雄-v7u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用這仔字也是錯字,仔,讀音昰,ㄗ,又讀ㄗㄞ,不是ㄚ音,所以阿字正確

  • @蔡榮基-u6w
    @蔡榮基-u6w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我的朋友建國(阿)沒有人會叫建國(A)、土豆(A)也絕不會有人去叫土豆(阿)、把押韻句硬要找一個無意義的字拼成單音單字、然後再去瞎扯其字義與來源、這是台語學者普遍存在的怪現象。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對,就是您說的這樣。也可能是收外來語影響。

  • @林賢奎
    @林賢奎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有一件事想請教先生, 請問你看過粵語片嗎? 粵語發音, 粵語字幕, 如果有看過, 請問你看德懂粵語字嗎? 保證有很多看不懂. 當然因為我是台灣客家人, 台語也會講, 所以你們找的字雖然我不認同, 但是我還是看得懂. 不過你拿到香港去, 保證就很多人看不懂. 你現在知道秦始皇為什麼要((書同文))了吧[原本六國就有他們各自的文字].本來我非常反對你們亂找字, 不過和另一博主討論過, 才發現就算你們亂找字, 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保留了, 閩南語的 詞彙. 讓閩南語能長久保存. [[[ 阿瞞, 阿斗, 的阿, 就是國語的語助詞 ]]]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賢奎 我不懂粵語,學問也很差。我反對寫今“兒”日,明“兒”日。我認為那是轉韻的結果。
      如果您另有高見,可以教教我們為什麽有ㄚ的音嗎?

    • @林賢奎
      @林賢奎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今日, 明日, 後日, 前日, 昨日, 中間的阿字, 跟轉音也沒關係, 他就是國語中沒有意義的語助詞, 不是你想太多, 是包括陳博士在內所有的人都想太多. 就像阿瞞, 阿斗(國語的語助詞) 一樣.阿爸, 阿舅, 阿姑, (閩南語的語助詞)唸起來就比舅舅, 姑姑,姨姨, 好聽. 這是阿的用法. 語助詞大部份都是為了語言更好聽而已.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賢奎 那為什麼只有“今日”和“明日”有「阿」?
      其他的沒有?

    • @林賢奎
      @林賢奎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yao-jenchang6365 一句話或一個詞怎麼講, 通常都是約定俗成(語言本身就是約定俗成), 要不要加阿也是約定俗成, 不過還是有一個方法決定要不要加阿, 加上阿字後唸起來不好聽的就不要加, 昨阿日唸起來就很難聽.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3 місяці тому

      @@林賢奎
      我提出比“約定俗成”更好的解釋。
      我尊重您的約定俗成。
      但是我就想找個道理出來。

  • @AndyNmoney
    @AndyNmoney 2 місяці тому

    張博士您別再窮追猛打了,我覺得陳老師有精神狀況的問題,拜託您倆別鬥了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牛阿褲
    讚啦

  • @李大樹-s1d
    @李大樹-s1d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並于正卿。我覺得應該是並于正‘’饗‘’比較押韻比較合文意。ㄧ起饗受供奉。卿和鄉(饗)古字太像。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教育部說「歪膏揤斜」足歪七扭八,歪斜不正的樣子,你同意伊兮用字?!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brianyen3153 一看就感覺有問題。請布老師給咱說說!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長興呂-k4r 典籍出處?來胡鬧的?!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長興呂-k4r 終於看懂你寫的字,請問您寫的字,包抬過去和現在的都是「無書自通」的?!

    • @brianyen3153
      @brianyen3153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1

      @@長興呂-k4r 既然這些古籍都是從甲骨文/母文、甲骨語/母語演化「傳承」下來,你的用語「變種」突變而來,有這些古籍才能参考研究追溯,我的鋪文裡一直如此強調,文字系統是一樣的,字體形狀有演進簡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宋體→目前大約底定,其它藝術體不在話下,包括你用的湊音文字,有音無義。
      有許多甲金時代的用語用字至今仍留用在母語及官語(北京語之中),在前些集鋪文裡都儘量會標示甲金文,且舉例是甲金文仍保留的現代用語。目的在證明文字系統是一致的,只是讀音在歷代官方採用的語音不一樣的,但也是從民語/母語/白話演化來的。周朝、秦朝、漢朝較近殷朝,自然官語較接近母語,由《唐韻》部分也會切出本音或近音。宋朝出現許多韻書,基本也是參考唐朝或之前的,同樣的也有脈絡可循,但都不是全然的。
      唐朝在聲韻做了嚴格規定,宋朝發揮極至,故唐詩宋詞傳承至今不衰,在母語的俗諺也是如此,主要是押韻,使易於吟唱傳承。
      你的用字無異於把注音換成「既有」的文字系統,只表音不表義,這樣是擾亂傳承至少二千多年的文字系統(有音有義),你大可自創一套有音有義的一套系統來反駁母語是另具一套系統!

    • @一條龍-k2k
      @一條龍-k2k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歪膏」是何意?
      所謂的官員貪污都稱「歪膏」
      所以「歪膏」即不正的意思
      因此「歪膏」應該是「歪篙」
      好像有功名的人家門前都有旗篙?
      人不正猶如旗篙不正
      因此「歪篙」指的是不正

  • @chanwei02
    @chanwei02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是否台語的 羊(阿),猴(阿),雞(阿),狗(阿),豬(阿),的(阿)只有音無字 ?
    可是北京話的 羊兒,猴兒,雞兒,狗兒,豬兒,兒有音有字。

    • @yao-jenchang6365
      @yao-jenchang6365  4 місяці тому

      @@chanwei02 (兒)或(阿)都是虛字。不寫也不要緊的字,所以怎麽寫都沒有關係,只要音對,不影響意思,都是對的字。
      若真要寫,我可能會寫(也)。古文裡,韻書,說文解字頻繁使用的字。僅供您參考。

    • @Chineseclassical
      @Chineseclassical Місяць тому

      水滸傳裡面 桌兒 桌子都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