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 mô bon su thích ca mau ni phạt❤tâm vững chắc sẽ làm theo tất cả các lĩnh vực khác nhau phát triển mỗi mặt gì lợi ích chung của nhau giúp đỡ nhau phát triển không phân biệt dai cấp cho chúng sanh tu tập an lạc am no hạnh phúc vv vn❤nam mô a di đà phạt❤❤❤❤❤❤❤❤❤🎉🎉
首次看到法師講譠經緣起,用現代生活方式把深義淺出去表達,對初學很有幫助。多謝多謝🙏🙏🙏🙏
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法師、世間法講的很好、很棒°
常隨佛學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顶礼慧知法师。讲得太好了,原来对很多般若智慧的明相难以理解,现在一下子豁然开朗!感恩法师开示!功德无量
明心見性
❤非常感恩歡喜聽慧知法師說法,幽默風趣的公案中有佛法義理。我是佛!🙏
般若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分明,心體無滯,事事無礙!
世間無獨存事物,要感恩!世間無不變的現象,要珍惜!❤🙏
了解到任何人事物都不能獨存,都是因緣而有、因緣而滅,就能夠滅除生活中的種種煩惱~
感謝慧知法師開示六祖壇經,悟即是明白、我懂了。如懂緣是萬法的根源,緣起而有·緣散即滅…。明白知道以後下一步是什麼?要願意實踐發菩提心、要不忘初心…要願意改變,凡事要慈悲包容方能接受。感恩所有、珍惜現在,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願您早日開悟~
謝謝慧知法師的分享❤
明白義理
謝謝慈悲的師父們與聖賢在人間
5:30 六祖 惠能大師 聽到客人誦 金剛 經
50:13 人的路一直在選項
53:50 水果節,師父的遠見
1:19:00 華佗的一個公案
感恩就是知足,即是富有~
慧知法師吉祥
感恩分享
阿彌陀佛🙏
知足的人最富有~
我是佛,肯定自己
感恩
❤❤❤
要對佛陀、對佛法、對自己有佛性有信心~
感恩 慧知法師 講解
🙏💖😊🎐🎋🎍
感恩的人最知足,知足的人最富有~
謝謝師父
願您多親近善知識~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願你無量光、無量壽~
感恩法師慈悲開示,南無阿彌陀佛!🪷💝🙏
深入經藏
頂禮敬愛的知師父吉祥🙏
感恩師父慈悲溫馨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的人最知足,知足的人最富有~
阿彌陀佛🙏🙏🙏
身心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
知足的人最富有~
不忘初心,體恤出有大願力,繼續施無畏之往前勤精進耕耘心田
感恩
❤❤❤
華嚴經:不忘初心,不忘自己初發的菩提心~
感謝慧知法師的開示🙏清楚明白
愈來愈好
非常感恩慧知法師講述六祖壇經易懂易記!
南無阿彌陀佛!
自在人生
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把佛法說的這麼精闢。 真的很棒。 這是我聽過佛法以來。 了解的最通透的一個內容。師父辛苦了。謝謝🙏
願您多聽聞佛法,早日成就佛道~
慧知法師吉祥:
在深入淺出的演說..
讓信眾更能深入了解🎉經典的義意。
謝謝您,有您真好。
祝福:
法.體安康。
正法永存。
平安.幸福照五洲。
融昭合十
(吾利用做家事的時間聽完它)超讚。
註:開悟:是原來師姑.是女人。😂😂😂
謝謝您寶貴回饋
感恩慧知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合十
法喜充滿
1:02:10 助緣,昨天在新聞看到一位17歲少女,因為遇到好多痛苦的事情想不開,我自己在想如果 他有因緣到師父們的道場,不知是否能有不同的果。再次感謝大慈大悲聖賢的各位,南無阿彌陀佛
願所有受苦的眾生都能遇到生命力的觀世音菩薩~
Excellent sutra lecture 👍 thank you very much & appreciated greatly 🙏
常隨佛學
字很大,
很棒。
給人方便~
經過法師的弘法。我想我不用一根繩子跟一顆雞蛋。今天說的內容我有吸收而且也行踐多年了,但是還不夠圓滿,我想我自己還要認真努力。感謝❤❤❤❤
願您找到相應的法門,精進用功~
感謝🙏慧知法師
知足的人最富有~
宗門人與教下人之不同;
學佛人與佛學人之不同;
頓悟人與漸修人之不同;
祖師禪與如來禪之不同;
禪師與法師之不同!阿彌陀佛🙏🏻
實踐佛法
谢谢师傅❤真希望有机会来台金光明寺听讲❤
歡迎來佛光山
❤❤❤❤❤❤❤nam mô bon su thích ca mau ni phạt❤tâm vững chắc sẽ làm theo tất cả các lĩnh vực khác nhau phát triển mỗi mặt gì lợi ích chung của nhau giúp đỡ nhau phát triển không phân biệt dai cấp cho chúng sanh tu tập an lạc am no hạnh phúc vv vn❤nam mô a di đà phạt❤❤❤❤❤❤❤❤❤🎉🎉
Wish you a better life after practicing the Dharma~
請間農曆年有什麼活動嗎?
