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 如來神力品 - 悉見凡聖 恭敬圍繞 - 第1777集 20241003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3 жов 2024
  •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00:53⊙「佛陀出世現一大事因緣,為說法華經,教諸菩薩法。佛佛道同,願生生世世,所度教化,萬行入六度。見佛歡喜,心身敬恭禮。」
    我們就好好用心了解。佛,佛陀出世,出現在人間,是一大事因緣。一直說過了,這些字句好像我日常生活都常常對人這樣說。佛陀來人間是為一大事因緣來,而這個「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那就是為說《法華經》教菩薩法。《法華經》最重要,它的內容、精神涵蓋起來,就是宇宙天地的真理,那就是人世間的事物,理與事要會合;理在空,事在地。
    人人都生活在地上,地上,山河大地一切物類沒有離開大地。理,長怎樣呢?放在哪裡?舉目無不都是道理,舉目無不都是法,那就是在「空」。我們眼睛看去,先有空,再能看到你、看到物。我們眼睛若這樣將它遮起來,近距離,或者是貼在眼睛上,什麼都看不到。所以眼睛與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距離,這就是透過空間,才能夠看到人、事、物。
    人、事、物無不都是道理;人、事、物都是隔「空」,我們的空間、物體的空間等等,我們眼睛才看得到它,這就是道理。地上,我們坐著的,貼著我們的身體,這個地方我們看不到,因為是我們的身體與它很密切,看不到。眼睛對視下來,這叫做大地,我們就是坐在這個大地上,沒有辦法說我坐著、貼著的地方我看得到,看不到,那就是要有一個空間距離,看得到,所以隔空才有辦法去體會道理。
    所以佛陀隔開我們,我們現在於臺灣這塊土地,佛陀他出生是在印度,當時的印度,現在的尼泊爾。離我們的距離有多遠,時空呢?二千多年前了,皆有距離。我們現在說的,佛陀出現在世間是一大事因緣,那就是二千多年前的事情。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成佛、說法,都是在那個地方。他說法,最重要的內心,那個本懷,那個心源,覺悟之後那個心源一直放在心腦中。
    但是覺悟的覺者要向迷途的凡夫講說他現在所覺悟,與天體宇宙會合,要向地上凡夫來說話,是離這麼長。所以佛陀只好就要先掩護他的本懷,那個心中的真諦道理,他暫且隱藏起來。先與大家接近,說你聽懂的話,與你同作、生活,與你同樣的生活等等。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先接近,然後展開本懷,與大家說真實事。
    昨天我們也有聽到,多寶佛他來人間,帶著寶塔湧出人間,在靈鷲山寶塔中,讚歎釋迦佛所說的《法華經》,「如是、如是」,所說的是確實,是這樣,真實道理是這樣,來讚歎。他方佛來了,讚歎娑婆的佛,所說的教法是真實,如是、如是。
    這個「如是、如是」就是一大事,釋迦佛與娑婆世界有緣,所以佛陀出生在人間,所為的是一大事的因緣,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為人間說真實法,就是談《法華經》。人間的真實法,佛陀在世的時候如是,但是那個「如是」的時間是短暫,佛陀想要說的「如是」,是那個時候一直到未來。
    現在這個時候,從正法開始,佛陀在世就是正法,我們現在已經是末法了。這個末法就是人間從佛陀的時代,相信佛陀所說法,一直到經過了一段冗長時間,現在來到這個時代了,已經現在人的心態,與人生活的生態變化很長久,與人生活的生態變化很長久,也已經不同了。佛法要符合現在的人實在困難。
    像現在的父母,若對孩子說:「我們以前是這樣。」孩子就回應一句:「那是你們以前人的事情,那離我們太遠了。」才幾十年,媽媽的時代與孩子的時代,媽媽生孩子、育子,孩子長大了。成家立業了,頂多是二、三十年。這樣,這孩子回過頭來就說:「那都是你們以前的事情。」其實媽媽生他的時候,三十年前也是以前的事情。所以這個以前的事情,換他要再對他的孩子說,哇,那也是一樣;回過頭來,也是你們以前的事情。
    所以過去如過世,隔日就像過一個世,過一生一樣。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今天就是今生,明天叫做來生,昨天已經是過去生了。我們今天要為昨天負責,就是過去生;我們今生也要為過去生負責。過去生到底我們造什麼樣的因,今生我們要受什麼果,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佛陀來人間,要說的話很多,《法華經》對我們說盡了,過去、過去無量劫,無數劫,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常常對我們提醒的過去的過去,也對我們強調現在的現在,慧命在當下,也提醒我們未來的未來,希望我們把握現在,才能夠延生未來我們的理想,與佛同住、同道的未來。所以這個地方就又再說,
