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第19輯) - 天船地車 (第1節)

Поділитися
Вставка
  • Опубліковано 15 жов 2024
  • 節目名稱:香港故事(第19輯) - 我們的品牌
    本集主題:天船地車 (第1節)
    播出日期:20-02-2012
    本集分為兩節
    觀看第2節: • 香港故事(第19輯) - 天船地車 (第2節)
    天星小輪與電車是香港歷史悠久的交通品牌,也是香港最經濟的交通工具。天星小輪更被《國家地理》雜誌列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透過乘搭小輪與電車的旅程,可以讓人們從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消消閒透透氣。
    天星小輪是在1871年由一位巴斯商人,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成立。碼頭最初位於雪廠街與干諾道中的海邊位置,期閒經過五次遷移,才搬遷至今天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位置。而天星小輪採用綠白顏色設計,寓意上天下海,天海合一,成為融合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工具。
    香港開埠初期,華洋種族主義強烈,天星小輪劃分為頭等與三等,中國人只可以乘坐三等,及至40年代中日戰爭結束後,觀念才有所改變,但亦只有富裕人家才能坐頭等。天星小輪雖然體積細小,卻原來盛載著幕幕動人的香港故事,1966年因為小輪加票價五仙,引發出一場反加價運動,事件令市民更明白到,面對小輪加價這些社會事件時,可以提出反對意見,從而亦加深了香港人對自主權及身份的認同。
    1842年,香港開埠初期,陸上人囗只有5000人,隨著社會安定,人囗增加,政府發展更多地方,交通需求隨之而起,商人於是在香港島沿海建一交通工具系統,即現今的電車路。戰後40年代,筲箕灣尚末發展,電車路線西面由西營盤開始,而東向總站亦只到達鰂魚涌。
    電車雖然行駛緩慢,並將大路分隔開,表面上看似一重障礙,其實它亦有很大功能 ,例如站頭之間距離較近,給予年長乘客莫大的方便。這個會行走的鐵箱 ,貫通港島西東,促成了今天灣仔及銅鑼灣的繁榮,遊客及優閒者也樂於乘坐,因為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好作遊覽或緬懷昔日風情。
    小輪與電車經歷百載風華,依然歷久常新,它們除了是大部份市民必需的代步交通工具外,其實亦早成為香港城市標誌,是我們的品牌經典。

КОМЕНТАРІ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