禮千佛法會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原文: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 文意:
永嘉玄覺禪師是浙江省永嘉縣人,他俗家姓戴。自小就出家學道,學的是天臺宗的教義,他擅長用止觀法門進入四禪八定。後來看了《維摩詰經》之後,才頓悟了『本心(法身)』的道理。
有一次,恰逢六祖大師的學生玄策來訪。玄策禪師與他深論佛法,玄覺都能貫通法要、運用無礙,而且有許多的觀點都與歷代祖師說法一致。
玄策禪師問說:「可以請問您的老師是哪一位嗎?」玄覺回答說:「我在各處法會聽聞各種大乘佛法的經、論,都是向不同的法師學習;最後,終於在《維摩詰經》裏,體會到了自己的『本心』。不過,至今還沒有對人說過,所以也沒有任何人來為我證明。」
玄策禪師接著說:「你這種情形,如果是在第一尊如來(威音王佛)出現之前,倒也無妨;但是,當繼承﹝佛陀﹞教誨的祖師出現世間,而沒有經過祖師印可、證明的學生,都是屬於天然外道,不能列作﹝佛陀﹞正統法脈的弟子。」
玄覺聽了之後,便對玄策禪師說:「可以請您為我印可嗎?證明我所學、所修、所證,都符合﹝佛陀﹞的正統法脈嗎?」
玄策禪師說:「我的地位太輕,輩份不夠。現在曹溪有一位傳承﹝佛陀﹞正統法脈的六祖大師,凡是國內各地的求法者、印證者都集中到那裏了,如果您肯前往,我是很樂意陪同的!」
★原文: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 文意:
玄覺於是決定與玄策一同前來參禮六祖大師,並且尋求祖師的印可,感謝﹝佛陀﹞正法的無量恩德!玄覺見到了祖師後,像繞塔一樣繞著祖師走了三圈,然後回到原位,他又把錫杖重重的往地上一振,頗有「挑釁」的意味。
祖師於是說:「凡是辭親出家,常行具足戒的沙門,由二百五十戒、行住坐臥四威儀,及念念無違的三千威儀;或者現在家相的菩薩,具足八萬四千的完美品性,不是都應該謙虛有禮、尊重他人嗎?您是從何處而來,為甚麼這麼高傲、不禮貌呢?」
玄覺回答說:「解決(二種)生死比較重要啊!生命短暫,時間有限,哪裏還管得了有禮貌、沒禮貌!」
祖師對他說:「既然如此,那為何不好好地領悟『我沒有生老病死』,了解『三世時空不真實』的道理呢?