    15:35⊙佛佛道同,願生生世世,所度教化,萬行入六度。見佛歡喜,心身敬恭禮。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佛的教法,過去威音王佛的教法,過去日月燈明佛的教法等等,都是一樣,到最後就是要講說《法華經》。他方多寶佛現在來向釋迦佛見證,就是這樣,道理就是這樣,確實,真實,「如是、如是」,那就是「佛佛道同」。
    願,我們要「願生生世世」,既然佛佛道同,我們要很用心。現在的釋迦佛,我們聽釋迦佛所教法,我們好好修行。我們的來生是釋迦佛的末法嗎?說不定,因為現在是釋迦佛的末法。不過,我們心,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的精神,不是將佛陀那個法,過去佛陀所說,後面的人為他寫,寫得與人間好像隔得很遠。
    好像二千多年前,佛從空中這樣降下來,好像菩薩從地鑽出來的;告訴你們二千多年前天地是沒有變,是我們大地被破壞,有壞相,有壞的景象。過去釋迦佛的時代,二千多年前是多麼美的山河大地,現在雖然很多地方風景很美,都是經過人工破壞過,再將它美妝起來,非自然是人工的。
    佛陀那個時候是很自然,他為大家說法,我們能好好接受他的精神,不是經過再寫過的,飛天、地湧,不是天飛下來,不是從地湧出的,沒有什麼神奇變化,只是人。人的精神理念超越,所以叫做解脫。佛陀、聖人,因為他是解脫;凡夫,眾生是凡夫,因為我們還懵懂。
    佛陀教育我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但是我們還是眾生,所以我們在學,學覺有情。我們現在正學著如何覺悟?我們還在人群中,所以我們叫做有情,我們還是眾生,我們時時要受佛教。佛陀的精神理念,我們要對準確,要真正去對準這面鏡子,「大圓鏡智」。你離開鏡面到背面去,這面鏡子也照不到你,你一定要來鏡子的前面,才能入鏡子之中,才照出你自己是什麼人,同樣的道理。
    天地眾生這麼多,真正體會佛陀的心懷又是多少?身體力行,願意去做,能夠「所度教化」,接受佛陀的教化,又再能夠「萬行入六度」;已經接受到了,我知道要用種種的方法,才有辦法走入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去靠近眾生,苦難的眾生。這就是「所度教化,萬行入六度」,我們要度的人我們要用心教化他、栽培他。
    但是,也是很慚愧,有緣見面、有緣接受,但是有辦法將他的觀念轉變過來嗎?不一定,這是遙遙無期啊!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世界,沒有走近來,還是各人各個世界。所以除非就像多寶佛塔,那個多寶佛塔裡面的佛,他願意來助道場,這才有辦法走入釋迦佛的世界來,這就是需要有這樣。所以我們「所度教化」,我們是要「萬行入六度」,想要教化,期待他真正要懂得用種種法去教化人。
    有時候,「有這樣的事情,你怎麼不與大家溝通?」「我若提出來肯定會反對。」「你為什麼要用這樣,將它設定為他會反對呢?你要先問你,你要提出來的訴求有合道理嗎?有合道理,大家憑什麼反對你?」「你既然有這個理想,要做這件事情,你可以告訴我。我告訴你:你可以跟大家說,就可以告訴我,為什麼不可以告訴大家?」他就說:「肯定都會被反對。」「為什麼啊?」
    這就是自己先設立一個別人不會接受我,這樣是不對,我們要常常要有一個:人人都包容我。因為人人都在我的心裡,在我的心裡,就是我所包容的人,而我肯定也是在人家的心裡,因為他們也是願意包容我的人。互相包容,這樣才是真正圓。大圓境界,你照我的形象,我照你的心境,互相照,這樣才是「圓」。
    所以我們「所度教化萬行入六度」,我們的心量就是要這樣有萬行,我們要行六度行。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是萬行的根源。這「六度」我們若是有修了,「萬行」沒有障礙,千千萬萬人都不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自己若有受到障礙,要自己反省自己。我自己也常常反省,我無法讓這些人歡喜,或者是任何一個時候,這個人為了某件事情,他遠離了。這也得要自己思考行為。
    所以時時心存懺悔,不是後悔,心存懺悔,我們要時時抱著感恩的心,能夠因緣成熟共同付出,感恩啊。什麼事情被誤解,或者是自己的態度,說話不恰當,因緣遠離去,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常常,佛,佛心就是在我們的心,我們自己有佛心,別人也是佛心,所以「見佛歡喜,心身敬恭禮」,我們就要有禮貌。常常說,禮就是理,「禮者,理也」。我們有禮貌,這就是道理。人生啊,日日對人有禮貌,說話要有方向、有內容,那才是「真講話」。有時候怕你聽不懂,我要多說話,多說話是多餘,但是,是一片的好心,怕你聽不懂。
