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озмір відео: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Показувати елементи керування програвачем
Автоматичне відтворення
Автоповтор
看了心里很欢喜看到也有居士一起参加行香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参加
感恩分享 隨喜讚嘆
真用功辦道的選佛道場! 👍👍👍🙏🙏🙏💐💐💐
隨喜讚嘆🙂
《首楞嚴經》卷五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首楞嚴經》卷六「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令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這是說:聞性具有"圓.通.常"的作用,是其它圓通所不能及的。圓.通.常.就是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皆可修習。是所謂的離"見.聞.覺.知的境界。在六塵當中,是因為入定的時候,五根全都關閉,只有耳根仍然虛通,因此容易受音聲擾動。正是《楞嚴經》中所謂「入流亡所」的境界。找到真心佛性最好的方法。這是魔最想要破壞的經典!《首楞嚴經》卷二「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倒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界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大乘起信論》「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這是指示正觀。是頓悟一心的方法。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本來沒有色與心,哪裡有五陰的眾生呢?就因為最初的一念不覺,也就是無明,以無明力的關係,就變一心而成為業識,依業識的「見」「相」這兩個部分,成為色與心的和合,因此便有五陰的眾生,所以眾生和五陰,都是因一念而有。因此只是觀照一念的生起之處,本來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無生,無生則眾生本來就無,又哪有色與心諸法呢?所以教人只要直觀無念,就當下頓入真如門了。這個「觀無念」的方法,是諸佛與祖師們指示修行的要訣。所以達摩西來,教二祖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六祖說「本來無一物」,自六祖以下的諸位祖師,無不是都在指示離念的境界。因此如今在學佛的人,不去了解無念的道理,反而生起種種玄妙的思量,這怎麼會是祖師西來意呢?不是只有這部論而已,就是一大經教,一千七百多則公案,總歸是「無念」一句話。沒有其他的了,學佛的人應該要明白才好。《大乘起信論》「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這是破二乘妄見有生死可以厭離,有涅槃可以證得,這是「法我見」。因為聽聞如來只有說五陰無常,沒有說生死就是真常,由於聽說得不夠究竟,所以妄起這樣的計著。
看了心里很欢喜
看到也有居士一起参加行香
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参加
感恩分享 隨喜讚嘆
真用功辦道的選佛道場! 👍👍👍🙏🙏🙏💐💐💐
隨喜讚嘆🙂
《首楞嚴經》卷五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毘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首楞嚴經》卷六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令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這是說:聞性具有"圓.通.常"的作用,是其它圓通所不能及的。圓.通.常.就是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皆可修習。是所謂的離"見.聞.覺.知的境界。在六塵當中,是因為入定的時候,五根全都關閉,只有耳根仍然虛通,因此容易受音聲擾動。正是《楞嚴經》中所謂「入流亡所」的境界。找到真心佛性最好的方法。這是魔最想要破壞的經典!
《首楞嚴經》卷二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倒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界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這是指示正觀。是頓悟一心的方法。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本來沒有色與心,哪裡有五陰的眾生呢?就因為最初的一念不覺,也就是無明,以無明力的關係,就變一心而成為業識,依業識的「見」「相」這兩個部分,成為色與心的和合,因此便有五陰的眾生,所以眾生和五陰,都是因一念而有。因此只是觀照一念的生起之處,本來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無生,無生則眾生本來就無,又哪有色與心諸法呢?所以教人只要直觀無念,就當下頓入真如門了。
這個「觀無念」的方法,是諸佛與祖師們指示修行的要訣。所以達摩西來,教二祖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六祖說「本來無一物」,自六祖以下的諸位祖師,無不是都在指示離念的境界。因此如今在學佛的人,不去了解無念的道理,反而生起種種玄妙的思量,這怎麼會是祖師西來意呢?不是只有這部論而已,就是一大經教,一千七百多則公案,總歸是「無念」一句話。沒有其他的了,學佛的人應該要明白才好。
《大乘起信論》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這是破二乘妄見有生死可以厭離,有涅槃可以證得,這是「法我見」。因為聽聞如來只有說五陰無常,沒有說生死就是真常,由於聽說得不夠究竟,所以妄起這樣的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