玄覺回答說:「『我本來就沒有生死生滅』,無關領悟、不領悟;『三世時間本來就是不真實』,不管了解、不了解!」
祖師聽完,立刻印可玄覺說:「說的好!正是如此!」於是玄覺才整理服裝,重新向祖師行過見面之禮。
過了一會兒,玄覺向祖師告辭,準備回去,祖師又出題考驗他說:「太快回了吧?」
玄覺立場堅定地回答祖師說:「我連動都沒動過啊!怎麼會有快或慢的問題呢?」
祖師深入追問說:「那是誰說『我連動都沒動過』的呢?」
這次,玄覺反守為攻,回答祖師說:「是您在心動、分別著!」
祖師知道玄覺不入這『心動分別』的陷阱,於是換用「綿裏藏針」的方式繼續考驗玄覺,稱讚著說:「不錯,你已經完全了解『本來就沒有(二種)生死』的玄妙之『意(義)』了!」
玄覺聽了,立刻知道祖師又再次勘驗自己了,於是回答說:「『意』就是念念生住異滅的相續作用,既然念念生滅的相續作用停止了,又怎麼會還有『意』的存在呢?」
祖師仍然不放過他,接著再問:「如果沒有念念心動、注意,那是誰在『知』呢?」
玄覺十分篤定的說:「即使停了念念生滅的『能知』,我也依然『了知』!」祖師對玄覺的臨場考試,至此才完畢,於是說:「好極了!至少待上一晚再走吧!」當時在佛教界為玄覺起了一個「一宿覺」的名字,用來紀念這次印證的事蹟。
後來,玄覺禪師把學習佛法的心得,寫了一冊《證道歌》,並且流通於世,廣受大眾的歡迎!後來,國家也追贈他為﹝無相大師﹞!當時的人們都很佩服他,稱他是一位「真正開悟的人」!
~隨緣分享~
★原文: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麽?」
隍云:「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
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文意:
有一位專修坐禪的僧人,法號智隍,最早是禮拜五祖弘忍為老師。智隍自認已經學會五祖傳授的佛法,於是找了安靜之處,打造一個能遮風避雨、簡陋的草庵,取名為「繼庵」,草庵內供奉有佛像一尊,他一直都在庵內專心修練禪定功夫,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
六祖的學生玄策,遊歷各處的道場。有一天,玄策來到黃河的北岸,在這裏聽說了智隍的事蹟,於是就前往智隍的草庵拜訪。玄策問他說:「你在這裏做甚麼?」
智隍回答說:「打坐入定。」
玄策又問說:「你所謂的『打坐入定』,是在『能知覺』的前提下,還是在『不能知覺』的前提之下呢?
如果說是在『能知覺』下入定,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屋瓦石頭,也都是『不能知覺』的,按照這個標準,它們應該都在『入定』的狀態!
反之,若是在『能知覺』的狀態下入定,那麼世界上所有的靈性生物,都是『能知覺』的生命體,應該也都在『入定』囉!」
智隍被玄策這一嗆,急忙解釋說:「當我在『入定』的狀態時,完全沒有『能知覺』或『不能知覺』。」
玄策再對智隍說:「既然沒有『能知覺』或『不能知覺』,那就是『不來不去、不移不動的法界大定』了,又怎麼會有『入定』的說法呢?
如果是有出、有入的禪定,那只是通於外道的『四禪八定』,連解脫『分段生死』都辦不到啊!更何況是超越『變異生死』的法界大定!」
★原文: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 文意:
智隍聽完玄策的說明之後,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過了很久,智隍才又發問說:「您的老師是哪一位?」
玄策回答他說:「我的老師,就是曹溪的六祖大師。」
智隍接著又問:「請問六祖教的是哪一種禪定呢?」
玄策回答說:「老師教我的禪定,大略是:『玄奇奧妙、光明清淨、圓滿無缺、寂靜不動;心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移不動……;化身隨心所用,自由變化,來去無礙……。明白色(物質)受(感受)想(記憶)行(想像)識(知覺),這五種現象和作用,都是從『本心』的變化所產生,如同光影、陽燄一般,都是虛假不實的。
另外,色(形、色)、聲(音、響)、香(香、臭)、味(酸甜苦辣鹹)、觸(冷熱軟硬滑澀)、法(美醜善惡好壞二元概念)的六種外塵境界,就像海市蜃樓一樣,似有實無,似真還假。
『法界大定』既不會有出入、來去的現象,也不是『凡夫的心不(住)定、二乘的觀住定』,或者『凡夫的心亂、二乘的心不亂』。
這種禪定,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住著、也沒有不住』,既不是凡夫的心亂不住、外道的住色觀淨,也不是二乘的住淨觀心!
也就是『應無所住』,不住、不在、不念、不想(注意)任何一個單點、單一、單品、單項的景物、畫面、現象或作用上面,最後還要連『不住、不在、不念、不想(注意)』也沒有(這就是菩薩的『心空無住』,而如來則是『性本無住』)!