    為什麼會怕人家聽不懂呢?因為不知心。不知心,不知誰知道我的心。人人的心,沒有人有辦法,「我是真正你的知音」,所以知心有幾個人?要讓大家多了解我、多了解我,我就要多說話、多說話,表示我這個人不成功,所以要多說話。總而言之,真理,真正的道理,一點點的東西,有多方向說不盡,這也是叫做真理。
    佛陀二千多年前,四十二年間的說話,到底能夠普天下認識佛法?知道、懂了,懂佛陀他的法已經二千多年,懂法的人,說多少不是釋迦佛說的話?寫多少的文章,不是釋迦佛寫的文章?因為佛陀出現那個時間、那個環境不是讀書會,那個時間在說話,沒有那個因緣隨手拿紙、隨手拿筆,那個時候沒有。所以要用聲音、要用聽,說的聲音耳朵聽進去,要用心記得住,所以叫做「銘刻心版」。以前的人一個這樣的翻譯,法是刻在心版。我要說給人家聽,我會怕人家聽不懂,我要多說很多的話,這就是佛法,說不完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敘述佛陀靜下來,那個周圍的境界,不斷不斷菩薩湧現來了,那個境界。靜了之後,開始要出聲,要展開喉嚨,要出聲,「謦欬」。這已經大家聽到信號了,知道聲音,佛陀開始要說話,或者是諸寶樹下,諸佛菩薩有要表達,那個境界開始要出來了。所以我們過去這段經文,描述佛陀的精神,靜有靜的精神活動,動有動,佛陀動作的道理在。所以我們前面昨天說的,就說除了看到那個現場的景象,又再看到,
    33:11⊙「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因為寶塔現前了,釋迦佛他很招呼多寶佛;多寶佛在塔中,也讓人一陣的震動,這是如何來的?佛陀,他走到寶塔的前面,多寶佛招呼:「來坐喔,進來坐。」分半個座。所以見到佛佛道同,過去古佛、現在佛共坐一處,這我們過去也已經讀過,現在再重述。佛坐寶塔中,大家坐在樹下、石上,這就是寶座。今天接下來的經文,
    34:46⊙「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法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35:10⊙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如是得見此會來自十方之眾,僧尼、居家士女等量無以數計。
    看,又再看到很多很多,無量無邊際很多,百千萬億菩薩,是大菩薩,是摩訶薩,同時道場裡面還有四眾。就是佛陀的那個現場,有那個時候的四眾,人間,人間四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四眾弟子都在這個場所裡。這就是說,十方佛都是這樣到達,那個地方是無法等量、無以數計,無法說到底這些什麼是上等、下等,沒有。佛陀來人間一概平等,心、佛、眾生皆無差別,道場上是這樣介紹,但是無差別,佛、眾生與心無差別。在這個地方,就是「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
    37:28⊙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如是盛大法會,悉見凡聖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說如是盡空法界微妙法,無不歡喜圍繞。
    ~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5月12日~
    ※全文、中英字幕影片:www.daai.tv/ma...
    #妙法蓮華經

КОМЕНТАРІ • 9

  • @sunnywoo1872
    @sunnywoo1872 День тому +3

    感恩🙏

  • @陳佳麟-n4s
    @陳佳麟-n4s 2 години тому

    感恩

  • @張吉龍-x8s
    @張吉龍-x8s День тому +2

    感恩 上人開示!弟子 感恩合十

  • @蔡秀蘭-l6u
    @蔡秀蘭-l6u 15 годин тому

    👍

  • @瑞玉鄭-l5b
    @瑞玉鄭-l5b День тому +2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法師
    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

  • @鄭明德-z7h
    @鄭明德-z7h 23 години тому +1

    感恩上人,晚安吉祥

  • @何玉雲-t4e
    @何玉雲-t4e 23 години тому +1

    感恩上人開示合十

  • @鄭明德-z7h
    @鄭明德-z7h День тому +1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

  • @麗貞彭
    @麗貞彭 День тому +1

    感恩上人開示弟子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