這種禪定,本質上就是『一直都是如此,從來也沒有真正的生起、出現、變動過,當然也就不會有消滅或結束的事實啊!』
而且要連『我能證得不生不滅的禪定』的想法都停止、消失,因為『我心本來就定』啊!何必還要『頭上安頭』呢?這唯一『遍知無礙』的法界心體大定,廣大如無盡的虛空、法界,但卻又不是眼前這『不能知覺』的宇宙空間。」
智隍聽完玄策的「概說」之後,心中莫名震動,簡直是聞所未聞,才懷疑自己到底都學了些甚麼,竟敢自稱「入定」啊!於是立刻趕來曹溪,參見六祖大師。
~隨緣分享~
★原文: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後歸河北,開化四眾。
☉ 文意:
惠能祖師問智隍:「大德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呢?」智隍回答祖師所問,並將之前與玄策的談話內容再說了一遍。
祖師對智隍說:「沒錯!就像玄策說的,只要你的心空蕩蕩的,也不要想著『我的心空蕩蕩』;面對各種情境,該怎樣就怎樣,化身隨緣而用,一切都無障礙;所有的來去、動靜、起伏,都沒有一念會當真的!也不再分別凡聖、美醜、好壞……,好像忘記了二元相對概念的不同;能知的『意根』與所知的『六塵』,都消失無蹤,也不起作用了!法界心體與一切的現象作用,相容無礙,一體不二,沒有一剎那的心動、起伏或不定!」
經過一番的開示之後,智隍終於徹底瞭解了真正禪定的意義,而且還順利的銜接了自己二十多年來世間禪定的功夫。
而就在這一天晚上,智隍禪師的家鄉河北省,在當地的各級官員、知識分子和一般百姓,人人都聽到從空中傳來聲音,清楚地說著:「智隍禪師,今天覺悟成道為聖人了!」
智隍禪師之後向祖師行禮告辭,他再度回到河北的家鄉,把所學的佛法,一一的向在家居士、出家僧眾等廣大信眾,開示、傳授!
~隨緣分享~
★原文: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麽長!」
☉ 文意:
有一位出家僧人,談論著臥輪禪師的詩偈,詩的內容是:「
臥輪修行有本事,他能控制不亂想;
景象當前心不動,天天覺悟智慧長。」
這件事被祖師知道了,祖師告訴弟子們說:「這首詩偈並沒有達到『(發)明心(地)』的程度,如果依照這首詩的方式去學習,反而是拿這一層束縛取代另一層束縛而已!」
於是又作了詩偈一首,開示正確「(發)明心(地)」的見解,詩偈是:
「惠能沒那麼多的本事,連浮念亂想都無心管;
虛妄塵境來來又去去,修行功夫天天正成長。」
~隨緣分享~
★原文: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 文意:
出家僧人,法號志道,是來自於廣州的南海縣人。他向惠能祖師請教說:「學生出家以後,專研《涅槃經》已經有十幾年了,至今還是不明白經文的意思,懇請您慈悲指點!」
祖師問他:「你哪裏不明白呢?」
志道回答說:「經文中有一段說:『世界上的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生起又消滅、開始又結束的狀態;只有徹底讓這種狀態完全停止,回到本來平靜不動的永恆狀態,這才是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就是這段經文始終看不懂。」
★原文:
師曰:「汝作麽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 文意:
祖師又問他:「你是怎麼懷疑的呢?」
志道回答說:「依我的理解,一切的眾生,都應該有二種身體,也就是『色身』和『法身』!
物質的色身,性質會變化,都不是永恆的,而是有開始、就有結束的;
至於非物質的法身,則是永恆的、不變的,而且沒有任何知覺的作用存在。
那麼經文中所說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道是指哪一個『身』要停止生滅的狀態,而又是哪一個『身』會回到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呢?
如果經文是指『色身』會回到自由自在、永遠不變的快樂,那就奇怪了,明明『色身』在結束、消滅時,地水火風分解四散,完全是痛苦,哪有快樂可言呢?
假如是指讓『法身』停止了、結束了,那不是就跟花草樹木、瓦片石頭一樣,毫無知覺,這樣還有誰來感受快樂呢?
★原文: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 文意:
另外還有一點,『法性』是生滅的主體,『五蘊』是生滅的作用;既然法性主體是﹝永恆﹞,而同時兼有五蘊的作用卻是「生滅」,那也就是說─生滅就是﹝永恆﹞囉!
所以我的解讀就是:當五蘊出現時,就是從『法性主體』所生起的作用,而『五蘊作用』消滅時,就是回歸到『法性主體』了!
現在根據這個解讀當作基礎,我的另一個疑問是:『假如已經回歸的五蘊,還會再度出現,那就表示有情眾生不會結束、消滅,這和─﹝永恆不變﹞也沒啥不同嘛!
或者,回歸的五蘊,也不會再度出現的,而是永永遠遠的消滅、結束了!也就是說如同毫無知覺的山河大地是完全一樣的囉!』
所以,這又衍生了我第二個疑問:『五蘊的作用,都被﹝寂滅﹞、﹝涅槃﹞所關鎖、壓住了,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又哪來的快樂可以感受呢?』
★原文: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
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文意:
祖師對志道說:「你不是佛陀的弟子嗎?怎麼會去學了一堆外道的知識、觀點呢?甚至還用凡夫、外道所說的『死後甚麼都沒有』,或者『(梵天)色身永恆不變』等等邪見來分析、歸納、議論佛法的究竟之說呢?
根據你剛才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認定了在『色身』之外,另外還有個獨立存在的『法身』,於是想要在『色身消滅』之後,得到那永恆的『法身』;
繼續順著這個想法推論下去,﹝常樂我淨﹞的﹝涅槃﹞狀態,也應當有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身』才對。真是糟糕啊!這都是執著『務必要有一個我』、『害怕死後都沒有我了』、『還想著要有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我』哪!
現在,你得先知道,佛就是知道一切顛倒、迷惑的眾生,總是錯將五蘊的混合作用(色蘊:四大物質。受蘊:感覺、感受、情緒。想蘊:記憶、印象、經驗。行蘊:分別、想像。識蘊:知覺、萬法。)攬為自己的身心;然後又把觀察到的六種塵境,當作敵對的外界現象。
於是貪生怕死,隨念起伏,完全不知不覺自己進入了如夢似幻的『從想像而生的影音世界』,以及『從感官合成而有的境界畫面』,白白被騙在生死不絕、生滅不停的無盡循環中,反而把﹝永恆快樂﹞的﹝涅槃﹞,解釋成了『毫無樂趣』、『死氣沉沉』的痛苦狀態,於是自己另外去設定一個可以『感受快樂』的﹝涅槃﹞當作目標,努力地追求。
★原文: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
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 文意:
佛陀憐憫這些人的盲目、顛倒,所以把真正快樂的﹝涅槃﹞狀態指示出來,那就是:『即使把時間放到最慢,也找不到出現過的證據,更看不到消滅過的痕跡。因為本來就沒有出現過,也不是消滅之後才有﹝涅槃﹞,這才是﹝永恆不變、不滅﹞的﹝寂滅﹞狀態。』
處在這樣的狀態時,絕對不會有五蘊(知覺、想像、記憶、感受、物質)的現象和作用,這樣才能稱為﹝永恆的快樂﹞!這種﹝永恆的快樂﹞,並不會只限制在一時、一處、一人的範圍內,而是遍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的。
因此,怎麼可能會產生──一個主體是﹝永恆﹞,而同時兼有五蘊的作用卻是『生滅』──的這種說法呢?
甚至還有……『五蘊的功能作用,都被﹝寂滅﹞、﹝涅槃﹞關鎖、壓住了,就連出現的機會都沒有了……』的奇怪說法咧!這些都是出於無知、曲解,造成了詆毀﹝佛陀﹞、消滅『正法』的惡劣行徑啊!」
~隨緣分享~
★原文: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 文意:
現在聽我說偈:「
永恆不變的涅槃快樂,是圓滿光明,而又無所不知。
世間的凡夫愚人,解讀為死亡,婆羅門認定是斷滅。
還在心動分別的阿羅漢,他們則解釋成一切都不作。
這都還在『想像』的範圍,屬於六十二種根本邪見。
另外還給『所想的』取名字,難道會真成為事實嗎?
只有心量大的人,才體會到『用想像取捨』是過失;
徹底明白五蘊原理,以及錯將五蘊當作是我的原因!
★原文: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 文意:
展現在眼前的所有顏色形狀,耳朵聽到的所有聲響;
都是與此心同步同體的現象作用,也是平等不二的;
一切法本質如夢幻別當真,也不要以為真有凡有聖;
放捨二元相對的概念,以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觀;
日常生活中運用感官,但不要有『是我用』的想法;
認識、了解一切萬法,但不要有『我能知』的看法;
即使太陽在滅亡時,膨脹的大火球把海水都燒乾了,
吹起的太陽風,撕裂了大山,山與山彼此互相撞擊,
這樣恐怖危險的景象,而涅槃始終如此,不受影響。
這就是永恆不變、永遠快樂,真正涅槃的不動狀態。
我現在勉強地形容涅槃狀態,是為了讓你捨棄邪見,
如果你能從我的說明中去體會,不要只抓著我的話,
那麼你就有些許的機會聽懂,明白我話中的含意了。」
志道聽完祖師的詩偈之後,完全明白了自己曲解之所在,雀躍不已,對祖師行禮感謝之後才離開。
~隨緣分享~
★原文: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
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麽來?」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 文意:
行思禪師,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縣的劉家。他一聽說惠能祖師在曹溪說法,法會答詢現場,四方雲集,聲勢宏大。於是他立刻出發,毫無逗留的就直接趕來曹溪。
在行過禮之後,立刻把握機會發問說:「如何才能超越解脫道的修行位次呢?」
祖師問他說:「你都修證過些甚麼?」行思回答說:「修證解脫道(四果四向位次)是出家人的本分,可是我連『求解脫』的一絲欲念頭都沒有,何況去修證呢?」
祖師又問他:「這樣是甚麼修行位次?」行思回答說:「如果連解脫(四果四向)的念頭、願望都沒有,又哪來的修行位次呢?」祖師深深肯定行思的見解,並且讓他出任曹溪的首座,管理寺裏的僧眾。
行思在祖師身邊,日益精進。有一天,祖師對行思說:「你應該到別處去,繼續傳揚佛法,不要讓佛法中斷了!」
行思得到了祖師的認可之後,就決定回到吉州,在吉州的青原山大開法席,傳揚佛法。行思禪師在圓寂之後,國家還追贈了﹝弘濟禪師﹞的榮譽名銜,以示旌揚!
★原文: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
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
師曰:「什麽物,恁麽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 文意:
懷讓禪師,本家是姓杜,出生於山西省的安康縣一帶。懷讓禪師最早是去禮謁河南嵩山的惠安國師,並且在國師座下學習佛法。有一天,國師吩咐他前往曹溪參訪祖庭,叩禮祖師。
懷讓禪師到了曹溪之後,便前往禮拜。祖師慰勞之後問他:「你從甚麼地方來的?」懷讓回答說:「河南的嵩山。」祖師又問說:「知道是個甚麼嗎?也知道是怎麼來的嗎?」懷讓回答說:「才說『是個甚麼』,那就不對了!」
祖師繼續問:「那還需要修學或證明嗎?」懷讓回答說:「修學證明都無妨,總之就是『別污染』!」
於是,祖師印可他說:「對!就這『別污染』三個字,正是一切﹝如來﹞能成就﹝佛﹞道的關鍵─『好好保護這本來清淨的心,別讓無明(不覺)給污染了』;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我也跟你一樣!」在佛教的起源地,有一位般若多羅尊者(達摩祖師的老師),曾經作出預言說:「在你的學生中,將會出現一匹『千里馬』,他能善說法要,調伏眾生的亂心,此事你知我知,我就不必再多說甚麼了!」
懷讓禪師得到祖師的印可之後,留在曹溪前後一共十五年。在此期間,功夫精進,玄妙難測。後來懷讓禪師離開了曹溪,前往湖南省的衡山建立說法的道場,繼續傳揚佛法。懷讓禪師在圓寂之後,國家特別追贈了﹝大慧禪師﹞的榮譽稱號!
~隨緣分享~
了脱生死离轮回,不如坛经读一本
自在歡喜